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时间|帕松列龙庄勐: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
2021年3月6日更新皈依佛网 核心提示: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于2021年3月4日下午3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帕松列龙庄勐,提交了关于传承历史和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案。 帕松列龙庄勐在提案中指出,在传承傣族民族语言文字方面,南传佛教僧团可以“辅助双语教学”、“辅助做好宣传资料双语互译的工作”、“配合做好傣族传统、风俗保护的工作”。 凤凰网佛教发布帕松列龙庄勐提案全文如下: 关于传承历史和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案 提案者:帕松列龙庄勐 云南有着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特别西双版纳、德宏、临沧、普洱、保山的傣族、布朗族和部分佤族、德昂族、阿昌族等民族不仅有独特的民族文化,而且有与民族文化紧密交融的南传佛教信仰,使南传佛教在民族文化传承中发挥积极影响力。 一、云南省的傣语、傣文历史渊源 西双版纳南传佛教信教群众以傣族、布朗族和部分佤族、德昂族、阿昌族居多,德宏、临沧、普洱、保山以傣族和部分佤族、德昂族、阿昌族居多。南传佛教经文传入云南后,用巴利语音念诵佛经,用傣文记录佛经。傣语是傣族使用的语言,傣文是傣族、布朗族共同使用的文字,南传佛教在上千年与傣族文化融合发展中,寺院曾长期被百姓当做学校,形成年满十一二岁的傣族男童需出家为僧到寺院学习文化,即“佛寺即学校,法师即老师”的傣族习俗,直到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后,适龄儿童开始接受国民教育,因此根植于傣族文化土壤中的南传佛教,应积极探索如何传承和保护傣族文化,延续傣族语言文字的教学。 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出:“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保护传承方言文化。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工作,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经典文献的保护和传播,做好少数民族经典文献和汉族经典文献互译出版工作。”只有学习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少数民族文化才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相融;只有学习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才能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发挥少数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积极作用。 二、傣语、傣文在傣族地区现实情况 傣族语言文字是傣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傣族佛经、历史、文学等均用傣文记载、传播。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为激发傣族年轻人对傣族语言文字的重视,西双版纳曾在学校中开展过傣汉双语教学,南传佛教界也利用假期在寺院开展傣文公益培训班。 国家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让民族地域文化与中华多元文化紧密融合,这原本是很好的文化发展方式,却也出现令人堪忧的问题:第一,年轻一代对傣语学习无热情,很多年轻傣族不会傣语傣文;第二,在用傣族语言文字做双语宣传展示时,出现语言文字使用不正确的情况。如,路标、宣传标语中的傣语使用不规范导致词不达意。不学本民族语言文字,不了解本民族文化,会阻碍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傣族语言文字如何在年轻一代中传承发展,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 南传佛教僧团传承傣族民族语言文字的对策建议 (一)辅助双语教学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适龄儿童开始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南传佛教界培养出一批穿着袈裟接受国民教育的僧才,最高教育水平已有博士生,他们系统掌握了通用语言、规范文字,也通过在寺院学习傣语傣文,提升双语能力。 南传佛教界希望以“不传播南传佛教信仰,仅为传承傣族语言文字为目标”,向社会各界开设傣语傣文学习班,辅助做好双语教学,帮助百姓提升双语能力。 (二)辅助做好宣传资料双语互译的工作 南传佛教僧团可以辅助当地的宣传部门,做好双语资料的编译工作,翻译为百姓能听得懂、看得懂的语言文字,如政策法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译为傣语版等。 (三)配合做好傣族传统、风俗保护的工作 傣族书籍记载了上千年的傣族文化,保护典籍也是传承傣族文化的一种方式,南传佛教界可以配合有关机构做好傣族典籍译为通用语言文字,传承傣族文化。同时,也会对尚有少部分边接受义务教育,边按傣族习俗出家的男孩做好引导,教导少年儿童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严格遵守学校管理,以佛教规范自身行为,在保障学业的前提下,在寺院学习傣语傣文,为保护和传承傣族文化打下基础。 作为既是少数民族又是宗教人士的南传佛教僧团,希望能深入挖掘和传承傣族文化,深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提升自身素养,提升对整个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了解认知,发挥少数民族、宗教界人士的积极作用!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
www.guiyifo.com 皈依佛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