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祖庭嵩岳山
一、山川形势
嵩山,文字记录最早见于《尔雅》“释山篇”。夏禹时称嵩高
、崇山,商汤时称嵩高,西周时称岳山,东周时定嵩山为中岳,五代以后称中岳嵩山,与泰 山、华山、恒山
、衡山共称五岳。《白虎通》载:“中央之岳,加嵩高字者何?中岳居四方之中而高,故曰 嵩高也。”正所谓“尊位中天,雄冠四岳,体势之峭,峻极于
层霄”。嵩山山体由变质岩组成,属伏牛山脉,位于河南登封县城北10里处,东西绵延约10
0余里,北向可俯瞰奔流的黄河。少林河把嵩山划分成两大山峰群。一为太室山群,主峰峻 极
,峰高1584米;一为少室山群,主峰王寨山高1405米。另一说:“其山三尖峰,东曰太室, 西曰少室,中曰峻极”。嵩山极
为雄伟,古人云:“其山峙二室环五乳列三台皆屹然天表,手可扌 门星,其下大河东注。”诗云:“凌层直上几千仞,凭虚坐觉星辰
披。”“巍乎太室何嵯峨,傍曰少室差肩磨。总号崧高几 千丈,覆压百里睨洪河。”极言其“俊”和“壮”。
太室有24峰,远近齐一,无“昂亻免”之态。其峰有峻极、黄盖、青童、浮丘、三鹤、遇圣、万岁、玉镜、狮子
、虎头、起云、凤凰、金壶、华盖、玄龟、卧龙、会迁、子晋、老人、玉人、玉女、独秀、 积翠、太白、玉柱等。
少室36峰与太室诸峰并峙,山势磅礴,其 峰有朝岳、望洛、太阳、少阳、石城、石笋、檀香、丹砂、钵盂、香炉、连天、紫霄、罗汉
、七佛、灵隐、来仙、清凉、宝胜、瑞 应、琼璧、紫盖、翠华、紫薇、药堂、白
道、天德、卓剑、白云、金牛、明月、凝碧、迎霞、玉华、宝柱、系马、白鹿。
这些山峰是根据其坐落方位、形状、外貌、名人遗迹、神话传说而命名。往往每一峰名就 包
含一个有趣的故事。玉镜、狮子、虎头、玉柱、香炉、罗汉、玄龟、卧龙、老人、石笋、卓
剑等峰是以形状外貌而命名。玉镜峰,“皎皎冰盘营百围,广寒宫殿见依稀。春山万叠浑如
洗,浮翠光中一镜飞。”卧龙峰则是“头角低回藓蔓封,蛇蜒端似卧真龙。旱乾岁祷多灵应
,时见油云出此峰。”老翁峰,“翳雾埋云皓首翁,难将书传考前踪。商山羽翼朝家后,化
作中天一石峰。”而卓剑峰,其状为“一峰卓立列嵩中,紫气腾腾射斗虹。昨夜洞宾经过此
,却遗长剑倚崆峒。”起云峰、望洛峰、太阳峰、连天峰等显然以其坐落方位命名。望洛峰
,有诗云:“凭高懒上三山顶,望远偏惊两月空。试向此间登眺处,洛阳形胜在嵩中。”登
岭可见洛阳。太阳峰,“榻摇经影来山麓,锡柱晴光出岭头。独步高明时正午,顷令万壑失
阴幽。”峰顶高明,日光毕照。少阳峰,“晓星才撤曙方明,乘兴探奇陟少陵。忽觉丹霞来
袭体,不知旭日自东生。”连天峰,峰势独高,望之若与天接,可谓,“天连嵩岭岭连天,
晓抹青云晚带烟。且说匡庐高万丈,与天连也未相连。”一些峰名同统治者神化自己有关,
而利用嵩岳神化自己莫过于汉武帝了。许多峰名同他有关。如黄盖峰,相传汉武帝在峰下获
“玉人”,时此峰上有黄云如盖,故名。万岁峰,相传汉武帝至此闻山呼万岁,故名。会仙
峰,相传汉武帝在此下棋而名。系马峰,是他封禅系马之所。八角井则是他炼丹之处。凤凰
岭的命名在唐代,相传唐高宗登游时有凤凰飞集其上,故名。统治者以“神”来巩固自己的 特权地位,其用心可谓良苦了。
嵩山峰秀,水也美。据载有河、池、潭、泉多处。颖水,源出少室山颖谷,流经黄盖峰西
