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佛的一生108图传:61到80 |
www.guiyifo.com 皈依佛 |
061:阿难达尊者向一位低等种姓的女子托钵要水(EON注:这图可能反映的是北传经典里记载的‘摩登伽女’的故事,南传经典里个人暂时未读到类似记录;这位女子据说名叫波吉蒂,阿难达尊者当时不在乎对方种姓卑微,依然向她托钵,她被阿难的风采迷住,用了各种方法想要诱惑他,包括让她的外道母亲使用幻术迷惑阿难达尊者,佛陀后来告诉她阿难达是位修行者,她也必须出家修行才能和他般配,她修行之后觉悟到自己的愚痴,主动放弃了之前的想法。) 英文:Venerable Ananda receiving offering of water from the maiden of low caste |
062:坎达多纳 尊者 不善宿业的果报(EON注:坎达多纳尊者前世曾经是一位地居天,当时他看到有两位比库亲密无间,所以想试探他们的友谊,于是当其中一位比库暂时离开另一位比库进到一处林子里去的时候,他变成一位女子,衣冠不整地从那个林子里出来,让另一位比库误认为他那位朋友戒行不净,这一不善业的果报让坎达多纳尊者此生出家托钵的时候,总会让别人看到他身后有一名女子像他女友一样在跟着他(如图所示,她其实只是一个幻影),而他自己却什么也看不到,这个现象给他带来了巨大的非议和烦恼(图右边的几个人就在纷纷议论),后来高沙喇国的国王巴谢那地听说之后,亲自前来测试,证实那女子只是一种业报造成的幻影,于是他发心供养坎达多纳尊者,让他不必再承受外出托钵带来的麻烦,坎达多纳尊者也因此得以专注精进,证悟了阿拉罕果,从那之后,那个女子的幻影就不再出现了。)(AA.i.146ff; Thag.A.i.62ff; also Ap.i.81f; Thag.15) 英文:The unwholesome kammic result(vipaka) of Venerable Kundadana |
063:佛陀和一位正在寻找丢失牛只的老婆罗门(EON注:这可能是出自北传《贤愚经》(非南传同名经)的典故,这位老婆罗门家境贫寒,终日受恶妻辱骂,所生的7个女儿嫁出去后又不断回家讨这讨那增加负担(印度人嫁女儿要支付沉重的嫁妆,否则女儿在夫家没地位),他那日借了头牛耕地,又不慎丢失,所以深感自己怎么如此不幸,找牛的时候看到佛陀平静地坐在树下,觉得佛陀才是最快乐的人,佛陀读到他的心念,就邀请他出家,并且为他说法,他当场证悟了阿拉罕果;这位老婆罗门过去生也受过佛陀的恩典,当时佛陀是一个国王,他是一个因为无心之失而连续闯祸的倒霉人,佛陀的前世则帮他一一排解。) 英文:The Buddha and the old Brahmin who was searching for his lost cattle |
064:盎古利马喇 尊者 被村民责打(EON注:盎古利马喇尊者被佛陀渡化出家之后,始终坚持4种被允许的苦行:树下住、穿粪扫衣、仅持三衣、托钵乞食,尤其是坚持亲自托钵乞食这一点,对于一个恶名昭彰,甚至需要一名国王带着大批军队来围剿的前杀人魔王而言,是非常艰苦难得的,他因为从前的罪行很难讨到东西吃,但是依然坚持,图里反映的应该就是他经常遇到的一幕:被认得他的人责骂追打;有一次他在沙瓦提城被打得头破血流,佛陀告诉他‘让你承受现在这痛苦的业,本来会让你在地狱里被折磨无数年’。) 英文:Venerable Angulimala being chastised by the townspeople |
