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岩寺
盛唐千佛——长清灵岩寺
灵岩寺位于泰山西北麓长清县的灵谷峪中,距济南市75公里。寺院依山势构筑,参差错落,隐现于群山环抱之中,掩映在云霞烟树之中间,沿途碑碣林立,寺内古迹荟萃,特别是千佛殿雕像,更是名冠天下。
灵岩寺如建于前秦苻坚永兴年(357-358年),开山祖师为朗公和尚。据《神僧传》记载:“朗公和尚说法泰山北岩下,听者千人,石为之点头。众以告,公曰:此山灵也,为我解化。他时涅槃当理于此”。灵岩寺就取名于顽石点头之意。北魏孝明帝正光初年(520年),法定和尚重兴灵岩寺。至唐朝时,灵岩寺与浙江天台国清寺、湖北江陵玉泉寺、江苏南京楼霞寺并名,被誉为“天下寺院四绝”。现寺内唐代文物众多,有鲁班洞、功德顶、证盟殿、石窟造像、辟支塔、慧崇塔、千佛殿、御书阁、李北海撰书的《灵岩寺颂碑》、钟鼓楼、墓塔林等。
该寺历代祖师有前秦朗公、北魏法定、东晋竺僧朗、初唐慧崇。至宋朝时灵岩寺传法宗师有琼环(重净)、仁钦(净照)、妙空(净如)等,据张公亮《齐州景德灵岩寺记》和卞育《游灵岩记》记载:“寺之殿堂廊庑厨僧房,间总五百四十,僧百,行童百有五十,举全数也。”并形成以天王殿、大雄宝殿、五花殿为中轴线的寺庙建筑群。元明清历代,灵岩寺仍然香火隆盛,香客游人不减以前。文人王世贞说:“灵岩寺是泰山背幽绝处,游泰山不游灵岩不成游也。”近年来,经地修复整理,政府将寺院交给佛教团体管理使用,作为佛教活动场所对外开放,使这座千年古刹重放光彩。
千佛殿是寺内保存下来最早的木构建筑,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8年),宋、明、清时予以重修,至今保存完好。千佛殿为单檐灰筒瓦顶建筑,殿面七间,建于二米高的基座上。前檐八根石柱,柱础雕刻龙、凤、花叶水波及莲瓣、宝装荷花等纹样,雕工精美,匠心独具。斗拱由于层层叠套,使前檐伸出两米,檐角长伸高耸,显示出展翅欲飞的风采。
殿正中佛龛上供奉三尊佛像,正中释迦牟尼的化身毗庐遮那样,系宋代治平年间(1064-1067年)塑造,竹藤编织髹漆泥金,端坐在莲花座上。而莲花座上的数百支莲瓣细长灵巧,各各分离疏散,形成一个美妙的花坛,使塑像更显庄严。左为药师佛,右为弥勒佛,均为明代铜铸,各重5000斤。三尊佛庄严肃穆。
大殿四壁有上千尊约30厘米的小佛像,多为木雕,少数为铜铸。最引人注目的是四周的40尊罗汉像,每尊高约1.1米,加上坛座共15.5米,整体上与真人大小一致。根据寺内现存木牌题榜,这40尊罗汉有释迦牟尼弟子、印度高僧,有中国高僧慧远、慧可、慧崇、还有灵岩寺历任住持等。
这些塑像特徵是姿态变化丰富,现实感强,衣饰卷摺自然,面形较方,外眼角上吊,结构上筋骨逼真,有的脉管都隐约可见,手足比较瘦削。据张鹤云先生所著《山东灵岩寺》考证,现无确切文字材料记载其塑造年代,根据塑像风格,可暂定为宋代塑像。这批塑像生动地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精湛技艺和艺术成就,对人物性格刻划入微,风格写实,这些罗汉,有柱杖,有端拱,有静思默想,有纵目远望,有俯首低吟,有据理争辩,喜怒哀乐,都“夸而有节,饰而不诬”。塑像的衣饰贴体利落而有节奏感,着意衬托出头部表情和手部动作,增加了艺术感染力。梁启超游览至此,赞叹为“海内第一塑”。
千佛殿西面的辟支塔也十分壮观,数里之外即可遥望。此塔建于唐宝十二年(753年),塔身砖砌,八角九级十二檐,高54米。每层四面辟门,可循级而上。南宋文学家曾巩赞道:“法定禅房临峭谷,辟支灵塔冠层峦。”
在灵岩寺之西,有从唐至清灵岩寺住持僧的墓塔167座,形制多样,可与少林寺塔林比美。塔林中有日本僧人邵元撰写的《息庵禅师道行碑记》,十分珍贵。塔林中年代最古老的是唐“慧崇塔”。
灵岩寺文物古迹十分丰富。其中有作为镇寺之宝的“铁袈裟”,据碑载系观音化现,自地涌出。周围群山环抱,有汉柏、银杏、摩顶松、朗公石、可公床、一线天、对松桥以及五步三泉、镜池春睛、方山积翠、明孔睛雪等胜景。
灵岩寺现任监际为觉印法师,29岁,原籍四川邻水人,1969年出生,师从茗山法师,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现兼任济南市佛协会副会长,济南市政协委员,泰安市慈善总会名誉会长。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