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后汉支娄迦谶译
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
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
编辑说明
作者撰写《大乘无量寿经解》后,又著此本《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何以故?作者于本书前言中说:‘今生幸遇这个无上宝典—《大乘无量寿经》,感恩不已,是以一注再注,愿一切有缘人同沾真实之利。’据作者在京弟子在后记中说:‘此本《白话解》乃黄念祖居士未竟之作。写此注解时提出三个指标:(一)不是把《大经解》翻成白话,而是在讲授《大经解》录音基础上大删特删,力求精简,通俗易懂,中心突出。(二)虽然简明通俗,但不失《大经解》原有的深度。(三)在此基础上还要有突破。’由此可见《白话解》并不亚于《大经解》。作者弘法,一解再解,读者修学,亦应一读再读,益增胜解,咸归净土。因本书仅写至《三辈往生品》之上辈往生部分,未竟部分,需有愿者依照作者讲授《大经解》之录音(即《无量寿经讲座》全部七十盘,已出版发行)整理。我们期望黄老弟子如同黄老一样,发大誓愿,完成黄老未竟事业。
前 言
或有人问,‘为什么在写了《大经解》之后,又写白话注解?’那就请看本经《大教缘起品》。
由于阿难在道场中,亲见世尊放大光明,色身与刹土都是前所未见的清净庄严,就向佛请问,显现这稀有瑞象的原因。世尊表扬了阿难的提问,其中最切要的一句—‘当来诸天人民一切含灵,皆因汝问而得度脱。’‘当来’就是指从阿难问话的当时一直到不可穷尽的未来。所以一切众生都因阿难这个提问脱离生死此岸,度过烦恼中流,超然大觉。为什么能这样殊胜呢?正因阿难这一问,引出了《无量寿经》。
善导大师说:‘释迦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广说弥陀愿海的经,正是这部《无量寿经》。大师这两句话如同惊天动地的晴天霹雷,斩尽情执的金刚王宝剑。如来一代时教,说法四十九年,如云如雨,中国佛教分为十宗,净土只是其中之一,为什么能说,世尊唯说弥陀的大愿之海、净土法门呢?殊不知,世尊出兴于世,只为救度众生。世尊对阿难说:‘如来…所以出兴于世…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释尊种种说法,无非是救度迷徒,让他们得到真实之利。真实普利众生,唯有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普度众生同生极乐。《华严》称为经中之海,一切江河细流都要流入大海,譬喻一切法门,都同归弥陀大愿之海,所以华严长子普贤大士,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大士发愿往生净土。
由上可见善导大师之说,是深得佛心的。大师说释尊唯独说弥陀本愿之海,世尊说如来唯愿众生能得真实之利,今后一切众生都因《无量寿经》而得度脱。这样剖出肝胆的开示,指出了大教的核心,抛给每一个众生一个定出苦海的救生圈。念祖今生幸遇这个无上宝典—《大乘无量寿经》,感恩不已,
是以一注再注,愿一切有缘人同沾真实之利。
一、经 题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佛说诸佛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 一名无量寿经 一名阿弥陀经吴支谦译
无量寿经 曹魏康僧铠译
无量寿如来会 唐菩提流志译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 赵宋法贤译
自汉迄宋同经异译可考见者凡十有二 近代流通唯此五本
想要理解经文,先要了解经题。古云:‘智者见经题,便知全部义。’经题的重要性可以想见了。本经是先师夏莲居老居士会集五种原译而成。五种出入很大,且汉吴旧译,文字古拙,所以读诵参研者都很少。先师继王日休、魏承贯之后,会集成经,名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此书一成,大众钦赏,公推为《无量寿经》的善本。目前海内外读者、背诵者、印刷者、演说者,风起云涌,有日诵六部甚至八部者,有人称当前之景象是‘大经热’。
本经的经题,一望可知,是把最近《宋译》的经题作为前一半,而把最古的《汉译》经题去掉两者重覆的字,接在下面,就成为今本的经题。这就是会集工作的典范,只是会集旧有的精华,而不是出于自意的新作。这才能杜绝把后世凡夫的私见,当作世尊的教导来欺骗世人。从夏会本的经题可见,不但字字句句本于原译,而且会集之后,使题义更加圆满究竟,妙谛无穷。
第一个字‘佛’。指约当中国周代,在尼泊尔降生的王子,后出家成佛,号释迦牟尼(华义为能仁寂默)。这就是我们芸芸众生的大悲慈父,大智大力的导师。十方世界有无数的佛,可是在我们世界上,八相成道的佛,只是这一位。所以只说一个佛字,我们就知道是专指我们的本师了。
‘佛’是梵文佛陀的简略,辞义是觉者。佛与众生只是迷悟的不同,在迷惑之中就是众生,彻底觉悟就是佛。阿罗汉只是自觉;菩萨于自觉外,更须觉他,故菩萨具二觉;觉行圆满是第三觉,唯佛具三觉。悟达本性真实常住,了知诸惑都是虚妄,是自觉。以无缘大慈,平等普度一切众生,是觉他。穷尽本心的源底,自觉觉他之行圆满具足,圆圆果海自然成就,是觉行圆满。《佛地论》说:具足一切智慧,远离一切障碍,能开觉(开悟本有觉性)自己和一切有情。‘觉’譬如从睡梦中觉醒;如莲花开,不借外力,这就是佛。(笔者译为白话。)又据《大乘起信论》:一、本觉。指一切众生本来具有的自性清净心,也就是常说的人人本有的佛性,也即是法身佛。二、始觉。由于内因(本有清净心)与外缘(佛教经法)的作用,使众生于妄念中渐渐出现初步趋近本觉的知觉(如厌生死苦,乐求涅槃)。三、究竟觉。朗然大悟,觉了心源,本来平等,始本不二,法身全显,究竟成佛,叫做究竟觉。
‘佛说’,表明此经是释尊金口所宣。又‘说’字有愉悦的意思,佛看到众生机缘成熟,可以听受教导修习妙法,故衷心欢乐。
‘大乘’是喻,乘就是车,是中国古代最普遍的交通工具。用现在话说,自行车是小乘,它只能解决自身的问题,这就譬喻声闻乘的法,称为小乘法;至于成长列的火车,可以运载多少人多少货,广作利益,这就譬喻菩萨所行的法,叫做菩萨乘,也即是大乘。
大乘中的‘大’字,有两个涵义:(1)能乘者大。《十二门论》说:‘佛大人乘(动词)是乘(名词),故名为大。......观世音、得大势、文殊师利、弥勒等诸大士之所乘,故名为大。’如来与诸大菩萨才是‘能乘’,所以叫做大乘(例如:大学生读书的学校叫做大学)。(2)所乘者大。《宝积经》:‘诸佛如来正真正觉所行之道,彼乘名为大乘。’诸佛如来教化众生的,就是如来自身所行的真正觉悟之道。这就是佛大人用来救度众生的运载工具,所用的工具很大,所以叫做大乘(例如:学校的全部课程都是大学的,所以叫大学)。经题中,大乘这一譬喻,具有两方面的涵义。本经经题标明净宗之法是大士所修、大士所行、无上度生救世的菩萨道。
‘无量寿’即‘阿弥陀’名号的译义。阿弥陀在梵文中的正确读音应为‘阿弥达’,即本经所说极乐世界教主的圣号。其中包括无量密义,可译成无量寿、无量光。汉译本译成无量清净佛、无量觉、无量清净平等觉。总之彼佛的功德、智慧、慈悲、方便、依正庄严、度生功德,等等,各各都是无量。由于极乐教主多劫勤修,有无量妙德,所以成佛后有无量功德名号,每一名中皆具无量功德,名能召德,所以持名的人以名召德,就召来了彼佛阿弥陀的无量功德,持名的妙用就在这里。
极乐教主既有无量的名号,为什么本经单以无量寿为经名呢?因为无量寿显示了如来法身常住的本体,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未来仍是这样。过、现、未,恒常如一,佛教称为‘三际一如’,这是法身境界。由于无量寿,彼佛的功德,在无尽的时间长河,从无一分一秒的停顿与间隔;由于无量光,在无尽的空间,就没有一毫一厘的地方,不蒙受佛光的加持与摄受。由于无量寿是体,一切殊胜微妙的相用,都从本体流现,标明本体,则一切相用方面的妙德都在其中。日人所著《无量寿经甄解》中说:‘安乐国土依正三种(佛、菩萨、国土)庄严,入一法句,无量寿故。’这就是本经标名为‘无量寿’的原因。
《甄解》的说法,来源于天亲菩萨的《往生论》。论中在‘一法句’的后面,说‘一法句者清净句,清净句者真实智慧无为法身’。可见《甄解》的‘无量寿’即是《往生论》的‘真实智慧无为法身’。前已指出从体流现相用,佛有三身,也是从法身流现报身与化身。所以‘无量寿’正是阿弥陀法身的圣号;同时,也正是每一众生的本觉、自性清净心、佛性与法身。这是佛法最奇特之处,也正是佛法真实大平等之处。一切蠢动含灵,蚂蚁苍蝇都具有佛的法身。所以经题中的‘无量寿’既是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这称为他佛),也即是每一众生自身本具的法身佛(这称为自佛)。所以夏师在《净修捷要》中指出:‘无量光寿,是我本觉。起心念佛,方名始觉。始本不离,直趋觉路。’有许多人错误地批评净土宗是‘心外求法’,可惜他不知:所念的他佛,正是念佛人的自佛。
‘庄严清净’和以下的,是法。以上经题中‘佛’,娑婆教主;‘无量寿’(即阿弥陀佛),极乐教主,是两土果位的人。‘大乘’是喻,现‘庄严清净’是法。经题中总不离人、法、喻,本经题具备了这三样。‘庄严’,它有庄重、端严、装饰与美化的涵义。现用譬喻说明,修建了佛殿和佛像,倘若只是光秃秃的房子和像,那就不算完工,必须在宝像、天花板、墙壁之上,增加彩画,要有许多艺术加工,还要悬挂幢、幡、伞盖,陈设供品法器、种种灯光,来做庄严之具。从这个事例,我们体会了庄严的涵义。但以上只是物质方面的庄严,更重要的是心地的庄严。佛教中常说‘万德庄严’,要以功德智慧来做庄严。阿弥陀佛在因地中,‘庄严众行。轨范具足’,这就是以自身的轨范来庄严自己的行动。又‘住真实慧…一向专志庄严妙土’。这说明安住在真实的智慧,才能庄严妙土。‘众行’是因,用具足典范去庄严它。‘妙土’是果,要安住智慧才能庄严。所以可以这样说,极乐妙土是以智慧来作庄严之具。从此推广,应知极乐的黄金、七宝,实质是一味的智慧。常说的‘万德庄严’,就表明‘庄严’这两个字,有‘具德’的涵义。
‘清净’。例如,‘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山石流出的泉水,清可见底,纯净无杂;至于黄河浊浪滚滚,夹带了种种污染。这譬喻人的身口意三业,完全离开了一切恶行、烦恼与垢染,叫做清净。《大论》论布施说:‘虽为一切众生,是心(指布施的人,他的心)不清净。不知己身无吾我,不知取者无人无主,不知所施物实性,不可说一,不可说异,于是三事心著,是为不清净。’这段话很精要,若人在布施的时候,虽然也是发心为一切众生,可是你没有了达三轮体空,内见有我,外见有人,中间见所施之物,不了解这些实物,远离一异有无等等分别,即是第一义空,于是对这三轮都有所著,这就是不清净。《金刚经》说:‘应如是生清净心’。《无量寿经》汉译本译阿弥陀佛为无量清净佛。本经《三辈往生品》:‘若有众生,住大乘者,以清净心向无量寿,乃至十念,愿生其国……定生彼国。’汉译本第十八愿,‘诸佛国人民,有作菩萨道者,常念我净洁心,寿终时,我与不可计比丘众,飞往迎之,共在前立,即还生我国。’《汉译》中的‘净洁心’即是‘清净心’。本经‘以清净心,向无量寿’,汉译本是‘念我净洁心’,自心他心,同一清净。故常说:欲净土者,先净其心。
‘平等觉’。‘平等’,它与差别是对立的。《金刚经》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华严经》指心佛众生,三无差别,都确显平等的涵义。《入佛境界经》说:‘菩提者,名为平等。平等者,名为真如(真如是佛性、法身、实相等的同义辞。佛的通号之一是“如来”,表示“从如而来”,可见“真如”是佛的真实出身之处)。乃至平等者,是入不二法门。’可见平等极其重要。若能对于一切事物没有差别,当然更没有爱憎取舍,一律平等,这就是菩提,就是真如。‘平等觉’可以有四种解释:(1)平等普令一切众生都彻底觉悟。(2)以平等妙法来觉悟众生。(3)‘平等觉’是如来的正觉。(4)‘平等觉’正是极乐教主的圣号之一。以上四义,题中都有。所以‘庄严清净平等觉’是经题中所涵的法。
从全名来看:本经是此土导师释尊看到度生因缘成熟,在十分欢悦的心情中所宣说的。畅谈极乐净土教主无量寿佛本愿之海,以及殊胜方便普利万类的净土法门,普令众生,信愿持名,万德庄严,一心清净,平等普度,同登觉岸。在众生方面,无量寿佛是我本觉,我心是佛,今又念佛;名具万德,庄严自心;净念相继,远离妄执;妄消真显,当下即是‘平等觉’。一题之中,涵摄了全经大义。
二、经 文
法会圣众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憍陈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迦叶。尊者阿难等。而为上首。又有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及贤劫中一切菩萨。皆来集会。】
全经四十八品,可分成(1)序分,(2)正宗分,(3)流通分三个部分。序分像是人的头部,俱有眉眼耳鼻口,能表现这个人的智愚善恶;正宗分像身体;流通分像手足。本经的第一第二两品是通序,也叫证信序。这是各经通有的,其中包括:信、闻、时、主、处、众六种,来证明经文确是佛说。这六种,教中叫做六成就。原说是谁,闻后重说是谁,时间、地点、同闻大众是谁,都写清楚,来证明说经是事实。第三品是发起序,单表发起本经的因缘。
经文第一句‘如是我闻’,各种经典都是一样的(《心经》是删去首尾的中段,其他全译,仍是从‘如是我闻’开始)。这是世尊遗教,嘱咐阿难,在经典开头之处,先标‘如是我闻’,这是‘信’‘闻’两种成就。随即写出其他时、主、处、众四种,证实经文确是佛说,令大众生信。
‘如是我闻’最简单明了的解释就是:我从先师释迦牟尼佛所听到的开示,就是以下这样的。这就证明经中的开示确是世尊金口所宣,没有走样,大家可以放心信仰,所以这是‘信成就’。
‘我闻’是‘闻成就’。‘我’是阿难自称。在阿难于佛涅槃后结集经文为大众登座重说时,大众当时有三种疑惑:一种是错认为佛又复活了,另一种误认为阿难成佛了,再一种是他方世界的佛来到此土。现阿难一开口就说,这是我阿难从释尊亲自如实听到的。以上的三种疑惑全部瓦解冰销。
有人问,佛法主张无我,为什么阿难开口仍是我?殊不知问者这种想法堕在偏空,把无字体会成龟毛兔角般的根本没有,这是不合于第一义谛的。《金刚经》处处不坏假名,例如‘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这才不堕凡夫的有、二乘的无,从容中道,才契合第一义谛。大乘菩萨是‘常乐我净’。可见所无者只是妄我而已。
‘一时’,时成就。没有具体的年月,只说某一时。莲池大师在《弥陀疏钞》中注解说,或者是说法的人证得了‘陀罗尼’(超过三昧的水平),能在一刹那之间,甚至在说一个字当中,遍说了一切法门,这人就是把一刹那延展成无量劫;或者是听法的人得‘净耳根’,在听到一个字时,就能对其余一切完全通达,这就等于把多劫收缩成一刹那。可见时间长短,因人而异。所以‘今止取佛及弟子师资(指弟子)机感相遇之顷,说听事毕,便名一时也’。大师是说:佛同弟子相会一处,圣师愿吐出心髓,演说净宗妙法,普施真实之利;贤徒们也多劫善根成熟,堪受大法。自觉觉他,机缘感通,说听完毕,就叫做一时。现代科学证知,太阳围绕它的中心运行一周(即太阳上的一年),相当于地球时间的二万万年。且爱因斯坦相对论学说指出:当某物体运动速度接近光速的时候,时间就随著这个物体的速度而变化,时间并不是定量。更重要的是,爱因斯坦说:时间、空间和物质都是来自人类的错觉。(举一个极浅的例子,一辆接近光速的火车向前飞驶,一节车箱中前后都坐了人,前进中乘务员在下午六点点燃了车箱中间悬挂的一盏灯。坐在车箱前部的人,要等灯光的光线照射到眼前,才知道灯亮了。可是光前进,人也前进,光要紧追,但光速比车速快,终于赶上了,这时人才开始知道灯亮了。这离实际时间已晚了一段,说它是六点十五分吧。可坐在车箱后部的人,人迎著灯光前进,灯光直向人射来,几乎不要经过什么时间马上看见灯亮了。一节车上便出现两种时间。这是经中‘一时’的科学解释。)
‘佛’,主成就。在这六种成就里面,最为主要,所以叫做主成就。佛是三觉圆满的大觉者。自觉就超越于凡夫的不觉;觉他就超越于二乘的独觉;觉满就超越于还在因地、未满果位的菩萨。三觉一齐圆满,圣中最尊,称为佛陀,也称为智者,具有无上智慧,也正是觉满的涵义。文中的佛,即本师释迦牟尼佛。
‘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处成就。此城有新旧两城,说法处是王舍大城,是旧城。又叫上茅(或上第)城。五天竺有十六大城,王舍城最大。
‘耆阇崛山’,意译为灵鹫山,在王舍城外五山中最为殊胜:(1)此山近城,所以入城乞食不疲劳;但又难上,所以闲杂的人少来干扰。(2)是福德吉处,圣人喜住。(3)是三世诸佛住处。(4)此山清洁闲静,十方菩萨赞叹,八部鬼神恭敬守护。
最末是众成就。本品的‘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以及普贤、文殊、贤劫一切菩萨。下品的‘比丘尼五百人。清信士七千人。清信女五百人。欲界天。色界天。诸天梵众’,经末的‘天龙八部。一切大众’,这是本经的众。单说地球上人类中的四众弟子就是两万人。这是两万人的大法会,这是两万人同闻。本经第三十八品极乐圣众刹土的殊胜显现,也是两万人同时亲自看见的。
‘比丘’。依佛戒出家的男子,叫做比丘。比丘是梵语,含有三义:一乞士。乞是乞求之义,现指乞食乞法。出家的人依佛戒律,不经营贮积谋求生活,故以乞食(讨饭吃)来维持生命;进一步还需要乞求妙法,寻师求道,修养自心。二破恶。指能破烦恼,用守戒来防止身行的过失,习定来消除自心的乱动,用正慧来观察,使心悟解,能破见惑与思惑,二惑尽消,就出三界。三怖魔。由于比丘能破恶,魔就恐怖,认为这个人不但超出我的管区,而且他会教化我的眷属徒众和我远离,使我宫殿形同虚设,所以心中惊怖。
‘大比丘’的‘大’字很重要,是指回小向大的比丘。从原发的只求自觉的小乘心,发展为普度无量无边一切众生的殊胜广大、无上的觉他大愿;从原先的小乘,回转到趋向大乘;从行声闻道变为行菩萨道,这就是回小向大。参与法会的一万二千比丘,都已发起大乘心,正在行菩萨道,所以叫做大比丘。嘉祥大师说:生大解,破大恶,证大果,叫做‘大’。《佛地论》:一、最极利根,二、已证阿罗汉,三、证果后更趋大乘菩提,叫做‘大’。
‘万二千人俱’。许多经典都是千二百五十人,《法华经》与本经同是‘万二千人’。希有的盛大法会,正表所说的经法,正是本师释尊久蕴在心中,欲说而未能说的真实心要。这两部经典都是开权显实,都是大白牛车,都是每人衣底久有的宝珠,都是佛的知见,所以参会法众,盛大希有。
‘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小乘初果以上,可以叫做圣人,但须回小向大,行菩萨道方才能称大圣。又他方世界的佛菩萨,权巧示现,表面是声闻,实际早证大果,也称大圣。‘神通’,身、天眼、天耳、他心,宿命及漏尽六通。阿难当时只证初果,没有得漏尽通,为什么也列在神通已达的大圣之内呢?《净影疏》说:阿难是特殊的利根,虽然没证阿罗汉,可是他成就‘无上胜妙功德’,对于神通‘解了毕竟,亦名已达’。《净影》著眼点有二:一是阿难成就了无上的殊胜功德,他能忆持佛所说一切经法,又在今经里,能问妙谛,因使一切众生都得到度脱之法。二是对神通虽未全证,但已彻底了达,从因知果,故也可称为神通已达。再者阿难正是方才提到的大权示现的人物。在密教《胎藏界鬘陀罗钞三》说:‘阿难密号集法金刚’。密教中,金刚是显现威猛相的佛,可见阿难之本早是法身大士。阿难在教中,集结经藏;在禅宗,继承迦叶成为二祖;在密教,把世尊预嘱传咐之法,转授密教教主莲花生大士。可以这样说,佛教能传下来,首先是依靠阿难,传承圣法,这是多么胜妙的神通。
以下列举大比丘中几位年高望重、四众钦仰的大德,作为代表。首先是:
‘尊者憍陈如’。尊者,梵语是阿梨耶,翻为华文是尊者、圣者之义,是对阿罗汉的尊称。憍陈如,全名是阿若憍陈如。憍陈如是姓,华语是火器,因他的祖先是婆罗门,祀奉火神,所以家族用祀神的火器当作姓。阿若是名,翻为了本际、解本际。本际的解释是,每人本有的实际,即是人人本具的如来智慧德相,也就是真心、佛性,于此有所开解了达,就是阿若的原意。他是世尊最初转法轮,首批度化的五比丘之一。他首先悟道,佛在《增一阿含经》中称他为‘我声闻中第一弟子’,并称赞他:‘宽仁(宽大的仁德)博识(广博的知识),善能劝化,将养圣众(培育同修证入初果到四果圣位),不失威仪(严持戒律,所以在行住坐卧中保持威仪,作大众的模范)’。憍陈如在经中名列第一,他的实德也正是释尊门下比丘四众的第一,恰好暗示,凡能信受本经的人,都是佛法中第一弟子。本经《非是小乘品》说:‘得闻阿弥陀佛名号。能生一念喜爱之心。归依瞻礼。如说修行……于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
再有,最令人感动的是,憍陈如过去生中即是《金刚经》中的‘歌利王’,他污蔑忍辱仙人(本师因地的一生)是引诱妇女,并且用节节支解(把身体割成一一小段)来残酷迫害仙人。但是世尊真实平等,冤亲普度,就是这个歌利王成为第一个得度的弟子,并在弟子中列为第一。世尊的大智、大慈、大恩、大德,令人从衷钦仰,刻骨铭心,永劫顶戴,无有变易。
‘尊者舍利弗’。‘舍利’的意思是一种鹙鸟。他的母亲长得非常端正,眼睛像鹙鹭,大家就用鹙鹭来形容他的母亲。‘弗’是子的意思,她的儿子所以叫做舍利弗,就是鹙鹭子。也叫做珠子,拿珠子来形容他母亲的眼睛。又叫身子,因为他母亲身体很端正。舍利弗在佛的弟子中是智慧第一。母亲怀著这个孩子的时候,跟人家辩论,就能胜过余人,并且能胜过她兄弟俱希罗(俱希罗很有学问,后也成佛的弟子,证阿罗汉)。舍利弗八岁就登外道的讲座,对大众说法。他十六岁到各国去游说。他说法宏扬,辩论无双。他学佛之后,七日之内遍达佛法,智慧第一。本经所要说的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见《阿弥陀经》),只有大智慧的人,才能够深信不疑,所以在憍陈如之后,就是舍利弗。
‘尊者大目犍连’。大目犍连就是摩诃目犍连。目犍连是他的姓,可以译为赞诵、采菽、莱茯根等等。他这一族里头出家的人很多,对于他加一个大字,称为大目犍连。他的名字是拘律陀,本是树名。他的父亲是宰相,他从拘律陀树神那儿求子,得了儿子,就把树名作为他儿子的名字。他在佛弟子中神通第一。《智度论》说:舍利弗是智慧第一,目犍连是神足第一。舍利弗在佛的右面,目犍连在佛的左面。他的神通很大,曾把一城的释迦牟尼佛的本家托到天上去避战祸。阿罗汉都有降龙伏虎、颠倒日月种种的神通,但他是其中拔尖的人物,最为第一。
‘尊者迦叶’。迦叶也是姓。这个姓翻成为‘龟’或‘饮光’。名字叫毕波罗,也是树的名字,也是父母向树祈祷得子,就把树的名字作为儿子的名字。因为他智大、德大、心大,所以称他为大迦叶。也因佛弟子中有三个迦叶,尊者的年岁最大,所以称大迦叶。迦叶翻为龟,因为祖先学道,曾有灵龟负仙图的瑞相,所以这一族就叫做龟氏。又叫饮光,因为上古有仙人名为饮光,迦叶族是他的后代,所以用饮光来作姓。又因为在毗婆尸佛的时候,尊者是一个炼金的师傅,他一时要为佛像贴金,但他的金子还欠少一点,不能把像贴金,当时有一个贫女,恰好有这一点黄金,贫女就布施了这一点,正好使他补足了佛像。那么,从这以来,九十一劫这两个人都身如黄金,光色显耀,好像月明星稀,他们身体很光,别的光就不显了,所以称他们为饮光。在佛弟子之中他头陀行第一。头陀行有十二,现在只举两种:一就是过了中午不但不吃饭,而且不喝浆,水都不喝了。二是不睡觉。但坐不卧。老了之后,释迦牟尼佛说,你已经老了,别这么苦修了,但他还坚持。佛很称赞他,赞叹他没有想求安逸的心,并说:有头陀行,我法就久存。头陀的意思就翻译为抖擞。抖擞有去掉的意思,抖擞这些尘劳烦恼。但是更应当注意的是,大迦叶是传佛心印的初祖。在《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里,梵王到了灵山,拿金色钵罗花献佛,舍身为座。用自己的身体作床座,请佛坐在他身上说法。你看,这是一个梵天的天子,对于佛法是这样的恭敬。佛就登座,拈起梵天所献的花给大家看,大家莫明其妙,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只有迦叶领会佛心,十分庆幸,不觉笑了出来。佛就宣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嘱咐摩诃迦叶。’这就是世尊传心的拈花公案。世尊拈花,迦叶微笑,大法心印传付已毕。正法眼的藏,涅槃圣德的妙心,实相无相的微妙法门,一齐嘱咐给大迦叶。于是迦叶成为禅宗初祖。
迦叶独佩法王正印,涅槃等经多有傍证。《涅槃经》说:佛将涅槃,诸比丘再三请佛住世。佛说:你们不要再说这样的话,我所有的‘无上正法’都已经咐嘱给大迦叶,他为充当你们的大依止。又《舍利弗问经》:‘我(世尊)寻(就要)涅槃,大迦叶等,当共分别为比丘比丘尼作大依止,如我不异。迦叶传付阿难。……’又《华手经》,世尊看见迦叶到来,就分半座,让给迦叶,并说:‘汝当就此如来半座。’
以上的引证,深表法王心印的重要、传佛心印的禅宗的重要。显明了禅宗,也即是赞扬了净土。《大集经》称净宗为‘无上深妙禅’。蕅益大师在《要解》中说:净宗的一切能所无一不是实相正印之所印。世尊咐嘱给迦叶的,也正是‘实相无相微妙法门’。净土与禅,从来不是两物。
‘尊者阿难等。而为上首’。阿难翻成庆喜、欢喜,又可以翻成无染,是白饭王的儿子。佛是净饭王的儿子,所以他是佛的堂弟。在佛成道日他出生。净饭王听见自己的儿子成佛,又听见宫中生子,所以非常高兴,说:今天大吉,是欢喜的日子,这个小孩就叫欢喜吧。在佛的成道日他才出生,所以佛说法三十年后他才当侍者。他随佛到了天宫、龙宫,见到其中极美的妇女,都不生喜爱的念头,所以又称为无染。阿难出家随侍世尊二十五年,佛所说的他都能够记得住,一个字不忘。所以《涅槃》称阿难是多闻士,迦叶也称赞说:‘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难心。’所以阿难是多闻第一。以上五人,是会中万二千人中的上首弟子。
‘又有普贤菩萨’。菩萨,它的全称应该是‘摩诃菩提质帝萨埵’。‘摩诃’翻‘大’,‘菩提’翻‘道’,‘质帝’是‘心’,‘萨埵’是‘众生’,或有情。这个名号全翻过来,就是大道心众生,简称为菩提萨埵,‘菩提’是觉悟,涵义就是觉有情。佛所证的是觉,无明还没有尽就叫做情,要使有情的觉悟都同于佛,就是觉有情,这就是菩萨。所以觉有情就是‘菩萨’两个字的含义。为什么菩萨称为大道心众生呢?《清凉疏》(清凉是国师,是华严宗和净土宗的祖师)说菩萨有四种‘大’:一愿大。有大志愿,求大菩提。二行大。要广利众生。三时大。可以经过无量无数大劫来度化众生,没有疲劳与厌倦。四德大。具足一佛乘(度一切众生都成佛)的种种功德。因此称为大道心。《法华》指出六大。就是信大法、解大义、发大心、趋大果、修大行、证大道。具足六大叫做大道心。
‘普贤’也可名遍吉。《清凉疏》说有三种普贤:一位前普贤,就是发起了与普贤十大行愿相同的大菩提心。所以修一切佛法,先要发菩提心。净土宗三辈往生的人都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如果你只是专念,没有发菩提心,就像自行车只有一个轮子,鸟只有一个翅膀。菩提心就是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相结合的心,融合无碍的心。二位中普贤,指等觉菩萨,就是等觉的普贤。等觉之上是妙觉,妙觉就是佛。等觉菩萨只有一分生相无明还没有破。就差这一点点,这点一破就是佛。三位后普贤,已成佛之后的普贤。因他得了佛果,还不舍他因地之所行,所以称为位后。《清凉疏》说:‘果无不穷曰普,不舍因地曰贤。’一切果位没有不穷尽的,佛位也穷尽了,这就叫做普。他已经成了佛了,他还不舍因地做菩萨时的行愿,还在普度众生,所以叫做贤。这是位后普贤的含义。至于《会疏》说‘体遍法界,故曰普’(妙体遍于法界就叫做普)。‘位邻极圣,故曰贤’(所证的果位靠近了极圣——佛,所以叫做贤)。这正是等觉菩萨的妙位。他的觉位邻近于登峰造极的圣果,所以这是位中的普贤(会中的贤护正士就是等觉菩萨)。普贤菩萨在法会圣众中位列上首,德为众遵,位超一生补处(弥勒)与等觉菩萨,可见是位后普贤,早圆妙果,为速圆导归极乐的本愿,所以示现菩萨身,助佛教化。
普贤、文殊是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士,就好像极乐世界观音、势至一样。《四十华严经》说:‘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尊。’一切如来有一个最大的儿子,他的名字叫普贤。这是什么意思?因为古人重视长子,正常情况国家的皇位是由国王的长子继承的,先主嘛,长子当太子。如来有长子,这是一切如来的继承人,这就是普贤。从密教来看,普贤大士就是密教的初祖——金刚萨埵。金刚萨埵也就是金刚手菩萨摩诃萨。在《圣无动尊大威怒王秘密陀罗尼经》说:‘此金刚手是法身大士,是故名普贤。’所以金刚手就是普贤。又《五秘萨诀》说:金刚萨埵者,就是普贤大菩萨的异名,也叫做一切如来长子,也叫做大阿阇黎。现在我们经中,普贤大士列为上首,是显密净不二。念佛号就是念咒,大家都轻视念佛号而想去念咒。《金刚经》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所以禅宗说:一径草可以当丈六金身用,丈六金身当一径草用。实际上许多问题都是仁者妄生分别。先师夏老说:‘净土宗就是密教显说。’藏密的最古是红教。莲花生大士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所以红教尤其尊重阿弥陀佛,劝大家生极乐世界。
‘文殊师利菩萨’。翻为鬘殊室利,也翻妙首、妙吉祥、妙德,是诸佛之师。《放钵经》释迦牟尼佛自己说:‘我今得佛,皆是文殊师利之恩也(释迦牟尼佛成了佛,是由于文殊师利的恩惠)。过去无央数诸佛(过去说不清的那么多的佛),皆是文殊师利弟子。当来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未来的一切佛也是文殊菩萨的威力加持所成就)。譬如世间小儿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极赞文殊大士是一切佛出生之处。《法华嘉祥疏》说:‘文殊此云妙德,以了了(明明了了)见佛性故。’疏文真是一语破的,由于明明了了见自佛性故,于是涅槃三德,全部圆证,如来妙果,摄尽无余。所以说‘德无不圆,果无不尽,称妙德也。’无边至德,无量圣果,只由于了了见佛性,一齐圆满,所以名为妙首、妙吉祥、妙德,实在是众妙之中的最妙。
文殊菩萨在菩萨中智慧第一。他在北方的常喜国成佛,叫做宝积如来,过去是龙种尊王如来,将来成佛叫普见如来。现在示现在大会之中,大士是大智宏深,表示净土法门,唯有大智才能信入。《阿弥陀经》说净宗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一切世间’里包括一切世界的六道、声闻、缘觉、菩萨这九种。清净的信心正是来自殊胜的智慧。
‘弥勒菩萨。及贤劫中一切菩萨皆来集会’。弥勒是姓,可以翻慈氏。他的名字叫阿逸多,翻无能胜。合说就是慈无能胜(古代也有人主张慈氏是名,无能胜是姓)。《弥陀疏钞》里讲,因为弥勒菩萨在母胎中就有慈心,所以他们这一族都叫做慈氏。又过去生中遇见大慈如来,他也发愿,愿意跟他一样的名号,他就得了慈心三昧。再有,在他当婆罗门的时候,他号称一切智,在八千岁里头修习慈行,又在弗沙佛的时候,跟释迦牟尼佛一块儿发菩提心,修习慈定。《思益经》说慈氏,‘众生见者’都能得慈心三昧。《悲华经》说:弥勒大愿,在刀兵劫里头拥护众生。现在慈氏在兜率天内院,在兜率天的四千年之后就到人间成佛(兜率天的四千年是地球的五十七亿六百万年),三会龙华。有人说咱们现在不成功不要紧,现在修过佛的人,等弥勒来,龙华会上都把大家度脱。但是你要等五十七亿六百万年,这一段时间你要轮回六道,天堂地狱去转,那就不知道要经过多少生死了。
这三位大士作为法会的上首,因为这三位和净土的缘特别深。首先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普贤行愿品》里头说:发了十大愿的人,‘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殿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到已,即见阿弥陀佛’。一个人到了临命终时,自己的六根都败坏无用,自己的名望、威权、势力、学问全等于零。所有的财宝、产业、心爱的珍品、可靠的亲信,没有一样再能伴随自己。当此之时,唯有自身的愿王不舍离自己,在一切时中引导自己往生极乐,面见弥陀。一部《华严》最后归到《行愿品》,《行愿品》导引我们发愿往生极乐。这就是一代圣教的指归。普贤大士又说:‘愿我(普贤)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这就是法王长子普贤大士求生净土的发愿文。大智文殊,诸佛之师,也发同样的愿。他的愿文是五言,《文殊发愿经》说:‘愿我命终时,灭除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刹,生彼佛国已,成满诸大愿,阿弥陀如来,现前授我记。’两位大士都发大愿求生极乐。这两位菩萨在会中列为上首,普让大家崇仰文殊的大智、普贤的大行,见贤思齐,学习先圣。我们也要导引众生同归极乐。
弥勒大士在《大宝积经》中问佛:‘若有众生,发十种心,随一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是人命终当往生彼国世界。世尊,何等名为十种心?由是心故当得往生彼国世界。’这就是弥勒大士请佛开示念佛往生法门。而且本经的后半部,佛把本经嘱咐给弥勒菩萨,并说这个经是一切诸佛所赞叹的广大微妙法门,嘱咐弥勒‘汝等作大守护。为诸有情长夜利益…当令是法久住不灭’。守是保守,护是护持,所以守护也即保护与护持的意思,现在上面加一个‘大’字,这就超越常情,更有殊胜的涵义。简单说这个‘大’字有四义:(1)法大。这是释尊唯说,普令众生得度之法。(2)益大。普被三根,究竟方便,横出三界,直证不退。(3)愿大。所以弘赞净土之一言一行都会归弥陀愿海。(4)智大。于此法门信受弘扬,实因希有智慧。弥勒接受世尊的嘱咐,他必然在龙华会上演说本经,并且尽未来际常说本经。
‘贤劫’,就是现今我们所在的劫。在这一劫中,这个世界有一千个佛相继出世,这是非常希有的殊胜情况,所以叫做贤劫。有的劫里一尊佛也没有。根据《佛祖统计》,第一个佛叫做拘留孙佛,第二个叫做拘那含牟尼佛,第三个迦叶佛,第四个释迦牟尼佛,以后还有九百九十六个佛。但是这一个佛到下一个佛之间,间隔的时间很长,例如刚才说释尊与弥勒之间是五十七亿六百万年,时间很长。可见世界上有佛的时候少,没有佛的时候长啊!
