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的博士后:医学让我感到绝望,佛法让我看到希望 |
2020年12月25日更新皈依佛网 尹立是宗教学博士、心理分析博士后、精神分析师。 虽然尹立博士是学者,但在广州大佛寺住持耀智法师的眼中,他基本上“过着和修行人一样的生活”。 尹立博士曾经学医,但他自己说:“我带着希望去学医,但是学的结果是绝望。” 绝望中,尹立找到了人生的出路——佛法。他自己说:“学习佛法,让我的人生有了一种皈依感,对死亡不再恐惧。” 2020年12月19日,“都市佛教中国化的探索与实践—生命与医疗对话”在广州大佛寺举办。在对话中,尹立博士不仅分享了自己的学佛经历,也分享了自己对生死问题的独到见解。 尹立博士分享的内容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提出的观点发人深醒,凤凰网佛教特别编辑尹立博士发言内容,以飨各位读者。 切身体会:学佛,很奇妙! 听完静波法师、耀智法师、徐梅医生,还有我的导师申荷永老师的发言之后,我都忘记我要说什么了,完全被你们讲的内容吸引了。 各位法师、老师、医生所从事的工作,都是我工作的一部分。在跟申老师做心理学博士后之前,我做的更加奇妙的事情是学佛。 为什么要学佛?是因为我在医学的学习中,让我对人生充满了绝望,而不是希望。其实我是带着希望去学习,但是学的结果是很绝望。 就像徐梅医生讲到的,在医院里拿着手术刀做手术,最后感觉就是:现在医疗中是没有人的,只有器官,人最后变成了机器。当然,这个机器最后还是得面对死亡,给自己画上句号。 在医疗系统里面,人其实是很恐惧的。一个人得了病,特别是绝症,他的恐惧,很难向别人说,这个时候,世上只有你一个人在孤独中独自承受。 这样的绝境,是没有人可以理解你的。去安慰那些绝症的人,他的眼睛告诉你还想活,但其实每次去安慰他们,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因为要死的不是自己,是别人。 所以当时学医很绝望,绝望就需要给自己的人生找个出路,于是我就开始学习佛法,而学习佛法,也的确让我的人生有了一种皈依感。 就像静波法师讲的“有恃无恐”,“有恃”就是我有佛菩萨的依靠,“无恐”就是我对死亡不再恐惧了。 临床实践:生死面前,我们需要“慈悲疗法” 佛教流传了两千多年,其中有关“解脱”的部分,在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发展。 在 今天,现代心理学 跟我们解脱生死的佛教 越来越接近 。 在跟着 申荷永 老师学习 的 这一年当中,我 觉得,如果能让 心理学 , 跟佛教 结合 起来 , 就 能很好地 让现代人 更好地面对生死 问题 。 申荷永老师讲汶川地震的时候,想组建团队实践慈悲疗法。慈悲疗法中的“慈悲”就是来自于佛法。为什么想要实践“慈悲疗法”? 因为在如此大量的死亡面前,现代的任何心理治疗都承受不起。这个时候,只有佛教慈悲的胸怀,才能让所有已死的人、未死的人,能获得一种安定的心。这种安定的心,能让人进入更深的精神领域中去。 如果现代心理学能进入到更深的精神领域中去,反而可以帮助我们如实地认识到,现在的繁荣昌盛,包括一些科学技术,所固有的一些缺陷。 如同主持人开场时候讲到十几岁孩子选择自杀。在这样一个物质文明高度发达、各种享乐的生活可以普及的年代里,为什么自杀率越来越高,尤其是我们孩子的自杀率越来越高? 有一句话让我很震撼,孩子说,人是自由的,但是我什么都不能掌控,只有我自己的生命是可以自由掌控的,我可以选择死掉。 深度思考:你的生命,究竟属于谁? 今天对话的主题是医疗与生命。 看到这个主题,我就思考:你的生命,真的是属于你的吗?命是属于你的,那么你又是什么? 人的自我,分成超我、本我、自我三个部分,那你的命,属于哪个部分的我呢? 其实根本就不知道。 盲目的以为我才是我的世界的主宰,我才是我的生命的拥有者,以为自己的命是自己的,或者一个什么应该是我的,这是我们现代人的普遍认知。 其实并非如此。你生下来,父母不是你能选择的;你生而为人还是牲口,也不是你能选择的;你生在哪个国家,还不是你能选择的。 所以中国古人讲天命。当你把你的自我,回归到生命的本来面目上,你就会发现生命本身,比你的自我要广大得多,要深厚得多。 一般说来,一个人放弃生命要想自杀,是很不容易的,就算你在打游戏的时候,也不想死,谁都不想死,谁都怕死。 我上小学的时候,就听到消息说,日本小学生二年级就有自杀的,当时是日本的小学生想自杀,但现在,我们中国的小学生也会自杀了。 我在做临床心理干预、心理治疗时,会碰到很多这样的情况。现在的孩子为什么会如此轻易地就放弃生命?是怎样的一种力量,让他决定放弃生命? 我觉得心理学的解释还不够,如果放到更深入的佛教的背景之下,就有另外一个解释。 认识生命,你需要“佛门生死观” 耀智大和尚讲十二因缘讲到“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 有缘生,这个有,本来的含义是占有。我有钱,那我就是个富人,我有男人的身体,那我就是个男人,我有女人的身体,那我就是个女人,我有教师的工作,那我就是个老师……就是我有什么,我就是什么。而你为什么有?是因为你抓取、你渴望。你的渴望、贪求越强烈,你的占有欲就越强。你生命的这样一个状态就会显现出来。 所以“生”,从佛教来讲,不仅仅是我们肉体的生命,还有我的权力、我的财富、我的地位……它们都是“生”的一部分。所以很多位高权重的人、有钱的人,当他们失去权力、失去财富的时候,很容易地就轻生了。因为在他们看来,权力、财富比肉体的生命还要重要。 那为什么我们的孩子会轻生?其实孩子肉体的生命,承担了他的父母、这个社会,对他各种各样的要求:要考个第一、要上哈佛、将来要出人头地等等。 当他费尽全部力量去追求“这些生命”,发现这些要求不可能实现的时候,他是绝望的,他希望通过牺牲肉体的生命,来免除这些不可实现的事物带给他的更大的痛苦。 所以,从佛教的角度理解,要比今天的自然科学,尤其是医学所看到的生命的本质,要广博得多。 希望我们今天的对话,能让这个工作能进一步深入下去,让大家能够超出自我的局限,不被“小我”的贪求、冲动掌握,更好地实现佛教所说的人生的超越。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
www.guiyifo.com 皈依佛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