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宁寺

 天宁寺位於北京市广安门外北面,初建於5世纪末北魏孝文帝时(47l.476年),原名“光林寺",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隋仁寿二年(602年),改名“弘业寺”,并建了石塔。唐代叫“天王寺”。以后历代都进行改建和修缮,寺庙名称也更换数次。由于元代数度毁於兵火,原寺院建筑几近无存。从明代王绂《游天宁寺》诗,可以看出元末明初时该寺院的荒凉景象。诗云:“古寺寻幽竟夕晖,败垣芳草路依微。鸟啼空院僧何在?树老闲庭鹤自寻。”隋、唐、金、辽、宋诸朝历改弘业寺、天王寺、大万安寺。元末寺毁於兵火,明重建寺院,宣德时改称“天宁寺”(1435年)。现存殿宇为清代重修。

  天宁寺搭是中国现存的密檐式砖塔中比较典型的一座。据文献记载,这座塔隋代已有。但是现存的天宁寺塔是辽代建筑,系辽天庆九年(1119年)建;个别细部还在明、清时重修过。这个塔历经九百多年风霜雨雪的考验,依旧完整美丽,实为今日北京最珍贵的建筑艺术遗物之一。

  整座塔建在一个方形大平台上,塔的平面是八角形,立面显著地分为三部分:塔座、塔身和十三层塔檐。塔的总高度为57.8米,是用花岗石建造的,内心设有阶梯通向顶部。塔的最下部是须弥座,在须弥座上有壶门浮雕的一道束腰;莲座之上的十三层密檐轮廓线呈现丰满有力的“券杀”。每层系缀风铃,每逢风起,铃声铿锵。塔座由两层八角形雕狮和坐佛的基座,以及上带勾栏的平座和三层仰莲瓣座组成。塔身隐作券门、直棂窗并浮雕金刚力士、菩萨、云龙等纹饰,形象生动。十三层密檐,紧密相迭,不设门窗,这是典型的辽、金密檐式塔的形式。此塔造型优美,著名建筑家梁思成先生称赞它富有音乐韵律,为古代建筑设计的一个杰作。清王士祯《天宁寺观浮图》诗赞云:“千载隋皇塔,嵯峨俯旧京。相轮云外见,蛛网日边明。”

  在辽代建塔时,天宁寺处在当时内城最繁华的市区,可以想象这座造到优美的高近6o米的大建筑物对点缀当时的市容及形成城市的主体轮廓上起着一定的乍用。1949年后,政府对这座古塔十分重视,把它列为历史文物加以保护,并把它组织到市区现划之中,新开辟的天宁寺路正对这座古老的建筑物,作为大街对景。1976年地震时塔刹震落。1992年政府组织进行整修。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宁寺塔现归北京唱片厂管理,暂未对外开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