‘及贤劫中一切菩萨。皆来集会’。贤劫中未来有九百九十六佛,现在还都是菩萨,他当然包括在‘皆来集会’的一切菩萨里面,并且还包括此外的一切菩萨。贤劫未来诸佛,全部莅会听法,也都和弥勒一样,同受释尊大悲慈父从衷的嘱托,弘扬护持如来无上心宝—净土法门,永为众生照破长夜黑暗的明灯,普令离苦得乐,契入本有的寂光真净(常寂光土强名为法身佛的国土)。
德遵普贤第二
本品是第一品的继续,是通序中众成就的补充,不但是补充数量,而更重要的是会众崇高无比的妙德,无边的圣众完全都是尊重修持普贤大士的德行。普贤之德说不能尽,他是华严的长子,在华严会上,佛是法王,听法的人之中,普贤为长子,长子就是法王的继承人。普贤无量无边功德的心中之心、要中之要,就是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是华严一部大经的指归。现在来会圣众都是遵修普贤之德,当然都是遵修‘十大愿王导归极乐’。
【又贤护等十六正士。所谓善思惟菩萨。慧辩才菩萨。观无住菩萨。神通华菩萨。光英菩萨。宝幢菩萨。智上菩萨。寂根菩萨。信慧菩萨。愿慧菩萨。香象菩萨。宝英菩萨。中住菩萨。制行菩萨。解脱菩萨。而为上首。】
这一品首先补充了贤护等十六正士。正士跟大士等等的都是同等的,但是正士是在家菩萨。至于‘十六’,密宗把十六来表示圆满无尽,所以十六正士就表示无量无边的正士。
‘贤护’正士,梵名跋陀和,翻成贤护、贤守、贤首和善守。这些名号在经论中常见。《思益经》说:众生只要听到他这个名字,就必定要得三菩提: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名号有如此的功德,所以就叫做善守。闻名就得功德正是善于守护众生,所以称为善守。在《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这个经以贤护为名。《贤护经》里头说:‘王舍大城有优婆塞’,这是居士。‘名曰贤护,为众上首’,在大众的上首。《大宝积经》有贤护长者会,佛说贤护长者种种快乐的事,‘其受于快乐果报,虽复忉利帝释天王,犹不能及,况复人间’。说他虽然现在人间,他所享的福报,不但人间不能相比,就是忉利天王、帝释都比不上。《名义集》里说:‘发陀婆罗’,翻为贤护,不但自己护持自己的贤德,并且也护众生,所以名为贤护。又称贤首,因为他位居等觉,是一位等觉菩萨,是贤中之首。贤护正士虽示现为王舍城中父母所生的人,只是一个普通的人身,但他的实证,是一位等觉菩萨,已超十地,再进一步就是妙觉了,就与佛相等了。贤护正士示现为生在王舍城的一个普通人,但已是证到了等觉的在家菩萨。这是维摩诘之外又一个极殊胜的在家人。听到他的名字,就必定可得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种菩提。这一史实十分重要。还有《般舟三昧经》说,贤护菩萨是念佛三昧的发起人,这就和净宗更有因缘了。他亲见了阿弥陀佛,所以他为众上首,参加法会,帮助释迦牟尼佛来宣扬念佛三昧无上法门。念佛三昧是一切三昧中之王,一切三昧中之宝,所以称为宝王三昧。
‘善思维菩萨’等。《四童子经》说:善思维、慧辩才、观无住、神通华,是他方世界菩萨,应化托生印度成为在家菩萨。《佛名经》说:光英、智上、寂根、愿慧,《月灯三昧经》说,香象。二经共指五位正士是他方世界的大菩萨,来到这个世界听受《无量寿经》,助佛宏化。从贤护到香象共十人,都有经典作为根据。其余尚有六人未经经典提到,但古德说其余六人也都是他方世界大成就的在家菩萨,来到此界听经与助佛宏化。
本经超出常情,特别标出十六正士在家菩萨作为大众上首,这就表示:净土法门特别适合于在家人修持。因这个法门契合于当前以及将来的社会情况。因为科学越发达,物质世界的发展越快,彼此间的竞争越残酷,要抢时间就越忙。越现代化,每人所应掌握的科技知识就越多,生活的节奏也越紧张。你还想像上古的人远入深山,一切事情不问,只是自修,恐怕时代不允许了。所以一定要有很多人不能出家,要保留在家身,为社会服务,并且也还继续要修,那么这种修持就以净土宗最合适。清末,沈善登居士作了一部《报恩论》,赞叹《无量寿经》和净土法门。他说:净土法门妙在‘不离佛法而行世法,不废世法而证佛法’,所以当前就很契机。国家与社会需要有很多在家人辛勤献身于种种岗位,把事办好,这就只有净土法门可在行世法的时候不必离开佛法。不需入山,不需闭关,不但上班能修,上火线也能修。只要所发是利他的心,所念的只需六个字甚至四个字的一句佛号,就是净宗无上修持。每日十念,再忙的人也十分从容。所以不离佛法,把保家卫国、福民利众的大事都办了。只要是真纯地这样做去,你何必废除应行的世法,同样契证佛法。不离开佛法可以行世法,不废除世法可以证佛法,这是净土法门特别殊胜之处,特别适合于在家人。因此《甄解》说:十六正士列为上首,‘彰此法不以出家发心为本。’此说很有见地。
‘而为上首’。普贤、文殊是来参加法会一切圣众的上首,是全体听经人的上首;弥勒大士是贤劫一切菩萨的上首;贤护等十六正士是会中一切在家菩萨的上首。大会圣众实是无量无边。《月灯三昧经》说:‘香象菩萨从东方阿(音同触ㄔㄨˋ)佛,与那由多(即那由他)菩萨共来问讯释迦牟尼佛。’那由多应指一万万。由此可见,一位正士便与一万万菩萨同来,全会圣众,实是无量无边。香象正士在阿(音同触ㄔㄨˋ)佛便是同行菩萨的上首,可证十六正士的胜德。大众同尊。
【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具足无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法中。游步十方。行权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
‘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是说一切圣众,无论在家出家,共同遵守修习普贤大士的妙德。从这一句直到本品末后‘不可思议’,都是赞叹上首普贤大士和会中的一切菩萨的胜德。‘大士’就是菩萨。‘普贤之德’上品已经说了,就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十大愿王是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第九是恒顺众生,第十是普皆回向。这个愿王在人最后的时刻,一切诸根败坏,什么都不行了,什么也不能跟著自己了,在这个时候,唯有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在前引导,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就自然生在莲华之中,蒙阿弥陀佛授记,于是可在不可说不可说的世界,以无量的智慧,随顺著众生的心念广作饶益,能在烦恼苦海中普度众生。这就是普贤大士之德。这个十大愿王,第十愿‘普皆回向’表示普贤菩萨名号中的普字;从第一愿到第九愿,显出普贤这个贤字。永劫勤劳没有疲厌,十大愿王永无穷尽,成佛后还在度生,显出普贤之普和普贤之贤。上品中提到《清凉疏》:‘果无不穷曰普,不舍因门曰贤。’虽然得到无上成就,但不舍在因地所发的度众生的大愿,仍示现菩萨身来救度众生,所以这是位后的普贤。普贤大士在未来不可穷尽的长劫中,永不间断,在实现他的偈语:‘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愿一切众生都到无量光佛刹,这是普贤大士大愿的结晶。十大愿王是以弥陀愿海作为归宿,也正和弥陀第卅五愿互为表里。卅五愿:‘生我国者,究竟必至一生补处。’(当前的弥勒就是一生补处菩萨,他必定要补佛位)所以往生极乐世界的一切众生,他必定达到一生补处,补佛之位,而且必定成佛。但是也有往生之后他不在极乐世界成佛,愿文说:‘除其本愿为众生故,被宏誓铠,教化一切有情,皆发信心,修菩提行,行普贤道。’他有本愿为众生,要披著弘誓的铠甲,到无量世界去教化一切有情,劝发信心,都修菩提行,同行普贤大士圣道。这类自愿来到秽土的人,‘随意修习,无不圆满。’愿中普劝十方,修行普贤之道,也即是导归极乐之道。生极乐后,若度生情切,就被起弘誓做成的铠甲,再返此界救度众生。普劝一切众生,同遵普贤之德,求生净土。为什么只是遵修普贤,求生极乐?因为只有这一个法,能给众生真实之利,能救众生的生死之苦。所以善导大师说:‘释迦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这也就是来会一切大众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的原因。
‘具足无量行愿。’《摄大乘论释》里说:‘不可以譬类得知为无量。’这个数不但你没有法子具体说出来,并且也不可以用譬喻来比拟,就叫做无量。‘行愿’,《清凉疏》说:‘造修希求,目为行愿。’《观经》说:‘是心作佛’。‘作佛’就是‘造修’的涵义。‘造’就是‘一切唯心造’中的‘造’字。‘修’是修持。所以‘造修’是行动。‘希求’,‘希’是希望,‘求’是愿求。所以‘希求’是愿望。行动与愿望的结合就叫做行愿。‘具足’,具是具有,足是充足,所以‘具足’是圆满无缺的意思,一切都有了,不再缺少什么。‘具足无量行愿’就是说这一切无量无边的殊胜行愿都已具足圆满无缺了。
或有人怀疑:参加法会无量无边的菩萨,或如位后普贤,成佛后再来;或是等觉,如同贤护;或从初地到十地;或者只是地前三贤(住位,行位,向位)。觉位有天渊之别,岂能各各都能圆满无量的‘行愿’?此问很合情理,但未知净土是无上圆顿法门,超情离见。《普贤行愿品》说:‘是故汝等,闻此愿王,莫生疑念,应当谛受,受已能读,读已能诵,诵已能持,乃至书写,广为人说。是诸人等,于一念中,所有行愿,皆得成就。…能于烦恼大苦海中,拔济众生,令其出离,皆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这就是说,若人能受持宏扬《普贤行愿品》,于一念之中,就可圆满所有的行愿。一念之间圆满一切愿,乃是最圆极顿的妙法。《净土生无生论》说:‘一真法界,即众生本有心性,此之心性,具无量德。’‘故众生本有性体,即诸佛所证法身。’‘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故我念佛心,全体是法界。’‘而此心性,竖贯三际(过去、未来、现在),横裹十虚(方),佛法生(众生)法,正法依法,因法果法,一念圆成。’可见众生的心,本具万德,即是诸佛法身,也就是法界圆融的妙体,所以佛与众生,正报(佛菩萨等)依报(国土),因与果等等一切法,都在我介尔一念心之内。只要一念相应,一切圆满成就,所以这是无上圆顿之法。如斩一把丝,一断,一切丝都断。又如染物,一成,则染缸中所有的东西都已染成。上品中说到文殊大士成为一切诸佛的父母,只因‘了了见佛性’。《净土生无生论》说:‘行者念佛之时,此心便是圆融清净宝觉。’此心是佛性,也是法身,所以念佛时就是相应时,一切圆满,丝毫没有欠缺。
‘安住一切功德法中’,这一句应该与上句联读,意义才完整。本品开头这三句,是会中菩萨圣众不可思议功德的总赞,也是本品的纲。为了明解其中的深意,先把本句逐字注解一下。
‘安住一切’。《会疏》说:‘德成不退,故曰安住。无德不具,故云一切。’‘功德法’,‘功’是功效,行善有造福众生的功效,所以叫做‘功’。这个功效使众生得到真实之利,是你行善的自然结果,所以功效就是善行本有的德,所以叫做‘功德’。德的本体就是‘法’,这是《净影疏》所指出的‘德体名法’。善行必有利生的功效,种种善行、种种功效、种种善行本有的美德,都是事,事相有种种差别,但事相必有同具的体性,那就是法性。所以《净影》说:‘德体名法’。法性就是有情与无情同具的体性(在有情就称为佛性),也就是法身。所以‘一切功德法’就是诸佛无量微妙功德的本体,也就是法性和法身。在此安然常住,没有退失,就是‘安住一切功德法中’。在种种行善利他的功德事相中,自心仍是寂然安住在万德本体法性之中,如如不动;自心虽远离种种差别,一心寂然,可是又‘具足无量行愿’。于是这两句经文的意义更为深刻,就是《金刚经》的‘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安住一切功德法中),修一切善法(具足无量行愿),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寂而常照,照而恒寂。大乘佛法种种妙义都在这两句之中。安住于一切如来无尽果德的本体,具足无量大菩萨的行愿,理体和事用齐显,空边与有边全离,理不碍事,事不碍理,正显与会诸大菩萨的圣德。
‘游步十方。行权方便’。游步就是旅游、周游、游化的意思。十方就是四方四隅和上下各方,指的空间了,一切地方。‘游步十方’,就是周游一切处。权是权宜、权变。俗话常说‘有经有权’,经就是常规,权就是变通。一个人应‘通权达变’,不死守规章制度。孟子说,男女授受不亲,这是古时候礼节。倘若嫂嫂掉河里了,你用手把她拉出来可以不可以呀?你若死守礼节,说男女授受不亲,我不管,那岂不是天地间最大的蠢人。这是行权方便的意思。《法华文句》解释:‘方者法也,便者用也。’粗浅来说,方,就是方法;便,就是方便。你要有切实便利可行的方法,让众生真能解决问题,叫方便。《法华玄赞》解释:‘善逗机宜曰便。’逗机,就是说法的人能行权巧,把对方的灵机逗发出来。例如禅宗,德山与龙潭夜间谈话,德山刚出房门,因外面黑,就回来,于是龙潭点著一根纸媒子递给他。德山刚一接,龙潭噗一吹,纸媒子灭了。这就是逗他的机。德山当下就恍然大悟了。因为他正想接这个纸媒子,谁知又把纸媒子给吹灭了,完全不可理解,所以他的思想就断了。这就是逗机,也就是方便。所以《净影疏》说:‘化行善巧,随物(物件)所宜,种种异现,名权方便。’所行教化非常善巧,随著众生根器与环境的不同情况,分别传授种种不同修行方法,随物所宜,而有种种不同与之相应的所现,这个叫做‘行权方便’。《大集经》说:‘能调众生,悉令趣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方便。’现在把以上的注解汇到一处,‘游步十方,行权方便’就是:普遍周游一切世界,用一切善巧稳妥方便的法,能妙契或逗发众生的根机,把他们引导到究竟的果觉。
‘入佛法藏。究竟彼岸’。‘入’,《嘉祥疏》解释是‘解契宗源’。契是契会,解是理解。所解契会到佛教宗旨的本源,叫做入。与《法华》‘入佛知见’是同一个入字。‘藏’,《嘉祥疏》说:‘名理为藏。’这就是说,理的名字叫做藏。理是理体,就是实际的本体,这就是藏。所以‘佛法藏’就是佛法的法性的理体。法性中自然含藏无量的性德,本性本有的妙德就称为性德,所以这个‘藏’既然是理体,它就含有无量的性德,因此称为佛法藏。又法性中含摄一切佛法,所以叫做佛法藏。‘入佛法藏’就是契证法性的理体,其中包括无量的性德,含摄一切佛法。所以‘入佛法藏’就是《法华》中‘善入佛慧,通达大智’。入了佛慧,就是‘入佛知见’。《甄解》有个解释说:如来的一切佛果功德的宝藏叫做大宝海,这个宝海叫做佛法藏,也就是佛所得一乘妙果。根据《甄解》,会中一切菩萨都已经入了佛的法藏,入了佛的功德之海了,证入如来一乘(一切众生普成无上正觉)果觉,因此全是大权示现,是从果向因,已入如来一乘果海,还不舍因地的修行,示现在法会中,赞助释迦牟尼,宣扬净土法门。
‘究竟彼岸’。生死是此岸,涅槃是彼岸,烦恼是中流。《净影》:
‘涅槃彼岸,到名究竟。’到达涅槃彼岸,证入如来果觉,就叫做‘究竟彼岸’。‘入佛法藏,究竟彼岸’,同指证入佛的一乘大功德的宝海,契证了佛所得的涅槃。前后诸说,可以互通。
【愿于无量世界成等正觉。舍兜率。降王宫。弃位出家。苦行学道。作斯示现。顺世间故。以定慧力。降伏魔怨。得微妙法。成最正觉。天人归仰。请转法轮。】
‘愿于无量世界成等正觉’。这一句表明会中菩萨为度众生,所以愿到十方无量无数的世界去示现成佛。《普门品》‘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也正是这个意思。其中‘愿’是誓愿,依据《法窟》,对于出世之道,有所希求,叫做愿。‘世界’,‘世’表时间,过去、未来、现在,叫做三世。‘界’表空间,就是十方。
‘等正觉’,旧译是等觉。等觉有两个含义:一是菩萨的最高位置,就要得到妙觉的佛果了,称为等觉。他的智慧功德就跟佛的妙觉相等相似了。已经是十四的月亮了,比十五还差一分,但是就很接近了。二等觉就是佛。《往生论注》:诸法平等,所以诸如来平等,因此诸佛如来叫做等觉。《大智度论》也说:‘诸佛等,故名为等觉。’所以等觉有两种含义,可以是等觉菩萨,也可以是佛。通常等觉是指低于妙觉的菩萨,在本经中等觉是佛。会中菩萨到十方示现成佛。
‘舍兜率。降王宫……’叫做八相成道。这是释迦牟尼与一切诸佛示现成道的通常途径。依照嘉祥大师,‘舍兜率’就是第一相。‘降王宫’是第二托胎、第三出生两相。‘弃位出家,苦行学道’是第四相,出家。‘降伏魔怨’是第五相,降魔。‘成最正觉’是第六相,成道。‘请转法轮,常以法音觉诸世间’,这以下很大一段都是第七相,转法轮。到了最后‘于此中下,而现灭度’,就是第八相,灭度。来会的菩萨都要到无量世界,去示现这八相成道的佛。
‘舍兜率’,是从兜率天下降。兜率是欲界的第四天,但特殊的是有兜率内院,弥勒大士是在兜率内院说法。‘降王宫’,《因果经》说:摩耶夫人看见菩萨乘著六牙白象从空中来,从右肋进入自己身体,可以从腹外仍可看见菩萨在腹中的情况。《涅槃经》说:从母摩耶而生,生下来自己就行走七步,并且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净影疏》说这是于十方周行七步,表示什么呢?表示大丈夫奋迅之力。‘唯我独尊’,这个‘我’字不是有我相的这个我,是离相的真我。‘弃位出家,苦行学道’是第四相。《魏译》说得很详细,释迦牟尼佛看见老人、病人、死人,看见这些,于是乎决定出家,舍弃眷属,骑著白马越城出去,出家学道后在树下苦行了六年,一天只吃一麻一麦(一颗庄稼)。我们看到画著一个人端坐,像是包了一层皮的骷髅,那就是太子苦行学道的像。
‘作斯示现。顺世间故’。所以这一切都是示现。上述降胎王宫,出家修道等等,都是为了随顺世间而作的示现。《法华寿量品》中佛说:我实在成佛以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因见众生乐于小法,智德很薄,垢障很重,对于大法他不能接受,所以为了这种人,我就示现少年出家,后来成佛了。可是我实在是成佛以来久远久远无量无边那由他劫。我一直都是用方便教化众生,令入佛道。为了教化,只好示现刚成佛啊。
‘以定慧力。降伏魔怨’是第五相,降魔。‘魔’是魔罗的略称,翻译为障碍,能给修道的人作障碍;又翻为杀者,他是破坏人行善,使人放逸,断人的慧命,所以翻为杀者,又翻为恶者,因他有很多的爱欲。魔有四种,《净影疏》讲:一个是烦恼魔,贪嗔等烦恼这都是魔。第二是阴魔,色受想行识这都是魔。第三是死魔,破坏人的命根。第四是天魔,专门破坏别人行善。经中所说的魔就是天魔。《婆沙论》:菩萨在树下的时候,魔现了很多美女来诱惑,但这些魔女一走到菩萨跟前,自然变得非常丑陋,她幻化的那种冶容艳色,媚态淫姿都不见了;后来发动魔军武力相迫,放箭投石,种种武器,来相逼害,谁知菩萨觉察后立即入定,这些兵仗在佛身前,自然停在空中,尖端变成莲花。《大智度论》:‘菩萨智慧力故,大破魔军。’魔无所施其伎呀,就败退了。所以佛降伏了这些魔军之后,当时魔王问佛,你有什么功德,有这么大本领?佛说地神乃知。问地神哪,地神说:我们这个地球上没有一块土地不是菩萨为众生流血舍生命的地方。地神作了证明。由上可见菩萨不是以神通战胜魔军,而是以定慧之力,降伏魔怨。这是第五相,降魔。怨就是怨家。
‘得微妙法。成最正觉’是第六相,成道。《维摩诘经》说:‘微妙是菩提,诸法难知故。’解释微妙就是菩提。菩提就是实际的理体,当人的自性和佛的知见妙理,这不是语言和分别心所能知。《净影疏》:‘理是妙法’,指出‘妙法’就是理体。由于显现了这个本体,所以成正觉。所以‘得微妙法’就是证得了理体。入了佛的知见,究竟了菩提,所以成正觉。这就是成道了。‘成最正觉’,
遵崇佛的觉悟是无上圆满究竟的,所以称之为最。《释迦谱》说:‘得无上真正之道,为最正觉’。‘成最正觉’,也就是究竟成佛。
‘天人归仰。请转法轮’是第七相,转法轮。佛之出兴于世是大事因缘哪,这个因缘最主要的是度众生啊,要开佛知见示佛知见哪,所以在八相成道之中转法轮是一个核心。这些诸大菩萨到十方世界去示现八相成道,主要是要在十方世界去转妙法轮。因此在文中这一段最长,从‘天人归仰。请转法轮’一直到最后第八相‘而现灭度’以前止,这中间很长一段都是第七相的内容。
‘天人’呢,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诸天,天中所生的人。‘归’是归依,仰是仰慕。天人都恭敬归依世尊,请佛转法轮。据《大智度论》: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卅五天没有在印度说法(世尊成佛之后,头三个七天里在天宫大说《华严经》。但是这些个声闻缘觉乘的弟子,如聋如盲,没有领会)。一直到五个七,佛自己就说:‘我法甚深,难解难知。’阿罗汉弟子都不能知,一般众生更是无法知了。一切众生为世法所缚所著(缚是捆住,著就是粘著),没有能够理解的。那么还不如涅槃吧!这个时候诸菩萨跟天人都恭敬在佛前合掌,请求释迦牟尼佛为众生转法轮。佛就默然受请,先说小乘法。《法华经》也有同样的记载。
‘转法轮’。《法华文句》解释说:‘转佛心中化他之法,度入他心,名转法轮。’诸佛心中有化他的法,也就是化众生的法。把佛这个法传到众生的心里边去,这就叫转法轮。把佛心中的法传入到众生的心中,也就是开佛知见、示佛知见,使众生悟佛知见、入佛知见,这就是‘转’字的含义。嘉祥大师说:‘自我至彼,故称为转。’从我到对方,所以叫做转。‘天人归仰,请转法轮’,是大教的缘起。世尊受请转妙法轮,这是第七相。底下就是转法轮的内容了。
【常以法音觉诸世间。破烦恼城。坏诸欲堑。洗濯垢污。显明清白。调众生。宣妙理。贮功德。示福田。以诸法药救疗三苦。】
‘常以法音。觉诸世间’。因为世尊的佛的说法,所谓尘说、刹说、炽然说、无间说,说时说,默时也说,不但有情说,无情也说,所以这个法音就不可以只体会是佛菩萨现出身像,演说经教是法音。应知‘百草头上祖师意’,无情的百草头上也在说法,这个就是法音的广意。‘世间’呢,世间就是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世尊接受了菩萨、天人的请求,广演一代时教,有大乘小乘、权法实法、偏圆种种的法,都是转法轮。因为众生根机不一样,根机的成熟程度也不一样,所以先说小乘,然后慢慢地就小向大,呵斥小乘是焦芽败种,赞叹大乘,说大乘法。先说权法,如何证阿罗汉,证缘觉,如何去行菩萨道,后说实法,说《法华经》,开权显实,最终目的全是要成佛的。《法华》是圆教了,净土宗也是圆教。世尊说一切法来觉醒三界一切众生,法法都是应病之药,都是为使众生觉悟。‘诸世间’就是三界。恒演妙法,普令觉悟,就是‘常以法音觉诸世间’。
‘破烦恼城。坏诸欲堑’。烦恼就是这十样东西:贪、嗔、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取。这十种称为十烦恼。天台宗就讲得更深一点,就以见思、尘沙、无明这三种惑称为三烦恼。我们这些烦恼都要破除。《智度论》说得很好,烦恼是什么呢?‘能令心烦,能作恼故’。你高兴,兴奋欲狂也都是烦恼啊。‘城’呢,指的是城堡,堡垒。佛演说妙音,就是摧破众生身心里烦恼的堡垒。‘坏诸欲堑’。食欲色欲都是欲,其中严重是色欲。《甄解》说‘爱欲是诸苦之本’。《净影疏》说:‘爱欲之心深而难越。’佛说‘爱’是最可怕,最不好办。如果世间还有另外一件事和爱欲同等地难办,那一切众生就不能成道。一切众生都因爱欲成为生死之本,若再有一件事情同样严重难破,那众生就没有出头之日了。‘堑’就是护城河。爱欲像洪流,众生漂溺其中,头出头没,不容易度脱,就把它说成是欲堑。除舍爱欲之心就是破坏欲堑。
‘洗濯垢污。显明清白’。嘉祥大师说:消除迷惑与垢污就叫做‘洗濯’。前节所述的十烦恼与三烦恼,都是应该消除的迷垢。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可是一念迷妄,堕于无明。一面明镜,镜面全是污垢,不显本有的照用,所以首应去污,这就是‘洗濯垢污’。去污的妙剂是‘无相之解’。这完全不是佛学家的知解。古云‘知解门开,则悟门塞’。《首楞严经》说:‘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离见,斯即涅槃真净。’存在知见相的知见(有能知的我,与所知的内容,有能有所,就不是离相),这就是无明的根本。这是又在镜面上污墨,不是去污。要有离见的解,才真解了如来真实义,才能恢复镜子(众生心地)的本明。这个明,嘉祥大师叫做‘无漏之明’。漏就是烦恼,离开了烦恼垢染的本明,叫做‘清白’。所以消除烦恼迷惑,以离相的慧解,恢复本来离垢的光明,叫做‘洗濯垢污,显明清白’。《甄解》说:‘洗濯垢污,显明清白,是澍雨德。’像下雨一样,雨后树木房子等等都干净了,显露了清白的本体。众生怎么洗濯?那只有明自本心见自本性,真正认识本体才是显明清白。如果融会禅宗,‘洗濯垢污’就是百丈禅师所说的‘迥脱根尘’,迥然超脱了六根六尘。‘显明清白’就是‘灵光独耀’,这个光不是世间凡俗的光,是灵明不可思议的光。‘独耀’。独,就不二,不与万法作对,没有对立面。一有相对的就陷入矛盾之中。‘独耀’就是‘不与万法为侣’。会合净土宗,‘都摄六根’就是‘洗濯垢污’;‘净念相继’,‘自得心开’就是‘显明清白’。
转法轮这段经文首先指出破烦恼,除欲堑,洗垢污,显清白。这四句,实在是关键。一切大菩萨都是从这些地方走过来的,所以能‘常以法音,觉诸世间’。现在有的人,自己还带著种种烦恼垢污,也并没有真实明心见性,只是想成名成家,当佛学大师,座下多少弟子,种种受人恭敬。这些都是垢污。要离开这些,发起真实利他的心。自己不觉悟,就不能觉醒别人,这一点是应该深思的。
‘调众生。宣妙理’。调是调和。宣是宣示。妙理,就是实相的理体,也就是《法华经》所说的佛知见。开佛知见示佛知见这是宣妙理。要让一切众生悟佛知见入佛知见就是调众生。
‘贮功德。示福田’。备具多德就是‘贮功德’。这些大菩萨都有种种的功德,就可以给众生当福田。‘福田’者,就是种福的田(种稻的田叫稻田,种福的田称为福田)。所贮功德示现于外,接受众生供养,让众生造福,叫作示福田。《俱舍论》有四个福田:一趣田。趣是畜生,现在很多外国人爱护动物。你爱护众生啊,众生欢喜诸佛欢喜。第二个是苦田。一切贫穷困苦的人,我们去救济,这些人都可以给我们当福田。第三是恩田。父母师长等对我们有恩,我们在父母身边行孝,就是种恩田。第四是德田。小乘大乘一切贤圣都是福田。
‘以诸法药。救疗三苦’。众生有种种病啊。所谓众生有八万四千种病,所以佛就有八万四千种法,也就是八万四千种药。应病与药,药是喻如来的妙法,病是喻众生的苦。所以《涅槃经》说:‘度众生故,为说无上微妙法药。’‘三苦’有两说:一三苦是苦苦、坏苦、行苦。(1)这个事它本身就是苦的,是苦苦。(2)这个事本身你是可喜的,但一旦破坏了,你难过了。你有个很好的电视机,天天要看,一天被人砸掉了,你就很难过,这是坏苦。(3)行苦,因一切都在迁变、转化,无有停息,而生苦恼。二嘉祥大师:三苦是三有之苦(三有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三苦是指三界众生的生死之苦。这两种说法都对。但是嘉祥大师的解释很合净土宗的宗旨。净土宗的特点是使众生即身出离生死苦海。别的法门要出三界须断见思惑,达到阿罗汉的水平。现在世界上找个能证初果的人都很难得,何况是阿罗汉。只有净土法门是横出三界(断尽见思惑出三界是竖出)。这是带惑往生,带业往生,不是叫你断惑,所以这个是最突出之处。所以用净土法门信愿持名的无上醍醐妙药,来普救众生沉沦三界生死苦海的厄难,叫做‘以诸法药救疗三苦’。
【升灌顶阶。授菩提记。为教菩萨。作阿阇黎。常习相应无边诸行。成熟菩萨无边善根。无量诸佛咸共护念。】
‘升灌顶阶’。以下一共六句,所谈是密法。‘密’字是指法门奥密幽深,不是保密、秘密的意思。显教密宗互为表里,好像人手,显是手背,密是手心,握拳时手心就看不见了。目前有些佛教徒把显密对立起来,这是很片面的。至于净土宗,先师夏老曾说:‘净土宗是密教显说’。也就是说,净土宗就是明显宣说的密法。密宗要义:‘如实知自心’,即本品中‘开化显示真实之际’。真实之际就是自己的妙明真心。又‘方便为究竟’,正是本经宗旨,以信愿持名的方便妙法,普令众生顿超生死苦海,普惠‘真实之利’。净宗持念的万德洪名——阿弥陀佛,即是密宗秘密庄严心所流现的真言(咒)。来会的大菩萨都曾受无上灌顶,都能教导大乘行者,充当金刚阿阇黎,足证会中圣众都是显密圆通的大菩萨,也表净密二宗,本来不二。
‘升灌顶阶’。印度古代,国王要即位的时候,取四大海的水在王的头上灌,表示他就要登位了。密法也相同。举行灌顶法式简说有两种:一结缘灌顶。你来求法,引你到灌顶的坛里,教给你本尊的手印、咒语,以后你就有了资格去修习所传的法,这叫做结缘灌顶(很多密宗的书皮上印著「未经灌顶不许翻阅’。这就是说你没有得到本法灌顶,这个经典或法本你不能看。其中并没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只是为了慎重)。二受职灌顶。如法修行的人,得了密法灌顶,严持戒律,精进修持,积久功深,智慧开发,可以为人师表充当金刚上师,于是对他进行受职灌顶,授与金刚阿阇黎职位,然后才是如法的上师(现在许多人都不很如法。没有亲自得到自己上师的允许,自作主张去传徒弟)。在受职与结缘之间还有四种灌顶:一瓶灌。二密灌。三慧灌。四大手印灌。接受这四种灌顶都需要受密戒。有人不受戒就修法,实在是欲升反降。灌顶还有初位与后位之分,前面说的是初位,后位就不同了。在《秘藏记》里头,初地到十地菩萨,乃至到等觉菩萨,到了正式要证入佛果,要成佛的时候,诸佛以大悲水为他灌顶,他自己就自然圆满证入佛果了。现在来会的这些菩萨多是位后的普贤,是从果向因,是佛的示现,所以他们当然受过后位灌顶——成佛的灌顶。至于还是初地到等觉位的菩萨,也都须受这个灌顶。‘升灌顶阶’正指这两类菩萨都须经过后位灌顶。
‘授菩提记’。佛对于发大菩提心的众生,给他授记,也就是预告将来一定作佛,作这样的悬记,称为授记。授记就是宣说当来的果,使你知道你因地的修行的殊胜希有,巩固得记人的信心和修持,让他知道现在种的是菩提因,当来一定得菩提果。‘授菩提记’表示会中大士都是得过佛授记的,都当得佛果;并且也表示这些菩萨也给众生授记作佛,因为他们能在十方世界示现成佛,给无量众生授记。
‘为教菩萨。作阿阇黎’。阿阇黎翻为轨范师。密宗称为金刚阿阇黎,
因为密教的阿阇黎,代表是金刚萨埵。金刚萨埵就是普贤大士的示现,永为密教初祖。这些大士德遵普贤,普贤化身金刚萨埵,所以现在这些德遵普贤的圣众也教导其他菩萨去充当阿阇黎。
‘常习相应无边诸行’。彼此能相契相合称为相应。比方说,你所观的境和你的智慧相应,叫做‘境智相应’。你能理解‘五蕴皆空’,这属于智慧,若你真把所对的境看成空了,境跟智就一致了,就相应了。反过来看,你说我照见皆空了,可是奖金少了一点马上就不高兴,你这个境一点也不空啊。密宗特点是三密相应,所以密宗也称为相应宗。修密所以能即身成佛,就是让众生的三业顿同如来的三密。如来有身密语密意密;众生有三业,身业口业意业。密法的特殊方便之处,是使众生的三业顿然相同于佛的三密。身,结印;口,持诵真言;心中所缘的是般若。能这样三密齐修的人很不易得。那从一个密下手也可以,这也就是净土宗的道理。你就念一句佛号,就是从一个语密下手,也能相应,也能即生成佛。但当你成佛的时候其他两密也自然相应。
‘成熟菩萨无边善根。无量诸佛咸共护念’。善根者,指的是自己身口意三业所行的善,这一切善,坚固而不可拔,叫做根。再一个含义,它能够出生妙果。因为修了善,还能出生其他的善,还能结出很好的妙果。例如戒能生定,定能生慧,有福能生般若光。因为善事引善事,能出生余善,又能结果,所以叫做根。善根有深固、生善与结果之义。所结的果,应该辛勤培育,使它们成熟,才是圆满。所以会中诸圣都在帮助其他十方无量无边菩萨,去成熟他们无量无边的善根,使之圆满成就。于是无量诸佛对于会中这些大菩萨共同护念(保护和忆念)。《净影疏》说:护念我们,让恶事自然远离,善事自然增长。会中大士护持一切菩萨的善根,得到十方诸佛的护念,让他们遵修普贤之德。
【诸佛刹中。皆能示现。譬善幻师。现众异相。于彼相中。实无可得。此诸菩萨亦复如是。通诸法性。达众生相。供养诸佛。开导群生。化现其身。犹如电光。】
‘诸佛刹中。皆能示现’。这一切大菩萨在一切的国土都能示现种种应身与化身,如同一个很善巧的幻师,幻现种种不同的像。印度有很多幻师,最近还有。我碰见一个英国老传教士,她告诉我一件奇事,和中国《聊斋》偷桃这一篇所说的一样。一个人把绳子扔到天空中,绳子就挂在天上,一个人就爬绳子,爬上天了。这人屡次表演,轰动了许多人,就有人用电影机来拍摄全部过程。洗出一看,才发现那个人一直在地面上静坐,根本没动。因为看的人有意识,他就用催眠术催眠了,所以就看见这个人上天了。电影机它无心,不受催眠,它照出来的底片是真实情况,那个人坐在地面没动,所以这是幻术。再举一例:六十年前,东安市场不是现在这个样子,有很多楼,楼下有个杂耍场,有种种杂技表演。有一天,有一个人在茶馆楼上坐在一个靠窗的座位喝茶,他看见杂耍中正在变戏法(魔术表演)。他很纳闷,为什么观看的人这样全神贯注并感觉惊奇,他自己认为没有什么精彩之处。等一会,表演完了,很多人上来喝茶,大家交口啧啧,称奇赞叹,他们纷纷说‘真奇怪,今天把牛硬拽到坛子里头去了。’这个楼上的人说:‘哪有这个事,我亲眼看见他把个蛤蟆放到坛子里。’这个楼上的人没有被催眠,那么,他就看见实际是个蛤蟆。但被催眠的人看见的是个牛到了坛子里去,精彩得不得了。这就是幻术。这种譬喻说明:这些大士在诸佛刹中都能示现,就好像幻术师一样,能够现种种的异相,但‘于彼相中。实无可得’。《宝积经》:‘如幻师作幻,自于幻不迷。’幻师在那变幻国王大臣,宫殿园林,别人误认是真的,他自己明知是自己的幻术,是虚妄的,当然不会著迷。会中大士在十方世界示现种种身,示现八相成道,普度无量无边众生,这是‘终日度生’;了知这一切皆是幻象,‘知幻即离’,所以‘实无可得’,这是‘终日无度’。不落两边,从容中道,‘此诸菩萨亦复如是’。
‘通诸法性。达众生相’。‘通诸法性’是照真,‘达众生相’是达俗。所以我们常常说修行的人要照真达俗,既要照到真体,又要通达俗谛,要度众生啊。众生是俗谛,所以要‘达众生相’。但只是度生,不能离相,于是堕在有为法中,不能使广大众生得真实之利,自己所得只是有为功德,所以要‘通诸法性’。法性就是实相、真如、法界、涅槃、实际等等。以上提过的佛性和法性本质上没有分别,我们通常把佛性说在有情方面,有情、含灵、众生都有佛性,我们不说砖头、瓦块、桌子、板凳有佛性,因为它是无情的,至于法性,通于有情无情两方面。法性和佛性本无分别,只是在使用习惯上有所区别而已。《起信论》的注解上说:‘法性者,……通与一切法为性。’这就是说一切法的本性叫做法性。所以不管是有情是无情,所有的这一切它的本性都是法性。据《大乘义章》与《唯识述记》,性即是体,‘一切法体,故名法性’。法性即是实相,即是真如。华严宗认为真如有不变随缘两个意思:它随缘,所以能够变成一切法,变成种种的内容;又因为它不变,虽随缘变染变净,有情无情一切万物种种差别之法,可是它的本性不失,所以一切六趣的众生,蚂蚁苍蝇,油锅剑树中的罪人,他们的真如不失不变。因为真如不变随缘,所以入了油锅,上了刀山;但是他真如本性不失,故随缘而不变。就好像水可随缘变成波;变成波,它的本性仍是水。法性、真如,本来是纯善无杂,但是因缘会合变染变净,例如秽土净土,就有了差别。所以这个‘通诸法性’就是要通达随缘不变的实相,‘达众生相’就是了达不变随缘而显现的种种差别相。《会疏》:菩萨有两种智慧,能作为一切修行的根本。一种是‘如理智’。它就是照见诸法的本性是‘不一不异’,不是‘一’也不是‘异’。例如水,说它是一,可是它能生出千差万别的波;说它是异,可是千姿百态的波,彼此本无差别,只是同体的水。所以在差别没有差别,在没有差别中又出生无量差别。总之是不落两边,所以是‘不一不异’。同时也是‘不生不灭’。波生水中,但全体仍然是水,所以是无生;波灭也只是回归本体,并不是断灭,所以是不灭。能照见种种诸法不一不异、不生不灭的本性,就叫做‘通诸法性’。再有,‘如量智’。如理智是如本体的智,如量就有了数量,能够照见种种不同之相叫‘如量智’。刚才说众生有种种根,所以我们给种种药,若不通达众生病况,就不能开出对症的药方。众生有种种差别,有种种病,这些差别相都能了知,就是‘如量智’,也即是‘达众生相’,也就是掌握病人的病情。‘通诸法性’是所用诸药的药性。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才能治病救人。
‘供养诸佛。开导群生’。上面是照真达俗,底下就是上供下度。我们修行要上供诸佛,下度众生。供养:一财供养,香花、饮食、药物,等等。二法供养,拿身体、头目脑髓去供养,不如以法来供养。一切供养以法供养是最殊胜。什么是法供养?如说去修行,就是依佛的教导去利益众生和提高自他觉悟。
‘开导群生’。‘开’,开化。‘导’,导引。‘群生’即众生。《华严普贤行愿品》说:‘若令一切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以大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由此可见,‘开导群生’,令众生欢喜,诸佛就欢喜,也就成就了对佛的供养。我们以殊胜的净土法门教导众生,正是遵佛开示,惠予众生真实之利,正是无上的法供养;并在下度众生之中,有上宏圣教之功。随顺众生,发菩提心,究竟果觉。
会中菩萨具如理智,所以‘通诸法性’;又有如量智,所以‘达众生相’,于是化现其身,遍诸佛刹,上供诸佛,下导众生,广作饶益,如大幻师,示现种种幻相,上供下度,虽作种种示现,但以通达法性,深契诸法平等,无有差别,故于相中心无所著。
‘化现其身。犹如电光’。大士化现他的身体,快如天上闪电。观音三十二应,‘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菩萨能于一念之间普至十方国土,行动之速就跟打闪一样,上供下度,平等普照。《会疏》说电光有四个含义:一是快。菩萨能应众生心念立即感赴。二能破众生的黑暗。众生愚痴不明白就是黑暗,佛法如电光,能破众生心中黑暗。三不住。菩萨又能化无量的身,到无量的国土去,如空中一个闪电,无所从来也无所从去。四无分别。如电光照物,平等普照,没有爱憎取舍。所以用电光来譬喻大士们的化现。
【裂魔见网。解诸缠缚。远超声闻辟支佛地。入空无相无愿法门。善立方便。显示三乘。于此中下。而现灭度。】
‘裂魔见网。解诸缠缚’。‘裂’就是破裂。‘魔’的含义呢,《智度论》说‘夺慧命,坏道法功德善本’叫做魔。夺掉人的慧命,一个人生起正信的心,这是他的慧命的开始,但魔给破坏了。慧命的重要比生命不知超过多少万倍,魔就是夺走这个慧命,破坏你修道法做功德种种善行的根本,所以叫做魔。‘见’,广义说,凡夫心中所起的都是见;狭义说,决定性的见解叫做见,人们常说的‘见’是指后者。你有一个固定的看法,你看什么东西都是这样,像是戴了一副有色眼镜,戴了红的眼镜,看什么都是红的。所有的凡夫都离不开常见、断见这两种见。人死如灯灭,什么都断了,没有了,这叫做断见,这是错误的。我修的升了天了,永远不死了,这个肉身成了金身,永远不坏了,这是常见,也是错误的。断常二见叫做边见,边见是矛盾的一方面。断常是一对矛盾,断是一边,常是一边,凡夫不落‘断’边,就落在‘常’这一边。边见是十种见惑之一,都是邪见。一个人成见过深,如人体内长成骨刺,行动不便,十分有害,这样的成见就叫见刺。邪见很多,就叫见林,身陷林中,不易出离。种种邪见错综交织,形同蛛网,就叫见网,令人难脱,所以也叫邪见网、魔见网。四无量心,慈、悲、喜、舍。‘舍’,首要舍见。要舍弃一切邪见、一切分别,这就是‘裂魔见网’。但古云舍身容易舍见难。直须猛追大势至菩萨,单提一句圣号,净念相继,念而无念,无念而念,才能透脱魔见网。‘解诸缠缚’。据《净影疏》,一切烦恼结都是缠缚。菩萨化现十方,教化众生,断离烦恼,叫做‘解诸缠缚’。
‘远超声闻辟支佛地’。‘声闻’是佛的小乘弟子,闻佛所说苦集灭道四谛教法等(声)解悟其中妙理,断除见惑与思惑,出离分段生死(生死苦海),证入罗汉果位。‘辟支佛’,辟支是梵语,翻为因缘,‘佛’是觉者,所以旧译是缘觉,新译是独觉。观十二因缘法,得觉悟的叫做缘觉。观风吹树动、叶落花飞的外境而成道的叫做独觉。他们虽是中乘法中的圣位,但沈空滞寂,未能发起平等普度无量众生、齐趋无上佛果的大心。会中诸大士,善巧方便,随机度生,能示现声闻辟支佛教化众生,而离声闻辟支佛之相,所以远超二乘。
‘入空无相无愿法门’。综合《净影疏》与《大智度论》:‘观诸法空,是名空。’一切法皆空啊。所以《心经》讲无色声香味触法,一直到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智亦无得,都是无呀、空啊。所以诸法都是空,这就叫做空门。《空转》的意思就是,这个空的含义转化为无相。空中无相可得,不可取相,这是无相法门。无相就不应有所作为。无相之中就没有相可取,也就远离了能取,能所之相都不可得,还有什么可作?这是无作门(即无愿门)。一有作就是三界的生因,既然无作就远离三界生因。
《大智度论》有个好譬喻,譬如一个城,有三个门(假定北京有三个门,你一个人决不可能从三个门同时进城。要进西直门,你从西直门进。不可能你一人从安定门,东直门,西直门同时进城),从一门就进来了。进了门,城是什么?城就是涅槃。我们大家要知道,这是选佛场,我们都要成佛,要证涅槃,不是当个方丈,作个大法师,成一个了不起的佛学家而已,我们要进涅槃城。这个城有三个门,空、无相、无愿。《大智度论》说:一个人进了空门,不但诸法皆空,他也不见空相,也不停住在空上,他从这个空门进来了。倘若入门时,见有一个空相,就在空相上有所取,有所著,在空上停滞,这个空门就堵塞,不能进入了。所以这一点很重要,我们要知道,往往不是没有人能够入门,但刚一进去门就堵塞了,非常可惜。这个人就没有从空门进来。你抓住个空相,堵住了。如果这时去掉空相,这就是无相门。不但一切可见之相都除了,连空相也除了。你真的无相了,那你就从无相门进来了。可是呢,‘若于无相相,心著生戏论’。无相本来是无相,你这一执著,无相也就成了一个相。这个相就是无相的相,叫它无相相。心一执著就生出戏论(错误的乃至无用的见解言论称为戏论),无相门也就堵塞,不能进城了。这个时候你把无相之相也除了,在无相里面,没有什么是可作的,这就直入无作门了。所以不是一个人一身从三门入,是有三个门可以随宜而入。这就叫‘入空无相无愿法门’。
‘善立方便。显示三乘’。‘方便’,前面的解释不再重覆。现在引《法华义疏》:‘方便是善巧之名,善巧者,智之用也’。方便就是善巧的名字,所以我们常常连在一块儿说,方便善巧。这个人很善于说法,很巧妙地能够救度众生,这称为善巧。善巧就是智慧的应用。从智慧本体显出的作用叫做方便。《涅槃经》:‘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我们以大智慧为本,随宜来建立法门,应机说法,随缘救度,这是方便,它很重要,是众生的父。《会疏》说,方便有两种:一‘深解空而不取相受证’。对‘空’有深解了,了达了,开解了这个空,对于空不是很浅地解释理解,但不取空相,也不证空。有很多他就是渐法,若在途中有所取证,那么,他就慢了,他在这个地方就停顿下来。所以对于一切都不取证,直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打个譬喻,你坐电梯,你一下子,你中途一切地方都不停,直上二百层摩天楼的屋顶,就是直趋无上正等正觉。二因实相妙理极深极妙,众生水平太低,无法相信与接受,所以需要方便诱导。这个‘诱’字,最善巧的莫过于观世音菩萨‘先以欲钩牵,后令入正道’。众生所需是欲,以此为钩来牵引众生,就是方便,而其最终的目的是希望他们入正道。所以这一些方便,就是用种种的方法方便,最突出是鱼篮观音。常见的画像:一个极美的少女,手拿竹篮,篮里一条鱼,所以称为鱼篮观音,这是观音的化现。一个渔村,有一天来了一个极美的女人,跟他们一起打鱼,许多青年男子向她求婚。她说:这么多人,我嫁你们谁呀?这本《心经》你们拿去念,明天谁能背,就嫁给谁。第二天有很多人都能背,于是把《普门品》发给能背的人,‘三天你们谁能背《普门品》,就嫁给谁’。三天之后有七个人能背,当然还不行,于是给出《法华经》。几天之后,只有一个人能背,这个人姓马。就结婚哪,洞房花烛,正在刚刚喜宴之中,新娘子不舒服,一下死了。大家很懊丧。一年后,来了个和尚,大家还在议论这个事。和尚说:你们怎么这么愚痴呀,那是观世音菩萨来救度你们。你们这一方该有难,观音菩萨教你们读经消灾呀。大家不信,就打开棺材检验,打开一看,棺材是空的。这就流传鱼篮观音,马郎妇。为解释‘方便诱引’,举了这个例。方便之德是非常广大,对于他本来不能信受的人,使他信受;本来得不到救度的人,得到救度了,这是大慈悲大智慧到极点的流露。若没有大悲,不肯这样用心;若没有大智,想不出应机施教的办法。所以‘方便’是菩萨的父亲。以种种的诱引让众生渐悟而得度,这就称为善立方便,善巧地建立了方便度生的方法。
