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国寺的“木馒头”
2016年11月25日更新皈依佛网
  这一时节,去宁波保国寺游览,收获会有很多。不仅在于阅读深秋的绚烂,更在于感悟人到中年的得失。

  地处江南,多雨潮湿,灾害频繁,木结构建筑易遭霉变、虫蛀蚁食,又经受风雷电击,幸存实为不易。同时历经朝代更替,木结构建筑也易遭人为战乱之祸劫,多难幸免。因而,建于北宋时期的保国寺大殿屹立至今而不毁,实属奇迹。其朴实无华的原真性尤为令人震撼。

  该建筑坐落于宁波城区北郊的灵山山腰。殿内有着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现象,虫不蛀,鸟不入,蜘蛛不结网,梁上无灰尘,很是神奇。这种现象何以产生?古建筑科研专家至今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成为千古之谜,引人入胜。

  这神奇之谜究竟是建造后无意产生的呢、还是监造人有意为之呢?显然,无意产生的可能不大。无意产生的,往往只能产生一至两种谜。而保国寺大殿之谜“鸟、虫、蜘蛛、灰尘”四者是有关联的,这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非监造人有意为之不可。所以,这么多年仅靠自然科学、土木工程学专家研究这一千古之谜是不够的,需要从社科领域解读监造者的营建思想。

  梁思成的弟子、清华大学教授郭黛姮女士曾说,从1984年起,每去保国寺做考察,只是感觉这个大殿特别空,没有什么封堵阻碍的结构,风可以很轻易地吹进来,又绕出去。我的感受与她相同。“空”是保国寺大殿的灵魂。它的美在于千年气韵和尊严。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传递着监造人的思想和境界。这种思想和境界又是什么呢?

  在浙东地域,北宋之前,隐逸文化曾是精神审美,更是价值取向。王羲之、谢灵运的隐逸人格写就了浙东乃至中国书法、绘画的山水审美。而在宁波境内,隐逸文化更为丰富。以保国寺所在的相邻相近区域范围内,最为体现。如处于保国寺附近有一个古镇,叫大隐镇,藏而不露,隐而不显。该镇曾被王安石请出来“庆历五先生”,开荒了宁波的教育事业。处于灵山山腰的保国寺,也同样深藏在山坳中,依山势而建。相传东汉之初骠骑将军张意之子、中书郎张齐芳辞官后在此结茅隐居。

  东汉建武年间(公元44—57年),张意是一位非同寻常的大人物。《东观汉记》卷十九记载,“张意拜骠骑将军,讨东瓯,备水战之具,一战大破,所向无前”。骠骑将军一职,原是汉武帝“以霍去病为嫖姚校尉,征匈奴,累有功,宠冠群臣”所设置,地位仅次于大将军,不是常置的职衔。应劭《汉官仪》曰:“汉兴,置骠骑将军,位次丞相。”

  但究竟什么原因使张意的儿子张齐芳隐居遁世于钟灵毓秀的灵山,不得而知。张齐芳死后,当地乡民为了纪念父子俩,遂将灵山称为骠骑山,将开挖的井泉名为骠骑井泉,以及留下骠骑将军庙、骠基坪等古迹。张氏后嗣受张意托梦,让出宅地,改建寺院,于是就有了保国寺的前身“灵山寺”。

  北宋大中祥符辛亥(1011年),有一位僧人复过灵山,见寺已毁,抚手长叹,结茅不忍去。于是就宿居下来,鸠工庇材,鼎新山门大殿。这位僧人究竟是谁呢?根据《保国寺志》,结合宁波历代地方志书记载,此人考证为三学则全法师。

  法师三学则全,字叔平,本姓施氏,为明州(宁波的古称)五台开元寺僧。开元寺是当时明州僧才集中最多的地方。则全住寺内三学院三十年,深通音律,与三惠从信、演化等同为北宋时代我国著名琴僧,在中国古琴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同时则全也是天台宗中兴法师知礼门下的大弟子,“旁通书史、尤善著述”,“才气凛然,性直气刚,敢言人失”。志书云,假如让其入仕为官,他可比汉朝的汲黯、唐朝的魏征和北宋当时的王元之。如此这样一位有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才的高僧,其监造保国寺大殿的哲理思想,难道是一般等闲之辈所能懂晓的吗?

