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功夫天下第一?武僧“坏毛病”令绝技失传
2017年11月21日更新皈依佛网
  历史上的少林寺
  少林寺十三棍僧救唐王是中国民间脍炙人口的传说,但是很可惜这个和实际历史并不符合。正史记载是“十三棍僧助唐王”抓住了郑军的王仁则,从而获得了封号与土地。①而且这个故事成型已经是清朝了,所以是否百分百可信,并不能确定。

  在元末明初,少林寺的形象非但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保家卫国的侠义僧人,反而是比土豪劣绅更坏的大地主。由于蒙古人崇信佛教的关系,给予寺庙种种特权,结果“僧道词讼数倍民间”②。而这个阶段的武僧其实可以说是寺庙用来镇压佃农的打手也不为过。如果把此时的众多寺庙放进影视剧里,就是那些少林侠义武僧们需要打击的典型对象。少林寺作为诸多寺院其中一支自然不能免俗,于是很自然地在元末乱世遭到了红巾军为首的起义军的打击。结果寺庙毁于一旦,我们今天看到的少林寺建筑群,其实不少还是明代重修的。③

  遭到重创的少林寺,在明朝的帮助下恢复了元气,于是投桃报李加上国民义务,大批僧人入伍报效朝廷,这个时候少林寺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形象。但是少林武术却因为另一个原因而走入低谷。

  断绝传承的少林武术
  由于识字率的低下,不少武僧没有系统地接受过教育的关系,导致无法大面积地将自己的所学传授他人。而偏偏少林寺也有中国人“留一手”的坏毛病。武术大家程宗猷总结少林武僧“有其技者无其文,既不足以行远,僧亦密其术,未肯口授于外人”。其结果自然就是“世所传少林拳法,棍法皆非少林之嫡传也。”④

  这种衰落到了明中叶已经非常明显了。当时和戚继光齐名的俞大猷,作为一个武人怀着对少林寺武术的敬仰,前往拜访这座古寺。但是结果却让其大失所望,“予昔闻河南少林寺,有神传长剑技(大猷以棍为长剑,故称棍术为剑术)嘉靖辛己岁,自云中奉命南征,取道至寺,主持僧叫精其技者,皆出凡圣之,予视其技已失古人真传”⑤

  虽然有说法认为少林寺是故意藏拙,不给俞大猷观看本门的上乘武学。但是要知道俞大猷可是地道的高级武将,算是少林寺的上级,而且其本身并非什么需要偷师的宵小之辈。因此可以说少林寺不敢也没必要欺骗这位将军。更何况之后俞大猷从少林寺带走了两名少年僧人,这两人跟随俞大猷南征北战,学到了俞大猷的诸般武艺不说,最后还带着俞大猷的《剑经》回到了少林寺。

  此后,少林寺武术,尤其是棍术和枪术进入了一个黄金发展阶段,相继涌现了如程宗猷、刘德长、洪纪、石敬岩、吴殳等使一手好枪棒的高手。可以说今天我们能看到的关于明代的武术书籍,这几个占走了相当一部分,这是少林寺得到俞大猷传授武艺之前无法做到的。

  但是吴殳、程宗猷这些大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少林武僧。他们自身的武艺成就其实很大程度来自于他们走遍大江南北,习得百家所长。尤其是吴殳在面见过其他流派武术之后,并没有得出少林寺武术是天下第一的结论。以“百兵之王”的枪法而言,吴殳仅仅是列举了各家尚存且实用的枪法,“少林枪”只是其中一家而已。不过吴殳对那些“有名无徒”的失传技艺,就没俞大猷这么客气了,认为他们只是“应技术浅小,虽取名一时,不足以传久故也。”⑥而有意思的是,这个原理其实也能用在他师门之一的少林寺身上,只不过考虑到古人的思维好避讳,所以还是采用俞大猷的理解吧。

  可能有人会对所谓“少林枪法”有疑问。但哪怕不懂武术的也知道,棍术和枪术其实可以说相差无几,棍当枪用是完全可以的。吴殳在《手臂录》中也指出了,少林寺“全不知枪,竟以棍为枪”称之为“少林枪”。吴殳当然也指出了少林棍(枪)法的优点在于刚柔并济,但是战阵的技巧不如江南厉害。简单地说,少林寺流传至今最为出名的棍术和中国其他武术比也就是各有所长,并不是民间艺人吹嘘的那么强大。

  少林寺衰退期的武僧们
  虽然清朝没有像小说家言那样“火烧少林”事件的发生,但是信奉藏传佛教的满人,对汉人热衷的禅宗态度冷淡,却也是实情。而且寺院在古代有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作为逃犯的庇护所,《水浒传》中鲁智深就是各种典型。到了清初,以异族的身份进入中原的满清试图做的比前明更好,因此在明朝备受宠爱的少林寺就算倒了霉了。乾隆皇帝就曾下旨批判少林寺“向以教习拳棒为名,聚集无赖,凶狠不法之辈效尤成风。”⑦

  少林寺地处深山,又有密林掩护,交通十分不便,这给了他们窝藏罪犯的天然条件。而且其虽然没有武侠小说中那么夸张的武力,但是作为一个武学圣地,其与不少江湖人士包括败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必要的时候往少林寺一躲成了很多罪犯的求生之路。

  这个就加剧了与本就意识形态对立的清廷的冲突,让不少少林僧人怀念起了前明,结果就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最终康熙年间清朝取消了原本少林寺的特殊地位,没收了寺院的免税特权,此后少林寺庞大的地产成了寺院的一个负担。⑧更为糟糕的是清朝停发了原本的僧兵粮饷,这让武僧们的日子一下子难熬了。⑨

  于是武僧们就必须要自谋生路了。这些被迫走出山门的武僧们,功夫好的成了看家护院的保镖或者运送货物的镖师,中等的去了城里加入了卖艺大军或开馆授徒,最差的则落草为寇,成了第一种类的师兄弟的敌人。也许这也是当初少林寺不加甄别地收留盗匪通缉犯的业报吧,最终同门的师兄弟手足相残,而这样的江湖恩仇,也为我们今天武侠影视剧提供了大量原型素材,成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内容。

  今日武僧
  我们不难看到,历代少林武僧是跟着时局的变化而变化的。
  在元代他们是地主恶霸的打手欺压劳苦的佃农。
  在明代他们是跟着抗倭英雄的僧兵,也就是我们今天影视剧常见到的武僧形象。   在清代没落的少林成了藏污纳垢之地,曾被雍正批判为“释门败类”,最终武僧们各奔东西。

  说明他们也是和一般人一样的凡人,不必因为他们曾经抗倭而神化他们,因为他们最强盛的时候也不是小说中的天下第一;也不必为元清时期不光彩的历史而苛责,毕竟都是源自于蒙古人和满洲人的宠幸和厌恶。

  ①【清】,《日知录》,顾炎武
  ②《历代名臣奏议》,杨士奇,黄维
  ③【明】,《重修法堂铭》
  ④【明】,《少林棍法阐宗》程宗猷
  ⑤【明】,《诗送少林寺憎宗擎有序》,俞大猷
  ⑥【明】,《手臂录》吴殳
  ⑦【清】,《清高宗实录》
  ⑧【清】,《河南府志》
  ⑨《少林寺》,赵宝俊
www.guiyifo.com 皈依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