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太难了:帮扶乡村小庙被讥讽 一位出家人的真实境遇
2020年10月12日更新皈依佛网
  文/大严法师
  作为一名僧人、一位佛教媒体人,我无比热爱着自己全身心投入的佛教事业,也一直努力维护着佛教神圣的光环——它是全人类的精神瑰宝,它慈悲、深广、包容,道尽了宇宙人生的真谛。

  所以,在我手指间流传的有关佛教的图片、视频,大多是庙宇庄严、讲经弘法、梵音缭绕等欣欣向荣的景象。或许说,画面中的样子更像是我理想中的佛教。

  但,理想与现实有着不可逾越的差距。差距有多大?在参加完慧海公益组织的端午供僧活动后,我的认知被刷新了。

  供僧活动过后,我跟身边的道友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甚至图文并茂地描述那些地处偏僻的小寺院的生存状况是如何步履维艰,僧人少、老龄化、供养差更是让人揪心。本以为这样的公益活动会得到很多道友的支持,然而冷漠、不理解、觉得没啥用,反倒让人听起来格外刺耳。

  “为什么要住小庙,他们守戒吗?”

  “在那样的小庙里修行,能有啥功德?”

  “没人供养,是因为福报不够!”

  “这点供养给他们,解决不了问题,去也没啥大用。”

  存在即合理,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两千五百多年来,不同规模的佛寺林立于中华大地,让佛教的发展百花齐放。这之中,大有大的雄伟,小有小的灵动,无论大小,只要有佛法流布,那就是承载着人类精神瑰宝的庄严道场。

  我分享自己参加慧海公益供僧活动的见闻,并不是让道友们在大庙与小庙之间进行道行高低的PK,而是希望让更多人了解到,佛教内彼此间应该是携手共进、相互扶持。我们一直对外提倡、发扬、践行佛教的慈悲,却忽略了在偏远地区那些寸步难行、步履维艰地维护佛教火种的出家师父,他们本身更需要我们的守护。

  质疑声中再次出发

  从端午到中秋,慧海公益关注僧伽医养的脚步依旧前行。我们一行三人,接过爱心使者的火炬,开车前往四川什邡、邛崃共5所偏僻小寺院,另有四川绵阳、南充、广元等5所小寺院因行程较远,礼包悉数通过邮寄的方式送达。

  什邡市泰和寺、海会堂,是我们此行抵达的第一站。泰和寺地处海拔1500米的山顶,好在前几年修了一条可以将车开上去的路,但由于山路陡峭,需要有开山路非常熟练的司机才可前往。出于对我们安全的考虑,泰和寺的宗映法师主动带领6位师父下山,与我们在凤翅山脚下的海会堂集合。

  这是慧海公益第二次与泰和寺及海会堂结缘。泰和寺的师父们非常谦卑、低调。从师父们口中的只言片语了解到,目前寺中一共有13位比丘尼师父,这之中有几位师父是从国外求法归来,在此隐居清修,欣慰的是其中不乏年轻师父的面孔。海会堂一共有七位老师父,其中一位刚刚摔坏了脚,只能坐在山门口向我们合掌,热情地打招呼。

  临近中秋,我们为师父们带来了僧服、僧鞋、月饼和弥勒酥,虽都不是什么贵重礼品,也为寺院的建设、维系带不来改观,却是慧海公益集众心一念兑现出来的涓涓爱流。从募捐善款,到向厂家定购礼品,再汇集到各个省份,由爱心使者送到师父们手中,一条条供养路线如同绚丽的彩虹桥在祖国大地绽放,将万千爱心种,播种到三宝福慧田。

  临别前,我们跟师父们说到:“慧海公益团队一直关注师父们的医养问题,如果师父们未来有什么困难,比如大病救治,可以联系我们,尽量为师父们提供一些帮助。”

  听到“大病救治”几个字,其中一位师父低声问到:“比如一些手术也可以吗?”“如果需要,我们可以试着帮忙联系。”

  师父们对吃穿用的物质需求非常低,在得知此次中秋供僧的礼品是僧服和僧鞋时,好几家寺院的师父们都一一婉拒,说自己不缺衣服,把它们送给有需要的寺院。衣食温饱对于节俭惜福的师父们来说早已不是问题。