,向东流入淮河。石淙水,源出岳顶,下流同颖水汇合。唐武后游嵩山,曾在水傍建离宫 。五
度河,源出山之东谷,其水潆回者五,故名,东南流入颖水。其他还有少阳河、李庄河、双
溪河、石柱川等。潭有龙潭,位于黄盖峰东北17里,其潭有九相连属,传说有神龙主之,故
为岁旱祈雨处。池有中天池、帝圣池、京兆王池。泉有天门泉、太乙泉、鸣琴泉、双泉、七
星泉、醒心泉、玉皇泉、许由泉、卓锡泉。卓锡泉,相传为禅宗二祖慧可卓锡杖得水处。
二、佛门净土嵩山,地处中原,是佛教最早流播之地。据《嵩岳
志》载,著名的寺院有13座,它们是“少林寺、法王寺、嵩岳寺、龙潭寺、庐岩寺、 庐岩下寺、清凉寺、龙华寺
、宝林寺,竹林寺、会善寺、永泰寺、戒土 ,还有初祖庵、二祖庵。
法王寺最为古老,建于东汉永平十四年(71),为“中国作寺之始”。三国时魏改称护国寺,
以后又多次易名。寺位于玉柱峰下,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寺屡毁屡修。现寺内有清代建大
殿。寺北有座密檐式砖塔,高约40余米,15层,称“法王寺塔”,据形制分析 ,此塔当建于盛唐。
寺东侧另有三座形制较小的单层单檐式和尚墓塔,其中两座为唐塔,一座是五代或宋塔。寺
为群峰环拥,旁有潺潺溪流,环境很是幽静。王守元《游法王寺》即颂此:
遥望诸峰半接天, 法王寺近五云边。
琳宫飘纱烟岚重, 宝塔微茫紫气旋。
忆昔神光谈贝叶, 尚遗福地产金莲。
碧萝绕户朱门静, 始信僧家无俗牵。
少林寺最为著名,位于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系北魏孝文帝于太和十九年(495)为西域僧
人跋陀所建,因处于少室山丛林中,故名少林。隋文帝曾改名为陟姑寺,唐太宗时又复旧名
。孝昌三年(527),印度僧人菩提达摩在此首传佛教大乘宗,倡导“面壁坐禅”,后被追尊
为禅宗初祖,故少林寺也被推为禅宗祖庭。少林寺还是武术“少林拳”的发祥之地。相传达
摩坐禅为防身心疲惫,创“心意拳”,后被发展成独特的拳路,即“少林拳”。隋末秦王 李 世民率兵攻打洛阳王世充,为其女至王仁
则追赶,寺僧挫败王仁则,帮助秦王脱险。唐立国后,李世民曾玺书优慰,赐地40顷,水碾
一具,并立碑纪念,特许建立僧兵。这件事后来被演义成“十三棍僧救唐王”故事广为流传
。少林寺也从此讲武之风大盛,许多武林高手云集,少林拳获大发展。寺为七进院落,现存
建筑有山门、客堂、达摩亭、白衣殿、地藏殿和千佛殿等。山门建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 门
额“少林寺”三字,为清康熙皇帝手书。山门北为碑林。寺内保存有唐以来碑碣石刻300余
件,其中有唐王告少林寺主教碑,以及苏东坡、米芾、日本僧人邵元等撰文书写的碑刻。由
碑林经天王殿,达大雄宝殿遗址。东南钟楼遗址上有重达11000斤的大铁钟,铸于金泰和四
年(1204)。再向北经藏经阁、方丈院到达摩亭。达摩亭,相传为禅宗二祖慧可当年在门外立 候
达摩,大雪没膝犹不稍动的地方,故又叫立雪亭。亭北即千佛殿。千佛殿为明代建筑,殿壁
绘有《五百罗汉朝毗卢》巨幅壁画,画面约300多平方米,规模宏大,人物众多,线条清晰
动人,为明代壁画珍品。殿东侧为白衣殿,内有清代少林寺拳谱、十三和尚救唐王壁画。寺 西有塔林,现存有自唐至清千余年间的砖石墓塔200多座