‘显示三乘’。三乘就是罗汉乘、辟支佛乘、菩萨乘。《法华譬喻品》:如来能给一切众生一佛乘,当来都成佛的法,但不是所有的众生都能接受。所以说到《法华》,最后最后,说法四十九年培养教育,还要有五千人退席呀,不能信受啊。所以诸佛就以这个方便之力,一个一佛乘说成是三,有罗汉哪、辟支佛呀、菩萨呀,这三乘。《法华》的火宅喻:有个大长者,看见自己的儿子在火宅之中,就告诉他们:大火烧身了,你们快出来呀。可是诸子贪玩,不肯出来。长者想出个方便的办法,就说:外头有羊车、鹿车、牛车,好玩极了,你们出来吧。这些孩子就跑出来了。跑出来一看,就不至于在火宅里烧死了。给他们的是什么呢?给他们的是每人一辆大白牛车,超出他们的想像,人人都乘大白牛车,都成佛。这就显出‘善立方便,显示三乘’的含义。所以这些诸大在家菩萨、出家菩萨具有这样的盛德,来参加这个法会,来听释迦牟尼佛说《无量寿经》,因此我们对于这个经也就知道珍重了。(以上是第七相转法轮)
‘于此中下。而现灭度’。三乘法有上有中有下,对于中根下根的人才示现灭度。这个现灭度般涅槃是第八相(八相成道的第八)。灭度是涅槃两个字的旧译(唐朝后来译为圆寂)。‘灭度’,灭生死的因果,度生死的瀑流。此岸是生死,中流是烦恼,彼岸是涅槃。度过了烦恼的瀑流,登上了彼岸,这是灭度的含义。《涅槃经》说:‘灭诸烦恼,名为涅槃。离诸有者,乃为涅槃。’灭了烦恼是涅槃,离开三界一切有是涅槃。‘圆寂’怎么讲呢?《贤首心经略疏》说:‘德无不备称圆,障无不尽曰寂。’《甄解》说:‘体穷真性,妙绝相累为寂。’本体穷尽了真性,没有任何间隔模糊与欠缺,称性尽性,这叫‘体穷真性’。‘妙绝相累’,除绝了一切相的累赘,一切相不能给我添麻烦了。由于本体微妙绝伦,不为一切相所累,所以叫做‘寂’。示现灭度是应中下的根机。《法华寿量品》:‘若佛久住于世,薄德之人……不能生难遭之想、恭敬之心,是故如来虽不实灭,而言灭度。’若是上根,如来本没有去来,哪里有生死!上智之人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所以世尊双林入灭,只是示现。会中大士宏化十方也都为中下,示现灭度。
【得无生无灭诸三摩地。及得一切陀罗尼门。随时悟入华严三昧。具足总持百千三昧。】
‘无生无灭诸三摩地’。‘三摩地’旧称三昧,翻为正定、正心行处。善心正心为定慧所摄,安住一处,叫做三昧。种种三昧,各有名称,‘无生无灭三摩地’,‘三摩地’是通名,‘无生无灭’是别名。《小品般若经》中,萨陀波仑菩萨于闻说般若时,即在原座上,得‘诸法无生三昧、诸法无灭三昧’等等六百万三昧门。三昧众多,所以说‘诸三摩地’。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王,叫做王三昧。
‘及得一切陀罗尼门’。‘陀罗尼’翻为总持、能持、能遮。能持就是他能够维持、保持住种种的善法,不让它散失。好像一个完整的碗,倒进了茶水,把茶保持住。碗要是裂了口,茶就漏了,就不行了。所以陀罗尼的意思,一个是能持善法,另一个是能遮恶法,就是消除抵制不好的东西,要是动了恶念,想要做坏事,陀罗尼有遮止的力量,能够使你做不成。所以得了陀罗尼,你的功德能够继续,保持不失;反之,要想做坏的事情,能防止你不去做,这就是陀罗尼的殊胜的地方。《大智度论》讲,你入了正定来修行,久了之后成陀罗尼。这些三昧更加上诸法实相的智慧,一起生出陀罗尼。三昧加上诸法实相智慧就出生陀罗尼,所以陀罗尼比三昧殊胜。三昧是心相应法,陀罗尼是心不相应法。什么叫相应法呢?就是你必须是一心专注,比如入定,你要摄心入了某一个禅定,这时才能出现三昧中的境界。‘三昧’就是相应法。陀罗尼不是这样,你在生气,骂人,心里在烦恼,可是这个陀罗尼中所有的功德依然存在,你不失。所以一证到陀罗尼这事就好办了。还有,‘三昧’你今生得到了,往往来生就没有了。陀罗尼就不是这样,你今生一得,多少生永得。所以陀罗尼两个特点:一虽在烦恼之中,陀罗尼的功德不失。二陀罗尼一得永得,多生不失。
‘随时悟入华严三昧’。‘悟入’,‘入’就是常说的入定出定的入字。前已说明入三昧是由于定力与智慧,现入此三昧主要靠智慧,所以叫做‘悟入’。‘随时’等于随念,要入就入,想入就入,中间不须有过程(一般入定,端坐,澄心,不使妄动,慢慢地专一清净,达到定中境界,中间有过程),所以不经历时间。随著自己心愿,一念动就能入,所以说是‘随时悟入’。‘华严三昧’,全称应该是‘佛华严三昧’。这个三昧是以一真法界作为本体。没有对待,平等不二,所以叫做‘一’;真实无妄,所以叫做‘真’;融摄一切万法,叫做‘法界’,就是诸佛的平等法身。从本以来不生不灭,非空非有,离名离相,无内无外,唯一真实,不可思议,所以叫做一真法界,是一部《华严经》最极玄妙的理体。一真法界融摄万法,万法都是因缘所生,从缘而起,所以有无穷无尽的缘起,就出现无尽的国土、无尽的众生、无尽的事相。这些事事物物,乃至一一微尘,都从一真法界缘起所现,所以各各都是一真法界,于此了解,就依此胜妙之解生起种种胜行,来庄严自己的佛果,叫做华严。以一真法界为本体,为宗趣,为归尚,专心修习,达到一心,叫做‘华严三昧’。菩萨万行如华,拿来庄严佛果,就叫做‘华严’。《净影疏》说,这一个三昧,统摄法界的一切佛法,悉入其中。《法界记》说,‘华’是菩萨的万行。华会结果。‘严’,诸行成就,果实圆满,始觉与本觉相契相应,垢障永远消除,所证理体圆满。‘三昧’,‘理智无二…能所斯绝’。本体与智慧如一,像珠发光,发光是珠本体所生,光所照到的,首先仍是照到珠的本体。所以珠子喻本体,珠光喻智慧,它们不是两件事。理和智也是如此,也没有二,就跟珠子和珠子的光一样。‘交彻熔融’,光从珠生,所以光在珠中;因光珠显,所以珠在光中。此两者理体与智慧不是两物,何来能所彼此的分别。达到一真法界,一切都不二。《合赞》说,‘法界唯心,名佛华严。’这是他特殊的见解。‘法界’指一真法界。他说‘法界唯心’,一真法界就是每人你自己的本心。所以对于自心能如实了知,就是华严三昧。一真法界就是真心。
‘具足总持百千三昧’。总持就是陀罗尼。陀罗尼有四种:一法陀罗尼,于佛的教法都能够记住不忘。二义陀罗尼,于诸法的深义、真实之义都能够总持不忘。三咒陀罗尼,于咒能够不忘。四忍陀罗尼,安住于诸法实相叫做忍,得了这个陀罗尼就安住于佛的实相而不动摇,而不忘失。所以持忍,称为忍陀罗尼。安住于实相,实禅密净三宗共同的无上殊胜境界。‘百千三昧’,为什么要百千三昧?《会疏》解释,你要给大众救穷,就必须有种种技术、原料、资金、厂地等等准备。穷人太多太穷,需要得也太多,你为大众拔掉苦根,就要有种种的办法和条件,才能实现除贫的愿望,所以菩萨要百千种三昧。具有所有的三昧,叫做具足百千三昧。三昧久修就出生陀罗尼,就是总持。所以经中大士‘具足总持百千三昧’,这两种都具足了。
【住深禅定。悉睹无量诸佛。于一念顷。遍游一切佛土。得佛辩才。住普贤行。善能分别众生语言。开化显示真实之际。超过世间诸所有法。】
‘住深禅定’,依《会疏》意:所住的禅定是微深幽玄。微是微妙
,深是深广,幽是幽奥,玄是玄妙。不是二乘阿罗汉哪、辟支佛呀、初心的菩萨所能办得到的,所以叫做深禅定。《甄解》,在《唐译》这一句是‘一切种甚深禅定’。‘一切种’就是一切种智的简称,一切种智就是佛的智慧(阿罗汉的智慧,称为一切智。菩萨的智慧,称为道种智。佛的智慧,称为一切种智)。佛智慧的甚深禅定,是全理之事,是全部的理体的事情,是如来全部理体所成的事相,所成的禅定,所以很深很深。这是理定,不是事定。
‘悉睹无量诸佛’。住定是寂,睹佛是照。入浅禅定,定中就不能生起照用,内心一动,就失禅定,‘寂’与‘照’互相妨碍。但现是甚深禅定,是如来智慧的禅定,所以理与事不相妨碍,寂同照可以同时。所以在深禅定之中,能见无量诸佛。
弥陀‘定中供佛’大愿:十方的菩萨,听到弥陀名字,都可得到种种三昧同总持,‘定中常供无量无边一切诸佛,不失定意。’供佛自然会见佛,所以定中供佛与此处的住定见佛互相呼应。
‘于一念顷。遍游一切佛土。’这‘一念’指的是时间。这个时间的长短,有四个说法。为了简单好记,现采取《智度论》与《探玄记》的说法:一念是一个刹那。一弹指就有六十个刹那。一刹那里头,《仁王经》说,有九百个生灭。‘一念顷’就是一念所经历的时间,就是一刹那,就是一弹指里头的六十分之一。在这样短暂的时间里,已经游了一切国土,所以打破了常识的时间概念。
以上正是《华严经》延促同时事事无碍境界。‘延’是长的时间,‘促’是短时。一小时有三千六百秒,这是常识;要说一秒里头三千六百小时,大家就说你是白痴。殊不知这正是华严境界。局部可以包括全体。现代物理学大师爱因斯坦说:‘时间是由于人类的错觉’。爱因斯坦说由于错觉,我们说是由于妄想。由于一念妄动嘛,所以才有无明,所以才有了世间,才有时、空、世界。世就是时间,界就是空间。这一切色本来就是空,空本来就是色。这一切对立起来了,都是由于一念妄动。
‘于一念顷。遍游一切佛土’,正同阿弥陀佛的十一愿吻合。愿文是:‘于一念顷’,‘超过亿那由他百千佛刹(那由他是亿),周遍巡历供养诸佛’。遍到无量佛土去礼供诸佛,要做的佛事很多,所需的时间很长,都在介尔一念刹那之间全部圆满,显示往生极乐的人,与本经会中诸大菩萨都是华严境界。会中大士悟入华严三昧,自然时时是华严不可思议境界,处处是事事无碍玄门。一念万年,以刹那之间完毕所需多劫的时间;因一念的动,就圆满广大无边的胜行,前者是延促同时,后者是一多相即。一念是一,供养无量诸佛是多,无量无边的‘多’,在一念间摄无不尽,可证一中有多,一多相即,都是华严事事无碍的玄妙。
‘得佛辩才’。嘉祥师说:‘疾速应机名辩。’很快就能够对应问者或听者的根机,来做最适合的启发与开导,这个叫做辩。《会疏》说:‘言音开惑为辩,随机巧妙为才。’所说的话能够开脱解除人的疑惑,使人从迷乱困惑当中清醒悟解,叫做辩。能随人的根机,并能灵活巧妙针对他的根机,使听者心悦诚服,乐于接受,种种方便善巧,都是圣智所流现,所以称为‘佛辩才’。《净影疏》说:得了如来的四无碍智,所以兴出了无碍的四辩:一义无碍。一切诸法的道理,没有矛盾抵触之处,通达无碍。二法无碍。了知一切诸法名字,善能分别,正确无碍。三辞无碍。一些名词义理,能够随顺一切众生的种种不同的语言方式,给他们演说,令得了解。四乐说无碍。随顺一切众生的根性,他所乐闻的法而为说之。你所说的,正是他人喜欢听的。《甄解》有一个独出绝妙的说法:若果依了根本教(日僧称净土宗是根本教,弥陀第十八愿又是根本教中的根本),只说一个字也叫做佛辩才。为什么?你传播了如来的如实的言教。所说的一个字,正是如来的真实之语,你正是‘得佛辩才’。不但会中诸大菩萨是这样,就是今天你我凡夫能说一个字,合乎根本教,也同于诸佛辩才。《甄解》这一说很好。
‘住普贤行’。会中菩萨都是德遵普贤,所以住普贤之行。普贤之行最重要就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是一部《华严》的总结。归向极乐是普贤大士愿王的核心。
‘善能分别众生语言’。《密迹经》说:这个三千大千世界有八十四亿百千垓(垓,那由他)种类的众生,各有不同语言种类,可是菩萨能随众生的种类,按其语言方式给它们说法,令它们理解。《称赞大乘功德经》说:‘傍生(畜牲)、鬼等,亦闻如来以随类音而说法。’所以佛菩萨用随类音度生,畜牲和鬼能够听到它所能懂的语言(随类音)在对它说法。随它们种类的语音,叫做随类音。众生无边,众生语言种类也无边,但是法身大士都能解了,所以说‘善能分别众生语言’,而且还能随各类众生本有的语言,广为演说妙法。
‘开化显示真实之际’。这句话不但概括全经,而且是释尊一代圣教的根源。一切教化都在这一句之内。天台宗奉为纯圆独妙的《法华经》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就是为众生开佛知见,示佛知见,令众生悟佛知见,入佛知见。所以‘开化’就是‘开’。‘显示’就是‘示’。‘真实之际’就是‘佛知见’。但是佛知见‘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众生的知见,都是情见,起心动念都是妄想分别,所以根本不能如实了知佛的所知所见。因此‘佛知见’不但是众生还未了解,而且是不能了解。所以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也即是‘开化显示真实之际’,即释尊出现于世间的唯一大事因缘。众生学佛,就是彻底粉碎自己的众生知见,如实契入诸佛知见,也即是‘真实之际’。
《智度论》说:如、法性、实际,这三个词都是诸法实相不同的名称。也就是:真如、法性(佛性)、实际、实相,是同一本体的不同名字,本来都是一体。‘际’字,《甄解》的解释是‘实相妙处尽理至极’。就是说:把实相微妙之处,穷究它的理体,穷尽了它的根源,究竟到了极处,登峰造极,无以复加,叫做‘际’。今称‘真实之际’,正显真如实相穷微绝妙的理体,也就是佛的所知、佛的所见。
一代时教有事理、空有、顿渐种种不同,而十方诸佛普赞的唯有净土法门。净土妙法会全法界一切有情,同归一佛乘。三辈往生都须发菩提心,《往生论》:‘二乘种不生’,凡往生者均乘大白牛车,必定究竟佛果,全仗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仗佛愿力,持名往生,超出众生情执,全体是佛知见。水鸟树林,悉皆说法,十方佛国,宝树中现,处处是华严事事无碍,不可思议,全彰诸佛妙见。所以《会疏》《甄解》都以‘唯此誓愿一佛乘,一实真如海为真实之际’。今经会中诸大士,普为众生,宣演诸佛同赞的‘誓愿一佛乘’,为十方众生开示佛之知见,故经云‘开化显示真实之际’。
持名有事念与理念,理一心则可破无明显法身,往生净土最上为常寂光土,寂照同时,心土不二。《观经》:‘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故知净佛国土,就是净我自心。是以四料简说:‘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在为人师,将来作佛祖。’隋唐间布袋和尚的偈:‘只这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妙用纵横可怜生,一切无如心真实。’所以真实之际也就是自心,开化显示真实之际,也就是明自本心,见自本性。至于念佛法门,能念的就是佛,所念的还是佛呀,能念的佛就是这个本心,所念的佛号也正是本心,能所不二,唯是一心,所以一声佛号一声心。《大集经》上说的:‘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即无上深妙禅。’所以禅宗和净土何尝是两物。
‘真实’一词,在这部经里三处出现:一‘开化显示真实之际’。
二法藏比丘‘住真实慧。勇猛精进。一向专志庄严妙土’。三如来‘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这一部经里,三个真实可以概括。一真实之际是本经的理体。二真实之慧,庄严成就极乐净土。三真实之利,平等普惠一切众生。真实之际是根本,从真实之际产生真实之慧,阿弥陀佛住于真实之慧来庄严净土。有了净土法门,就能惠予众生真实之利。这三个真实——真实之际、真实之慧、真实之利,就这一部经的所谓画龙点睛的地方,这是最精要中的精要了。
‘超过世间诸所有法’。‘世间诸所有法’,就是指著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中种种的法。六道众生,生生死死,生是一段,死是一段,这是分段生死,阿罗汉能超过。阿罗汉、缘觉以上,到地前、地上菩萨,一直到等觉,须破四十二品无明,经历四十二个阶位,每一个上升都有空前变化(初地菩萨不知二地菩萨举足下足之处),叫做变易生死。《净影疏》与《合赞》说:‘超过分段、变易二死。’不但超过了六道轮回的分段生死,而且超过贤圣位的变易生死,叫做‘超过世间诸所有法’。《会疏》就说,欲界、色界、无色界,总名‘世间’。众生与国土有种种差别,叫做‘诸所有法’。超过一切差别,达到性空无相,平等一味了,叫做‘超过’。《甄解》说,世间一切法都是有为,都如梦幻,是可以破坏的,所以叫做‘世间’。《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可是大士们知道这些都是虚幻,但不舍世间,知道众生本空,而仍然救度众生,这叫做‘超过’。
【心常谛住度世之道。于一切万物。随意自在。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受持如来甚深法藏。护佛种性常使不绝。兴大悲。愍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于诸众生。视若自己。拯济负荷。皆度彼岸。悉获诸佛无量功德。智慧圣明。不可思议。】
‘心常谛住度世之道’。《净影疏》:谛住就是安住。会中在家出家的菩萨,自心恒常安住在真实无为的度世的法,救度一切世间、一切众生。《甄解》说:‘出有为,证无为,而不著无为,故云谛住。’这话很好。跳出了有为,证无为,但不执著无为。心中一有所执,堕入情见,就把无上的无为法变成有为法了。正因为无为法的功德是不可限量的,有为法就是可限量的。我们从数学可以知道,任何一个数跟无限大相比等于零,任何数让无限大一除等于零。所以有为功德跟无为功德一比,有为功德就可以忽略不计了。《法华》龙女八岁成佛。涅槃会上,广额屠儿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都是真正达到了无为,其功德不可思议。我们念佛,真要老实念,就暗合道妙。先不管有为无为,但只要老老实实去念,就可暗合道妙。你什么都忘了,就剩这一句了,这就是即无为还不著无为,功德不可思议。
‘于一切万物。随意自在’。‘一切万物’就是一切诸有。‘自在’就是通达无碍。《法华经序品》说:一切‘有’像绳子一样,打了死结,把人给捆住。要全部斩除这一切结缚,身体就自由了,得到‘自在’。人为什么被束缚?就因为你的内心随著境界而转。见色闻声,你的心就随著所见的东西转动了,所以就被烦恼捆住了,因此别人赞叹你,你很高兴;有人要骂你一句,你就不高兴。因为随它转,自己没有作主的份,叫你高兴你就高兴,叫你不高兴你就不高兴,就为烦恼所缚。凡夫就执著于诸有,爱这些东西,世间诸所有物呀,功名富贵、妻儿子女,这是著有啊;阿罗汉他们就停滞在空相里头,皆堕落在情执之中。大士就深达法性,他们当相离相,不是拨相离相。所以宗门就说:‘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你对于万物只要无心就是,哪怕万物来围绕你呀。所以老是厌烦取静,找个合适的地方才能修,都是为物所转哪!主要是见相离相。你见著一个美女的照片,与一朵花的照片、一株树的照片没有分别,你就不为它所转。再进一步呢,物随心转。外物可以随你内心来转,所以随意自在了。《净影疏》说:由于成了胜通,得到了殊胜的神通,所以对于一切东西可以变化随意,这样就可以对于众生,让他们得到利益,这就成为利物,这个叫做自在。神通当然不是坏事,《净影》提出神通,但是我们如果不求觉悟,首先要去求神通,那你这个方向就错了。这个方向的错误,就必定走到一个错误的路上去。你越走得远,将来退回来的路就越多。佛菩萨都有无量的神通,所以神通是好事,但是神通是圣末边事,是圣道中末末了的边上的事情。比起神通,有许许多多更重要的事,那才是我们值得留心的地方。唐代黄檗大祖师,他还没有开悟,跟一个人结伴去游方。走到一个地方,山水来了,原有的路成了河,过不去了。那个人就把草笠抛在水上,他蹦上草笠,顺水漂过去,并招呼黄檗说:你来你来。黄檗说:早知道你如此,我打断你的狗腿。这时漂水而过的神僧连声赞叹说:‘真是大乘法器,吾不如也。’行人如果真能当相离相,也就是转物了,所以宗下说:‘青青竹叶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竹叶菊花无非法身、般若,一切万物都是如此,所以不必等待神通,众生也能自在。‘首楞严’的含义,‘一切事究竟坚固’。所以万物都是究竟坚固,本来平等,没有差别。这不就转物了吗,不就可随意自在吗。一切事究竟坚固。
‘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庶类’就是指众生。为一切众生作不请之友,也就是说不待众生的请求,主动来帮助众生。《会疏》说:众生背觉合尘,所以沉迷烦恼之中,漂流生死之海,如同天生的瞎眼,从来没有出离的心。菩萨起怜愍心,没有疲厌。所以《阿弥陀经》,佛不问自说,也正是不请之友的典型。《涅槃偈》说:‘世救要求然后得,如来不请而为归。’世间的救度者,需要你请求他,然后才能得到你所要求的东西;但是如来呢,不等你请求,就来让你得到归宿,让你得到依靠。所以这就是真善友,这就是慈恩无极的大导师。
‘受持如来甚深法藏’。这个有两种解说,都极殊胜。一《净影疏》、《大乘起信论》,人人都有如来藏,对于如来藏性,能明白修习,得到殊胜的开解,就是‘如来甚深法藏’。至于‘受持’,不是叫你得到什么,只是叫你去掉愚痴障碍,因为你本来具足,你只是多了一点脏东西。例如阴天,没有太阳,云一去,太阳就出现,这就是受持。所以明见自心、如实知自心作为‘受持如来甚深法藏’。二《甄解》把所闻三世一切如来法藏,这是万法,现万法归一,摄多闻归一闻。《华严》的道理,一就是多,多就是一。多闻可以归于一闻,一闻就是闻名号,这是以闻佛名号为‘受持如来甚深法藏’。上两解,一个指明心,一个指闻名。实际两说还是可以会通。‘一声佛号一声心’,一声佛号,你的自心在这一声中显现了。
‘护佛种性常使不绝’。‘护’就是保护、护持、维持。‘佛种性’,《会疏》作了四个解释,下列举三个:一开发众生本具佛性。众生个个都有佛性,这个是本来不变的,能出生超过恒沙那样多的功德。现在虽然是众生,但本有的佛性没有变过,没有减少过。但是现在为无明所蔽,像阴天的太阳.被云遮住了,虽有同无,可是太阳无边的功德一毫也不损失。菩萨的教化,就是开发众生的如来藏,明显本有的佛性,这就叫做‘护佛种性’。二是以菩提心作为佛种。《华手经》意:没有牛就没有牛奶,没有牛奶怎么能作出醍醐呢?若没有菩萨发心,就没有佛种。若有菩萨发心,佛种就不断。三以称名为佛种。《宝明经》意:种树得有树种,种子种下去就能生芽,就能长成大树。善男子闻见佛的名号,就得了种子,闻名之后你能够信受持名,深心发愿,信愿持名,有这些好缘来护持种子,将来你一定要受记成佛。这个就是《会疏》的三个解释。发菩提心与称佛名号为佛种性,正合本经宗旨。
‘常使不绝’。下面介绍两种解释:一《嘉祥疏》:‘欲使如来法种不断故也。’保护如来法种,不让它断绝,就是‘常使不绝’。《净影疏》:护持众生,离开那些罪障,并且没有间断地生起善念,这叫‘常使不绝’。从‘兴大悲’起,到‘拯济负荷’,都是表示这些大士的大慈大悲。
‘兴大悲。愍有情’。愍就是哀念。菩萨悲悯众生,这是平等的大悲,对于一切都是平等对待,没有冤亲爱憎等等分别。
‘演慈辩。授法眼’。从慈心出发救度众生,让他得乐,而为说法,
这个叫做‘演慈辩’。‘法眼’是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之一。法眼是智慧,能够抉择一切法门。《会疏》说:对于佛道生起正见,名为法眼。《净影》说‘智慧照法’,也就是智慧能了别一切法相,叫做法眼。所以法眼就是能够适应众生种种的根器,选择最善巧的方法。这样的智慧称为法眼。所以我们教导众生,对于佛法,生了正知见,就同他自己有了智慧,得到法眼,所以就称为‘授法眼’。尤其是净土法门,众生能够抉择、重视的智慧,是很不容易;要真正得到法眼,才能知道。但是佛把这个法眼交给你,告诉你净法殊胜,你能信、能念、能如法去做,就等于你自己有了法眼一样,但这是佛所授与你的,这就是‘授法眼’的意思。
‘杜恶趣。开善门’。‘杜恶趣’,就杜塞、止住畜牲、鬼、地狱这三恶道。恶趣苦不可言,三途(恶道)一报五千劫。若堕地狱,其苦就更不可说了。所以大士们杜塞住堕落到三恶趣的门户。所以阿弥陀佛大愿里:‘来生我刹…不复更堕恶趣’。‘开善门’就是菩提涅槃的门。本经里说:‘必得超绝去。往生无量清净阿弥陀佛国。’这是开善门。这个佛国非常容易进去,进去之后,不再入三恶道,而且必定一生成佛。因为一是不退,二是寿命无量,焉能不一生成佛。
‘于诸众生。视若自己’。这一切众生都看成是自己,这叫同体之悲
。《涅槃经》有这偈子:‘一切众生受异苦,悉是如来一人苦。’一切众生受了种种的苦,实际就是如来一人在受苦。
‘拯济负荷。皆度彼岸’。‘拯济’,救度。‘负荷’,背、担。《大法炬陀罗尼经》说,菩萨的担子就是誓愿要负荷、要救度这一切众生出离世间。佛视一切众生就跟他的一个独子一样,什么东西都要给他,以至于要让他进到无余涅槃。都达到涅槃就是‘皆度彼岸’。
‘悉获诸佛无量功德。智慧圣明。不可思议’。这就证实前面所说:这一切大士都是具有如来果觉无量功德上的人,回果向因示现菩萨位。‘悉获’,都得到。来会的都是大菩萨,都得到一切佛的无量功德。‘智慧圣明。不可思议’,就是说大士们都得了如来的智慧庄严。肇公解释:智慧(实相般若)是体,圣明是用。凡事都有体有用。对于一切事没有不能照了通达的,叫做圣。菩萨的照是灵明的,没有任何一种世间东西可以打比方,所以称为灵照。不可以用语言和思想去琢磨去形容这个圣明到底是个什么,以众生的凡情绝对不能理解,也绝对不能够去演说,这就叫做‘不可思议’。
【如是等诸大菩萨。无量无边。一时来集。又有比丘尼五百人。清信士七千人。清信女五百人。欲界天。色界天。诸天梵众。悉共大会。】
‘如是等诸大菩萨。无量无边。一时来集’。是这样的这些大菩萨无量无边哪,一时都来了。以上就总结德遵普贤这些大菩萨,这些正士,为了来听法,来赞扬这个净土宗,要广弘普贤的十大愿王,为了普度十方的三世(过去未来现在)的一切有情,让他们怎么样呢?让他们能够往生净土,往生净土就可以究竟涅槃,所以同德同心一时来会呀。此外还有‘比丘尼五百人。清信士七千人。清信女五百人。欲界天。色界天。诸天梵众。悉共大会’。清信士就是优婆塞、男居士,有七千(表明这个净土法门是适合于在家人的)。所以一万二的比丘,有七千男居士,比丘尼是五百,女居士也是五百,加在一块儿整整两万人。两万人的大法会。所以后来看见极乐世界,不要忘了是当时在场的地球上的两万人。还有欲界天、色界天、天众,诸佛菩萨无量无边,德遵普贤那些大菩萨更是无量无边。这两万人是真正咱们地球上出生的人。经末还提出,一切天龙八部,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所以天龙八部也参加法会。
大教缘起第三
底下是别序。别序是本经独有的序。经中世尊放光现瑞,阿难请问,世尊回答,演出弥陀愿海、第一希有难逢法宝《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尔时世尊。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明镜。影畅表里。现大光明。数千百变。尊者阿难。即自思惟。今日世尊色身诸根。悦豫清净。光颜巍巍。宝刹庄严。从昔以来。所未曾见。喜得瞻仰。生希有心。即从座起。偏袒右肩。长跪合掌。而白佛言。世尊今日入大寂定。住奇特法。住诸佛所住导师之行。最胜之道。去来现在佛佛相念。为念过去未来诸佛耶。为念现在他方诸佛耶。何故威神显耀。光瑞殊妙乃尔。愿为宣说。】
‘尔时世尊’,就是释迦牟尼佛了。‘威光’,‘威’是威猛,使大家生畏敬的心,叫作‘威’;‘光’者,本身亮叫作光,能照物叫作明。
‘威光赫奕’,就是佛在放光。光有威神,所以叫‘威光’。‘赫’是明朗。‘奕’是强盛。故知‘威光赫奕’就是佛所放的光雄猛有威,明耀强盛。
‘如融金聚’,像熔化的金子,聚汇在一起。金子本来就是很光明,它熔了之后就更光亮。钢、铁,本来是不发光的,但炼钢炉的钢光亮极了。
‘又如明镜。影畅表里’。佛身放光又像明镜,镜子的光照到镜外了,叫作‘影表’;放了光不但是照到镜外,也照到镜子里头,所以镜子里头也明亮,这是‘影里’。佛身光明和镜子一样,内外都明亮是‘影畅表里’。
‘现大光明。数千百变’。‘大光明’,这个‘大’字,表此光非常殊胜明耀广大。并且光的形色不停的转换变化,光中有色,色中有光,互相转换,光的形状不停转变,越变越妙,这就是‘数千百变’。
‘尊者阿难。即自思惟’。‘阿难’是佛的侍者,证了初果。佛在法华会上宣称,我和阿难他们都同时在空王佛处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阿难喜欢多闻,‘我常勤精进’,所以‘我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么,阿难就要护持我的法,也护持将来诸佛法藏,‘教化成就菩萨众’。阿难还没有成佛。可见阿难与世尊同时在空王佛所发心,阿难的任务之一是教导菩萨众,也即是可以充当菩萨的老师,这就是阿难的本迹,现是初果只是示现。实际上阿难所显现的这一生,是大教的关键人物,非常重要:一是他集结经藏。二传佛心印他是禅宗二祖。三密典中称阿难为集法金刚(金刚位同如来)。密教教主莲花生大士出生以后,是从阿难那儿领受了释迦牟尼佛预嘱传授之法。所以阿难护持佛法是他的本愿。他示现成为佛的侍者,而且他传承了禅、密两宗,续佛慧命,继往开来,所以他在本经当机呀。
‘即自思惟’。阿难见佛现希有瑞象,放空前殊胜的光明,他内心中就在思考:今日世尊,‘色身诸根。悦豫清净’。色身所具眼耳鼻舌身诸根显得欢乐愉快(悦豫),而且非常‘清净’。‘清净’,根据《宝积经》,如来身本性清彻,因为如来久已远离一切垢染。如来身就‘如净镜中微妙之像,如净水中明满之月’。
佛为什么这样欢喜呢?这有两个意思:一是念阿弥陀佛所有圣行功德圆满。二因众生同得法益的希有时机已到。可见本经,大畅如来本怀。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都是极大的欢喜,因为众生得到真实之利的时机来到了。
‘光颜巍巍’。‘巍巍’是高大尊胜的样子。‘颜’是容颜。佛的容颜有光,所以叫做‘光颜’。‘宝刹庄严’,光中出现宝刹,这是《宋译》中的话。‘刹’是佛土、佛国。‘宝刹’是佛净土。在佛光中现出诸佛庄严的国土,这正显示华严事事无碍不可思议境界,一佛身光是一是小,佛刹是多是大,一中有多,小能包大,都是超情离见殊胜妙境,都是自心本具功德之相。这样殊胜瑞象,‘从昔以来所未曾见’。这是我从过去到现在,都没有看见过的。‘喜得瞻仰’。今天我高兴地‘瞻仰’佛这样的瑞相。从内心生出来一个前所未有的诚恳恭敬的心,这就是‘生希有心’。于是他就从座而起,站起来把袈裟披好,袒露右肩,这是比丘表达极敬的仪式,叫做‘偏袒右肩’。两条腿著地叫‘长跪’。阿难长跪在地,向佛禀白。
‘世尊今日入大寂定’。《涅槃经》说:‘我于此间娑罗双树,入大寂定。’佛在涅槃的时候,双树之间,所入的定,叫做‘大寂定’。《涅槃》又说:‘大寂定者,名大涅槃。’这涅槃三德是,法身德、解脱德、般若德,三德圆满是大涅槃。《甄解》说大寂定是念佛三昧的另外的一个名字。现在佛要给大家说念佛法门了,所以就安住于念佛三昧了。根据《涅槃经》,大寂定就是大涅槃;结合净土就是念佛三昧。两说并没有矛盾。圆顿教主张‘因果同时’,念佛三昧是因,证涅槃是果,因果同时,所以两者同时显现。
‘住奇特法’。《净影疏》说:佛所得法,不是菩萨等人所能得到,世间所无,所以叫做奇特。《甄解》对此有很精采的议论,现在只介绍其中最精妙的一段。他说:极乐世界的依正主伴,一切一切等等都是阿弥陀如来自心所现。若说是一法,可是极乐七宝池中,一花里有无量的光,无量的光一一出无量的佛,无量佛给十方众生演说无量妙法,可见从一里头就出生了无量。若说是无量,但只是一句名号。《往生论注》说:西方极乐世界三种庄严,佛庄严、菩萨庄严、国土庄严,都入一法句,一法句就是清净句,清净句就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也就是这一句名号。由上可见,若说是一,可是一里头有无量妙法;若说是多,无量庄严只是一心所现,所以这就是奇中之奇,特中之特,不可称、不可说、不可思议之法,也不可以安名,勉强称之为奇特。这是《甄解》的解释。另外蕅益大师说,往生极乐凡圣同居土的人,虽仍是凡夫,可是已经不退转;若说他已证不退转,可是他仍是凡夫。这是十方之所无,所以这是‘奇特’。阿难当时看见世尊示现空前殊胜的瑞相,所以他推测到佛是住于奇特之法。
‘住诸佛所住导师之行。最胜之道’。这也是阿难当时的内心活动,认为佛现在现瑞,必定是安住诸佛所住导师圣行、最殊胜之道。‘佛所住’,《净影疏》说:‘诸佛所住’,就是涅槃的常乐我净之果,是诸佛所同住的。佛佛道同,所以释尊也同住在所住的涅槃果觉,由大涅槃出生殊胜的教化妙用。所以今天佛住在导师之行最胜之道。《甄解》说:大寂定就是念佛三昧之异名,‘三世诸佛皆住此念佛,故云佛所住’。三世诸佛都在念佛三昧之中念佛,这是诸佛所住,今天释尊也是住于诸佛所住的念佛三昧。念佛三昧称为宝王三昧,是三昧中之王,所以称为宝王。从念佛三昧可以流出一切三昧。
‘大导师’就是‘号导师者,令众生类示其正道故’。所谓导师者,能给众生指示正路的叫做导师,能教人出生死是导师。《佛报恩经》说:‘能以正路示涅槃经,使得无为常乐’,叫做‘大导师’。众生病根是有为,虽然学佛,但因执著的情见很深,把佛法也变成有为法。《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既是泡影,那就都虚妄了。所以做大导师的人,主要是引导佛徒弃舍有为,了达无为,才能直趋涅槃,证到常乐我净。凡夫有四个颠倒:以无我为有我,以无常为常,以垢为净,以苦为乐。《金刚经》讲无我,可是众生处处执我,一生之中没有一念不是为了这个妄我。这是第一倒。人生无常,只是肥皂泡,可是众生只是看到肥皂泡的五颜六色,而忽略了马上就要破灭。这是第二倒。世间任何容色美好的男女,尤其是情人眼中,那是天使,是仙花,甚至是神圣,可是实际,只是一个会走路的厕所。这是第三倒。世间是八苦交煎,但众生乐此不疲。世人吸毒酗酒,好赌荒淫,正在兴高彩烈,谁知身陷苦海。世人所追求的,实在是苦事,自己不知,反觉很乐。实际都是苦,没有乐,眼前的享乐是坏苦,乐境破坏了,自己很苦。这是凡夫的四倒。证了阿罗汉,解决了这四倒,但他又有阿罗汉四倒,菩萨的常乐我净他不知道,菩萨是真常、法乐、真我、本净。《甄解》说:‘导师之行’,‘即是弥陀世尊平等引接无所遗故’。《甄解》的好处是结合本经,弥陀世尊是平等普度,没有分别。不论聪明人、愚蠢人,好人、坏人,有冤的人、有亲的人,都一律是平等大悲普度,不舍一个众生。
‘去来现在佛佛相念’。阿难思维:今天佛住导师之行中的最殊胜之道,所以必定同去来现在这三世之中诸佛一样,佛跟佛都是相念的。诸佛光光相照,心心相印,所以‘佛佛相念’。于是阿难提问:今天世尊你是念过去佛呢?是在念现在佛呢?不然的话,为什么现在世尊‘威神显耀。光瑞殊妙乃尔’?阿难因为佛光空前献瑞,准知世尊必同三世诸佛一样,正在念佛,但不知所念是过去佛,还是现在佛(其中暗摄哪一尊佛),所以请问。阿难并提出自己这样设想的根据:要不是佛在念佛,为什么佛现在的威神是这样的明显光耀?所放光明是这样的明洁、祥瑞、殊胜、微妙呢?请求世尊‘愿为宣说’。阿难末后,请求释尊慈悲宣说。
【于是世尊。告阿难言。善哉善哉。汝为哀愍利乐诸众生故。能问如是微妙之义。汝今斯问。胜于供养一天下阿罗汉辟支佛。布施累劫。诸天人民。蜎飞蠕动之类。功德百千万倍。何以故。当来诸天人民。一切含灵。皆因汝问而得度脱故。】
世尊回答阿难:‘善哉善哉’。从衷惊发的称赞之辞。并赞叹阿难:‘汝为哀愍利乐诸众生故。能问如是微妙之义。’‘哀’是哀怜,‘愍’是悲愍。你是慈悲怜愍众生,要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你是这样伟大的心,所以才能问这样殊胜微妙的问题。世尊欢喜。《甄解》说:阿难所问‘称可佛心’。所问的问题正称佛的心,并且契合时机,所以佛赞叹阿难能问如是殊胜微妙之义。‘微妙’两个字:法体幽深玄奥叫做微,所以‘微’不是微小的微,而是精微的微;不可思议叫做妙。阿难所问正是一个义理深妙、超情离见、众生心行不能到、语言文字不能及的问题。
‘汝今斯问。胜于供养一天下阿罗汉辟支佛。’功德很大。四天下就是四大部洲:南瞻部州、北俱卢洲、东胜神洲、西牛贺洲。一天下是四大部洲之一,例如南瞻部洲。佛第一句赞阿难提问的功德,胜于供养一天下(全地球)的阿罗汉辟支佛,下一句是也胜于累劫布施诸天的人民和蜎飞蠕动之类(蜎是带翅膀的小虫。蠕是爬行。累劫的时间长极了,对于全球这一切人天各种生物,以至于小飞虫、小爬虫都布施的功德)。提问的功德胜过前两者百千万倍呀。为什么有这样大的功德?因为你这一问引出佛的回答,于是‘当来诸天人民。一切含灵。皆因汝问而得度脱’。
‘当来’,就是从这以后,未来的。‘诸天’,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含灵’即众生。一切的含灵,皆因汝阿难这一问而度脱生死。因为这一问,问出来净土法门。
大家要知道:一‘当来一切含灵’,包括当前一切众生,当然包括你我,所以你我都依净土法门得到度脱。二皆因问出的净土法门得到度脱,可见法门无量,我们能依靠来度脱生死,直登彼岸,只有净土法门。
【阿难。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难值难见。如优昙花。希有出现。汝今所问。多所饶益。】
底下佛又说了:‘阿难。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前已提过,《普贤行愿品》说:诸佛是以大悲心作为本体,要用大悲的水去饶益众生,才能长成诸佛菩萨的智慧华果。‘无尽’就是《行愿品》里头的‘无有穷尽’。诸佛菩萨是以无尽的大悲心‘矜哀三界’。‘矜哀’就是怜愍,怜愍三界的一切众生。‘所以出兴于世’,就在人世间就出现了。《法华》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兴于世。’大事因缘就是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净土法门正是佛的知见。佛现世间,就是为了‘光阐道教。欲拯群萌’。‘光’是光大,‘阐’是开演。‘拯’是救度。‘群萌’,萌是萌芽,群萌就是众生。‘欲’就是表示愿,我要来救这一切众生,所以这个‘欲’就是愿。这两句话有两个意思:一承上。因大悲为体,就要度脱一切有情,所以要光阐道教,就是为了来拯救群萌。二启下。为要真实拯救群萌,所以要‘惠以真实之利’。‘惠’是施给、恩赐。‘真实之利’,就是普愿一切众生都能进入弥陀大愿之海。日德说:这是善导大师‘独步妙释’,只有顶门具眼、古今独步的善导大师才能有这样穷尽理体、究竟方便的无上微妙开示。善导大师的偈子:‘释迦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甄解》:‘真实利者,指此名号,即是佛智也。’所谓‘真实之利’,就是名号的大利。大利的彻底圆满,就是无上的涅槃妙果。因为这一句名号的究竟之利,就是无上涅槃妙果。蕅益大师说: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在五浊恶世所得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佛把自己所证的真实法全部授给众生,只是为了众生得到真实之利,因为只有这一法才是最真实。
从世法看小乘,从小乘看权大乘,从权大乘看实大乘,从实大乘看弥陀大愿,那就前者是权假,后者是真实。弥陀大愿以第十八‘十念必生’愿为核心,所以这一愿是一切真实里面的真实(《甄解》对于以上的比较有个解释:这是从利益上来比较,其他教法经论有疾速成佛的教法,但众生根器不够,所以很难看到现生立即解脱的人,因此持名法门独有真实之利,万修万人去)。
净土法门是从‘真实之际’所开化显示,真实之际就是无为法身、诸法实相的究竟处。《弥陀要解》说:净宗‘能说所说、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愿所愿、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赞所赞,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也’。所以净土法门,你能说这个法,所说的内容;你在这度化大家,你所度的;你能够信和你所信的内容,以及能愿所愿、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赞所赞,都是实相正印所印。‘正印’的印字应重视,印是印章印鉴,古代公文必须有主管的大印才能生效,近代银行存款,提款单的个人印鉴必须相符,才能领款,可见印是印证。并且盖印不同于书写,字是一个一个一笔一笔有前有后的写出来,盖印就不同了,印上的全部文字同时显现,一时顿成,一成一切成,完全表示圆顿之法。现所说一切都是从实相这个图章所印出来的,那么所显现的,必然各个都是实相。于是能说所说,能说的人,所说的内容;能听所听,能听的人,所听的内容;以及能发愿往生的人,同所愿往生的国土;能念的心,所念的佛号,这一切一切,都是实相正印。所以‘首楞严’的含义是一切事究竟坚固。一切事为什么能究竟坚固?就因没有一样不是实相,没有一样不是法身,本来没有一切分别。
密宗称为大圆满,大圆满中没有一件事情不是大圆满,一句佛号就是大圆满,就是实相。所以密宗说:‘声字皆实相’。耳之所闻是声,目之所见是色,这不都是六尘吗?可是禅宗三祖《信心铭》说:‘六尘不恶,还同正觉。’所以开口便说‘至道无难,唯嫌拣择’。试问一切都是实相,阁下怎么拣择?所以能修的人、所修的法都是实相,所念的咒字,所观的字种也都是实相。可见入了净土法门就是入了实相。这就是真实之利。
‘难值难见。如优昙花。希有出现’。‘值’是会遇。‘优昙花’希有出现,很像无花果,叶子像梨,果有拳头那么大,不开花就结果,也有时开花,但很难碰见。《涅槃经》说:如果开了金花,那就会有佛出世,多少劫才开一次花,是极大的祥瑞。所以佛就打譬喻,佛的难遇难见就像优昙花,是‘希有出现’,在无佛之世,只结果不开花。
【阿难当知。如来正觉。其智难量。无有障碍。能于念顷。住无量亿劫。身及诸根。无有增减。所以者何。如来定慧。究畅无极。于一切法。而得最胜自在故。阿难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
‘阿难当知。如来正觉。其智难量。无有障碍’。佛唤阿难,并说:你要晓得,如来正觉的智慧是难以测量,一切通达,没有障碍。‘正觉’,《净影疏》说:‘如来正觉,总举佛智。’此智妙绝,不是凡情所能称量测度。大家在法会上所见的释迦牟尼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应化身。《甄解》说:应身佛就是法身佛。因为佛从法身流出报身,从报身流出化身,其本源就是法身哪。智慧和法身是一体的。所以今天说法的释迦牟尼即是毗卢遮那法身佛,与弥陀同一法身,也如弥陀常住于念佛三昧。念佛三昧能发极胜妙的智慧,所以说‘其智难量’。由于这个胜妙真智照了真如,穷尽法界,故能通达一切法,无有阻碍。
‘能于念顷。住无量亿劫。身及诸根。无有增减’。‘念顷’就是一刹那,是一弹指的六十分之一的时间。这么一点时间,能够住无量亿劫,所以我们说咱们这部经就是中本的《华严》,所以就能打破时间,就显在《华严》的十玄里头。‘劫’是多长的时间?每边四十里的大石头,几百年天人下来一次,用身披的轻纱,在石头上轻轻一拂,把这个石头完全磨得没有了是一劫。现在是无量亿劫,是极长的时间,释迦牟尼佛在刹那一念之间,就住这么长的劫,身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都没有增减,没有变化。在一念之间就住了这么长的劫,住这么长的劫只在一念,正是《华严》十玄门里头的十世隔法异成门。《晋译华严》说:‘知无量劫是一念,知一念即是无量劫。’延促同时,打破了世间的时间概念(近代物理学认为空间、时间、物质都是人类的错觉,也突破了旧时间概念)。一念和无量劫平等平等,所以超思量。
‘如来定慧。究畅无极’。‘定’是禅定。‘慧’是智慧。‘究’是究竟。‘畅’是通畅。‘无极’是没有极限,不能穷尽。此处单独提出‘定慧’,因为六度万行之中,这两门最为尊胜,如车的两轮,似鸟之双翼。永明大师说:‘定为将,慧为相,能弼(辅助)心王成无上,永作众生证道门,即是古佛菩提样。’又说:‘定慧全功不暂忘,一念顿归真觉地。’如来定慧究竟通畅,无以复加,只因‘于一切法而得最胜自在故’。离开烦恼的束缚,通达诸法,没有阻碍,叫做‘自在’。在《华严经》有十个自在:一命自在,就长寿住世没有障碍。二心自在。有智慧调伏自心入种种三昧,没有障碍。三资具自在。可以出现无量的珍宝来庄严世界。四业自在。菩萨能随种种业,示现受种种果报。五受生自在。随其心念示现受生。六解自在。胜解成就,能够示现种种的身像,演说妙法。七愿自在。随愿在一切国土示现来成佛。八神力自在。神通威力广大难量,能示现种种变化。九法自在。于诸法之中,演说无边的法门。十智自在。智慧具足,能在一念之中显现如来的十力无畏,成等正觉。以上十种自在,第十智自在是根本,是究竟。这十种自在都已经圆摄在里头,就如《法华经》所说:‘我为法王,于法自在。’这是最胜自在。由于最胜自在,所以如来定慧究畅无极,在一切法中都得到最胜自在。‘阿难谛听’,阿难你好好听啊。‘善思念之’,要深入善巧去思念。‘吾当为汝。分别解说’。
别序又叫做发起序,发起本经的正文。序主要是为了证信,前两品六成就是证信,在发起序里又有五番证信:第一是放光献瑞,前所未有。第二,阿难就知必因佛佛相念。第三,佛赞叹说当来一切含灵皆因汝问而得度脱。第四,佛告诉阿难,佛之所以出兴于世,就是为了给众生真实之利,真实之利就是下面要说的弥陀愿海、弥陀名号、念佛往生。第五,宣说佛的定慧究畅无极,一刹那与无量劫平等,于一切法最胜自在。以上是五番证信,因为净宗妙法与如来圣智都不是等觉菩萨所能知,唯佛与佛乃能究竟。一乘愿海六字洪名的真实功德,都不是凡夫所能梦见,所以佛只有宣说自身不可思议的定慧妙用,劝后世学人对佛所说的微妙信愿持名法门,虽不能理解,但应当仰信,欢喜尊重,依教奉行。久久修习,就会一天比一天明白。
序分中介绍了真实之际与真实之利,这和莲池大师《弥陀疏钞》开头的两段话一致。《弥