  相对而言,大部分师父都没有医保和稳定的收入,没钱看病的难题更亟待解决。每每看到有出家师父因没钱看病、躺在病床上的辛酸画面,就无比揪心。

  好在近年来出现了像慧海公益这样致力于改善僧伽医养的公益团队,一些爱心人士已经开始着眼于此类问题,这让师父们大病能够得到有效救治有了些许希望。

  守一不移,此心弥坚

  暗暗长夜中,能拥有一座照明的灯塔,弥足珍贵; 乡村僻壤里,能找到一所弘法的寺院,稀有难得。

  在依靠导航引路无果后,经过多次下车打听,我们先后艰难地抵达了邛崃市三家小寺院——定觉寺、香岩寺、华堂寺。

  演乐法师从八几年就一直坚守在定觉寺,三十几年如一日,她也从当年青涩的小师父变成了稍有发福的老和尚。我们到达之时,她的徒弟,也是唯一陪伴她的一位出家师父,正在炒菜。我循着饭香一路拍摄,记录下了这些乡村小寺院最为真实的烟火气。

  定觉寺大寮的走廊里,摆放着平时种地和收割庄家要用的农具,灶台旁的墙角零散地堆放着柴火,三口大铁锅是师父们日常烧菜必备,两个电饭锅是我们唯一看到的厨房电器。黄瓜、南瓜、冬瓜、青菜、米饭是今日招待我们的午餐。

  演乐法师告诉我们,村里的信众大多是老年人,每年会定期帮信众们办几次小型法会,带领他们诵经念佛,日常供养的香火钱非常有限。两位师父非常简朴,吃的饭菜几乎都是亲手种植,她们年龄大了,很少出去采购。

  交谈中,我们告知两位师父,慧海公益接下来想为一些小寺院改造大寮,提供一些厨房用具,如果有需要,届时可以供养师父们。师父们听到后连忙谢绝,认为她们的大寮已经很好了,不用再添置任何厨具。

  香岩寺同样也只有两位师父常住。大寮狭小简陋,院子里到处可见到接雨水用的盆和桶。照法法师告诉我们,遇到少雨或者连续降雨的天气,寺院的自来水都会停供,只能从山下背些水用来做饭和饮用,盆盆罐罐接来的水可以做一些简单的清洗。像这样的小寺院多数都是高龄的老师父们在驻守。师父们年龄大了,已经没有力气再翻新重建寺院,能日复一日守在这里,已然耗尽了全力。

  最后来到的这所寺院藏匿于一个小村庄背后的竹林中。驻守在此的普能师父不识字,也不会用微信,外加四川方言的干扰,至今我也没搞懂这所寺院叫“法堂寺”,还是叫“华堂寺”,又或者“花堂寺”。由于导航无法定位,我们又多次问路无果,普能师父只能骑着自己的电动三轮到镇上与我们汇合。

  穿过一条竹林小路,来到了“法堂寺”。与其说像寺院,更不如说它像一个农村小院。简陋飘摇的几所小屋,是这所寺院的全部建筑。我也一度质疑这样的小寺院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可就是在这样破旧不堪的建筑里,供奉着佛菩萨庄严的塑像,流通着可供人读诵受持的经典,驻守着能放下对红尘的贪恋,剃发染衣,穷尽一生探索宇宙人生实相的僧人。

  也正是有这样的问道者存在,佛法才能火种不断,灯灯相续,穿越时空,接引着一代又一代有缘人。

  致敬坚守

  在辗转寻找“法堂寺”的路途中,天色渐晚,同行的居士看到我有些着急,问到: “师父,您以后还要来吗? 做公益没有那么容易的。”

  我沉默不语,何须多言!

  时光变换中,物欲牵引间,如今能出家修道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这些散落在偏远地区的小寺院生存难、建设难,十年二十年后,还有几人肯在此坚守佛陀留下的宝贵遗产?

  虽然为数不多的针对佛教的公益事业刚刚起步,目前能做的也实为有限。区区几个礼包,确实解决不了大问题,可它们承载了许多人的爱心与敬意,我们跋山涉水,传递爱心,不为别的,就为致敬师父们积淀在心底深处的虔敬与坚守。

  所以,怎么可能遇到点困难,就转身成为事不关己的旁观者?来源:凤凰网佛教
www.guiyifo.com 皈依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