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成长老:学佛念佛最重要的是守持住这些,你知道吗?人生有“苦难”不怕,关键是如何面对“苦”和“难”
2021年4月13日更新皈依佛网
  学佛念佛最重要的是守持住这些,你知道吗?
  念佛念到家,就是要你不断地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名。我们为什么要念佛的名字,因为佛是我们佛教的教主,是我们得到解脱之道的指引者。学的人最重要的是来解脱生死的,以了生脱死为最高的目的。佛是觉悟者,是超越了生死者,是能够觉知真理和悟道者,是觉行圆满,自觉觉他者,所以学佛当以佛的最高境界为学佛的目的,以成就万行,觉行圆满为最高的成就,以自觉觉他而得大自在与大自由,所以佛有种种的功德;有种种的行;有种种的成就;有种种的因缘;学佛说到底就是要成佛做祖,像佛那样有智慧,得自在;结佛因缘,与佛等齐。

  能够到寺庙里拜佛的都是与佛有缘的人,是佛教里面的大菩萨,与佛有缘就能见佛齐佛,是大菩萨就能发大心,得大自在。世界有多大,佛说不可思议,因为世界太大,佛说有三千大千世界,一个大千世界里面还有一千个中千世界,一个中千世界里面还有一千个小千世界,我们生活的地球也不过只是三千大千世界中之一。在大千世界里面,众生太多,众生不仅包括了每位善知识与人类,还包括了有生命的情识,这样算起来,是无穷无尽的。众生无尽,度生无数。我们每个众生都有可能做佛做菩萨,每个众生都在这个世界里来去匆匆,生命短促时间太少,是众生最大的特点与感受,即使现时间的每位大菩萨居士能够活上一百岁,不过也是大海中的一滴,苍穹下面的一个闪电,稍不注意,瞬间即刻过去,顶多也是留下了一个灰尘记忆而已。

  又何况人生变化如同四季,生老病死就是春夏秋冬的转换,这些情况只能自己承受,让生命慢慢变老下去,让生活随着季节变换,我们无法改变,而且我们必须要去面对,还要认真地面对!但是这些都是外在现象,就像我们在寺里所见到的所有的佛像都是泥胎和木雕一样,他们都是我们用来跪拜恭敬的偶像,是我们崇拜的对象,但他们真正让我们学习与效仿的是他们的种种持戒与苦修、智慧与度生。

  我们重要的是自己要把握自己,要留住自己的根,要留住护持自己的心,不要去挂念外在表象,不要去自寻烦恼,古人说:“不被诸相所缠,不被烦恼所缚,不被思爱所留,不被无明所覆。”这就是“知觉”和“感觉”。知道人身就是臭皮囊,是一包脓血,没有一个真正的“我”,我们自己并没有拥有常在之物,本来就无一物。因为一切都在变化之中,已经存在的表象也会随着变化而去,终归回到无相或没有相,只有没有相的无常才是最后的道,才是最高的理,这就是认识,是世界不变的根本认识。佛法说有生必有死,有象必有坏,生死与好坏才是经常存在的变化,到头来四大皆空,五蕴非有,是不变的,我们要追求的什么?是人法两忘的境界,到了这个境界,可说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识,得力操持,真是善知识矣!

  宋代无门慧开禅师曾经作诗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春天百花绽放,春意盎然。夏天凉风习习,畅人心灵。秋天明月高挂,神清气爽;冬天白雪皑皑,洁净素雅。多好的时节,多好的境界,多好的景色,多好的心情,然而景色再好,境域再高,终有一去而不返,所以天边的日月终是留不住的,不要以为它能够永远在你的身边。百年来到,还是要重视脚下的路,就像一寸寸地耕耘稻田,一颗颗清除野草,一声声去念佛,脚踏实地一步步去解脱生死。


  新成长老:人生有“苦难”不怕,关键是如何面对“苦”和“难”

  既然我们一生面对的最大事情就是生死大事,所以佛家向来要求在生死上面用功,祖师们要弟子参透生死,最常用的话头是“父母生我前是谁”,参透了我从哪来,就知道我到哪去,所以信佛就是超脱生死,跳出三界。