065:玛利卡将军的妻子供养钵食(EON注:图里可能是高沙喇国王巴谢那地的玛丽卡王后,她原来只是个制作花环的平民女子,因为布施佛陀而当生得到成为王后的机缘,后来成为僧团的著名施主之一;我个人暂时没有读到有 ‘玛利卡将军’这样的人物,待查。) 英文:The offering of alms by the wife of the General Mallika(英文可能有误) |
066 英文、原文空缺 |
067沙门...在村子里游行(EON注:这个英文疑似和第045重复,也和图中内容不符,从图的内容推测,可能是反映当时一位富家公子出家后,他的父母因为后继无人,怕财产被充公,所以要求他和前妻生育一个后代做继承人,那时候佛陀还没有正式制定有关欲邪行的波罗夷戒,这位比库就应父母要求和前妻如此行事,而遭到众人非议,佛陀从此制定了相关的戒律。) 英文:Heretics parade in town wi... |
068:英文、原文空缺 |
069:英文、原文空缺 |
070:佛陀和游方沙门 巴西雅·达图卡瑞亚(EON注:巴西雅原来是一名商人,出海经商7次都平安,第8次遇到海难,他趴在一块木头上漂流到苏帕拉卡这个地方,身上衣服全部烂光了,于是他用树皮做了一件外套(如图那样),在当地乞食,这种打扮和举止让当地人把他当成了一名修行者,而给与了极大的尊敬,他也逐渐因此误认为自己已经是个阿拉罕了;一位天神因为有一世和他是同梵行者,所以建议他去找佛陀以便得到真正的利益,在那位天神的帮助下,他一夜之间就来到当时佛陀所在的沙瓦提城,见到佛陀的时候他情绪太过激动地请求佛陀为他说法,佛陀为了让他平静下来,就说‘这是托钵的时间,不是说法的时间’,拒绝了他2次,巴西雅平静下来,回答说人生太过无常,不知道何时就会死,所以坚持让佛陀立刻教他,佛陀知道他的命运,于是当场对他说法,他即刻证悟阿拉罕果(佛陀认他是从听法到证果速度最快的人之一),在佛陀离开之后,他就被一头怀孕的母牛顶死;他和上面第051图的普库萨提国王一样,前世都是迦叶佛教法时期的人,当时有7个修行者到山上去,决意不证道就死也不下来,其中一位证悟阿拉罕果,一位证悟阿那含果转生梵天界(就是上面提到那位天神),其他5位都饿死了,其中2位就转生为巴西雅和普库萨提国王,他们都是被同一头牛顶死,这是他们从前一起做过的一个恶业的果报;因为巴西雅在过去世中从未布施过衣钵给比库,导致他今生的福报不足以支撑到获得衣钵而从佛陀受戒出家,所以佛陀虽然知道他已证阿拉罕果,最后却并没有对他说出那句著名的‘善来,比库’,不过佛陀依然让其他比库为他造塔供养。)(A.i.24; Ud.i.10.; UdA.77ff.; AA.i.156ff.; DhA.ii.209ff.; Ap.ii.475ff). 英文:The Buddha and the wandering asectic Bahiyadatucariya |
071:佛陀教了一首偈子给一位被自己孩子赶出家门的老婆罗门(EON注:南传法句经典故中有此事的记载,这位老婆罗门辛苦养育了4个孩子,每个孩子他都帮他们成家立业,后来他老了,所有孩子却都彼此推脱赡养责任,他最终被逐出家门;佛陀教他一首偈,让他等孩子们都在众人中时,当众背诵,这首偈主要是提到辛苦养大自己的孩子,结果还不如手中手杖,起码可以引路驱狗,众人听后纷纷谴责,孩子们也深感惭愧,于是就接父亲回家供养;那位老婆罗门感恩世尊帮他,将世尊请到家里供养,世尊对他说法,让他证悟了初果,后来他随世尊出家,证悟阿拉罕果;藏传《百业经》(藏版最初译自唐朝汉版)中也有类似记载,但是孩子的数目记为7个;) 英文:The Buddha teaching a mantra to the old brahmi who had been banished by his children |
