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化寺

 智化寺位於北京市东城区禄米仓东口路北。明初司礼监太监王振於正统八年(1443年)仿唐宋“伽蓝七堂”规制而建,初为家庙,後赐名“报恩智化寺”。“土木之变”王振诛族。英宗复辟後,於天顺元年(1457年)在寺内为王振立“旌忠祠”,塑像祭祀。天顺六年颁赐藏经一部、经橱两座,供藏於如来殿。万历和清康熙年间曾重修。乾隆亡七(1742年),御史沈廷芳奏请毁王振塑像。该寺主要建筑自山门内依次为钟鼓楼、智化门、智化殿及东西配殿(大智殿、藏殿)、如来殿、大悲堂等。寺内主要建筑物的屋瓦用黑色琉漓脊兽铺砌,虽经历代多次修葺,梁架、斗拱、彩画等仍保持明代早期特徵。经橱、佛像及转轮藏上的雕刻,道劲古朴,艺术高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智化寺以其保存完整、高深美妙的佛教音乐而闻名於世。l986年l2月,由欧洲国家联合文化处聘请,中国北京市佛教音乐团到欧洲巡回演出。这个由十二人组成的佛教间乐团,横扫整个欧洲,所到之处,场场暴满。让外国人惊讶的是五百四十多年前的中国,竟有这样高深而优美的音乐,他们不得不摇头叹息,打心眼儿里佩服。这个被视为世界音乐珍宝,而又有音乐“活化石”之称的北京智化寺佛教音乐,震撼了欧洲乐坛。

  佛教认为,音乐有“供养”、“颂佛”作用。《法华经.方便品》云:“歌呗颂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几乎所有佛事活动都含有音乐内容,尤其是放焰口和水陆法会,音乐更是必不可少,因而大寺院都有专门从事演奏的乐僧。永乐二年(l404年),明成祖曾搜集唐、宋、元以来通行南北的佛教音乐曲调四百馀首,编成《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行世。智化寺音乐的曲牌,大都与这部曲集的名称相同。早在50年代,智化寺佛教音乐就引起了中国音乐界一些专家的关注并开始对其进行研究。1953年2月,北京市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在霞公府15号举行“京音乐”演奏会,到会的有丁西林、吴晗、老舍、赵树理、叶恭绰、巨赞法师等150人。老舍主持会议,由智化寺等九个寺庙16位僧人进行演奏。随後,智化寺乐僧又应邀赴天津国立音乐学院演奏,专家们纷纷撰文介绍和评论。在中央音乐学院、北京三时学会和文界知名人士帮助下,乐僧们在广化寺成立了“北京音乐研究会”一时间,佛教音乐研究达到高潮。

  明代初年规定,佛教寺院分为禅、讲、教三类,要求僧众分别专业修行佛法。智化寺属於禅寺,局临济宗门下,禅僧地位高於乐僧。当时乐僧祗收13岁以下小孩做门徒,入寺之後,要学习七年音乐,学习期间每日练习听音、发音,必须在很窄的板凳上练习吹奏和打击姿态,直到能在寒冷冬天或酷热夏日下连续演奏四、五个小时,仍然韵真声满,字正腔圆,才算合格。经过严格训练的乐僧使智化寺音乐得似较为完整地流传到今天。智化寺初期住持皆由禅僧担任,以後乐僧地位提高,也可担任住持。

  1982年北京市佛教协会恢复活动後,在凌海成等人积极推动下,一些老乐僧被请回庙里。当时共找到八名,分别是明声、秀全、增远、兆禅、绪增、福广、学礼、本兴。其中增远和福广是智化寺第二十七代和第二十八代僧,一个吹笛,一个捧笙,加上吹管的绪增,成为主要演奏者。智化寺音乐与西安城隍庙音乐、开封大相国寺音乐、五台山青黄庙音乐及福建南音一起,同属我国现存的最古老音乐。为了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1986年3月31日,北京市佛教协会成立了“北京佛教音乐团”。同年底,该团即赴西德、法国、瑞士等国演出,引起极大轰动。

