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不忘初心”!佛经中反复高扬的主旋律
2017年10月20日更新皈依佛网
  编者按:“初心”一词,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初心就是儒家的“人之初性本善”的初心,就是道家返朴归真“复归于婴儿”的初心,那么,佛教如何看待“初心”?佛教经典怎样阐述“不忘初心”?凤凰网佛教特邀陕西师范大学佛教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吴言生教授执笔,为广大网友系统梳理佛教经典中关于“不忘初心”的若干定义和阐述。本文从佛教经典出发,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不忘初心”是佛家反复高扬的关键词和主旋律。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留给我们的珍贵资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2017年10月18日,中共十九大隆重召开。习总书记在报告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大会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初心,在习总书记的报告中,指“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共产党人的初心。“初心”一词,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初心就是儒家的“人之初性本善”的初心,就是道家返朴归真“复归于婴儿”的初心,就是佛家自觉觉他自度度他的初心。《诗经•大雅•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做事没有人不肯善始,都有初心,但很少有人能坚持到最后。《道德经》第六十四章:“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一件事情做到最后,也能谨慎如同开始时做事时的初心一样,就不会招致失败。

  “不忘初心”也是佛教经典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佛教经典在初心及“不忘初心”的义项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蕴涵。

  “初心”蕴涵之一:开显智慧,大彻大悟
  《大般若经》卷三三○:“是菩萨摩诃萨,若用初心,证得无上正等菩提。”(大菩萨们如果运用初心,就能证悟到彻彻底底的觉悟)

  《无所有菩萨经》卷三:“得初心已,皆令成就于一切智乃至菩提。”(得到了初心,就可以成就一切智----声闻缘觉的觉悟,乃至菩萨的觉悟)

  《宗镜录》卷四十一:“文殊之妙智,宛是初心。”(文殊菩萨的神妙智慧,宛然就初心)

  可见,初心就是般若智慧的开显,就是大彻大悟。佛的意思就是觉悟,觉悟首先是自觉,没有觉悟就没有佛,所以《菩提资粮论》卷一说:“佛及佛之余,皆从初心出。”

  然而,纵使开显智慧、大彻大悟,还仅仅是个“小目标”。仅仅实现自我觉悟的小目标还远远不够,还只是停留在关注一己觉悟的阿罗汉层次,还不是大乘菩萨。中国佛教的本质是大乘精神,大乘精神的本质是觉他利他,这才是初心中蕴含的更为高远的“大目标”。

  “初心”蕴涵之二:生起慈悲,普度众生
  《菩萨璎珞经》卷四:“云何为初心?……同日同时,尽成佛道,是谓初心!”(什么是初心?帮助众生度化众生,与众生同一个时间,一起成佛,这才是初心)

  大乘菩萨们般若波罗蜜,已经乘着智慧这舟到达了彼岸,回头一看,众生还在苦海中,就生起了无限的慈悲心,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就把慈悲的航船倒着驾回来,普度众生,这就是“倒驾慈航”、“慈航普渡”,要让大家统统觉悟成佛,这也就是《心经》咒语“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的宗旨。

  《大智度论》卷二十:“初心未摄,未能深爱众生故。”(初心就是对众生深切的爱。如果不能发起初心,那是对众生的爱不够的缘故)

  《宗镜录》卷九十九:“若离初发心,则不成无上道。所以云一切功德,皆在初心。”(如果离开了初发的心,就不能成就普度众生的无上的佛道。所以说世出世间一切功德,都在于初心)

  《紫柏尊者别集》卷二:“恒不昧初心,愿轮运悲智。” (永远不要迷昧了初心!大乘佛教的精神是悲智双运,运转起慈悲与智慧的双轮。智就是智慧,上求菩提,大彻大悟;悲就是慈悲,下化众生,普度众生)

  “初心”蕴涵之三:易被染污,坚守初心希有难得
  《地藏经》卷二:“世尊,我观是阎浮众生,举心动念,无非是罪。脱获善利,多退初心。若遇恶缘,念念增益。”(世尊啊,根据我的观察,红尘世界中的众生,举心动念,都是不干净的罪恶的念头和行为。假如受到物质利益的诱惑,很容易退失初心。如果遇到了不好的外缘,就会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

  确实,连舍利弗发心修习大乘,施人眼珠遭受委曲后,也曾经一度退转了修习大乘的初心,更何况凡夫众生?因此之故,禅宗大师对持守初心者给予了高度的赞赏。

  《大慧语录》卷二十三:“把得定、作得主宰,信得谛当,不退初心,真火中莲华也。”(把持得定,作生命的主宰,坚定不移地生起信念,持守初心,这种人就像火中的莲花一样,实在是希有难得)

  《投子义青禅师语录》卷一:“信定若金刚,初心圆万德。”(信仰坚定不动摇,像金刚般牢固,发起了初心,就具备了所有的美好庄严的德行)

  “初心”蕴涵之四:容易退转,故需不忘初心
  《出曜经》卷二十:“初心极猛,久必退散。”(修行人发心非常坚定勇猛,但时间一久,就一定会退失消散)

