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路口上的佛教慈善组织,抱团取暖 |
2021年4月29日更新皈依佛网 各行各业都在“抱团取暖”,佛教慈善组织也不例外。 日前,佛教慈善基金会秘书长高级研修营在无锡开幕,全国五十余家有佛教背景的慈善组织汇聚一堂。 灵山慈善基金会是主办机构之一,灵山慈善基金会理事长王文在研修营开营仪式上说:公益慈善进入了一个站在十字路口,但又看不到“十字”的时期。 凤凰网佛教对话了十余家佛教慈善组织,发现站在十字路,但看不到“十字”,确是佛教慈善事业的现状。 浙江省智者慈善基金会成立于2019年7月,真旭法师是基金会主要负责人之一,负责基金会战略制定与落地。 虽然从成立至今只有两年,但真旭法师从事佛教慈善,已经近15年。 用真旭法师自己说的话讲,成立基金会之前,只要遇到身边有需要救助的群体,就会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去救助,而成立基金会,是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规范救助,二是希望有计划性地开展工作。 智者慈善基金会目前有智善和智行两大志业,智善是指有形的社会慈善,智行则关注无形的心灵增上。 对真旭法师来讲,成立基金会,只是一个开端,还有很多问题,需要他去解决。 真旭法师告诉凤凰网佛教,人才和团队,是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此外,基金会长期的规划还需要完善,在研读各项法律法规、基金会的考核标准等方面,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 跟真旭法师不同,在一年之前,瑾茹居士还是个公益小白。 瑾茹居士去年加入无锡市普明慈善基金会,负责项目落地执行和义工团队,这也是她全职从事慈善工作的第一年。 如何让无信仰的人,没有宗教分别地去看待有佛教背景的基金会,是瑾茹居士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无锡市普明慈善基金会2020年设立了“爱心公益餐”慈善项目,每周二为抗疫或者弱势的群体送上一餐素食,旨在传递“健康、低碳、慈悲”的理念。 作为项目负责人,瑾茹居士会提前找到相关人员进行对接,她发现,当对方了解到送的爱心餐是素食,发现基金会有佛教背景后,经常会被问到:你们是不是来传教的? 在过去一年中,瑾茹居士多次遇到诸如此类问题,她每次都会耐心地解释佛教慈善与慈善的关系,但如何让无信仰的人,没有宗教分别地去看待有佛教背景的基金会,一直萦绕在她的心头。 相对于浙江省智者慈善基金会、无锡市普明慈善基金会,佛教界还有很多相对比较成熟的慈善组织。 尤笙(化名)从2016年开始从事佛教慈善工作,如今,她已经是一个知名佛教慈善组织的秘书长,全面负责基金会各项工作。 尤笙安静低调而内敛,但她从来不缺拼劲和智慧,最近几年,她所在的基金会,走出了自己的特色路径,开始在佛教界广为人知。 虽然成果斐然,但在尤笙看来,佛教慈善还有很多难题,特别是专业人才和组织管理,令她一筹莫展,目前只能通过慢慢培养,或者是多方感召来解决问题。 这并不是个例,在对话中,还有多家佛教慈善组织,也都谈到此问题。 2008年,被誉为中国慈善事业上的“公益元年”。 此后,中国民间公益在曲折中走上专业化、组织化、协同化的道路,触动了中国社会治理体系的重构。 在大变革中,抱团真能“取暖”吗? 佛教慈善基金会秘书长高级研修营是一种尝试。 