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性法师:汉传禅法与当代社会 |
2020年7月21日更新皈依佛网 编者按:本文从汉传禅法入手,剖析其产生、演进、法理、修证、优势、特色,总结其传承与发展的经验与教训;对现状进行关注,对未来进行展望。作者同时考察汉传禅法对当代社会,特别是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当代社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对整个汉传佛教的当代价值,作出了基本的判断。 文/本性法师 一、引言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中国是佛教的第二故乡,是汉传佛教的源头,更是汉传禅法的祖地。随着印度佛教的中国化,中国佛教的国际化,汉传禅法也爬山登岭、漂洋过海,汇入丝路洪流,接续扛起佛教的国际化大旗,挺进东亚、东南亚,乃至迈向欧美。今日,有人说,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同样,有华人的地方,基本都有佛教。尤其,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后,中国汉传佛教特别是汉传禅法,正在从海外所在国或地区的华人社区与社群,进入非华人社区与社群。 这是一个大变局的时代,世界的旧秩序正在发生变革调整,新秩序正在构建产生,这不单指政治、经济,当然,也必然包含相关联的文化、宗教等。时代变局之因,必有世界动荡之果。时代的变局源于动乱的人心,动荡的世界,又加剧了人心的动乱。动乱的人心,不可避免产生苦闷、迷惘、躁动、不安、喧嚣、烦躁、失望,甚至绝望的负面情绪,人类的生活压力,社会压力等陡增,生命价值,人生宗旨,无法明确,越发虚无。这些内在的负面力量外发,从精神力量爆发为物质力量,于是暴力纵生,动乱接续。 在这大变局的世界,文化能起到什么样的引领作用?或者说什么样的润滑作用?尤其宗教,可以在人心抚慰,压力消解,怨恨宣泄,人性净化,特别是,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缓解文明冲突,减少文化误会,促进邦国友好,维护世界和平等等方面,起到什么样的特别的无可替代的作用?这需要世界佛教界拿出时代的答案!在这方面,以中国佛教协会为代表的中国佛教界,作了不少的探索,取得了许多的成绩。尤其,“世界佛教论坛”、“中韩日三国佛教友好交流会议”、“中美加三国佛教友好交流会议”等交流合作机制的成功确立与良好运行,使佛教,尤其汉传佛教,成为了“世界”“中日韩”“中美加”间真正的“黄金纽带”,增进了沟通、理解,培植了感情、友谊。本文写作的初心,其出发点与落脚点,也是为了此人类安全与幸福的事业缔造,添砖加瓦。 二、汉传佛教的禅门五宗 释迦牟尼佛曾在灵山说法,手持一枝金色莲花,向大众展示。当时,在座众弟子都默然,只有摩诃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于是世尊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之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有缘之人,以心传心,以心印心。无缘之人,向上一路,千圣不传。摩诃迦叶便成了印度禅法的初祖。禅法,就是这么来的。 自摩诃迦叶受法以来,禅法辗转相传,传到了菩提达摩尊者。菩提达摩尊者,南印度高僧,他观见中国人有大乘根器,即泛海东来。在河南嵩山面壁坐禅九年。有名僧神光,仰慕达摩祖师高风,风雪之中,断臂求法。达摩祖师感其精诚,为他安心,向其传授了禅法心印,并赐其名为慧可。史上,达摩祖师被尊为中国禅法的初祖,慧可被尊为二祖。达摩祖师曾留下一偈:“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后来,慧可传三祖僧璨,僧璨传四祖道信,道信传五祖弘忍。时在湖北东山寺的弘忍大师,门下弟子众多,其中神秀、慧能后来都成为禅宗的一代宗师。神秀深受弘忍器重,为寺中首座,以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传世,但因未明心见性,弘忍大师最后将衣钵传给了留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慧能。慧能大师得传衣钵后,因缘未到,隐修山林十余年。后慧能大师在广州法性寺出家,并广收门徒,于韶关南华寺大弘禅法,被称为大乘南派禅宗。他是禅宗教义教理中国化的完成者,他大弘禅门顿悟之道,提出:“心念不起,名为坐,自性不动,名为禅。”“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遗世佛教中国化巨著《六祖坛经》。 在慧能大师时代,禅宗作为中国佛教一个大的宗派才真正形成,而后,其法子、法孙开出禅门五宗,应验了达摩祖师“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的预言。慧能大师门下有法子多人,其中,南岳怀让、青原行思二支,成为后世禅门的主流。禅门五宗,即南岳门下分出“沩仰宗”、“临济宗”;青原门下分出“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禅门五宗,笔者这里的介绍,主要从其理论支撑层面上。 1、沩仰宗 沩仰宗,是汉传佛教禅门五宗之首出,由沩山灵祐禅师与弟子仰山慧寂禅师,共同开创。沩仰宗主要特色有“农禅家风”、“三种生”、“圆相”等。 “农禅家风”,强调理事圆融,重视在日用生活中修心练禅。