  有道是:“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两年,佛在大殿;学佛三年,佛在西天。”时间越长,初心就被遗忘得越厉害,越修行反而与初心越远了。所以佛教说要经过长期艰苦的修行才能到达阿鞞跋致的境界,成为“不退菩萨”。所谓“不退”,就是进入了开悟的境界后,永远不再退回到以前凡夫或小乘的地位,让心永远安住在般若智慧的光芒中,永不退失。

  《大宝积经》卷二十七:“初心清净,无有嫉妬,亦无动摇,智慧明照,于一切法,而得自在,解了佛法,是名菩萨不退转也。”(初心清清净净,不会去嫉妬别人,也不会受外境的影响而动摇。般若智光明朗彻底地照耀,在面对一切事物时,能保持心灵的自在,能够通达佛法的精髓,这种人就叫做不退转菩萨)

  如何不忘初心?谨记两个途径
  第一、去除尘垢见初心
  《大智度论》卷五十四:“若初心不净,后不能发净心,如炼铁不能成金。”(初心一定要纯净,如果初心不干净,因上不干净,果上就不会圆满,就不能生发清净心,就像炼铁一样,再怎么融炼铁也只是铁,不能被炼成钢)

  《五灯会元》卷四:“汝欲作佛,但无许多颠倒攀缘,妄想恶觉。垢净众生之心,便是初心正觉佛。” (你想成佛吗?只要不生起很多颠倒梦想、攀缘外境、妄想恶觉,就足够了。众生心里的污垢清除干净了,就是持守初心彻底觉悟的佛陀了)

  第二、时时常如初发心
  《华严经》等佛教经典说,初发心时,即成“正等正觉”。发了初心,一直保持这个初心,就一定能够成佛!所谓“出家如初,成佛有余”,如果出家几十年,都像刚刚出家时的第一念那么诚恳纯正的话,都一直保持着这个初心,那他早就大获成功修成正果了。

  《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三:“因该果海,初心即得菩提。”(一个小小的起因就会形成巨大的结果。一旦发了初心的因,就会结成菩提的果)

  《建中靖国续灯录》卷三十:“启顿初心,便成正觉。” (一旦开启了初心,当下就获得最圆满的觉悟)

  《无异原来禅师广录》卷二十六:“是以初心,便成正觉。” (凭借着这颗初心,就获得最圆满的觉悟)

  《联灯会要》卷十七:“汝等诸人,各各如初心出家,如初心行脚。直须自重,莫受人谩。” (你们这些求道者啊,每个人要保持好刚刚出家时的初心,保持好刚刚行脚参禅时的初心。要对得起这份初心,不能受别人的欺骗)

  佛经中的“不忘初心”:反复出现的关键词和主旋律
  佛教经典中,不改初心、不退初心、不负初心、不昧初心、不捐初心、不失初心,成了一个反复出现的关键词和反复高扬的主旋律。

  【不改初心】 《圆悟录》卷六:“初心不改。”

  【不退初心】 《大慧语录》卷二十五:“念念不退初心。”

  【不负初心】 《宗镜录》卷二十六:“方谐本愿,不负初心。” 《高峰原妙禅师语录》卷一:“切须莫负自己初心。”

  【不昧初心】 《投子义青禅师语录》卷二:“不敢昧初心。”

  【不捐初心】 《天如惟则禅语录》卷五:“山川可弃友可别,初心未可轻相捐。”

  【不失初心】 《紫柏尊者全集》卷二十八《咏竹》:“更爱诸君能抱节,不因霜露失初心。”

  佛菩萨的初心:悲心无尽、勇猛精进
  最后,引一段佛教经典中对初心作最为集中的赞叹的经文。
  《十住毗婆沙论》卷一:“问曰:‘是菩萨初心,释迦牟尼佛初发心,是心云何?’答曰:‘是心不杂一切烦恼……是心坚牢,一切外道无能胜者;是心一切众魔不能破坏……是心无覆,离诸邪行。……是心清净性无垢故……是心为大,受一切众生故……是心遍到不断大悲故……是心淳厚,以布施为资用故;是心大愿,持戒资用故……是心无瞋阂慈心深故。”

  说佛菩萨的初心,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心呢?这一段感情激越的回答,大意如下:
  初心是如此的纯正,断除了一切烦恼;
  初心是如此的坚牢,战胜了一切外魔;
  初心无欲望的遮蔽,离开了一切邪行;
  初心是如此的清净,拂去了一切尘垢;
  初心是如此的宽广,包容了一切众生;
  初心以大悲为根本,庇佑了一切有情;
  初心是淳厚的情怀,以布施作为至宝;
  初心是宏大的愿力,以持戒作为法财;
  初心是宽广的包容,以慈悲作为情怀。
  ……

  让我们一起,不忘初心,不改初心,不退初心,不负初心,不昧初心,不捐初心,不失初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来自“凤凰网佛教”。
www.guiyifo.com 皈依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