托林寺

   古印度高僧阿底峡传播佛法的住锡寺  托林寺,在阿里地区札达县(县城距狮泉河镇290公里)境内,位于县城西北部的朗钦藏布(象泉河)南岸的台地上,台地高出河床20米。

  托林寺,意为“飞翔寺”。寺周地势平坦,原多僧舍,现为民居。寺庙南以土山为屏,北临朗钦藏布,殿堂、佛塔、塔墙、僧舍如星散布,远眺气势非凡。

  托林寺是阿里地区的著名寺庙,11世纪初由古格王国第一代王德祖衮的长子益西沃始建,作为古格高僧、西藏佛教后弘期著名译师仁钦桑布(958~1055)译经授徒的场所。1036年,古格王沃德及其兄绛曲沃从印度迎请曾任那烂陀寺、超岩寺首座阿底峡(982~1054)进藏,住锡托林寺讲经著述,弘传佛法,寺庙也随之扩建,初具规模。1076年(藏历之火龙年),在古格王赞德支持下,在托林寺召开了法轮大会,当时卫、藏、康等地区均有高僧前往参加,史称“火龙年大法会”,汉文史书称“丙辰法会”,成为西藏佛教盛事。由于阿底峡大师的住锡和火龙年大法会的召开,使托林寺蜚声全藏,成为中世纪西藏名寺。

  托林寺原有建筑规模较大,包括朗巴朗则拉康、拉康嘎波、杜康等三座大殿,巴尔祖拉康、玛尼拉康、吐几拉康、乃举拉康、强巴拉康、贡康、却巴康等近十座中小殿,以及堪布(寺院住持)私邸、僧舍、经堂、佛塔、塔墙等建筑。由于历史原因,寺院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保存较好的只有三大殿和一座佛塔。

  朗巴朗则拉康:意为“遍知如来殿”。在三大殿中年代最早,形制也最多奇特。殿堂整体呈多棱“亚”字形,实际上是一座大型的坛城(曼荼罗)。门向东偏北,面积2594.75平方米(东西长53.5米,南北宽48.5米)。中心方殿象征须弥山,四向的四组小殿分别代表四大部洲,四角高耸的四小塔代表朗则拉康,主供遍知者如来;四面分别紧接多吉生巴拉康、仁钦久乃拉康、堆友主巴拉康、朗堆太益拉康四座小座,这五座“十”字相连的殿堂组成中心的小“亚”字形,外圈则由四大殿、十四小殿组成,分别供奉佛、菩萨、度母、罗汉等塑像。这组殿堂基本保留着西藏吐蕃时期佛殿建筑的一些特征,亦又有所变化。外围的南、北、西三大殿均有转经复道环绕,中心殿堂和周围佛殿之间也形居一个大的转经复道,这是一种典型的吐蕃时期佛殿结构形制。据说是仿照桑耶寺建造(而桑耶寺又是以印度飞行寺为蓝本),将桑耶寺庞大建筑群体浓缩于一幢建筑中,堪称西藏古代建筑艺术的上乘之作。

  托林寺自建朗巴则拉康后,其声名远播,15世纪初叶和末叶,拉达克王所巴德和次旺朗杰曾先后两次派人测绘此殿,仿其后,第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又将此殿作为独特完整的寺庙建筑蓝本入拉萨大昭寺中廊墙壁上,使其原貌得以展现。

  杜康:即集会殿。位于朗巴朗则拉康南60米处。门向东,由门廊和殿堂两部分组成。殿堂面积489.6平方米(东西长25.5米,南北宽19.2米),有方柱36根。殿门框、楣雕饰有兽面、吉祥天、卷草纹、莲珠纹、缠枝莲花纹、莲瓣纹等图案;殿内天花板遍绘飞天、狮、龙、凤、孔雀、摩羯鱼、莲花、卷草、缠枝什花、如意云团、菱形几何纹等图案。殿内遍绘各种壁画,以各类佛、菩萨、佛母、度母、金刚、高僧大德为主体,周围夹绘各种小像,最为精美的为“僧俗礼佛图”和“十六金刚舞女图”。僧俗礼佛图:位于西壁东侧下部。图中高僧和古格王室男女施主并坐一排,结印礼佛,下部绘外邦僧俗人等或坐或立,参加礼佛活动;十六金刚舞女图:位于门廊东壁两侧。图中舞女舞姿各种异,或举手过顶或合掌胸前,面容娇美,腰肢细软,体态轻盈,上着短袖紧身衣,双乳袒耸,腹部微露,下着曳地长裙,赤足踏舞。所用线条为游丝描,流畅精细;设色轻淡柔和,若陷若现,这种绘画技法的人物壁画在西藏极为少见。此外,殿内壁上有关该寺发展演变的文字,对于研究古格王朝历史有着很高的价值。