“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 灵祐祖籍福建霞浦,为百丈怀海禅师的学生,百丈倡导:“农禅并重”、“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这自然影响到灵祐,因此,他很重视农禅家风。农禅家风为中国佛教的大众化与生活化写下注解,也为中国佛教的自养经济提供了保障。 关于“三种生”,灵祐禅师说:吾以镜智为宗要。出三种生:所谓想生、相生、流注生。想生,即能思之心杂乱;相生,即所思之境历然;微细流注,俱为尘垢,若能净尽,方得自在。这“三种生”提出的用意是要“净除现业流识”,其意义在于指明这“三种生”皆属虚妄,我们应破除这些虚妄,不于念上起心,则触目遇缘,无非是道。 沩仰禅法中的圆相,即借一圆形以会心,表示言语道断、超越文字的圆满、圆融之境。亦即绝对真理。慧忠国师曾经画一圆圈,表示实相无相,此即圆相要表达的内容。禅僧经常会用拂子、如意、柱杖或手指在空中或地上画一圆相,即源于此。 2、临济宗 临济义玄禅师,是南岳怀让一系的传人,其教法峻烈,棒喝并用,剿绝情识,斩断一切情见,令修学者直下承当,明心见性。临济宗突出强调“立处皆真”、“无修无证”, 临济禅师说:“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无事,屙屎送尿,著衣吃饭,困来即卧。”又说:“向外作功夫,总是痴顽汉,你且随处作主,立处皆真,境来回换不得。纵有从来习气,五无间业,自为解脱大海。”因为“自性本自具足”,“无位真人”每日在面门出入,超越一切人为意识的思想、造作和执著,所以,禅宗的最高境界是无修无证,立处皆真。 其教法以“三玄三要、四宾主、四料简、四照用”等为特色。如“四料简”,即“有时夺人不夺境,有时夺境不夺人,有时人境俱夺,有时人境俱不夺”。这是根据学人对于我、法二执的不同,给予灵活地因材施教的方法。 临济宗法脉遍天下,禅门五宗自宋代以后,只有临济宗、曹洞宗盛行,临济宗广传四方,曹洞宗只偏盛东南一隅,故禅门有“临天下,曹一角”之说。临济宗能够法门长青,不能不说,与该宗高举“立处皆真”“平常无事”等“平常心是道”“真心是道场”的精神旗帜大有关系。 3、曹洞宗 曹洞宗,出自青原行思系下石头希迁一脉,肇始于洞山良价,兴盛于曹山本寂。该宗承继石头希迁的《希参同契》、昙晟的《宝镜三昧》的思想,从理事交涉的关系中提出“君臣五位”说,用偏正回互的理论阐述其体用、理事关系。 所谓君位,即是正位,“正”指理体、静、空、平等、绝对、本觉、真如等。臣位,指事相、动、色、差别、相对、不觉、生灭等。事与理彼此相依相涉,又各有分限,平等不碍差别,差别不碍平等。事相上,生死是生死,涅槃是涅槃;烦恼是烦恼,菩提是菩提。但在究竟的理体上,生死与涅槃是一体的,生死即涅槃;烦恼与涅槃也是一体的,烦恼即菩提。五位说的提出,是因为良价认为,顿悟法门非一般人可以做到,为此,提此五位说,作为方便法门,因势利导,接引上中下尤其中下根机者。本寂认为“心即佛,相即真”,这为后来的默照禅提供了理论基础。 曹洞宗宗风温厚,精耕细作,稳健绵密。谈及临济宗与曹洞宗,笔者深感荣幸的是,于1996年在上海圆明讲堂嗣法爱国高僧圆瑛大师高足明旸禅师法脉,被授定为临济宗第42代、曹洞宗第48代法脉传人之一,因此,也深感传承的责任之大 4、云门宗 石头希迁的另一法脉传至雪峰义存,雪峰义存之下,传至云门文偃,创立了云门宗。云门宗经历了五代、北宋、南宋,整整三百年,出现了很多高僧大德。云门禅风自成一路,最著名的有“云门三句”、 “一字禅”等。云门文偃禅师常说“日日是好日”!以破除人与我、事与理、好与坏、烦恼与菩提等一切的二元对立、虚妄分别。是呀,时时是好时,日日是好日,月月是好月,年年是好年,生生是好生。 “云门三句”,即“涵盖乾坤、截断众流、随波逐浪”,意思是:诸法实相超越一切相对,遍摄天地万物,无处不在,涵盖整个法界;学者应断绝妄执,不随妄想漂流,直下承当;悟平等一如之道的人,得大自由、得大自在,无心于事,物我两忘,随缘随机接引有缘众生。 “一字禅”,是指文偃禅师在回答参学者问话时,只用一个字。如有人问: “如何是祖师西来意?”答:“师。”问:“如何是心?”答:“心。”打断学者的思维,启发他们自悟。 5、法眼宗 法眼宗,五宗中最后创立的宗派,是南唐、吴越时期影响最大的宗派。雪峰义存门下,经玄沙师备、罗汉桂琛,传到法眼文益,创立法眼宗。法眼宗深受《华严经》影响,有“华严禅”之称。其思想除了具有华严思想的辩证圆融特点外,深具特色的是力倡“不知最亲切”、“一切现成”。 “不知最亲切”,即如僧肇的《般若无知论》指出的,世俗之知是二元相对的、分别的、有局限的。世俗的见闻觉知障蔽了自性,只有般若观照的智慧,才能够洞观万象。知识是外求之知,智慧是内求之智。 “一切现成”,正如《六祖坛经》所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因为佛性本来现成,所以只可顿悟,而不可思量、分别、计较,“举心便错,动念即乖”! 一花开五叶,宗下分宗,人才辈出,独占鳌头,汉传禅宗由是成为中国规模最大、流传最广、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 三、汉传佛教的四大禅法 五宗,既有学理,又有修法,其修法中,具有特色,自成体系,流传至今,代表性的有四大禅法,即:默照禅法,看话禅法(也称话头禅 法),念佛禅法,以及止观禅法。四大禅法,笔者这里的介绍,主要侧重于修行的方法上。 1、默照禅 禅宗本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但是到了宋代,因为众生根器方面的差异,以及因缘变化,为适应与官僚阶层、文人士大夫交往交流的需要,禅门宗师以“颂古”、“评唱”等形式,解说公案,演变成文字禅。