  除了千古之谜之外,古时的保国寺内还有八大景致,文人游览寺景曾留下过不少吟咏佳句。“木馒头”是其中之一,也是吟咏诗句最多、最具禅意的地方。现如今人们都不太知道。那么木馒头究竟藏在保国寺的哪个角落呢?这是游客们最好奇的。这也是笔者此番秋游专程探究的目的。

  原来它在大殿外西首梁脊两侧藏着、掖着。两只木馒头皆涂上了石灰,灰白色的,个头约有三十厘米直径那么大。观赏它的最佳视角则在西厢房的廊道石阶处。前后、来往仔细地瞻望,两只木馒头也没什么起眼的,吸引古人吟咏的地方究竟在哪呢?

  翻阅民国《保国寺志》艺文编,有关木馒头的诗句发人深省,“来历”奥妙无尽,禅意很深。曾有一位文人留下这样的诗句:“谁知画饼不充饥,饱莫忘饥意在斯。寄语老僧应爱护,休教虫蚁蚀为糜。”诗句中道出玄机,原来“木馒头”是鸟饷、虫食,放在殿檐处,鸟、虫吃饱了,也就不进入大殿里边来了。就这么简单,似乎破了千古之谜。可是很多游客在听了我的解读之后,权当导游水准的爆料,一笑了之。

  事实上,保国寺在古代处于偏僻之地,有时因为气候不好、斋田收成不佳,或因疾病卧床难以劳动,僧人只能忍饥挨饿,修行度日。传说有一次斋田受灾,幸好神仙下凡,掷下两只木馒头,成为渡过难关的“宝贝”。打那之后,每逢危渡难关之时,木馒头便会化成取之不尽的“热馒头”,救僧充饥、疗宿饥民。而这位神仙也非是他人,真是被百姓奉为营造行业之神的鲁班。《保国寺志》中就有诗句为证:“昔日鲁班多异妙,樑间奇迹至今留。”也有一位高僧曾吟诵:“遗闻轶事记依稀,古迹相传是也非。莫怪馒头成木质,神仙曾此救僧饥。”

  保国寺原本不是以寺而著名,而是以建筑形制独特、久远而名闻遐迩。很多人不理解保国寺为什么现在没有佛事,而呈现的只是一座废寺。确切的说,是一座古寺遗址,一座建筑没有倒坍、毁坏的古寺遗址。如何懂得这一废寺、遗址的真谛?民国时期太虚法师到此感悟到了其中的“空灵”,“人生佛教”的理论便诞生在这里,告诫每个人都应该积善行德,济贫帮困。“木做馒头可救饥,寓言诞妄漫相讥。公输巧术伊谁识,压胜从来伏妙机。”所谓的神仙下凡,固然可以通过心理暗示使人获得战胜苦难的信念和勇气,但是真正的勇气和力量来自于每个人的坚韧矜持和自觉行动。

  木馒头昭示着,木头永远是是木头,真正的“馒头”、“面包”来源于辛勤的双手和聪明的智慧。那种望馒头、止饥饿的心态只会坐等时机一场空。每每步入保国寺大殿,我便有人生的思索和领悟。或许,“鸟”代表着功利,“虫”代表着欲望,“蜘蛛”代表着情思,“灰尘”代表着对世态的态度。不知道这样的揣测是否应该?

  此刻,人到中年游览保国寺时,会有一种琴声和来的幻感,仿佛听到了三学法师指尖上的独白。人生的成功不是靠物质证明的,每个人都不应过多羡慕别人获得“馒头”的神奇,而是应该相信坚守、保持品质,让自己的中年不惑,正确做出舍和得。“空山一掌故,禅意费研求。”保国寺的木馒头或许就是一种功利的诫众乃至人文的隐藏。
www.guiyifo.com 皈依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