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瑕忆新成长老:孜孜不倦弘佛法,任劳任怨做慈善
2021年4月7日更新皈依佛网
  文/吴瑕
  在游人如织、香烟缭绕的羊城千年古寺光孝寺内,一位95岁高龄的老方丈依然坚持每天诵经看报。在他那双历经现风霜、仍然锐利的眼中,一切荣耀和富贵都不及弘法利生的事业那样有意义,他就是新成法师,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广东省佛教协会永远名誉会长,现任广州海幢寺等20多座寺院的住持。采访这天广州刚刚踏入深秋,“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循着光孝寺内幽香的桂花树,记者一行来到方丈室,只见身披袈裟,手捻佛珠,慈眉善目,笑容可掬的新成法师早已端坐在此。采访中,这位广东及全国佛教界具有影响的高僧大德缓缓而谈,“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利乐一切有情。我这个年过九十的人,虽身在佛门,也诚为祖国繁荣富强、众生安居乐业而加额称庆。”

  从孤儿出家到接掌光孝寺

  新成法师出生于揭西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4岁时,曾为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做过事的父亲惨被敌人杀害。不久,母亲也病逝。沦为孤儿的他,在四处漂泊几年后落发为僧,于南华寺名僧虚云大师座下受戒。他跟随年过百岁的老和尚,常常跪拜到通宵进行修行。这段经历令他终生受惠,为其弘法利生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后,他先后入驻韶关大鉴寺、肇庆庆云寺等寺院,后常驻广州六榕寺和光孝寺。在“文革”动乱中,全省寺院庵堂无一幸免地受到破坏,僧人失散,文物、法器、经书多被付之一炬。而历经磨难的新成,仍然不离不弃地奉佛。改革开放后,广东省佛教界迎来落实宗教政策的大好时光。干劲倍增的新成,多方奔走筹款和组织施工,为修复光孝寺、六榕寺、海幢寺等羊城名寺立下大功。老人告诉我们:“文革”前,光孝寺有万元存款,一直由我保存着。尽管“文革”中颠沛流离,但这钱一文未动。这就成了后来修复寺院的第一笔维修款了。1996年,他从本焕老和尚手中接过光孝寺住持的使命,其后任职整整0年,该寺年年被评为文明寺院。当时,年事已高的他,仍然每天清晨4时带头上殿过堂,为僧众作表率。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千古名刹光孝寺的山门被一座座住宅楼所包围,很是狭窄,让不少前来名寺的信众和游客都“望门兴叹”。对此,时任光孝寺方丈的新成法师徘徊良久,思潮起伏,终于下定决心要努力改变山门的现状。2000年,用大手笔,配合广州市政府“三年一中变”的市容美化工程,耗资6000多万的拆迁工作启动,当年10月,光孝寺山门外逾千平方米的绿化广场呈现在市民眼前,至今仍是市民休闲纳凉的清幽之地。

  历尽艰辛助海幢寺重兴

  位于海珠区同福中路与南华中路之间的海幢寺,素以环境清幽、园林优美而著名。然而,在“文革”期间,海幢寺曾受到严重冲击,寺内文物设施、佛教典籍和各式法器悉遭破坏,不少建筑夷为平地,海幢寺只余下大雄宝殿和塔殿两座建筑的外壳。后来,部分旧寺地段为海珠区文化局、文联、物资公司等单位使用,园区东南角曾辟作露天剧场、茶座等。

  1993年初,受广州市佛教协会的委任,当时已经75岁高龄的新成法师“临危受命”,出任海幢寺住持,并承担起筹备重修海幢寺的重任。年过古稀的新成法师进院后,见这清朝南方名刹,竟然满目疮痍,仅剩下一座空荡荡的破旧大殿、塔殿及一间小屋,分外心痛。进寺的10多位僧人,只好挤住在那间不足30平米的小屋里,没有斋堂,也没有厨房,只好搭起简陋炉灶煮饭,自坐睡铺上用膳。天若下雨,屋漏床湿,更加难堪。虽然复寺事务千头万绪,困难重重,但新成法师迎难而上,凡是寺中建设的重点项目,他都要仔细谋划,亲临现场当起监工,废寝忘食以确保质量。进寺修建之初,广州市佛协拨款10万元,而新成法师依靠其德望和人缘,共募资达近千万元之巨,历经八载奋斗至2001年,终于如愿以偿:重修了大雄宝殿、塔殿,重建了天王殿,新建了藏经阁综合楼、办公楼、功德堂、地藏殿、观音殿、僧舍、宝严佛塔、千佛铁塔、放生池等,重铸了三宝佛、四大天王等圣像,并对寺院周围环境进行绿化、美化,初步恢复了十方丛林的宏大规模。从2001年起,海幢寺在广州市各佛教宗教场所中率先每年举办一次“水路普度大斋胜会”,为大众祈福消灾,祈愿社会和谐。