但后来很多人沉溺文字,文字禅变成了“口头禅”、“葛藤禅”,流于浮夸、流于形式,弊端频现。 曹洞宗的宏智正觉禅师,为了将修禅悟道功夫落到实处,大力提倡“默照禅”,主张“忘情默照”、“照默同时”、“一念照得破,则超出尘劫,光明清白。”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达摩祖师“壁观”禅法的一种回归。把禅法从“口说”拉回到“心行”。 宋代,日本僧人道元到中国天童山,参如净禅师,终得身心脫落,如净禅师付之以祖师传持的袈裟。道元禅师回国后,开立日本曹洞宗,迄今不衰。 2、看话禅 临济宗的大慧宗杲禅师,则大力倡导参话头。他系统而完整地提出了看话禅,以整顿混乱的禅林。所谓看话禅就是从公案古则中拿出一则无意味语句,离开思惟的窠臼,摆脱心意识的作用,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一个话头上,比如“念佛是谁”、“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什么是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狗子有无佛性”“吃茶去”等,时时举觉,久久为功,大发疑情,小疑小悟,大疑大悟。如大慧宗杲禅师,领众同参赵州禅师的“无”字公案,活人无数。 默照禅法和看话禅法的兴起,进一步推动了禅宗的兴盛,北宋之后禅宗发展成为中国佛教的主要流派。宋朝末年,临济宗高僧无学祖元禅师东渡日本,创建了日本主要禅宗道场之一的圆觉寺,至今已传灯200余代。 3、念佛禅 早期修习念佛禅法出名的,是东晋名僧慧远大师。念佛禅就是一心专念诸佛名号,都摄六根,不取一切外相,观照佛之境界,以念佛入禅定。在慧远大师的倡导下,刘遗民等123人,在庐山修念佛三昧,发愿往生。这也是中土第一次结社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修念佛禅的。从理论高度系统地融合禅净,倡导念佛禅的,是唐末宋初的永明延寿大师。永明延寿大师以万善同归、理事无碍的思想,继承中国禅宗自达摩以来以心为主、注重心性论的传统,折中法相、华严、三论、天台等宗派精华以融合于禅。又融汇、会通禅净,提倡禅净等持。永明大师受到当时吴越王的尊崇礼遇和大力支持,对后世佛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宋代以来,念佛禅几乎席卷整个中国禅界,宋、元、明、清历代一些著名禅师,直至当代的虚云、圆瑛等大师,都奉行禅净双修的路线。明朝末年,福建高僧隐元隆琦,将中国明代盛行的“念佛禅”带到了日本。隐元开创了日本禅宗的黄蘗宗,被日本后水尾法皇赐号大光普照国师。 4、止观禅 天台“止观”所修,为“中道实相禅”,天台祖师将大乘“空假中”三谛圆融的中道实相义理,与禅观实修之法结合,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法门,是非常中国化的宗派和禅法。智者大师依各部经论论述,创立四种止观,即“小止观”、“渐次止观”、“不定止观”、“圆顿止观”。既有渐修次第,又有圆顿大法,是南传禅法与汉传禅法的有机结合。 天台宗在智者大师时代兴起,得到当时朝野的支持和信奉,因此其对隋唐之际的佛教各宗派多有影响,被佛教徒高度重视。天台宗虽几经兴衰,但至今仍生机不绝。并且,入唐求法的最澄、圆珍,将之传到日本,得到很好的发展。而至宋代,随着天台教义在朝鲜半岛的传播,高丽的大觉国师义天创立天台宗。义天是高丽文宗王的第四王子,后出家入宋研习天台教观。回国后大力弘扬天台止观禅法,宗风大振,对整个韩国的佛教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法无定法,应机则妙。中华禅门的四大汉传佛教禅法,无非都是为了众生修行戒定慧,息灭贪嗔痴,解缠去缚,远离颠倒梦想,破除我执、法执,开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证佛知见,成就灵性的大慈悲、大智慧、大自由、大解脱! 四、汉传禅法的四大特点 1、中国化 佛陀是改革者、创新者、革命者、创造者。佛陀是开放精神与自由意志的倡导者与实践者。佛陀的教法中,充满着丰富的运动、改变、适应、协调的基因,为此,他才会悟出因缘法、无常观、因果律、圆融说。基于此,佛教是因缘只说,机缘之教,据因缘而教,随因缘而化,也就是,因应时空的演进变化,而随缘随机,弘法利生。这从佛陀,及其十大弟子等圣众的制戒、讲经、持戒、听法、释典、著论,等等之中,即可窥见。因此,从一开始,佛教即非教条主义之教,佛学即非凝固不化之学,其中,有源头活水。 佛教从印度入华史,就是一部印度佛教中国化的历史,在这历史进程中,印度文化的代表佛教与中国文化的代表儒学,遇见、误会、沟通、理解、互动、互鉴、共进、双赢。由此,佛教,从印度文化特质的系统,转变为中国文化特质的系统。这种中国化的实例,比如:一从译经,便就开始,印度佛教经典,译成汉语,许多概念、名词、意思等,便是以“格义”方式进行翻译。因为,中印文化的差异,有时,对于某些印方内容,并没有合适的中方词语或句子,进行配对。所以,格义,也叫比附,便是当时最合适的翻译方法。又比如“三教融合”,佛教入华,从树苗到大树,有过乘风破浪,也有过逆水行舟。经验与教训,让佛教成熟成长,这包括,儒释道三教的交流、融合、合作、共生。以对方为鉴,摒弃自己身上的一些缺陷,吸收对方身上的一些优点,为自己所用。又比如:中国佛教八大宗派的兴起,中国祖师,根据佛教要典中的精要微义,吸收中国文化营养,结合时空因缘,人类需求,进行发挥与转化,创造出各成体系,各有特色的八大宗派,即唯识、三论、天台、华严、禅、净、律与密。又比如:中国禅宗六祖慧能《六祖坛经》的产生。《六祖坛经》融入中国文化的特质,中国人的思维,让印度禅法变成中国禅法,不变本质,但方法出新。