072:佛陀亲自照护生病的比库(EON注:当时有位比库得了痢疾,躺在自己的屎尿里无人照看,因为他被认为是对僧团没有贡献的,而且估计味道也太重(如图远处有位比库就掩鼻),世尊让阿难达尊者取水来并亲自为这名病比库清洗,之后他集合僧团说‘你们出家再无父母,如果不相互看护,谁会来看护?对于病者,应如同看护佛陀一样看护他’,并且为此制定了一条戒律:比库有病者如果僧团无故不安排看护,犯‘恶作’。)(Vin.Mv.8:26; A.5:123-24) 英文:The Buddha nursing the sick bhikkhu |
073:宾比萨拉 国王 在牢房里(EON注:英文原文是如此,但是很可能不对,因为后面还有一个描绘宾比萨拉国王在牢房里被割足的图,更吻合经典里的记载,但相貌和这个完全不一样,同一个画家不太可能画出2个头发胡子颜色外观都完全不同的宾比萨拉国王;个人根据图中内容,推测可能是法句经344偈的记录:当时摩诃迦叶尊者有个弟子已经出家并证得第4禅那,但是因为对一个金匠亲戚家里的东西起了贪着,又还俗了,后来在俗世沦为小偷并被逮捕,即将被处决之前,他遵照摩诃迦叶尊者的指示,收摄心念,专注所缘,并且进入了禅那,执行者被他入定时的姿态所触动,于是向国王报告,国王也下令释放了他。佛陀知道之后说他‘以前既脱离了系缚,却又回头重新惹上所有的系缚’,后来他又重新回到僧团,精进修行,证悟阿拉罕果。) 英文:King Bimbisara in the prison cell |
074:身为奴隶的女子责备一名沙门于黎明时分在恒河里洗澡 英文:The slave woman reproaching the heretic for bathing in the River Ganges at dawn |
075:英文、原文空缺 |
076:大讲堂的施主 维沙卡 和她的公公(EON注:这位维沙卡女士号称是‘布施第一’的女弟子,说她是‘大讲堂的施主’是因为著名的‘鹿母讲堂’就是她兴建布施的,有一次她去寺院里听法,把一个珍贵的首饰遗失在寺院里,她把这视为一个作布施的提示,决定卖掉这个首饰换成如法资具布施给僧团,但是没人能买得起,于是她自己掏钱回购,然后用这笔资金兴建了‘鹿母讲堂’布施给僧团(Vin.4:161),可能是因为居住条件太好,有些比库住在这里的时候变得比较放逸,汲汲营营于一些世俗杂事,目健连尊者在佛陀的建议下,用脚趾令整个讲堂发生了一场地震来警醒他们;图中是她的公公弥伽罗,那时候她的公公还是外道的信徒,对佛陀的僧团持排斥态度,当时他正在用金质容器吃一种蜂蜜米粥,见到一位比库前来托钵,却佯装不见,于是维沙卡对这位比库说‘我公公正在吃不干净的东西’,她的公公因此恼怒地要赶走她,后来众人都裁定是她的公公, 弥伽罗不对,弥伽罗于是又想挽留维沙卡,维沙卡提出要请佛陀到家中来供养作为留下的条件,佛陀前来应供说法的时候,她的公公躲在帘幕后面听,当场证得初果须陀罕,从此他说要敬维沙卡如同母亲一般。) 英文:Monastery donor Visakha and her father-in-law |
077:佛陀和长者之女 苏玛纳(EON注:经典里有好多个同名的苏玛纳,这位应该是前高沙喇国王的女儿,现任巴谢那地王的姐妹,她有一次带着500位侍女和500辆战车前来访问佛陀,求问佛陀:两位在信念、道德和智慧方面都相当的弟子,一个有布施,一个没布施,他们之间是否会有区别,佛陀回答说他们无论生在天上或是人间,有布施者在寿命、外貌、荣耀、快乐和权力方面,都要胜过无布施者,这种区别会一直持续到他们证悟阿拉罕果为止(A.iii.32f)。注释里说,她之所以会这么问,是因为她看到了王宫里2个婴儿的谈话:一个是王子,一个是宫女的儿子,二者的床铺高低豪华度都悬殊很大,但他们前世都同是比库,而王子记得自己的前世,知道另外一个婴儿之所以今生地位比他差,是因为没有听从自己的劝告,所以正在对另外一个婴儿说法(AA.ii.595f )。