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教寺

  龙象三塔——樊川兴教寺

  兴教寺位于陕西省长安县樊川的少陵原畔,距西安市约20公里,是国务院确定的142座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之一。这里俯视樊川,潏河如带;南望终南玉案峰,万峰耸立;西观神禾,起伏如画;绿树环抱,风景秀丽,环境优美。兴教寺是唐朝玄奘法师与弟子窥基、圆测安葬地,是闻名中外的佛教寺院。寺内主要建筑最具历史价值的是玄奘法师及两大弟子灵塔。

  玄奘灵塔高23米,矗立在西院苍翠松竹之中。塔建于唐宗章二年(669年),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塔身通体用青砖砌成,做四角锥体,共五级,平面呈正方形,底层边长各5米。塔面作仿木结构,用砖砌作扁柱、栏额及斗拱,均分作三间。塔檐叠层砌出,檐下均饰两层菱角牙子。次层以上塔心实砌,不能登临。塔底层南面有拱行券洞,龛内有玄奘泥塑像。塔底层北面壁上镶嵌唐朝文宗开成四年(839年)刻《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铭》,刘珂撰文,僧建初书丹。整个塔造型既简洁明快,又庄重稳固,历经一千三百多年仍巍然屹立,在我国建筑史上具有极大价值。

  玄奘(600-664年)是唐朝法相宗创始人,,佛经翻译家。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玄奘圆寂于宜君县玉华宫。消息传至京城长安,朝野为之悲戚,唐高宗悲叹:“朕失国宝矣”。玄奘遗骨在长安城东白鹿原上安葬时,送葬者达数万人。宗章二年(669年),唐高宗下诏将玄奘遗骨葬少陵原畔(今址),建五层砖塔葬之,随即建寺。玄奘塔因唐中宗溢玄奘“大遍觉”,故又称“大遍觉塔”。

  玄奘塔两侧是玄奘弟子窥基和圆测灵塔。高约七米,三层四面分别有“基师塔”和“测师塔”匾额。窥基塔建于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窥基(632-682年),俗姓尉迟字洪道,是唐开国大将军尉迟敬德之侄,17岁从玄奘出家。他聪慧博学,深受玄奘器重,与神坊、嘉尚、普光号称“百部疏主”。圆测塔是宋政和五年(1115年)葬于兴教寺。圆测(613-696年)是唐朝新罗(朝鲜)僧人。他自幼出家,15岁到中国学法与唐玄奘,通梵语、藏语等六种语言,帮助玄奘译经,成为奘门高足之一。圆测圆寂后,初葬与河南龙门香山寺,后弟子葬于陕西终南山丰德寺东岭。宋时从丰德寺葬部分遗骨于玄奘塔侧。

  兴教寺千百年来几经沧桑。唐肃宗李亨来此处游览,题塔额曰“与教”,从此,这座寺院名曰“兴教寺”。唐朝樊川寺院密集,兴教寺与兴国、华严、牛头、观音、云栖、禅定、法幢等并称“樊川八大寺院”,兴教寺位列樊川八寺之首。宋朝时,兴教寺“殿宇法制,粗密庄严”。明清时,几废几兴。到清同治年间(1865年)寺内殿堂均为战火所焚,唯三座灵塔幸存。l922年,妙阔法师募修了大殿五桐,寮房十间。1930至1934年,朱子桥等人募资补修了三座灵塔。1939年程颂等募修大雄宝殿、藏经楼、山门等。l949年後,妙阔法师自任住持,法因任监院,僧人过若农禅并重的生活。1932年,在住持常明法师主持下,兴教寺修缮一新,成为国内外游人香客参观访问、造香朝拜圣地。

  兴教寺法堂内供元朝所铸干佛绕毗卢铜佛像一尊,高2米。重约2700余斤,还供有明朝铜铸阿弥陀佛像,西侧有唐朝铜铸观音像,东侧有明朝木雕地藏菩萨像。这些都是寺内珍贵文物。堂壁上悬有十八罗汉拓版像,两侧墙壁上镶嵌《金刚经》石碑,字迹遒劲,为书法珍品。东院藏经楼上收藏着明清刻引佛经和近代影印经典达万卷之多,还珍藏着梵文、巴利文、贝叶经等。西院有一座构筑精巧的“慈恩殿”,殿内有玄奘及弟子窥基、圆测石刻像各一座,这三座石碑为1930至1934年间刻制,玄奘和窥基法师画像是依旧日本东京收藏我国唐朝官中所供玄奘、窥基画像印制刻石。玄奘石刻像高约一米,身穿短褐,足登布屐手执雨伞,背着装满经书的背夹,背夹上挂一盏明灯,主动地表现出玄奘法田不畏险阻、风雨兼程地在配取经途中跋涉的感人形象法奘的造一形象在印度也家喻户晓,成为人们克服困难、永往直前的鼓舞力量。

  1953年,周恩来总理曾陪同印度总理尼赫鲁来兴教寺瞻仰玄奘,塔1954-1956年,缅甸总理吴努、尼泊而文化化部长乾达也先後来寺瞻仰玄奘塔。兴教寺成为促进我国同亚洲各国友好往来的桥梁和纽带。

  兴教寺现任方丈常明法师,82岁,陕西礼泉人,1937年出家,师从拂尘大师,毕业於中国佛学院,秉任中国佛教学会理事,陕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陕西省政协委员、省人大代表,西安市佛教协会副会长。现任监院宽池法师,28岁陕西武功人,1990年出家,师丛常明法师。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