典型方法如:变印度禅法之渐修为中国禅法之顿悟,“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门五宗,四大禅法,皆奉《坛经》为基本原典,皆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再比如:“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马祖道一建了大小几十座道场,建筑风格中国化,建筑体量规模化,因为,参照了宫殿,也参照了孔庙。百丈怀海,因地制宜,在佛教戒律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中国化的规矩,如:“农禅并重”,“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特别是“不立佛殿,惟树法堂”,以此“表佛祖亲嘱授,当代为尊也。入门无佛殿,升座有虚堂。即此传心印,当知是法王”。为此,法师说法在法堂,方丈升座也在法堂,强调法堂在寺院建筑中的中心位置,指出圣法在佛教三宝中的核心地位。再如:独身、素食、僧衣、住寺,成为汉传佛教传统,而素食,就独具汉传佛教的特色。 2、大众化 在笔者的理解中,大众化,意味着庶民化,生活化。考察原始佛教,似乎可以认为,如果参照印度四大种姓人口的比例,佛陀时代的佛教,信奉者中,占更大比例的是社会精英,如宗教阶级,行政集团,富商阶层,而非如首陀罗,这奴隶者,与绝大部分的吠舍,这商人与农民,这两大低种姓,实际上占着印度总人口的绝大部分。由于种姓制度的严厉与残酷性,这绝大部分的人口,实际上无法脱离当时婆罗门教的束缚与制约,无论人身还有思想,皆一样。也因此,一些所谓的“贱民”出家了,便成为经典中的典范,如优婆离,出生奴隶阶级,为人理发,有幸的是,他是为王子们理发,后来,还为佛陀理发,也就是说,他虽出首陀罗阶级,但幸运地遇上了贵人,改变了环境,碰上了出家为沙门的机遇。否则,如多数低种姓一样,既无出家为沙门或学修佛教的觉醒意识,也不可能有这样机会。当然,佛教于当时,无法深入绝大部分大众,还与大众的受教育低下有关,因为,种姓制严禁奴隶种姓受教育与去信仰,彻底剥削了奴隶阶级的教育权与信仰权。为此,佛陀说法,常说故事、比喻,而且,常说白话,少说雅语,也是事出此因之一。由于种姓制原因,佛陀每度化一位奴隶,就是一次对种姓制钢笼铁网的挑战与冲破,殊为不易。而因此,客观因缘使佛教无法于当时大量地度化或教化到奴隶阶级与农民及底层商人的大部分。另外,印度佛教包括早期静坐,禅观,等等修行方法,比较多程序、多过程,一般人比较难于把握,这也是佛教当时难于大众化、平民化、生活化的原因。也因为这些原因,我们看经典会发现,虽然佛陀也度了盗贼、娼妓等,但度的更多的是如他出家前所属的行政集团,还有富商阶层,甚至宗教职业者,如婆罗门教的,以及当时各种宗教思潮的职业者与实践者。而佛陀的说法,更多的是对沙门集团或其他宗教阶层说法,这从各大经典的产生因缘亦可窥见一斑。 而印度佛教入华后,由于中国化,而且大众化、生活化与庶民化,与底层民众的接触更多更广了。由于大众化、生活化,更进一步促进了中国化。中国佛教,尤其中国佛教的特质禅法,其大众化,体现在哪呢?比如:在中国兴起的话头禅,只凭参一句话头,奋力参,死心参,便有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机会与希望。何为话头,如:“念佛是谁”,“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何为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又比如:念佛法门,即念佛禅,只要死心塌地,一心念佛,念到一心不乱,一念不生,即可带业往生,成佛作祖。由于方法简便,虽然许多人未受很好教育,但都可以信奉实践。因此,如念佛法门,便普及到庶民中,“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还有如:汉传禅宗强调:“农禅并重”“行亦禅,坐亦禅,行住坐卧体安然”,“禅茶一味”,砍柴挑水,莫不是禅。于是,禅法生活化,禅法于生活中。当代净慧长老还提出了“生活禅”的概念与内容,理论与实践。像“农禅并重”,挖地锄草也可能开悟,如唐代香严智闲禅师,田园之中,碰瓦击竹,脆响声中,便得开悟,留偈曰:“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由于,于柴米油盐酱醋茶中都可修行、开悟,所以,佛教与生活紧密结合,为百姓接受、受用,为此,大众化、庶民化,也就必然了。 3、简约化 汉传佛教的汉传禅法,一大特色即简约化,也就是说,简单明了,简直简洁,易于把握操作,就如前面提到的“话头禅”“念佛禅”等,易学易修。尤其,六祖慧能提出的顿悟禅法,可以说,是对印度禅法渐修的超越。顿悟,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如慧能的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在印度禅法中,要渐修,慢慢地修行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就如中国神秀之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试,勿使惹尘埃”。也许,学修一生,甚至多生,尚不可得悟。印度禅法的渐修,方法上的次第化、程序化,就如南传佛教要典《清净道论》的戒定慧系统,就如早期论著《瑜伽师地论》的修学系统,非一般智力的人士可以把握,虽不可说这系统对于一般人而言是烦琐的,但起码可以说,不是简约的。