,面积14000多平方米,是我 国现存最大塔林。其中有日本僧人邵元撰书塔铭的菊庵塔(建于1369年),天竺和尚就公塔(
建于1564年)。西北有初祖庵,西南有二祖庵,及唐代法如塔、同光塔,五代的法华塔,
元代的缘公塔。少林寺历史悠久,环境清幽,历来文人墨客吟颂不绝。有诗云: 岩壑深严入翠微,少林金碧雾烟霏。
五峰屏簇禅庵小, 万劫天开佛日辉。
闻说九年空面壁, 得逢二祖便传衣。
千秋少室山灵在, 曾见先师只履归。
(见许安仁《游少林寺》)
永泰寺,位于太室山西麓,创建于北魏,原名明练寺,唐为纪念魏孝明帝之妹永泰公主入
寺为尼,更名为永泰寺。寺内现有大雄殿、毗尼殿等,系清代建筑。塔两座,分别为唐朝和 明
朝所建。门前经幢两座,上刻陀罗尼经,系唐代造。寺外有唐碑一通,述寺史沿革。寺院四 面群峰环峙,门前有溪涧流过,环境清幽秀丽。
会善寺及琉璃戒坛,位于积翠峰下,原为魏孝文帝避暑离宫,恭陵王舍宫为寺,孝明帝 时
名闲居寺,随代改名嵩阳寺、会善寺,后毁于兵火。唐初重建寺宇,武则天曾临幸此寺,拜
寺中高僧道安为国师。密教高僧一行和尚及其弟子元同在寺中创设戒坛,俗称琉璃戒坛,是
唐代全国重要戒坛之一。五代后梁时,此寺曾一度毁废。宋初重建大殿,此后历代皆有重修
。现存会善寺为一小院,院中大殿为元代建筑,面阔五间,三架进深,单檐歇山顶,斗
拱硕大朴实,是嵩岳地区现存最古老的 建筑 之一。小院西数百米处有唐建净藏禅师塔,塔基高大,塔身粗壮,工艺奇巧,是古塔中之珍
品。历代住寺高僧除一行师徒外,又有道安禅师(俗称老安和尚)及其弟子净藏。
嵩岳寺,位于太室山南麓,亦是一林泉秀美的风景之区。原址为孝明帝之离宫,正光元年
(520)改为寺,初名永明闲居寺。隋唐两代曾对寺院进行过大规模扩修。唐李邕《嵩岳寺碑
》载:寺院为一广大佛刹,“殚极国材,济济僧徒,弥七百众,落落殿宇一千间”。当时寺
中有七佛殿(风阳殿)、定光佛堂、无量佛殿、禅院等。北魏时所建宝塔仍存,俗称嵩岳寺塔
,砖构,密檐式,塔高40余米,15层,平面是12角形,“发地四铺而耸,凌空八相而圆
,方丈十二,户牖数百”,至今不失其伟岸壮丽。是国内现存最古的密檐式砖塔。
作为少林寺的组成部分,还有达摩当年面壁处的初祖庵、慧可的二祖庵。初祖庵在少林寺 塔
院北之山巅上,今存北宋宣和七年(1125)所建大殿,阔进各三间,单檐歇山顶建筑,1983年
曾落架按原貌重修。二祖庵在少林寺对面的钵盂峰顶,今存硬山式小殿,唐、元、明塔各一 座,清碑数通。
在嵩山,影响大的高僧有菩提达摩、慧可、僧稠、法如、普寂、元王圭、道安、一行、义净等人。
菩提达摩(?—536),史称其为禅宗西天第二十八祖和东土(中国)禅宗初祖。天竺国香至王
第三子,姓刹帝利,本名菩提多罗,师般若多罗,改号菩提达磨(亦译为摩)。遵其师嘱往
震旦(中国)传教,乘舟经海路于梁普通七年(526)九月到达广州,十月至金陵(南京)见梁武 帝
。时梁武帝对佛教很感兴趣,致力于建寺、写经、度僧、造像,但达摩与他见解不同,“机
缘不契”,于是北上,进入北魏境内。十一月至洛阳嵩山一带游历、传授禅法,寓少林寺, “
忘心之士莫不归信”。达摩以四卷本《楞伽经》传授弟子。他认为“借教悟宗,深信含生同 一真性,客尘障故,今舍伪归真”。意即,人皆有佛性只是
为物所障,认识不到而已,应当使人摒弃谬误而归依真谛。为达此目的,就要
