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寺塔
古塔中兴——东阳南寺塔
南寺塔位于浙江省东阳市以南勒马峰北麓,与塔北中兴寺遥遥相峙,故名“中兴寺塔”。《康熙县志》载:“中兴寺在六十四都,南渡初,中川郎公藻奉敕居此,故俗称南寺。”塔因寺得名,称“南寺塔”。《万历府志》曹冠记:“东阳婺之壮县,以佳山水得名,而襟带溪流雄杰秀丽者,南山其尤也。山下有寺焉,日中兴,规模宏大,甲于诸刹。”可见当时香火之盛。中兴寺附近有“环翠阁”、“栖贤庵”、“罗隐寺”、“三杯亭”、“双鱼寺”等胜迹,历来为善男信女捐财祈福、礼佛皈依的佛门净土。
中兴寺古名“法华寺”。《道光县寺》记载:“梁天监六年(507年)始建,唐武德中废。至德万乾耀请法华寺废额重建,迄乾符四年,释贯休书‘雪山道场’四字,至太平兴国中改今额。”又据南寺塔出土石碑《婺州东阳县中兴寺新砖塔舍利记》称:“建隆元年庚申岁,天台国师德韶罄舍资金,鼎新构砌,寺有僧文捷、敬温、敬超、匡信、师德,并近居檀越葛仁口、郑口、金晖口口力募缘,结兹砖塔。”
建寺砌塔时期,江南尚属吴越国领地。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改国号“建隆”,时在公元960年,此后,吴越国改用宋室年号,至太平兴国三年(978),钱弘
纳地归宋,前后近百年时间江南免遭战乱,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加上钱氏崇信佛祖,为保安宁,寺塔建筑比当时国内其他地区要多一些,东阳南寺塔即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建成,南寺塔因西北部塔基不实下陷,塔身斜向西北,1963年4月23日晚上11时许,风雨交加,塔脚村民突然听到“轰隆”一声,大地震撼,村民惊起,只见南寺塔横卧在西北的田地中,千年古塔毁于一旦,惋惜不已!
南寺塔形,四面实心九层,为砖结构的楼阁式塔,上承唐风,简洁秀丽,在江南建塔史上具有重要价值,寺塔建在生土层上,用一层石板衬底作基础,砖塔就砌在石板层上,平面正方形,边长4.75米,倒坍前,圆筒形的塔刹基座、复钵一道生铁套筒相轮尚存,残高26.6米。据测算,初建时南寺塔高度应在30米以上,塔有副阶,看起来端庄隐重,也是全塔平面面积最大部分,功在实用,南寺塔基本材料用青砖,部分砖上刻着“辛西岁”、“上”、“下”、“工”、“大”、等字,并有一些简单的花纹砖(莲花),塔砖焙烧适宜,坚因密实,层层平砌。砖缝之间放有铜、铁古钱、形制大小厚薄不一,有的直径四厘米,多数为唐朝“开元通宝”,间有少量“乾元通宝”。塔壁用青砖平铺三层叠涩出平座;每面当心切壶门,两侧设佛龛;未置倚柱和栏额;也有斗拱,保留着唐朝风格。塔刹直径一米左右,圆柱形砖砌塔刹基座上安着复钵、露盘和一道相轮。相轮套筒生铁铸成,套筒外壁对称铸有四尊佛像,高22厘米,体形清秀,头髻螺发,身穿通肩大衣,手作法界定印,结跏趺坐于莲花台上。
南寺塔无地宫,出土130余件文物藏于塔心和塔壁,从材料看有金、银、铜、铁、木、石、玻璃、陶瓷、莹石等。从性质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作镇塔之宝,如舍利珠、经卷、佛像、金涂塔等,作为佛祖信物弥足珍贵。另一类如钱币、铜镜、银器、青铜器等,为善男信女“舍入宝塔永充供奉”祈求佛祖保佑的工艺品和日用器皿。
舍利塔,现无存。藏珠的两个宝龛尚在。其中一双金质,高一厘米,径2.4厘米,上下作弧形凸起,一面刻雀花枝,一面刻四重瓣宝相花,制作精致,纹节只能在放大镜下看得清,令人叹为观止,从出土碑刻和有关资料分析,两颗舍利一颗来自天台赤城山砖塔,一颗来自义乌双林寺。
金涂塔,有铜质镀金、铁质镀金,有的塔上注明“某某弟子造此塔永充供养”等字。唯有一特制金涂塔通高32厘米,本轮四道,上置宝珠,用火焰珠结顶。塔身高7.7厘米,四面四块镂空板上铸佛像,边上开四个小孔,以便贴于四角麒麟柱上,用钉固定,上部向外斜出,中间铸虎头,脑际刻着“王”字。侧面刻有“三斤十三两”五字。
男相观音鎏金像,铜质,总高15厘米,头戴宝冠,面目清秀,褒衣博带,一般人不了解的是,隋朝时期观世音菩萨是一位男士,自五代开始,出现各种各样观世音像,从唐以前男相演变为风姿绰约、端庄美丽的女性形象。南寺塔中的男相观音,其衣节、缨络飘带已呈女装,
这是“演变”的例证,引起了文博专家的重视。
东阳木雕,是我国四大木雕体系之一,唐朝已有“高楼书栏照人月,其下步廊几半里”的冯家楼府第装饰木雕记载。南寺塔出土的二尊观音和罗汉木雕佛像,以及藏于第七层的大木
如意头和云纹雕饰,为研究东阳木雕发展史提供了宝物依据,尤其是二尊观音像,表现出高超的技艺。
信徒舍人的古器皿中,以铜镜为多,有海焉葡萄镜、素面镜、五凹镜等,大的直径30厘米,质地轻薄;小的直径5.2厘米,形制厚实,有飞禽、走兽、葡萄、海浪纹饰,铸造工艺精致。有的镜面稍加清洗,今尚可光照,出土文物还有碗、盘、罐、缸等青瓷七件,造型规正,坯料精细均匀,釉色呈淡青色,装饰图案有莲花等,简练秀丽,可见当时工艺水平相当高。
塔虽倒,迹可寻。南寺塔揭示的文物和资料,已成为研究东阳历史、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及宗教的珍贵资料。1994年12月东阳市府决定重建南寺塔,以彰改革开放物阜民丰之盛世,市长楼国华亲率有关人员察访寺塔遗址,并组建“南寺塔重建委员会”。重建公告一出,市民踊跃捐款,市外同乡、华侨慷慨解囊,一时筹资数百万,1995年3月28日正值市十届三次人代会之际,26个乡镇、部门代表隆重奠基,助兴者数千人,东阳木雕古建园公司中标后日夜劳作,至1996年5月全面竣工。南寺塔以崭新的屹立于勒马峰下,新塔六面七级(保留了内八层外八檐结构),钢筋混凝土塔身,高36.63米。木斗拱挑檐,底层重檐。塔基石雕须弥座,空心设有登梯,主体四周每层平台围廊,游人可拾梯而上至最高层,砖砌拱门供人进出,塔刹置相轮宝珠,新塔风格既顾及传统,同时又有时代风貌,标志着改革开放时期,东阳人民对我国佛教文化的发展再次建树一无量功德。
南寺塔现屡市城建部门,尚未作为佛教活动场所对外开放。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