简约化,本身虽然不是生活化、大众化,但简约化却是生活化、大众化的入口、关口。因此,简约化,对汉传佛教的传承与传播,是至关重要的,尤其,在佛教遭遇困难的时空。中国历史上,几度灭佛,只有禅宗保留的最好,分析认为,就是因为汉传禅宗的简约化与大众化特性,使之存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在困境中易得保全。 4、国际化 高僧大德与专家学者总结中国佛教,说有三大优良传统,即农禅并重,学术研究,与国际交往。一部中国佛教史,同时,也是一部佛教对外交往史。许多典型的对外交往高僧名录,灿若繁星。法显南行,以老迈之躯。鉴真双目失明,却继续第六次东渡,终于成功。他说:“为是法事也,何惜生命?诸人不去,我即去耳”。玄奘西行,宁进西天一步死,不退东土一步生,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方抵佛国印度。法显的对外交往,从印度、斯里兰卡请回了佛教律典。鉴真的对外交往,为日本传去了戒律制度,创立了日本律宗,被称作日本文化的屋脊。玄奘在印度被称作“大乘天”“解脱天”。同为对外交往典型的义净曾经感叹说:“法显法师则创辟荒途,玄奘法师乃中开王路”。经过中华一代一代高僧大德的极目四野,心向八荒,丝路驰衲僧,圣法若洪流,终于有了中国汉传佛教今日的气象。 中国佛教的对外交往,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有去有来。印度达摩禅师入华,在中国传承了印度禅法。韩国的金乔觉入华,中国有了金地藏菩萨信仰,有了九华山圣地。佛陀的佛指舍利、佛牙舍利,从印度传到中国,供奉于陕西法门寺与北京灵光寺,多少华夏四众弟子,为之顶礼膜拜。中国佛教的源头,更是源自印度。由此亦可见,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大度与包容。中华文化,尤其汉传佛教的双向交往,最典型的莫过于中日的佛教交流互鉴。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在2019年11月25日于东京同日本外相茂木敏充共同主持中日高级别人文交流磋商机制首次会议,并发展《共同谱写人文交流新篇章,助力开创中日关系新时代》演讲,其中,王毅部长谈到:“鉴真、隐元东渡弘法,空海、最澄入唐请益,汉传佛教的精髓绵延至今”。扬州高明寺的鉴真入日本后,创立了日本佛教律宗暨该宗大本山奈良唐招提寺。福州黄蘗寺隐元,入日本后,创立了日本佛教黄蘗宗暨该宗大本山黄蘗山万福寺。日本僧人空海入唐求法,入境福建霞浦赤岸,被称“入唐初地”,入住福州开元寺,被称“入唐首刹”,后去长安,回日本后,创日本佛教真言宗暨该宗大本山高野山。最澄入唐求法,入境宁波,修学于浙江天台山,回日本后,创立日本佛教天台宗暨该宗大本山比睿山。屈指一算,日本佛教的主要宗派,皆源流传承于中国,如真言宗即密宗,天台宗,净土宗,律宗,禅门的曹洞宗与临济宗及黄蘗宗等。 中国佛教的对外交往,促进了中国汉传佛教尤其禅法的国际化,也因此,汉传禅法,从隋唐就传向东亚,其后,代有外传,及明代,清代,乃至民国期间,汉传佛教,更是传向东南亚。改革开放后,汉传佛教还更进一步由新一代僧侣传向欧美等。尤其中国“世界佛教论坛”,“中日韩”“中美加”等多边佛教交流机制的成功运作,更促进了中国汉传佛教走向国际,在国际上扩大影响力与话语权。 五、汉传禅法的四大疗法 佛陀创教,就是为了一大事因缘,这一大事,就是为了觉悟众生,度化众生,为了众生的苦难拯救与烦恼的解脱。佛陀不是为了创教而创教。 佛陀创教以后,佛教分为三大传承,在三大语系佛教中,可以说,汉传佛教信仰人口,是最多的。而中国,既为汉传佛教的源头国,更是汉传佛教的大国与强国。因此,中国在世界汉传佛教中的地位,无疑是举足轻重的,为汉传佛教的国际化传播与发展,为度化众生与利乐有情,作出了决定性的贡献。 汉传佛教,有八大宗派,每个宗派,皆有各自修行的理论系统与实践体系。在这方面,如上所介绍,汉传禅法,也是一样。汉传禅法,于当代社会,其所对治或叫疗法,是什么呢?或者说,要达到什么目标? 1、社会价值上,将人类从重视物质转变为重视精神。 佛教,首先,肯定物质的重要性与基础性之作用。佛陀曾经叫空腹前来听经的信徒先去吃饭,然后再来听经。佛陀也说,贫穷,对一般人而言,就是灾难,三餐不饱,还被人讨债。所以,佛教肯定西方极乐世界物质丰富的价值所在。佛陀,曾经也接受了给孤独尊者豪华精舍的供养。佛教认为,个人财富的拥有,是种福报,不仅要感恩,还当分享,即个人财富,要一份用于日常开支,一份用于储蓄,以备不时之需,一份用于投资,再一份用于慈善,做公益,积功德。但佛教也强调,物质只是为了人的基本需求,而不是为了助长贪念与欲望。佛教认为,物质为人而活,不是人为物质而活。人不可成为物质的奴隶,物质只是为人所用。 在佛教看来,人的价值,不在拥有多少物质,不在可以消费多少物质,不在能够支配多少物质。人的价值,在于精神的富有、拥有,在于精神的高度、深度与广度。也就是,在于身心灵的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或者说,是伦理、道德、福报、善业的全面俱足。 为此,佛教倡导:安贫乐道。当年,迦叶尊者穿着残破的衣服,佛陀劝他换件好的,迦叶回答说,他不以衣破身贫为苦,而是以苦为乐。佛陀听此,很感动,便随喜赞叹迦叶的道心,认为,以后佛教,会毁于僧团的腐败,僧团如都有迦叶的精神,正法就可久住了。这也是为什么佛教会肯定头陀行,百衲衣,过午不食。但是,却会为了求得半偈,宁可舍身,就如儒家所说:朝闻道,夕死可也。