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遇见佛教,46岁皈依,如今74岁的他,这样理解佛法!
2021年3月23日更新皈依佛网
  从1986年至2021年,徐玉成接触佛教已经有35年。

  徐玉成,1947年生,现任中国佛学院政治课老师。自1986年调中国佛教协会工作,开始从事宗教理论、宗教政策法律法规领域的研究工作,1990年后,在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会长直接领导下,长期从事有关宗教理论、宗教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的研究工作,为协助政府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提高佛教界的宗教政策水平,维护佛教界的合法权益等方面,作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主要著作有:《宗教政策法律知识答问》、《宗教政策知行录》等,并撰写了研究《日本宗教法人法》系列论文,是我国跨宗教学理论、当代宗教现状、历代宗教政策、有关宗教的法律、法规等多学科领域的国内少有研究者之一。

  四十岁遇见佛教

  如果你问徐玉成:“你是否是一位佛教徒?”他会给你肯定的回答。

  徐玉成从记事起就没有见过寺庙或出家人,直到1986年调到中国佛协工作之后,才第一次见到真正的法师和僧人。

  用徐玉成自己的话说:“当时已经四十岁了。刚开始时与僧人共事有些不自在,总觉得佛教是迷信,对他们信仰佛教感觉有点怪怪的。后来随着与法师们接触多了,逐渐对佛教产生了好感,特别是了解了佛教基本教义之后,认识到佛教并不是迷信,而是包含着人生的深邃智慧和深奥哲理的文化事业。”

  第一次让佛法走进徐玉成心里的人,是宏祥法师。宏祥法师给徐玉成讲佛教的无常观时说,“佛教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无常的,都处在成、住、坏、空的刹那变化之中,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人有生、老、病、死,世间万事万物都有成、住、坏、空的过程和规律。”

  这让徐玉成大出意外,他感到佛教与平时学的哲学辩证法,有很多相似之处。

  从此之后,徐玉成对佛教好感倍增,他开始阅读相关佛教的基础知识的书籍,诸如赵朴初居士的《佛教常识答问》、正果法师的《佛教基本知识》等。再后来开始阅读《心经》、《金刚经》、《六祖坛经》、《维摩洁经》等经典。

  徐玉成皈依正式成为佛教徒,是在1993年。皈依以后,他从理性的角度认同和信仰佛教,同时也会体验一些佛教的仪式,如:打坐,供佛,拈香等。

  佛教让他有理、有情、有义

  佛教信仰对徐玉成有很多加持和安慰。

  比如,在工作中,难免与领导之间产生意见不一的情况,有的时候,会身处孤立无援的境地。徐玉成表示,佛教信仰能够帮助自己正确面对这些困难和困境,在坚定信念的同时,可以用善巧方便,圆融无碍的心态,有理、有情、有义地去面对困难和解决困难,同时对困难从不畏惧,在困难面前仍然追求真理和公义。

  徐玉成经常自责信仰佛教时间太晚了,他说,“因为信了佛以后,自己原来比较急躁的暴烈性格有了很大的改变,变得圆融,宽容和耐心。如果早些时间了解佛教,早些学习和信仰佛教,会极大地减少用暴力管教孩子,就不会用简单、粗暴甚至傲慢去处理与同事和领导之间的关系。也许家庭关系更加融洽,与同事和领导的关系会更加和谐,不至于在工作中得罪了人而还不自知。”

  徐玉成眼中的佛教:填补先秦文化的空白

  徐玉成发现小时候母亲的许多教导,都多多少少包含着佛教的思想:例如:多做善事,不做坏事,因为作善事会有善报,作恶事会有恶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尽管徐玉成不是成长于佛教家庭,但从小时候,就已经受到“做善事有善报,做恶事有恶报”因果思想的影响。

  徐玉成认为,佛教文化已经深深嵌入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佛教传入中国,解决了当时中国社会民众在终极关怀的缺失问题。

  徐玉成表示,古代先秦诸子百家文化早熟,虽然在理性辩证方面异彩纷呈,但是,都是注重人生义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现世问题,思辨能力很强,道德说教众多,治国方略汗牛充栋。但是,各家各派都缺乏对人生死后终极关怀方面的关注。

