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严禅寺
凤地宝刹——桐乡福严禅寺
福严禅寺位于浙江省桐乡市境内的江南古运河左岸同福乡,东距县城13公里,西南距杭州60公里,创建于南朝梁天监二年(503年),已有近一千五百年历史,历来被视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唐乾符三年(876年)敕额“千乘禅院”。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始易今名。几经兴衰,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费隐禅师(名通容)驻锡福严,殿堂宝舍,百废俱修,故尊其为中兴福严祖师。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净念上人(名悟善)移住福严,募金重修,增屋益室,使丛林古刹重达鼎盛。由于历史悠久,寺藏珍贵文物、名人字画甚多,惜乎在十年浩劫中破坏惨重。全寺120多间殿宇房屋,被拆毁得仅剩六和堂禅房一间。所有文物在拆毁过程中除博物馆等抓紧收藏外,其余全遭毁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级党政领导认真落实宗教政策,在1990年6月份经嘉兴市委、市政府批准开放,现在修复已初具规模,并收回大批珍贵文物。最近运回寺内的珍贵文物有石補钟、阴阳镜、庄亲王手书的“玉晖金铣”匾额和“重建福严禅寺碑记”、“绉云石碑”、“观音大士造像”,以及从石门中学运回的《费稳禅师造像》等碑记。
福严禅寺占地54亩,寺前有一条寺河直通运河。河上有一石拱桥,名“观农桥”,又称“凤桥”。凤桥北堍,曲径通幽,直抵寺院山门,俗称“山路”。南端两侧,各有古井一口,古井北面,是一片古松林,虬枝盘曲,郁郁葱葱,景致幽雅。中有巨松,北侧,便是福严寺建筑群,鳞次栉比,丹碧辉映。寺院东西,各有一条曲流卧于朱墙脚下。最北面是天中山,山后两河相抱,绿水悠悠。综观整个福严寺,劝农桥如凤嘴,古井像凤眼,山路是凤颈,巨松上大松球像凤冠,东西两曲流中的狭长小洲如凤翅,山后两河像凤尾,故有“凤地”之称,历来被认为是“凤水宝地”。清代同治十一年至光绪六年石门知县余丽元曾有诗曰:“玉溪东去小溪通,路转桥横起梵宫。万介修篁绿云绕,一山缥缈落天中。”“绉云赠石固英豪,石供空立见亦高。从此名山千古寿,不知沧海有波涛。”
福严禅寺,前明朱垣围绕,后有绿水护持,静穆庄严,佛氛纯正。步入寺院,顿感远离尘俗,心神飘逸,名人雅士、词客骚人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墨宝遗迹。北宋至和二年(1056年),郡人陈舜俞游福严寺后,写下了《福严禅院记》。宋朝著名诗人杨万里亦有《崇德道中望福严寺》的赞咏。清咸丰年间,户部郎中徐福谦,晚年倦游归乡,流连于“萧寺黄叶,柳影津水”中,将福严寺定为“玉溪十二景”之一,名曰“萧寺停云”。
福严禅寺的主要建筑有供奉弥勒、韦驮和四大金刚的天王殿;有大型壁塑金装北海观音和彩塑三世诸佛的大雄宝殿;有用楠木雕刻,高约五米观音佛龛的圆通宝殿(俗称“三大殿”);有47间房间相而不会走回头路的五百罗汉堂;有集古今名人书画于一厅,面积达1141平方米的艺术宝库方丈厅;有被称为“东十三间”、“西十五间”的庑殿,计有殿宇僧房一百余间,多为清代建筑。
福严寺历经十朝,留下了不少文物古迹,重要的有横看如壮士托天,侧看如美女梳妆,远观如刺空铁笔,近察似破土之玉的绉云石;有直径1.4米,重达5000公斤的铜铸石補钟;有直径1.73米,重达560斤的阴阳镜;有泥塑金装形态各异的五百罗汉及由宋至清的十数块碑记,这些被合称为“福严寺七宝”。其中绉云石原系清初两广总督,大力将军吴顺恪(六奇)由粤中赠送海宁查继佐(伊璜)孝廉之物。在道光年间由崇德县(现桐乡市崇福镇)蔡锡琳以千金购得后赠于福严寺,置于天中山麓“挂瓢亭”前。在1963年被运往杭州(绉云石碑在福严寺),现存放在杭州花圃盆景园。另外,石補钟也甚有特色。该钟造型古朴庄重,钟钮上的双照龙、钟顶花纹和钟股上三尊大小佛像,皆精美无比。钟体外壁铸刻着楷书、阳文的钟铭和《金刚经》、《大悲咒》、《心经》等,约一万字,字迹清秀遒劲。钟体内壁,镶嵌着大青石四块,石補钟的名字亦由此而来。据光绪《石门县志》记载:“福严寺住持通容(即费隐)募铸大钟,溶时铜汁不足,通容投以石,钟遂成,声尤清远,四方来观音咸诧为奇迹。”的确,这钟音响效果好,尾声长,撞击时十里方圆都可听到钟声。这钟为铸造学、声学、材料学等方面貌一新提供了可借鉴的实物。
一年多年来,福严禅寺高僧辈出,宋朝真觉禅师,明末费隐禅师,清初明培法师、天行和尚和净念上人,晚清智南,民初古华,都是法誉极隆的佛界各流,他们为福严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八,是福严禅寺的香讯,此日前后约十天,福严禅寺热闹非凡,香客、游客、商买、艺人,人山人海,摩肩砥足。寺里香煙缭绕,灯烛辉煌,素有“小普陀”之称。
福严寺现任方丈悟道法师,77岁,现任监院开先法师,现年55岁,师从悟道法师。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