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福寺
女真逝梦—朔州.崇福寺
山西省朔州市,即古朔州城是雁门关外一座历史悠久的县城。城东大街北侧,有一处殿宇轩昂、规模宏大的寺庙,俗称大庙寺,正名为崇福寺。该寺以保存完好的金代建筑、雕塑、壁画而声名远播。
崇福寺始建于唐麟德二年(六六五年),辽代时改为官署;到了十世纪末,传言寺内有灵火显现,扰乱主人,于是又被归还为僧寺,更名林衙寺;金代时又改名为崇福禅寺,后历元、明、清几代,都曾经有过修建。过去,“林衙古刹”被列为朔县八景之首,崇福寺现存山门、观音殿、弥陀殿、地藏殿、文殊殿、藏经楼等。
崇福寺坐北朝南,面积达二万三千五百平方米。全寺共分五重院落,布局严谨,主次分明。院内的红墙碧瓦,在苍苍古柏的覆盖下,显得幽雅而静谧。四周的现代化建筑与古老的寺院显然毫不相关,它们各自沉浸在自己的梦想、骄傲与辉煌的历史中,并且向同一时代的过客讲述着不同时代的故事。到寺里来参观的人,自然也愿意暂时逃脱都市的文明,掠过明清时代的幻影,去追寻那个女真王朝所遗留下来的智慧。
千佛阁
崇福寺山门坐落在东街北侧,一对威猛的石师把守禅关,匾额格外醒目。天王殿古色古香,钟鼓楼如一对孪生兄弟,左右峙立。千佛阁在明代以前是收藏经书的藏经阁。把藏经阁布局在佛殿之前,在汉地佛极为罕见,不知是谁这样标新立异、别出心裁。不过,明代重修时,似乎认为这种布局太出格了吧,在殿内添置佛像千尊,更名千佛殿。遗憾的是这些佛像在抗日战争时期被毁掉,空空如也。现在这儿开辟成为了文物陈列室。阁楼为两层,下层设围廊,上层设勾栏平座,使建筑看起来更加壮丽。
文殊殿与地藏殿在千佛阁后两侧东西对峙,形制相同,也是明代的遗物。三宝殿在中院北面台基上,内供三世佛,主像端庄慈祥,四周的墙壁有清代描绘的佛像多达千尊,各个精美可观,让人目不暇接。
弥陀殿
弥陀殿是崇福寺的主殿,也是全寺之精华所在。这座金代遗留的殿宇,在经历了近千年的风雨冲刷、地震灾害后还能保存完好,实属不易。主殿阔四十七米,深二十五米,平面呈长方形,总高二十一米,雄踞在高大的台基上,台基上有宽敞的月台,衬托出殿宇的瑰丽与宏壮。檐下“弥陀殿”匾牌是金代原物,脊上的琉璃鸱吻
也显示出古代殿堂特有的华丽与尊贵。
从建筑史的意义上讲,弥陀殿别有意义:从殿基到殿顶的构造全部为金代原物,这在中国现存的古建筑中是少有的。主殿采用的建筑技术减柱法和移柱法,扩大了殿内的空间,节省了建筑材料,也是中国建筑史上的大胆创造。殿上的装修,尤其是前檐隔扇和横披窗上的棂花非常精致,图案纹样多达十五种,古拙洗练,当是名家手笔。这些饰品亦是中国古建筑中的珍品。
殿中一座宽近二十四米的佛坛,坛上的塑像是金代彩塑的代表作。坛上的西方三圣像高达八米,皆结跌而坐,佛像的端庄,菩萨的娴静都给人以宁静和谐的美感。像后的背光高达十四米,是目前以知的宋、金泥塑中最为宏大的。三圣两侧的四尊胁侍菩萨细腰宽胸,身躯微曲,衣纹随轻盈的体态流动,两角的金刚侍卫豹眼圆睁,让魔鬼外道们不敢正视。
殿内四周墙壁上绘满壁画。壁画高五点七米,长六十余米,皆是金代的作品。画面的内容主要是佛、菩萨像。东西三墙各画三幅说法图:佛像袒胸露乳,端坐莲台,两侧的菩萨以种种鲜花宝物供养。南壁西部是千手千眼十一面观音,周围龙女、金刚、夜叉等围绕。壁画笔法严谨,线条清晰,风格妍丽庄重,大有晚唐遗风。
寺内最后一座建筑为观音殿,也是金代建筑遗物。殿内也采用了减柱法,宽敞明丽。梁架则使用了人字梁大叉手,是中国古建筑中年代较早的实例。殿内的观音、文殊、普贤像,是明代遗留的作品。
以金代建筑、雕塑、壁画三绝闻名于世的崇福寺,在一九四九年以后经多次维修,面貌一新。一九八八年崇福寺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