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孝法师:如何处理人际关系,谨记这几点 |
2021年11月1日更新皈依佛网 生活中、工作中常有人苦于人际关系,明明想积极融入,可事实却问题百出,久而久之既丧失了对人原则,也丢掉了自己的本色,为此茫然失措。佛法中有没有一剂良药能“疗愈”这个问题呢?别急,谨记如孝法师这几点建议,与人相处的难题迎刃而解。 文/如孝法师 我们与成年人相处,需要理性。如果我们理性的世界观没有定力,就会茫然失措。修行就是让我们安定下心,去洞察、去理解,去看到别人的诉求,亦或自信地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八风吹不动。 处世的原则 处世要遵循一些原则。在佛法当中,处世原则就是行六度。六度就是处世的方法,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但是这里多了一个“我”,六度就不圆满。什么是“我”呢?比如说“你有一个目的”,这就是“我”。你要放松,不要有任何的目的,知道自己的本分,该做的事情就做,就算尽天下的人说你不对,你尽了本分,抱以一笑就好,不必去解释什么。 我们有时候在世间的不自在,是因为我们总想要很多圆满的结果,要别人的认可。君子求同存异,每个生命不可能百分百的纯洁。对修行人来说,别人的不理解,正是佛菩萨示现,让我们觉察自己还有哪些地方需要用“法”来澄清,而不要希望别人要理解我,这个方向不对。 所以这个世界一半好一半坏,你要耐得住,不要因为别人的一个眼神、一个看法就失去信心。 发心很重要 在佛法当中,大家可以用羯磨的方法去讨论一些问题,基于法义。法义是一个理念,我们去实践这个理念的时候,由于每个人性格不一样,所以方法都不一样。所以在我们羯磨的时候,不探讨方法,只探讨在这个过程当中,别人看我还有哪些不圆满,别人给我们提出来了,我们要如何去改善,或者怎样去理解。通过羯磨互通有无,消除主观的思想。 这就是《普贤行愿品》所说的“发心很重要,中间的过程很重要,最后的总结很重要。”一个有漏的事相,通过这三步的加工,就从世间成为出世间的一个资粮。我们也叫做初善、中善和后善。初善就是你的发心,你做这个事情的目的是什么,是利他的还是自利的?你在和人相处的时候,是维护自我的,还是有一种学习的态度?或者你对大家的希望是什么?但是你不能紧张,发心最起码是善意的。 在这个过程当中要遵循世间法的一些轨则,该努力的要努力,该做的要做。比如:打扫卫生,你做了,以别人的眼光看这件事情是做到位了,但你要有个标准。什么样算是做到位呢?你心在不在?很多人做事是有中间,没有发心。 有这两个(发心和中间过程)还不够完善。要加上第三个,后善。后善是针对你的发心。你的发心是想为大家服务,打扫卫生只是服务的一种方法,最后在总结的时候,你看看自己是不是圆满了发心,还有哪些没有做到位?没有做到位,要对事不对人。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大家评判的标准也是这样,就事论事。大家给你提出一些意见的时候,本来就是关于这个事情在谈,但是我们多心了,觉得好像在给我找事儿。比如,我们想“他今天怎么突然说这样一句话?”这就是多心。你可能有这些起心动念,但是,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不愧我心是什么?就是你最初发的那个“心”。你最后在检查的时候想:我当时是为了这个目标、目的,做的这个事情,现在来看,我在做事情的过程中有惭有愧,确实是做到位了。也有可能我在这个事情的过程中不圆满,别人发现我这个追求圆满的心不对。 我在事上没有毛病,但是别人指出我性格上有个偏见——做事追求圆满,总是以自己的标准要求别人。比如:我打扫卫生是这么做的,看到别人做的时候,就会对他苛求——看他动作不对,看他时间没掌握好,看到他很多问题。这个时候,因为你有那个经历,他也有那个经历,但是你不知道他发的是什么“心”。你不能够欣赏别人,这是针对我的我执的。所以你的后善是要解决这一部分的问题。 该与不该 要善于观察 通过一个事情回归到一个理上。比如:如果我做了事、有什么美德不去说,但看别人做了事、有什么美德总喜欢说,就觉得“哎呀,说了有什么意义,你看我做了都不说”。但说了有时候是对的,有时候也是错的。你说了,可以对一些人有帮助;但是对一些人来说,你好像老在卖弄,给别人带来压力,所以你要善于观察。 “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平等性智,大圆境智”智慧也有不同,通过最后的抉择,你所做的事情都会回归到不同的智慧层面。最后都加以拣择,回馈法界,与众生分享,把那个“我”通过这三步就出离了。这是做的无漏的善业,也是种下了成佛的种子。要缘着过去、未来、现在一切众生的苦难,念念不间断,尽未来际与众生去分享。《普贤行愿品》就是这么说的。一个菩萨和一个凡夫的差别在于菩萨“事中并不迷,理上求菩提,回向亦圆满”。 生命层面很深,要用生命的话题去修行。你要很细地打磨这个“心”。自己的心自己知道,自己的话要对自己讲,这才叫做修行。修行不是囫囵吞枣,人云亦云的,那样很难达到成就。换句话来讲,所有的事情都是相对性,绝对性是你的生命目标,对生命广大的追求,要有成佛的志向。 大家要有一丝不苟的态度,要有自我的认知和忏悔,这就是普贤行愿!你要坚持这种态度,念念不可忘失,今生念念照顾,那就是念念在菩提!念念是增上!乃至于梦中、定中,都能够如此找到自己深刻的生命的感受,你就在道上,那就离目标不远了。今生不行,来生再来,锲而不舍,这是很有力量的一种生命。 我们的心力不足,就是行愿的力量不足,行愿的方法没有。所以要把握初善、中善和后善,非常的重要!来源:华人佛教 |
www.guiyifo.com 皈依佛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