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果寺
证果寺位於北京西山馀脉卢师山腰绿荫深处,与翠微、平坡二山的寺院遥相对应。证果寺始建於隋代仁寿年间,名“尸陀林",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唐天宝年间,因卢师又叫“感应禅师”,改称“感应寺”。元泰定三年(1326年),改名“大天源延圣寺”,明下统景泰年间又易名“清凉寺”和“镇海寺”,天顺年间改称今名。
证果寺沿山而筑,山门建在高台上,与殿堂处同一水平面。离寺门十多米处,有一眼一丈见方的水池,名“青龙漳”。山门内有人工堆砌的假山,结构巧妙,玲珑剔透。正殿前有恩碑,碑後有一口大铜钟,高约二米,直径一点二米,上刻《摩诃般若波罗密心》正楷经文,字体隽秀端庄。
寺院西北角,有一座造型别致的石门,楹联刻着“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过此门,有一条石子路,穿过凉亭约50米,便是幽谷天成的“秘魔崖”。
秘魔崖是一块从山顶县空伸出的岩石,向下斜伏,其状像狮子张口,是由厚厚的石英砂岩所组成,岩石上刻“天然幽谷”四字,下为一片平地。岩石间有不少中外游人题咏,其中以翁同辙所题墨迹绝句,最为人珍爱,纷纷临摹。岩石中有个石窒,面积约50平方米,隋唐时卢师和尚居於此,因而人们称此山为“卢师山”,岩洞称“卢师洞”。
卢师名卓锡,浙江人。相传他年老辞官,欲择山修行。於是造一木舟,浮於河中,任其漂流,舟所止处就是其修行去处。经历长久的漂流,小船沿着永定河支流到了燕京郊野,就在这个石窒里住了下来。不久他收了两个龙子做徒弟。唐天宝年间大旱,几年不下雨,土地龟裂,庄稼都种不上。皇帝下诏徵聘祈雨者,两个徒弟自荐有降雨术,卢师欣然允诺,龙子双双跃入附近泉池,瞬间化成两条青龙,一大一小。三天以後,果然下起大雨。卢师因之被皇帝诏封为“感应禅师”,还在此敕建了一座“感应寺”,真武洞里还塑了二童子(二青龙)侍卢师像。直到明代,向大青小青祈雨,有求必应。明宣宗敕封大青小青为龙王,春秋祭祀。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乾隆来此游览,二龙现形於洞旁,长不足尺。住持和尚告诉他,这就是二龙王。乾隆笑着说:“区区小虫,何以为王?”话音未落,二龙猛长,飞腾山间,头尾因山阻隔已不能见,仅有龙爪一只自山上下垂,青鳞闪闪发光,高与山齐,吓得乾隆瞠目结舌,遂封大青为“灵威”,小青为“普化”,龙爪始收回。现在证果寺门外的平台上,保存着南浦和尚所立的碑记,记载了这个传说。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