修习禅法,“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不随他教,与道冥符,寂然无为
”。提出“理入”和“行入”的修行方法。“理入”要求“舍伪”、“归真”,解决认识问 题;“行入”要求按佛理践行。这些主
张,后来演变发展为中国的禅宗,用禅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习内容,以觉悟众生心性的本
源(佛性)为主旨。菩提达摩被追尊为禅宗初祖。魏文帝大统二年(536)十月(一说525年)端 居
而逝,葬熊耳山,起塔于定林寺。相传,后取其遗履置少林寺供养。唐代宗谥圆觉大师,塔 称“空观”。
慧可(487—593),禅宗二祖。俗姓姬,初名神光,又称僧可,洛阳武牢(河南荥阳)人。自
幼博涉诗书、尤精玄理。后览佛书,超然自得。到洛阳龙门香山依宝静禅师出家,于永穆寺
受具足戒。遍学大小乘义。年三十二,返香山,终日宴坐8年。四十岁时,遇达摩游化嵩洛
,一见而生敬畏之心,遂师之。相传,他前往拜见时,达摩端坐面壁,“莫闻诲励”。因而
想:“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济饥,布发掩泥,投崖饲虎。古尚如此,我又何人?”
时天大雨雪,他坚立门外不动,以至天明雪积三尺没膝,甚至断臂以示其诚,终得达摩真传
。被更名为慧可。但据考证,这段“立雪断臂”的故事纯系误传,但从侧面反映了达摩禅初
传阶段的艰难。北齐天保三年(552),授法于弟子僧璨,后抵邺(河北临漳)传道34年。逝后
葬磁州滏阳县东北70里。隋文帝赐谥“正宗普觉大师”,唐德宗赐谥“大祖禅师”。被追尊 为禅宗二祖。
僧稠(480—560),早期禅学奠基人之一。俗姓孙,昌黎(治今辽宁义县)人,后居巨鹿广婴
陶(今河北宁晋西南)。初,勤学世典,备通经史,徵为太学
博士。曾讲解坟、索,声盖朝廷。28岁依钜鹿景明寺实法师出家。从佛陀(或称跋陀)弟子 道房禅师受行止观。佛陀,天竺(印度)高僧,魏孝文
帝为他在嵩山造寺,即少林寺。既受禅法,北游定州嘉鱼山。依《涅般木经》行“四念处”禅法。历5年,又至赵州障供山道明禅师处 ,
受“十六特胜法”。后到少林寺向祖师三藏呈己所证,佛陀禅师赞他为
“自葱岭以东,禅学之最”,并更授以深要。之后,到怀州西王屋山、青罗山、马头山修习
。魏孝武帝于永熙元年(532)在尚书谷中为他建立禅室,集徒供养。又北转常山、大冥山, 创开归
戒,奉信者众。北齐文宣帝于天保二年(551),请他赴邺(河北临漳)入宫,为论正理。文宣
帝从受禅道,断酒、禁肉、放生。天保三年(552),在邺城西南80里龙山之阳为之构建精舍
,名云门寺,并请他兼石窟大寺主,“佛化东流,此焉盛矣”。撰有《止观法》两卷。
慧安(582—709),俗姓卫,荆州枝江人。隋大业中,大发丁夫开通济渠,人民苦甚,饿殍
相枕。慧安乞食以救之,获济者众。隋末,天下大乱,登衡岳,行头陀法。唐贞观中,至靳
州黄梅谒禅宗五祖弘忍法师,得其心要。后周游名山大川,曾从终南山至嵩少,声言:“是
吾终焉之地也。”从此在嵩山弘扬禅法,吸引众多禅者前来拜会,其中有后来颇享盛名的坦
然法师和怀让法师。武后曾徵至辇下,待以师礼。神龙二年(706)唐中宗赐紫袈裟,度弟子2
7人,仍请入禁中供养。次年又赐摩衲,辞归嵩山,旋寂。“慧安”为讹称,实即道安其人 ,俗称“老安和尚”。
