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0多年的卓刀泉寺:因泉水得名 跟关羽有关
2020年6月8日更新皈依佛网
  古卓刀泉寺,又名御泉寺、玉泉寺、泉寺,俗称关庙,位于武昌以东,伏虎山以西,南凭卓刀泉路,北临珞喻路东湖风景区,背靠伏虎山烈士陵园。

  卓刀泉寺周围岗岭起伏,松柏掩映,苍翠葱茏,交通便利,为武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著名风景旅游胜地。这里不只是一座佛教寺庙,更供奉关公,崇尚关公文化。

  明《寰宇通志》记载“府城东十里,汉昭烈郊坛上,世传关羽卓刀于此,有庙在泉上”。清《湖北通志》记道“关公行军于此,以刀卓地得泉”。清康熙时杜毓秀纂《武昌府志》载“县东十五里,为汉昭烈郊坛,寿亭侯关羽行军卓刀坛下,有泉出焉”。清《卓刀泉记》则碑载“城东十五里有卓刀泉者,吾楚胜迹也,昔汉寿亭侯关羽治兵江陵时,卓刀于此,故名”。

  据考证,公元208年(建安13年),关羽在此卓刀为泉,留下卓刀泉地名,至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

  相传,当年关羽驻军此地,时值酷暑,人马饥渴难耐,关公以刀卓地,顿时地裂泉涌,碧水汩汩而出,水涌成泉,三军顿时欢呼雀跃,于是后人称此泉为卓刀泉。

  宋代为关公信仰鼎盛时期,因此信众依泉而建关庙,明代演变为卓刀泉寺。明洪武五年,朱元璋的第六子朱桢(楚昭王)曾游历此寺,品赏了古泉之水,觉其口感甚佳,下令用条石建四级井台,并用一整块石头凿井口,他还亲自手写“卓刀泉”三字,令石匠刻于井口之上:这石阶与井口一直保存下来,成了至今尚能触摸的历史见证。

  此后古卓刀泉寺历经兵燹战乱,屡毁屡建,明末毁于战火,清康熙年间重建。清咸丰初,太平军与清军在此鏖战,卓刀泉寺再度遭毁。

  清咸丰八年(1858年)“同光中兴”名将、时任湖北巡抚胡林翼有感于关公“忠义仁勇”的精神,发动善男信女捐资重建(有《清咸丰八年功德碑》为证)。

  清光绪二年(1876年)贵族邑侯钟公领衔种树木1.3万株,间以梅竹桐柏桃李等树,到光绪九年,已林木葱茏。1916年,十方信众对卓刀泉再次重修,从而奠定了今日卓刀泉寺的基础。

  1926年,大鑫和尚住持卓刀泉寺,大鑫和尚之徒宗樵任监院,寺院为武昌三佛寺下院。近代高僧净慧老和尚依宗樵和尚出家。1956年武汉市政府拨专款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缮,改寺名为“古卓刀泉寺”。1959年被定为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

  2007年10月,武汉市佛教协会委派法云法师晋院,卓刀泉寺正式对外开放。

  2014年12月3日,“三国传说·卓刀泉传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www.guiyifo.com 皈依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