陀疏钞》:一‘灵明洞彻,湛寂常恒,非浊非清,无背无向,大哉真体,不可得而思议者,其唯自性欤。’所以我们开化显示真实之际,真实的究竟之处,就是自性,就是这个灵明洞彻湛寂常恒的大哉真体。这正是本经的真实之际。二《弥陀疏钞》接著说:本来是没有浊没有清,没有背没有向,但是众生已经浊了,已经背了,背觉合尘呀,所以澄一澄,‘澄浊而清’,把浊的东西澄清了。‘返背为向’,把背觉变成向觉。‘越三祗于一念’,三大阿僧祗劫的修行才能成佛,这是终教所坚持的,但是一念可以超过,一句名号可以成就无上果觉,并且‘齐诸圣于片言’,文殊普贤观音势至,这些圣人,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平等平等。‘至哉妙用,亦不可得而思议者,其唯《佛说阿弥陀经》欤。’也就是说这个妙用就在于持名念佛。刹那一念的功效,可比三大祗劫的修行,一句名号顿然位齐观音势至诸大菩萨。大哉不可思议的妙用,正显众生所得的真实之利。两经同一宗旨。这样的妙用,在一念之间超越了三大阿僧祗劫。你念了一句佛号,无有杂染,你就跟诸圣平等。这就是诸佛出世给予众生的真实之利,我们幸而得闻,这实在是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之一日也。
法藏因地第四
以下是正宗分。正宗分如身体,心脏──血液系统、肺──呼吸系统、胃肠──消化系统,都在这里,所以很重要。
【佛告阿难。过去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有佛出世。名世间自在王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在世教授四十二劫。时为诸天及世人民说经讲道。】
‘佛告阿难’,世尊开始回答阿难的提问。‘过去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有佛出世’。‘无央数’者,就是无尽数。上面又加上无量不可思议,那更是说不清那么多的过去劫中,有个佛出世,名字叫做‘世间自在王如来’。《甄解》用涅槃三德解释佛名:‘世间’,有智慧才能通达世间,这是般若德。‘自在’,烦恼束缚就不自在,自在就得到解脱,这是解脱德。王就代表法身德,从法身流现一切。世自在王圆摄三德。‘如来。应供……佛。世尊。’这是佛的十号。一切佛都有十号,实际是无量的德号,但是简之为十号。佛的十号有不同的提法,本解根据《涅槃经》,无上士和调御丈夫分成两号,佛跟世尊合成一号。
‘如’就是真如,从真如之道来成正觉,所以叫做‘如来’。又如来者,如过去诸佛一样而来。过去诸佛说法度众生,今佛也是这样,所以叫做如来。《会疏》说:‘如来’有三身,法身、报身、应身:(1)《金刚经》说:‘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这个说的法身如来,是法身境界。《天台寿量品疏》:‘遍一切处而无有异(两样)为如,不动而至为来。’(2)《转法轮论》:‘第一义谛名如,正觉名来。’第一义谛空有圆融本来不二,是如。自然契合第一义谛成等正觉。这是报身如来。(3)《成实论》:从过去如来所行之道来成无上正觉。这是应身如来。那释迦牟尼佛示现成太子,在树下睹明星成道,这是应身如来。由于如来有法身、报身、化身,所以对于如来的解释也有三种不同。
‘应供’。佛的一切结使都没有了,万行圆满福足慧足,应该受一切天上人间的供养,所以称为应供。
‘等正觉’。梵音就是三藐三菩提,说全了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旧译是无上正遍知。道莫之大就是无上,没有任何其他的道再能超过于此,就是无上。对于实际理体(本体)能彻底照了,所以称为正遍知。
‘明行足’。‘明’字有各种解释,一般解释为三明(宿命、天眼、漏尽)的明,《净影疏》进一步解释为智慧;独有《涅槃》所解最深。《涅槃经》说:‘明者,名得无量善果。善果者,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就是说:得无量善果,即是无上正等正觉叫做明。‘行足’。《涅槃经》说:行名脚足,脚足‘名为戒慧’。修戒修慧,功德圆满,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称为明行足。所以明行足就是戒和定慧都圆满具足,证入无上正等正觉的意思。
‘善逝’。善就是好,逝就是去,所以又叫‘好去’。《大智度论》说:好去就是在种种甚深的三摩地(就是三昧)、无量的大智慧中离去。佛以一切的智慧作为大车,在八正道的觉路上行履,证入涅槃,叫做好去。
‘世间解’。又名知世间。综合《净影》、《甄解》、《会疏》之说,世间解就是化他的胜智,如来如实知道世间出世间种种因果的法,来教化众生,令得解脱。
‘无上士’。天上天下唯佛独尊,所以称为无上。‘有所断者,名有上士’。你有所修有所断,就只是有上士。‘无所断者,名无上士’。《智度论》说,佛将导引一切众生入涅槃。一切法中涅槃是无上。佛以持戒、禅定、智慧教化众生,一切都不能同它相等,当然更不能超过,所以称为无上。
‘调御丈夫’。调御就是调伏。调是调伏,御是制御。善能调伏一切众生,令离垢染,得大涅槃,名调御丈夫。《合赞》说:‘若具四法,则名丈夫。’一是近善知识。善知识者即是如来。具有正知正见就可称为善知识。你能遇到善知识,你应当像对如来一样去尊重他。二是能听法。佛说《华严》连大智慧大神通的人都如聋如盲,可见能听法不是小事,须具至诚心、恭敬心,不我慢贡高,不自以为是,虚心听受,无有厌足,才能听得进去。三是思维义。不但能听,而且善于思维呀。要消归自己,不是在文字上寻行数墨。那些东西,经论上的东西,那都是书。或者你很有学问,你只是个活的佛学大辞典,那些都是死句。要消归自己,融入自己的殊胜的智慧,也就是让他来熏发自己的本觉。我们的本觉胜智在自己内部熏无明,现在我们又有所闻,从外面又在熏无明,于是无明的转变就快了,这才能把那些死句变成活句。四是如说修行。能说而不能行就不是丈夫了,因为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寸。具以上四条才是大丈夫。这里单提丈夫,《智度论》说,丈夫就包括女人、二根、无根,种种其他都包括了。
‘天人师’。能以正法近训天人,名天人师。他能以正法来教导人和天。又所有天上人间,释梵天龙种种人民,乃至魔王外道,悉来充当弟子,所以叫天人师。
‘佛。世尊’。佛就是三觉圆满。世尊呢,世尊就是婆伽梵,圆备众德,为世钦重,故称为世尊。以上如来等十号是通号,世间自在王是别号。
‘在世教授四十二劫’。教导四十二劫,时间很长。诸佛住世时间长短并不一样,释迦牟尼佛是很短,世自在王佛住世时间就很长。‘时为诸天及世人民说经讲道’。为大家说法,开示正道。通到佛果的道路叫做道。
【有大国主名世饶王。闻佛说法。欢喜开解。寻发无上真正道意。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号曰法藏。】
在世间自在王如来宏法利生的时期,有一个大国王,名叫‘世饶王’。这个国王,就是阿弥陀佛多劫以来的前身,听到世间自在王如来说法,内心欢喜踊跃,十分庆幸,并且顿然心开,理解了如来的真实义。对于学教的人,这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叫做大开圆解。要开解,而且是大开圆解,这是在深入书本之后,突然从中跳出,开解了超越文字的实义。
‘寻发无上真正道意’。‘寻’是随即。‘寻发’是紧接著就立刻发起。‘无上真正道意’。无上真正道,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是佛所得的道。‘意’是心意,即指能求的心。所以‘发无上真正道意’,就是发无上大菩提心。
‘弃国捐王。行作沙门’。这就是世饶王发菩提心后的实际行动。‘捐’也是舍弃的意思。世饶王就舍弃了国王的地位,这就是众生的榜样。封建社会国王是人类最崇贵的地位,同时富有四海,享受也是人间第一。闻法后毅然决然一齐放弃,表现了真实的出离心,这是学道的基本。一个人虽在宏法利生,讲经说法,可是内心深处,总和声色货利、功名富贵、名誉地位、眷属恩爱,搅成一团不能出离,那要想成道,请您等待驴年吧。
‘沙门’。原先各种宗教的出家人都叫‘沙门’,后来成为佛教僧侣的专称。《四十二章经》说:‘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为沙门。’识心是识自己的本心,达本是通达万法的本体,也即是本源,可见要做一个名实相符的沙门十分不易。以上经文简单说来,就是世饶王不当国王,出家为僧,法名是法藏。法藏比丘就是阿弥陀佛的因地(成佛是果地)。
【修菩萨道。高才勇哲。与世超异。信解明记。悉皆第一。又有殊胜行愿。及念慧力。增上其心。坚固不动。修行精进。无能逾者。】
‘修菩萨道’。法藏比丘发起无上菩提之心,自然要行菩萨之所行,所以‘修菩萨道’。‘高才勇哲’,《净影疏》说,才就是才巧,才能。‘高才’,就是才能过于常人。心志广大坚强叫做‘勇’。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一切都不能动摇,才是真正的有志之士,这才叫做‘勇’。‘哲’,‘心明称哲’,自心明显叫做哲。法藏比丘的哲,是明自本心见自本心。《嘉祥》说,什么叫高才呀,‘称逸群之能’,你这个能力、才能逸群,超逸于群众了。就好像你赛跑,你跑到最前头了,你就超过其余的人。把大伙都超过去了,那你第一嘛!你可以得金牌。所以这个超,逸群之能,称为高才。什么叫做勇啊?这个‘勇’字,《嘉祥疏》说:‘勇’是自胜胜他。自胜是超过自己,战胜自己,这个叫做勇。确实,这真是大勇。自己是什么?所胜过的物件是什么?这就是自己的见,尤其是自己的成见。我给一位朋友临别赠言,我说如果你把你自己的思想作了核心,你老去看经,哪怕阅了全部大藏,你选择一些有益的话来,加在你这个核心之上,来装饰它、美化它。你以为这是用功,是提高自己。其实,你不知道,你这个核心就是癌细胞。四无量心:慈、悲、喜、舍,舍就是除掉自心所有的差别见。但‘舍’字很不易,所以说‘舍身容易舍见难’。所以,我们首先要‘自胜’。‘胜他’,(1)要胜过外面的一切干扰。这是外面来的,不是我自己的。所谓贫贱、威武、富贵、美色、黄金都是他。还有许多邪说异端,都要胜过。(2)帮助别人也破癌细胞,共同走上菩提的大道。这是胜他,这才叫做勇。‘高才勇哲’中,勇哲两字的解释很深。
‘与世超异’。《会疏》说:‘不常人所及’,这不是常人所能赶得上的。《净影》说:‘与世超异’,因为法藏比丘‘此德孤出’。孤是孤独、孤单。‘此德孤出’,要理解这个‘孤出’,用禅宗临济禅师的话,‘孤明历历’来对比最好。临济说‘孤明’,《净影》说‘孤出’,‘出’,是显出、显明,所以‘孤出’正是‘孤明’。‘孤’正是禅宗的‘不与万法为侣’,就是说不与任何一法作侣伴。没有任何侣伴,活画出‘孤’的涵义。百丈禅师说:‘灵光独耀,迥脱根尘。’这是证悟的境界。其中‘灵光独耀’正与‘孤明’‘孤出’是一个鼻孔通气。‘孤’是无所住,‘明’是生其心,无所住则离妄缘,离妄缘自然真心显现,所以百丈禅师说:‘但离妄缘,即如如佛。’正是‘孤明’的妙义。‘历历’,是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从以上宗门‘孤明历历’等的对比,可以了解法藏比丘‘此德孤出’的妙德和‘与世超异’的原因。《合赞》对‘与世超异’中的‘世’字,别有一说,他说:在登地以前都称世间,登地的菩萨才称出世间。法藏比丘超过登地以前的种种世间,所以他这时的发心大约是地上菩萨的发心。《合赞》未敢肯定,但是昙鸾、嘉祥、善导与《甄解》都认为法藏此时已是登地的菩萨。
‘信解明记。悉皆第一’。信是相信和接受,《大乘义章》说:对于佛法僧三宝能生清净的信心没有怀疑,这个叫做信。信很重要,《晋译华严》说:‘信为道元功德母’。信是道的根源,是功德之母。解是了解、开解等等。《华严》一部经讲信、解、行、证,要有信解,才有行证。‘明记’,就是记忆的很分明,很准确。‘悉皆第一’,有两个解释:一信解的能力至高无上,谁都比不了。二法藏所解都合于第一义谛,不是常人那样听见有就著有,听见说空就著空,听见始教就停止在始教。法藏比丘所解不落两边,不能局限,都合第一义谛。所以圆人就法法皆圆,没有一个法不是圆顿法,这两个解释并不矛盾,因为所解都是第一义谛,所以‘信解明记。悉皆第一’,没有人能及。
‘又有殊胜行愿。及念慧力。增上其心’。‘殊’是特殊,‘胜’是胜过。超凡绝俗,希有难逢,就称为殊胜。‘行愿’。行是身行,愿是心愿。《菩提心论》说:‘求菩提者,发菩提心,修菩提心。’发菩提心是愿,修菩提心是行,所以求菩提的人要有愿,有行。信、愿、行是三资粮,缺一不可,例如照像机三条腿的架子,一条腿不能缺。法藏比丘的殊胜信心居第一位,已介绍于前,所以紧接著介绍愿行。愿字很重要,这是自觉觉他的关键。‘愿’是从信而来,有了信心才会愿意去做,它是信心的果实,而且它必然要产生行动,所以愿字是承信启行的关键。弥陀因发大愿的誓海,称为大愿王,为证此愿海,法藏比丘于无量劫积功累德,一心庄严极乐净土。由大愿产生大力,出生了大行,成就了极乐世界种种依正庄严,与普度众生的净土法门。其中的关键是‘愿’。
‘及念慧力’。
‘念慧力’就是五力里头的念力、慧力,加上信力、精进力、定力,就叫五力。由信、精进、念、定、慧这五根,因为修持,得到增长,增长了就产生力量,不被种种烦恼魔外破坏,所以叫做五力。五力里面,念力、慧力尤为重要,所以提出来代表五力。‘念力’,灵峰大师说:‘念根增长成就一切出世正念功德’,叫做‘念力’。这个念根增长,就能消除邪念,而且使出世正念的功德增长,这种力量就是念力,能使正念增长,出世功德增长。‘慧力’,大师说:‘能遮(遮是止)通别诸惑,发真无漏,名慧力。’通惑是(1)见思惑(破了见思惑,称为漏尽,就证阿罗汉)。(2)尘沙惑(众生无量的病,有无量的治病方法,这都不知道叫尘沙惑)。别惑,无明惑。这只是别教的菩萨应破的惑,称为别惑。所以慧力能止见思、尘沙两通惑与无明别惑,但都是止惑,不是根除。智慧的力量能止三惑,就能够发起无漏的真实智慧,所以慧力很重要。
‘增上其心’。增上的含义,就是有一种力量能帮助增长叫增上。比方我们说给植物施肥、浇水、除害、光照都很得法,它就增长了,也就是说我们用这些方法,使这个植物增上了。正好是这个意思。此处要注意的是增上什么呢?是‘增上其心’。《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增上其心’同‘而生其心’,这两个‘其心’是同样的。所增上的正是《金刚经》中无所住的心,也就是每位你当人的自心,自己的本妙明心,不是你的那个妄心。每个人正在当家作主的心,那是妄心,你认贼作子。大家都是妄心用事,认贼为亲,所以是可怜悯者。正因为如此,自己本有的妙明真心就像浓云密布中的太阳,人们所见只是乌云,一点阳光也不能透露了;又像明镜,镜面上厚厚的垢污,遮盖了整个镜面,这面镜子就什么也不能照了,所以修行之道,只是恢复本明。明镜弄秽了,不能照了,所以要去擦镜子,除了污垢,光明就显现了。因为光明不从外来,不能照见的时候光明也没有损失;把它擦干净的时候,光明也没有从外来,也没有所增长,所以说不增不减。但是在你没有擦之前,就是不能照;现在你能照了,这就是增。对于本体上说,没有增减,现从照用方面,镜干净了才能照。增上指的修德来说,修德有功,性德方显。对于本体之德,需要有修德才能使得它开显,所以就出现了‘增上’。它本来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而且是坚固不动啊。它这个心‘坚固不动’。‘坚’是坚定,‘固’是强固,‘不动’是不动不摇。法藏比丘的信解志愿与念力慧力,都十分坚固,不可移动,不被一切所动摇,如同金刚般若,能破一切,不为一切所破,其愿坚固没有动摇。《金刚经》说:‘如如不动’,前一个如字是动词,后一个如字是名词。老是如同真如,没有动摇,没有打失,安住在如如之中,念念之间没有迁移,这是‘坚固不动’的解释。
‘修行精进。无能逾者’。精是精纯,没有恶浊杂染。进就是上升前进,没有懈怠。是超过。法藏比丘的精进修行,在世间自在王的世间大众之中,最为第一,没有人能相比,更没有人能超过,所以说是‘无能逾者’。
【往诣佛所。顶礼长跪。向佛合掌。即以伽他赞佛。发广大愿。颂曰。】
‘往诣佛所。顶礼长跪’。法藏比丘到世间自在王如来那里,给佛顶礼。‘顶礼’就是用手接佛足,佛最低的是足,自己最高的是头,把佛最低的足放在自己最高的头上面,表示对于佛的崇敬。‘长跪’是双膝都跪下。两手合掌,向佛恭敬赞叹,用颂念伽他赞佛功德,并发广大誓愿。‘伽他’,即是‘偈’,翻成‘颂’。偈中每句长短一样,并且可以唱。‘颂’很像诗歌,文字虽少,可是含义丰富,便于念诵和记忆。
如来微妙色端严 一切世间无有等
光明无量照十方 日月火珠皆匿曜
世尊能演一音声 有情各各随类解
又能现一妙色身 普使众生随类见
‘如来’,指世间自在王佛。‘色’是色相,指佛的实报庄严土与报身的色相,都是‘微妙’‘端严’。‘微妙’前已提过是智慧。本经《积功累德品》,法藏比丘在佛前发了四十八愿之后,就‘住真实慧……
一向专志庄严妙土’。可以证明极乐世界的端丽庄严,超过十方佛国的原因,就在于法藏比丘大智慧的流现。再有《往生论》说:极乐世界佛庄严、菩萨庄严、国土庄严……摄入一清净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也说佛身佛土的庄严,都是来自真实智慧,所以奇丽庄严不可思议。再者‘微’是精微,就是精妙与微细的意思。众生心粗不能入微,佛的相妙有无量庄严,可是众生不能觉察。‘妙’是绝好,具有不能比、不可思,赞不可及的意思。妙字更加一个微字,更是精妙之极。‘端严’,是端正庄严。
‘一切世间无有等’。此处‘一切世间’是指十方一切世界之间。法藏比丘赞叹世自在王如来的报身报土色相的微妙端严,不是他所能见到的一切世界中的种种身土所能同等的。这就同常念的赞佛偈‘十方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也正是一个意思。
‘光明无量照十方。日月火珠皆匿曜’。佛放无量光明,普照十方世界。佛光所照之处,日、月、火和珠都‘匿曜’。‘匿’是隐藏,‘曜’是光亮。在佛光中,日月火珠的光芒都不显现了。例如:月明星稀,今天大好的月亮,所见到的星星就少了。‘珠’是指的摩尼珠,印度话是‘震多摩尼’。摩尼珠,也称为如意珠,因为它能给众生许多如意的胜妙之物,并且有大光明。《会疏》说:‘万品光耀,无过于摩尼。’世界中万品万类,它们的光明照耀,没有能超过摩尼宝珠的,可是在佛光之中,摩尼的光也是不显。
‘世尊能演一音声。有情各各随类解’。如来演说,能在一音声之中,普令法界一切有情都可以随他的本类的语言,得到理解。在一音声,包含了无边的妙用,一中有多,正是《华严》事事无碍的境界。《普贤行愿品》:‘一切如来语清净,一言具众音声海,随诸众生意乐音,一一流佛辩才海。’这个偈语正同本经一致。世间语言,听者因为方言不同,水平不齐,常常听见同没听见一样。但是如来的语言,没有上述的障碍,所有听到的物件,不管是此方人,彼方人,是智人、是愚人,是人、是兽,都是愉快的理解,其关键就在于如来之语是清净语、清净句,是从离垢无染的自性中流出的微妙音声。所以一一音中都是全部的性德,都含无边妙用,能包括佛的辩才海,当然就包括一切众生愿乐欲闻的语言,每一众生都可得到与他相应的部份,欢喜开解。凡位的众生陷于妄想执著之中,自心从来没有一刻清净,自心不明,妙用不显,自然处处都是障碍。
‘又能现一妙色身。普使众生随类见’。佛有五种身:(一)法身,是中道的理体,离一切相同戏论,具无边真净功德,是佛境界。(二)报身,地上菩萨才能看见。(三)应身,指八相成道的佛。(四)化身,指一时化现的佛。(五)等流身,示现与天、人、鬼、畜等等种类同一形象的身,可使异类众生也能见佛。例如面燃大士,就是观音现鬼王身,可使鬼趣众生得见闻法。现在赞佛现一种微妙色,可使各种各类众生,各各随其本类所能看见的形体,而能见到佛。上面说音声,这两句指身相,同显华严事事无碍不可思议功德。
愿我得佛清净声 法音普及无边界
宣扬戒定精进门 通达甚深微妙法
智慧广大深如海 内心清净绝尘劳
超过无边恶趣门 速到菩提究竟岸
无明贪嗔皆永无 惑尽过亡三昧力
以上是赞佛功德,本段以下是发大誓愿。发愿很重要,莲宗祖师省庵大师说:‘修行要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具发就是全发,要全部发起自觉觉他的菩萨大愿。因为要觉他,首先要自己觉悟。我们要使别人觉醒,要把别人从睡梦中叫醒,你自己必须是清醒的,所以要度众生,首先要自觉。现在很多人虽有度生之心,但自己还是迷迷糊糊的,浑身的毛病,就想去弘法利生,这确实是脱离实际。例如:一个人想当大夫,给人治病,可是他既不研究医学,又没有临床经验。你这样去当大夫,必然犯两种错误:一是无照行医,一是庸医杀人。诊断错误,把病人治死了。虽是出自好心,可惜全成坏事。人命关天,焉能轻视。可是人的慧命更重于生命,所以觉他,首先要求自觉。法藏说:‘愿我得佛清净声,法音普及无边界。’这一段全显觉他与自觉不可分割的关系。前面赞佛能用‘一音声’使一切众生各各都了解,因此法藏发愿,能有同样功德,也能用清净音声,宣扬妙法遍及‘无边界’。界有两个意思:一空间,此处表国土。二类别,例如三界,世俗常说的政界、商界、各界人士。界是用来表示人在工作与生活中的类别。这里的界字包括这两种涵义。由于佛的音声清净,是从佛的智慧海中自然流出,没有任何私心杂念、妄想执著,所以能够法音宣流,传播到一切世界,饶益无量无边种种不同类别的众生。为了无限的利他,所以愿求无边的功德。广演妙法,首先是‘宣扬戒定精进门’。戒定精进是六度中的三度。戒是三无漏学(戒定慧)、六度万行的第一位,是宝塔的第一层。在无佛之世,众生要‘以戒为师’,可证戒律极端重要,所以法藏所愿说法利生内容中第一个字是戒。可是教化众生仅是前五度是不够的,必须以般若为前导,所以紧接著就是‘通达甚深微妙法。智慧广大深如海’等等。甚深微妙的法,那就暗指智慧。除了教化众生能行前五度之外,还希望众生能通达般若才是法藏的本意。为了众生通达般若,那首先必须自身的‘智慧广大深如海’。这正表明觉他必须先觉自,为了觉他才觉自,所以不同于二乘。《小品般若波罗蜜经》说:‘一切诸佛萨婆若海,皆从般若波罗蜜生。’‘诸佛一切智慧,亦从般若波罗蜜生。’‘世无佛时,所有善行正行皆从菩萨出生,菩萨方便力皆从般若波罗蜜生。’由上可见,一切佛菩萨智慧方便都是从般若出生,所以般若叫做诸佛之母。至于什么是般若呢?昙鸾大师《往生论注》说:‘般若者,达如之慧也。’了达真如,达到真如的智慧叫做般若。这不是世间任何的智慧,不是你说法如云如雨,不是写论文,著作等身,汗牛充栋,而是通达真如的智慧。《大乘义章》解释慧字说:‘真心体明,自性无暗,目之为慧。’这是说明心见性才是智慧。有的人误认世智辩聪是智慧,这恰恰相反了,世智辩聪是修道者的最大障碍。一个人很精明,很世故,很有策略,很有手段,八面玲珑,能说会道,这是世智辩聪,是八难之一,其中包括瞎子、聋子、哑巴、神经病,世智辩聪就同神经病患者等人并坐在一条板凳上,这不是优点,是缺点。慧是什么?第一句是‘真心体明’,你真心的本体明白了。‘自性无暗’,自性是自己的本性,‘暗’是指无明。消除了无明,也就是远离了痴暗,自性朗然显现这个叫做慧。《嘉祥疏》:‘五度为行不能出离生死,要须智慧达解本源,方皆过出。’疏意是说仅修前五度,不能出离生死苦海,必须依靠智慧的力量,通达开解本心本性本来具足的根源,也就是彻底明自本心见自本性,才能出离。以上三注同一宗旨。嘉祥师复指出,五度须般若才能到彼岸。《小品般若经》说:‘五波罗蜜住般若波罗蜜中而得增长,为般若波罗蜜所护故得向萨婆若。是故阿难,般若波罗蜜为五波罗蜜作导。’所以笔者常说:末法中任何人修行都必须是‘般若为导,净土为归’,这话都是依据圣言量的。
‘内心清净绝尘劳’。尘劳就是烦恼。尘就是染污,劳就是忧恼。盖覆你的真性,扰乱你的身心,所以叫做尘劳。‘智慧广大’必然‘内心清净’,必然也就没有尘劳。所以《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在般若智慧朗现的时候,自然了达证知色受想行识都是虚妄(现在科学家都懂得了物质(色)是由于众生的错觉)。妄就不是真有,妄就是空。五蕴都空了,还有什么苦厄?当然就没有尘劳了。‘绝’是断灭,‘绝尘劳’是彻底断灭一切烦恼。由于智慧如海,内心清净,根除尘劳,于是‘超过无边恶趣门’。恶趣门,就是到鬼趣的门、到畜牲趣的门、到地狱的门。为什么说无边呢?这就告诉你:三恶道,你随处都可以进,这个门是无边无数无量,在你前后左右都是门,在你举足下足之处都是门,随时随地都可以堕入三恶道。只有智慧广大,心净绝尘,才可以超过无量无数无边、不可说不可说的恶趣门。所以我们时时要学菩萨,善护己念。
‘速到菩提究竟岸’。菩提是觉,菩提究竟,即是究竟觉。岸是彼岸。究竟就是决定、完成、至极的意思。究竟觉就是彻底穷尽了染心的源,始觉全部同于本觉的如来果觉之位,达到涅槃彼岸。
‘无明贪嗔皆永无。惑尽过亡三昧力’。‘无明’《大乘义章》:‘
痴暗之心,体无慧明,故曰无明。’无慧无明,全体痴暗的心,就是无明,加上贪嗔就是三毒。无明覆盖,所以本具的法身不显。破一分无明见一分法身,破尽四十二品无明,就是成佛了。‘惑尽过亡三昧力’。惑是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无明尽除,三惑全消,当然不再有什么过失,这是由于三昧的力量。大慧如海,又加三昧定力,定慧等持,功德最为殊胜。三昧之中,念佛三昧称为三昧中王,称为宝王三昧。阿难问话时已提出,佛佛相念,故知法藏比丘的三昧,应为宝王三昧。
亦如过去无量佛 为彼群生大导师
能救一切诸世间 生老病死众苦恼
常行布施及戒忍 精进定慧六波罗
未度有情令得度 已度之者使成佛
假令供养恒沙圣 不如坚勇求正觉
‘亦如过去无量佛’。法藏菩萨继续发愿说:我也像过去无量的佛一样,‘为彼群生大导师’,要充当一切众生出生死苦、得究竟乐的大导师。我要能救度一切世间六道、二乘和菩萨,解除生老病死种种苦痛(六道有分段生死,二乘和菩萨有变异生死),常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个波罗蜜,没有得度的有情,要让他得度,已得度的(例如菩萨)我要护持他成佛‘假令供养恒沙圣。不如坚勇求正觉’。假使你供养恒河沙数的佛菩萨,不如你自己坚定勇猛来求正觉。《普贤行愿品》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这是说,在一切供养之中,用如说修行等等佛法作为供养,是最殊胜的。为什么呢?《行愿品》接著说:‘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修行,出生诸佛故。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为什么法供养功德最大?因为诸佛所重视的是法,更因为依照佛、经典与善知识的教导去老实修行,就可成就正觉。这是诸佛出生的地方,所以实行法供养就是圆满成就了对如来的供养。蕅益大师说:‘自未能度,云何度人,如被漂者,欲拯岸行。’这话非常深刻。你自己还未得度,就像你自己正在河里头挣命,若是你还要救岸上的人,那岂不是天大的笑话。这不是阿罗汉,只求自己觉悟,这是为了要真正去救度旁人,要负责任,认真彻底去贯彻,那就只有先度自己。是为度他,所以先度己,不是只为自己。
愿当安住三摩地 恒放光明照一切
感得广大清净居 殊胜庄严无等伦
轮回诸趣众生类 速生我刹受安乐
常运慈心拔有情 度尽无边苦众生
上面这一段共八句,是以上全部愿文的总结,也是阿弥陀大愿王四十八愿的核心。四十八愿只是比这八句话更具体,更详尽,更完备,是这八句话的发挥和补充。‘愿当安住三摩地,恒放光明照一切’。我愿正当安住于正定之中的时候,不断的大放光明,普照一切。安住于正定之中,是体;放光普照一切,是照,是用。所以有体就有用,体用总是相联系的。这两句也表明定慧等持,安住三摩地是定,恒放光明是慧。所以修持,要像鸟有双翼,车有两轮,都要并运,定慧要等持。恒住三摩地又遍放光明,寂和照也是同时。有的人入了定之后,不能照;有的一照,心就有所住,甚至散乱,就是不能同时。教中有名的偈语:‘境为妙假观为空,能所两忘即是中,忘照何尝有先后,一心融绝泯无踪。’也就是忘照同时。真实修行的人,可从这个地方入手,从忘照同时契入寂照同时。寂是体,照是用,也就是体用不二,理体与事用不是两个,正是《华严》的所谓事理无碍。理,寂然不动;事,感而遂通。通是通达,就是有所变化。这不动和通达,在众生分上就是矛盾,就有碍,只有达到忘照同时的人,可以真实体会事理无碍的境界。
‘感得广大清净居’。‘感’是感应。‘居’是国土。法藏菩萨祈求:愿以自己寂照同时、理事无碍、定慧等持等等功德,感蒙加被,得到一个广大清净的国土。极乐世界没有边际,正是‘广大’。《往生论注》:佛土庄严入清净句中。又《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无有一切身心忧苦,唯有无量清净喜乐,是故名为极乐世界。’是如法藏心愿,极乐是个清净国土。法藏菩萨所求国土不但是广大清净而且是‘殊胜庄严无等伦’。‘无等伦’,没有能够相等的,相比的。‘殊胜’是微妙奇丽并有超绝的意思。《嘉祥疏》:‘修道疾速成佛,故云超绝。’所以殊胜不但表国土形色的美妙无比,而且显示所含利益众生的妙用。所以水鸟树林齐演妙法,随其所闻与法相应。‘庄严’有具德同严净华丽两种涵义。所愿国土殊胜庄严,超过十方,没有能够相比的。成就这样殊胜的国土,只是为了‘轮回诸趣众生类。速生我刹受安乐。’愿一切众生来受真实的利益,而且此心此愿永不中止,众生有尽,我愿无穷,所以‘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无边苦众生’。
我行决定坚固力 唯佛圣智慧证知
纵使身止诸苦中 如是愿心永不退
‘我行决定坚固力’。法藏菩萨发愿,开头用‘愿’字,可是在结尾处,不说我愿,而说我行,足见法藏之愿,已经成为行动,所以说愿以起行。而且我之所行是:决定不能改移,坚固不能变动,这种决定坚固的力量,唯有佛的圣智才能证明和了解。唯有三觉圆满、五眼明朗、智慧无碍的世间自在王如来,唯有佛才能知我,可以给我作证。因为下地菩萨不知上地菩萨举足下足之处,所以不能了解。最后两句是‘纵使身止诸苦中。如是愿心永不退’。一般人一碰到打击,壮志就消磨完了,学佛只是五分钟热气。唐译里是‘纵沈无间诸地狱’,这地方就包括地狱,本经是‘诸苦中’,当然包括地狱。所以法藏菩萨的誓愿,纵使堕入地狱,此行此愿也不退转,这正说明决定坚固。如果只有愿没有行,这是虚愿;单有行没有愿,这是盲动,所以要愿行相辅,愿以启行,行以证愿,才可以圆满成就大愿。
至心精进第五
【法藏比丘说此偈已。而白佛言。我今为菩萨道。已发无上正觉之心。取愿作佛。悉令如佛。愿佛为我广宣经法。我当奉持。如法修行。拔诸勤苦生死根本。速成无上正等正觉。欲令我作佛时。智慧光明。所居国土。教授名字。皆闻十方。诸天人民及蜎蠕类。来生我国。悉作菩萨。我立是愿。都胜无数诸佛国者。宁可得否。】
法藏说完了上偈之后,就向世自在王禀白说:‘我今为菩萨道,已发无上正觉之心……’现在我是在行菩萨道,还是在菩萨的地位,可是我已经发了无上正等正觉的心,发了成佛如佛的心。我要‘取愿作佛。悉令如佛’。
我愿自己成佛,而且让一切众生都同佛一样。‘愿佛为我广宣经法’。因要广度无量众生,就要具备消除众生种种身心疾苦的能力,所以请佛大开方便给我广说经法。‘我当奉持。如法修行’。我一定会信受遵奉,如法修行。‘如法’很重要,修得不如法,就称为盲修瞎练,不但没有好处,反有坏处,所以必需行解相资,先要有正见。
‘拔诸勤苦生死根本’。‘勤’是劳。‘苦’,忧的意思。所以‘勤苦’就是劳苦、忧苦、苦苦(苦中极苦)的意思。法藏菩萨说出请佛广宣经法的目的,是为了拔掉众生极苦的生死根本。众生不明本来是佛,枉受轮回,沉溺在生死苦海之中,没有出离的日子。今愿彻底救度,就是拔掉他们的生死根本──无明爱欲。破除了众生的妄想执著,恢复了众生的本明,所以‘速成无上正等正觉’。为了无量众生脱离生死,速成正觉,所以我愿望,当我成佛的时候,自己的智慧光明(正报)、所居国土(依报)、我的教授(教化)、名字(佛号),都是闻名十方。法藏菩萨首先提出‘智慧’,因为以下的光明、国土、教授、名字,都是智慧所生。其次是‘光明’,《观经》说:‘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礼赞》说:‘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为了众生无边,所以要光明无边;为了众生得道无边,所以要光中具德无边。‘国土’是众生来生之处,首先要众生都知了这样一个胜妙国土,并且这是奇特突出超越十方,大家才愿来。更重要的这个国土给予众生的真实之利最多,最大,最彻底,这就须自己的‘教授名字’都胜其他佛国。‘教授’是教导与传授经法义理的意思,也就是宏化、教化(这样的善知识叫做教授善知识)。极乐国中凡夫往生都在此生之中,位齐补处,同于兜率内院里面的弥勒大士,正因殊胜教化之力。凡夫能够往生,往生就登补处,主要只凭一句名号的功德,万类众生但能信愿持名,没有不能往生的。为了众生能持名,所以愿求自己名闻十方。并愿生到自己国土的‘诸天人民及蜎蠕类’(天趣的人很高;蜎蠕,小飞虫、小爬虫之类的众生很下等,这代表一切众生),这样的众生之类,生到我国都作为菩萨。这就证明,极乐世界是一乘大法,所有人民都行菩萨道,都是菩萨,都决定成佛。正如《法华》所示:没有羊车、鹿车、牛车,人人所乘纯一是大白牛车。正如本经,往生之后,个个是菩萨,个个成佛,纯真的一乘法。法藏菩萨末后说:我立了这样的愿,要胜过无数诸佛国,能够满愿吗?这个地方切须仔细想,要胜过无数诸佛国,千万不可看作:法藏菩萨想要盖过余佛,超越一切。若起这样的心,他就绝对不能成佛了,那只能成为阿修罗王。阿修罗的特点就是逞能好胜,不允许任何人强过他;要是强过他,他就要破坏。法藏菩萨不是这种心,要超过其余一切,而是要使众生得到别的佛国所得不到的殊胜方便、利益安乐。是想给众生,不是自己想要,要地位、要名闻、要什么什么。是想给一切的众生,希望他们所得到的好处要大于别的佛国,所以这个才称为大愿之王。这件事太重要了,又没有先例,所以向世间自在王请求开示。
【世间自在王佛。即为法藏而说经言。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经历劫数。尚可穷底。人有至心求道。精进不止。会当克果。何愿不得。汝自思惟。修何方便。而能成就佛刹庄严。如所修行。汝自当知。清净佛国。汝应自摄。】
世间自在王佛就对法藏菩萨开示经义说:譬如大海非常深广,一个人用斗来量大海,一斗一斗地把海水取走,经历了多劫的时间,尚且可以让海露底。若有人坚定志愿,至心求道,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老是精进,没有中止,这就决定可圆满本愿。经文‘会当克果’,‘会’是必然的意思,‘克’是得,‘果’指愿望的圆满。底下佛继续说:‘汝自思维。修何方便。而能成就佛刹庄严。’你自己深入想想啊,修什么方便的道法,才能成就佛刹的种种庄严。‘如所修行。汝自当知。清净佛国。汝应自摄’。经文就是说,怎么样契合本愿,如法修行,你自己应当知道。愿得的清净佛国,你应当自己去摄取。
世间自在王佛首先肯定了,志心求道,何愿不得!对于怎样来满愿,一连串指出‘汝自思维’、‘汝自当知’、‘汝应自摄’。一口气连下了三个‘自’字,真是其妙绝伦。三个‘自’字很可让我们深思,这就跟《法华》大众三度请佛演说实法,世尊都回答:‘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三次‘止止’同此处的三个‘自’字有异曲同工之妙。为什么‘不须说’,就因为‘妙难思’。这法本不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唯当默契、自知。所以《法华》的‘止止’同样是指出这个‘自’字。所以这三个‘自’,我们可从禅宗公案来体会。六祖答话就说‘密在汝边’。密,密在你那一边。如来密藏是在你那一边,就是说在问话者那一边,就是你有全部如来密藏还来问我作什么?也是直指问话者的自己。还有古时禅人答问,说:‘汝自会取好,我不如汝。’这都是最好的开示。更直显的,如‘即汝是佛’(你就是佛)、‘清潭对面’(人问:什么是佛?答:清潭对面的是佛。清潭对面不正是自己嘛)。临济说听法的人是佛。世自在王如来一连摆出三个‘自’字,正跟禅宗一致。《会疏》对于三个‘自’字有三个解释。第三是‘凡于净土,有报有化。法报高妙,非菩萨之分。唯应自分,宜摄取之也。故云“汝当自知”。’这是说净土中报土、化土。报身佛的实报庄严土,是报土。化身佛居的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是化土。还有法身佛所居的常寂光土。如来有两种报身,(1)自受用身,(2)他受用身。菩萨只能见他受用身,所以自受用身所居的报土也和法身土一样非常高妙,不是菩萨所能见、能知、能测的事,因此唯有以‘自分’来摄取,也就是说,唯有自己的本分来摄取。自己的本分,正是自性、佛性、真如、实相和法身。常寂光土是法身境界,非菩萨之分,必须要超过这个有修持有次第的分际,超过这一切,那只是自分。
【法藏白言。斯义宏深。非我境界。惟愿如来。应正遍知。广演诸佛无量妙刹。若我得闻。如是等法。思惟修习。誓满所愿。】
‘斯义宏深。非我境界’。法藏菩萨答佛的开示,禀白说:佛所说的义理太广大、太高深呀,不是我的境界。‘境’,是指心所游履攀缘的地方。它不是脚所行履经过的地方,是你心所能达到的地方。你心之所游,心之所缘,所以叫作境。例如眼所见的色,若看见颜色,这个颜色就是眼识所游履之处,就称为色境。法是意识游履的地方,称为法境。‘界’,前已解释。所以境界是指心所能行到的、意所能攀缘的处所,以及自己修持所得到的结果。‘非我境界’,表示这不是我的水平,不是我心所能达到的、我心所能想到的。我理解不到这个境界,这不是我的境界。
世自在王佛连拈三个自字,教导行人尊自己本有的灵性,教中叫作内重己灵。法藏菩萨说‘非我境界’,仍请佛开示,这是外慕诸圣。这也是净土宗特有的家风,叫作他力法门。外圣正是他佛,末法凡夫只要能信‘有世界名曰极乐,其中有佛号阿弥陀’,切愿往生,一向持名,就可以往生。这全仗弥陀一乘大誓愿与六字洪名的无边功德的加持力,这就是他力。他力法门也叫果教派,是从佛果上开始修持的,所念这句佛号是佛历劫精修、万德圆满的果实。现在我们念佛号是从佛的果实开始,譬如馒头,须经过农业、商业与厨师长时多种劳动,方才有熟的馒头,我们现在的任务只是吃,吃就享受佛万德成就的果实。所以净宗是易行道,是方便里面的究竟方便。以上内有己灵,外有诸圣,有自有他,有内有外,这正表自他宛然。但我们应在差别中了达无差别,先师夏莲居《直念去》偈:‘弥陀弥陀直念去,原来弥陀念弥陀。’到这时己灵与外圣、能念同所念,都是弥陀,自然能所两忘,自他不二。
‘唯愿如来。应正遍知。广演诸佛无量妙刹’。我只是盼望如来呀,他就请求了,‘应供’‘正遍知’(用这两个佛号,代表佛的十号)呀,请给我广泛显示诸佛无量妙刹,让我知道诸佛无量无边的刹土,是什么殊胜情况。‘若我得闻如是等法’,了解一切佛刹的殊胜和差别,我必定努力修习,使我的佛刹超过一切,圆满自己的本愿。
【世间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愿深广。即为宣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功德严净广大圆满之相。应其心愿。悉现与之。说是法时。经千亿岁。】
‘世间自在王佛知其高明’。‘高’是崇高、高超,指持戒、禅定超过世间。‘明’是明哲、明智,指智慧明朗,照了诸法。‘志愿深广’,所发的志愿深远广大。远至未来没有穷尽,普摄一切没有遗漏,所以叫做‘深广’。‘即为宣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功德严净广大圆满之相’。世自在王佛就宣说了二百一十亿佛国。为什么二百一十亿呢?这有两个解释:一《华严经华藏世界品》佛刹莲华世界海有二十重,每一重有二百一十微尘数的佛国。本经也是二百一十亿,正好相合。看来是用二百一十亿代表二百一十微尘数,也就代表无量的佛国。二《大智度论》讲:佛导法藏比丘遍至十方。佛把他导引到十方,显示种种的佛国,令法藏从中选择净妙之国,以自庄严他所愿成的国土。可见佛所显示是十方种种佛刹。根据以上两种意见((1)二百一十亿暗括无量,(2)佛导法藏遍至十方),所以二百一十亿是指十方无量佛刹,因此法藏比丘所摄佛国能胜过一切佛土。世自在王佛宣说种种国土功德严净(庄严清净)、广大圆满(圆是圆明、圆融,满是具足,所以圆满就是《华严》的圆明具德)的无边的妙相,为了满足法藏菩萨的心愿,就全部都显示与宣说了。说法的时间,经过千亿岁。时间长短,本无定格。现在人寿不到百岁,弥勒下生时,人寿八十万岁。
至于所显佛土其中有没有秽土,过去有争论。但根据净影大师对本经经文的分析,以及《悲华经》的经文,所示佛国其中应该包括秽土。本经法藏比丘于见土闻法后,就思考所见佛国的‘天人善恶。国土粗妙’。若是人恶国粗,那就是秽土呀。还有《悲华经》说:所现佛国,‘或有世界严净妙好,乃至或有世界有大火灾’。可见当日所示诸佛国中,包括秽土。
【尔时法藏闻佛所说。皆悉睹见。起发无上殊胜之愿。于彼天人善恶。国土粗妙。思惟究竟。便一其心。选择所欲。结得大愿。精勤求索。恭慎保持。修习功德。满足五劫。于彼二十一俱胝佛土。功德庄严之事。明了通达。如一佛刹。所摄佛国。超过于彼。】
‘尔时法藏闻佛所说。皆悉睹见’。眼睛看见叫做睹,以智慧来见叫做见。两个字都有,那就是眼也见了,心也见了,也就是智慧的见,像《唯识论》所说见分,是推求照察的意思。见了心里头都通达,就是所谓心明了。法藏比丘还是因地之中,但由于世自在如来的威神加被之力,所以能同佛的天眼一样,十方国土都在一时之内完全目睹心明了。‘起发无上殊胜之愿’。‘起发’就是发起。‘殊胜’就是超出其他,绝妙希有。‘无上’,没有比这个更上更高。所愿成就的佛刹,国土庄严,人民受乐,他的光明、寿量、名号功德等等都是无上,超过其他佛国。
‘于彼天人善恶。国土粗妙’。对于他所看到的一切世界中天人的‘善’与‘恶’,以及国土的‘粗’与‘妙’,他都彻底‘思维’,求其‘究竟’。至于善恶,什么叫做善?什么叫做恶?标准很不一样。例如饮酒,世人看作风雅,佛法就定为重戒。在佛法中也因行人水平不一,而有不同的善恶标准。《净影》判为三种:一‘顺益为善,违损为恶’。这个相同于《唯识论》,是用顺益与违损来判定善恶。所行对于现在与未来相顺有益就是善;相反,对于现在与将来相违有害就是恶。二‘顺理为善,违理为恶’。‘理’是无相空性,比方你要布施,若能不住于相,施者、受者同所施的东西,都体空无物,这叫三轮体空,这是顺理的无相的行动,这就是善。你如果有所著:我做了功德,把钱布施给他了。这是违理的有相行动,这就是恶。所以这就比一深刻了,超出人们一般想法:布施给他钱,做了好事总是善。殊不知你有所著,觉得做了好事,不能离相,这个就是恶。所以这么来看的话,那么就是只有佛菩萨,下至阿罗汉,所修的法才是善法。人天众生所谓的善法,没有离相,都叫做恶。三‘体顺为善,体违为恶’。‘体’是实际理体,也就是真如实相、中道、第一义谛等。顺于理体的,才是善;跟理体相违,都是恶。这正同于《菩萨璎络经》‘一切众生识,始起一想住于缘,顺第一义谛起名善,背第一义谛起为恶’。心起一念,所住之缘只是自体,任运施为都合理体就是善。所以凡夫二乘以至菩萨,一切有所住缘未能顺理的修,都叫做恶。法藏菩萨对于所见的二百一十亿佛国的善妙与粗恶,一一思考比较,对它们的因果得失,深入思维,达于‘究竟’。‘究竟’用俗话说,就是彻底里面的彻底,是对于这些法的本源深入追究,穷尽根源。这个本源就是经中所说的这个真实之际,也就是《往生论》里头说的一法句、清净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法藏菩萨的思维达到了究竟,所以称为‘思维究竟’。
‘便一其心。选择所欲。结得大愿’。‘一其心’,浅近地说,就是把自己专一起来,集中到一处。从所见的诸佛国里,挑选自己‘所欲’,即自己所须所求,也正是度生所须所求。所挑选的,都是能使众生普得最极真实之利的地方,这样形成大愿。经文是‘结得大愿’。进一步来说,一其心就是一心。心无异念叫做一心。《教行信证文类》说:‘言一念者,信心无二心,故曰一念,是名一心,一心则清净报土真因也’。‘心无异念’是指自心专一没有杂念,‘信心无二’表信心纯一,都是事上的一心;若能契入实相便是理一心。所以说一心即是真如。法藏菩萨的一心是事理兼备,所以成为清净报土的真因。本经第八品法藏菩萨‘住真实慧勇猛精进。一向专志庄严妙土’,于是从法藏本心流出西方极乐净土,正显一心是清净报土的真因。
‘精勤求索’。‘精’是精进,‘勤’是勤苦,‘求’是愿求,‘索’是索取。法藏菩萨为了圆满大愿,他勇猛精进,勤劳辛苦,一心愿求成就大愿,对于形成之愿就‘恭慎保持’。‘恭’是恭敬,‘慎’是慎重。‘保持’与禅宗的保任同一个‘保’字,这也实是同一意思。宗门悟后还要保任。‘保’是‘心心不异谓之保’(‘任’是‘要行便行,要坐便坐’),这个心和这个心一念一念之间没有两样,没有两样就是彼此相如,念念都相如。所以如如不动,不是这个心一点不动,是堆死灰,而是随便你是动是静,想这个,想那个,种种动作施为,都与实相不相违背。‘持’是行持、奉持。所以‘恭慎保持’,就是恭敬慎重,一心专注,念念不异,自然奉持。
