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吗?在自然和禅修中 三天让你浸泡出正念 |
2018年4月16日更新皈依佛网 你可知道?佛教与大自然有着密切的联系。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佛诞生于无忧树下,证道于菩提树下,初转法轮于鹿野苑中,沿着恒河流域弘法利生,最后涅槃于娑罗双树下;原始佛教的修行者常常选择在水边林下参禅悟道;中国古代的许多高僧大德往往隐居在深山老林的阿兰若处潜修密行,待龙天推出,方应世度生,服务社会。 为什么佛教修行之人偏爱亲近大自然?因为大自然能帮助修道者达到身心的宁静,易于涵养慈悲和智慧的种子;因为宇宙万物有着相互依存、密切关联的本性,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大自然中的一片树叶、一只蝴蝶、一滴露珠和一道阳光,都在显露着因缘因果和实相。 大自然的妙用,不是佛弟子的专利。无独有偶,一位美国犹他大学的认知心理学家史特雷耶教授曾提出“三日效应”的体验概念。他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当我们身处在大自然中的时间够长(三天为1个阶段),就好像我们的“心智挡风玻璃”被洗干净了一样,感官都经过重新校准——可以闻到、听到以前没有感受到的东西。许多参与体验的人表示:“我更融入大自然了。如果能有二、三天可以体验这种活在当下的感觉,质性思考(指研究者在对自身参与保持反思之下对特定情境进行系统地意义探究的思维模式,这是现代社会科学领域的质性研究)似乎就会有所变化。”史特雷耶教授表示,人们若是放慢脚步,停止琐碎的工作,看看美丽的自然环境,不仅能恢复元气,也能增进脑力。 亲近大自然,人人欣欣向往,却未必每个人都能从中得到真正的身心放松和精神的滋养。在青山绿水中,眼前是翠竹黄花,耳边是虫鸣鸟叫,脚下是莹莹绿草,心中想着的却是过去的事情,抑或是未来的计划,总之,身心不在一处,身在福中不知福。 为何?缺乏正念!没有活在当下! “正念”,不是口号,也不是佛系的“口头禅”,而是活生生的觉知、真切的体验;“正念”,不是学问,不用研究,而是被我们遗忘已久的本能,需要的只是挖掘,重复的挖掘,使之成为我们的习惯。 培养正念的最佳途径是佛教禅修。对于禅修者而言,正念既是方法,也是目的;既是因,也是果。 有人说,禅修是一种生活方式。这在著名的佛教经典《金刚经》中就有充分的体现。经文开头就描述了佛陀在讲法之前的生活细节:“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天台宗二祖慧思大师在所著的《大乘止观法门》中也强调禅修生活化——历事止观,指出如何依托当下的日常生活情境禅修。 然而,想要在生活中禅修,保持正念,并不容易,更别说是没有经过系统禅修训练的人了。我们的心始终都被家人、朋友、工作、生活、电视、手机等人事物抓取着,偶尔脱离他们,就感到空虚、寂寞,甚至恐慌。因为生活环境对我们的影响很大,因为我们缺乏有效的引导和训练。 如果在一个远离都市、纯朴自然的环境中,跟随有禅修经验的比丘,绵密训练三日,你将感受到正念的能量,开启全新的人生体验! 清福寺2018春季禅 禅修时间:5月2日、3日、4日 禅修地点: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牙城镇后山村大岗山清福寺 禅修导师:庚勤法师 禅修内容:早课、晚课、采茶、制茶、止观禅修、交流分享 日程安排:5月1日报到,5月2日至4日禅修,5月5日返程 报名方式:18206052007 杨居士 P.S.师父说山里条件差、地方小,只带10位真正想禅修的人:) 另,有传染病、精神病、违法违纪及不良嗜好者谢绝参加;禅修者须具备佛教信仰和一定的佛学基础。 |
www.guiyifo.com 皈依佛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