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

 颐和园位於北京西郊,距城12公里。它是中国现存古代最大的一座园林。园内除有亭、台、楼、阁、宫殿、水榭、游廊、长堤、石桥、石舫等一百多处富有民族特色的古典建筑,以及展出的无数艺术珍品外,还有许多与佛教文化相关的寺宇、佛塔、雕像、经藏、法器等建筑文物。颐和园主要由万寿山、昆明湖两大风景区组成,面积290公顷,其中水面约占四分之三。颐和园历史要回到八百多年前金朝第一个皇帝“海陵王”完颜亮,他把都城迁到燕京後,在这儿设立“金山行宫”。金山就是现在的万寿山。后来金章宗完颜璟又把玉泉山泉水引到金山底下,并命名河为“金水河”,湖为“金湖”。元朝时金山改名“瓮山”。

  1292年元代管水利的官员郭守政建议在这一带开凿河道,疏浚瓮山诸泉。他把昌平一带的泉水引到瓮山脚下,扩大湖面,并改名为“瓮山泊”,即昆明湖。这个人工湖曾多次改名,有时叫“西海”或“西湖”......“西湖”这一名称,远获得过“十景”美誉。至明朝先是助圣夫人罗氏在万寿山之南修建圆静寺,随後明武宗在湖滨修建行宫,取名为“好山圆”,把“瓮山”改回叫“金山”,把“瓮山泊”改名“金海”。明熹宗时,宦官魏忠贤,一度曾把这个圆林占为己有。清兵占领北京,“好山圆”改称“瓮山行宫”。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帝为了庆祝母亲孝圣皇太后六十寿辰,改“瓮山”为“万寿山”,并修建“大报恩延寿寺”,又“疏导玉泉诸脈,把山下湖泊改建为“巨浸”。从此,湖名改为“昆明湖”。万寿山和昆明湖通称为“清漪园”。乾隆还在山上、湖滨大事修建宫殿、亭台。至此,造片湖山经过历代人工装饰美化,已达到很高的园林艺术水平。

  这座历史悠久的名园,曾经遭到两次惨重破坏。l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清漪园仅馀不能燃烧建筑物铜亭、多宝佛塔等幸存。1888年,慈禧挪用南洋海军军费三千万两,扩大旧址,增建宫殿、楼阁。她慕苏、杭园林之名,在修建时前山仿杭州西湖,後山仿苏州临湖建屋,并改“清漪园”为“颐和园”,意为“颐养中和”。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颐和园又遭严重破坏。後山一带庙宇荡然无存,各种珍贵文物被抢劫一空。1902年,慈禧从西安“回京後大修颐和园,穷极奢丽,日费四万两,歌舞无休曰”。

  辛亥革命後,颐和园一度成为逊帝溥仪私产,他於l914年将园对外开放,但门票售价很贵,只有少数人前往游览。1924年溥仪被冯玉祥逐出皇宫,颐和园才由“北平特别市政府”接管,改为公园,门票仍贵。此後,在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统治时期,先後25年,颐和园饱受摧残,阁圮廊倾,湖淤水浅,花木凋零,文物散失。至今,北京居民仍常怀念以前园里的翡翠观音、翡翠西瓜、连城璧玉、夜明珠、珍珠鞋等稀世瑰宝。1949年以前,园内已是一片荒凉景象。1948年12月北京和平解放,颐和园自此开始新篇章。三十多年来,政府有步骤有重点地大充修复这座名园。北宫门和後山古典建筑,有的整修恢复旧貌,有的重建。现在,多宝琉璃塔风铃随风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乐农轩修复如故。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的寺庙按原貌再现。现在从东宫门到前山、半山以至西堤,所有建筑物都油漆一新。从娇小的“画中游”到高达41米的“佛香阁”,都已焕然一新。颐和园内的主要佛教建筑和文物有:

  万寿山 在颐和园内。燕山馀脈,海拔108.94米。传说曾有老人在山上凿得石瓮,因名“瓮山”。前临瓮山泊,又称“西湖”,即今昆明湖。建筑群依山而筑,现存者是英法联军烧毁後慈禧重造的。万寿山前山,以八面三层四重的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从山脚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形成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轴线。东侧有“转轮藏”,和“万寿山昆明湖”石碑。西侧有五方阁和铜铸宝云阁。後山有宏丽的藏传佛教建筑四大部洲和屹立於绿树丛中的五彩琉璃多宝塔。山上还有景福阁、重翠亭、写秋轩、画中游等楼台亭阁,登临时,可俯瞰昆明湖景色。