  拉康嘎波:意为“白殿”。位于杜康东北125米处。门向南,平面略呈矩形,此壁正中稍向后凸出部分为供佛座。殿门外原有门廊,现余两厢墙壁。殿门框、楣分内外三层分别雕饰忍冬卷草纹、缠枝莲花纹图案。殿内有柱42根,柱头及替木雕饰莲瓣纹和忍冬卷叶纹;天花板彩绘莲花、卷草、缠枝什花、如意云团等十余种图案,用色用线极不讲究,显得草率粗拙。殿内原有塑像15尊,北壁正中主供释迦牟尼佛塑像:高螺髻,圆面大耳,着右袒式大衣,结跏趺坐,除螺髻为蓝色外,遍体施金妆,头光两侧各绘一座泥塑佛塔;释迦牟尼像两侧原供奉药师八如来塑像;东西壁前原供有无量寿佛、观音菩萨、萨迦班智达等塑像4尊,南壁门两侧原供有红、蓝二忿怒金刚塑像,今已不存。殿内四壁遍绘壁画,以塑像背光或各类佛母、度母像最为精美。

  托林寺周围现存各种大小佛塔83座、塔墙2道,大部分集中在寺院西北侧的平地上。佛塔内有大量模制的小泥像和小泥塔,泥像中有佛、菩萨、度母、天王等,属13世纪以前精品。

  托林寺有寺藏“三宝”:一是麋鹿角,有说是阿底峡从印度带来的,也有说是当年佛祖讲经地的一只麋鹿角;二是象牙质的五佛冠(象征着五智如来的宝冠),据说是托林寺第一任堪布戴用而流传后世,该寺每任堪布在佛事活动中都戴此冠;三是一块黑色的大镟石,上面凹进一个清晰的脚步印,深入石内寸许,掌纹很清晰,据说这是阿底峡尊者留下的脚印。

  托林寺自创建到今,出现过许多高大僧大德。早期属于宁玛派,后皈依噶举派。15世纪古格阿旺扎巴任法台时改宗格鲁派,1618年迎请第四世班禅罗桑·却吉坚赞到托林寺传法;17世纪第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1708~1757)将托林寺改为色拉寺色吉扎仓下属分寺,并派遣赤钦阿旺(1677~1739)为托林寺法台,此后从色拉寺每三年轮换法台及随从(15人)已成定制。寺内主供佛为“堆松桑杰”,主护汉神是“贡布”和“白登拉姆”。1950年以前有僧侣60人,最后一任堪布名“阿旺扎西”;现规定喇嘛18人,仅有2人。每年藏历元月3~21日举行“色措大法会”,从17日开始跳3天的金刚神舞,20日进行赛马,热闹异常。

  托林寺有属寺25座,分别属于萨迦派(5座)、噶举派(3座)、格鲁派(17座),遍布阿里三围(古代西藏行政区阿里划为三部分,即:普兰雪围、芒隅草围、札达崖围)。该寺不仅是古格王国(都城在札达县境。10世纪初,吐蕃王室后裔吉德尼玛衮因吐蕃奴隶平民起久及王权内部纷争被迫逃至西部阿里,其后代在西部建立了古格、拉达克和普兰三个割据王朝。古格王国是吐蕃王朝灭亡后的分裂时期里势力较为强大的地方王朝。其王统大约延续至15世纪)最重要的大寺院,也是西藏闻名的古寺,西藏佛教后弘期上路弘法的许多高僧都曾活动于此,古格王国的不少重大佛事也都在此举行,托林寺的资料对于研究古格王国历史和西藏佛教史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