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福寺
延福寺又名建造寺,位于南安丰州镇九日山下金溪畔上,建于西晋太康九年(公元288年),为福建省最古老的寺院之一。九日山三峰环抱如钳,东峰姜相峰,海拔112.8米;西峰为高土峰,海拔89米;北峰联结东西二峰。晋人南迁时定居晋江两岸,丰州又是闽南郡所,住的人更多。每年九月九日重阳节到这里登高遥望家山,沿袭中原习俗,饮菊花酒避灾,故山曰九日山。九日山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延福寺在当时为“祈风”盛典所在地。“自古名山僧占多”,延福寺因“九日”而兴建,成为禅林名刹。“佛法无边播四方”,九日山也因延福寺而名扬天下。
南朝梁普通中(公元520-527年),印度高僧拘那罗陀泛海来中国,在金溪古港登岸。曾驻锡延福寺三年,翻译佛经,可见当时九日山延福寺已经名闻遐迩。
延福寺初建时距今址二里许,唐代宗大历三年(公元768年)移建于九日山南麓。闽中名士欧阳詹为寺题匾额,名相姜公辅、诗人秦系、大学士韩偓都结庐于此。还有唐武宗时高中进士的才子傅笋,也读书寺中,一时名扬天下。会昌年间(公元841-846年),一度寺废。唐懿宗大中五年(公元864年),又大兴土木建寺,皇帝赐名“建造寺”,其规模宏大,有院落54所。在当时,延福寺形成一片无比壮观的建筑群,与九日山峰峦林壑联成一体,因而被誉为“东南之美”、“幽人之窟宅”。高僧无等禅师驻锡延福寺,结庵九日山长期禅居。
唐懿宗咸通年间(公元860-874年),重建延福寺。因传说木材乃神力所运,故名“神运殿”,并在寺中另建“灵乐祠”祀奉水神。到了北宋,灵乐祠被皇帝封为“通远王”,称“通远王祠”。
宋太祖乾德至开宝年间(公元968-976年),节度使陈洪进又对延福寺加以增筑扩建,并将原来的54院落、50余支院联并成一片大禅林,重建了大山门,恢复延福寺名,使延福寺进入全盛时期。陈洪进在寺东南角添建“奉先院”,后改“墨妙堂”;又兴建“讲经堂”、“钟鼓楼”、“星宿堂”、“五百罗汉堂”等。这庞大的建筑群,几乎占去九日山前溪边所有地方,成为一所规模宏大、设备周全、重殿叠阁、寺岩辉映的大禅林。
入元以后,延福寺逐渐衰落。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只剩下一座重檐的破落中殿了。1966年“文革”开始一度被废,至此具有一千八百余年历史的延福禅寺,就从九日山下消失了。
1988年印尼华侨黄和合先生捐资135万元,在原泉州市长王今生的主持下于旧址重建一座新寺,殿重檐歇山式顶,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大雄宝殿供奉释迦牟尼、观音菩萨等佛像,香火旺盛。古刹重光,再现异采,但规模已大不如前。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