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悟大家谈|心平法师:既不修福也不修慧,你来这世间干什么 |
2024年2月23日更新皈依佛网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时常感到迷茫和焦虑,失去了前进的方向。面对这样的困境,我们需要的不仅是行动,更需要思考和觉悟。凤凰网佛教文化特别策划《觉悟大家谈》,旨在汇聚各种思想和观点,通过深入的探讨和交流,帮助我们找到内心的平和自在及人生方向。《觉悟大家谈》未来会邀请各领域的专家学者、高僧大德,以及修行实践者,共同分享在佛学修习当中领悟到的智慧和经验,为大家带来启示和灵感。通过深入了解佛教的智慧,可以更好地探索生活的真谛,从而逐渐实现人生的圆满。 行为、语言、思想,就是我们的大学问 “般若”一词是形容佛教修行过程及证悟的术语,表达佛教之“智慧”,因为佛教的智慧是超然无漏的,所以用“般若”一词来表明,那与世间所说的聪明智慧是不一样的概念。 在《华严经·净行品》中讲到“云何得智为先导身语意业,”身口意是我们生存的三业,这三业决定着我们的好好坏坏,也会直接影响到我们未来的善趣和恶趣的归宿。所以在修学佛法或做人的道路上我们三业必须依“智为先导”。如果人生没有智慧的导航,愚昧、无知、邪见、不善的思维等诸恶业都会时刻牵引着我们的三业,如果善于思维,就知道这样的人生后果是不堪善终的。 佛教与人生确实是存在着相关的问题,我们从世间法的角度来看,人立于世间首先要紧的是正见智慧,如何教好自己,再如何去改善自己的人生——“智为先导身口意业。”我们处理社会事务,人际关系问题,家庭问题,对子女教育问题,或者我们出家修行等等诸多问题,都需要我们“智为先导身口意业”,来活动、来处理、来面对、来消化,没有智慧来处理问题的人,就好比茫茫大海行船失去了方向。 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行为、语言、思想这三件事情,就是我们的大学问,在这里的智慧不是让你狡辩或者说是虚伪,而是顺应因果的规律来运用的。处处以智慧为先导。佛教里面常说菩萨修行,六度万行,仍然以智慧为先,慈悲为根本,乃得到究竟圆满的功德。 现在世间许多人,不能与其他生命相容 佛教主要的宗旨就是自利利他、自觉觉他。福慧的功德能自享受也可以与众生分享。常见世间的人有知修福而不知修慧,也有只修慧并不修福,如若是福慧双修,便是人中上人。 至于既不修福也不修慧的人来说,人生虚度,枉费了几十年的时光,浮生浪死,就这样愚昧无知过了这一辈子的人生。甚至有的人不修善还更加作恶多端,连“浮生死浪”这四个字也根本谈不上,福慧与他绝不相干,只有利用几十年的短暂光阴来给社会人类制造出许多恶业,这是最令人同情的可悲众生。 人生存在世间,不大可能与世隔绝,必是相生共处,与人类、与动物、与自然、与一切众生等相生共乐。 现在世间有许多人,不能与其他生命相容,纠纷破裂,此无非是不会相生共处之道,如果硬要相处也产生不善之法。由于不善法相处,自然产生争夺抗拒等不幸的事情发生。破坏人生幸福,失掉人类生存的意义。可是令人费解的事情,就是人类永远过着矛盾与纠缠不清的生活,我们生置于的这个世界在佛经上说是“娑婆世界”,也就是堪忍的世界。 为什么人们不共同寻找一种能够相处善生的方法,使人们今后过着安乐的生活呢?其实这种生活是很简单的,但是必须从自身做起,修福修慧,进而实践自利利他的工夫。 福慧到底怎么修 究竟修福慧怎么修呢?那就是佛教里面提倡的六度般若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下手了。 首先“布施”有喜舍的功德,凡可以助人或者给予他人的,不管是精神、物质、思想、时间、空间等等,总之包括了与人欢喜快乐的正业事情。 如果是为了迎合满足个人或者少数人的快乐而去伤害到大多数众生的话,这肯定是佛教说的不正业。由此延伸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上的作为,总要经过智慧的推移。福自各修,大乘菩萨道的修福不是为自己的安乐福德来修的,而是为一切众生来修持的,自己发心是不求暂时的善果,只愿一切众生成佛。 皈依佛两足尊,佛陀是经历了无量劫的时间空间与地点来圆满地修福修慧。佛陀是具足福慧圆满的觉悟者,精进不退慧悟的湛寂安养,悲智双运,普利众生,便是福慧双修双摄的究竟法,纵观佛教的无量法,最终的目的就是解惑开慧,以智慧引导大众的身、口、意三业,则三业清净、殊胜、无染。由此以般若智慧中所修一切的善因皆是无漏因,无漏因自然是无漏果,无漏果便成无上正等正觉。 |
www.guiyifo.com 皈依佛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