这说的是佛陀当年未证道时,听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感觉很好,请问下句,罗刹要求佛陀让他吃了充饥,才肯说出下句,为了求法,佛陀首肯了,为此,帝释天化身的罗刹,才说出下句:“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现在的社会,从西方到东方,当然,西方尤胜,人们,充斥着对物质的过度追求,物质主义,物欲主义,泛滥,为求物质的满足,宁可去杀人放火贩毒为娼,甚至,发动战争,集团犯罪。为了经济、物质,破坏环境,毁灭自然,污染人心,扭曲人性,世界与社会,因此付出沉重的代价,甚至,危及人类的传承与未来。 为此,佛教尤其汉传禅法,其要对治的,就是人类对物质过度的执著之病,要让人类从物质奢求者转变为精神的追求者。也就是,从社会角度看,要将人类从重视物质转变为重视精神! 2、社会价值上,将人类从崇尚暴力转变为崇尚和平。 佛教看待暴力,是多维的,有身理的暴力,心理的暴力,有灵性的暴力。身理暴力如枪杀、拳击、棒打等。心理暴力如冷言冷语,辱骂诽谤,凶颜怒相。灵性暴力,如在信仰上威胁,恫吓,或以邪知邪见,邪教邪说等,进行欺骗迷惑洗脑控制。佛教认为,身心灵的暴力,是社会暴力,世界暴力的根源。佛教强调非暴力,不仅如此,更需心灵非暴力。心灵非暴力,才是彻底的非暴力。佛教是心灵非暴力的宗教,佛陀如此,弟子也如此。为此,佛教崇尚和平。佛教不仅制定了不杀生戒律,汉传佛教还坚持素食传统。因为,要吃肉,就得杀生。为了戒杀,当然不应吃肉,以绝杀缘。这是彻底的非暴力,这是同体大悲与无缘大慈的体现。 有史以来,人类杀业深重,为了生存,虐杀动物,以肉为食,犯下多少杀业。为了优先权,从古至今,人类开打了多少的战争,死伤了多少将士,死伤了多少无辜人群,为了利益或仇恨,人类发生了多少恩恩怨怨的杀戮。今天,环顾各国,战争、恐怖活动等等,从未停止,甚至有愈加激烈漫延之势。宗教的责任与使命,就是为了拯救苦难,解脱烦恼,消除暴力,维护和平。值此世界之大变局,佛家该如何发挥其安顿人心,净化人心,反对暴力,倡导和平之特殊作用,这是摆在我们大家面前的一道急迫课题。而汉传佛教,有拒绝战争,拥抱和平的优良传统,为此,在这方面,我们应该有所作为。也就是,要助力将人类从好战转向好和。 3、个人价值上,将人类从外求转变为内求。 汉传禅法上有名偈曰: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所以,许多经典都强调说,即心即佛;佛即心,心即佛;如要成佛,但用此心;心为工画师;心为主使;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基于此理,汉传禅法就认为,人类要多内求,而不应多外求。我们开元寺的山门内侧,就有大匾,上书“莫向外求”。为何强调要修学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就是为了内求,进行内求的实践。现在的人类,过度外求,坠入贪嗔痴的迷途,过度执求名利权位,疏于内求,因此,也就淡于伦理、道德、品格、操守的修养。 人类坠入执着外在的形象,而不重内在品质。看看今天,美容院,名牌店。整容成了时尚,违反自然伦理。名牌成了尊贵,违反社会伦理。本来纯自然纯生态即是美,而今,人造眼人造鼻人造脸等反而成了所谓的美。本来,绿水青山无污染的空气,就是发展就是幸福,但今天,许多地方,以发展与幸福之名,大力投入污染企业,有害企业,就为了所谓的经济效益。有的地方随意地改造山河,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为人类的未来留下后患。为什么人类的今天,癌症、艾滋病等绝症漫延,这些,便是其中重要之因。在佛教,尤其汉传禅法,特别讲究做心的文章,为此,也叫佛法即心法。历代高僧大德,都是内求的典范,比如,闭关,就是其中的典型作为,达摩祖师,九年面壁,近现代,虚云大师,圆瑛大师,太虚大师,弘一法师,印光大师,慈航禅师等等,皆曾闭关,于方丈空间,摄心守意,阅藏诵经,参禅念佛,自省忏悔,同时,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身虽闭关,心虽内求,但思想与境界,却涵盖古今、东西,融法界、超虚空。因此,将人类的外求转变为内求,是佛教的重要价值之一。这也验证了佛教说的,战胜百万人,不如战胜自己;征服百万人身,不如征服自己一心。这也符合中国的传统文化,如: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如:得人心者得天下。 4、个人价值上,将人类从喧嚣转变为静寂。 佛教禅法,有个理论体系,谓之:“三学”,即戒定慧。认为持戒方可入定,入定方可生慧。因此,强调“定”的重要性。这定,就是静寂。中国人说,做大事的人,多是泰山崩于前而不惊的,这也是一种定,领袖谓之“战略定力”。定,在禅门,是个阶段性的重要目标,因为有定,才可去除烦恼杂念,才有可能悟入自性,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关于入定,佛教有许多方法,在汉传禅门,四大禅法亦为其中重要方法。综合之,总体理论逻辑可以是如下:先长养六心,即:无主宰的自由心,无分别的平等心,护生命的慈悲心,厌娑婆的出离心,度众生的菩提心,证圣道的清净心。接着,要清净六根六境,也就是要:清眼根,净色境,正视觉;清耳根,净声境,正听觉;清鼻根,净香境,正嗅觉;清舌根,净味境,正味觉;清身根,净触境,正触觉;清意根,净法境,正法觉。再者,闻思修、信愿行、戒定慧、空有中。其中,入定的具体次第如下:调身体,如缅甸坐,进而结跏趺坐;守静默,如关闭六根,止息六境;深观照,如四念处、十二因缘;参话头,如坐禅是谁?念佛是谁;起疑情,如我是谁?谁是我?我从何处来?我向何处去?持密咒,如唵嘛呢叭咪吽;称佛号,如南无毗卢遮那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南无阿弥陀佛,以使心佛相应。