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一工地惊现明代佛头像 或是当年弥勒堂住持埋藏
2016年5月12日更新皈依佛网
  一盏残灯,倾塌的山门,石板上回荡的是在等,青苔上见证的是昔日繁华。5月5日,一座神秘的明代古寺庙,却因为一次施工,而在大渡口浮现于人间!

  当天,高姓温州商人给重庆时报记者致电称,在大渡口跳蹬镇南海村出土大量佛像、瓷片。经记者多方走访,发现这些文物属于消失近半个世纪的文物点弥勒堂。这座只存在于当地老人口述中的古寺庙,首次对外揭开了神秘面纱。

  为农家乐扩建道路挖出文物
  高先生告诉记者,自己在跳蹬镇南海村修农家乐时,需要把周边道路进行扩建。结果在进行土石方作业时,竟然发现有保存完好的佛头像和部分瓷片出土。

  最早大家原以为是意外,没想到越往下挖,残存的佛像,瓷片越来越多,还有石狮子、石像出土。高先生不敢继续施工,立即上报了当地政府以及大渡口文物部门。

  记者赶到现场后发现,这些文物埋藏一个约2米深的土坑中。经过专家初步判断,这些文物大多属于明清时代,其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尊佛头像,神态安详,做工精美。而瓷片则有大量明代的青花瓷。

  此外,还有部分古代人的祭祀用具,证明当年在大渡口跳蹬,曾有一个姓“五”的家族存在。

  记者数了数,截至施工停止前,已经发现大概有百余片瓷片,以及三四十件文物。目前都已得到妥善保存。

  文物或是弥勒堂住持埋藏
  南海村当地老人向记者证实,这些出土文物,就在古寺庙弥勒堂遗址旁边。

  《巴县志》中曾记载,弥勒堂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在大渡口颇有名气,但由于历史原因,已经损毁殆尽。记者随后从文物部门核实得知,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大渡口文物部门将其登录为文物点。但这座古寺庙的真容如何,一直缺少实物证据!

  历史文物专家初步判断,由于历史原因,弥勒堂被毁后,大量文物散落,又或是住持等人有意识进行埋藏,才造成了深埋地下的现状。

  大渡口文管所迅速对发掘现场进行了保护。记者了解到,市文遗院亦派出考古人员进入现场开展调查工作。

  大渡口文管所所长李国洪说,这次出土佛像等文物的做工,具有相当的艺术价值,基本可以确定,就是弥勒堂这座传说中的寺庙所有。

  李国洪说,下一步工作,他们会力争找到更多的出土文物证据,同时将这座古寺庙的格局分布弄清。

  此外,“五”这样奇特姓氏家族的出现,对研究当年少数民族移居重庆等问题,提供了资料证据。

  弥勒堂遗址已成居民住所
  记者看到,现在的弥勒堂遗址,已经变成一户何姓人家的住所,发现文物的土坑,就在何先生家旁边。

  何先生告诉记者,现在其住所的大门,就是当年古寺庙的山门改造而来。记者发现,原先的山门遗址,现在已经被掩埋在草丛中。

  院子里的围墙,也有大量当年古寺庙的石板等材料。何先生说,自己的家当年仅仅是古寺庙的一部分而已。

  记者在何先生的住所背后,看到了更多原有的弥勒堂遗址。整个遗址,估计有近1000平方米。记者跟着何先生走了一圈,发现老树、水井旁,随处可见寺庙的遗址地基。当地老人称,距发现佛像,瓷片约200米外的一块菜地,就是当年古寺庙的大殿所在。

  何先生称,当地老人曾有传说,这附近地下两三米随便都能挖出文物,但谁也没见过。不想这一次施工,证实了传说。

  跳蹬曾是古重庆人“商圈”
  《巴县志》中记载,佛教在跳蹬地区历史久远,旧时有白云寺、石林寺、金剑寺、金鳌寺、弥勒堂、龟亭寺及一些小寺庙。在主城区,这里是古寺庙最集中的区域之一。这些寺庙由于历史原因都曾毁损。现恢复较好的是金鳌寺和石林寺。

  记者请教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邹后曦,他说,这些出土佛像价值颇高,是跳蹬镇作为古代重庆繁华区的证明。

  邹后曦说,古寺庙众多,首先是和交通有关。弥勒堂和其他跳蹬镇的古寺庙,都在长江北岸,同时周边都有官道。而古寺庙集中,就说明古代这里人丁兴旺繁华,同时还可能有大量的商业活动伴随展开。

  在弥勒堂遗址对面,可清晰看到长江中的龟亭子巴人立市遗址。李国洪说,在秦朝司马错、张仪入蜀前,以这个小岛为核心的区域是当时重庆的集市,并一直持续到晋代。后来跳蹬镇古寺庙繁荣,就和集市形成有关。而这一次弥勒堂遗址的发现,可以证明从巴国到明清时期,大渡口是重庆重要“商圈”。
www.guiyifo.com 皈依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