这位苏玛纳的过去生曾经把乳粥藏在茉莉花团中,放进当时的维巴西佛的钵盂里,用这种方式得到了那次供佛活动中首供者的荣耀和功德,她当时依此发愿生生世世都身带茉莉花香,并且都叫‘苏玛纳’(茉莉花、幸福者),她那生也很快得到果报,成为一名将军的妻子;苏玛纳侍候她祖母到过世之后,就和巴谢那地王一起来见佛陀,在那次开示中,她证得阿拉罕果并且出家,她从前证得初果须陀罕时,只有7岁(Thig.vs.16)。) 英文:The Buddha and Sumana, daughter of the wealthy man |
078:苏芭 长老尼和一名年轻的追求者(EON注:经典里同样有好多位苏芭,这位应该是苏芭·吉瓦康巴瓦尼卡,她属于王舍城一个有名的婆罗门家族成员,据说容貌非常娇美,所以被称为‘苏芭(巴利文意为:净美 )’;她看到了感官欲乐的过患,所以出家为比库尼,有一次她正要去午休的时候,一名浪荡公子看到了她,被她的美貌所折服,于是不停地追求她,她反复向对方宣讲爱欲的过患也不听,最后她问对方最喜欢她哪里,对方回答说最迷恋她美丽的眼睛,于是她毫不执着地把眼睛挖下来递给对方,浪荡公子被震慑住了,并且请求她的原谅。后来她去见佛陀,佛陀让她的眼睛复原,并且给了她一个禅修的业处,她依此精进修行,最后证得阿拉罕果。)(Thig.vss.366-399; ThigA.245f.) 英文:Subhatheri and a young suitor |
079:可敬的纳拉卡 大长老 和 可敬的寂静行(EON注:纳拉卡是当年佛陀刚出生时为他看相的那位阿斯陀仙人(也就是前面图里出现过的卡拉德维拉)的外甥,阿斯陀为佛陀看相之后,知道自己等不到听佛陀说法,就让外甥赶紧出家,等待佛陀;在佛陀证道并且第一次为五比库说法之后的7天,纳拉卡就前来请教佛陀(这里英文标题可能有点问题,原文直译有‘寂静尊者’的意思,因为当时纳拉卡向佛陀请教的主题是 ‘寂静行’的方法,这个行法原文是 Moneyya(寂静)patipadā(行道),写英文标题的人可能把这个Moneyya当作另一位尊者的名字了;看图中也只有佛陀和一位尊者在对话),纳拉卡受教之后,就回到他原来修行的地方,靠在一块金色的岩石上达7个月之久,以实践上述行法的最高形式,最终证得阿拉罕果;他对这种行法的追求可以追溯到过去世莲花胜佛的时期。)(J.i.55; SNA.ii.483ff) 英文:Venerable Nalakamahathera and Venerable Moneyya |
080:康达,种下白芒果树(EON注:佛陀在禁止比库随意展示神通后,外道都以为佛陀自己肯定也不会再使用神通,于是一个个都放心吹嘘说自己比佛陀神通大得多,而实际上这种禁制是只针对佛弟子而言的,诸佛并不受此制约,为了平息外道造成的这种局面,佛陀应宾比萨拉王的邀请,预言说将在‘7日之后城门口的一颗芒果树下’展示神通,并且还罕见地同意国王宣传此事,让众人都来参观,外道听说之后,赶紧雇人把城门附近的芒果树全部砍光;7日之后,佛陀在城里托钵,有一位名叫康达的宫廷园林长供养了一颗芒果给佛陀,佛陀吃完就让他把果核种在城门口,那个果核当众迅速长成一株巨大的芒果树,佛陀就在树下展示了传说中的‘双神变’,而后前往‘三十三天’为诸天说法,在天上渡过了他成道之后第7个雨安居;这则记录虽然见于小部本生经,但是一般视为是后世的增补。)(Jat. 483) 英文: Kanda, planting the white mango tree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