  智化寺坐北朝南,其排列布局具有明代特点,建筑风格则保存宋代向明清过渡的明显特微,并开清代建筑风格先河。北京现存明代木构古建筑,多为单体建筑,而智化寺竟聚集了八座明代木构建筑,可以说是北京地区目前已知最大的明代木构建筑群。1961年3月,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0处,智化寺便名列其中。这是因为自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将作监李诚奉敕编《营造法式》以後,至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钦定颁布《工程做法则例》以前,元明两代没有留下什么建筑规范,要想研究这一时期的建筑,只能求助於实物考证。时隔五、六百年,元明时代的建筑即使不毁也多为後世修建,而智化寺各殿虽经多次翻修,却仍基本保留着明初规制,为研究明代建筑提供了很好的实例。最令人注目的是寺中主要殿宇红墙之七皆为歇山黑琉璃筒瓦顶,这在国内现存寺院中尚不多见。明清琉璃瓦等级是黑色排在黄色和绿色之後,但在使用中又略有区别:明皇家寺院、敕建寺院,主要使用黑琉璃瓦;清皇家寺院、敕建寺院,则使用黄或绿琉璃瓦。寺院用黑色瓦覆顶,依据佛经而来。佛经上有“四种色”之说,“息灾为白”、“增益为黄”、“敬爱为赤”、“降伏马黑”、喻“地、水、火、风”之四大。黑者,象徵风大之色,风为大力之义;如来成道时,亦以风降伏恶魔。此义正与“智化”相对,上以“风”降伏恶魔,下以“智”度化众生。

  智化寺最南面是三间山门,为仿木砖石结构,拱券门,黑琉璃筒瓦单檐歇山顶,门额上有石刻横匾“敕赐智化寺”,门前有石狮一对。智化门(天王殿)正对山门。智化殿为该寺之正殿,面阔三间,黑琉璃筒瓦单檐歇山顶,井囗天花,明间层顶内原有造型生动,金碧辉煌的斗八藻井,此藻井与万佛阁内的藻井一起,於30年代初期被中国人座守盗卖给美国人史克门,现藏於美国纳尔逊博物馆内。殿内正中原有白石须弥座,供木质漆金三世佛。l972年三世佛像移往大觉寺。十八罗汉也被挪走。三世佛像後有一幅壁画,高约3米,宽4.67米内绘有地藏菩萨,两侧下方各有立像大人。整个画面人物生动、线条流畅、色彩绚丽。尤真是地藏莒萨,给人以出世超凡,和蔼可亲的魅力。

  藏殿是智化殿前的西配殿,因殿中不设法座,仅置转轮藏一具,故名“藏殿”。转轮藏为八角形,高四米馀,下为须弥石座,中为经柜,上为毗卢帽顶。石座转角处雕有“天龙八部”经柜角住上雕象、狮、四不像和菩萨、天王、韦驮与金刚,顶部则雕有大鹏金翅鸟、龙、龙女和毗卢佛。经柜本身为抽屉式,每面九层,每层五屉,上旨雕刻佛像。北京地区现存三副轮藏,除智化寺处,一副在颐和园,一副在雍和官,後两副都是清代所制,比智化寺晚几百年。

  智化殿後,是一座黑琉璃筒瓦庑殿顶重楼。同一座建筑上下层异称:下层名叫“如来殿”,上层名叫“万佛阁”,该楼是智化寺内最高建筑。如来殿面阔五间,东西约19米,南北12.6米,四抹斜方格菱花隔扇。门上悬华带匾,上书“如来殿”三字。殿正中设八角形木制须弥座,上奉释迦牟尼佛。佛前二立侍,左持拂麈筐者为梵王,右持宝杵者为金刚。大殿两侧有高大精美的曲尺形经橱。如来殿佛像背後有东西二梯通楼上万佛阁。楼上面阔三间,拱券式门窗,门上悬匾,上书“万佛阁”。门外周边有廊,围有宝瓶木质护栏。楼上供有三尊佛像,中间为目比卢遮那佛,左供有卢舍那佛,右供有释迦牟尼佛。依据经书所说,此三佛分别是释迦牟尼佛的法身、报勇、应身。两层山墙是,置有佛龛近万,内置小佛九干余尊,“万佛阁”之名即由此而来。

  从史书碑记来看,智化寺从明正统十一年建成一直到清康熙时期,寺中香火一直很兴盛。到了光绪年间智化寺由盛而衰。1900年,“八国联军”攻进北京,侵入智化寺,拆毁墙垣,封闭佛殿。至民国年间,据1929年北平庙宇登记,智化寺当时有土地26亩。房屋l99间,铜佛像七尊,泥像木像71尊,宝鼎一座,铜钟二口,铁钟一口,大小鼓七面,铛子一对,九音锣一副,铜钹、铸各一份,有僧八人。此时智化寺已靠出租房屋来维护寺院生计。日伪统治以後,竟在智化寺万法堂办起啤酒厂。1957年,智化寺定为北京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58年市改府拨款修整智化寺,1961年,智化寺被定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国家文物局拨款全面整修智化寺。1990年,智化寺被北京市文物局定为私人收藏文物的展览窗口。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