‘修习功德。满足五劫’。古德有争论:有人认为是发愿之后,修行的时间用了五劫;有人认为这仍是发愿的时间。根据《宋译》‘住一静所,独坐思维,修习功德,庄严佛刹,发大誓愿,经于五劫’,所以在五劫中既在思维,又在修习,正同于嘉祥师所说,这五劫是‘修行、发愿’时也。法藏菩萨经五劫长时,于二十一俱胝(即二百一十亿,俱胝即千万)佛土中种种‘功德庄严之事。明了通达。如一佛刹’,于是舍其粗恶,广选善妙,结成心愿。愿中的佛国‘超过于彼’,‘彼’就是二百一十亿佛土。此时愿中的佛国譬如建筑中的蓝图,但从蓝图已可看出佛国殊胜独妙,超越十方。
【既摄受已。复诣世自在王如来所。稽首礼足。绕佛三匝。合掌而住。白言世尊。我已成就庄严佛土。清净之行。佛言善哉。今正是时。汝应具说。令众欢喜。亦令大众。闻是法已。得大善利。能于佛刹。修习摄受。满足无量大愿。】
法藏菩萨在完成了摄取佛国的具体大愿之后,他又去参见世间自在王如来。‘稽首礼足’,‘稽首’是顶礼,头要碰地或拜垫(反之就不恭敬,叫做我慢礼);‘礼足’是用自己的头部承接佛足。然后绕佛三周站立合掌说:‘我已成就庄严佛土。清净之行’。发愿要超胜一切佛土,是自己从真实之际的开化,唯愿一切众生得真实之利,迅速同证大觉。所愿所行,都是真实智慧的流现,故所行清净,现在此行已经成就。‘佛言善哉(是赞叹之词)。今正是时(现在正是时候。)’《法华》要开权显实,也同样用了‘今正是时’。为了让十方九界一切众生,都入弥陀一乘大愿之海,一切含灵都能依此妙法来得度脱,这样一件大事,现在因缘成熟,你现在说正是时候。你应该全部都说出来,普令大众全都欢喜,也令大众听了之后,得到殊胜的法益,所以经文说‘得大善利’。‘大众’指当时会上以及未来的一切凡夫、二乘与菩萨,当前我等凡夫自然包括在内。让大众听到得大欢喜,也能够对于佛刹修习摄取,这样的话,都可以‘满足无量大愿’。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说:‘满足往生净土一愿,即一切志愿悉满足,故云“满足无量大愿”。’大师是说,种种行愿,广大如海,虽然无量无数,可是只要满足往生极乐净土这一愿,一切其他的志愿,全部得到满足。这一开示超情离见,纯粹是华严境界,和盘托出了诸佛的心髓。末世修行人,在当前‘亿万人修道,罕一得道’的形式下,但能信奉满足往生净土的一愿,就投入弥陀一乘大誓愿海,就同弥陀同体,一切大愿都得圆满。方便直截,不可思议。昙鸾大师的希有开示,应与以下妙句同参:善导大师的‘释迦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蕅益大师的‘故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华严普贤行愿品》‘若人诵此普贤愿,我说少分之善根,一念一切悉皆圆,成就众生清净愿’。以及本经释尊赞叹阿难说‘当来诸天人民。一切含灵。皆因汝问而得度脱故。’这都是画龙点睛的无上开示,都是教眼,都是释尊一代时教、十方诸佛无上大法的心中心。若能染入心神,决定立脱生死,直趋究竟。
发大誓愿第六
本品是法藏菩萨遵从世自在王的训示,在大会中宣说自己所发的大愿。法藏菩萨成就阿弥陀佛,世人称为大愿王。一切佛没有一个不是大愿的,没有大愿怎么能谈是佛呢。但唯独弥陀称为大愿之王,可见因地中所发的大愿特别殊胜。《甄解》赞说:四十八愿功德成就,归结到阿弥陀佛成佛。四十八愿就归到无上正等正觉,正觉就是南无阿弥陀佛。这个誓愿是本来修习的万德之海,叫做弘誓本乘海,也叫做悲愿一乘。一乘者,一切众生都令成佛,没有其他的乘,因为众生本来成佛。这就是弥陀正觉的功德,这个功德不可思议。为什么这个功德不可思议?由于誓愿不可思议。《甄解》又引证《行卷》说:宏誓一乘海,成就了没有障碍、没有边际,是最胜深妙不可思议智德,是最殊胜的、最深妙的,是不可思议至高无上的妙德。誓愿像虚空,所以广大无边的一切胜妙功德,从中出生(因为空,所以出生一切,如同白纸才能作画)。犹如大车乃至大风普行世间,救度一切,没有障碍,能够出三有(欲界、色界、无色界。都是系缚)。外道以生天为究竟,我们以生天为堕落,六道轮回是最大的系缚。而且誓愿海开显了度生方便的宝藏,一切方便度生的妙法都在弥陀大誓愿之内,没有其他更方便之法了。当然大家知道,密教是以方便为究竟,但是,大家要知道,净土宗就是密教的显说,就是说把密教这部分公开了。禅密教观、六度万行,种种方便度生之法,都在一声佛号六字洪名之中,而且最稳最妥,万修万去,所以大誓愿海是方便藏,‘良可奉持,特可顶戴’。这个法门这样殊胜,我们应当崇敬遵从,信奉受持,不可须臾离也。不可思议的功德法门,就来源于不可思议的愿海。一切功德,一切殊胜,一切方便,皆是由于这个不可思议的弥陀的大愿之海。
底下还有一个问题:现在大家所熟知的只是弥陀四十八愿度众生,而不知本经古译(汉译、吴译)都是二十四愿,只有唐译和魏译是四十八,宋译是三十六。《后出阿弥陀偈经》特别指出‘誓二十四章’。所以古籍之中,提出二十四愿的占半数,提出四十八愿的只有三分之一。先师夏老会集本经正好章数是二十四(共分二十四段就符合二十四章),所包括的细目恰恰是四十八愿,这样就把古译二十四和四十八两种说法都巧妙地融会在一起了。
【法藏白言。唯愿世尊。大慈听察。】
下面我们看经文,法藏菩萨向佛禀白:‘唯愿世尊。大慈听察’,敬请世尊在大慈的心中垂听和照察。
【我若证得无上菩提。成正觉已。所居佛刹。具足无量不可思议功德庄严。无有地狱。饿鬼。禽兽。蜎飞蠕动之类。所有一切众生。以及焰摩罗界。三恶道中。来生我刹。受我法化。悉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复更堕恶趣。得是愿。乃作佛。不得是愿。不取无上正觉。一、国无恶道愿。二、不堕恶趣愿。】
‘我若证得无上菩提。成正觉已。所居佛刹。具足无量不可思议功德庄严’。这四句是极乐世界的总赞。‘我’是法藏菩萨的自称,在成佛时,所居住的佛土‘具足无量不可思议功德庄严’。‘具足’是圆满之意,指含摄一切,没有久缺。‘无量’,指没有方法用数位等等来表示它有多少。这个佛刹具有遍一切处、含摄一切、无有缺少、无有不足、不可用数量表示的殊胜功德和清净庄严。这一切都是超情离见,‘不可思议’。不可思,人的头脑想不到。不可议,人的舌头说不出。人的头脑口舌都不中用了,所想所思的都不对,说出来的也全不对,凡有言说皆无实意。极乐世界的功德,不是思量分别之所能知,非语言文字所能表达。极乐国土是这样的功德庄严,是这样的不可思议。
不可思议是《华严经》的特色。教中四法界: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理法界是实际理体,那就是本来无一物。事法界,种种事相森罗万象,男女老少,大地山河都是。事理无碍是大乘所共有,虽然本体是寂,然而常照;虽然常照,本体仍是空寂。理体不碍事相的发挥,事相不妨理体的一味,这个事理无碍的道理,大乘经典里都有。唯独事事无碍,是《华严》所独具。《无量寿经》就是《华严》的中本。《无量寿经》和《华严》一样都是十玄具足。《华严》的十玄主要是:一多相即、小大相容、广狭自在、延促同时、重重无尽、圆明具德。一多相即。一就是多,多就是一;一就是无量,无量就是一。因此一句佛号,具足无量无边的一切法门。小大相容。大的屋子里装人,这是常识;我说人装屋子,大家就想不通了。华严境界就是如此。须弥山容纳芥子,芥子容纳须弥山。芥子为什么能容纳须弥山?因为芥子的体性是法性,巨细万物同具法性,法性遍满一切,包容一切,也就是遍满十方包容万有,所以须弥山就在芥子之内。小大互容就是这个原因。广狭自在。广大境界可出现在一个狭小区域,例如一尺的镜子,可以照见十里的光影。本经在极乐世界宝树中可见诸佛净土。宝树是狭,诸佛净土是广,但都可‘宝树间见’。延促同时。延是长时间,促是短时间。一万年和十分之一秒是一样。这个道理爱因斯坦都懂了,爱因斯坦说:时间是人类的错觉。他的一个朋友死了,他写了一封悼念的信说:你走了,不久我也就来了,但是这个有先后的时间是人类的错觉。重重无尽。两面镜子对照,就照出无穷无尽的镜子。我与他两个人对面看,就是重重无尽。我看见他,我的瞳仁里就出现他的形象,他的瞳仁里也出现我的形象。我看见他的时候,我就看见他眼睛里的瞳仁,我也就看见他瞳仁中的我,他瞳仁中的我也就包括了无穷无尽、一层一层的他。这个你只要把两面镜子对面一放就清楚了。因为极乐世界具有重重无尽的玄门,所以这个世界的功德庄严是重重无尽。极乐世界中随处一朵莲华放三十六百千亿光,其中每一光就出现无量的佛,每一佛又有国土,又有莲华,华又放光,光中又有无量的佛。一重又一重无有穷尽,这是华严境界。因此我们应当深信,阿弥陀佛就是毗卢遮那,极乐国土和华藏世界有何分别。极乐世界依报正报的种种庄严,都是事事无碍不可思议境界,一一都具足华严的一切玄门。所以说极乐国土具足无量不可思议功德庄严。因为具足了华严事事无碍的境界,所以具足事事无碍的境界不可思不可议的无量功德。所以能够让众生‘闻名得福’,一听名字就得福。别人一说南无阿弥陀佛,你就得了福了。
‘闻名发心’,听到佛的名字就愿意发心。‘十念必生’,你至心信乐,念十句就生极乐世界。所以净土法门三根普被,你再困难,再忙,每天只修十念总是可能的。法源寺新圆寂的老方丈,他是禅宗,他修十念法,也可以往生。凡夫往生极乐就不再退转了,就是阿鞞跋致,还有什么法比这更顿。连动物乃至地狱罪人都可以往生,所以是普度。还有‘见树得忍’,极乐世界的菩提树,若有人看见,就证无生法忍。菩提树的功德是这样不可思议。打个比方说,禅宗的举拳竖臂,问话人看见拳头就开悟了。极乐世界的树,更加不可思议,任何人见到树就得无生法忍。净宗不可思议就在这个地方。同时也由于极乐国土具足无量不可思议庄严,所以国土中万物严净。一切东西都非常庄严,非常清净,极微绝妙,无以复加;并且万物都是光莹如镜,都像镜子一样,可以照到十方世界,而且光明遍满虚空。若有众生接触到光明都得安乐,灭除垢污,出生善念。国中万物都是妙宝合成,其香普熏十方世界,众生闻到香味,自然修习佛所传授的妙法。所以极乐世界一尘一毛都是华严境界,圆明具德。圆具一切光明清净,无量无边的功德庄严。所以愿文开头这四句是表示整个极乐世界一切一切都是如此。‘所居佛刹。具足无量不可思议功德庄严。’这完全是华严境界,也是每一位读者自心的妙明境界。每一愿都是为众生,每一愿都是阿弥陀本妙明心的显现,每一个事相都是清净句。天亲菩萨说:极乐世界三种庄严:佛庄严、菩萨庄严、国土庄严,三种庄严入一法句,一法句者清净句,‘清净句者,真实智慧无为法身’。
底下说,在此佛刹中,‘无有地狱。饿鬼。禽兽。蜎飞蠕动之类’。所以我们也就看出,大慈大悲阿弥陀佛第一个愿就是国无恶道愿,国土里没有地狱、饿鬼、畜生,没有三恶道。愿文中‘禽兽。蜎飞蠕动之类’指的是畜生道。地狱,古印度话是那落迦或是泥黎,有四个意思:一、是不可乐,苦极了,没有可乐之处。二、不可救济。三、冥暗。四、地狱。地狱有三类:一根本地狱,包括八热与八寒地狱。八热地狱的最下第八狱,叫做无间地狱,所受罪报,相续不断,没有间歇,其苦无量。二近边地狱,在八大地狱每一门之外附近处。三孤独地狱,在山间、旷野、树下、空中,种类无数,受苦无量。地狱苦果,最重之处,世间一日之中,地狱众生八万四千生死。《地藏经》希望大家看看,曾经有人说是假的,其原因可能是世间流传的共有两种,其中一种在大藏里头没有根据。但是大藏中有《地藏经》,是唐朝三藏沙门实叉难陀翻译的,有根有据,不能说《地藏经》全是假的。希望大家看看《地藏经》,我读这部经总是落泪悲泣,当我看到遍虚空,十方世界,一切地藏王菩萨都聚会到一起,释迦牟尼佛拜托地藏王菩萨说:地藏啊地藏,一个众生,只要他有一丝一毫的善因,你就不要叫他进地狱。世尊一度又一度的拜托地藏王菩萨。我每次读到这里,每次都是泪不能止。
其次是饿鬼。饿鬼经常饥饿,所以叫饿鬼。经常千百年听不到水的名字,更不用说看到水接触到水了。他胆小害怕,所以叫做鬼。他有他的威力,所谓鬼神,能降祸于人。鬼可以把人抓走、杀死等等,又常被诸天驱使强迫劳动。所以鬼很苦。鬼没有不饿的,所以佛教中老放焰口,就是给鬼施食,把鬼的喉咙打开,把所施的食物变成甘露,鬼才能够吃。
第三是畜生。新译叫做傍生。‘傍’是横,形状是横的。猫狗不像人,人是直立站著的,猫狗是横著的。畜生道遍在各处,披毛带角,有鳞甲,有羽毛;在水里也有,空中也有,陆地也有;互相吞啖,你吃我,我吃你,受苦无量。常见的猪,都要受一刀之苦,而且子子孙孙都被斩尽杀绝。尺蠖(槐树上的绿色肉虫)挣扎在蚁群之中,一口一口地被蚂蚁活活咬死。报纸上夸耀名厨的技术,一盘活鱼被客人吃光了,嘴唇和眼睛都在动,这就显示人在咀嚼品味之际,鱼正惨受千刀万剐粉身碎骨之苦。从以上常见的事,可略窥畜生无尽诸苦。
极乐国中没有三恶道,所以是净土。《阿弥陀经》:‘彼佛国土无三恶道’,国中众鸟是弥陀教主‘变化所作’。以上是第一愿。第二不堕恶趣愿:‘焰摩罗界’就是焰摩王的世界。焰摩罗常译作阎魔。焰摩王主守地狱,主管世间生死罪福种种业报。本愿承接第一愿,国中不但没有三恶道,并且国中众生永不更堕三恶道。愿文是:阎摩罗界、三恶道中的众生‘来生我刹。受我法化。悉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复更堕恶趣’。本愿有三个重要涵义:一恶道众生同可往生。二往生的众生决定都成佛。三往生者纵有极重的罪业也不堕入三恶道。从本愿中完全托出了弥陀大慈大悲大愿大力的本心。极乐国中不但没有三恶道,而且三恶道中的一切众生一旦生到佛刹之后,受到佛法的教化,都要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就是佛)。国中没有恶趣,大家都来,来了之后大家都要成佛,这就是佛的本愿。更应注意和感恩的是三‘不复更堕恶趣’。到了极乐世界,不会再堕到恶趣里去。从这句愿文就可破现在有种反对带业往生的说法,他们举出净土三经□都没有带业往生的明文,就认为带业往生这话是错的。这种论证不但违反净土宗教义,而且这个态度也是违反科学的。弥陀大愿中明明白白有‘不复更堕恶趣’的话,若是根本往生的人都已恶业全消了,阿弥陀佛还要加这句愿文干什么!应知不更堕恶趣是由于佛的愿力。他虽然带著应入恶趣的罪业来了,但他可以在极乐国土勤修功德,更加极乐种种增上因缘,成就殊胜功德,可以消除一切罪障,所以不复再堕恶趣。不复再堕恶趣,就是对带著恶业去的人说的。如果来的人,每个人都没有恶业,还说你不用更堕恶趣干什么!那这话就是多余的了。法藏比丘怎么能说废话发废愿呢?所以龙树大士说:‘若能生彼国,终不堕三趣。’龙树菩萨这话也是如此。倘若往生的人的罪业已经消清了,龙树菩萨还说这话干什么!龙树大士大家都普遍尊重,是八宗的祖师。龙树菩萨的话,希望大家重视。这个愿非常殊胜:一是恶趣的众生也可以往生,而且不再堕入三恶道,表示弥陀的悲心无尽。二是往生的人都要成佛,这是大誓愿海的本心。可以看出,弥陀圣心,愿愿都是为众生,愿愿都是愿一切众生成佛。在这愿之末是‘得是愿。乃作佛。不得是愿。不取无上正觉’。现在法藏菩萨成佛以来已经十劫(实际上阿弥陀佛已经久远成佛,成佛十劫还是示现),所以这一切愿都已成就,都是现实的。我们只要如法奉行,就一一都可完全实现。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所有众生。令生我刹。皆具紫磨真金色身。三十二种。大丈夫相。端正净洁。悉同一类。若形貌差别。有好丑者。不取正觉。三、身悉金色愿。四、三十二相愿。五、身无差别愿。】
第三,身悉金色愿。愿文是:‘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所有众生。令生我刹。皆具紫磨真金色身。’大意是:我成佛的时候,十方世界所有的一切众生,让他们生到我的国土时,身体都是紫磨真金的颜色,都是真金色身。紫磨真金是最好的真金,中国人说是赤金。好金带红色,金的成份足。诸佛都显金色身,善导大师解释:诸佛为什么显金色身?往生的人也都显金色呢?因为金的颜色光亮洁净,令人喜悦。而且金是不锈不坏的。一块铁会上锈,变得难看,甚至就烂掉了。很多世间东西也比不上金子,总会发霉变色生锈。金子就没有这些毛病,所以金子可贵也在此。诸佛现金色身,是要借金子的不坏不变,来显常住之相,所以显金色身。所以善导大师说:‘诸佛欲显常住不变之相,是故现金色身。’《会疏》说:金色表示中道实相,因为人民都是一样,没有差别,都是金色,彼此平等。平等正是中道之意。
第四,三十二相愿。愿文是:‘三十二种。大丈夫相’(三十二相的具体内容详细写在《大乘无量寿经解》中,这里不重覆了)。《智度论》说:佛显三十二相,是随此间阎浮提(地球)众生的根器而说的而显的。古印度外道修习梵天的法,能看见天界天王的三十二相,所以佛就显这个相。实际佛是无量的殊胜,三十二相只是化身佛应此界众生的根机所显之相。至于报身佛,《观经》说,阿弥陀佛有八万四千相,每一相里有八万四千随形好。所以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适应地球上人类的水平所显现的化身佛的相。八万四千相、八万四千随形好,还是报身相,报身还是从法身中流出来的。真正的法身不可色见声求,‘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第五,身无差别愿。愿文是:‘端正净洁。悉同一类。若形貌差别。有好丑者。不取正觉。’昙鸾大师解释说:‘以不同故,高下以形。高下既形,是非以起。是非既起,长沦三有。是故兴大悲心,起平等愿。’咱们现在地球上就有黄人、白人、黑人等等不同,‘以不同故,高下以形’。因为不同,所以会产生优等民族、劣等民族的错误分别。我们这个世界例子很清楚。有高有下,就有此优彼劣,优者依仗优势就欺压弱小,于是就争战不息,是非叠起。‘是非既起,常沦三有’。恃强淩弱,残杀无辜,罪业不停,成为恶魔,就要堕落沉沦在三有之中出不去了。是故如来兴起大悲之心,发起大悲平等的胜愿,愿国中人民都是真金色身,三十二相,端庄严正,明洁清净,‘悉同一类’,没有差别。所以极乐世界没有是非高下的退缘。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自知无量劫时宿命。所作善恶。皆能洞视。彻听。知十方去来现在之事。不得是愿。不取正觉。六、宿命通愿。七、天眼通愿。八、天耳通愿。】
第六,宿命通愿。愿文是:‘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自知无量劫时宿命。所作善恶。’大意是:每一个生到极乐世界的人,都能够自己知道自身无量劫以来的宿命。‘宿’是宿世,就是过去世,俗称为前世。知过去多生做的一切善,一切恶,这个就称为宿命通。这是第六宿命通愿。‘通’就是神通的简称。‘穷潜神异,所为不测’叫做神。深藏在神奇之中,所有施为别人不能觉察,不能猜测,无法预计,叫做神。‘所作无壅(没有堵塞不通的地方),自在无碍’(自由动作,没有障碍),叫做通。宿命、天眼、天耳、他心、神足、漏尽,是六通。其中只有第六通,唯是圣人所有,唯圣人所能证。外道再修只能生到非想非非想天,不能证漏尽通。若证漏尽,分段生死、轮回六道就没有了,所以唯圣。前五种是通于凡小,凡夫也有,小乘也有,甚至妖魔鬼怪。北方的四大家,黄、白、胡、柳(黄是黄鼠狼,白是刺猬,胡是狐,柳是蛇),它们也都可以得一点点初步的邪通。所以佛教不许修行人卖弄神通,因为这些神通,妖魔鬼怪也能有,它们炫术欺人,招遥惑众,谤法祸人,为害严重,所以佛法禁止卖弄神通,若真有神通,一般只是在寂灭之前,稍微显现一点,不准招摇。神通只是圣末边事(圣道里面末尾的边边上的事),若与智慧相比,那就是次要里的次要,实是不能相比。不重智慧专重神通,是舍本求末,长此以往必入魔途。漏尽就是要断见思惑。证初果要断见惑,见惑就是身见、边见、见取、戒取、邪见、贪、嗔、痴、慢、疑。思惑是贪、嗔、痴、慢。要把色界天、无色界天的贪嗔痴慢全部断尽才证阿罗汉,这就是竖出三界,修行的道路很难。往生极乐世界是横出三界,所以叫做易行道。往生极乐世界的人由弥陀愿力的加被,一生到极乐世界,就具足神通,并比凡夫外道所得的通大得多,也比小乘正道从禅定所得的大得多。《事赞》说:‘三明自然乘佛愿,须臾合掌得神通。’以弥陀弘愿作为增上缘,所以神通超过常规情况。
小乘的神通要跟佛菩萨相比,有九种差别:一宽狭不同。范围不同,声闻的天眼、天耳所能通达的,是两千个国土,缘觉是六千个国土,现在本经中说亿那由他百千佛刹都能通达,不知比这强多少倍了。二多少不同。声闻缘觉小乘,他一个心念做一件事,不能办很多事;佛菩萨能化现到十方一切的世界,同时同一刹那,能现各种身,天身、修罗身、人身、鬼身、畜生身,都能现。三大小不同。二乘所现大身不能进到小的空间,现小身装不下大的东西;佛菩萨所现,大身能遍满三千大千世界,能让这样的身体入一个微尘之中,也能现一小微尘的身容纳大千世界。四迟速不同。我们这个神足通,二乘到远的地方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到;佛菩萨就不是这样,不需要时间,一念能到十方世界。五虚实不同。二乘阿罗汉所现他只是相似,没有实用;佛菩萨所现都有实用。(六)所做不同。二乘所现就是不能让他有心;佛菩萨能化现无量人,可以叫所化的各各有心,各各去做不同的事,让人觉得每个就跟真实的人一样,有心有想,而二乘做不到。七所现不同。佛菩萨只现一个身,能让大众看到种种不同的人;能只出一声,令人各各异闻;并能安住一处,现身十方,二乘不能。八化根用不同。菩萨是六根互用,眼睛、耳朵、鼻子等等都可以互用,但二乘不行。九自在不同。《涅槃经》说:诸佛菩萨,凡所做为,身心自在……身现大的时候,心不跟著增大;身现小,心也不小;形象现喜,心也不喜;形象现发愁,心也不发愁。这二乘不行。二乘得的神通比大乘差这么多。
生到极乐世界得的是大乘不共的神通,更加上弥陀的殊胜愿力,所以超越常规。宿命通自知无量劫时宿命所做善恶,例如释尊在世时,有一个人来求出家,诸大弟子观察这人的善根,直到八万劫,都没种善根,于是加以拒绝说:不行,你走吧。你没有善根,不能出家。他就走了,路上碰到释迦牟尼佛,跟佛说他要出家,释迦牟尼佛收了,后来他得道了。大家说他没有善根,佛说,你不知道,八万劫前,他是打柴的,碰到老虎,他爬到树上,老虎走了,他轻松地念了这一句‘南无佛’。因此一念的善根,八万劫后遇到释迦牟尼佛还是出家了,还是得道了。佛神通没有限量,远超一切阿罗汉。《会疏》说:宿命通能知道自身一世、二世、三世乃至百千万世的宿命及所做的事,也能知道六道众生各各的宿命和所做的事。得这个神通很有好处,日本澄宪师说:不知道宿命,你就对善不进,对恶不怕,于是懈怠。阿罗汉想到在地狱中受的苦,他就流汗,甚至流出血汗,知道可怕。阿罗汉得了通,所以不忘,一般众生都忘了,地狱中人更健忘。在地狱中的,火烧著的铜柱,他见到是一个极美的女人,就过去拥抱,一抱就把自身烧枯了。烧枯了,风一吹又活了,活了他就不记得了,又看见美女又去抱,又烧了。一夜之间多少万次,他始终记不住。阿罗汉记住了,想起来流血汗。他知道恐怖,就不敢再做恶,他来劝大家就非常亲切。第二,知道宿命不会自高自大,你知道你过去所完成的功德,都是由于佛的加被。我们之所以能往生,不是由于自己的功德充分,而是由于阿弥陀佛的誓愿。你把你多生的行业都加起来,要知道罪过很多,功德很微弱,而今日能得这殊胜的因缘,全因弥陀加被之力。这才知道全靠佛德,才深生感恩敬仰之心。
第七天眼通愿,第八天耳通愿。两愿合写,愿文是:‘皆能洞视。彻听。知十方去来现在之事。不得是愿。不取正觉’。‘洞视’。‘彻听’。洞是洞达,‘洞视’是彻底看清楚。‘彻听’是全部都能清彻听到。看到一切,听到一切,所以能‘知十方去来现在之事’。这两句中就包括天眼通、天耳通,是第七、第八两愿。天眼通也叫做天眼智通,也叫做生死智通。为什么叫做天眼?因为这是天道的人所得的眼,他能够看到远的、近的、粗的、细的一切的色。太细的人们看不见,这很显然,苍蝇腿上有多少细菌,我们看不见,要借助于显微镜,要仪器,天眼就不用。太大的人也看不见,你一上北京北海的白塔就知道了,你就看见个圆圈,以自己的立足点当圆心,拿视力当半径,于是你所看到的区域成为圆的。在圆圈以外,明明是有,但眼睛看不见,所以人的眼睛就很有障碍。而且这个天眼通,又叫生死智通,能够知道众生去来生死之相,能够知道众生死后生到哪里去。《大智度论》里讲:天眼所能见的范围是‘自地’及‘下地’。譬如一个欲界天的天人,他的‘自地’是欲界天,‘下地’是欲界天以下,人、修罗、畜生、鬼、地狱他都能看到;至于色界天、无色界天、佛菩萨的境界,超过他了,他就看不到了。天眼通远胜肉眼,还在于天眼的‘洞视’。肉眼只能见障内(障碍以内),例如眼前的墙壁是我们的障,墙壁以外我们就不见了。天眼不同,能透过墙壁,障以外一样见,出世和世间种种的形色都不能障碍。再比较一下,龙树菩萨说:小声闻一般是能看一千个世界,‘作意’(就是他入定了)能看到两千国土;大声闻多一点;缘觉又多一点;大缘觉不问作意不作意都能看到三千大千世界;诸菩萨能见无量世界的事物。至于极乐世界的人民,《宋译》中说:‘一切皆得清净天眼,能看百千俱胝(百万)那由他(亿)世界,粗细色相……’亿可作十万、百万、千万、万万,不管是哪一个数,连乘到一起正是一个非常大的数。今经说洞视十方,也即是能知能见无量世界。极乐世界的人所得天眼通,十方无量世界去来现在之事都能够洞视,就是由于弥陀的愿力,远远超过其他由报得或修禅定所得的通。
弥陀愿海中天眼通一愿,包含了启迪人民修持的妙用。日本净宗大德说:有的众生看不到苦果,他就不怕种苦因。有了天眼,知道未来之事、各种苦果,所以畏怕就不造苦因;也看见乐的果,就修乐的因。肉眼看不见障外,不见地狱饿鬼的苦,不见自己过去身中父母师长正在受种种惨报,所以不思救济,不肯精进修持。倘若亲见亲闻,你还忍心享乐吗?还能继续懈怠吗?自然厌离心切,报恩思深。这就是天眼一愿的重要意义。更进一步说,极乐人民的天眼,不但可以明照十方一切众生生生死死、去去来来的相,并能普见无量尘数的佛国,于是他就可以发心以大圆普度的净土法门,来救济众生,利乐万物,广使众生同得真实之利。这才是本愿的殊胜意义。
第八,‘彻听十方去来现在之事’,是天耳通愿。天耳通能听到障内障外六道众生苦乐忧喜以及远近粗细的一切语言与音声。我们的听力很有限,所听到的声音只是在几十周波以上、几万周波以下这一小段里的声波。几万周以上叫做超声波,有许多作用,但人耳听不著了(肉眼所见的光也只是一段,红光与紫光之间)。根据《魏译》,天耳就是可以听到百千亿那由他诸佛所说,都能受持。《唐译》,天耳能闻‘亿那由他百千逾缮那(即由旬,旧传为四十里)外说法’。极乐的耳通,不但能闻世间音声,并且包括遍闻诸佛说法,这是极殊胜之处。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皆得他心智通。若不悉知亿那由他百千佛刹。众生心念者。不取正觉。九、他心通愿。】
第九他心通愿。愿文如上。大意是:凡是生到极乐世界的人,都能知道无量无边佛刹众生心之所想。《会疏》说:我们来到极乐世界的圣众,不需要修持,自然就能知道他心的情况。因为知道他心之所想所念,我才可以应其意乐随缘接引。这愿文中‘亿那由他百千佛刹’是他心通的广度。另一问题是深度。例如唐代印度大耳三藏有他心通,他到中国,唐帝请南阳忠国师去考验,国师头两度设心──看猴狲与看赛划船。大耳三藏都说对了。可是到了第三度,大耳瞠目结舌,不知所云。国师劈面打大耳一掌并说:‘你这野狐精’。从这公案可以看出神通与明心见性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一般的他心通也只是大耳的水平,对于国师的心境,是无法测知的。但极乐人民的通,超越常情。《甄解》注释《魏译》中极乐人民的他心智‘下至知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中众生心念’,他认为文中‘下’字指众生心念,其‘上’就可知诸佛菩萨的心。二乘只能知凡夫与小乘的粗心,诸佛菩萨与极乐的菩萨能知佛心。
禅宗的话:‘我此门实无一法与人。’什么叫善知识?没有一法与人,只是给人解粘去缚。你粘住了,拨一拨,不要粘住。你捆上了,我给你解开扣。这扣是你心里的扣,首先须知道你的心念,并且又能知如来真实之意,方便的法门,所以就能解你的扣。极乐世界的圣众具有极广极深的他心通,就可以教化多方了。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皆得神通自在。波罗蜜多。于一念顷。不能超过亿那由他百千佛刹。周遍巡历供养诸佛者。不取正觉。十、神足通愿。十一、遍供诸佛愿。】
这一章把第十、第十一两愿合写,文字十分简洁,其中‘周遍巡历’显第十神足通愿,‘供养诸佛’遍显第十一遍供诸佛愿。神足通也叫神足智通、神境智通、如意通、身通等等。《大论》说,如意通有三种:一是能到。能到有四种:第一是能飞如鸟,第二是移远令近,把远移到近(相对论也有这个提法,当你速度极快近于光速的时候,空间距离也在缩短)。第三此处没,彼处出。这边没有了,那边就出来了。第四就是一念能到。一念之间就到,一举念就到。如意通的二是转变。大能变小,小能变大,一能变多,多能变一,种种东西都能让他转变。一般外道的转变,最久不过七日。过去传说,有人从神仙学点金术,当他知道五百年后金子就不存在了,这人说你这术我不学了,学了之后就会叫五百年后的人遭灾。金子又不是金子了,我宁可不学了。他的师父告诉他,你这一念,圆满三千功德。可见外道的转变不能永远。三圣如意,是六尘之中,色声香味触,不可爱的不净的东西,能够让它净,观成可爱的、清净的;相反,也可使可爱净物,观成不净的东西。这个圣如意,唯佛独有。‘神通自在’。生到极乐的人,都具足神通,自在显现没有障碍。‘波罗蜜多’是到彼岸。因能彻底贯彻一切自行与化他的事,能同众生从生死的此岸到达究竟涅槃的彼岸,所以说波罗蜜多。‘于一念顷’。一念的时间前头说过,只是一弹指的六十分之一,就是一刹那。在极短的一念顷里,可以在亿那由他百千佛刹周遍巡历,而且供养诸佛。这个神通妙用,是不可思议的。周遍巡历,表示他所游的国土非常广,供养诸佛,所要做的事情非常多,而且都在一弹指的六十分之一的时间之内全部完成,全显极乐世界延促同时的事事无碍。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十二、定成正觉愿。】
第十二定成正觉愿。愿文如上,大意是:在我成佛的时候,所有一切众生,生到极乐我国,都远离一切分别心,六根都寂然安静。若有人不能决定成佛证入大涅槃,我决不成佛。本愿往生者决定成佛,显出弥陀的本心,就是一佛乘。所以《法华》佛最后说法,声闻、缘觉是化城,没有二乘、三乘,只有一佛乘。当佛说《法华》的时候,跟随佛几十年的大弟子,有五千人退席,不能听。释迦牟尼佛说‘退亦佳矣’,没有留他们。极乐世界就是都成佛,‘二乘种不生’,这是大乘游履之处,二乘不能往生。善导大师对这个愿安了四个名字:一个是必至灭度愿,一个是证大涅槃愿(阿罗汉是小涅槃),第三是无上涅槃愿,第四也可以名为住相证果愿。因为修净土法门,观佛也罢,念佛也罢,一般都认为,观就有色相,念就有声音,都是有相,要离相才证果。可是善导大师说,这是住相证果愿。是住相仍然证果,这个提法提得很殊胜。至于密宗,是首楞严的精神。首楞严是一切事究竟坚固,一切显法身,声色皆实相,你住相就是住了实相,所以住相证果,这就同善导大师一致了。善导大师还说,修净的人不要急于离相,但能依相专至,决定往生。所以念佛法门不要求你离相,你不要管离相不离相,就是老实念去,都可往生。这实是无上开示。《甄解》说:‘高祖(日本人对于善导是尊敬到极点,称他为高祖)愿名太尽愿意矣。’他极赞善导为本愿所立的四个愿名,认为这能彻底显明愿文的真实意。中国对于善导的尊敬不如日本,因为国内有一个传说搞错了,以为善导自杀了。错了,记载有错误。自杀者是向大师问话的人,不是大师。现在本经愿名是定成正觉愿和善导大师这点相同的。善导大师在四十八愿当中,特别挑了五愿,叫做真实愿。定成正觉、光明无量、寿命无量、诸佛称叹、十念必生,这五个愿是四十八愿中的真实愿,也就是四十八愿中的心要和核心,也就是弥陀宏愿的心髓、弥陀的本心。要依照这个最简单、最容易、最圆融、最顿速的径路,念佛往生。
‘远离分别。诸根寂静’。分别就是识别一切事呀理呀、这个和那个,种种的不一样,它是以虚妄分别为体性。第六识就是分别识。本来平等,本来不二,但在这里头生出种种差别了,妄在本来无分别的法上分别出人呀我呀、是呀非呀,故称为分别的惑。断了这个惑转为无分别智,所以第六识就转为妙观察智。愿文中的‘远离分别’就是舍离分别的妄惑,了达‘万法一如’,真如就是万法,万法就是真如。‘诸根寂静’,六根都寂静。‘寂’是寂然,离开烦恼叫做寂。‘静’,安静,绝除苦患叫做静。《华严经》说:‘观寂静法,离诸痴暗。’你在观修寂静这个法时,慧明自现,你就离开了愚昧和冥暗。释迦牟尼四个字是寂默能仁。‘牟尼’就是寂然、寂静的意思。身、口、意都寂静,称为牟尼。身、口、意代表六根,身、口、意寂静,就是经中的‘诸根寂静’,也就是涅槃的本性。
由于远离了分别的妄惑,而眼、耳、鼻、舌等等诸根也都寂静,相契于涅槃的实际理体。‘决定成等正觉’就是决定成佛。‘证大涅槃’。涅槃可翻成圆寂。‘德无不备称圆,障无不尽名寂’(一切妙德无不圆备,一切障碍无不消除)。‘大涅槃’,指大乘的涅槃,它与小乘涅槃的分别有四个方面:一涅槃有三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大乘涅槃证这三德。小乘呢,三德之中只有解脱德。他解脱了,他没有证法身,也没有般若智慧。三德之中只具一德。二常乐我净,菩萨具足常乐我净。二乘的涅槃只有常、乐、净,他也不灭了,他也很安乐,也很净,但是法身真我他没有见(常乐我净这个我是真我,不是《金刚经》里我相那个我)。三两种生死,分段生死、变易生死。大涅槃,两个都离了,而小涅槃呢,他只离了分段生死(六道轮回的生死断了),变易生死还有,还要发大菩提心,还要经过四十二个位次,登妙觉位。每一个位次都是一个变易,也是个生死。四身智。大涅槃具无边的身和智,小涅槃,灰身灭智。大涅槃和小涅槃不同(有人说释迦牟尼佛也是有余涅槃。这个说法是不对的。凡往生者将来都证大涅槃呀,怎么能说咱们的世尊反是有余涅槃呢?有一些说法,不管说的怎么有名,我们一定要以圣言量为标准,不要贪新好奇)。
【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十三、光明无量愿。十四、触光安乐愿。】
第十三光明无量愿。愿文是:‘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本愿也就是善导大师五个真实愿中的第二个。大意是:愿自己成佛时自己光明不可限量,无边无际,普照十方上下一切处所,所放光明要绝对的胜过一切佛光,要比日月的光超胜千万亿倍。光明遍一切处,光的功德妙用也就遍一切处,可以摄受度化的众生也是无尽的,所以这是大悲方便之本,是报身佛的真实功德。我们大悲度生要有方便,所以光明遍照来摄受众生。日本望西师说,十方的虚空没有边际,所以国土也就没有边际;国土没有边际,所以国土中的众生也没有边际;有无量的国土,就有无量的众生。所以法藏大士这个大愿不是只度一个地球上的全人类,而是各种众生。还不只是一个地球,而是无量的地球、无量的天体。天体无边,众生无边,所以佛的大悲也无边,给众生的利益也就没有边(见第十四触光安乐愿),而这个利益之深也是没有边际。正因从众生出发,要让众生得到利益是没有边际,所以光也无边。
‘绝胜诸佛’。佛佛平等,怎么又阿弥陀佛的佛光绝胜诸佛呀?这就如本经所说‘诸佛光明所照远近。本其前世求道。所愿功德大小不同。至作佛时。各自得之。自在所作不为预计。’又‘阿弥陀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诸佛。所不能及。’这都因过去在因地愿力各各不同,到成佛时,各各按照自己所发的愿,自然成就,不须安排。法藏所发既是超胜诸佛的愿,所以成佛时,威神光明在十方佛中最尊第一。法藏要‘绝胜诸佛’,绝对不是逞能好胜,突出自己,而是切愿自己对众生的奉献,给众生的真实利益超过诸佛。所以弥陀称为大愿之王、诸佛之王,其根本原因,就在这里。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玄奘译的阿弥陀经)中说:‘彼如来,恒放无量无边妙光,遍照一切十方佛土,施作佛事。’彼佛就是阿弥陀佛。这是释迦牟尼佛说的,彼佛恒常不断在放光,所以弥陀又号常照光。佛光明无量,所以号无量光;常照不断,又号常照光,所以佛光‘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一切凡光不能相比了。
第十四触光安乐愿。愿文是:‘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光明无量只是为了利益无量,任何一人见佛光照,或者佛光照到身上,都是当下就身安心乐。并且这种安乐不是世间任何安乐所能比的,这是一种清净真实的极殊胜的安乐。于是自然就引起了他的慈心,自然勇于作善。更重要的是生起‘来生我国’的宏愿,因之他就会生到极乐净土。所以真正见到阿弥陀光的人,都得到这样殊胜的利益。本经《光明遍照品》说:‘遇斯光者。垢灭善生。身意柔软。’‘垢’是污垢、恶浊,指种种的烦恼,这些就都消灭了,自然生出普共众生同生极乐的善愿。‘身意柔软’。娑婆众生最大弱点是刚强难化,坚执情见,不肯放舍,所以难于化度。但一遇佛光身和意都一齐柔软,诸佛才可施教,受教者才能得度。这就是遇光所得的法益。《观经》说:‘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所以我们说:念佛法门是仗他力。佛光遍照十方世界一切念佛众生,永恒的摄取,而且一个也不舍弃。凡是遇光的人,都可以往生佛国。佛光的利益、佛愿的宏广、佛恩的深厚,都不可思议。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十五、寿命无量愿。十六、声闻无数愿。】
第十五,寿命无量愿。愿文是‘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大意是:我成佛的时候,佛寿命以及声闻天人寿命都是无量。佛的寿命无量,而且不但佛的寿命无量,国中的一切声闻天人寿命都是无量。本愿佛寿命无量,这是无量寿。无量寿,所以佛身常住,有无量的过去同未来,打破了时间。第十三光明无量愿是无量光,所以遍满十方虚空,光明所及之处,悉令众生得到真实的利益与安乐。《甄解》说:这无量光与无量寿两愿是‘方便法身大悲之本’。因佛光遍一切处,佛的教化与摄受就遍一切;佛身常住,则众生永有依靠与导师。《甄解》又说:‘若约佛所证,则四十八愿皆入光寿法身。’《甄解》的意思是:倘若按佛所证的境界,那么整个的四十八愿都可以流入无量光寿法身。法身必定无量光无量寿,无量光无量寿正是法身本有的德相,所以叫做无量光寿法身。从这个无量光寿法身,流现出弥陀一切大愿、极乐依报正报一切功德。这就是说极乐世界的依报:就是宝池啊、宝树啊、宫殿啊、德风华雨等等,正报:弥陀、观音、势至等等一切圣众,以及种种殊胜方便,都是从弥陀的法身所流现。所以这四十八愿就包括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正报庄严,以及无量无边摄受众生的一切妙用。四十八愿显的是法身功德。时常有很多人说,极乐世界的一些相,尤其是黄金为地等等,觉得没有什么兴趣。实际这些黄金并不是说咱们世界的黄金货币,而都是真实法身哪。善导大师说:当相即道,即事而真。一切事相都是道,全显的是法身。
‘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日本澄宪师,他称赞这是‘净土第一德’。在净土饶益众生的功德中,这是第一的大德。他打个比方说,极乐世界这样十分殊胜:见佛闻法亲近圣众、无有退缘、处处增上,如果人不久之后仍然会死,那像个什么,像个‘玉杯无底’。一个极宝贵精美的玉杯没有底,那有什么用,再好也没有用。生到极乐世界,倘若还是要死,死就是退缘的根本。所以寿命无量是净土第一的功德。望西师说‘诸乐根本,只在此愿。’极乐世界没有诸苦,但受诸乐,根本就在这个寿命无量的大愿。在极乐国中,常见弥陀,恒闻妙法,一切时一切处都是增上因缘,都是使你增上,流水、宝树都在说法,闻香、吃饭,增长善根,一切一切使你增上,而且你想听什么法,就听什么法,更重要的是一听就懂。极乐人民处处增上,没有退缘,尤其是寿命无量,焉得不成佛!佛法难闻,不仅是说你没机会听见,而是你听见了不懂,所以开经时要祈求‘愿解如来真实意’。极乐人民一听就懂,又没有退缘,寿命再无量,所以不管根器如何,临终念佛能往生,都决定成佛。极乐世界殊胜就在此。
第十六声闻无数愿,愿文是:‘(国中声闻无数)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阿弥陀佛光明无量,寿命无量,弟子无量,我们不要担心,极乐世界中人过多,人口密度过大,无法容纳。爱因斯坦都已经了解:物质是人们的错觉。不但极乐世界,连地狱都是如此,多人亦满,一人亦满。不管狱中人多人少,反正都是满的,到处都是受罪的人。同样,地狱也是化生的,生地狱不需要有父母,直接就进入了。或有人认为极乐国中有声闻,与《悲华经》矛盾。《悲华经》说彼佛国土,‘无有声闻、辟支佛乘。所有大众,纯是菩萨,无量无边’。《悲华经》极乐国中‘无有声闻’,本经第十六愿说‘声闻无数’,看来恰恰相反,其实本经的声闻缘觉,是指往生的人在极乐中断惑的情况。因为凡圣同居土中,凡夫就可以往生,凡夫当然没有断惑。若断了见思惑,就是声闻缘觉;断了尘沙惑、无明惑,那就是菩萨;无明要是断尽了就是佛。在往生人中,过去世中的修习偏于小乘,所以先断见、思两惑,这就叫做声闻或缘觉。实际往生的人个个是大乘。《往生论》说‘二乘种不生’。这还可以参考《宋译》的愿文。也就是法藏比丘说的‘我得菩提成正觉已,所有众生,令生我刹(令生我刹,有佛力加持摄受之意),虽住声闻缘觉之位,往百千俱胝那由他宝刹之内遍作佛事,悉皆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请看这些声闻缘觉,是什么程度,他能到这么多的宝刹去作佛事。作什么佛事呀?要那儿的众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呀。他能作这样的佛事,这个人还是声闻缘觉吗?当然不是,当然是大菩萨。若只是声闻缘觉,就不闻他方佛名,也不想度生,也没有想度众生成佛的大愿。可见西方极乐世界中所谓的声闻缘觉,是指他断惑所达到的水平。实在他已回小向大,是一佛乘的菩萨了。
至于极乐国土中,声闻有多少,寿命有多少,愿文说:‘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计算)’,一块都来计算,就好像大家的电脑都开动,都来算,也算不出这个数来。因为它是无量大,数学上叫做无限大,用∞来表示。‘三千大千世界’,是一佛所教化的领域,也就是一佛的国土。一小世界,用须弥山做中心,包括日月诸天和地球,叫做一个世界。一千个这样的世界,叫做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叫做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叫做大千世界。因为大千世界是三度用千来乘世界,所以又叫做三千大千世界。实际只是一个大千世界,并非是三千个。三千大千世界具有一千亿个世界。我们地球是太阳系的一员(整个太阳系是不是一个最基本的世界,恐怕还不够,因为要包括须弥山才算一世界),太阳系是银河里的一员,太阳也围著银河的中心在旋转。这个中心现在暂假定是黑洞(这是一个力量极大,场极强的这么一个空间,是空的,成为一个天体的中心)。太阳围著这个银河的中心公转一圈得两万万年。咱们围太阳转一圈是一年。银河里有一千个恒星(相当于太阳)。现在我们可以这么说,地球是太阳系里的一员,太阳是银河星云的一员,宇宙有很多星云,而银河星云也在运动。我们围著银河中心,银河也在围著它的中心运动。再大一层的宇宙是什么,目前不清楚,大到什么程度为止?现在科学已经告诉大家,其大是不可穷尽的(这个小也是不可穷尽的。小到原子,原子里头有原子核,原子核里头有中子、质子、电子。中子、质子都可以打破,电子也不是最小,现在有比电子小多少亿倍的东西叫中微子,但可预知,这也不是最小)。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这个数目是大极了,都成了缘觉,都有极大的神通,运用他们的神通,一齐来计算,也算不出佛与人民的寿命是多长,缘觉人数是多少。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十七、诸佛称叹愿。】
第十七诸佛称叹愿。愿文大意是:我成佛的时候,十方世界无量佛国里面的无数的佛,假若不都在称赞我的名号,演说我的功德和国土的善好,我不成佛。愿文中‘称’是称扬、宣称,‘叹’是赞叹、叹赏。十方无量佛国无量诸佛全在赞叹阿弥陀佛与极乐国土。愿文说:我成佛的时候,十方无量的世界、无量的佛刹之中无数的佛,假若他不都在称扬赞叹我的名号,赞叹我的功德、我的国土的殊胜与善妙,我就不成佛。换句话说,我要成佛的时候,十方的佛都在赞叹称扬我的名号、我的功德、我的国土之殊胜。实际正是如此。十方佛都称赞,都劝他各各的国土的众生,都往生极乐世界。所以望西师说:弥陀愿中‘此愿至要’,‘若无此愿,何闻十方(如果没有这个愿,阿弥陀佛名号怎么能十方都知道)。我等今值往生教者(我们今天能遇到往生的圣教),偏此愿恩(偏属于这个愿的恩德)’。正是因为弥陀有第十七大愿,所以我们今生能遇见这样一个殊胜方便的法门。大家好好想一想,法藏大士当时愿求闻名十方,是为什么?那绝不是为了自己的知名度,而是心心念念都是为普摄十方一切众生往生极乐,究竟成佛。如果没有这个愿,‘十念必生’以及其他的愿,也同于虚设。‘十念必生’是无比殊胜,但根本就没听见过佛的名号,又怎么会有十念,就连一念也不会有啊!
