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寺
法海真相——镇江金山寺
金山寺位于江苏省镇江市内的金山上。金山雄峙在镇江市区西北的长江南岸,山势巍峨,风景优美,有“江南诸胜之最”的美誉。金山寺依山而建,从山脚到山顶,殿宇楼堂幢幢相衔,阶梯成叠,长廊蜿蜒,台阁相接,把整个山密密地包裹起来。远望金山寺,只见金碧辉煌的寺院建筑群和高耸入云的慈寿塔,看不见山,故有“金山寺裹山”之称。与焦山定慧寺“焦山山裹寺”形成鲜明的对笔。
金山寺初建于东晋。元虞集在《万寿阁记》中写道:“山有佛祠,始建于晋明帝时。”但元朝赵子昂却认为,金山寺是晋元帝时建。寺原名为“泽心寺”。唐朝起称为金山寺。《新唐书·韩滉传》曰:“陈少游在扬州,以甲士三千临江大阅,滉亦总兵临金山寺。”宋改名为“龙游寺”,清康熙二十五年康熙南巡时赐名“江天禅寺”,一般仍称为金山寺。
金山寺自晋至今,历经沧桑,屡有兴废。1948年又发生大火,烧毁大雄宝殿、藏经楼和方丈室等二百余间房间。残存建筑,“文革”时亦有所损坏,现已修复,仍不失当年外貌。现存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留宿处、念佛堂、紫竹林、方丈室等建筑傍依山根,通过回廊、回檐、石级有机串连,形成楼外有阁、楼上有楼、阁中有亭的精巧建筑。妙高台、七峰顶、椤伽台等联缀山腰;留玉阁、大小观音阁围绕山顶;慈寿塔、江天一览亭矗立山巅,规模宏大,精巧壮丽。清朝曾仿建其一部分于承德避署山庄及扬州瘦西湖,并借以“小金山”称之。
现有建筑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金山寺之巅的慈寿塔。慈寿塔最早建于南朝齐梁时代,原为两座宝塔,南北相对而立,后倒坍。宋哲宗元符年间(1098-1100年)建成一座八角七层塔。明朝隆庆三年(1569年),明了法师重建,清同治、光绪年间加以修葺。现存的塔是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修建,砖身木檐,仿楼阁式,七级八面,每极四面开门,有楼梯盘旋而上,每层有走廊和栏杆可凭栏远眺,面面景色不同。东面焦山如碧玉浮江,南面长山葱葱郁郁,西面的金山鱼池波光粼粼,北面的瓜洲古渡在烟波中若隐若现。王安石在《金山》诗中生动描绘了登塔感受;“数重楼枕层层石,四壁窗开面面风。忽见鸟飞平在上,始惊身在半空中。”
金山还有法海洞、白蛇洞、朝阳洞和和仙人洞“四大名洞”。其中法海洞最为有名,洞中供奉着法海和尚的石像。法海俗姓裴,是唐宣宗丞相裴休之子。他初来金山寺,寺宇倾毁,杂草丛生,半山崖有一条白蟒蛇经常出来伤人,百姓不敢上山烧香。法海勇敢地与白蟒斗法,将白蟒赶入江里。他就指一节,立志修复古刹。在僧徒和周围群众的支持下,法海修寺盖屋,重继香火,被称为“开山裴祖”。法海圆寂后,弟子们在他坐禅的石洞里雕了这尊法海石像供奉他。
关于法海与白蛇之间的故事,宋朝诗人张商英诗曰:“半间石室安禅地,盖代功名不易磨。白蟒化龙归海去,岩中留下老头陀。”明朝人把金山的禅话与杭州西湖白蛇故事联系在一起,最后产生了优美的戏剧——《白蛇传》。《白蛇传》使法海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但他的传奇色彩反而掩盖了法海作为金山寺祖师、一代名僧的本来面目。
金山寺不仅在佛教界享有崇高地位,还历来流传不少民间故事,例如民族英雄岳飞,被奸臣秦桧用十二道金牌召回杭州,途径镇江,夜宿金山寺,寺僧道月已预料到岳飞要遭秦桧的毒手,便用识语,暗示岳飞前途“风波险恶”,后来岳飞到杭州,果然被害于风波亭。岳飞牺牲后,有人把道月和尚的话告知了秦桧,秦桧大怒,遂令何立到镇江拘捕道月和尚,但在何立末到镇江前夕,道月和尚已圆寂了。
宋建炎年间,韩世忠败金兵于此,此寺历代住僧颇众,有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等大德驻锡于此。历来文人墨客咏吟甚多,如苏东坡、王安石等均即兴挥毫。高丽的义天和尚也曾来此参学。杨歧宗的圆悟克勤及天台的南屏梵臻等常住于此。
金山寺和尚保存有许多珍贵文物。其中周朝铜鼎、诸葛亮战鼓、文徵明《金山图》、苏东坡玉带,合称为“金山四宝”。据记载,清乾隆时曾有文宗阁,藏巨编《四库全书》,惜已毁于兵火。
在对外友好往来上,金山寺与日本佛教界有较深的渊源。唐朝以来,不少日本僧人飘洋过海,来金山寺参禅学经。唐朝有空海法师,宋朝的荣西、觉心、成寻,元朝时的古沅、邵元等僧人,都到过金山寺,为中日两国佛教界的交流做出了贡献。
金山寺1984年恢复丛林制度,慈舟法师任方丈。1986年时有僧人41名。金山寺不仅是佛教活动场所,还是镇江市著名的旅游胜地,是对外开放的窗口。今日金山寺,古刹新貌。僧人们遵守共住的规约,过好宗教生活;创办佛教学院,培养佛门弟子;设立佛经流通处,弘扬佛教文化;兴建藏经场所,方便看经阅藏;开堂安单接众招待百域游僧。每年有几十万国内外游客来宾前来观光、访问和进香。
金山寺现任方丈慈舟法法,84岁,江苏兴化人,兼任江苏省镇江市佛教协会会长。现任监院心澄法师,36岁,江苏东台人,兼任江苏省镇江市佛教协会秘书长。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