一行(673—727),俗姓张,名遂,巨鹿(一说魏州昌乐,即今河南南乐)人。少即聪敏过人
,博览经史,尤精历象、阴阳、五行之学。为当时著名道人尹崇所推崇,称“此后生颜子也
。”武三思慕其学行,想与之结交,一行避匿之。21岁出家为僧,隐于嵩山,从普寂学禅。
后步往荆州当阳山,依悟真习梵律。曾从善无畏、金刚智学密法。助善无畏译《大日经》,
并作《大日经疏》20卷。汇编经、律、论要文为《摄调伏藏》10卷。还著有《大衍论》3
卷、《天一太乙经》、《太乙局遁甲经》、《释氏系录》各1卷。一行还精通历法和天文
,曾同梁令瓒创造黄道游仪,以考“七曜行度”,重新测定150多颗恒星位置,发起在全国1
2个地点同时进行天文观测,归算出相当于子午线纬度的长度。应诏考察前代诸家历法,改
撰新历。著有《大衍历》20卷、《开元大衍历经》52卷、《七政长历》3卷、《易论 》
12卷、《心机算术》1卷、《宿曜仪轨》、《七曜星辰别行法》、《北斗七星护摩法》算 。
法如(638—689),幼事青布明,从学经论,修观法。19岁削发,从蕲州弘忍习禅,达于16
年。咸亨五年(674),忍师灭度,如乃北游京洛,转入嵩山少林寺。垂拱二年(686),应众所
请,开讲禅法,忍师之法眷悉集其座下。《唐中岳沙门释法如禅师行状》碑叙禅宗源流谓:
菩提达摩入魏传可,可传粲,粲传信,信传忍,忍传如,“当传之不可言者,其曰其人,孰 能传哉。”故学术界或以此碑为据,推定法如为禅宗六祖。
普寂(651—739),幼循经律,后从玉泉寺神秀习禅,时达6年,尽得其道。五祖弘忍寂,
众归法如,如寂,众归神秀,秀奉诏住东都,因荐寂,度之为僧。神秀入化,众复归于寂,
故寂每以七祖自居。开元初(713),居嵩山嵩阳寺,天下好禅者,咸称受法其门,公卿士大 夫亦以弟子礼侍之。
元王圭(645—716),伊阙人,幼出家, 唐永淳二年(683),受具戒,隶闲居寺,习毗尼无怠。后从安国师习禅,顿悟玄旨,乃卜迁
嵩岳之庞坞,屡有异迹,名声益彰。
义净(635—713),少出家,咸亨二年(671)至证圣元年(695),在天竺国巡礼求法,回国后
于东、西二京从事佛典翻译,总出经56部230卷,是我国四大译经家之一。此外还撰有《大
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南海寄归内法传》、《罪要行为》、《受用三法》、《水要法》、
《护命放生轨仪》等。他通于三藏,尤精律部。长安四年(704),他在少林寺讲授律论同时
,曾于寺内创设戒坛,为僧尼受戒,亲撰戒坛碑铭。据《嵩山志》载,嵩山曾有《戒坛碑 》,至今仍存义净所撰《戒坛碑铭》。
嵩山佛教以少林寺而闻名,少林寺佛教,以禅法为主,少林寺以禅宗祖庭之称而为中外释
子所景仰。少林寺最初所传为达摩的渐悟禅,慧可在少林寺从达摩受法后,托化西归,此后
之三祖,四祖、五祖均未在少林寺活动。自唐高宗永淳二年(683)至武则天永昌元年(689), 复有五祖弘忍之高足法如禅师住少林寺弘扬渐悟
法门。北宋时,南宗顿悟禅青原系曹洞 一派 传入少林寺,至金末元初而大盛,自此不绝如缕,绵延至今。此外,如上所述,嵩山佛教也
与律宗有一定的关系。会善寺琉璃戒坛在国内颇有影响。
三、国际交流
嵩山作为一座佛教名山,自北魏以后便逐渐见闻于世,前来这里习禅受戒和巡
礼的外国僧人不在少数,但由于年深月久,文献记载语焉不详,至今可考者仅有新罗僧神行
