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像寺

 从台怀中心区的殊像寺出发,往南可去灵应寺、竹林寺、龙泉寺、金阁寺等地。殊像寺在巍峨的大白塔南端半公里左右的地方。寺外牌楼的前下方,有一股般若泉,清澈见底,汩汩而流的泉水,冬天不结冰,水中冒热气,夏天清凉爽口,甘美怡人。般若读为“波惹”,是梵语智慧的意思。

  相传殊像寺没有建立前,这儿没有泉水,当地僧人和百姓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僧慧潜为积德行善,在此搭起草庵,整日念诵《金刚经》,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地下总会涌出泉水来。慧潜端坐念诵至第一万天的晚上,突然出现一个白发白须的老汉对他说:“法师可知泉出之日就是你圆寂之日?你若继续念诵,再有半个时辰,泉水就会涌出。可你修炼一生,并未得到正果,如此撒手而去,岂不可惜?望法师三思。”在这生死攸关之际,慧潜一心只想为百姓造福,哪顾自己生死。果然,半个时辰之后,一股清冽的泉水从草庵旁奔涌而出。慧潜露出了笑容,随即便坐化不动了。后来人们就在泉旁修寺纪念。

  据说,这股地下神水能去愚痴长智慧,朝山信众多要亲口品尝,甚至装入瓶中,带给远方的亲人。历史上般若泉多做入朝贡品,深得宫廷喜爱。清康熙帝五次巡幸五台山,住在菩萨顶,非般若泉不饮,至今还留有茶厅痕迹。明朝的高僧觉玄曾写诗称赞道:“般若池边止渴时,山瓢一吸乐何及。尘劳烦恼俱消歇,无限清凉说向谁!”经现代科学测定,这股般若泉水质清澈洁净,其中含有多种有益人体的微量元素,确实能起到清心明智的神气作用。

荞面文殊

  殊像寺创建于元代,于明代重建,与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罗睺寺并称为五台山五大禅林,又为青庙十大寺之一。寺院占地面积为六千四百平方米,计有殿堂楼房五十余间。寺内的主殿文殊阁巍峨雄壮,阁内文殊骑狮像闻名远近,高九点三米,装金饰银,美华无比。神狮四蹄蹬地,昂首竖耳,张牙露齿,怒目圆睁,给人一种威风凛凛,精神抖擞的感觉。狮身上挂穗缨,饰白斑,活脱生动。在五台山文殊众多的坐骑中,这是最活泼可爱的一只。菩萨则面颊丰润,两耳垂腮、双目平视,神态悠闲从容。身后的背光锦饰繁雕,光焰溢彩。

  这尊文殊像又被称为荞面文殊菩萨,名字有一番来历。据说,工匠们在塑造这尊骑狮文殊像时,因为没有谁见过菩萨的真实面容而犯难了。一天,一个做饭的伙夫正在厨房做荞面馒头,突然院内金光四照,文殊菩萨露真容了!伙夫想寻找彩笔描绘下来已来不及了,急中生智,拿起一团荞面,照着文殊真容的样子捏了起来。后来,匠人们把荞面头安在未完成的塑像上,外面贴金,谁也看不出是荞面做的了。

  在文殊殿内的三面墙壁上,有悬塑五百罗汉图。这些悬塑,有如山洞里倒垂下来的冰岩冰凌,参差支离,又刑镂空的大浮雕倒嵌于殿顶和墙壁,加上蓝、绿、红对比鲜明的色调,把整个殿装饰得斑驳陆离。众多的弟子、罗汉各具形态,俨然是一个古印度佛国的缩影。殿内的柱上还蹲着一尊罗汉,是中国的济公和尚,因为晚来了一步,所以只好蹲在柱台上了。

火烧殊像寺

  殊像寺后西北角的善静堂,有一段神奇的传说:清初顺治帝的妹子三公主在五台山出家,住在这个善静堂里修禅习静。当时,殊像寺内有一个相貌端庄的青年和尚,深通佛理。由于两人相隔较近,或者有些交往,渐渐地就有了谣言四起,说他俩有了私情。谣言翻山跃岭,传到了当朝的康熙皇帝那里。三公主是康熙帝的姑母,康熙觉得脸上无光,便想出一条毒计:火烧殊像寺,让三姑母连同那些流言蜚语一起烧掉。于是,他派人暗中纵火,把整座殊像寺烧了三天三夜。大部分殿宇都在大火中化为灰烬,而惟有文殊殿和静善堂安然无恙。静善堂中,三皇姑已坐化了,留下四偈句说:“只见来,不见去,人言纷纷神也惧,且喜我把文殊遇,离宫离殿无所虑。”康熙帝闻知,感慨不已,下诏重修殊像寺,还御制碑文,记述修寺一事。

南山精塑

  出殊像寺,沿公路南行树里,就来到南山寺所在的山脚下。南山寺依山而建,海拔一千七百多米,面积约六万平方米,有殿堂楼房三百多间。南山寺整个由七层三大部分组成,下三层名极乐寺,上三层名佑国寺,中间一层名积善堂,南山寺是它们的总称。寺院初建于元代,名大圣佑国寺,清光绪年间再建,称极乐寺。二十世纪上半叶普济和尚四处化缘,大行修建,连续动工二十七年,把三寺连在一起。从远处望去,南山寺层次叠落,宏伟浩大,轩昂壮阔,非他寺可比。

