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胜寺十七尊佛像“前世今生” 潜藏破译浙南宋代文化“密码” |
2018年4月3日更新皈依佛网 相传,千年前的温州市平阳县钱仓镇有一座宝胜寺,寺前有着4座塔。但如今,寺早已不在,只存2座塔,现被称为宝胜寺双塔。 多年前,双塔因倾斜需进行修复,平阳县博物馆工作人员从双塔的壁龛里整理出了17尊较完整的佛像。这些佛像造型优美、风格隽永,对于研究宋代浙南地区文化的发展,以及佛教文化在浙南地区乃至整个南方地区的传承等方面都有着重大意义。 前世传奇 宝胜寺前曾有4座塔 平阳古塔现存多处,其中,宝胜寺双塔、文明塔均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栖真寺五佛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属不同年代、不同风格的时代产物,有着不同的建筑特征和精神内涵。 其中,宝胜寺双塔始建于乾德三年(965年),是浙南地区保留较完整的古塔之一。 平阳县博物馆工作人员胡小慧介绍说,关于宝胜寺及双塔的历史,文献中记载较少。翻阅明《温州府志》、乾隆《平阳县志》及民国《平阳县志》等文献,可知宝胜寺大致始建于唐咸通年间(860年~873年)。原有殿堂及“钱王一宿楼”等建筑物,由于种种原因有过几次重建,最终毁于何时现已无法查考。而寺前原有4塔,其中两座也早已损毁。 在胡小慧的指引下,记者终于见到了这双塔。胡小慧介绍说,这双塔外形相似,高15.16米,相距11.8米。须弥座台基,边长3.3米,高1.75米,五层六面,系楼阁式砖塔。 平阳县博物馆副馆长苏义惠表示,五代十国时,平阳为吴越国所辖。宝胜寺双塔的造型结构保存着五代末期风格,而五代时期的古塔在我省保存至今并不多,因此,它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于北宋太祖年间建造 苏义惠介绍说,双塔因属宝胜寺主要建筑物之一,因此被称为宝胜寺双塔。但有关双塔的具体建造时间,文献上并没有明确记载。1984年6月19日,在维修东塔过程中,在第二层北面壁龛内出土《清河弟子造塔记录》碑一方,碑长48厘米,宽38厘米,厚4厘米。 其上碑文,明确记录了双塔的建造位置、过程、造塔僧师、珍藏文物,及历史上的维修情况。根据碑文,专家确定双塔营造于宋太祖赵匡胤乾德三年(965年)乙丑年十月八日。并且,碑文还记载历史上双塔有过两次维修,分别是在北宋真宗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戊午年夏,以及南宋高宗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戊申年二月初十。 另外,这次维修过程中,工作人员在西塔第四层正南面壁龛内的佛像下出土铜钱十多枚,多数为唐“开元通宝”,另有清“光绪通宝”钱币两枚;且工作人员在修复东塔时在第三层出土实物“光绪通宝”。由此种种,专家判断,双塔在清光绪年间(1875年~1908年)也可能有过一次维修。 今生故事 理出17尊较完整佛像 翁剑刚也是平阳县博物馆的工作人员。2006年,是他亲手将这17尊佛像从宝胜寺双塔内整理出来的。 翁剑刚介绍说,当年,由于双塔本身年代久远,加之风雨侵蚀等,整体结构已有不同程度地受损,且因某国家重点项目工程在其保护范围内建设施工,更使双塔的倾斜受损情况更为明显。2006年3月17日,平阳县文物馆配合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专家现场测绘宝胜寺双塔时,在东、西两塔的3至5层壁龛中整理出一批佛像。 经过清点,此次共整理出佛像17尊,另有破损头像1尊。其中西塔8尊,东塔9尊,集中分布在第四、五层的壁龛里。据史料了解,双塔二至五层的壁龛中原均置有佛像一尊,因寺院早毁,长年无人管理,部份佛像失落不明。 翁剑刚介绍说,这批佛像为雕塑坐佛,大部分保存较好,其五官清晰可辨。有的风化严重,头部、脸部、身体的泥块脱落痕迹明显,有2尊佛像头部已损毁。鉴于塔身一至五层逐层递减,腰檐也随之递减,故佛像的大小随层数不同而各异。其中最大的一尊通高34厘米,最小的通高30厘米,底通宽20厘米。从造型、质地、手法、工艺上可以判断这批佛像为宋代遗物。 他表示,这些佛像大小不一、造型生动、技法求实、形神俱妙,数量之多、档次之高、年代之久,在温州地区实属罕见。 曾经多次于各地展出 苏义惠表示,宋代的佛像雕刻总的来说没有唐代兴盛,加之宋代佛教世俗化条件已经成熟,以至最后完全被世俗艺术所取代。这些佛像充分体现了宋代佛像世俗化的特征,无论在艺术上、技法上都具有较高的水平,同时也反映出浙南一带北宋早期佛教发展的时代特征。 2008年,宝胜寺双塔修复工作完成后,出于文物保护的角度,这些佛像没有被放回壁龛,而是用复制品代替放入壁龛,真品则收藏于平阳县博物馆。 苏义惠介绍说,这些年来,这批佛像曾多次到各地展出。2010年4月28日,在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开幕的“地涌天宝——雷峰塔及唐宋佛教遗珍特展”,以及去年由浙江省博物馆、金华市博物馆联合举办“越地佛韵——金华万佛塔地宫文物出土60周年暨两浙佛教文化艺术特展”上,这批佛像都在展出之列。 |
www.guiyifo.com 皈依佛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