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通寺

祥云环绕:武汉宝通寺

  宝通禅寺位于武昌洪山南麓,为历世清净佛刹。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唐代宝历二年(826年),洪州(今江西南昌市)开元寺善庆和尚云游到随州大洪山修建了“灵峰寺”。善庆和尚圆寂前,毅然割了自己的双足留在寺内,表示升天之后也要为乡人利益奔走,这双“佛足”成为灵峰寺历代相传的镇寺之宝。皇帝为此赐给善庆“慈忍大师”的法号,还御书了“幽济禅院”的匾额送给灵峰寺。

  北宋末年,改名为“崇宁万寿禅寺”。元末万寿禅寺毁于战火。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改名为“宝通禅寺”,成为武汉四大丛林之一。明朝末,宝通寺又遭毁坏。清康熙年間对宝通寺进行重修和增建,规模宏大。咸丰末年毁于战火。现存建筑大多是清末保存下来的建筑。

  寺内现有放生池、圣僧桥、接引殿、东西厅、大雄宝殿、祖师殿、禅堂等建筑,整个寺庙建筑随山势而起伏,隐现自然,层迭有致。寺后有洪山宝塔、法界宫,另有小亭、层石、奇石、幽径、华严洞、白龙泉等胜迹,碑光塔影,林密花茂,让人留连忘返。

  洪山宝塔原名临济塔,为该寺住持赠缘寇所建,元代竣工。塔为七级八方,砖石叠成,身高十三丈三尺,基宽十一丈二尺,顶高一丈三尺。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寺庙和文物的保护工作,1953年对洪山宝塔进行了全面维修。十年动乱中,洪山宝塔无人保护又遭新的破坏。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贯彻落实。洪山宝塔修缮一新,每日吸引着不少游客登高眺望。洪山宝塔有45.6米高,塔座北向南,共有七级。由基层小圆门入内,拾级盘旋而上,直达顶层。登高远望,武汉三镇景色尽收眼底:东湖似镜,长江若练;武钢高炉,喷吐红云,九峰层峦,堆青叠翠;长江大桥飞架龟山蛇山之间,江汉关的钟楼矗立,黄鹤楼的黄鹤翱翔。还有那烟波浩翰的长江,真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宝通寺内文物有唐铸铁佛,宋朝“万斤钟”及明石雕狮等。唐铸铁佛是唐天宝年间(742—756年)铸造的一尊大佛,高4米,底座宽8米,重膝盘坐,形象生动。宋代“万斤钟”铸造于南宋嘉熙四年(1240年),钟身为铁制,边口镶上青铜,钟体庞大、沉重。可见宋代人对音律和冶炼铸造技术的研究都达到一定水平了。万斤钟钟身高大,造型古朴,四周有“皇帝万岁、重臣千秋、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铭文,字体清晰。

  宝通寺里还有一口清光绪年间铸造的铁钟,比“万斤钟”略小而薄,体型庄重而秀丽,上部饰以生动的花纹线条,钟口四周铸有“皇图巩固、帝道假昌、河清海宴、天地承平”的铭文,字体刚健遒劲,吸引不少金石铭文爱好者。

  洪山宝通寺正院后面还有一座佛教密宗的坛城——法界宫。法界宫是持松回国后仿唐朝密宗金刚部“五曼荼罗”形式建造,殿内为了修习密法,原设木质密宗坛城,雕刻镂空,玲成别致,可惜早废。现屋面覆以黄琉璃瓦,并以五亭结顶,借以表示东西南北中五佛方位。各亭均为镂空大屋脊,飞檐蟠爪,富有民族特色。殿前廊柱,刻有法轮十字羯摩杵,殿基四周刻有双层莲瓣,殿前阶下为三孔拱桥,桥外双亭侍立,殿亭相映,景色别致。这是武汉地区唯一的佛教密宗建筑物,它独特的设计,成为研究建筑学的参考资料。1954年班禅大师、喜饶嘉措大师先后来过宝通寺,在这里举行了密宗的“灌顶法会”。

  1996年4月22日,武昌宝通禅寺隆重举行了玉佛殿落成、佛像开光、方丈升座庆典法会。来自国內外的诸山长老及武汉市佛教四众弟子数千人参加法会。湖北省佛教协会会长、归元禅寺方丈昌明法师主持了庆典法会。

  近些年来,先后在方丈道根、悟缘的领导下对寺庙进行了维修,并办起了素餐馆等服务事业,为游人香客服务,也做到了自养。宝通素菜,历史悠久。建寺以来,素食至今,约一千五百年。六七十年代,宝通素莱声名雀起,忆往昔,宝通素菜独树一帜,销售盛况喜空前;看未来,烹调技艺定有传人,发展前景更乐观。

  宝通禅寺现任方丈悟缘法师。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