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余位国内专家学者齐聚河北探讨推动佛造像艺术继承与发展
2018年11月12日更新皈依佛网
  11月11日,“丝路文明与佛教造像艺术”学术研讨会在河北石家庄召开。此次研讨会旨在探讨佛教造像艺术与中印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凸显佛教造像艺术在中印文明交流互鉴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以积极推动佛教造像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传承佛教造像艺术的文化精髓。

  佛教造像艺术是丝路文明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体现了不同文明与民族文化的交互融合,对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此次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方文化研究中心主办、河北省佛像艺术博物馆承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复旦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国文化报社、美国圣达菲艺术设计大学、河北省文物部门、河北省美术研究所、河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河北美术出版社等著名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

  佛像艺术源于印度,发展繁荣于中国。自5世纪起,以中国古代雕塑之特质“塑绘合一”的佛教造像已跃居中国文化艺术的主流。8世纪以后,中国佛像艺术进一步走向民族化和世俗化,在仍遵循佛教造像仪轨的前提下,逐步成熟并不断向外输出。12世纪起,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佛像艺术的中心。但传承方法却是口传心授,没能形成文字教学体系。因此,汉地造像仪轨逐渐失传。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雕塑进入教学体系。20世纪80年代,西方现代雕塑主义热和至今的后现代风潮,使中国传统雕塑一直处于边缘化的、民间的、非正统的境地,使中国佛像文化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如何传承和保护宝贵的佛教造像文化与遗产,是摆在国人面前必须思考的历史性课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方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成建华介绍,此次研讨会的宗旨主要是为了弘扬丝路文明,传承东方文化,彰显佛教造像艺术的精华,有效推动佛像艺术的继承与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前副所长王海生表示,伴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产生于古代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经过同儒家和道家文化的长期融合发展,最终演变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艺术审美、风俗习惯等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王海生表示,建立佛教造像基因库研究,具有独特且深远的价值,其内在的诉求绝不在于“制旧如旧”,片面追求为高仿的文物作品服务而产生的价值,而在于对残缺的佛教造像做艺术性还原,追本溯源,博采众长,吸收优秀佛教造像艺术作品的基因,让观者最大限度窥见其原貌,使文物真正的活起来。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李翎称,古代造像艺术中,工匠是谁往往不被人知,工匠曾是一批默默无闻的人。河北省佛像艺术博物馆的工匠精神令人感动,希望可以留下关于佛造像制作技艺等一系列文字资料,记录这一过程对于后人和研究者非常重要。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学愚谈到文物和文化的关系时表示,文物可能是死的,可能是过去的,但文化是活的且具有时代精神。他认为,河北省佛像艺术博物馆正在做从文物到文化的一个转变和继承。

  来自香港浸会大学宗教与哲学系的吴有能表示,艺术要走向民众、走向生活,要把艺术展览扩大成为艺术课堂,让民众参与进来,比如可以开办佛教的塑像艺术的儿童绘画班或成人的制作班,做到兴趣性、参与性和教育传承性的统一,也要把佛像修复人才和佛像制作人才同步培养。

  承办方、河北省佛像艺术博物馆发言人对记者说,该馆以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为理念,以继承中华古代雕塑“塑绘合一”之传统技艺与佛教造像仪轨相融合,历经12年,制作了世界各时期佛像优秀代表作,其中浮雕、木刻作品面积1477平方米,浮雕形象设计1693个,木刻形象设计1693个,圆雕677尊,形成了中华佛像文化传承体系的框架,为建立中华造像文化基因库奠定了基础。该馆力求使佛像文化在得到保护的同时,促使佛像文化遗产的精神生命无限延续。

  据悉,河北省佛像艺术博物馆是民办非企业单位,免费为公众开放,从即日起开馆试运行,参观人员可通过扫描博物馆官网二维码登录预约参观。
www.guiyifo.com 皈依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