祗园禅寺

丛林之最——九华山·祗园寺

  九华街上与化城寺东西相望,九华山惟一的宫殿式寺院建筑群,即是祗园寺,始建于十六世纪。祗园寺在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由释隆山率弟子大根等在此聚众说法,开坛传戒;大兴土木,重建殿宇,其规模为全山寺院之冠,将一座萧瑟古寺变成了十方丛林。几经重修增建,环境幽雅,雄劲壮观。

金钱铺地三步莲花

  祗园寺前有浮雕莲花甬道,由一百多块长方形石条铺砌而成。每块石条均有等距相同的浮雕图案三个:左右金钱古币滚圆,似两串金钱;中间一路方形图案,像一条斗方画图集锦条幅;三步一朵盛开的莲花,还有蜻蜓戏叶、蛙伏莲茎等图案,生动有趣。佛寺建筑多以莲花装饰表示对七宝莲池琉璃世界的憧憬,自可体会;但那满路的金钱铺地却使人们迷惑,难道真的菩萨也爱财?原来这里有一段故事:当年释迦牟尼所住的是园林精舍,佛在摩揭陀国说法时,舍卫国的但给孤独长者皈依了佛教,准备请释迦牟尼去他家乡说法,选择了最美好的园林建造精舍。当地惟有波斯匿王家的祗陀太子园林最佳,但要以黄金铺地为价,给孤独以重金买下。后来祗陀也信佛,就将园林献出,请释迦牟尼到此说法,于是这座园林以二人的名字冠名,称为“祗陀树给孤独园”,简称“祗园精舍”成为佛教圣地之一。祗园寺之名源于此传说,甬道以金钱铺地,不是佛爱钱财,而是象征了释迦牟尼的圣迹。

灵官护法三教一家

  寺门内正中高约三米的玻璃龛内,供有灵官主像,因此寺门又称灵官殿。灵官本是道教神仙,如何跑到佛寺里来了呢?相传金地藏在九华山苦修,在赶走了护法。灵官塑像为三只眼睛,手举钢鞭,威风凛凛,有“三眼能观天下事,一鞭惊醒世间人”之说。

  金地藏在九华山开创佛寺时,佛教盛行,而道教也颇得势,岂有道教神仙为佛教看门之理?原来灵官塑像出现在九华山约是金、元以后的事。当时全真教的创立者王重阳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认为“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释道从来是一家,两般形貌理无差”。故道家神仙给佛家看门,并未引起过纠纷。这也反映了明清时,三教之间巳显现出相互融汇的趋向。

东崖胜景怡晏坐

  九华山四大丛林之一的东崖寺巳不存在,但现在尚存有晏坐崖胜景以飨游人。

  近观此岩,状又似船,故亦有云舫之称,“云源处”、“云肪”石刻,历历在目。晏坐岩为金地藏晏坐之处,明代大哲王守仁也曾在此体悟天理。岩壁上有王守仁书写的摩崖石刻,是其与周经和尚交往的遗迹:王守仁初游九华时,周经往少林寺未归;再至九华,周经已回九华禅居岩洞,二人相见如故。王守仁后为周经写一短偈:“不向少林面壁,却来九华看山。锡杖打翻龙虎,只履踏破巉岩。这个泼皮和尚,如何容在世间?呵呵!会得时,予你一棒,会不得,且放在黑漆桶里偷闲。”并摹勒于岩上,以示友谊长存之意,也反映了王守仁心学与佛教的相通之处。

  岩下峭壁间,有一古洞仅可容身。相传此洞即金乔觉初至九华时苦修之处,故名地藏洞。洞外白云绕护,洞囗积云如雪,又名堆云洞。岩下东南隅有古老钟亭立于悬崖之上,这座钟亭是东崖禅寺仅存的建筑。亭为六角形的两层楼阁,高十米多。内悬古铜铸幽冥钟一囗,因九华山是“幽冥教主地藏菩萨”的道场,故有撞幽冥钟的特殊仪式。至今僧人在亭内昼夜撞钟,一边撞钟,一边诵佛号、经偈,有节奏的钟声,悠扬高远,发人遐思。“游人不问佛,老衲自鸣钟。空中飞锡杖,岩石卷涛松。......”

应身菩萨百岁公

  距东崖云舫二三百米,嵯峨摩天的摩空岭上,矗立着一座古寺,高踞危岩绝壁之上,耸出云霄,气势不凡,此即百岁宫。据地方志载,十八世纪明代僧海玉(无瑕禅师),自五台山来九华,在摘星亭下结第庵而居,世寿一百一十岁,人称百岁公,寺名百岁庵。相传海玉食野果修行,不食烟火熟食。圆寂后僧众将其遗体跏跌坐于缸中,三年后启缸,颜面与生时无异,于是将肉身装饰为金像,建塔供奉。明崇祯皇帝敕封为“应身菩萨”,并题赐塔名“莲花宝藏”,寺宇扩建,名百岁宫。以后屡次修葺扩建,遂至今曰规模。

  殿内所供无瑕禅师真身至今尚存。其头部与常人相差无几,然而躯干已萎缩至孩童一般,为江南罕见的木乃伊。相传清成丰间曾遭大火,无瑕禅师肉身在熊熊大火中,忽抬起左手作遮火状,大火旋即熄灭迄今未遭不测,以为神异。无瑕禅师真身与地藏王之肉身宝殿均为九华山圣迹。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