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师:居士如何找准自己的“角色” 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 |
2020年3月19日更新皈依佛网 “角色”貌似属于社会学范畴,纽科姆认为“角色是个人作为一定地位占有者所做的行为”,而林顿认为“当个体根据他在社会中所处的一位而熟悉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时,他就扮演着相应的角色”。通俗地讲,角色就是一个人明确知道自己所处的身份和位置,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今天从佛教的角度,谈谈居士“角色”。 有位居士信心满满地对我说:“自从我学佛以来,思想境界大有提高——我已经放下了,我连‘空’也放下了!”我问:“你家里有存款吗?”居士说有呀!我说:“那好吧,明天你把所有的存款都交给我,可以吗?”居士听后很迷惑,我说你不是连“空”都放下了吗,难道连存款也放不下?居士听后,不说话了。 还有一位居士对我说:“自从我学了佛,我开始厌恶生意场上的应酬,甚至连生意都不想做了,就想一门心思学佛。”居士解释说,生意场上人际关系太复杂,每天陪笑脸,处处说假话,而且每天遇到的骗子也不计其数,活着真是累!既然感觉到了“累”,说明“有漏皆苦”的真理应验了。正如某名山的一位大和尚所开示的那样:“世间的一切,远看是乐,近看是苦;粗看是乐,细看是苦。”世间人生的本质属性为“苦”,真实不虚。 说到这里,让我想起一位刘姓居士。这位刘居士法学硕士毕业,服务于律师所,为深圳为几家大型国企做法律顾问。有次她对我说,她不想当律师了,想出家。我问为什么,她说律师就是替当事人作无罪辩护——明明知道是有罪的,可还要绞尽脑汁为其开脱。后来,刘居士舍弃了数十万元的年薪,到五台山出家去了。 对于居士们修学佛法,坦率地说,我并不主张他们过于深入,更不主张居士们不加选择地修学僧人专修法门——有一位居士想修四念处。我对她说,你最好别去修,容易出问题。作为居士,把一些佛教基础名相搞清楚,然后按照一些简易的法门去如实行修就可以,没必要在教理上着力较劲。佛教传入到中国后,居士的修持次第没了,最后只剩下念佛法门。而在早期佛教中,佛陀将居士的修习法门分为世间和出世间两个次第,世间次第就是“三论”:施论、戒论与升天论,这是居家人士修学的重点法门。所谓“施”,就是财布施。在家人行财布施,出家人行法布施,从经济学来看,也是一种交换行为,用不着去神秘化或妖魔化。 虽然财布施种类繁多,但在早期佛教中主要体现为“四事供养”(衣服、饮食、卧具、汤药,或房舍、衣服、饮食、汤药)。然随着时代的进步,“四事”最后均可以货币形式进行等价交换。如果按这个逻辑推演,身为居士,当务之急是要给自己找准“角色”——就好像戏曲演员,老生和花脸,其实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作为居士,如何找准自己的“角色”?我觉得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 1、坚定信念。身为居士,首先要有信仰,而且信仰要坚如磐石,切不可半信半疑。在《杂阿含经》中,佛陀对摩诃男说:“于如来所正信为本,坚固难动,诸沙门、婆罗门,诸天、魔、梵,及余世间所不能坏。” 2、立足俗务。具体地来说,居士们以处理俗务为要旨,不要过多过深地参与到佛教事务中来——诸如晚清民国的一些居士,以正统自居,对僧人颇为不屑,对僧团内部事务也热心过了头,其实是把精力用错了地方。从居士本身角色而言,首先要处理好家庭邻里关系,其次要把自己的事业打理好,理顺各种工作关系,继而还要筹划子孙后代的培养。就是说,自己家的事情要多操心,佛教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从某种意义上说,存在的,便是合理的。 3、累积财富。既谈四事供养,总要一定的物质基础,慧远大师说“广积资财,居财之士,名为居士”,宋代《祖庭事苑》也把“居财有富”列为居士的四德之一。虽然佛教讲“心香”“虔诚”或“如法行持”均为供养,但那是无上供养,在现实世界里,还是要以物质形态来作为标准的。从小的方面讲,居士须安心工作,好好赚钱,为家庭累积更多的物质财富;从大的方面来说,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是居士的角色定位之一。 4、护持三宝。从当代来说,僧人能够披上袈裟也属不易,遑论出现旷世奇僧?对此宣化上人说,法师们也是凡夫之躯,还会有一些习气,切勿用圣人的标准来苛求他们。我认为居士当需从三个方面来护持三宝:一是“敬”字当头,尽量不要用个人知见来评断僧团的作为与是非;对法师评价实事求是,不吹捧,不贬低。二是如法供养,多多供养僧团大众,少供养特定个体(这点在《阿含经》中交待得很清楚);三是要讲规矩,到道场里来,不指摘,不是非,服从常住安排。 总之,从目前情势而言,僧与俗之间还是有着一定的不同,二者所饰演的角色也各不相同——虽然这种角色差异可能会逐步缩小甚至模糊。从居士角色来说,好好地把现实人生经营好,努力建设人间净土,才是居士们真正需要饰演的最重要的“角色”。本文来源:微信公众号“释界定” |
www.guiyifo.com 皈依佛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