其实,在前面,我们提到,要从物质转向精神,要从暴力转向和平,要从外求转向内求,其本质,就是定,就是静寂。没有定,即静寂,哪能趋于精神,和平,内求。同时,没有内求,和平,精神,哪有静寂。所以,在佛教世界,静寂是被提到非常高的地位的。如三法印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寂静,被列为三法印之一。中国人也说,一动不如一静。为何禅法之中,静坐、冥想,那么重要,就因为是进入寂静之路。其实,其它宗教,也重视默祷。按三学戒定慧原理,有了定,便有慧,便有了空假中的佛教大智慧,便不生贪嗔痴慢疑等等千千万万的烦恼,也就从内心驱除了烦恼之源,也就不生各种喧嚣,各种骚动,各种慌乱,各种恐惧。现在各种喧嚣之病,充斥社会,许多人醉生梦死,如行尸走肉。因此,人类应该好好自我内省一下,人类的物质享用,暴力使用,外在奢侈,日夜喧嚣,是否已经过度?是否因此,使人迷失了自己?也侵害了他人?是否需要,让人类好好静一静,慢一点,停一停,止住喧嚣的脚步,回到并驻留寂静之城?从而知足常乐,淡泊明志,上善若水,为善最乐,安心守道,道行天下。这是我们宗教人士于当代社会要面对的问题,也是应当解决的问题。 六、汉传禅法的未来展望 1、本土化 这要从文化背景上谈,为什么谈本土化?因为,这是文化和平传播的历史经验与结论。佛教产生于印度,入华后,与中华文化相遇,然后,双方误会、矛盾、互动、沟通、理解、合作、互赢、共生。为此,在中国,有三教融合之说。也就是说,印度佛教入华后中国化了,也就是本土化了。同样的道理,中国佛教入到日本、韩国,便日本化,韩国化了。比如,中国佛教吃素,但在日本与韩国,有的宗派,就不强求吃素了。为此,各国佛教,都有各自的特色,深深地印下各自国家文化的印记。这本土化是条规律,也说明了佛教的适应圆融性与开放包容性。如果,佛教在传播过程中,不进行本土化,那会怎样?佛教初入中国时,与中国文化的矛盾一度导致与中国政治的矛盾,好在,佛教的高僧大德及时基于佛教原有的精神对佛教传播策略进行了调整,才使佛教得以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我想,真理总是四海而皆准。 今天,汉传佛教的国际化传播,也应本土化。汉传佛教,要传向欧美,就应与欧美的文化对话交融;要传向非洲,就要与非洲的文化交流互鉴;要传向亚洲的某些国家,就要与亚洲某些国家的文化互动;要传向澳洲与新西兰,当然,也要与澳洲与新西兰的文化合作。异质文化的沟通与交流,是很重要的,将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与交融,合作与提升。佛教传播只有本土化,才能在不同国土上永久性规模化地生根结果。 汉传禅法,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这既是传播优势,也是流传障碍。毕竟,“大乘非佛说”观点,在世界佛教界,尤其于南传佛教界,还有一点的市场,所以,汉传禅法的国际化和平传播,本土化确是一条颠簸不破的路子。在这方面,近几年,中国汉传佛教进入欧美、澳洲等,也进一步积累了关于本土化的传播经验。 有人会说,有的文化传播,并非走本土化的路子,而是完全走侵入式,摧毁式,取代式的道路。但是,我想说,佛教不具备攻击性的基因,没有过这样的历史,也不具备这样的意愿,更无这般的教义支撑。因此,也做不成这样的事。佛教尤其汉传禅法的国际化传播,只能走本土化的道路,举本土化的旗帜。 2、现代化 这要从时间背景上谈,也就是要从时代背景上看。现代化是宽泛的概念,包含各行各业,如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军事现代化。佛教呢,也一样。在印度时,佛教经典里,关于车的比喻,常是牛车马车之类。而今天,有动车,汽车了。我们于今天,在弘法利生中,可以老是沿用牛车马车比喻,但很多小孩子,已经未见过马车牛车了。在印度佛教盛行时代,没有手机、电脑,也更谈不上现代的信息化数字化,那么,佛教怎么办呢?还是那句话,适应、圆融。这种适应圆融,当然,有个原则与底线,即不改变佛教原有的核心精神与原则价值。本来,弘法不是目的,利生才是宗旨。弘法只是手段,手段是可以随缘变化的,遇河时用船,遇路时用车,遇空时用飞机。佛教常说,以指指月,见月才是宗旨,用竹竿指也是可以的。 中国的专家学者们认为,今天的佛教界,要将佛教经典进行符合今天时代精神的诠释,服务今天的时代,这是可行的,更是符合佛教发展规律的。看佛教发展史,于不同的时代,便呈现不同面貌,这是有其社会的实际需要,也有佛教界自身传承发展的需要。就看佛像,于印度阿育王时代,是南传式,较清瘦,到了中国唐代,就比较丰满,为什么?当时,大唐盛世,人以丰满为美,尤其女性。从此看来,佛教的现代化,是个永恒的课题,于不同时代,就有不同时代的现代化。 在今天,汉传佛教的现代化,除了传播方式,还有理论教义与实践操作的现代化,比如,有机构研究用VR技术去体现禅法出现的境界,有单位用科学仪器去探测禅修者禅修时心脑的变化。虽然,这些不能解决禅修宗旨与本质问题,但他是种印证、验证,更能促进禅修者的信心。而寺院的组织、制度、管理、服务等的现代化,也是作为社会实体随时代发展之必然,因为,实体是无法脱离社会的。社会化的实体,永远无法独立于社会之外。也许,作为个人,可以去尝试割裂自己与社会。为什么六祖会造《坛经》,怀海会作《禅林清规》,太虚大师与慈航法师会倡导人生佛教与人间佛教,各皆紧扣时代的主旋律、大基调,因为,这是时代的产物。今天,2020,在中国,是新时代,在世界,是全球化。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科学、技术,因此,这个时代的佛教,必然会有这个时代的特色,这个时代,也需要这个时代特色的佛教。 3、社会化 佛教团体或寺院本身,是非盈利组织机构。非盈利组织的社会化,现在是个趋势。