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广弘:宗教中国化,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5大关系 |
2021年3月25日更新皈依佛网 编者按:自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经历了两千多年的中国化传承与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佛教。中国因此成为名符其实的佛教第二故乡。佛教中国化是综合的、立体的、深层次的、全方位的中国化,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凤凰网佛教特别策划专题《新时代佛教中国化大家谈》,分别从佛教义理、佛教制度、佛教艺术、佛教教育、佛教生活等方面阐述佛教的中国化传承与发展。统战理论学者米广弘发表了文章《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中国化的几个关系》,他认为,坚持大统战工作格局,正确认识和处理国与教、中与西、古与今、内与外、上与下的关系,对于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凤凰网佛教编发全文如下: 坚持大统战工作格局,正确认识和处理国与教、中与西、古与今、内与外、上与下的关系,对于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化,就是一个不断解决矛盾运动的过程。只有坚持“导”的正确态度,运用辩证思维,抓住主要矛盾,才能体现爱国爱教、尊法守法、独立自主、与时俱进的宗教品格。 国与教。国家是政治共同体,宗教是社会组织的一部分。法律是国家意志,宗教信仰是个人选择。国法大于教规,公民身份重于教徒身份。历史上外来宗教中国化在政治上的一个重要表征,就是政治与宗教相分离,政主教从。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宗教不得干预行政、司法、教育等国家职能的实施,不允许有法外之徒,好公民与好教徒相统一。国与教的关系包含政治与宗教、国法与教规、公民与教徒的关系内涵。 中与西。外来宗教传入我国后,都经历了一个与中华文化相交融的中国化过程。世界性宗教的价值理念有“普世性”追求,在不同时期地域的传播中在各自国家和地区取得了适合自己的土壤,具有本土化特征。这种变化既不是同化、也不是异化,而是适者生存,适应主流文化。宗教原教旨主义否定任何流传过程中的适应性变革,无疑是错误的。对源于西方的宗教,去西方化并不是隔断与西方文明的关系,而是消除他们中的不利因素。中与西的关系包含本土与外来,源与流的关系等内涵。 古与今。传统与现代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辩证看待宗教社会作用的两重性,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继承与发展方面,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各宗教融入新时代。宗教结合了传统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其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自我革新,努力相适应。古与今的关系包含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内涵。 内与外。外来宗教能否成为中国宗教,既有外在也有内在因素,二者相互促进。一般而言,宗教基本信仰、教义教规是内在,礼仪、音乐、建筑等属外在因素。在精神和表达的层面,各宗教在保持基本信仰的同时,体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应高度警惕“逆中国化”苗头。当代世界宗教领域,西方仍然牢牢掌握话语权,因此必须发展中国宗教理论,建设中国宗教话语,讲好中国宗教故事。内与外的关系包含内容与形式、精神与表达的关系内涵。 上与下。宗教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做好信教群众工作,宗教团体是联系政府同广大信教群众的纽带,中国化既要上层推动,也要基层实践。历史证明一般都在国家政权引导规范下,通过宗教界代表人士的主动努力而实现。在顶层设计层面,要制定坚持中国化方向的指导思想、评价标准、目标任务等内容,全国性宗教团体修订完善中长期规划,指导宗教院校、各宗教团体和宗教活动场所认真落实,鼓励基层实践创新。上与下的关系包含政府引导与宗教界主体作用、顶层设计与健全制度的关系内涵。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
www.guiyifo.com 皈依佛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