、慧超和日本僧邵元3人。神行于唐天宝三年(744)前后入华求法,从普寂禅师之高足志空
习北宗渐悟禅法,地点便在嵩山南之三峰(禹县)及京师广福寺,其巡礼禅宗祖庭自是情理中
事。《海东故神行禅师之碑》称神行“凝神壁观”,“独步唐中”。“壁观”禅法源自嵩少 。慧昭于贞元二十年(804)入唐投沧州
神鉴禅师门下习南宗顿悟禅法,元和五年(810)自沧州前往嵩山琉璃戒坛受具,后复反沧州
继续学习。日僧邵元于元泰定四年(1327)入华求法,天历二年(1329)来住嵩山少林寺。与少
林寺第十五代住持僧息庵禅师及其师叔菊庵法照禅师过从甚密,在少林寺任“书记”一职。
法照与息庵入化后,其弟子子珍请邵元为法照碑书丹,为息庵碑撰铭。邵元在禅学、汉文、
书法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郭沫若和赵朴初对邵元及其书法都有颂诗。此外,尚有日僧德始
亦住过少林寺,并为嵩山少林寺住持淳拙禅师碑书丹,可惜其事迹不详。
四、文化荟萃嵩山同其它名山一样,是座文化山。中国多姿多采的传 统文化在此交融荟萃。
除已经中国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一部分的佛教文化外,中国古文化的遗传以及儒家文化、 道教文化也在这里蓬勃发展。
祭祀山神的活动,是中国古文化的遗传。古人认为自然物具有至高无上的灵性,可以主宰
人的命运,故有崇拜自然的习俗。中国人对山的崇拜尤盛于别国。嵩山历来为享祭之山。少
林寺有秦槐,相传被秦始皇封为大夫槐,可见始皇帝东巡曾“登礼于斯”。汉以后,嵩山地
位更加重要,据考证,确定五岳祭祀制度即始于汉武帝时。他因至嵩岳礼祭,“听到山(一
说三)呼万岁”,故特为崇奉,令祠官加增太室祠,“禁伐其草木,以山下三百为之奉邑
,名曰崇高。”唐高宗和武则天常住洛阳,嵩岳自然成为他们礼祭和巡幸之地。凤凰台,相
传因他们登临时有凤凰飞集其上而得名。武则天还留有《幸少林感怀》等诗文数篇。唐玄宗
于开元十八年(730),命祀嵩岳以王礼,封岳神为“中天王”。六月遣河南守尹至山下恭祀
,终唐无改。宋真宗诏加号为“中天崇圣帝”。元武宗加封号为“中天大宁崇圣帝”,每年
初遣使致祭。明太祖朱元璋一改前代作法,尽去其封号,仅以山水本名称嵩岳,称神为中岳
嵩山之神。认为上天后土才有资格加封号给自然神,人君岂敢参预。但 仍遣使致祭。后世亦祭祀不绝。中岳致祭之所为中
岳庙。中岳庙前身为太室祠,始建于秦。西汉元封元年(前110),汉武帝令祠官加以扩建。
北魏迁至山之东南,始定此名。其后庙址屡有变迁,唐代中叶定于现址。中岳庙背依黄盖峰
,面对玉案山,为群山所环拱,为古树相掩映,景象非凡。现庙为清代重修后规模,存有楼
、阁、宫、殿、台廊、碑楼等建筑400余间,为河南省现存规模最大的寺庙建筑。中岳庙前
有一对东汉石刻“翁仲”,造型古朴大方。其北为中华门。从中华门向北,经遥参亭、天中
阁、配天作镇坊、崇圣门、化三门、峻极门、崧高峻极坊、中岳大殿、寝殿到御书楼共11进
,面积计有10余万平方米。其中位于庙宇中心部位的中岳大殿(又称峻极殿)宽9间、深5间、
面积达920平方米。殿内供奉“中天王”像。大殿红墙黄瓦,气势恢宏。庙内崇圣门东古神
库,四角分立四铁人,为北宋治平元年(1064)铸造,各高约3米,横眉怒目,威严十足,具