  《论语》中载: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这种莫视和淡化人们生死的理念,使先秦文化中存在一个很大的缺陷和空白。

  正好,佛教的生死观、因果轮回等学说和对人生的终极关怀,填补了这个空白,满足了基层百姓对来世精神寄托的需要,填补了中国先秦固有文化的空缺和不足。

  此外,徐玉成指出,佛教的“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义,是诸佛教”的核心教理,也符合儒家道德伦理方面的教导。例如儒家提倡的“积善人家必有余庆,积恶人家必有余殃”,与佛教提倡的:“做好事有好报,可以进入西方极乐世界,做坏事有恶报,可以下地狱六道轮回”等等思想是一致的,通过变文、说唱的形式,在民间广泛地传播,其影响非常广泛和普遍。所以,佛教传入以后,很快在民间深深扎下了根。

  徐玉成眼中的佛教:就在日常生活中

  佛教对中国的影响,同样存在于上层社会。佛教的经典学说中关于“空”、“有”、“无”的般若思想,和以静、净、定的禅宗思想传到中土后,在东晋产生了带有玄学化倾向的“六家七宗”般若学派,对于上层士大夫阶层和知识分子有很强的吸引力。当时谈论玄学成为上层文化人一种风潮,尤其是禅宗的理论,更加成为上层人物甚至是帝王和皇族们修持和参悟的功课,其影响达上千年。

  例如:梁武帝、隋炀帝、武则天、唐宣宗、元世祖、清世祖等皇帝信佛,经常请禅师到皇宫谈禅论道参话头;另外,历代大臣和著名文人,如白居易、张方平、王安石、苏轼、裴休、范仲淹、张商英、宋濂等许多朝廷重臣信佛,使佛教在上层得到广泛的弘扬。

  在文化上,佛经的翻译,得到了官方的大力支持和资助;还有佛教艺术与绘画、雕塑不断融入到中国社会。在民间,主要是变文的发展与普及,许多佛教故事通过民间艺人们的说唱等艺术形式得到广泛传播,使佛教的许多语言、词汇都融入到民族语言和文化当中了。

  例如“大千世界”、“苦口婆心”、“万劫不复”、“觉悟”、“慈悲”、“因缘”、“魔障”、“戒律”、“实际”、“大慈大悲”等等日常用语,许多都是来源于佛教,到了现在可以说,佛教文化已经深深地嵌入到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中,无法把两者分开了。

  现在许多人,信仰佛教是出某种于功利心,期待通过佛教信仰来获得某种利益或某种好处,这与佛教本来是让信仰者摆脱烦恼、放下执着、得到解脱,从而除去内心执着与贪念的本意是背道而驰的,这令徐玉成很痛心。

  一个佛教徒的“爱与和平”

  对于不同信仰的宗教信徒,徐玉成怀着一颗尊敬和喜乐的心情,一视同仁,不会产生厚此薄彼,歧视问题的,用他自己的话说,是“都是一样尊重和欢喜”。

  徐玉成认为,各类宗教,无论是道教、天主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包括印度教、犹太教等等,能够传播和发展到今天,并且都拥有上千万、几亿甚至十亿的信徒,说明它们都具有其各自的长处和优点,都在从事着教化社会大众的工作,都是为了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为了世界和平,社会和谐,文明进步而不懈努力。

  徐玉成长期在中国佛教协会工作,中国佛教协会多年来,一直从事加强与世界佛教人士和其他宗教的友好联谊和交流工作,例如参加“中日韩三国佛教友好交流会议”、“世界佛教联合会议”、“亚洲佛教联合会议”、“亚洲宗教者和平会议”以及“世界宗教和平会议”等等。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建设性作用。为世界各宗教的互相交流与合作,互相尊重与团结,为维护世界持久和平做了许多工作。

  他认为在当前,各宗教更应该团结起来,互相包容,互相尊重,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不应该相互排斥,要通过彼此交流,相互融洽,在宗教中国化的道路上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www.guiyifo.com 皈依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