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化寺
辽金遗刹—大同.善化寺
大同市城区南部有一座古老的佛教寺庙,俗称南寺,正名为善化寺。寺初建于唐开元年间,因名开元寺。辽保大二年(一一二二年),一场兵燹之灾使楼阁殿宇几乎尽化尘埃,所存者不到十之三四。金天会六年(一一二八年),在方丈释圆满的主持下,历时十五年,恢复了寺宇原貌。后经多次修缮,并于明正统十年(一四四五年)更名善化寺。清兵入关洗劫大同,善化寺再受摧残,荒凉了半个多世纪。十八世纪初,寺僧经过九年的修修补补,总算使这座辽金古刹涣然一新。最难得的是,尽管善化寺屡遭摧毁,数度修缮,却仍保有相当一部分辽金时代的遗物,至今成为中国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一座辽金寺院。
善化寺面积为一万二千九百多平方米,坐北朝南,呈中轴对称分布。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山门(兼作天王殿)、三圣殿、大雄宝殿、普贤阁、文殊阁、观音殿、地藏殿,以及东西配殿等,并与中轴线上的建筑合围成院落。
金代建筑巨构
善化寺山门为单檐屋脊顶,面阔二十七米,进深十米,门前设月台踏道,左右雄踞石狮一对。山门通道以内,两侧置明塑天王像两尊,均横眉竖目,矫健威严。一般的寺院,多在山门殿后置天王殿,天王殿内供奉大肚弥勒、四大天王和韦陀,而也有一些寺院把山门和天王殿并在一起。这样,山门的构造往往采用单檐的殿宇形式,除了中间一道门作为正门通道外,两侧的门则变为殿宇前壁的窗棂。善化寺的山门正是这样一个例子。这座山门前后立有檐柱个六根,分布整齐;纵向另立中柱六根,共十八根,内外柱一样高。其梁木皆为月梁式,凿削规整,形制美观,为现存金代山门中的巨构。
山门之后是三圣殿,为金初代表性木构建筑。三圣殿雄踞于一米多高的台基上,前有月台,殿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二十八米,南北宽十三点五米。单檐屋脊顶,左右次间的斜拱行制多样,色彩斑斓,如盛开的花朵,十分华丽。殿内只用四根主柱和四根辅柱支撑梁架屋顶,加大了空间,便于佛事活动,是减柱法的典型实例。殿中间佛谈上供者华严三圣的木胎贴金罩漆像原是金代作品,后经清代重塑,但金代的风格依然存在。殿内保存有《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等石碑四通,记述了兴工的前后经过,是研究寺史沿革的重要资料。
礼五方佛
从三圣殿往北,穿过夹峙通道的钟鼓楼,沿石阶向上,便是大雄宝殿。大殿始建与辽,金代重修,它是辽代殿宇未被战火完全毁灭的惟一建筑。大殿立在高达三米的台基上,宽四十余米,进深二十五米多,单檐五脊顶。殿前是宽广的月台,月台上有石雕勾栏。殿内的梁架下饰有精美的藻井。
大殿内正中的莲台上,五佛端坐。这五佛神态相近,手印不同。大日如来是释迦牟尼的法身佛,又称毗卢遮那佛,密教中最为尊崇,大日如来有五种智慧,为教化众生而化为五方佛。正中大日如来佛,代表法界体性智(理想具足,觉道圆满,达到佛我一致);正中之左首位是南方欢喜世界教主宝生佛,代表平等性智(灌顶智);正中之左第二位东方香积世界教主阿閦佛,代表大圆镜智(金刚智);正中之右首位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代表妙观察智(莲华智);正中之右第二位为北方莲华世界教主不空成就佛,代表成所作智(羯磨智)。大日如来两旁,珈叶和阿难两大弟子恭敬侍立,谨慎闻法。
大殿内东西两侧有护法二十四诸天,每尊高达三米,或披甲执仗,或朝冠官袍,或彩绸裙带,表明了人物不同的身份。他们虽然职业不同,但对佛法的敬仰与护持却同心同德。这其中,以日宫天子和月宫天子塑造得最为出色。这两位住在天上的少女,贤惠温静,美丽善良,和蔼可亲。殿内西壁和南壁上还绘有佛教故事壁画,线条流畅,人物生动,是清初绘画高手的作品。
普贤阁和文殊阁为一对称的楼阁建筑,位于大殿与三圣殿间的东西两侧,又称东楼、西楼。东侧的文殊阁在民国初年毁于火灾,西侧的普贤阁是金贞元二年(一一五四年)重修之物。阁身两层,下檐为平座,上檐施以斗拱,两檐均以筒瓦覆盖,外观精巧,比例匀称,乃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珍贵实物。
迄今,善化寺内收藏着不少文物,其中包括原大同市东门外御河西岸的镇河铁牛等,以及南门外兴国寺的明带琉璃五龙壁照。这两件重要文物显然为善化寺增色不少。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