  古人说:“信此有生必有死,生死不出,诸苦难逃。”人生在世,本来就是一个受苦的过程,苦有多种,佛教说有八苦,一、生苦,即出生时的痛苦;二、老苦,即年老体弱的痛苦;三、病苦,即患病时的痛苦;四、死苦,即临死时的痛苦;五、爱别离苦,即与所爱分离的痛苦;六、怨憎会苦,即与仇人见面的痛苦;七、求不得苦,即所求不遂的痛苦;八、五阴炽盛苦,即五阴的作用炽盛而造成的痛苦。八苦是人人都不可避免,且人人都会经历的种种苦痛,八苦是高度提炼人生诸苦后得出来的总结,还有一些痛苦也让人感到难堪与难忍,但是不管是心灵还是肉体的痛苦,都能给我们留下深深的烙印,让我们一辈子都活在难以说出的尴尬之中。

  苦不能免,苦难不断,佛祖释迦牟尼贵为王子,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每天都有大批的仆人伺候,享受着人间的富贵,但是他并不快乐,因为他总是在思考人活着的意义,人为什么而活,为什么而生,延续生命是必需的,但是生命要活得有质量,有意义这才是最不容易的。又从佛教来看,有聚必有散,有升必有降,有合必有分,有生必有死,喜乐都是暂时的,苦却是长存在的,人活着的根本性质就是面对着各种苦,面对各种不如意的事情,苦苦地等待煎熬,如何离苦得乐,避苦得顺,对治诸苦,摆脱苦因,这一直是历代祖师在考虑与根治的对象,也是人类社会一直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佛教目的是离苦,追求的是得乐,苦乐不均,才有比较,苦是基础,乐是升华,无苦不知其乐,反之乐极生悲,重新沦为诸苦,所以佛教谈苦离不开乐,有乐更能感受到苦,世人总是苦人多,人生总是苦事多,你们想想是不是这样?所以就要在得苦的基础上,去识苦避苦方为解脱,对我们大乘佛教徒来说,让世人都得到解脱,离开了诸苦,我们才能算得上得到了喜乐,地藏菩萨的“不舍众生,方证菩提”,就是佛教离苦得乐,人只有在为他人去苦当中,体会到喜乐,人的价值与尊严才能被显示出来,所以有苦不要怕,重要的是要去认识苦和避苦得乐。

  佛经说:“佛出世难,人身难得,值佛生信是事亦难,能忍难忍是亦复难,成就禁戒具足无缺、得阿罗汉果是事亦难,如求金沙优昙钵花。”“难”是困难,是很不容易解决的障碍,这亦是苦的一种。“苦”与“难”总是连在一起的,所以我们才称为“苦难”。人不离苦,苦为人转,苦的感受是人的感受,是有情众生的感受,众生不断地在苦中轮回,又在苦中历练成长,最后在苦中得到解脱,在苦中得乐,这已经成为有情众生的必然之路。佛是已经解脱与觉悟者,但是他在创生佛教时也经历了磨难,为了寻找和思考人生的真谛,他受尽了苦难,在远离人间的地方修行,全身瘦得像枯柴。他的祖国在战争中毁掉,族中的亲人被杀光,即使他成道之后,也不断地有婆罗门来诋毁,制造障碍,所以“人身难得”,像佛这样的解脱者都要不断地经历各种磨难,我们凡夫又如何不是呢,但是重要的是我们如何面对各种“难”,就像面对各种“苦”一样,关键仍然是要认识“难”,既然认识了,就不害怕了,所以再难的事情也可以化解,“难忍能忍”就是超越了“忍”,变为不忍,于是“具足无缺”,“得阿罗汉果”,宛若昙花一现,弥足珍贵。

  “人身难得”更要重视活着的意义,像佛祖释迦牟尼一样,始终把人生的意义作为头等大事,不要因噎废食,浪费了来世的人生。古人说:“生如寄客,死如转车。父母妻儿,如逆旅中人,舍此就彼,就彼舍此,凡千百年中,不知几多舍而几多取,而不觉之。昼必作,夜必寐,寐而复作,自古及今,而不觉之。春之生物也,必夏长,夏长后秋收,秋收又冬藏,又复春生,自古及今,而不觉之。世界之初成也,而后住,住而后坏,坏而后空,空又复成,自古及今,而不觉之。”因缘聚散,有生有死,这是世界事物发展的规律,也是佛教所说的成住坏空的规律。这些规律其实就在我们人身和生命中得到体现,就是我们身边的世界万物中得见,我们对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永远拿在手中,该放下时只能放下,可悲的是世人们却不知道这个道理,仍然执着于这些本不属于你的东西,不知道我就一个匆匆的过路客,活在一世就是体验了人生,本质上就是一个臭皮囊,既然如此,生命短暂,我们何不好好修呢?内容来源“广州市海幢寺”
www.guiyifo.com 皈依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