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心寺

莲花宝地——海口仁心寺

  海南省海口市心寺从宋朝嘉熙年间(1240年)间由“慈公”上人建寺开始,迄今又有600余年,其间历经宋嘉熙建寺,文革寺产浩劫,改革开放后恢复活动等兴废衰盛。

  海口佛教以汉语系佛教为主,大体属於禅宗,修持内容与土宗相似。当地佛教徒多崇奉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地藏菩萨。持过午不食齐戒。

  宋朝嘉熙年间,慈公上人持皇帝诏旨来海口择地兴建寺院。在慈公上人择地期间,闻听海口海甸岛六庙86号有玉地状如莲花,气势灵秀,尤为奇异者是无论怎样被淹,宝地始终不积水,得知是“鲁班庙”内供奉鲁班及妈祖神像之故。於是慈公上人决定在此驻足建寺,称“仁心堂”。建有正堂三进、附属房屋三间,园林、田舍等合计14亩地;正殿挂皇帝御笔亲题“大雄宝殿”四字牌匾,寺内有御赐九只柴油铜墙铁壁香炉及二对铜鹿。在慈公上人主持下,法幢树起,法雨得施,佛事活动四是不断。开山宗师颇多传奇,尊为第一代祖师。传至第七代有蔡杰云、何杰凤。民国时期,住堂人员有:“柯修慈、陈修娇、曾修妙、陈修成、王修悟、曾修容、柯琼英、吴妚尾等人,系仁心寺第十一代传人。文革期间,造反派强迫当时操持佛事活动的柯修慈、道法,修悟等位僧尼迁至海甸岛沿江一路一间80平方米的居民房屋中。当时,各地宗教团体和个人迫於政治形势曾有过“献堂”、“献庙”举动,道发、修悟等僧尼无论别人怎样逼迫,从未动摇信仰,仍然吃齐念佛,一些佛事活动不敢公开,就暗中进行,他们坚信:风雨会过妚,却难终不长久。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政府归还仁心寺原址土地,宗教政策得以贯彻落实,使古寺重光。大批海外投资者及旅游者以及本地佛教徒纷纷要求开放仁心寺,逐步恢复佛教活动。是时迫切需要恢复佛教寺院,以满足群众宗教生活需要,仁心寺在道法师太主持下开始恢复重建。道法师太1992年出生在海南一个普通家庭,三岁即住寺出家,一生善良慈悲,无论顺境逆境,均心念佛号平淡处之。师太一生,与仁心寺命运休戚相关,故政府聘请道法师太主持仁心寺,并支持仁心寺,并支持仁心寺在原址上修复开放。僧人信众及善信施主,在道法师太主持下,在80余平方的私人土地上翻新修建了“大雄宝殿”,中国佛教协会协会赵朴初会长题写“大雄宝殿”匾额金光灿烂。中国佛协副会长茗山长老为山门题写“仁心寺”,也为寺容增色。大殿外侧建数层楼房,为海南省佛教协会筹备组所在地。寺内新塑了释迦牟尼佛坐佛、千手观世音菩萨像、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像等。

  今日仁心寺,不仅满足本地信众朝拜团体和个人入宗教信仰的需要,同时也为称定社会、净化人心,促进文化事业发挥了积极作用,道法师太也於92选为省佛教协会筹备组副组长,僵佛教协会第六届理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