从用“专业+信仰”做好慈善、“让公众相信佛教,让公益坚定信仰”的理念和使命感,到行业动向、机构发展计划、团队管理以及志工团队建设方案、品牌建设和项目设计,甚至公益金融等课程,佛教慈善基金会秘书长高级研修营有足够的理由,聚拢佛教慈善组织。 实际上,佛教慈善基金会秘书长高级研修营也没有让大家失望。 对于佛教慈善组织来讲,这里不仅有高度,有案例,有解决方案,关键是能直击痛点。 道坚法师,重庆华岩寺方丈,本次研修营导师之一,他于2006年发起创建的重庆市华岩文教基金会,是改革开放后国内第一家由寺院创办的公募性基金会。 已经有15年历史的重庆市华岩文教基金,走过弯路甚至错路,但是经过15年时光的打磨,重庆市华岩文教基金也摸索出了一条成熟的路径,在“佛教慈善与乡村治理”主题分享中,道坚法师不吝赐教。 王延斌,北京市致诚律师事务所律师,中致社会发展促进中心、北京致诚社会组织矛盾调处与研究中心研究员。 作为导师,他围绕“佛教慈善发展相关法律法规”,就“如何把握宗教界参与慈善事业的原则”、“慈善组织在我国扮演的角色”、“慈善组织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障碍”、“宗教届参加慈善活动的注意事项”、“公益慈善活动的要求”、“慈善组织的担保和借款”以及“慈善组织的资产管理”等具体问题提供了专业的法律解读。 以上仅仅是研修营的一部分,此外,还有慈善组织的资产管理、慈善组织的财务管理、中国的DAF、慈善与大数据、佛教公益项目设计、品牌建设等课程。 与会公益人伯仲先生,会后分享体悟时说: 一、比任何的训练营都静(净); 二、比任何训练营都朴实落地,不虚头巴脑; 三、大家的眼神都慈善暖心,没有竞争和厮杀; 四、演讲的老师水平极高,通俗易懂; 暖肯定是取到了,但如果仅仅是取暖,还不足以让佛教慈善组织找到“十字”。 站在十字路口上,佛教公益组织不仅要重新审视佛教慈善和佛教的关系、佛教慈善和慈善的关系、佛教慈善以及佛教如何与社会相处,更要思考如何发挥佛教慈善特有的优势和魅力。 在这个十字路口上,灵山慈善基金会理事长王文有自己的个人判断,他认为,情感和价值慈善,会走向信仰慈善。 王文指出,早期的慈善停留在苦难慈善上,是建立在爱心的基础上,在公益组织消费和兜售苦难的同时,也透支了人们的爱心。 这个判断,有大数据支撑。 “2015年人均单次捐赠43.68元,现在数额已经下降到20元以下;虽然捐赠总额度在持续上涨,但赠频次在下降,基于苦难和同情的慈善,正面临挑战” 在数据之外,王文更关注人。基于人,他有自己的深度分析,比如: “你做慈善,并不是因为你是一个好人,慈善背后的驱动力,一定不是道德,而是你需要通过慈善,实现你的认同和外在的满足感” 如何能实现捐赠人的认同和外在的满足感?王文认为,“信仰”能给出最好的答案, “我们自己作为佛教徒,我们自己知道,你为什么要行善,因为你知道你要变的更好” 对于未来,王文并不焦虑。 “慈善现在进入胶着期,但是未来五到十年,一定会迎来爆发期,理由很简单,人口结构在变化。那个时候,本就有公益血脉的95后,年龄到了36岁,他们和他们的孩子,一定会成为慈善的主力。同时,中国第一代富人平均到了75岁,他们会重新审视人与财富的关系,遗产捐赠和豪捐将会成为普遍现象……” 新浪潮可以预见,佛教慈善组织会做好准备了吗? 在未来的某个时间,佛教慈善基金会秘书长高级研修营还会继续举办。 在对话中,凤凰网佛教尝试询问各慈善组织,对研修营有何期待? 有人告诉凤凰网佛教,希望研修营能针对佛教慈善从业者,做细分化的技能类培训。 有人说, 希望研修营在提升基金会的自己造血能力方面,给予更多的指导。 还有人说, 希望在面对一些重大社会问题的时候,能够合力共同发声。来源:华人佛教 |
www.guiyifo.com 皈依佛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