有较高历史和艺术价值。庙内还有金属铸器和石刻碑碣百余件。其中尤以北魏中岳庙碑最为 著名,为不多见的书法珍品。
道教在嵩山也很活跃。主要的道观有崇福观、土德观、二郎观、承天观。崇福观位于万岁
峰下,汉武帝初建时称万岁观。唐改为太乙观。宋代扩建,于天圣中(1023—1032)建御容殿 ,奉真宗像,
改本名。明清又多次重修。土德观,位于中岳庙东,元代天历年间(1328—1330)建。二郎观 ,位于虎头峰下
。承天观,位于金壶峰下,金代崇庆元年(1212)建。清微观,位于少室山麓,元代至正年间 (1341—1368)建。天封观
,即唐嵩阳宫,玄宗请道士炼药处。李林甫有记。后改名天封。观内立石有韩愈题名,有欧
阳修跋。宋代梅尧臣曾赋诗云:“车马云外来,衣沾半山雨。弭节叩真居, 扌门萝笑尘矩。回溪响石松,灵茹抽岩坞。玉槛刻年华, 应无愧
千古。”描绘出天封观环境的清净和幽深。主要的庙宇除中岳庙外,还 有真武庙,九龙圣母庙、迎仙庙、许由庙、启母庙和少姨庙。
儒家在嵩山的活动主要表现为讲学传道。嵩山最有名的书院是嵩山书院。书院位于峻极 峰
下,创建于北魏太和八年(484),初名嵩阳寺,隋唐时名嵩阳观、奉天观。后周改为太乙书
院。宋代初名太室书院,后改今名。书院宋代最盛,生徒达数百人,著名学者司马光、范仲
淹、欧阳修、朱熹、程颢、程颐先后在此讲学。与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睢阳书院并称为
中国四大书院。院内有巨大的古柏两株,据说曾被汉武帝封为大将军和二将军。同时还封有
一株“三将军柏”,已在明末毁于火灾。院外西南隅还立有一通唐天宝三年(744)《大唐嵩 阳观纪圣德感应颂碑》,碑高8米,为嵩山最大石碑。
历代文人都将嵩山看作游历隐居的胜地,不少人还在此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碑刻,
故嵩山又有“文物宝地”之称。这些文人大多都同僧人和道士交游,同僧、道交游甚至成为
传统的风尚,僧、道及寺观成为他们吟咏的主题之一。这里随手摘几首以共尝:
昨诣山僧期, 上到天坛东。
向下望雷雨, 云间见回龙。
久与人群疏, 转爱丘壑中。
心淡水木会, 兴幽鱼鸟通,
稀微了自适, 出处乃不同,
况本无宦情, 誓将依道风。
——岑参《自潘陵尖还少室居止秋夕凭眺》
得道凡百岁, 烧丹唯一身。
悠悠孤峰顶, 日见三花春。
白鹤翠微里, 黄精幽涧滨。
始知世上客, 不及山中人。
仙境若在梦, 朝云如可亲。
何由者见颜色, 挥手谢风尘。
——李颀《寄焦炼师》
山高路已穷, 倏尔逢兰若。
落日老僧闲, 支颐古松下。
缓步入禅庭, 苔苍但潇洒。”
——梅尧臣《峻极寺》
颖阳道士青霞客, 来似浮云去无迹。
夜朝北斗太虚坛, 不道姓名人不识。
我有龙团古苍壁, 九龙泉深一百尺。
凭君汲井试烹之, 不是人间香 味色。
欧阳修《送龙茶与许道人》
文人学士从释道的哲理中得到启发,进而发展并融汇贯通了这些哲理。也正是文 人们的“
穿针引线”,使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派系,呈现出互有差异,各自蓬勃发展,且相互吸收融 合的趋势。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