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吴有能教授:对环境慈悲,就是对自己慈悲 |
2020年12月24日更新皈依佛网 以下为演讲文字实录: 主持人曾瀞漪:谢谢吴有能教授,谢谢教授,请就座。接下来是我们的问答环节,教授请就座。教授您好,你在演讲当中谈到了环境,这个很有意思,其实环境就是人跟周遭相处的一个关系。环境你也谈到,有大环境和小环境,这让我想起来,现在国家在谈的就是青山绿水的大环境问题,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对吧?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从大的环境来说,这也是让我们人能够生活在一个更好的环境,什么意思呢?我的理解就是因为我们对周遭环境慈悲,同时也是对人的慈悲,人生活在这个环境里面就会更好、更和谐,您个人的看法呢? 吴有能教授:这个当然了,其实我们对环境慈悲,也是对自己慈悲,也就是自利利他。以前有一些比较偏激的生态中心主义者,比如Nash纳什,他们反对任何一种自然环境的开发,这样的话对环境很慈悲,对人就不太慈悲了,对不对?所以,我们如何能够从发展与保育中取得一个平衡?有一次我去江西吉安参观,看到它有一个非常大的标语,上面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后来我们去梵净山开会,也刚好看到了国家主席在那边办的会议,我们是两个会场,主题也是发展,也是发挥这个思想。我想这是一个非常平衡跟中道的看法,佛教讲“中道”,不要走到偏激,只有人类中心漠视自然环境是偏激了,只讲生态中心,而忽视人也是生态的一部分,也是不足的。如何能够平衡保育与开发两者呢?我们看到所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正是这种思路的一个务实的、中道的一种取向。谢谢。 主持人曾瀞漪:这个我们要背清楚了,叫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我们现在生活的大环境。在我们的小环境当中,凤凰网的网友提了一些问题,他们很关注一些他们的职场环境、社会环境,我帮他们提问,请教您,环境有很多种,有自然环境、也有职场环境,我们都是小职员,遇到不好的职场环境 该怎么办?他从这个角度来看,比如公司的同事跟他现在赖以为生的这种,每一天要挣到这个薪水,才能够维持他生活的这种状态来看,所谓的职场环境,这也是牵涉到一个和谐的问题。如果不和谐,他工作就会做得不好,做得不好,他可能就无法好好地修行,类似这样,你怎么看职场环境的问题? 吴有能教授:职场环境是非常重要,谢谢网友的提问,刚刚我们提到的法鼓山,它有提到“心”,心灵的“心”,不是新旧的“新”,是“心五四、心六伦”,其中一个是从佛教来讲,职业伦理是非常重要的。所谓职业伦理也是一个礼仪环保的一环,什么意思?首先人与自我要有一个和谐,需要不多的,想要太多的,烦恼更多,就有很多争斗,很多错误的期待。 跟别人相处一样要和谐,所谓有人就有事。人事,人事,不能离开“人”,不能离开“事”。先处理人、再处理事,所以必须要人际关系的和谐,称之为“礼仪环保”。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要跟别人保持佛教里面的“和”与“敬”的精神,对上辈要尊重,对朋辈要协助,对晚辈要提携。这样的话我们不就是能够广结善缘了吗? 我们很多时候往往都是自己觉得跟人家要不争,我们退缩、忍让,这不是佛教教你的,我们的“和”“敬”要什么?要和平地努力,这个时候做什么?竞争而不斗争。我们竞争要发展,经济才会往上,我们自己的前程才能够远大,但是我们不能够用不好的方法来勾心斗角、拉帮结党,这些都不合乎佛法,反而是你应广结善缘。 我们有很多的理论教导都知道,一个人的人际关系好的时候,你才会有高度发展。心灵的高度决定你职场的高度,不好的环境、不好的职业环境就考验我们如何转变心灵,如若能够转化这个环境,不但提高自己,也提高同事的高度,我想这是我们应该努力的。谢谢! 主持人曾瀞漪:谢谢!和谐的职场环境才是一个健康的环境,有健康的环境,人才会有好的发展。网友继续在提问说,疫情似乎没有改变自然环境,只是改变了我们的人文环境,有人觉得这是一种进步,有人觉得一种退步,教授觉得呢?