弥陀圣愿不可思议,可从眼前的日常生活中,得到证明:我们常见中国人,不管男女老少,在欢喜时、忧悲时、愤恨时,都会情不自禁的从口里跳出这句──阿弥陀佛,可是阿弥陀佛是远在十万亿佛土的佛,可是他的名号却人人都知。奇怪的是其他无量的佛,毗卢遮那佛、宝生佛、不空佛、药师佛的名号,一般人都不知道。更奇怪的是,本乡本土地球上的释迦牟尼佛,反而知道的极少极少,甚至有些出家人也很生疏。你若指著庙中释尊的宝像问他:‘这是什么佛?’常常遇到的答复是‘如来佛’。这就像一个学生对人介绍他的老师说:‘这是系主任、教授。’只有职称没有名字。‘如来’、‘佛’都是佛的通号,其中没有名字。这个事正是说明弥陀大愿之力,不可思议。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十八、十念必生愿。】
第十八,十念必生愿,是弥陀大愿的心中心。愿文大意是:我成佛的时候,十方世界的一切众生,听到我的名号,就发起至诚无上的信受之心和乐意往生的心,于是就把自己所种的一切善根,以清净诚恳的心,念念相续回向到往生极乐国土,所念佛号,乃至少到只有临终的十念(平素的十念法亦包括在内),都可以往生。此愿若不成就,我不成佛。本愿所要除开的唯独是犯了十恶重罪还又诽谤正法的人。日本净土宗继承善导大师的遗教,对于本经和经中的第十八愿,有很深的体会,他们的古德所发的赞辞,会使华夏的佛徒十分惊愕。例如说到《华严》是圆教,超胜于小、始、终、顿诸教所教经论,这些若同《华严》相比,那只有《华严》最真实。但《华严》和本经相比,那本经就更真实(从众生获益来说,虽在末法,念佛往生者仍然时常听到)。本经若与四十八愿相比,那四十八愿是真实的。大愿里头,各愿来比较,那第十八愿最真实。所以第十八愿是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中真实里头的真实。这是日本净土宗继承善导大师的评论。这同我国蕅益大师的提法是吻合的──《华严》、《法华》的秘藏和精髓,就都在这个净土念佛法门之内。
‘至心信乐’。至心是至诚的心,是诚恳到无以复加、登峰造极的心。《金光明经文句》:‘至心者,彻到心源,尽心实际,故云至心。’例如,真实找到黄河的发源地,叫彻到其源。全显本心的实际,才叫尽心实际。可见‘至心’很深。初步说来,就是从自心本源自然流出、清净无染、纯正无杂的心。‘至心信乐’,浅近的说就是以一种很真、很实、很诚、很纯的心,一种很信受、很愿意、很爱悦的心、很欢喜庆幸的心,我能闻到这样的法,非常庆幸,这样来信,这样来高兴,就是‘至心信乐’了(‘至心’底下还要解释)。‘心心回向’。‘心心’是没有杂染、清净本然、真实纯正的心。‘心心’,心心相续、净念相继的心。‘回’是回转,‘向’是趣向。把自己所修的功德使它趣向于自己的期望,就叫‘回向’。《往生论注》:‘回向者,回己功德,普施众生,共见阿弥陀如来,生安乐国。’普同众生共见弥陀往生极乐是自己的期望,用自己一切功德,求达到这个目的,就是回向。《往生论注》所说,正与本经配合。‘愿生我国’正是回向的所期,正是日常所念‘同生极乐国’。
‘乃至十念’。净宗的宗是信愿持名。‘至心信乐’主要是信,‘愿生其国’是愿,‘乃至十念’是持名。‘乃至十念’是你念的不多,甚至你只念了十念,也可以往生。念多了就更好了。‘十念’就是连续念十声南无阿弥陀佛。或有人问,经中只说十念,没有说持名呀?念佛有四种:持名、观想、观像、实相,经中但说‘十念’,焉见得就是持名?这个问题──十念但指持名,有以下三种经证,确实无疑。(一)《宋译》:‘所有众生,求生我刹,念吾名号,发志诚心,坚固不退。彼命终时,我令无数苾刍现前围绕,来迎彼人。经须臾间,得生我刹。’‘念吾名号’只能是念南无阿弥陀佛,不能做任何其他解释。(二)《般舟经》里头还说:‘阿弥陀佛语是菩萨言,欲来生我国者,常念我名,莫有休息,如是得来生我国土。’(三)《观经》下品下生的人,临终之时,由于恶业,地狱猛火,一时现前,幸遇善知识,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无法观想,乃教以持名念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所以这就可以证明,这里说的‘十念’我们可以确信无疑,就是念阿弥陀佛名号(一个人在临终时看见地狱,因自己念佛和大家助念,地狱消灭,得到往生,这是我的一个老朋友的弟弟的真实情况。我的这个朋友姓王,江苏有名的中医,也是一位很虔诚的佛教徒。他的弟弟是个阔公子,生活放荡,青年得病,临终时也是地狱相现了,十分恐怖,哀求他哥哥救济。哥哥说:‘赶紧念佛’。并请多人一齐助念,病人自己也念。他在母亲逝世时曾念过佛,这个时候,地狱都看见了,还能说不信。转眼那油锅里就是自己啦!想不想躲开,所以这时念佛那就是真诚了。弟弟念了一阵之后就说:好了,地狱没有了,佛来接了。就走了。这就是二三十年之内的真事)。
有人怀疑,本愿中是‘至心信乐……乃至十念’,《观经》也是‘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这个‘至心’到底指的是什么心?‘十念’到底是怎么样的念?对于这个问题,引证鸠摩罗什大师的话,是最恰当了。大师打个比方:譬如有人,在旷野荒郊,没有人可以求救,碰见强盗了。他拿著枪,拿著刀,要来杀你。这人赶紧逃跑,拼命地跑,可是看见眼前有条河挡路,必须过河。但这可麻烦了,后头有追兵,前头有条河,要活命就得渡河。渡河的时候,我穿著衣服渡呀,游泳不方便啊;脱衣服,唉呀,又恐怕来不及了,他追上啦怎么办呢?此人这时心里所想的就是这个事,怎么过河,脱衣服还是不脱衣服?没有别的考虑。他不会再想,我还有两万块钱的帐,人家还没还我呢,我怎么找他要帐。不会想了。什么事也不想了。这个时候就是想渡河,就只是一个念头──渡河,没有其他的念头了。如果念佛的时候,和这个人一样,心中只是一句佛号,没有任何其他杂念,这就对了,就是‘至心’。这样念佛连续念到十句,就是十念。若能达到鸠摩罗什大师所说的至心,每一念中都具有无边的一切功德。一就是一切。你万缘放下,一切污染都没有了,这是‘无所住’;可是自心中一句体具万德的佛号,历历孤明,相续不断,这是‘生其心’。于是《金刚经》无住生心的妙谛,便在念佛时刻中,暗合道妙,自然达到了。无住生心的功德,不可思议。只要老老实实、绵绵密密地念去,自然暗合道妙。你念念之中就离念了,念而无念哪,所以以凡夫心入诸法实相,唯持名与持咒是最容易。这是暗合道妙,巧入无生。所以莲池大师说:《观经》说的五逆十恶临终十念,念念是理一心,所以念念都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你要想一想,八十亿劫是多么长的时间,生死重罪是什么样的罪?八十亿劫这么长时间所犯的一切生死重罪,念一句佛就消灭了,这是何等不可思议的妙用。所以莲池大师称为弥陀化身,指明个中原因,《观经》中所说十念,念念是理一心哪。到了理一心自然破无明,见法身,功德不可思议。净土法门老实平常,所以夏老师《净语》诗中有两句:‘道在平常中,惜君未晓此。’大道就在平常之中,可惜人们不知道,总喜欢玄妙,不知道越求玄妙就距道越远。老实念佛,暗合道妙,自自然然从事持达理持,即凡心成佛心。金刚般若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弥勒发问经》的隐密十念(初地以上菩萨才能具足),以及禅、密、戒、定无边殊胜功德,都在一声佛号之中。以凡夫生灭心,入诸法实相,唯持名与持咒最为容易。念佛为什么有这样殊胜功德?因为念佛暗合实相。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观经》是五逆他可以往生了,但本经多了一个诽谤正法,所以不能往生。‘诽谤’,诽的意思跟谤字一样,就是把人家的罪恶说得超过实际情况,就叫做谤。说别人的坏话,添枝加叶,超过事实,就成为谤。你所谤的是佛法,谤的是大德,你的罪就极大。所以五逆仍可往生,加上谤正法就不能往生。又有人就设问,五逆不谤正法可以往生,只谤正法不五逆,可以不可以往生啊?在一般人想,这只是说说而已,写写文章而已,没有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等等的重罪,那么可以往生吧?恰恰你想错了!不行。二祖昙鸾说的。他接著说:五逆十恶,入了阿鼻地狱,在这个世界毁灭的时候,一个大爆炸,地狱也空了,那么地狱的罪人也就都解放了。但是谤法的人,碰见这样的情况,照样不能解放,要转移到其他世界的地狱去受罪。为什么诽谤正法的罪这样重,昙鸾大士开示得很好。五逆罪人为什么犯五逆呀?因为他不知正法嘛。如果知道因果报应,为善得福,为恶受报,应求解脱,解除这些贪嗔痴。他闻了这些正法,他就不会五逆了。所以五逆的根源,就在于没有正法。因此你谤正法,你的罪就比五逆还重。
善导大师于四十八愿中,选出真实五愿,在五愿里更选第十八愿是核心里的核心。所以在《事赞》里说:‘一一愿言,引第十八。’这就是说:每一条愿,都是第十八愿的引申。《甄解》继承大师,同样说:‘四十八愿虽广,悉归第十八愿。’又说:‘谓由此愿故,使众生生无三恶趣之土,不更恶趣。具相好,现神通,而得灭度,入光寿海故。是以此愿,特为最胜矣。’因为此愿就是摄受众生都能往生,都能证入无量光寿的誓愿海的无上大愿,显出弥陀的究竟方便。一乘愿海、六字洪名,普令一切众生同成佛道。第十八愿主张信愿持名。名号是什么?名号就是佛所证的实德。蕅益大师说: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在五浊恶世所得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密教的话,‘声字皆实相’。《首楞严》中,‘一切事究竟坚固’。所以声字都是实相,所以名号就是佛德。声字就是实相,所以十念必生愿的功德不可思议。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奉行六波罗蜜。坚固不退。复以善根回向。愿生我国。一心念我。昼夜不断。临寿终时。我与诸菩萨众。迎现其前。经须臾间。即生我刹。作阿惟越致菩萨。不得是愿。不取正觉。十九、闻名发心愿。二十、临终接引愿。】
第十九是闻名发心愿(‘临寿终时’以下是第二十愿)。愿文大意是:我成佛的时候,十方世界的一切众生,听到我的名号,就发起了殊胜的菩提心。既发大心,必有大行,所以勤修种种功德,依佛的教导,坚定进修六度,不怕任何挫折与阻挠,自心坚固决不退转。并且用所修一切善根,回向净土,愿生西方极乐世界。专一其心,持念佛号,白天与黑夜都没有间断。以下便是临终接引愿,这样修持必得接引往生的胜果。
本愿的重点在‘发心’。‘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是本经的纲宗,经中多处提到。为了大家能深入了解,所以每处都要集古代大德以及经论中殊胜开示,来作注释。譬如庐山横看成岭侧看成峰,远近高低所见不同。所以广引诸家之说,只是为了介绍一个完整的‘庐山’。但胜义菩提心也非语言分别之所能知,注中种种言说只是指月的标而已。
菩提心是大悲、大愿、大智慧结合一体的心。譬如油灯,要有灯心、油与光明才是明灯。发菩提心功德不可思议,经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譬如迦陵频伽的幼雏,还没有从蛋壳里出来,它发出的音声已经超过一切诸鸟。十方众生一闻弥陀名号,就发起菩提心,这实在是阿弥陀佛的无上恩德、无上慈力。
‘发菩提心’。现引证唐代朝鲜国净宗大德元晓师在所著的《宗要》里面的文字。他说菩提心有两种:(一)是随事发心,也称缘事菩提心,密宗称为行愿菩提心。(二)是顺理发心,也就是缘理的菩提心,也就是密教的胜义菩提心(胜义就是指第一义谛、胜义谛)。第一种跟四宏誓愿是一致的。‘烦恼无边誓愿断’,是如来断德的正因。‘法门无尽誓愿学’,是如来智德的正因。‘众生无边誓愿度’,是如来恩德的正因。所以断德、智德、恩德,合起来就是无上菩提之果,‘无上菩提誓愿证’。以上断、智、恩德三心,就是无上菩提的因。从妙因花就结成如来无上菩提的妙果。莲花里面的莲蓬,与花落成熟的莲蓬,虽然只是一个莲实,但它的初生与成熟仍有极大的差别。可是成熟的莲蓬中的一切都是从初生的幼果而来,成熟时所含也即是初生时的所含,所以经里说‘发心毕竟二无别’。此下还有三句是:‘如是二心先心难,自未得度先度他,是故我礼初发心’。大家要知道,在这两个心里,初发心的人,自己尚未得度,可是首先去度脱的不是自己,而是‘他’。自己仍在苦海,可是先救别人,所以说初发心更难哪。在这样的烦恼恶浊之中,能发起菩提心,就跟火里生出莲花一样,‘是故我礼初发心’。
(二)顺理发心。《宗要》说:‘信解诸法,皆如幻梦。’首先应该相信和理解,一切诸法,都像幻术所现,像梦中所见。《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要真正相信诸法都同幻梦。‘非有非无’。一般人不是著有边,就是著空边。应知‘佛说诸法空,为除诸有故,若复著于空,诸佛不能度’。佛所以说诸法都是空,就因为众生著了‘有’,就告诉你是空,你若因此就著于空,那么诸佛也无法度你了。所以就是‘非有非无’,不落空有二边,才是《心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深义。不落二边,才显真谛。真谛是什么?那是‘离言绝虑’,须要离开言说,断绝思虑。所以‘必须除尽有所得心,方能行至行不到处’。‘行不到处’是指众生心行所不能达到的地方。常说‘心行路绝’,也正是同义。心的行处也是指思虑所及之处,人们怎样‘行’到这个‘行不到处’呢?那就必须除尽你的有所得的心。所以《心经》说:‘以无所得故……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要先证到无所得,才能远离一切颠倒妄想,证究竟涅槃,成无上正等正觉。一般修行人总是有求,有得:求妻求子,求富求贵,求吉祥,求长寿;稍好一点的想得定,想得神通,想有智慧,想说法利生,想开悟,成为什么什么。总之都是有所得心,都在思虑之中,再加上唯喜高谈阔论,最多只是相似般若。所以经云:末法中,修行者如牛毛,得道者只如麟角。所以应该是‘离言绝虑’。‘依此信解发广大心,虽不见有烦恼善法(不是说无,是不见,不见什么?不见他们的分别),而不拨无可断可修(拨无就是排除)。’不见有烦恼善法,但他也不排除有烦恼可断,有善法可修,这样就契合中道了。有善法可修,有烦恼可除,这就著到‘有’边了;另一个,没有可断,没有可修,又著到‘空’边。虽不见烦恼与善法,不妨仍有烦恼可断,善法可修,这正合《金刚经》无众生可度,仍终日度生的妙义。‘虽愿悉断悉修,而不违于无愿三昧。虽愿皆度无量有情,而不存能度所度。故能随顺于空无相。’这就是说,虽然仍愿断尽烦恼,修尽善法,可是不违反无愿三昧;虽愿度尽一切众生,可是心中没有能度的我与所度的人,这样才不落二边,随顺于空三昧,随顺于无相三昧。空、无相、无愿称为三三昧,也叫做三解脱门。但是一般都把空与无相等体会偏了,成了顽空,把这个无相的‘无’字当作‘没有’讲了,当成龟毛兔角,堕入断灭见了。
《金刚经》:‘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如是的心是不可思议,发起这心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议。这是顺理发菩提心。随事发心的人若遇退缘,可能退失本愿,这是缺点。例如舍利弗,发菩萨心己修到六住,再前进一步,修到七住就不退堕了。可是遇见有人向他乞讨眼睛配药治病,他割了一个给他,谁知那人说左右不对,不能入药,于是忍心割了第二个,那人接到眼睛,用鼻子闻了一下,说这眼臭的,扔在地上,拿脚给踩掉了。舍利弗自想:这个大乘的行持,我办不了,算了,我别度人啦,还是自度吧。他就退心了。所以这依事发心是可退失的,舍利弗是很好的例子。顺理发心,没有退转。因为所顺的是理,就没有可退之因了,菩萨性人才能发起(决定成菩萨的人是菩萨性)。这样发心,功德无边,诸佛穷劫来说这个发心的功德也说不尽。
《劝发菩提心文》里头说:‘发菩提心,诸善中王。’又引《华严》的话:‘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你忘了菩提心,去修种种善法,这是为魔作事业。《无量寿经起信论》:‘是知菩提心者,诸佛之本源。’菩提心就是觉悟的心。佛是什么?佛者觉也,三觉圆满就是佛。‘无量光寿是我本觉’,众生妄执成为不觉。背离六尘,反合本觉,叫做始觉。始本不离,直趋究竟,大觉圆满,就是成佛。所以菩提心是诸佛的本源、‘众生之慧命’。我们应该知道:慧命比我们生命重要亿万倍。你有生命,这是人身的寿命,不见得有慧命。以广大甚深的智慧当作生命叫做慧命。又诸佛法身拿智慧当寿命,所以叫做慧命。《四教仪》说,末代凡夫,于佛法中起断灭见,伤害慧命,忘失法身。有的人保存了生命,可是断了自己的慧命,这是因小失大。这菩提心是众生的慧命,忘失菩提心,就是忘失慧命,忘失法身。所以佛教中,师恩比父母恩重。父母给你的是你的身体和生命,善知识给你的是慧命。因为菩提心是佛本源与众生的慧命,所以‘才发此心,已成佛道’。发心是因,成佛是果。圆教妙法,因果同时,所以‘初发心时,便成正觉’。菩提心的功德不可思议。本经是三辈往生,都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可见发菩提心是首要的事。
‘修诸功德……昼夜不断’。发了大心,自然生起大行。倘若不修大行,证明所发的心只是狂妄的心,所以应修下文中种种功德。首先是‘奉行六波罗蜜。坚固不退’。大行之中,首先是信修六度(六度包括万行)坚决固定,不因任何原因退转改变。‘复以善根回向。愿生我国’。又用修习六度万行的种种善根,回向到求生极乐世界。‘一心念我’。‘一’,在这里指的是纯一坚定的信心,这个心不被他心所转换,不会被别的心:什么贪求心、憎恨心、愚痴心、淫欲心,侵占夺走你的信念。《教行信证》说‘信心即是一心’。因为信心就是清净心。清净心就是一心。所以一心就是真实清净纯一的信心。‘一心念我’。《止观》说:‘修此法时,一心专志,心不余缘。’一心念佛,就是念时心中专一,只有这句佛号。念时万缘放下,一切都不想,心中没有任何其他念头,就是‘心不余缘’。这样念就是一心念。所以愿文中‘一心念我(佛)’的意思,就像善导大师所说的‘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就这么专念,行也念,坐也念,卧也念,不管时间多长,念念之间都不离开这句佛号。当年他在长安教大家念佛,长安城里头没有不念佛的。善导大师念佛,每念一句佛,口中就一道光明。‘昼夜不断’。《净修捷要》说:‘始(觉)本(觉)不离,直趋觉路,暂尔相违,便堕无明。’又《净语》:‘念佛即是自心现。’所以念佛是直接趋向大觉的道路,若暂尔之间,打失了这一句,便立即堕在无明之中。所以愿中指出,应该念念相继,白天黑夜都不间断。大家应注意:持名往生确是易行道,比任何其他法门容易亿万倍,但也绝不是悠悠忽忽所能成功的。本愿是一气贯通的,真发了菩提心,必然会走上一心专念,无有间断的道路。若不肯这样做,就证明他还没有真发菩提心。
第二十临终接引愿。以上第十九是因,本愿是修因所得的果。愿文大意是:如以上发心勤修,念佛不断,求生净土的人,在临命终时,我(阿弥陀佛)同西方众多的大菩萨,一齐出现在这人之前,接引他往生,只经过大约四十八分钟的时间,就已生到极乐国土,成为不退转菩萨。这愿若不成就,我不成佛。这个临终接引愿十分重要,因为在临终时正是极度的昏乱与颠倒。宋代灵芝大师说:‘凡人临终,识神无主。’正当临终的人识神已经昏乱,不能做主。‘善恶业种,无不发现。’你这一生所作的善事、所作的恶事,在你自己八识心田所留的种子都要发现。人在临死时,他一生所作所为,都要在心里头出现。作了坏事心里非常痛苦,有的会起恶念,或起邪念。例如有人一生吃素,临终忽然要吃肉;有的修行了几十年,临终骂佛,种类很多。或者贪恋世间,不能放下;或者倡狂发疯,种种恶相,都叫做颠倒。所以临终的时候,四大分离已经苦不可言,再加上颠倒,这个时候想用功,凡夫是很难办到,要没有特殊的修持,那就是不可能了。现在所凭仗的,唯赖弥陀大愿的加被。《圆中钞》说:娑婆世界的众生,虽然能念佛,可是他浩浩荡荡如同洪水一般的见惑、思惑,实在并没有断。不但没有断,连伏都没有伏呀。压伏一下都没有办到,在这种情况下,而能在临终的时候,‘心不颠倒’,能念佛,不是自力而能主持,单靠自己的力量是没有办法的。专靠自力,不能主持,所以全仗阿弥陀佛前来拔除业障救济。这个时候,完全是仗弥陀来接引救济的大力。虽然本不是正念,可是能生正念。所以‘心不颠倒’,往生极乐,这全仗佛的加被力。
大家日常念诵的《阿弥陀经》,在秦代鸠摩罗什大师所译,这段的经文是:‘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罗什大师因为‘秦人尚简’(中国人喜欢文字简要),所以译文极简,但仍可体会到,临终的人所以能心不颠倒,往生极乐,是因为佛与圣众现在其前。至于唐代玄奘大师所译,叫做《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文字较详,经义明显。经文是:‘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前后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从经文可见,是由于阿弥陀佛慈悲加佑,临终的人,心不颠倒昏乱,正念分明,随佛往生。《悲华经》,就更加清楚,经文是:‘临终之时,我当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其人见我,即于我前,得心欢喜。’他看见佛来接了,就欢喜了,放心了。佛这个时候,‘入无翳三昧(翳是翳障),以三昧力故,在于其前,而为说法。以闻法故,寻得断除一切苦恼,心大欢喜。故得宝置三昧。以三昧力故,令心得念及无生忍。命终之后,必生我界。’以上的《悲华经》文,更加详尽。因佛来接,临终之人,生大欢喜心。佛当即入无翳三昧,因这个三昧的加持力,佛为他演说妙法,当他闻法之后,当下断除一切苦恼,如梦初醒,如一灯照破了千年的积暗,所以出生大欢喜心。
这个‘大’字,不是与小相对的大,是绝对的‘大’,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的‘大’。当下就证入宝置三昧,因为这个三昧的力量,心能安住正念,并得无生法忍(安住在无生法中,八地以上菩萨才能完全契证),所以命终之后,必定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唐译本》与《悲华经》帮助《秦译》显明净土法门是他力门果教派。这与本经愿文完全一致。
‘作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即阿鞞跋致,翻译华文就是不退转,这是菩萨的阶位。不退有三类:第一是位不退,所得到的地位不再降低,已经作了圣人的同流(入圣流),不再往下退变为凡夫了。藏教的初果,已入了圣流,他就不是凡夫了。第二、行不退。永恒是度生的大乘行,不再退为只求自度的二乘,度生之行不退,藏教根本没有资格。第三、念不退。是‘念念流入萨婆若海’。萨婆若海就是如来的智慧之海。你每一念每一念都流入如来智慧之海,那远远不是凡夫了。这需要别教的初地才到念不退。别教是纯一大乘的教,别教的菩萨正是通常所说地上菩萨,这才能到念不退。念不退,心心流入萨婆若海。正因为念念都是如来智慧,所以别教地上菩萨才能达到这个境界。远离两边,妙契中道,破一分无明见一分法身,才开始证到念不退。可是本愿十方众生蒙佛接引,往生极乐世界,都是阿惟越致。《要解》又说:‘五逆十恶,十念成就,带业往生,居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五逆十恶带业往生,也同于地上菩萨同证三不退,这实在是十方世界之所无,极乐净土所独有。凡夫去了就是阿鞞跋致。他虽然是阿鞞跋致,他不退转了,可是他还是凡夫;虽是凡夫,可是他已是阿惟越致。此土众生往生到极乐世界,一般还都是生到凡圣同居土,你不是生到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所以还是容易去呀。那往生之后所贵者,就是成为阿鞞跋致。所以十方诸佛赞叹,就是如此。又容易又殊胜。你容易得到的东西,往往是不殊胜。殊胜的东西,往往不容易得到。往生极乐是第一的容易、第一的殊胜。极容易极殊胜同时并得,真是不可思议。所以蕅益大师赞叹:是十方世界之所无,唯极乐所独有。如是胜异超绝(胜是殊胜,异是奇异,超是超出,绝是绝妙),言思莫及。‘非心性之极致,持名之奇勋,弥陀之大愿,何以有此’。蕅益大师的赞叹,是发自肺腑。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是这样的超情离见,这是极乐唯一独特超异之处,凡夫往生都不退转,并寿命无量,所以都是决定成佛,这不是凡夫卜度计较的思维心所能测。如果不是当人的妙明真心、众生本有的佛性登峰造极,持名的奇异功德,弥陀大愿的弘力,如何能有这样殊胜的妙果。这正是六字洪名一乘愿海的不可思议功德。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发菩提心。坚固不退。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极乐。无不遂者。若有宿恶。闻我名字。即自悔过。为道作善。便持经戒。愿生我刹。命终不复更三恶道。即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二十一、悔过得生愿。】
第二十一悔过得生愿,重点在悔过。本愿前部与第十九愿非常接近,愿文大意是:十方众生听到弥陀名号,就至心向往,一心想念极乐国土,并且发菩提心,非常坚固没有退转,培植众德的根本,劝修种种功德,广种善根,念佛是诸善中王,当然都在勤修,并用至诚的心来回向,求生极乐,没有不遂心如愿的。把这一段与第十九愿相比较,两者基本相同,唯一重要差别,第十九愿中‘一心念我。昼夜不断’是专修持名,本愿是‘植众德本’,是兼修或其他不同于专修的修持。这不宜把植众德本也是专念名号,那便与第十九愿重覆。这是不应该出现的。第十八、十九两愿都是专重持名,本经的纲宗也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足证专修持名是净土正宗。但从古至今持咒诵经参禅以及种种兼修而得到往生的,也常见于多种著述之中,这正在本愿所摄之内。最明显的例子,蕅益大师说:参禅的人不必放弃禅改修念佛,只要把参禅功德回向极乐就对了。大师真不愧为‘真佛眼’,是开显弥陀本心的大善知识。
本愿以下阐明悔过得生的特点。‘若有宿恶’。过去多生直到今世所造下的罪恶,叫做宿恶。一般人肯定是有,往往不自知,若有人听到佛的名号,尊法重道也差别很大。罪只有从忏悔灭,你不能够以你做好事来赎罪。做好事得福报,做坏事是恶报。你要消这个报,你只有靠忏悔。承认自己的罪恶,虔修忏法,痛心悔改,誓不再犯,学道行善,持经持戒,发愿求生极乐世界,这人在寿命终了之后,不会再堕三恶道,立即生到极乐国土。按他生前的罪恶原本应该入三恶道,但以弥陀大愿加被,直接往生极乐。既生极乐,就永不再入三恶道,这就是一乘愿海的无边功德。所以此土人民纵有宿业重罪都可带业往生。目前海外有人认为,不能带业往生,消业才能往生;也有人说带业往生是带善业。这都不合经义。第一愿中‘不复更堕恶趣’与本愿的‘不复更三恶道’都表明往生的人仍有再入三恶道的罪业,现因弥陀大愿加被,往生极乐,不再堕三恶道,所以带业往生之说是肯定的,历见于种种古德的伟著,不能否定。至于带业必须是指恶业,若带善业,那就用不著说了。至于消业之说,请看蕅益大师所说:念念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若人每天早中晚三个单元的时间,都在念佛,每念都消八十亿劫重罪,念一百年,所能消者,只是像人手爪甲上所带的一点点土,所没有消的还像整个地球的土。请问这业怎样消?所以万不可用消业往生来代替带业往生,那样的话就没有净土宗是易行道的说法了。据笔者之意,消业两字也有重要性,本愿中的悔改,就表明愿意消业。只要你肯消业,知道自己有业,肯去消业,符合本愿指示去修持,你这一生消不完的罪业不管有多少,你往生的时候,都可以带,阿弥陀佛给你全部承包了,都可以托运。如果你有业,就是不肯消,那你往生不了,因为消业才是本愿的悔改行动表示。所以你肯消业,不管你还有多少未消的罪业,都可以带。根本不肯消业,那你也往生不了。
【我作佛时。国无妇女。若有女人。闻我名字。得清净信。发菩提心。厌患女身。愿生我国。命终即化男子。来我刹土。十方世界诸众生类。生我国者。皆于七宝池莲华中化生。若不尔者。不取正觉。二十二、国无女人愿。二十三、厌女转男愿。二十四、莲华化生愿。】
第二十二国无女人愿。愿文就是开头这两句,就是说,我成佛的时候,我的国土之内,没有妇女,都是男子。这正是极乐世界没有退缘的主要原因之一。经中说,人世中男女间的爱欲,是学道最大的障碍。所幸只有这一个,若再有相等的另一个,那么一切人世间众生都没有希望解脱了。现在极乐只有男子,所以这致命的障碍也没有了。
第二十三厌女转男愿。愿文是从‘若有女人’到‘来我刹土’(共八句)。愿文大意是:若有女人,闻我名字,能得到清净无染、无疑无垢、远离烦恼过恶的信心,发菩提心,厌恶与忧患女身,觉得自己这个女身可厌、可虑,于是希望舍弃女身。这位女修行有了清净信,又发了菩提心,必有修持,并且求生极乐,在命终之后,立即化为男子,往生极乐我刹土。这愿既表示有愿必满,有人厌恶自己的女身,在往生时自然化为男子,再者表示极乐国中没有妇女,十方世界的女性,只要如法修持,并厌患女身,在临终时,自然转成男子,随即往生。例如《法华经》龙女成佛,当时也是先化成男子然后立即成佛(在密教中,女身也可成佛)。
第二十四莲华化生愿。大意是:十方世界种种众生,凡是生到极乐世界的,都是在七宝池莲华中化生,是在七宝池、八功德水中的莲华里变化生长出来,所以叫莲华化生。这是超于胎卵湿化四生的化生,不需要父母,不需要外缘,就是只需往生者的功德和弥陀的愿力相应,就自然化现而有身。在《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纯处鲜妙宝莲华中,自然化生,具大神通,光明赫奕。’所以不是血肉之躯,也不需要父母,都在莲华中化身。至于为什么要用莲华呢?根据《大日经疏》,世间喜欢莲华,因为莲华很吉祥。很清净,出污泥而不染。在密法方面,也是认为妙法莲华最秘密吉祥。又天台宗说:莲华中表极殊胜的大法:(一)花多果多。有的他是有花无果,有的有果无花(无花果),但莲花是有花有果,不但是有花有果,而且是花也多,果也多。你看花里有很多瓣,果里有很多莲子。(二)它不但花多果多,莲华最殊胜的意思,是‘因果同时’,表现了最殊胜之法,也就是很难信之法、很难思之法,因和果同时出现了。我们一般的想法,是从因到果,是先有因而后有果,这就是一般的渐教了,那就三大阿僧祗劫不断的种因,不断的得果,不断的辗转增上,但圆顿之教,因果同时。所以净土宗说‘念佛时即见佛时,见佛时即成佛时’,那么你念佛时就是成佛时,因果同时不可思议。极乐世界的九品莲华,正是显大日如来的密意,莲华是最秘密最吉祥。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字。欢喜信乐。礼拜归命。以清净心。修菩萨行。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闻我名。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诸根无缺。常修殊胜梵行。若不尔者。不取正觉。二十五、天人礼敬愿。二十六、闻名得福愿。二十七、修殊胜行愿。】
第二十五天人礼敬愿,以及闻名得福、修殊胜行两愿都没有提到往生,可见不是所有念佛的人个个都能往生,只有认真如法修持的人才能如愿。还有一些呢,肯定可以得好处(天人礼敬、得福、来生修梵行都是好处),但不能往生。所以这三个愿,是指著这个虽然闻名,虽然也信乐,虽然也礼拜归命,也来修菩萨行,修种种善,但是缺少发菩提心与一向专念,功德不足,不能如愿。第二十五愿大意:我作佛时,十方众生,听到我的名字,就欢喜信受,虔诚礼拜皈依,用清净心修习六度万行菩萨所行之法,种种天界以及世间有情,对于这人没有不尊敬的。第二十六闻名得福愿:‘若闻我名。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诸根无缺。’愿文中多见这个‘闻’字,这个闻包括了信受,不等于一经于耳。由于闻名包括相信和接受,所以闻名得福。虽不能往生,但寿终以后‘生尊贵家。诸根无缺’。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最要紧的还是意根。这个人很明白,不糊涂,不颠倒,没有精神病。最苦的是精神病。
第二十七修殊胜行愿。大意是:由于闻名信受,所以得二十六愿的福,但更重要的是‘常修殊胜梵行’。梵行是清净的行,一般是指的离欲的行。这个梵字,指的是梵天。梵天是色界天。梵天就无欲了。这个梵天虽然有形色,但已经不是血肉之躯了,所以离开了淫欲。按一般的修持来说,一个人在一生之中,只要有一次这个男女之间的肉体关系,就没有资格生到梵天了,可见生天也不容易。所以横出三界,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梵行是清净无欲之行,《法华经嘉祥疏》说:通说则是一切的戒都叫作梵行,特别说断淫是梵行。另外一个解释就更深入了,他说:‘梵行之相者,梵名涅槃。’所以梵行是根本法轮大涅槃,是法身德、解脱德、般若德三德圆满的大涅槃。达到大涅槃之行就是真正梵行。经中说修殊胜梵行,包括以上两个意思。因为闻名信受的功德实在不可思议,所以来生可望达到这样甚深的境界。
【我作佛时。国中无不善名。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皆同一心。住于定聚。永离热恼。心得清凉。所受快乐。犹如漏尽比丘。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二十八、国无不善愿。二十九、住正定聚愿。三十、乐如漏尽愿。三十一、不贪计身愿。】
第二十八国无不善愿。愿文是:‘我作佛时。国中无不善名。’《阿弥陀经》:‘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极乐国中没有三恶道,连名字都没有,更何况有实。这些鹦鹉、孔雀等等,都是阿弥陀佛变化所生。本经中是‘无不善名’,那就不仅是没有恶道的名字,并且扩大到没有一切不善之名,于是龙树大士的解释很合本经。龙树大士说:‘彼尊佛刹无恶名,亦无女人恶道怖,乃至无有诸趣恶知识。’我们现在就有种种的恶知识,他以善知识的面貌出现,自称法王、活佛、种种大法师,而实际他是恶知识,是假冒别人商标和包装的假药。所以现在修道之难就难于分别善知识与恶知识。要尊师重道,可是你尊的是什么样的师?你重的是什么道?你从恶知识那儿来一点邪道,你要去尊重,最后就同《楞严》所说的:‘师及弟子,俱陷王难,死堕无间狱。’所以极乐世界没有诸趣的恶知识,天趣的(天魔)、人趣的(盗名欺世为非作歹的假佛徒)、修罗趣的(挠乱正教的阿修罗)、畜牲趣的(例如中国北方的黄白胡柳)、鬼趣的(种种邪恶鬼神)。当然地狱趣不会成恶知识了,他不自由。
第二十九住正定聚愿。愿文:‘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皆同一心。住于定聚。’大意是:生在极乐不但是形状相同,都是三十二种大丈夫相,并且心也同一,都是‘住于定聚’,安住在正定之中。聚就是类,也就是安住在正定这一类之中。‘正定聚’也叫不退转,就是阿鞞跋致。众生可分为三类,也可以说分为三聚,就是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这么三类。这三类的划分有三种不同:(一)以必堕六趣为邪定,像人已在六趣,以及必然要堕到六趣的都是邪定。以一定会要达到菩提果的,叫正定。在这两者中间,这叫做不定。这样划分三类,邪定就很低了。(二)就是说,必定证悟的是正定。决定不会证悟的是邪定。例如现在有人跟著这些邪恶知识,修他的邪法,入他的邪定,那怎么能证?怎么能悟?都不可能了,所以是邪定聚。介乎二者之中的,就是不定聚,有缘就会证悟,无缘就证悟不了。(三)《起信论》说,在十信位以前,就是还没有达到十信的人,都叫邪定。在别教的十住位以上才是正定,这是大乘正定聚,决定成功了。在十信位是不定,十信位的人,就如春风中的柳絮,随风上上下下,升沈不定。所以修行的人,不要认为我有水平,其实这个水平不见得会保持得住。十信位尚如柳絮忽上忽下,何况连信位都没有到,所以我们今生必须要讨个决断,其中最殊胜方便的法,就是求生净土。凭佛大愿的力量,极乐人民都入正定聚。龙树菩萨说:以信佛的因缘,愿意生到净土,发菩提心修行种种功德。以佛的愿力的缘故,行人得到往生。由于佛愿力的加持,都入大乘正定聚。正定聚就是阿鞞跋致。以上龙树大士法语正好解释本愿。
以上所说凡夫往生净土,虽未断惑仍是凡夫,但都入正定聚,都是阿鞞跋致,这已令人震惊了,可是善导大师还有更令人震惊的话,大师开示说:本愿也‘具现生不退之密意’,就是说弥陀这条愿也包括我们仍在地球生活还没有往生的修习净业的人。大师是依据经中二十二品里头(原是唐译)‘善男子。善女人。若已生。若当生。皆悉住于正定之聚。决定证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中‘若当生’怎么讲?应当生,还没生。咱们算不算?你现在虽然没有往生,没有!你还是个人,但凭弥陀大愿之力,你临终会往生,你现在人世就已经住于正定之聚,超过十信位,不是升沈不定了。这才叫不可思议之法,所以大恩大德。又《阿弥陀经》:‘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只要发了愿,都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既然不退转了,就是正定聚。所以净土法门不可思议就在这里。所以善导大师就说,这个愿也具现生不退之密义。
第三十乐如漏尽愿。愿文是:‘永离热恼。心得清凉。所受快乐。犹如漏尽比丘。’大意是:心中清凉,永远离开遍体如烧、心中如焚的苦恼。不但除苦,而且所受快乐,像得了漏尽通的比丘,就是证了阿罗汉。《法华经》说:‘以三苦故,于生死中,受诸热恼。’《大智度论》说:‘人大热闷,得入清凉池中,冷然清了,无复热恼。’正是本愿的‘永离热恼,心得清凉’。往生极乐国土即是进入清凉池,身心清凉,一切都是殊胜、美妙,所以就永离热恼,但受诸乐,所受的快乐‘犹如漏尽比丘’。‘漏’是泄漏,也就是烦恼的另外一个名字。因为有烦恼存在和活动,你的心就被它所牵引,念念都是在烦恼之中,一念接一念,烦恼不断。这心跟著烦恼跑,就像器件漏水,总有水外流,所以叫做漏。眼、耳、鼻、舌、身、意这六个门,天天流泄烦恼。断尽烦恼的比丘,没有烦恼了,称为漏尽比丘,就是阿罗汉。这个通叫漏尽通。前五种通是有漏通,天耳天眼等等的。第六通才是无漏通。有漏通,其他的外道邪魔,都可以得到,唯除漏尽。当然漏尽了那就不是外道,而是阿罗汉。所以漏尽比丘,没有染著,这个乐是真乐,是大乘的法乐。所以就是说,极乐国中的人,有的虽然仍是凡夫,但是没有热恼,清凉安乐,如同漏尽比丘。这种法乐法喜,不是世间的一切快乐所能相比于万一。