  智慧海 在颐和园万寿山巅。是一座无梁佛殿,由纵横相间的拱券结构组成。通体用五色琉璃砖瓦装饰,色彩绚丽,图案精美,尤以嵌於殿外壁面的千馀尊琉璃佛更富特色。殿内所供高大观音座像,为清乾隆(1736-1795年)造。殿前有琉璃牌坊一座。牌坊和无梁殿前後石额依次题写为“众香界”、“祗树林”、“智慧海”、“吉祥云”,构成佛家的一首三言偈语。

  宝云阁 在颐和圆万寿山佛香阁西坡。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建。是用铜铸造的佛殿,号称“金殿”。高7.55米,重207吨。重檐歇山项,四面菱花隔扇,造型仿木结构,通体呈蟹青色,坐落在汉白玉须弥座上。殿内佛像供器经帝国主义抢掠破坏,已荡然无存,门亦散失不全,使宝云阁状如亭子,故俗称“铜亭”。铜亭结构与木制亭子相同,但它的梁、柱、斗、洪、椽、瓦、隔扇、对联等都是用铜铸的。铜亭共重四十一万多斤,用了207吨铜。铜亭阁上的花纹,采用传统的铸造工艺——拨媳法制作。它的独特的铸造技术和建筑艺术是世界稀有的。在铜亭阁壁内面,刻着参加工程全部工匠36人的姓名,为我们提供了可贵的史料。

  转轮藏 在颐和园万寿山前山。是一座佛教建筑,为帝后礼佛诵经处。正殿为二重三层檐楼阁,两侧各有双层八角配亭。亭内有木塔贯穿,贮存经书佛像塔中有轴,可以转动,是佛教法器演化来的建筑物。“转轮藏”由一块石碑和三间楼房组成。石碑正面刻有乾隆皇帝手书“万寿山昆明湖”六个字,背面刻的是他撰写的记,主要内容是叙述修竣昆明湖始末。这块石碑通高9.87米,碑座、碑身、碑帽都用巨石雕刻而成。造型雄伟,雕刻精美,具有典型的民族风格,石碑左右有两座亭子,亭子各有一个八面形木塔,塔中有轴,推之就转动,是仿照杭州法云寺藏经阁建造的。

  佛香阁 在颐和园万寿山前山。八面三层四重檐,高41米,下有20米高的石台基,气势宏伟,是全园的中心建筑,为颐和园标志。佛香阁建筑在六十多米高的山坡上,阁中有四根高达三十多米的擎天柱,是用坚硬的铁力木做的。佛香阁外形是按照武昌黄鹤楼设计的。清乾隆时(1736-1795年)在此筑九层延寿塔,至第八层“奉旨停修”,改建佛香阁。咸丰十年(1860年)毁於英法联军,光绪诗(1875-1908年)在原址依样重建,供奉佛像。1953年政府开始修缮,工程浩大,仅油画一项就费工一万六千多个。工程用料数量也相当惊人,洋油用了1300磅,大赤金用了五斤,桐油用了六千七百多斤。全部修缮工程历时近两年。

  四大部洲 在颐和园万寿山後山。建於清乾隆年间(1736-l795年),系仿西藏桑鸢寺形式而筑。由东胜身洲、南瞻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日台、月台及红、绿、黑、白四座梵塔共18座建筑组成。中心为象徵须弥山的佛殿香岩宗印之阁。四大部洲的建筑平面分别为正方、三角、圆、半圆形,以对应地、火、水、风。该建筑群融合汉藏两地建筑特点,依山而筑,具有鲜明的色彩和宏伟的气势。咸丰十年(1860年)毁於英法联军,光绪时(l875-1908年)曾经局部修整,近年大加修复,再现乾隆时的规模。

  多宝琉璃塔 在颐和园万寿山後山。清乾隆时(1736-1795年)建,砖结构,平面八角形,七层,高16米,系楼阁式与密檐式相结合的塔。下部三层塔身较高,仿楼阁式,每层施重檐;上部为密檐三层,檐下施斗拱。塔身外表满嵌彩色琉璃小佛,整个塔身造型优美,比例匀称,色彩丰富,小巧玲珑,为琉璃塔中杰作,它是清漪园的遗物。塔身用七色琉璃瓦镶砌,下承汉白玉须弥座,四周围以红墙,前设冲天两柱牌楼一座。对面立以汉、,满、蒙、藏文镌刻的《多福琉璃塔颂》石碑。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