也就是疫情好像没有真的改变所谓的自然环境。 吴有能教授:这个问题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网友提的问题也很好、很有意思。第一个就是事实的问题;第二个层次是进步与退步,是一个评价的问题。事实的问题就是我们人文的环境,因为外在的环境而改变,而人的改变,当然也会改变自然环境。疫情也一样,举例,最严峻的时候不少国家跟地区封城,工人都要回乡,欧洲很多人都这样,工厂都关闭。这个时候恰好有一个东西非常巧妙地出现,工厂的排污减低了,连交通都停顿了,所以怎么样?轿车的碳气排放低了,一检测PM2.5值马上变成非常健康,绿水青山,所以我们怎么会说没有改善呢? 同样道理,我们所谓的改变,有好的改变,有优化也有恶化。比如香港人在疫情期间都要保持距离,很多人不上班,一到假期就跑到郊外登山,这个时候我们发现,我们带了很多垃圾、带了很多不用的口罩,把自然给污染了,所以事实上我们是对自然有影响、有改变的,不过有优化的改变、也有恶化的改变,从评价来讲,你说它是好还是坏,进步还是退步?其实就看你的标准了。但是,我们都希望这个世界是要更进步,所以我们还是应该要回归到尽量要保育自己的心灵环境,也要保育外在的环境。 主持人曾瀞漪:确实,教授说得很对。在疫情当中,大自然空气清新,变得更加好了。但是走在登山步道的时候,发现垃圾变多了,人的行为,有没有真的因为这次疫情而改变?重点不是疫情,重点是人本身,怎么去看待自己?最后一个问题要请教的就是我们今天的主题,我们讲的是如何在疫境中和自然、和环境和谐共处,这个网友说“共处”是不是一个伪命题?因为我们短期能够改变环境,但最终我们还是要去适应环境?就是说我们短期是能够改变环境的,但是不是最后,人类还是要去适应环境。也就是说这个环境不是我们去改变的,而是我们要去适应这个环境,怎么去看“共处”这个问题?能不能够共处,不可能这样地共处是不是? 吴有能教授:这个是复合的问题,就是两个问题了。第一个问题是伪问题,这位观众不知道是不是读哲学的,我是哲学系出身的,你一问有关“伪命题”,我突然就想起很多哲学的问题。 我们知道,“命题”在严格意义上来讲,是有真伪的一种陈述,才叫做“命题”。所谓“伪命题”是我们的二十世纪语言哲学大师Wittgenstein 维根斯坦所提出来的,他的意思就比较复杂了,我不在这里引申了。但是后来Logical Positivism(逻辑实证主义)他们就用来攻击一切的形上学,因为他认为形上学的东西都不能够判别真伪的。如果你说“共处”是一个伪命题,是这意思就很难解了,我相信他是用了比较宽松的意思,就是说它不是一个真的问题,是根本就没有这个事情,那是假的,所以你不需要谈这个问题,这个看法我是很有保留的,我提供另外一个看法给你。 所谓的“共处”是coexistence,所谓共存共处的意思,就是我们一起来共同相处这个意思。我们反过来讲,从正反来讲,从正面来讲,共同存在。那么它的矛盾是什么?矛盾面是怎么样?单独存在,我们一起来思考,我们人、个人或者人类能单独存在吗?我们也应思考,环境能单独存在吗?似乎只能够有“共存”,而没有“独存”这回事,所以它是一个真的问题,而不是一个“伪问题”。 反过来讲,我们应该适应环境,但是也能够改变环境,环境与人一样,在佛法来讲都是无常的。环境可以改变,人也可以改变,人的质量提升,我们对待环境的方式的提升,环境就优化,优化的环境让我们有更好的生存机会,于是,人的适应就更容易。同时 我们也能够因应自然,也提升我们精神上面的转化,我们越转化,对于环境越能够产生合理的、适当的、共融的方式,这是一个辩证,而不是矛盾的关系,因此,我们作为一个好的人与环境共创双赢,一起迈向共善,不是更好吗? 主持人曾瀞漪:谢谢吴教授,我们就以这位网友的提问做一个总结,其实,适应环境听起来似乎是消极的,改变环境不是可不可能的问题,它有积极性在里面。在这样的积极性当中,如果说从疫境开始,我们从人做起,从我们跟别人、跟环境、跟社会的和谐做起。这个环境确实是能够改变的,非常谢谢大家今天的参与,也谢谢吴教授到现场来,谢谢!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
www.guiyifo.com 皈依佛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