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泰斗黄心川:兴福寺的“变”与“不变
2017年11月15日更新皈依佛网
  编者按:2017年11 月14日,由常熟市佛教协会主办,常熟兴福寺、法界学院承办的第三届华严论坛在江南文化名城常熟召开。来自韩国及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地的50余位高僧大德、专家学者齐聚虞山胜境,共同研讨百年华严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黄心川教授出席论坛并在开幕式上致辞,黄心川教授是常熟人,他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独有的回忆,以下是黄心川教授致辞全文。

  今年这届会议是第三届了,一个县级市的寺院,能够坚持不懈地连续三年召开了三届华严学的会议真不简单,值得赞叹。这是因为月霞、持松和应慈等诸位大和尚的感召,也是慧云大和尚的发心,更得到了教内外众人的支持,众缘和合,方有今天。因此,我要向各位参会的法师和学者表示敬意,向慧云大和尚表示感谢,并祝愿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这三届会议我都参加了,自觉兴福寺和法界学院能够保持这个势头真的不容易,在整个中国佛教里面,像兴福寺这样的寺院不多。这座千年古刹自建立以后,一直以自己的独特性格而立于千万座丛林之间,曾经有过独占一代寺院天下的局面,为中国佛教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历史上比兴福寺有条件和有钱的寺院不少,特别是现在城镇佛教越来越发展,山林寺院越来越少,兴福寺这座山林寺院虽然随着当代社会与城镇的发展,正在向城市寺院转型,但一个县级市的寺院又能做到规模有多大呢?我最感慨的是一百年来,兴福寺的格局与规模,包括寺院的建筑,乃至寺外的环境都没有变过,就像我小时候经常跟着父亲来喝茶时的寺院,和我现在已经九十岁时所见到的寺院一样,你们想想,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呀。

  百年前的兴福寺是为了当时常熟城的四、五十万人口服务的一座寺院,那个时候寺院的环境是宽松的,来寺里进香和游客是有限的,所以寺院有曲径通幽的感觉。现在的常熟人口已经达到了三、四百万,是那个时候的八倍或者十倍,而且进寺的道路也修好了,城市的环境也彻底变样了,进寺的人群除了香客以外,还有来自上海与周边城市苏州、无锡、南通等地的游客,这个时候的寺院已经不能与过去相比,寺院的功能与规模没有扩大,外在的环境却在不断地改变,正在不断前进的社会与佛教的发展,逼迫着兴福寺要去改变自己,这已经是不可逆转的形势了。

  但是,就我自己来说,我一方面希望兴福寺仍然保持原有的格局与规模,另一方面也希望兴福寺有所变化,特别是它的接待功能与文化教育功能要不断地加强,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变化。兴福寺保持它的格局与规模不变,是因为古人已经给定了调子,唐代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指出了兴福寺的特色,并把这个特点留给了后人,让后人永远体会“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而带来的感受。如果这个特色没有了,兴福寺就不是原来的兴福寺了,很多人也找不到思古之悠悠的感觉了,那么到兴福寺来仅仅是烧香了,文化的底蕴没有,氛围去掉了,这所寺院还能给人们留下的是什么呢?所以我主张兴福寺的这个特点是永远不能变的。

  但是,社会在发展,常熟城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兴福寺也不能与现实发展的社会发生脱离,而且也不可能脱离。特别是佛教的社会功能与文化与教育功能在当代社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传统的佛教正在以新的姿态迎接现代社会的到来,人间佛教的理念已经成为整个中国佛教界的共识,要走人间佛教的道路,佛教就要努力弘法利生,从事文化教育的活动,努力走佛教与社会相适应的道路。对兴福寺僧人来说,就要在现有的条件下,致力于弘法与佛教文化与教育的事业,为佛教界和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与僧才,为改善社会风气做出自己特有的贡献。然而当前寺院正在兴办的法界学院的规模还是百年前的,这已经与当代社会的教育条件有了距离,所以改善寺庙办学条件,满足更多的教育硬件要求,是兴福寺当前需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可以另辟蹊径,例如将寺院的文化教育部门迁出,安排在其它幽静的地方,让现有的寺院更好地发挥接引众生的功能,可以暂时解决办学条件不足的根本问题。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兴福寺将会碰到越来越多的需要解决的问题,有的问题是理念上的,有的问题是实际上的,不管什么问题,对兴福寺来讲都是一种考验,万变不离其中,兴福寺的传统特点不能变,它的功能可以加强与扩大,这就是我对兴福寺的认识,不对之处,请大家提出意见。
www.guiyifo.com 皈依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