第三十一不贪计身愿。愿文是:‘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大意是: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人,若起心动念,去贪求留恋执著计较自己的色身,我就不成佛。这条愿正是破除身见的良药,身见是见惑的第一位,因为许多修行人是附法外道(名为佛教徒,可是有外道思想),他们有严重的身见。虽也念佛诵经,可是心中还是留恋自己的这个身,考虑这个身,老为这个身作打算,就是吃点什么,炼点什么,研究种种的养身之术,如何把这个身体保养好,修炼好;或想肉身在世间多呆一会儿,最好是长生不老;或者修出新的身,成为金仙,这都是贪计自身,执著有一个我的身体,而贪著计较。《会疏》说,于自己的身体妄自执著,所以有爱,有憎,有违,有顺,就有这些分别。《往生论》说:若人老是供养恭敬自身心,
障碍菩提心。老想保护这个身,换句话说,就是执我。大乘行人要破我,无我。贪计身心和无我是矛盾的。《金刚经》:‘若人通达无我法者,是名菩萨。’所以先要去人我,然后去法我,极乐世界人民都没有贪计自身的想念。
【我作佛时。生我国者。善根无量。皆得金刚那罗延身。坚固之力。身顶皆有光明照耀。成就一切智慧。获得无边辩才。善谈诸法秘要。说经行道。语如钟声。若不尔者。不取正觉。三十二、那罗延身愿。三十三、光明慧辩愿。三十四、善谈法要愿。】
本段有三愿。开头两句(‘生我国者。善根无量’)是三愿共同之处,所以总述在前面。善根是身口意三方面所行的善,非常坚固不能拔动,所以叫根;又因行善可以生其他善果,所以叫做根。
第三十二那罗延身愿。愿文是:‘生我国者。善根无量。皆得金刚那罗延身。坚固之力。’大意是:往生极乐的人,都得到那罗延金刚的金刚身,具有非常坚强牢固的力量。其中‘金刚’,梵语就是跋折罗,翻成金刚,是金属中最坚硬的宝物,色如紫英,可以切玉,看来即是印度出产的金刚石,俗称钻石,硬度最高,可以裁玻璃。金刚又是金刚杵的简名。金刚杵本来是印度的一种武器,密宗拿来表示坚利的智慧。所以《大日经疏》说,伐折罗(即跋折罗)是‘如来金刚智印’。《仁王经念诵仪轨》里头说:‘手持金刚杵者,表起正智,犹如金刚。’所以我们学佛,关键在于智慧。有人只是求禅定、神通,都不究竟,成佛关要就是智慧。唯识宗最后是转八识成四智,八识能转成四智就成功了,所以成功就因智慧。涅槃三德,法身、般若、解脱三德,因智慧才能显现本有的法身,因智慧才能断尽烦恼妄想得到解脱。所以密教《仁王经念诵仪轨》手持金刚杵表示行人发起正智,这个智慧如同金刚,能破一切,但不被一切所破。‘那罗延’,译成胜力或坚牢,有四种含义:(一)是梵天王的另外一种名号。(二)是天力士的别名。(三)那罗延天三面,乘鸟,表示飞空,是佛的化身。(四)那罗延金刚是十九执金刚之一,《维摩经》称之为那罗延菩萨。从以上显教经论可知,愿文中‘金刚那罗延’是指天界那罗延力士,手持金刚杵,具有金刚身与坚固力。至于密教中,执金刚、金刚手、金刚萨埵是一个名字的不同翻译。
根据《仁王经念诵仪轨》金刚手菩萨就是普贤菩萨。《大威怒王秘密陀罗尼经》说:‘此金刚手是法身大士,是故名普贤。即从如来得持金刚杵。其金刚杵(一般是五股)五智所成,故名金刚手。’经中指出金刚手是证法身的大士,所以显教称之为菩萨,密教称为金刚。按密教之义,金刚就是现威猛相的佛,又指出就是普贤,这里的普贤是指他的果位,称为普贤王如来,所以不宜只看作是护法。金刚手是从佛得到与执持金刚杵,此杵乃表法,这是五智所成。密教在四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之上更加法界体性智成五智。金刚杵一般五股,表是五智所成。手中执持的金刚杵是五智所成,那么那罗延身必然是智慧之体,也即是金刚之体,也常称为金刚身。《密迹力士经》说:‘如来之身成钩锁体,铿然坚绝,不可破坏。’《涅槃经》:‘如来身者,是常住身、不可坏身、金刚之身。’所以往生的人,因佛的愿力加被,皆得金刚不坏的身,长寿自在,并且有坚固之力。
第三十三光明慧辩愿。愿文是:‘身顶皆有光明照耀。成就一切智慧。获得无边辩才。’愿文大意是: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人,头顶有圆形顶光,身部有身光,都是常光,都很光亮明洁,朗照显耀。由于光明是大智所发,人人有光,正因人人都已开发一切智慧。由于殊胜无上的智慧,所以人人都有无边的辩才,宣演法音。往生的人身顶都有光。因为佛是无量光,所以往生的人,身顶有光明照耀。‘光明’,自己发莹亮叫做光,能够照东西叫做明。据《超日明三昧经》:‘大智发外,能照法界,名为光明。’意思是:内具的大智慧发露于外,能够照法界,叫做光明。所以光明就是智慧的作用。《涅槃经》:光明名为智慧。光明与智慧两者正是一体。人人身顶皆有光明,所以人人成就一切智慧。昙鸾大师无量光佛偈说:‘智慧光明不可量,故佛又号无量光,有量诸相蒙光晓,是故稽首真实明。’佛光是真实明,正与本经三真实(真实之际、真实之慧、真实之利)同体,直指真实之光就是真实之慧,智慧与光明不二,所以此光明能开晓启示情器一切诸相。又于赞解脱光偈中有‘神光离相’、‘因光成佛’,于赞无等光偈有‘清净光明无有对’,都是完全证实光明即是智慧,所以离相无对,整体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这才能令诸大菩萨蒙光的启示而成就大觉,所以说‘因光成佛’。《涅槃经》直指光明就是智慧,往生之人的身和顶都有常光,正显智慧成就。又因无量光佛妙光的殊胜加持,使往生的人因光成佛,所以都能成就一切智慧,对于本经中所说到的五种殊胜的智慧: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都能契悟照了。
一切智慧都成就了,显示极乐国土因果同时不可思议,并且往生的人都获得无边的辩才、无碍的辩才。辩才就是善巧说法的才能。菩萨说法的智辩,有四辩,也称四无碍辩,四种无碍,也可以称四无碍智慧。往生的人既然成就一切智慧,自然出生无边辩才,辩才是由智慧而来。四个无碍都是什么呢?(一)法无碍。教法里面的名、相、文句都不能障碍,都能够表达得很清楚。(二)义无碍。对于教法所表达的真实义理,都能通达,没有阻隔,叫做义无碍。(三)辞无碍。中外各地的文辞方言,都能通达,运用自在,这是辞无碍。(四)乐说无碍。由于具有以上三种智慧,乐于给众生说法,所说契于正理,自在演说如来真实之义,没有障碍,也叫做辩无碍。极乐人民都能用四无碍辩,宣讲法要。
第三十四善谈法要愿。愿文是:‘善谈诸法秘要。说经行道。语如钟声。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大意是:往生的人都善于谈说显密诸法的深秘之处、紧要之处。普通人只能谈谈枝叶,大做表面文章,深入的义理,自己也不明白。在说经与行道(是经行,一边走一边念诵)的时候,声如洪钟,字字句句如同静夜钟声,震破昏迷,清醒觉心。末后两句是,若不是这样的话,不取正觉。这两句同样用于以上两愿。
‘秘’就是秘奥,指法门深奥;又是秘密,指法门隐深,不易表示。《法华文句》说:‘四十余年,蕴在佛心,他无知者,为“秘”。’就是说释迦牟尼佛四十多年把一乘实法,存在心里没有说,别人不知道,所以这是‘秘’。《法华文句》说:‘一乘直道,总摄万途,故云“要”也。’三乘法,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是权法。《法华》开权显实,不再委曲自己,直说一乘一切成佛的法,这是实法,是直道,显露污垢破衣中隐藏的明珠。八万四千种修行,莫不从此一门而入,所以说‘总摄万途’。这就是‘要’,重要、紧要、简要,等等。
‘语如钟声’。深夜之中,这钟声一到,顿时俗虑全消,一切清净。《佛祖统记》说,人命将终,听到钟磬的声音,可以增加他的正念。《增一阿含》说:‘打钟时,一切恶道诸苦,并得停止。’例如钟正响时,地狱里也须停刑,罪人可以稍息,这都表钟声的作用。‘语如钟声’一方面表说法的人声音如同洪钟,很宏、很正、很静,能持续,能远闻,能震醒人的昏迷,引出善心。‘语如钟声’兼表说法的声音的功德,跟钟一样。这里稍作引申,钟上都有很多经咒,大钟寺的钟,钟身是一部《华严经》,钟口上是一部《金刚经》,还有很多咒、字种,所以你敲它一下,那就是这一切经、咒、字种,都在震动,都在发声。在这一声之中,包括了《华严》、《金刚经》、许多咒语的无边功德。极乐世界说法的人,也和这钟一样,一字就包括《华严》、《金刚经》等等这一切功德在内,闻者听到一声,也如同听到这么多的经咒声一样。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为众生故。被弘誓铠。教化一切有情。皆发信心。修菩提行。行普贤道。虽生他方世界。永离恶趣。或乐说法。或乐听法。或现神足。随意修习。无不圆满。若不尔者。不取正觉。三十五、一生补处愿。三十六、教化随意愿。】
第三十五一生补处愿。愿文是:‘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究竟必至一生补处。’大意是:在我成佛的时候,所有的众生能生到我国,都毕竟成为一生补处菩萨,如同兜率内院的弥勒大士,一转生必补佛位。一生补处,密宗说,从一实的理体,得净菩提心登初地。一一地中发生无量无边三昧总持门,次第增上,登十地,更登第十一地,再一转生就补佛位,所以叫做一生补处,再生到世间就成佛了。如现在兜率天内院的弥勒大士,将来他下降人间,三会龙华就成佛,这就是一生补处。到了极乐世界的人,必定成为一生补处,也就是决定成佛。
第三十六教化随意愿。愿文是从‘除其本愿’以下到终了。大意是:‘除其本愿。为众生故。’除了一些人不是这样,不在极乐世界成为一生补处,他的本愿是要度众生,急于度众生,所以‘被宏誓铠’,拿宏大的誓愿,作为铠甲(古时候,战将身上披挂钢铁的铠甲,现在避弹衣,也是同类),用来保护自己。极乐大士要到娑婆之类国土去救度众生,所以用宏深誓愿当作铠甲,降临种种秽土教化一切有情,度众生的心非常切。为了教化有情,都生信心,自己先要修菩提行,行普贤道,不能自觉焉能觉他,于是才能教化其他众生,修菩提行,行普贤道。因有了这样宏大希有的誓愿,虽然生到他方娑婆世界等等,但永远不会因他的罪过堕入恶趣。自愿到畜牲道去度畜生,到地狱、饿鬼道里头去度鬼,这是大菩萨的伟大行动,不属堕入地狱之类。至于生到凡圣同居土仍是凡夫的人,你这时的能力,还不能像地藏王菩萨等等,入地狱中去度众生,那在上升到实报庄严土以后是可以的。在生到他方国土时,‘或乐说法。或乐听法’,或者你示现乐于说法,或是乐于听法。‘或现神足。随意修习。无不圆满。’或者有人愿意示现神通,以及其他种种,都可随自己的心意去修习,都可圆满达到,‘若不尔者。不取正觉。’所以这愿叫做教化随意。若没有自觉,就想度人,往往是害人,所以必须自己修习圆满,再说法度生,才能惠以真实之利。本条大愿是:极乐世界的人,愿意回娑婆等世界苦的地方来度生,都可满愿。虽在秽土,不会再因种种因缘堕入三恶道。不会了。再有,一切修习都圆满,永远不退堕。这就是仰赖弥陀大弘誓愿的加持。所以先师夏老把‘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偈中第四句改成‘回入娑婆度含识’。在花开见佛之后,就要回到娑婆世界来度众生。弘一大师同样改了这一句,同表度生的心很切。
【我作佛时。生我国者。所须饮食。衣服。种种供具。随意即至。无不满愿。十方诸佛。应念受其供养。若不尔者。不取正觉。三十七、衣食自至愿。三十八、应念受供愿。】
第三十七衣食自至愿。愿文是:‘我作佛时。生我国者。所须饮食。衣服。种种供具。随意即至。无不满愿。’大意是:在我成佛的时候,生到我国的人,所须要的一切衣食,以及供佛所须的种种供物,随著他心中的想念,自然出现在前,没有不能满愿的。弥陀这一条愿,是针对极乐国中还没有全超凡情、断除习气的人和仍是凡夫的人而发的。凡圣同居土中许多人并没有断惑证真,虽是莲花化身,本不需人间的衣食等,可是多生的习气仍然会出生宫殿、卧具、穿衣、吃饭等等的凡念。在人世间,为了衣食生活,劳苦万般,永不安宁。并且种庄稼,要消灭病虫害,杀伤无数生灵,穿丝绸皮革要断送多少动物的生命。到了西方再不会劳苦与造罪,想什么就有什么,应念就到,自然在前,吃食饮水还增长善根,吃完了,一切食具自然化去(见汉吴两译)。‘种种供具’包括幢幡、宝盖、珍珠、璎珞、衣服、卧具、饮食、汤药、香花、音乐等等用来供佛的胜妙物品,也都是心中一想就出现在前,用来供养十方诸佛。
第三十八应念受供愿。愿文是:‘十方诸佛。应念受其供养。’这又是不可思议境界。在极乐世界中的人,起一念要用某一供品或多种供品供养他方任一国土的佛,随著他的起心动念,他方世界的佛立即接受了供养。没有时间的间隔,也就是完全打破了时间,同样也打破了空间。极乐世界离娑婆世界十万亿佛土(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佛土),世间最快是光,光速约为每秒三十万公里,光跑一年的距离叫光年,是十万亿公里,恰巧也是十万亿,但一个是公里,一个是佛土。近代天文学所发现最远的星是一百四十亿光年,它虽最远,恐怕也没有超出一个佛土。所以宇宙极大,大到无边。《宋译》说,极远之处有无量的佛,极乐的人虽有殊胜神通也不能到,这就全靠弥陀之力,令他方的佛伸出手臂到极乐国土来接取供物。《宋译》深显弥陀加被之功,是显他力。《魏译》说:‘一发念顷,供养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就是在极乐国人一发念的刹那之间,就能供养无量诸佛,哪怕是极远的佛,都能普遍供养。在这广兴供养的殊胜功德中,他仍安住于定,不失定意。这正显自力。可以看出,极乐人民的水平,虽然差别悬殊,或惑自力不足,但仗佛力加被都能圆满本愿。才生供佛之念,诸佛已全摄受,因果同时,超情离见。
【我作佛时。国中万物。严净。光丽。形色殊特。穷微极妙。无能称量。其诸众生。虽具天眼。有能辨其形色。光相。名数。及总宣说者。不取正觉。三十九、庄严无尽愿。】
第三十九庄严无尽愿。大意是:国中一切万物都是庄严、清净、光明、美丽,形与色都殊胜奇特。形是形状,指大小、方圆、长短等。色是颜色,指青黄赤白紫黑等等。这一切都是十分美妙,奇特,无以复加,所以说‘形色殊特’。‘微’是精妙,‘微妙’是精妙到极点。‘穷’是穷尽,‘穷微’是有美皆备,无妙不收,没有欠少,没有遗漏。‘极妙’就是绝妙,神妙。对于极乐国土的微妙,就没有人能够来称扬赞叹,测度推算,所以说‘无能称量’。《会疏》的解释很好,现引申其意,解说于下:在一个极小的微粒(例如中微子),也是包揽全部理体而成,一切事相当体全是妙理所显的相,所以相而无相,是无漏的相,是实相的相,一切形相都是弥陀清净心。极微之中,全是妙体所现的相,都是实相,所以‘穷微极妙’。由于极乐世界全显事事无碍法界,一中含多,多可入一,小可包大,互融互摄,重重无尽(你们拿两面镜子对著一照,你就看到无穷无尽,重重的镜子在里头),所以不可称不可量,世间的办法没有了。极乐净土只有佛跟佛‘乃能究竟’,所以除了佛之外,九界一切众生都不能够分辨极乐万物的形色(形状颜色)、光相(光的相好)、名数(名字数目),更何谈到总为宣说一共是多少,总体是如何,都是不可能,所以说‘有能辨其形色。光相。名数。及总宣说者’,弥陀就不成佛了。
【我作佛时。国中无量色树。高或百千由旬。道场树高。四百万里。诸菩萨中。虽有善根劣者。亦能了知。欲见诸佛净国庄严。悉于宝树间见。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四十、无量色树愿。四十一、树现佛刹愿。】
第四十无量色树愿。本愿愿文到‘亦能了知’为止。大意是:国中有无量的色树,色树就是国中一切宝树,都是七宝所成,光彩明亮,颜色美丽。高度或者是几百由旬、几千由旬。一由旬,有的说四十里,有的说六十里,有的说八十里,这个是距离的单位,但是它不是很严格的,就是古代帝王行军一天的路程是一由旬,所以很有出入。我们若取最大的八十里,那么九千由旬树的高度是七十二万里。更殊胜是道场树,道场树就是菩提树。在印度正觉山的西南,再走十四五里地,有一个毕钵罗树,佛就坐在树下成佛,所以这个树就叫做菩提树。《维摩诘经肇注》:此道场树放光没有照不到的地方,香气也是遍薰一切处,形色微妙到极点,随著看的人的心之所好,你喜欢什么它就现什么。树不但有光有香,而且说法,极乐世界的人喜欢听到什么,就听到什么。众生若能遇到菩提树,就自然悟入菩提之道。极乐国中有众多的菩提树,都有这样不可思议的功德。菩提树比色树又高数倍,高度是四百万里,在极乐世界人民中,虽有善根低劣的,也能了知,也能从树得到真实利益。
第四十一树现佛刹愿。愿文是‘欲见诸佛净国庄严。悉于宝树间见。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大意是:极乐世界的人想能看到十方诸佛种种国土的清净庄严,不用离开本国,就在宝树之间分明得见,就像从明洁的镜子,看到自己的面像。十方的佛国广大众多,但可以在一个狭小的树间全显出来。小能容大,从狭小的树可显十方众多广大的国土,这是《华严》境界。《华严》十玄的道理,处处在《无量寿经》中反映出来。
【我作佛时。所居佛刹。广博严净。光莹如镜。彻照十方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睹者。生希有心。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四十二、彻照十方愿。】
第四十二彻照十方愿。‘我作佛时。所居佛刹。广博严净’。‘广’是宽广,‘博’是广大,‘严’是庄严,‘净’是清净。并且国土是‘光莹如镜’。‘光’是光明,‘莹’是晶莹,光洁明亮和镜子一样。‘彻照十方’,可以照到十方一切微细之物与极远之地的‘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华严经》说:‘于彼镜中,见无量刹。一切山川,一切众生,地狱饿鬼,若好若丑,形类若干,悉于中现。’《华严经》的镜子,正同本愿的明镜相同。一切到极乐世界的众生,与十方一切世界的众生,如果看到极乐世界这种彻照十方国土不可思议的功德之相,都会生起最难得的希有心哪。《涅槃经》:譬如水中生长莲花就不算希有,火中生莲才算希有。《涅槃》指出,‘希有心’是说火中生莲那么难得的心,不久可以成就正觉(见《宋译》)。
【我作佛时。下从地际。上至虚空。宫殿。楼观。池流。华树。国土所有一切万物。皆以无量宝香合成。其香普熏十方世界。众生闻者。皆修佛行。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四十三、宝香普熏愿。】
第四十三宝香普熏愿。本愿内容:‘我作佛时。下从地际。上至虚空’,彻上彻下,其中所有的宫殿、楼观(观是楼台,台榭)这些建筑,宝池流泉,种种宝树以及其他所有的一切万物,都是用无量的宝香所合成。所以极乐一花一叶、一滴水珠都是亿亿万万说不清多少种类的宝香所成,这是《华严》的一切入一。因此一滴流泉、一瓣落花,其中包括无量无边的宝香,这就是《华严》的一中一切。一一的香都是宝香,决非世俗凡香所能相比,并且是无量宝香所合成,所以这个香就殊胜了,它‘普薰十方世界’,十方世界都能嗅到。一切众生只要闻到极乐的妙香,自然身心清净,修习佛所教导的种种胜行。于是又显出《华严》玄妙境界,无量宝香入到一个香味里头,香是香尘,一个香尘就能遍薰十方世界,这个‘一’就遍满十方。一遍一切,一就是多,就是一切,都是不可思议。香本是尘,极乐的香能做功德,这正用于《维摩诘经》众香国香积如来派众香菩萨来见维摩诘,维摩诘就问:你们香积如来怎么说法呀?众香菩萨回答:我国如来不用文字说法。在这个香积如来不是拿文字来说,只是用种种的香,令诸天人能够合乎戒律,菩萨各各就坐在香树底下,闻这个妙香,就可以得到一切德藏三昧。所以极乐的香也是如此,‘众生闻者。皆修佛行’。可见极乐是广摄二十一俱胝佛土一切殊胜之处,香积如来以香作佛事的功德,这极乐世界也都摄入了。
【我作佛时。十方佛刹诸菩萨众。闻我名已。皆悉逮得清净。解脱。普等三昧。诸深总持。住三摩地。至于成佛。定中常供无量无边一切诸佛。不失定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四十四、普等三昧愿。四十五、定中供佛愿。】
第四十四普等三昧愿。愿文是:‘我作佛时……至于成佛。’从本愿起,这五愿都是指他方世界闻名得益的情况。他方净土中人都是断见思惑、发菩提心的大心行者,都是菩萨,没有凡小,所以愿文直呼为‘十方佛刹诸菩萨众’。只要一闻弥陀的名号,‘皆悉逮得’,逮是追的意思,跟上的意思,也就是跟著就得,得到清净、解脱、普等这三个三昧(《宋译》是‘应时证得’,正与‘皆悉逮得’同意)。清净是什么意思呢?没有疑、垢、染著。阿弥陀佛又号无量清净佛。在本经中,行人如能达到‘一念净心’、‘一念净信’,求生极乐净土,都可如愿。可见清净十分重要。正定在清净之中,就叫清净三昧。现在很多人,入定时稍有一点净境,得到一点轻安就喜欢,这就是染著,就要走上错路了。稍微用一点功的人都知道世间的乐不算什么,与法乐是没有法子相比的。应知清净三昧是无染无著的三昧。‘解脱三昧’是离开一切缠缚、自由自在的三昧。听到一句不顺耳的话就生气,你就被动得很,你被捆住了,他一扯你,你就跟著跑,哪能自由自在,到了解脱三昧你就拴不住我了。所以什么叫善知识?善知识只是给人解粘去缚,哪个地方粘住了,拨一拨;哪个地方捆住了,解一解。所以禅宗说‘我此门中实无一法与人’哪。第三个‘普等三昧’。普等,‘普’就是普遍,‘等’就是平等。不要小看普遍平等这四个字,一切东西你普遍都能平等了,这什么境界!这就到了不二法门。所以《维摩诘经》就是要入不二法门。不平等就是二,邪和正是二,善和恶是二,佛和魔是二,种种种种的二。世间的二就更多了,男人女人也是二。一切都没有差别,才是平等。普遍没有差别,就普等了。普等三昧是很深的三昧。
‘诸深总持’。‘总持’我们讲过,总持就是陀罗尼。‘住三摩地’,就是安住在正定正受(现在许多练功,不是正定,由于邪定引发邪通,走入了邪道,最后堕落,所以欲升反降,越练越坏)。因闻名得普等三昧是本愿正意。于是自然得到种种甚深总持,安住在正定,最后果满功圆‘至于成佛’。愿文中三个三昧,《会疏》说:清净三昧、解脱三昧、普等三昧,都是念佛三昧。因为念佛三昧称为宝王三昧,宝王三昧是一切三昧中之宝、一切三昧中之王,就具足了一切三昧的功德。既然具足了一切三昧中的功德,当然它也具有一切三昧的名号。念佛三昧具有清净三昧、解脱三昧、普等三昧以及种种其他三昧的名称,所以最后是他方佛国的菩萨一闻佛名就得殊胜三昧至于成佛。闻名所得之益超于以前各愿,这就因为闻名的是菩萨,已经断了见思惑,正在断除尘沙与无明,惑障已轻,易与菩提相应。就像垢镜已经打磨,自然易显来照者之形。一句佛号,因果同时,具有宝王三昧一切功德,亦即一切三昧功德,他方菩萨闻名相应,同契入宝王三昧、普等三昧、一切三昧,并具足一切三昧功德。
第四十五定中供佛愿。‘定中常供无量无边一切诸佛。不失定意’。他方菩萨由于闻名住于正定,在定中常供一切诸佛。虽在广兴供养,正处于繁忙的功用之中,可是‘不失定意’,所以本愿叫做定中供佛。这是甚深的上地菩萨境界。《会疏》认为他方初发心菩萨,因为听到佛名,顿登上地,得诸三昧,所以能定中供佛。《论注》说:‘八地以上菩萨,常在三昧。以三昧力,身不动本处,而能遍至十方,供养诸佛,教化众生。’闻名顿登上地,佛号功德不可思议,弥陀愿力不可思议。
【我作佛时。他方世界诸菩萨众。闻我名者。证离生法。获陀罗尼。清净欢喜。得平等住。修菩萨行。具足德本。应时不获一二三忍。于诸佛法。不能现证不退转者。不取正觉。四十六、获陀罗尼愿。四十七、闻名得忍愿。四十八、现证不退愿。】
第四十六获陀罗尼愿。愿文是:‘我作佛时……获陀罗尼。’大意是:他方世界的菩萨大众,听到我名,就可证入离生的法。‘离生’,就是离开生死。三乘行人,断见惑、思惑,离开三界的生死,证离生法。菩萨断惑,断见思惑是第一步,再有尘沙、无明惑,共三惑。闻名不但离生,更重要是‘获陀罗尼’。陀罗尼前已讲过,不再重覆,现应补充的是:陀罗尼有四个意义:(一)法陀罗尼。对于世尊一切教法能闻能持永不忘失。(二)义陀罗尼。对于一切法的真实义能总持不忘。(三)咒陀罗尼(咒又名明与真言)。对于所闻的咒不忘。(四)忍陀罗尼。安住于诸法实相里头,这个叫做忍陀罗尼,也就是安住于实相的境界,安住于法身的境界。在禅宗称为破重关,再破一关,那就见与佛齐,称为素法身。同于诸佛的法身,只是万德还未圆满,欠少庄严,所以叫做素法身。十方菩萨闻了佛名,就安住于诸法实相,真是无上的殊胜。
第四十七闻名得忍愿。愿文是:‘清净欢喜……应时不获一二三忍……不取正觉。’‘清净’是没有染著的本来。‘欢喜’,心中喜悦,寂灭为乐。‘平等’,《金刚经》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安住在平等法中,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是‘得平等住’。以平等普度之净土法门自觉觉他,普惠真实之利是‘修菩萨行’。这样修行自然具足一切佛果功德的根本,这就叫做‘具足德本’。‘应时’就是当下,立刻。‘一二三忍’是第一忍、第二忍、第三忍。《魏译》说:我成了佛之后,十方众生,闻了我的名字,‘不得菩萨无生法忍、诸深总持者,不取正觉’。《宋译》:‘闻我名者,应时即得初忍、二忍、乃至无生法忍,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第三忍就是无生法忍。
无生法忍略名无生忍。就是真实智慧安住于无生无灭的实相理体而不动,叫做无生法忍。也即是如如不动的安住在本无生灭的实相的理体的智慧,叫做无生法忍。《大智度论》说:‘无生法忍者,于无生灭诸法实相中,信受通达无碍不退,是名无生忍。’《智论》是说:对于本来没有生灭的诸法实相,能够‘信受’,闻了就生信,如教奉行;‘通达’,融通理解;‘无碍’,没有障碍矛盾;‘不退’,前进不退,这就叫做无生法忍。根据本经魏宋两译译本,第三忍就是无生法忍,不容生疑。又本经第十五品,见菩提树得三种忍:一音响忍(由音响而悟真理),二柔顺忍,慧心柔软,能随顺真理。三无生法忍。此三忍就是愿文中的‘一二三忍’。龙树大士说:初地菩萨以上也可得无生忍,但根据《仁王经》、《与地经》,无生法忍,在七地菩萨、八地菩萨、九地菩萨的地位,所以常说是八地菩萨和八地以上真正得无生法忍。可见他方佛国,往生极乐世界以外的佛刹,其中初发心菩萨一听弥陀名号就顿证无生法忍成为上地菩萨,闻名功德不可思议。
第四十八现证不退愿。愿文是:‘于诸佛法。不能现证不退转者。不取正觉。’他方佛国的一切菩萨,一闻到阿弥陀佛的名号,就证不退转,成为阿鞞跋致。《仁王经》说:别教的信位菩萨,称为轻毛菩萨,就像风中的一片鸟毛,随著风上下不定,东西奔波。又《涅槃经》:‘鱼子庵罗花,菩萨初发心,三事因中多。’鱼肚中鱼子很多,能成鱼的很少;庵罗花开花很多,结实很少;菩萨初发心的很多,能成佛的很少。所以说‘三事因中多’。又《十住菩萨断结经》:舍利弗曾经在六十劫里面升降于初住与六住之间,得不到不退转,现因弥陀大誓愿海的力量,他方菩萨一听到佛名,就证不退转,实在是一乘愿海、究竟方便的难思妙用。此处的不退同无生法忍并列,可以证明是不退里面的‘念不退’,念念流入如来的萨婆若海。弥陀愿王的功德愿力不可思议。
由于法门极端殊胜,末世众生实在难于生信。应当想想,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没有欺骗我们的必要。骗咱们干什么?他想当国王吗?国王他扔掉了。成佛前是苦修,成佛后仍是要饭,风餐露宿,风地里吃饭,露天中住宿;到什么地方去,不但不是飞机,也不是汽车,是步行,常常是带著弟子一路讨饭从一处到一处。一位太子,舍弃了一切,为了什么?只是为了度我们嘛。骗我们干什么?!所以对于这个法门,我们应生实信。
阿弥陀佛,大愿之王,四十八条胜愿,正是弥陀万德圆明的本心的流露,条条都超情离见,不是众生妄心所能揣摩估计,这是彻底的殊胜方便,没有一条不是为一切众生殊胜永恒的真实之利。古德说:每条愿都是为饶益有情;每条都是愿共众生究竟成佛。这两句话点出了弥陀的圣心。
弥陀大愿,分别说明就成为四十八愿,若再细说,可为四百八十……四万八千等等愿。合之就是弥陀的大誓愿海,也称为一乘愿海。一乘愿海就是净土法门的宝中之宝、王中之王、心中之心、妙中之妙,纵有亿口亿舌,也说不尽赞叹之辞。全部大愿譬如一匹光华耀目精美绝伦的锦绣,每一条愿就像锦绣上面的图案花纹,例如蟠桃、佛手、莲花、牡丹、仙鹤、孔雀,都无上美妙。虽然妙态各殊,可是参差俯仰,配成整幅佳画。全锦织成,只是经纬两条线,一条线是:遍十方虚空,尽未来劫数,一切国土、一切众生,不分族类,不计善恶智愚,哪怕是恶道众生,一律平等摄受教化加持接引,令离恶趣,但受诸乐。一条线是:愿一切众生一尘不染,一法不立,远离妄想执著,恢复如来本性,生灭顿消,寂灭为乐,证大涅槃,究竟成佛。
极乐世界凡夫即是阿鞞跋致,无情说法,莲池宝树宣演法音,香光遍满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种种超情离见,无上希有之事,整体是不可思议,囫囵是华严境界,极乐国中一尘一毛,各各都是圆明具德,圆满具足,圆融无碍,清净光明,彻照十方,一切妙德无不具足。正如《往生论》说:‘极乐国佛、菩萨、国土三种庄严,入一法句,一法句者清净句,清净句者真实智慧无为法身。’这就说明国中一切无非弥陀的智慧与法身,所以无不圆明具德,无不绝妙奇特,能惠予一切众生真实之利。
本经三真实,正与天亲菩萨的开示互为表里,彼此呼应。法藏大士‘住真实慧……一向专志庄严妙土’,正与天亲大士三种庄严入于真实智慧的说法相合。本经所开化显示的是‘真实之际’,正同于天亲大士的‘无为法身’,所以极乐穷微极妙,超逾十方,普给一切众生‘真实之利’,普令住正定聚,证不退转,契悟无生,决定成佛。
弥陀大愿深显大乘佛法的理事无碍境界。极乐的本体是无为法身,可是国中万物微妙奇丽,无尽的庄严,并且普令见者闻者悉皆增上。无为的法身理体,显现无量庄严,无边妙用,这正是理不碍事。再者国中人民普至十方广供诸佛,可是不失定意。大作佛事,但仍在定中,这是事不碍理。理体与事相不相妨碍的妙境,遍于全愿全经。
极乐的一花一香、一尘一毛都是圆明具德,也就都是《华严》的一真法界的特征,也即是弥陀和行者当人的自心。所以极乐的境界不可思议,具足《华严》的十玄,一多相即,小大相容,广狭自在,延促同时,在愿文中都很明显。例如:以众宝合成一物,是多入一,此物所放的香,只是一个香尘,可是遍满十方世界,这是一入多。一可入多,多可入一,这就是一多相即。极乐一国如镜,能照十方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是小中容大。‘诸佛净国庄严’是广,‘悉于宝树间见’,宝树是狭,这是广狭自在。‘于一念顷’(在动一念的刹那之间),可是完成‘超过亿那由他百千佛刹,周遍巡历供养诸佛’,这须多劫长时才能圆满的佛事,所以延(长时)促(短时)相同了,这就打破了时间。极乐境界深玄,但也可从世例来作粗浅的比方,譬如北海池水中的一个波,波的前后左右当然都有波,但是你怎么能划清这中间的波与它相邻四波的界限?这是不可能的。每波的本体只是水,水就是囫囵的一整池的水。于是一切波都在这一波的本体之中,所以说一波含有一切波。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正因一即一切,所以一句佛号具足显密禅净无边法门的一切功德一切妙用。所以具缚凡夫只要信愿持名,临终自然众佛接引,带业往生。生彼土后虽然仍是凡夫,却已位证不退,虽有重罪未消,决定不堕三途,花开见佛,顿悟无生,常寂光中,决定成佛。这都是由于六字洪名圆明具德、一乘愿海圆明具德。
蕅益大师说:‘实相无二,亦无不二,是故举体作依作正,作法作报,作自作他,乃至能说所说,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愿所愿,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赞所赞,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也。’所以一入净业门中,便是身在实相大海,无论你是俯是仰,是自由式是蝶式,或深潜,不论向东向西,或沈或浮,总之都不离这个实相大海,也即是弥陀大誓愿功德之海,也是大智慧的萨婆若海。只要深信切愿,便入此海,即是入了弥陀智慧功德之海。超情离见,人类语言无法宣说,众生妄心永不能测。可是大恩大德弥陀世尊,特垂方便,普兴救度,开此妙门,一切众生闻佛名号,深心信受,老实念佛,愿共众生同生极乐。只要此心真实,这个人虽身在娑婆,已蒙弥陀摄受,不再退转。正如《阿弥陀经》:‘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必成正觉第七
【佛告阿难。尔时法藏比丘说此愿已。以偈颂曰。
我建超世志 必至无上道 斯愿不满足 誓不成等觉
复为大施主 普济诸穷苦 令彼诸群生 长夜无忧恼
出生众善根 成就菩提果】
本品是‘必成正觉’。上一品‘发大誓愿’是因,本品‘必成正觉’是果。有大誓愿的胜因,必然感得成就无上正觉的妙果。以上发大誓愿的人是法藏大士,所有的愿文是释迦世尊在无量寿会上转说。在佛说完愿文之后,就对当机的阿难尊者说:当时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如来之前,说了以上的大愿之后,又用偈颂表达自己的心愿,当时法藏所说的偈颂是:‘我建超世志……当雨珍妙华’。
开头的‘我建超世志……成就菩提果’这一小段,是法藏大士大愿的核心与全体。开头四句,大意是:我已建立超越一切世间的志愿,决定成就无上的至道,这个愿若不能满足,我决定不成佛。所以这四句就是织成四十八愿的经纬线,决定成佛的大愿。
以下六句的大意是:在我求成正觉的同时,还要当种种众生的大施主,救济他们的贫穷与困苦,要让种种众生在生生死死的长夜之中永离忧苦,并生出种种善根,成就菩提妙果。这便是织成四十八愿的另一条经纬线,愿愿为一切众生。至于本段中重要的经句解释于下。
‘我建超世志。必至无上道’。‘超世’是超越一切世间,这里所指不但超过声闻、缘觉、菩萨,而且超过诸佛。经中已经说过,法藏大士发愿时说:‘我立是愿。都胜无数诸佛国者。’还有《后出偈经》里头说:‘发愿逾诸佛,誓二十四章。’‘逾’就是超过,我发的誓二十四章超逾了一切诸佛。这就是说法藏大士所发大愿是要超过诸佛。在经中成就文里,极乐世界‘超逾十方一切世界’,所以说法藏比丘的超世之志愿,所谓超世,实际是包括要超过诸佛的大愿。法藏大士‘住真实慧,……一向专志庄严妙土。’所以极乐种种殊胜庄严都是弥陀自心真实智慧的流露,正与《往生论》三种庄严入一法句,一法句是清净句,即真实智慧无为法身彼此契合。‘无为法身’就是每个人的自心,所以极乐的种种依正庄严,全是显的我们自己的心。所以先师夏老居士的《净修捷要》说‘托彼依正,显我自心’哪。托是假借,依靠。就靠了这个极乐世界的依报的国土,这色、光、声、香,正报就是诸佛菩萨,托彼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显现自己的本心。既然你自心所本具,也即是诸佛法身的流现,所以一尘一毛都是一真法界,各各圆明具德。理事无碍:水鸟树林都说妙法,声、色、香、光都增长道念,尤其是凡夫带业往生都证不退,超情离见,不可思议。事事无碍:芥子容纳须弥山,刹那即是亿万劫,完全打破世间一切情见。所以法藏大士的大誓愿海,叫做‘超世志’。
‘必至无上道’。‘道’就是觉悟,‘无上道’就是最高无上的觉悟,也即是无上正等正觉。《法华经》说:‘每自作是念,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道,速成就佛身。’法华经文与法藏比丘大愿,完全一致,都是要众生成佛。‘必至无上道’贯彻在全部大愿之中,既是大愿主体,又是大愿的殊胜之果。四十八愿每一愿都是为众生成佛,所以这是本愿的主体。所谓果者,众生依止遵奉此大誓愿海,必定证入无上菩提。‘复为大施主’,我还要做‘大施主’。这个大施主就是要包括财施、法施。因为众生还是凡夫,他还离不开这些物质生活,所以还要财施。只是财施,那你救人没有彻底。救人需救彻,还得法施,让他自己明白。本经《积功累德品》,法藏比丘‘恒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众生。住于无上真正之道’。拿六度来教化众生,让众生安住于真正之道,这就是法施。又‘手中常出无尽之宝。庄严之具。一切所须。最上之物。利乐有情。’这就是财施。所以财法两施,就是大施主,才能真实的普济诸穷苦,使种种众生脱贫离苦,闻名得度,往生净土,究竟成佛。所以‘令彼诸群生。长夜无忧恼’。众生一念妄动,堕入无明,永劫轮回在六道里面,生死黑暗,所以称为长夜。而且无明遮盖了众生的本心,也是黑暗,也是长夜。在这个生死的长夜之中,要让众生无忧无恼,那就是让他们‘出生众善根’,要使得众生出生善根,出了善根,善根就要结果,必定‘成就菩提果’。这是慈悲至极的救度,这样救人就能救彻。你看一个人可怜,你请他吃一顿美餐,可是明天、后天他又挨饿。这就没有救彻。为了救人救彻,就要让他成就种种善根,那就必然成就菩提的果实,永离忧患,彻底解脱。
【我若成正觉 立名无量寿 众生闻此号 俱来我刹中
如佛金色身 妙相悉圆满 亦以大悲心 利益诸群品
离欲深正念 净慧修梵行】
本段标出无量寿,下段标显无量光。正因全部大愿都是以无量光寿作为主体,所以古德说:一一大愿归光寿。因为佛寿无量,所以众生永有佛陀作为自己的依怙,永不会变成失母的孤儿,并且任何时间弥陀都是‘今现在说法’(《阿弥陀经》),在无量劫以后,仍是‘今现在’开导众生悟入佛的知见,永远不会终止。又因佛光无量,所以普照十方虚空,普对一切众生广作饶益。正因无量光寿,所以其他各愿可以实现。一切众生闻名发心,忆念弥陀,都往生极乐,都成为一生补处,必定成就无量光佛、无量寿佛。可见因佛的无量光寿而成就各愿,众生依弥陀决定成就无量光寿,净宗玄妙不可思议。
本段大意,法藏大士说:我法藏将来成佛的时候,佛的名号叫做无量寿,一切众生只要听到我名号,欢喜信受,依教修行,就全部都会来生极乐国土。生到极乐的人都是真金色身,具足三十二种大丈夫相。生到极乐的人,并不是在极乐中安享自身种种不能形容的妙乐,而是学习教主阿弥陀佛,也发起大悲普度的心愿,誓为一切众生谋求究竟彻底永恒无上的真实之利,愿度一切众生共生极乐。为了觉他,首须自觉,所以自己远离一切世间情欲,深入正念,用清净的智慧,勤修证入涅槃的无上清净无欲的诸行。
上段开头这四句,就是四十八愿的核心哪,也是全经的教眼、十方的如来接引众生的妙手、一切众生出苦的宝筏。四十八愿就是这四句的展开。阿弥陀佛圣号,有无量的意义:无量寿、无量光、无量清净、无量庄严、无量智慧、无量菩提,也就是无量的无量。无量寿就表示法身常住,所以无量寿这一名号可以摄一切名号,这一句也就广摄阿弥陀佛一切功德。有缘众生闻到名号,由于弥陀大誓愿海无边的愿力加被,就都愿来极乐国土,于是至心信乐,称念阿弥陀佛,乃至只念十声,也没有不往生的,所以说‘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这正是大誓愿海的核心,第十八愿的重述。足证法藏大士的偈颂虽短,可是包含了四十八愿的一切精湛至妙之处。能听闻到阿弥陀的名号,才能念阿弥陀佛,由于信愿持名,就得生净土。到了极乐国土,种种都是增上,没有退缘,寿命无量,决定成佛,所以称为大愿之王。这些众生都来到我刹,都跟佛一样具有金色之身、三十二种大丈夫相,以及种种胜妙之相一齐圆满。往生的人不但身形似佛,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心念也都在学佛,如佛。大家来到极乐国土,不是为了自己享乐,而是为了学佛,愿同阿弥陀佛一样,也是以永恒的大悲之心来利益众生。所以《往生论》说‘二乘种不生’。你只是求自觉,自己安乐,自己享受,甚至只是自私自利,个人打算,这怎么能往生极乐世界!所以要发大菩提心,要‘利益诸群品’。往生之人,他们不但是金色光明大丈夫相,更殊胜的是都有大悲之心,愿有如佛一样的大悲之心,来利益种种品类的众生。你要觉他,要去度众生,那你不能不自觉呀!要使别人觉悟,你自己还没有觉悟,怎么能使别人觉悟。所以蕅益大师说的很好哇:你自己没有觉悟,就想觉他,就如同你自己正在河水中漂流,自己正在挣命,可是你要救济岸上的人啊,这岂不是笑话。所以蕅益大师说的透彻,自己觉得岸上的人有危险,而不知自己更危险。既然是如此,所以要救度众生,首先要提高自己的觉悟。笔者建议大家,没有时间念《无量寿经》不要紧,只要常念这一段偈颂,功德不可思议。
