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寺
佛光寺四绝
与南禅寺齐名的另一华夏瑰宝便是佛光寺。佛光寺位于五台县城东北三十公里的佛光山山麓,东距台怀镇五十五公里。佛光寺创建于北魏时期,隋唐两代一度兴盛繁旺。从九世纪初,该寺法兴禅师添建一座三层九开间的弥勒大殿,内塑佛像七十二尊和八大龙王,从而成为一代名寺。不过,好景不长,“会昌法难”中,佛光寺殿宇全部被毁。到唐大中十一年(八五七年)愿庄和尚又在原址上重建佛光寺。以后宋、明、清各代都有补建,留下了不同时代的建筑,而山腰上的东大殿却至今保持了唐代重建时的风貌。东大殿在建筑年代上比南禅寺晚七十五年,仍是不可多得的唐代瑰宝。
佛光寺高距山腰,占地三万四千多平方米,计有殿堂楼阁一百二十多间。寺殿分布基本为梯田式,共有三层院落,层层升高。主殿东大殿位置最高,且气势宏伟,俯瞰群阁。殿内梁架上的题记和殿前石幢上的文字表明这座大殿建于九世纪时。大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单檐四面顶,总面积为六百七十七平方米。正殿外表朴素,柱、额、斗拱、门窗、墙壁,全用土红涂刷,未施彩绘。正脊两端,饰有高大雄健的琉璃鸱尾,为典型的唐风建筑饰物。此殿的构造特点是“斗拱雄大、出檐深远”。经测量,斗拱的断面尺寸为宽二百一十厘米、长三百厘米,是晚清斗拱断面的十倍。斗拱为梁柱间的交叉支撑物料,具有支撑檐梁和装饰的作用。早期的木结构建筑中,更注重建筑力学上的实用,体积较大,到后来逐渐演化为轻巧玲珑的纯装饰物。殿檐探出墙基达三点九六米,这在宋以后的,木结构建筑中也是没有用的。同时,大殿梁架的最上端用三角形的人字架,也是现存木结构建筑中最县使用的例子。
大殿内完整地保存着一批唐代塑像。三十五尊彩塑分列在五间佛坛内。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弥勒佛结跌而坐,胁侍是众多的饿菩萨或罗汉。佛坛下跪着供养人塑像,他们的手上都托着盘碗,内盛净果,如石榴、梨、仙桃、切成片的西瓜等等。盘碗下垫的花布巾,皱纹细腻逼真。另有两尊塑像,一尊是建殿女施主宁公遇,另一尊是建殿主持者愿诚和尚。宁公遇的塑像是一尊写实的艺术珍品,它塑造了这位四十多岁的中年妇女形象,面貌丰润端庄,袖手跌坐,栩栩如生。这三十五尊彩色泥塑,塑工精细,躯体比例恰当,线条流畅,是现存唐塑中极其珍贵的艺术品。大殿左右壁和后壁环绕着五百罗汉,是明清时的泥塑作品,但而今只剩下二百九十多尊。殿内还保存不少唐代壁画。在右次前内额上的拱眼壁有三组构图:中组以佛为中心,七菩萨胁侍;左右两组以菩萨为中心,两旁又各有菩萨、天王、飞天等。壁的两端有僧俗供养人像,一列是披袈裟的僧徒,一列朝服宫帽的士人。各像衣纹线条都极流畅,富有唐风。佛光寺的唐代建筑,唐代泥塑、唐代壁画和唐代题记被并称为佛光寺四绝。
北魏遗塔
佛光寺文殊殿位于山门内前院北侧,建于金天会十五年(一一三七年)。此殿梁架使用了粗长的木材,两梁之间用斜木相撑,构成了类似今天的人字柁架,增加了跨度,减少了立柱,加大了建筑空间,是中国古建筑中的罕例。殿内的佛坛上的骑狮文殊及其侍者彩塑六尊,仪态丰美,衣履富丽,是金代彩色泥塑中的精品。殿内四周的墙壁上,绘有五百罗汉的彩塑画,是明代改绘的作品。
东大殿南侧偏东,立着一座双层砖塔,形制古朴奇特,十分罕见。因是北魏创建佛光寺的第一代和尚的墓塔,故称之为祖师塔。塔身用青砖砌成,高约八米,呈六角平面,以仰覆莲作座,塔体饰盲窗。不知什么原因,“会昌灭佛”时,佛光寺被毁殆尽,而这座古塔居然兴存了,成为中国仅存的北魏古塔,珍贵异常。此外,在佛光寺附近,还有唐代塔和金代塔六座。其中唐天宝年间的无垢净光塔的建筑样式,除了敦煌壁画中可以看到外,在实物中仅此一例。
值得一提的是,以古老闻名的日本奈良招提寺,其建筑风格正式模仿佛光寺的。当看到中国的一座座汉宫唐阙消逝在千百年来兵连祸结中时,梁思成先生发愤精进,他在敦煌壁画的五台山图中发现了佛光寺后,便千里寻踪,在深山里发现了沉睡了一千年的唐代遗珍。赵朴初居士写道:“二唐寺,瑰宝世间无。千劫何缘存象法,明时自不失玄珠,沉晦庆昭苏。”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