  在广州市委、市政府,广州市民宗局,海珠区委、区政府等多个部门的协调努力下,2006年7月1日,海幢寺与海幢公园实行合一管理,在保持绿化景观和供市民休憩功能城市公园性质的前提下,由海幢寺作为管理主体行使管理权限。新成法师以大局为重,积极争取和配合政府推进寺园合一管理,并以寺院名义向区政府捐资800万元用于安置原公园职工费用。寺园合一管理后,在新成法师的主持下,海幢寺按照佛教寺院的规范布局高起点、高标准做好总体规划,分期进行改造重修工程,正逐步建设成为集宗教、历史、旅游文化为一体的人文景观,已经逐步恢复了岭南名刹的光彩。

  佛教应为民造福实施慈悲

  “佛教是讲慈悲的,慈是予人以乐,悲是拔人之苦。我反对把出家与入世断然分开,佛教应站在为民造福的角度,实施慈悲,为社会出力,正如惠能大师《六祖坛经》所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如觅兔角。’”多年来,新成法师一直认真践行“人间佛教”的理念,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他发起成立了广东省佛教慈善基金会和广州市宗教界支持民族教育发展基金,并先后担任广东省佛教慈善会会长、广州市宗教界公益慈善联合会名誉会长,做了大量的慈善事业。在日常生活中,他清淡简朴,吃的是米饭馒头加咸菜,而投身公益事业时他却十分慷慨大方,从华东水灾、内蒙古雪灾,到东南亚海啸、抗击“非典”,以及为贫困地区办学,他负责的佛教团体、慈善会、寺院,以及所动员的信徒捐助善款近一亿元。仅仅是他兼任陆丰玄武山元山寺住持以来,回报当地的善款就达5000多万元。采访中,当被问到他总共捐出了多少善款时,老人摆摆手说:“不必算了。”法师身旁的助手李顺伟居士告诉记者:“一直以来,大师总是严控寺内的开销,而到了做善事的时候出手却很大方。我们有时质疑个别求助者可能是骗钱的,可他总认为:‘有一个是真的就得帮’。”多年前,广州市慈善基金会曾向新成法师送上一块牌匾,上面写着“菩萨心肠”四个大字,这也许就是对新成法师一生普度众生的真实写照。

  为僧一生的“三坚持”

  新成法师身兼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广东省佛教协会永久名誉会长,曾先后任海南省佛教协会会长,广州、汕头、揭阳、汕尾等市佛教协会名誉会长,并先后任广州市六榕寺、光孝寺、海幢寺、倚岩寺、正果寺,佛山市南海观音寺和香港龙山寺,电白灵泉寺,鹤山海会寺,揭阳揭西棉城镇花果寺、揭东县源德寺,陆丰市元山寺,甲子镇回龙寺,甲东新成净苑、大同寺,汕尾捷胜镇得道庵,清远市飞来寺,海南岛南山寺,汕头市龙泉禅寺,韶关市芙蓉古寺,福建东山县东明寺共20座以上寺院住持。为僧一生,严守戒律,注重修持,实践戒定慧,去除贪嗔痴,不改僧伽本色,深受上恭下敬。问他修持的方法是什么?这位95岁高龄的老人缓缓地说出两个字“坚持”。坚持上课。参加早晚功课,自出家至今,终生不怠。有人见他年老了,要多休息,劝他不必像年轻僧人一样凌晨上殿,但他说:“早晚功课,是出家人的必修课,能保持清净心,代表愿力,老了也要坚持!”每天凌晨3时半,大地仍一片朦胧,在家的人睡得正香,他却准时起床,漱口洗脸,然后在4时到大殿,与僧众上早课,诵《楞严咒》《大悲十小咒》,诵偈绕佛,回向发愿、三皈依、祝韦驮,共进行一个小时。每天晚上,从6时至7时,又随众到大殿上晚课,诵《弥陀经》《忏悔文》,检讨一天来起心动念,所造作会损害别人之处,向佛祖忏悔。坚持打坐。打坐也称“坐禅”,是禅宗必须用功之法。一有时间,他就双膝盘坐,顶脊端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意守丹田,调动身、气,令血液循环;双眼看前,双手平放于腿上。通过打坐(调和自已的心念),用自力降服不觉(即烦恼),达到恢复本觉(即本来的觉悟)的目的。他出家、受戒之后,还不懂打坐。1948年初,在广东韶关大监寺任当家时,遇到一位善知识释慧德(河南人),到附近云门寺,便请他教自己打坐。刚开始练习双脚盘坐时,很痛,双脚不听使唤,便用带子将双腿缠缚起来,强制盘坐,忍着疼痛,苦练一段时日以后,才慢慢地适应。坚持念佛。这是净土宗的修持法,就是持续口念“阿弥陀佛”,或高声,或小声,或默念。“阿弥陀佛”,是指光明无量、寿命无量的佛。单靠打坐,以自力去不觉,复本觉,力量毕竟有限,烦恼会不断产生,无法成就本觉,这就需要念佛,依靠阿弥陀佛指引,“都摄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净念相续”,完全达到恢复本觉的目的。上述“打坐”属禅宗修持法,而“念佛”则属净土宗修持法,故新老修持法门,是“禅净双修”。内容来源:广州市海幢寺。原标题:孜孜不倦弘佛法 任劳任怨做慈善
www.guiyifo.com 皈依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