宗教的重大责任之一,是服务社会,服务人群。佛教组织与教职人员,不应只是服务僧团自己,其服务的层面,应该更多,服务的范围,应该更广。也就是,佛教的服务,要走进社区,要走进乡村,要走出寺院的围墙,要为生命的生老病死服务,要为人群的学习、工作、家庭、事业、安养等等服务。当然,这种服务,是以佛教与政治分离等等原则为前提。那么,这种服务途径,优选的是什么?从今天来看,人间佛教道路当为首选,是较为适宜的,也较为可行的。因为,人间佛教,为了度化人间,净化人间,这正与佛教社会化的初衷相同。据慈航禅师表达,人间佛教度化人间的方式,大为三种,即文化、教育、慈善。从文化上,佛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一种,可以为民族精神与国民性格的构建,添砖加瓦,这也包括,对外交往。因为,对外交往,是佛教优良传统之一。从教育上,主要是引导人心向善,净化社会,规范伦理道德,提升人类综合精神素质。从慈善上,主要关注人间疾苦,有谓“勿忘世上苦人多”,如扶贫济困、赠医施药,以及赈灾等。慈善,非常直接地彰显了佛教的慈悲精神。佛教社会化的主要服务内容,还有如:跨界,即与文化、艺术、饮食、医药、养老,甚至旅游等结合,跨界服务。 随着大社会,小政府的治国理政思想被全国普遍认同,因此,佛教的社会服务空间越来越大。也因此,其社会化的路子也会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4、全球化 佛教的国际化,这几十年来,大有扩大之势,其中原因,虽有僧团努力结果,但主要得益于世界的全球化,这当然包含经济、政治、文化,互联网等的全球化。各大宗教,随着全球化浪潮,走向世界,佛教也一样。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西方文明或者说西方文化受到质疑,因为西方的政治社会及经济道路,屡出状况,引起了有识之士的反思。尤其,中国与印度经济的成功,促使他们把眼光投向东方,探寻东方文化的奥秘,以之对治西方文化的种种危机。还有,世界正处大变局之中,人心慌乱,未来迷惘,如何安顿人心,怎么认清前途?对这些当事人来说,宗教尤其比较理性的佛教,也成为引导与拯救的稻草。 中国佛教的国际化,隋唐就已开始。关于中国汉传禅法的国际化,乃至全球化之路,本人对此抱有信心。因为,汉传禅法,有他自己独有的优势,一方面,汉传禅法传向日本韩国的成功经验,说明了其外传的可行性。另一方面,汉传禅法是中印文化的精粹结合结晶,代表着东方文明的精华与力量。再者,汉传禅法本身,非宗教,而是一种身心灵的修养与训练方法,对人类的需要来说,有其共性,但又没有宗教的排他性,不易引起宗教矛盾与冲突。据吾所知,现在,境外便有不少教堂在办禅修体验。还有,汉传佛教,现有团体、寺院、僧众、信众,在世界佛教的人口数量中,与南传佛教的人口数量相较,亦可平分秋色。而且,近年来,中国发展也在不断发展,如此大因大缘,皆为汉传禅法的继续国际化与迈向全球化奠定了基础。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改革开放以来,为推动佛教文化的交流互鉴,中国佛教界的教务组织——中国佛教协会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不凡的成绩,如连续举办了五届世界佛教论坛;连续召开22次中韩日佛教友好交流会议;中美加三国佛教论坛进入纽约联合国总部举办。这些,也为汉传佛教的全球化交流互鉴,做出了榜样,指出了方向,启动了良好的开端,着实意义非凡,中国佛教界,甚至世界佛教界,都看在眼里,思考在脑里,念记在心里,对汉传佛教的继续国际化,乃至全球化,培植了更大的信心,增添了更大的勇气,寄予了更大的希望。本人有幸,连续参加五届的世界佛教论坛,因受参会启发,于美国成立汉传佛教国际文教中心,在泰国成立大乘佛教研究中心,本着南北传佛教交融与东西方文明对话的宗旨,致力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国佛教,尤其,汉传佛教,因为中华盛世,这古老的东方文明,东方智慧,愈来愈发挥优势,越来越体现价值,于世界,不断与各国或地区的异质文明或佛教,交流互鉴,朋友圈越来越大,友谊圈越来越多。作为其中一份子,何其幸也。也因此,至诚于佛前,为中国佛教的国际化甚至全球化事业祈愿,笔者也愿,抚古圣前迹,步今贤后尘。 七、小结 综上可知,汉传禅法,以禅门五宗与四大禅法为主体,是印度佛教禅法的传承与发展,是中国化、大众化、简约化与国际化的富有生命力产物。汉传禅法,对当代社会的四大病态,有着不可替代的对治价值,这四大病态指:整个社会的疯狂奢求物质,猖狂热衷暴力,以及个人自身的只知外求与坠落喧嚣。鉴于汉传禅法,是世界古代两大轴心文明,即中国文明与印度文明的精华融合,是文明与智慧的重要彰显、代表、力量与希望。而且,对日本与韩国的传播,也有成功的历史经验。因此,笔者对汉传佛教的国际化乃至全球化事业,充满信心,认为,于当代,汉传禅法的全球化实践,要以史为鉴,以本土化、现代化、社会化、全球化之“四化”之路为原则而进行推动。并且认为,随着中国的全方位崛起,一带一路倡议事业的推进,古代丝路遗产的焕发青春,新丝路的兴旺与繁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实践的更加深入普罗大众的内心,于新时代,中国汉传禅法的国际化乃至全球化的中国佛教梦,其之实现,一定会越来越近。来源:凤凰网佛教(作者: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福建省佛协常务副会长、福建佛学院院长 释本性) |
www.guiyifo.com 皈依佛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