  登上直通山门的一百零八级台阶,就来到繁枝绿叶掩映下的石牌楼前。牌楼为五楼四柱三门,洁白如玉,庄重典雅。牌楼上镌花题联,落落大方,而上面的匾额题词多与道教内容相关;牌楼后面是大钟楼,楼基为砖石结构,上面是木构建筑的重檐歇山顶。石券动券口的门框上,刻着八洞神仙图,都是道教里的神仙,但雕琢精致,人物传神,观者无不啧啧赞叹。

  大雄宝殿简直就是一个雕塑艺术馆。这里有泥塑、有石雕、有木雕。其中的释迦牟尼和阿难、迦叶像为泥塑,文殊骑狮像和送子观音像为石雕。送子观音坐在卷石背骑上,怀抱小孩,慈爱无比,有如一位伟大的母亲。右侧是一尊木雕普贤菩萨,伸出十八只手臂做出各种姿势,脚踏莲蓬,身后站着两头小象,看上去翩翩欲飞。大殿两侧的十八罗汉为泥塑,或眉清目秀,或老态龙钟,或疾恶如仇,或泰然自若,工艺水平极高,在五台山的同类塑像中首屈一指。山墙内壁的壁画上画有释迦成佛传记和玄奘取经的故事,殿内门额上的竖匾是清慈禧亲题的“真如自在”。

  佑国寺共有三进院落,每进院落前,都有一个汉白玉石砌成的高台建筑,用石栏杆和石立面围着,上面各雕有数百幅图案,堪称石雕艺术的宝库。第一个高台雕有图案三百一十六幅,内容有干枝梅、山菊花、牡丹、凤竹、云中凤凰、空中飞龙、狮子滚绣球、麒麟相逐、鹿登梅山、奔马迎日等等。平台两侧的五幅大立面石雕上,刻着各种历史人物。第二处高台有石雕三百六十幅,第三处有二百九十四幅,都是精美绝伦。这些石雕中,有顾盼窈窕、裙带飘扬的天女散花图,有攀枝抚弦、吟唱兴浓的高山流水图、有长须银丝、幽然垂钓的太公钓鱼图,有访仙未遇、怅然而立的松下问童图,有啮雪苦节、一心归汉的苏轼牧羊图……南山寺不愧为石雕艺术的宝库。

龙泉石雕

  从南山寺往西望,有一山岗相峙而立。山岗四周有九条山脊环抱,形似九龙嬉戏,因此得名为九龙岗东侧有一眼山泉,泉水清冽如玉。相传,昔有九龙作恶,文殊菩萨施法把它们压在了山下。在清澈的泉水底部,能看见九条小龙影子若隐若现,因此被称为龙泉,龙泉寺亦因水得名。

  龙泉寺始建于宋代,原为杨家将的家庙。在寺东北有一砖塔令公塔,三级六角,约高十五米,是抗辽名将杨令杨业的墓。据《清凉山志》载,“宋杨业忠死,子五郎收骨建塔”,塔旁的墓碑也是一个凭证。寺院在明朝时重修,在清末民初时又重建,成为南山寺的下院。该寺占地一万五千九百平方米,共有殿堂楼房一百六十余间,布局呈横列之势,并排着三座院落,各有山门一道,山门以内有券洞通道把三个院落连在一起。这种寺院布局实为罕见。

  通往龙泉寺正中山门的大道也是一百零八级石阶。石阶尽头的石牌楼是龙泉寺的胜景。这座石牌楼是山西匠人胡明珠用了六年时间刻成的。牌楼上有楼头,有拱券,有端庄的佛像,有生动的鸟兽,有繁茂的花卉,有累累的珍果。据统计,这座牌楼上有蟠龙八十九条,柱础石墩上有狮子二十只。牌楼上的各种图案不但精美,而且刻工细腻:花蕊、草叶细若发丝,薄如轻纱;走兽、飞鸟等,造型生动活泼,呼之欲出,实在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牌楼后面的大石狮,造型生动。石狮颈上圈带上原有响铃,毛发卷曲,双目圆睁,活泼生动。牌楼两侧是石幡杆,插在石方台上,共五节,末端套着铜顶。石狮之后是石拱桥,地面铺着洁白的石板,一派肃穆庄重的气氛,使人如置身与玉砌冰雕的艺术世界。

  中院的建筑分为三层,即门殿、宗堂殿、祖师堂。最后一座小院中间,屹立着藏式汉白玉石塔一座。塔基为四方形,塔下须弥座为八角形。全塔布满雕刻,有小佛像一百余尊。圆形塔肚上,刻着一部《般若心经》。塔圆腹之上雕有八角楼檐,如大白伞般罩住塔腹和基座。塔下埋有南山寺第一代住持普济和尚的舍利骨。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