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岫庵

夜香普陀——海盐云岫庵

  云岫庵位于浙江省海临县鹰窠顶近山顶处,始建于北宋建隆初年(960年),海拔150米,面临钱塘江口、集湖光、山色、海景于一处,庵名是从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名句拈出则来。

  一千多年来,云岫庵五废五兴。宋治平元年(1064年)濒圮而复兴。元至正二年(1342年)僧本原开山。明天顺八年(1464年)毁于兵燹。化成八年(1472年)鼎新。正德六年(1511年)废,隆知五年(1571年)杭州百法寺僧明坚重修。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重修;咸丰十一年(1861年)毁于兵燹,光绪元年(1875年)袁花節妇王复正(聚师太)重建,云岫庵的规模,宋时无考,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邑人许宸隐居此山,舍山15亩拓宽栋宇。明隆庆时(1571年),许宸五世孙许懋复舍山五亩,建佛殿前后共六间四坡,左右齐堂、禅堂。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僧性静买山57亩,殿宇募资一新,有殿十楹、阁五楹、右庑四楹、齐堂、静堂、厨房共十楹。其中阁五楹,是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僧性静从京师请回《大藏经》而特地建造的。清初,云岫庵基本保持明朝规模。

  云岫庵从宋初建庵起,就“崇奉观音大士”,元许宸也是“日夕顶礼大士”,明重建后“仍奉观音大士”。在普陀山屡遭倭寇骚扰时,常有僧尼渡海来避难,后流为民间传说:观音菩萨的根本道场在普陀,因香火旺盛,日夜不能安静,于是听从龙女献计,常于晚上跨海来此休息。因消息走漏,善男信女在晚上闻风而至,云岫庵遂有“夜普陀”之称,其烧夜香的传统也沿袭至今。因此云岫庵香火旺盛,每当夜幕来临,总是香煙缭绕,钟鼓齐鸣。

  云岫庵地理位置东有鹰窠顶,西有南木山,南有高阳山,北有麂山、荆山、凤凰山,正符合风水学说中“四灵兽”地形,又凤凰山、荆山、云岫庵、高阳山这五点正成一直线,故又称“五星连珠”。自山麓至庵,有磴道名“九曲径”,途中有初憩亭、狮头岩、合掌岩等景。最负盛名者乃每年农历十月初一清晨在鹰窠顶看“日月并升”天文奇观,云岫庵是其隔夜休息和整装待发之地,因此九月三十就成为云岫庵最热闹“庙会”。民国三十六年九月三十夜在云岫庵烧香宿夜者竟达一万多人。

  建庵以来,文人雅士、达官贵人游踪不绝。宋大观四年(1110年),海临县令徐嘉言窟《登鹰窠顶望海中夏盖诸山》诗。明兵部给事中许相卿归隐后常在雪中戴斗笠、穿长蓑、乘黄犊登鹰窠顶,又在庵中接待邑令李当素,被传为佳话。清初,知县毛一骏撰《募修云岫疏》,带头发动重修云岫庵,著名学者黄宗义和吕留良也都在云岫庵留下足迹和诗文。

  1992年5月,海盐县政府公布云岫庵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保护方案,同年8月,批准云岫庵为开放佛教活动场所,自此,云岫庵又上了一个新台阶。是年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云岫庵题额。次年,请山东省郓城县塑像世家葛化蛟、葛会君祖孙来庵塑四大金刚和观音菩萨三十二应身及三十二化身像,北京许宝癸、上海苏渊雷、嘉兴庄一拂、嘉善江蔚云、海宁蒋启霆、邑人富寿荪等文人学者都为云岫庵写诗题词、作画撰联,有《云岫庵八景》传世。在此前后,还由台湾廖世标、台胞冯子权、澉浦陈燕君等善男信女布施,添置铁鼎、铜蜡台、十八罗汉等佛像和法器。

  如今,云岫庵在鹰窠顶山上,可谓是“万绿丛中一点红”。殿宇依山而筑,横向布局,中为殿堂区,右为游览区,左为生活服务区。在中轴线上,首为山门,上有“海上名山”是朝石刻,门阴为陈从周书“夜普陀”三个字,门内有明朝古银杏一株,清朝石狮子一对; 进二门,有铁鼎一座;过铁鼎,依次为金刚殿、观音殿和藏经阁,一殿高过一殿。在金刚殿和观音殿之间,有一口终年不竭、水质甘冽的“雪卖泉”,经化验为优质矿泉水。观音殿东配殿有“喷水鱼洗”,西配殿塑观音应身、化身像。“观音宝殿”由杭州高僧雪相法师题额,内塑毗户观音,法相庄严,旁有十八罗汉,观音殿后,有百年桂花一株,庭院广平,中置石案、石蜡台。最后就是藏经阁,建于五米高台基上,外观二层,实则一层,供奉木雕鰲鱼观音像,像高5.5米,为浙江最大木雕观音像,藏经阁围墙内山石嶙峋,中有一数百年榆树椿,如寿星屹立。

  东院游览区院内花木扶疏,中间一口放生池,四周环以长古戏台、紫藤棚和石桌石凳,并有山茶、丁香、紫薇、芭蕉、梅树点缀春间,往后为一狭长地带,中有“洗心池”,池旁多天然裸露岩石。隔墙东望,可见“小成就石塔”耸立于绿树丛中,把庵内庵外景色融为一体,由于云岫庵香火旺盛,景色优美,故好事者归纳云岫庵有金、银、铜、铁、锡“镇山五宝”,均为谐音,即藏经(金)阁、银杏树、铜鱼洗、铁香炉、雪(锡)卖泉,可谓通俗又形象之比喻。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