‘离欲深正念。净慧修梵行’。‘欲’就是贪欲。《四十二章经》说:‘离欲清净,是最为胜。’既然离欲是最胜,当然不离欲就是最为危险了。目前有许多怪现象,有些佛教徒不但不离欲,甚至纵欲,赞叹纵欲,邪见缠身,怪论惑众。初机行人,必须小心识别。所以要离欲啊,离开这些欲染。‘正念’,是八圣道之一。一、正见,二、正思维,三、正语,四、正业,五、正命,六、正精进,七、正念,八、正定。正念是以真智忆念正道,是以无漏的念作为本体。也就是离开邪见分别,念法的实性叫正念。‘深正念’是很深的正念。例如《心经》的深般若波罗蜜,是指不是小乘共同的般若、不共的般若,所以是深般若。‘深正念’,《观经疏》说:‘舍相入实,名为正念。’舍离一切相,入诸法实相,这个叫正念。能入实相这是深正念。
‘净慧’,《会疏》说:就是般若波罗蜜,不是人间小乘的不净的智慧,它与深般若是一样的。‘梵行’,就是清净无欲之行。一位菩萨对于一切不善之法都能对治,能离一切过失,身心清净,这就是梵行。又能证到涅槃的六度万行,称为梵行。法藏大士为了实现普度众生的弘愿,所以自己离欲,入于甚深的正念,并以清净的智慧,来照破一切欲染,勤修证入涅槃的种种梵行。至于闻名的众生,来到我刹,一样也都发大悲普度的心。大悲普度众生在使众生觉悟,若要觉他,首先就要自觉,自己就要离欲,就要有深正念,以清净的智慧来修证入涅槃的梵行。
【愿我智慧光 普照十方刹 消除三垢冥 明济众厄难
悉舍三途苦 灭诸烦恼暗 开彼智慧眼 获得光明身】
‘愿我智慧光。普照十方刹。’这两句直接指出无量光佛。智慧光与无量光都是十二光佛之一,都是无量寿佛的不同名号。并且佛光普照十方,正是无量光佛的妙用。在《唐译》中,是‘愿获如来无量光’,所以智慧光就是无量光。所以本段和上段,正是提出了无量光寿这一大誓愿海的依止和归宿。愿文大意:愿我无量的智慧光明,普遍照到十方的佛刹,消除一切众生贪嗔痴三种垢染所产生的冥暗,救济种种的苦厄和灾难,让一切众生都舍离三恶道的剧苦,消除种种烦恼所结成的黑暗,开发众生心中本具的智慧眼,并证得如来的光明清净法身。至于段中经句的重要涵义是‘智慧光’。无量寿表法身常住,这是本体,无量光是本体所显的妙相,智慧光则是本体本具的妙用。以下‘消除三垢冥……获得光明身’这六句正显妙用。昙鸾大师偈:‘佛光能破无明暗,故佛又号智慧光。’由于佛光能破众生的根本烦恼无明暗惑,所以佛就以智慧光作为名号,所放能破无明的光就是智慧光,这与《涅槃经》‘光明名为智慧’是一致的。‘普照十方刹’。智慧光即是阿弥陀十二光(无量、无边、无碍、无等、常照、清净等等光)之一,这里面每一光,都包含十二光所有的一切功德妙用,所以智慧光同样是无量无边,可以普照十方刹土,遍照十方一切虚空,遍一切处,没有地方不能到达。而且这一光明,它就是智慧,不只能破我们的这世间昏夜的黑暗,而且可以破除众生的无明。众生之所以成为众生,就是因为一念妄动出生了无明,于是堕落成了现在这个样子。佛光普作饶益,不仅只是在极乐世界的众生,而是对全法界一切众生,佛光普照,平等加持,只是人们的无明的壳太厚了,不能明显感觉,可是佛光冥冥加被,是决定不虚。任何一个真实的佛徒都可以这么说,我们能有现在的这个情况,都是在佛光的慈悲摄受之下,才取得现在的情况。
‘消除三垢冥’。三垢就是贪嗔痴。贪嗔痴给众生造成了无知,由于无知就不能知真实的义理,也就没有真实的见解,所以称为‘冥’。鬼界称为冥界,那更是糊涂黑暗了。佛光普照,广为一切众生消除贪、嗔、痴所造成的黑暗、无知,所以说是‘消除三垢冥’。‘明济众厄难’。根据日《会疏》的经本是‘广济众厄难’,并注解说,明济就是广度的意思,广度一切厄难。‘厄’就是疾厄、苦厄。‘难’,灾难、困难。世人无知,所以就会做错事、上当、受骗、犯法、造罪,于是受刑、受报。人在阳世间的罪报之苦,死一次就完了,鸡鸭一刀,罪人一枪就完了。在地狱中,死苦是无穷无尽的,死了之后,风一吹就活了,活了之后再死,死了之后再活。一夜之中,不知道多少万遍生死。众生有无量无边种种痛苦跟灾难,唯有仰赖佛的智慧光才能救济。弥陀第十四愿说:‘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又本经《光明遍照品》:‘遇斯光者。垢灭善生。身意柔软。若在三途极苦之处。见此光明。皆得休息。命终皆得解脱。’这里面的‘垢灭善生’、‘皆得解脱’,正是‘消除三垢冥,明济众厄难’。众生在地狱极苦的地方,蒙佛光照,都得到休息,命终解脱。佛光胜妙,佛愿弘深,令众生感恩戴德无有穷极。智慧光的恩德,是令苦难众生‘悉舍三途苦’,完全舍离了饿鬼、畜生、地狱三恶道的苦,这个很苦啊!并灭除一切烦恼所造成的愚痴昏暗。无明等烦恼蔽障了本心的光明,使人愚昧无知,所以叫做暗。暗是譬喻,佛的智慧像是日光,日光能破黑暗,所以说‘灭诸烦恼暗’。
‘开彼智慧眼。获得光明身’。‘开’就是‘开佛知见’的开字。如来因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这唯一的大事因缘,才出现在世间。诸佛开示佛的知见,众生悟入佛的知见。众生具有佛的知见,即是开发了本有智慧德相,也就是此处的‘开彼智慧眼’。人们习惯认为,开示就是说法,这是以音声为佛事。众香国以香为佛事,众生嗅到香气,自然道业增长。此愿是以光明作佛事,众生见光开佛知见,即是开智慧眼。这个‘眼’字所代表的是‘见’。密宗心地法门的修持以‘见、修、行、果’做纲宗,‘见’(见地,观点与主导思想)在首位。必须有正见,才有正修正行与契证的正果,反之那只是盲修瞎练而已。通常咱们讲五眼,《华严》讲十眼,第三是慧眼,第六眼是智眼,第十是一切智眼,又名普眼,见普门的法界。经中的‘智慧眼’就相当于慧眼、智眼、一切智眼,能见普门的法界,也就是无上般若。所以可以说,智慧眼就是众生本有的如来智慧德相。众生愚昧无知,不知道自己本来就有佛性与佛的智慧,由于自己不具眼,所以就把佛的智慧德相推到了佛的一边,认为是佛所独有,于是弥陀大悲,佛光垂照,‘以此光明宣妙法’,开示众生,令众生开发自心中本有的智慧之眼,明见自心本具的如来智慧德相。在无量寿部分指出了持名极要之法,在本段里说明智慧的无上妙用,暗显了菩提心。大悲大愿在偈颂中都已详明,现已补足大智慧,于是全显了菩提心。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是三辈往生的必具条件,是本经的纲宗,在这个偈颂中,再度指出。‘获得光明身’。让所有的众生,都能得到光明之身。《思益经》说:‘如来身者,即是无量光明之藏。’如来身具无量的光明,所以如来身就是无量光明的宝库。《往生论注》:‘佛光明就是智慧相。’所以光明藏就是智慧藏,光明身就是智慧身。所以开了智慧眼,便也成就了光明身,因为智慧与光明是不二的。由此可见,佛愿一切众生,也都有佛之智慧、佛之身哪,身心都与佛一样,同于如来。
【闭塞诸恶道 通达善趣门 为众开法藏 广施功德宝】
以上无量光寿两段殊胜誓愿无边妙行,它的出发点,它的全部,它的归宿,只是一句话,为了无量一切众生普得彻底究竟的真实之利。再说得简要一点,那就是为利他。这就是根。《毗卢遮那经》:‘大悲为根。’所以上段四句指出大愿根源。
‘闭塞诸恶道’。要把一切通到恶道的通路都堵住,让它不通,让他一切众生不能再入恶道了。此处恶道是指六道,都在轮回之中,所以都没有彻底离开鬼畜地狱三途,所以都是恶道。《无量寿经魏译》说:‘横截五恶趣’。五趣是把修罗趣分散开了,因为修罗有好多情况(有天修罗、人修罗、鬼修罗、畜修罗)。所以‘闭塞诸恶道’是指六道的路它都不通了。‘通达善趣门’。这里说的善趣,只是在极乐世界或他方佛刹、兜率内院等等殊胜道场,登菩萨位成佛作祖了。佛要为一切众生消除烦恼,封闭恶趣六道的路,打开往生极乐世界等善趣决定成佛的门,那就首先要为众生开示妙法,令众悟入,所以‘为众开法藏’。‘法藏’,又叫做佛法藏,它是法性的本体,法性之中含藏了无量的性中本具之德,也就是当人本来具有的如来藏性。所以开法藏即是开显众生本具的如来智慧德相。再者如来所说的一切教法无量无边,多法集合结积,所以称为法藏。又佛的教义,所含藏的义理无量无边,不能穷尽,所以叫做法藏。佛要广为九界众生(菩萨、缘觉、声闻、六道众生)杜恶趣开善门,就必须大开法藏,开示佛之知见。而一切法藏之中,这个净土是一切众生赖以度脱的法门,能惠与众生真实之利。
‘广施功德宝’。‘功德’,利益他人的是功,消归自己的是德。又恶全消尽是功,善悉圆备是德。上句为众开法藏,其目的就在于广泛施与众生无上功德之宝。‘宝’有三个意思:(一)美称。例如,念佛三昧,称为宝王三昧。佛菩萨的这个印契,称为宝印。(二)宝是摩尼的直译,若是意译,应为如意宝珠,能满众愿。因为摩尼珠可有种种颜色,随著念珠人的心愿,现出他愿见的色。(三)真实法宝。《智度论》说:‘于诸法中,法宝是实宝,今世后世乃至涅槃能为利益。’得法的人从现在直到入涅槃,都从中得利益,所以称为实宝。现在经句中所施的功德宝,这个‘宝’呢,具有以上三个意义:(一)美称、(二)能满众愿、(三)真实法宝。从当前一直到涅槃都从中得益。
《观佛三昧经》有一个极好的譬喻,其中说一个王子出游,带了一个宝瓶,里头有王的宝印。一个穷人用骗术把宝瓶偷跑了,大家就追,许多毒蛇也从四面八方来咬偷瓶的人。这个人最后爬上了树,有六个黑象,用鼻子把树拉倒了,这个穷人从树上掉下摔死了。可是在这紧急的关头,这穷人早就把瓶子和印都吞下去了。穷人摔死之后,身体散坏,可是这个宝印在瓶内还在放光,便把这些毒蛇都吓跑了。佛的譬喻说完了,佛就告诉阿难:‘住于念佛者,心印不坏,亦复如是。’
释尊的开示‘住于念佛者,心印不坏,亦复如是’,这真是如来无上心珠、一代时教的至宝,也即是真实究竟的功德之宝。所以净土法门,千经万论共指,十方诸佛同赞,正因为‘住于念佛者,心印不坏’。心印,心印两个字是什么份量!诸大祖师祖祖相传的,正是佛的心印。当年灵山会上释尊拈花,迦叶微笑,佛说:我的涅槃妙心,正法眼藏,嘱咐给摩诃迦叶。迦叶传阿难,直到达摩,那传的是心哪。‘印’是法王的正印。‘印’是譬喻,并非真指法王的印玺,而是表明其重要作用,如同印章。佛教诸祖相传的是心。过去的地方长官交接的是印,接了印便接了一切权力,指挥军队,掌握财权、法权都凭这方印。以这来譬喻佛佛相传、祖祖相授的心。心即是佛的印,印表示佛的心,心印合在一起,意义更为深刻明确。所以诸佛诸祖心心相传,心心相印,所以说佛佛道同。这是根本的根本。一个住于念佛的凡人,就有佛的心印,并且心放光,这就像那个摔死后的穷人,因为身有宝印,尸体还在放光。所以这真是一大藏教的眼目。你持名念佛的时候,就是你心印放光的时候,所以说‘一声佛号一声心’。住于念佛者,就是心印不坏,就是常照,就是放光,那你念佛的时候,必然心光显现。所以《大集经》说:‘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即无上深妙禅。’是禅,不但是禅,是深妙之禅;不但是深妙之禅,而是无上深妙之禅。如来‘住于念佛者,心印不坏’的开示,正是诸佛以心印心的印、诸祖以心传心的心。若能信受,就是给我们开了智慧眼,必得光明身。
【如佛无碍智 所行慈愍行 常作天人师 得为三界雄
说法师子吼 广度诸有情 圆满昔所愿 一切皆成佛】
上段以前,都是弥陀大誓愿海四十八愿的总结、提高与深化。本段这八句的内容,是愿文中没有提到的,这也是佛经的常例,在偈颂中添补了长行所没有的内容。本段的内容,确实是有无比重要的涵义。
本段的大意是:我愿有如同佛一样的自在无碍的佛智,和佛所行大慈大悲普利众生之行,愿如佛一样常作天人的导师教化有情,成为三界中无所畏惧的大雄。我愿圆满我过去所发过的一切大愿,那就是:‘一切皆成佛’。这八句偈,尤其是前六句,法藏大士愿成就无量寿、无量光,普开智慧眼,同得光明身的同时,力求自觉,不断增长,等同如来。由于全部誓愿都是觉他,若要别人觉悟,首先须要自己觉悟。自己还整个在无明分别之中,全体是迷,怎么能启发引导大众求得觉悟,其结果只能是一盲引众盲,相将入火坑。在当前末法中,这个毛病特别显著,无论在家出家,往往好为人师,或自加活佛、法王等美号登坛卖法,或者自夸妙悟,妄谈相似般若。其上者于弘法中难免放毒,所谓治病实质是庸医杀人。其劣者则毁教败法,盗名欺世,断人慧命,作恶多端。所以真实的佛教徒对于这些应该十分警惕。
所以法藏大士为了真实贯彻自己的大愿,就必须不满足自己的所得,继续直攀妙高峰顶,究竟证入无上菩提。据善导、昙鸾两大师所说,法藏大士这时已是十地菩萨,可是大愿无尽,誓求如来悲智双圆的无上觉悟,祈得佛的‘无碍智’与‘慈愍行’。
‘如佛无碍智’是愿求自己有等同如来的智慧。‘无碍智’,对于生死涅槃等等不二之法均自在通达,自在融通,没有障碍。《大集经》说:无碍智慧无有边(不能穷尽,没有边际),善解众生三业事(一切众生的身口意三业所造的一切事,如来都善于了解,善于解除)。又世尊说:‘我为法王,于法自在。’无碍智,自在通达,自在融通种种不二法门,正是‘于法自在’,所以无碍智是如来智慧。所以法藏大士愿有如佛一样的无碍智。
‘所行慈愍行’。这一句是法藏大士愿如同佛的大慈大悲,自己所行如同世尊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看待众生等同一子。这两句话,上句求无碍智,愿有与佛同等的智慧;下一句是求同佛一样的慈悲。这两句话很重要,就是智悲并运。智慧慈悲如同鸟的双翼,缺一不可。
‘常作天人师’。天人师是佛的十号之一,以前讲过了。‘得为三界雄’。‘三界雄’,也是佛的一种德号,因为佛断尽了一切烦恼,雄猛无畏,所以成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中的大雄。所以寺院的正殿供养释尊叫做大雄宝殿。所以这两句就是说,愿意福和智都如佛,为天人之师普施教化,无所畏惧,成为三界之大雄。
‘说法师子吼’。师子就是狮子,古说狮子一吼百兽畏惧,譬喻世尊所说之法,是无畏决定之说,可以使大众震动,外道胆寒。
‘圆满昔所愿’。‘昔所愿’就是法藏比丘在五劫中所结成的四十八愿。这一切大愿,我都要圆满。怎样圆满呢?那就是末后这一句:‘一切皆成佛’。
奇哉,奇哉,一切皆成佛!这一句粉碎虚空,平沈大地!不但有情的一切,苍蝇、蚂蚁都成佛,地狱中的众生都成佛,而且无情之物,大地山河、砖头瓦块、桌椅板凳、衣服鞋袜都成佛。所以这一句就是四十八愿的本体,从这一句话流出四十八愿。《往生论》可以给这个做一个注解。西方极乐世界,国土是庄严的,这是依报,表示无情;佛的庄严,菩萨的庄严,这三种庄严就进入在一个法句之中,一法句就是清净句,清净句就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所以一切一切,都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所显露的,也就是一切都是法身佛。而且清净有两种清净:一个是器世间清净,一个是情(众生)世间清净。那么这个有情的众生世间、无情的器世间一齐清净,都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所以有情无情同成佛道。整体是《华严》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大法玄妙的本体,没有对待所以叫做一,真实离妄所以叫做真,融摄万法所以叫做法界,综合起来就叫一真法界。在法界一一微尘都是一真法界,一真一切真,一成一切成,整个是不可思议。
又《三藏法数》说:‘无二曰一,不妄曰真,交彻融摄故曰法界。(与上同)即是诸佛平等法身,从本以来,不生不灭,非空非有,离名离相,无内无外,唯一真实不可思议,是名一真法界。’可见一真法界是诸佛法身境界,根本没有生灭、空有、名相、内外种种差别,超情离见,事事无碍,不可思议。总之,没有那些二,有二就是差别。有了差别,就不是平等,就不是一味平等的大觉。极乐世界七宝莲池中的水能够说种种的法,满众生的意,想听什么,水就给你说什么,多少人同时在游泳、沐浴,各个可以听到你愿听的妙法,而且听了以后,你马上就懂。请问这是什么样的水!水就是佛。一切皆成佛!水成佛了。不是佛焉有这样的智慧?你想深水就深,你想浅水就浅,你想淋浴水就从头上淋下,你想暖水就暖,你想凉水就凉,最奇的是上面能满各个的心愿,宣说种种不同的妙法。这是什么水啊,叫佛水也行,水佛也行。可见极乐世界无一不成佛。岂但极乐世界,一切世界,没有一样不成佛。所以一切皆成佛这句话,可以说是禅宗向上一路、末后一句,也可说是密宗的大圆满。大圆满中无一不圆满,各各圆满,一一具德,一一都成佛。密宗殊胜也正在这里。《首楞严经》‘首楞严’的意义是:一切事究竟坚固。一切的事,任何的事没有一个不是究竟的坚固,是常恒的,是彻底的坚固,这与一切皆成佛是一句话。这句话,万德圆成,一法不立,再有言说,便是画蛇添足(可惜已经添了不少)。
【斯愿若克果 大千应感动 虚空诸天神 当雨珍妙华
佛告阿难。法藏比丘。说此颂已。应时普地六种震动。天雨妙华。以散其上。自然音乐空中赞言。决定必成无上正觉。】
四句偈文的大意是:我所发的大愿,若能圆满,三千大千世界,一切圣灵,都应受到感动,空中诸位天神,自然欢喜,示现瑞象,可从天降落一阵珍奇美妙的花雨。
‘斯愿若克果。大千应感动’。‘克果’,‘克’是成,‘果’是达到目的,也是成就之意。我所发的愿如果能够成就的话,三千大千世界,一切圣众都应受感动。所发誓愿如能成就,祈求天神,诸天示现瑞象,从天降下珍奇美妙的花,下一阵花的雨(雨花就是从天降花,纷纷而下),作为印证。底下又是长行,释迦牟尼佛这时告诉阿难,法藏比丘刚说完颂,当时献瑞:大地六种震动。(一)指的六方。这种震动是个祥瑞,完全不同世间灾难性的地震,这是普地震动,各方都震动,不是某一个地方震,其余的地方不震。《大般若经》:震动时,‘地皆柔软,令众和悦’。关键是正当震时,大众和乐欢悦,没有恐怖,更没有灾难。它与世间震灾完全不同。(二)这个震动有六种动象:动、起、涌、震、吼、觉。‘动’是动摇。‘起’是上升,地会鼓起来。‘涌’是波动,有处高有处低。‘震’是有声。‘吼’是巨大的声音。‘觉’是使大家都感觉。‘六种震动’,包括各方、各种动象。‘天雨妙花’。天就雨花了,花纷降在法会的上空。自然空中就有音乐,并且赞说‘决定必成无上正觉’。证明法藏大士决定必然成佛。因为这个大愿,处处表现无上的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也即是无上大菩提心,不可思议的因,必结不可思议的果,所以决定成佛。
积功累德第八
愿文每天念一遍,当然很好,但这只是熏习而已。要根据自己的愿出生行动,才真成为你的愿。愿要起行,有行无愿,是盲目的行动;有愿无行,只是虚浮狂愿,甚至只是狂想曲,所以一定要有行动,要‘积功累德’。
【阿难。法藏比丘。于世自在王如来前。及诸天人大众之中。发斯弘誓愿已。住真实慧。勇猛精进。一向专志庄严妙土。所修佛国。开廓广大。超胜独妙。建立常然。无衰无变。】
上段大意是:佛唤阿难,并对他说: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如来之前,在法会里天人大众之中,发了以上的弘深誓愿,于是安住在真实智慧之中,勇猛无所畏惧,精进修持,一心一意庄严自己的净妙国土。经过多劫的积功累德,所修成的佛国,开通无碍,广大无边,殊胜超众,微妙无比,安然建立,永劫常然,永无任何衰坏异变。
‘阿难’,是释迦牟尼佛叫阿难。佛说:法藏比丘于世自在王如来之前,及诸天人大众之中,发了这样弘大的誓愿之后,就安住于真实之慧。《往生论》说:三种庄严入一法句、清净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所以极乐世界种种庄严都是真实智慧,都是无为法身。当年法藏大士庄严净土的时候,正是安住真实慧中,‘勇猛精进。一向专志庄严妙土’。这是本段总纲。
‘弘誓愿’。弘就是广大,普遍平等普度的愿叫做弘愿。希求满足叫做愿,更坚决的愿叫做誓愿。别的东西来干扰,你有坚定的誓愿就能排除,我不能管那些,我自己有誓愿。
‘住真实慧’。这个真实慧跟前头第二品《德遵普贤品》的‘开化显示真实之际’、《大教缘起》里‘惠以真实之利’,这三句话说的是实际理体的三个方面,一个是真实之际,一个是真实之利,一个是真实之慧。三句不同,但是三句中有共同的,那就是‘真实’。《大乘义章》说:‘法绝情妄为真实’。彻底超情离妄显现本真才是真实。所以真实就是本体,真就是真如,实就是实相。真如实相,《观佛三昧经》:‘佛地果德,真如实相,第一义空。’到了佛的果位,果上的德就是真如实相和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就是胜义谛空,这是空有不二的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这样的空。与色对立的空,是顽空。空是一边,色是一边,两边对立叫做边见。第一义谛与真如、实相都是佛地果觉的圣德,这三者是同一涵义的不同名字。即空即有,即有即空。又《教行信证》说:‘无为法身即是实相,实相即是法性,法性即是真如。’可见真如、实相与法身只是名字不同。天台宗说‘诸法实相’,华严宗说‘一真法界’,可见真实两个字有无上甚深的涵义,有无量无边的妙德。真实之际,就是真如实相究竟彻底的本源。譬如探黄河的原始处,必须要穷黄河的源流,真如实相的究竟根源,叫真实之际。真实之利呢?本经《大教缘起品》说:‘如来…所以出兴于世……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所以普令众生都得到真实之利,是如来出世的真实目的。那么如何能叫得到真实之利呢?那就须要宣说能令一切含灵都得度脱、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万类齐收、三根普被的净土法门。
‘真实之慧’。能显示真实之际的本体,流出真实之利妙用的,正是真实之慧的全体大用。《大乘义章》说:‘真心体明,自性无暗,目之为慧。’真心就是指当人的妙明真心,又叫自性清净心,也叫佛性、真如、实相、法身、法性、如来藏、法界等。释尊证道时所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就是指这个真心的本体,但由一念妄动,于是‘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倘若‘真心体明’,那就是本有真心的本体恢复了本有的光明,这一句也就是禅宗五祖所说‘明自本心’。为什么能明?就因为‘自性无暗’,这与‘真心体明’是一句话。自性就是指自己本有的佛性。譬如一面明镜,本是十分光明,可惜被污垢浊秽的东西把镜子弄脏了,镜子被暗所遮,就不能照东西了。自性上消除了一切暗,这就是‘自性无暗’,也就是禅宗的‘见自本性’,这才叫做慧。所以明心见性才是本经所说的真实慧。
前已提到:‘法绝情妄为真实’。法指的一切所有有情的、无情的、有形的、无形的种种都叫做法,不是专指佛法叫做法,或者法律叫做法。佛教这个法字的定义,是最普遍了,什么都可以称为法。什么叫真实?就是对于一切法都要离开情执与妄见。众生都是在情见之中,所有的见,都是众生知见。佛出现世间的大事因缘,就是为了告诉大家佛的知见。我们的修行是什么?就是要把我们的众生知见,转变为佛的知见,就是这么一件事。所以要舍除自己的一切知解和成见,日新又新,所以修行是否得力,就看你能否去掉这些东西,破除这些东西。不是把自己的这些见,做为核心,慢慢丰富,慢慢美化,这只是自欺。譬如货物,只用名牌货的包装,实际的内含是自己的劣货,你始终是假的。你得把这个自己抛掉,无我嘛!真正要无我!没有我,还有什么见!没有我相、人相、我见、人见,不但要无相,而且要无见。众生所有都是情见,都是妄见,真实法中没有情见,没有虚妄,所以叫真实。所以真实之际、真实之利、真实之慧都是这个意思。所以离开妄的本心,也就是自性、自心,也叫做真如,也叫做佛性,也叫做法身等等。真心是体,有体就有用,从真心所流现又能表明本心并起无边妙用的就是慧。所以修行不是修成植物人,人跟植物一样,没有脑筋,只会吃喝,而是要从真心本体上,流出无边殊胜无比微妙的照用。这不是第六、七两识所产生的妄用。第六识分别,第七识执我,这两个识在那产生的错觉、妄想、执著,遮蔽了本来的智慧德相。再者,本经的三个真实,可比拟涅槃的三德。真实之际就是法身德。真实之利,使众生不为烦恼所束缚,不为三界所拘留,是解脱得。真实之慧是般若德。所以这三真实就如同涅槃的伊(梵文为\
)字三点,不纵不横(不是:
也不是…),即三即一,说它是三,对,有三点;说它是一,也对,只是一个字。伊字三点,即是三也是一。涅槃三德同于本经的三真实。发愿之后,法藏大士积功累德,第一句话就是住真实慧。这就是画龙点睛。极乐世界一切种种的殊胜庄严,都是真实慧所流露的,也就是说真实慧所成就的。
‘勇猛精进。一向专志庄严妙土’。‘勇猛精进’就是没有间断、杂乱,没有疑虑、畏惧,没有懈怠、停顿。‘一向专志’就是心志专一,心是专一、固定的,没有转变,没有悔改,一往直前。‘妙土’指精美绝伦的佛土,它的精美不但一切不能和它相比,并且它的美妙大家想像不到,赞不能及,所以称为妙土。如何来庄严妙土呢?粗浅的说,就是以很尊重的、很恭敬的,等等的美、等等的善来做装饰。法藏大士有种种的妙德,这个妙德是能庄严,能做庄严的事,所庄严妙土,是所庄严。法藏大士以本身的万德来装饰所建的妙土,所以国土具足庄严。再进一步说,极乐世界依正一切庄严,直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由于心土不二,自心清净光明即是国土清净光明,心具万德就是土具万德,所以法藏大士住真实慧,庄严国土,这才是真实庄严,这就是极乐世界的大根本。本经二十六品中,阿弥陀佛对十方来极乐礼供听法的大菩萨们说法:‘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满足诸妙愿,必成如是刹’。‘通达诸法性,一切空无我,专求净佛土,必成如是刹’。这两偈是弥陀宣说成就佛刹的关键,也等于开演怎样住真实慧庄严净土。第一偈说,首先要了达觉悟一切法,如梦、如幻、如响(回声)。这与《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是一味的,这就证明金刚般若是成就佛刹的根本。有了根本,再满足大愿,就决定成功。第二偈,首要通达一切法性,是第一义空无我,既没有人我,也没有法我。这和第一偈在根本上一样了。你所专志求得的清净佛土,也正是于诸法性中一切空无我,所以若能这样通达,这样志求,你才能圆满。所以人我法我俱空,才能迥脱根尘,灵光独耀,才能真正通达真如、实相,契悟法身。从这里可以流现一切。一切空无我,还在求净土,这是真实慧。明白了本体,又从本体起照用,这是真实慧。所以无我无人仍专志庄严净土是真实慧。总之一切无我是理,庄严佛土是事,虽然没有我,也没有土,可是仍然‘一向专志庄严’是理事无碍。佛国离相,不妨专志庄严;虽有种种妙相,可是即相离相,当体即空。永明大师说:‘建立水月道场,大做梦中佛事。’建立道场,只是水中之月;大做佛事,如同梦里空花。这样就事理无碍!空有双融,远离二边,契合中道,这样圆修、圆证,所以弹指圆成。所以说住真实慧,专志妙土,是大愿之本。从真实之体,才能产生真实的照用、真实之慧;安住于真实慧,才能如实显示真实之际。宝珠放光,首先照亮宝珠的本体。所以极乐世界的水鸟树林,一尘一香、一草一木都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的流现,无一不是一真法界,无一不是圆明具德,不可思议。
‘所修佛国。开廓广大’。‘开’就是开放,张开;‘廓’是开广空虚。‘开廓’,就是空广开阔。《往生论》说极乐世界‘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就是‘开廓广大’之意。虚空不可坏,不可烧,不被淹,所以究竟常存。‘超胜独妙’。《法华游意》说:‘妙是精微深远之称’(精彩、微妙、深入、久远)。《大日经疏》说:妙是‘更无等比,更无过上’。没有能比的,更没有比它更好的。《会疏》说‘超胜独妙’,不仅仅是广大,而且其中这一切庄严之事,佛身、国土、依报、正报,都是第一无比。超诸佛刹,是最为精美,所以故作‘超胜’。唯有极乐这一国土,最不可思议,所以叫做‘独妙’。《会疏》又列举了七件事,说明极乐世界的超胜独妙。现选出其中精彩的四项:(甲)‘佛身光寿,超过诸佛’。佛光无量,寿命无量,光中极尊,佛中之王,超过诸佛。(乙)‘名号利益,独出难思’。弥陀圣号名闻十方,十方诸佛都称赞,都劝其国众生,大家都念阿弥陀佛,可见弥陀名号‘独出’。十念必生,所以功德难思。(丙)‘往生正因,易修易获故’。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是往生的正因,任何智愚闲忙,男女老幼,都容易修,容易得到果,甚至五逆十恶,临终的时候,地狱恶相显现,此时忏悔,持名念佛,仍可往生,所以是‘易修’。真要修,信愿持名,十念必生,所以叫‘易获’。(丁)‘生后得果,太顿太高故’。往生以后得的果,太顿了,太高了。五逆十恶,临终十念,就能往生,就是不退,太顿了。带惑的、带罪业的凡夫,只要横生到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就是阿鞞跋致,就跟一生补处菩萨相当,故曰太高。善导大师说:‘四十八愿庄严起(极乐世界是四十八愿庄严而起的),超诸佛国最为精。’所以叫做‘超胜独妙’。
‘建立常然’。最初兴起是‘建’,最后成立叫做‘立’。‘常’,常恒,‘然’,就是这样。‘建立常然’指从初兴直到无尽的未来永远,就是这样了。‘衰’是衰退、衰弱。‘变’,改变、变坏。极乐世界建成了之后,永远不会衰退变坏。‘常然’。‘常’有三种:(一)本性常(凝然常),(二)不断常,(三)相续常。(一)本性常是法身,法身无生无灭,本来常住。(二)不断常是报身,因为报身是从法身所流现,所以也就没有间断了。(三)相续常,指应身,应身化现于这个世界,前一个应佛刚刚过去,又另显现出一个应佛,前后相续。善导大师《事赞》说:‘极乐无为涅槃界’,‘无衰无变湛然常’。这就是说极乐世界是法身常。至于密部《大乘密严经》也说极乐世界是常住不坏的,经文说:‘而依密严住’。密严是大日如来的国土,就是极乐庄严国。经文接著说:‘极乐庄严国,世尊无量寿。’这就是说,弥陀就是大日如来,密严国土,就是极乐世界。底下又说:‘密严净土,超诸佛国,如无为性,不同微尘。’密严国土就是大日如来(也就是阿弥陀佛)所显的他受用土,是为他佛受用的报身国土,是从法性上由大慈悲的愿力而建立的。这个净土跟法性土,跟常寂光土一样,没有无常的过失。《密严经疏》说:‘今此密严藏(国土),但于清净如来藏心之所现,故非微尘成。’经中说:微尘聚为世界,世界散为微尘(现代科学已经证实)。但极乐国土、密严国土,是如来清净藏心所显现,不是微尘所成,本来不是物质(所谓微尘,不是人们过去认为光线中照出空间小小的微点,那还是太大了。近代科学家发现微中子,他空间所占的区域等于一个电子的多少亿分之一,它可以透若干亿公里的钢板,因为它太小了,它弥漫在太空之中。就是宇宙大爆炸之后,就出现大量的微中子,微中子慢慢汇聚为世界。看来宇宙大爆炸的压力波,就是佛教所说三灾中最大的风灾)。密严、极乐都不是微中子这类东西所形成,而是如来清净妙心的显现,因此它‘建立常然,无衰无变’。
【于无量劫。积植德行。不起贪嗔痴欲诸想。不著色声香味触法。但乐忆念。过去诸佛。所修善根。行寂静行。远离虚妄。依真谛门。植众德本。不计众苦。少欲知足。专求白法。惠利群生。志愿无倦,忍力成就。】
本段大意:上一段住真实慧,成就妙土,超胜独妙,建立常然,是积功累德的总纲。本段开始是积功累德的详说,第一句就标出法藏大士庄严妙土是长期不懈,是经过无量劫的精进修持的。于长劫中积累培植种种具足功德之行,心中不起贪嗔痴三毒,也不贪著色声等六尘,一心所乐只是忆佛善根,念佛名号。忆佛念佛,自得心开,入三摩地,斯为第一。同时深入寂灭为乐的无上寂静、入无余涅槃的妙行,远离虚妄这个一切恶事的根本。以第一义谛的法门勤修万德的根本。念佛名号是善中之王,所以同于三世诸佛常修念佛三昧。不去计较种种苦恼的干扰,对于生活没有贪求,不追求安逸享受,厌恶名利,少欲知足。于所发誓愿,永远没有厌倦,坚决刚毅,得成于忍,如同忍辱仙人被歌利王诬蔑并节节支解,不起嗔恨。以下分句解释:
‘积植德行’。积是累积,一点一滴的积聚。植是种植,像种植树木,多年成林。‘德行’是具足功德的行持。这样积德修善,久经时劫,没有疲厌。‘不起贪嗔痴欲诸想’。在自己心中,贪、嗔、痴、欲(色欲、食欲),内心不起了。对于外尘,‘色声香味触法’,也不贪著,只是喜乐‘忆念过去诸佛,所修善根’。一切都放下了,心中所念、所忆,只是佛啊,所以这个很精进。《首楞严经念佛圆通章》:‘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华严经》:十地菩萨,每一地菩萨都不离念佛。本经《大教缘起品》说:‘去来现在佛佛相念’。
《观佛三昧经》说:‘尔时会中,即有十方诸大菩萨,其数无量。’(在说此经的法会中,十方来的菩萨,太多太多,不知有多少。)‘各说本缘’,每一位菩萨各个都说自己过去是怎么修成的。当然每人本缘不同,但有一个共同之处,都是由于念佛得道的。于是,‘佛告阿难,汝今善持,慎勿忘失……我与十方诸佛及贤劫千佛,从初发心,皆因念佛三昧力故,得一切种智’。以上《观佛三昧经》这段经文实是无上希有的殊胜开示,经义是:释尊告诉阿难尊者,你现应当好好的记住,千万不要忘记了。我释迦牟尼佛同十方诸佛以及娑婆世界在当前贤劫中的一千佛(释尊是第四佛,弥勒大士当来成佛是第五位,一直排下去,这一大劫里共有一千佛,所以叫做贤劫千佛。从弥勒大士起都是未来佛),所有这些现在与未来的佛最初发心,到得一切种智究竟成就,都是因得念佛三昧的大力。佛佛相念,佛佛道同,十方诸佛,贤劫千佛,都是如此。所以法藏比丘也是这样,但乐忆念过去诸佛,忆念他们所修的善根,忆念诸佛的功德。忆念佛德,于是感恩图报,要学佛之所行,依佛之所证,忆念不忘,这叫做忆佛。佛所修的善根之中,念佛是诸善中王,最为殊胜,我们要跟佛齐等的话,首先应当学佛,也要持名念佛。名字有万德,总摄一切善要,具足一切法门,所以在念名字的时候,只要心也在名字上,也就是忆念了一切佛的功德。
‘行寂静行。远离虚妄。依真谛门。植众德本’。这四句应一口气读下去。其中第二句是‘远离虚妄’,虚妄两个字很坏,不实就是虚,违反了真就是妄,虚假不实叫做虚妄。《圆觉经》说:‘虚妄浮心,多诸巧见。’虚假浮动的心又有多种巧见,好多心眼,好多花招,好多策略,这样的人‘不能成就圆觉方便’。《涅槃经》有句话很深刻:‘一切恶事,虚妄为本。’所以我们经中讲三个真实,所贵的是真实,所忌的是虚妄。虚假、浮夸、狂妄,都是妄,一切的恶事都是从虚妄所生。法藏大士,积功累德,首先是远离虚妄,就杜绝了一切恶事的根本。
‘寂静行’是如来所行的究竟清净的灭度法,是诸大菩萨趋入无余涅槃的妙行,寂静幽深,不是言语所能宣说。法藏菩萨住真实慧,远离一切虚妄,所以行的是寂静行。‘依真谛门’。‘谛’是真实不虚的意思,世间、出世间的道理,决定不虚妄的,叫做谛。大地山河,世俗认为是真实的有,认以为实,为了顺世俗迷情建立世谛,也称俗谛。智慧所见的涅槃,寂静、真实的理叫做真谛、胜义谛、或第一义谛。《智度论》说:‘佛法有二谛,一者世谛,二者第一义谛。为世谛故,说有众生。为第一义谛故,说众生无所有。’所以《金刚经》说,我灭度众生,这是世谛;而实无一众生得灭度者,终日度生,终日无度,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是第一义谛。‘依真谛门’,就是依胜义谛为门(能够通入到涅槃,所以叫做门),依靠第一义谛的门路,来培植众德的根本。例如《金刚经》说:‘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就是此处的‘依真谛门。植众德本’。修一切善法就是植众德本。植是种植,培植。‘德本’。‘德’是善,‘本’是根。在《教行信证》里说:‘德本者,如来德号(指佛的名号)。此德号者,一声称念(只要你念一句),至德成满(登峰造极的功德,就圆满了),众祸皆转(种种灾祸都消除转变了)。’刚才引证的《观佛三昧经》说:‘十方诸大菩萨皆依念佛得。’又释迦牟尼佛和‘十方诸佛及贤劫千佛,从初发心,皆因念佛三昧力故,得一切种智’就是证明。佛号就是德本,当代众生,念阿弥陀佛就是植众德本,发菩提心,老实念佛,就是‘依真谛门’,广植德本。华严玄门,一多相即,一就是无量,无量就是一。一句佛号,名具万德(万德都在一句佛号里面),名召万德(在持名时,所召唤来的正是弥陀多生多劫积功累德所圆满的至德)。蕅益大师说:‘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在五浊恶世所得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菩萨万德齐修证入涅槃,但万善之中,持名是善中之王,所以直指德本就是持名,因为华严境界一真一切真,一成一切成。
‘不计众苦。少欲知足’。逼恼身心的叫做苦。常说八苦交煎,这一切苦都不计较了。法藏大士发愿‘纵使身止诸苦中,如是愿心永不退’就是不计较这些苦。‘少欲’,《涅槃经》说,就是不多求。‘知足’,就是虽然少,我也不恼恨。《遗教经》:‘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没有贪求,也就没有恐怖与忧患。又‘有少欲者,则有涅槃。’倘若自己的欲望很多,对于世间还有种种贪恋,出离心还欠缺,焉能谈到涅槃。‘知足’,‘汝等比丘,若欲脱离苦恼,当观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稳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法华经》说:‘是人少欲知足,能修普贤之行。’可见对于‘少欲知足’万万不能轻视。‘专求白法’。《大乘义章》说:‘善法鲜净,名之为白。’所以白法就是白净的善法。专求善法、白净离过的法,来利乐群生,惠以众生真实之利,叫做‘惠利群生’。‘志愿无倦’。《普贤行愿品》大愿的末后都是‘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无倦’就是没有疲厌。‘忍力成就’。‘忍力’是指六度中忍辱度的力用。法住师说忍有三种:(一)安苦忍,对于世间违缘的事,能忍,能受。(二)他不饶益忍,对于别人违害损伤自己,也能忍受。(三)法思维忍,于法无分别,对于一切法远离分别,这样安住,是第三忍。三种都成就,称为忍力成就。
【于诸有情。常怀慈忍。和颜爱语。劝谕策进。恭敬三宝。奉事师长。无有虚伪谄曲之心。】
本段大意:对于一切众生,心中时常怀想的是大慈与安忍。对待别人是和颜悦色,即是经中的‘颜色常和’。爱语是四摄法之一,要摄受众生,要行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委婉善巧的良言相告。‘劝谕策进’,来劝说促进,帮他开佛知见,悟佛知见。自己是尽未来际,永远恭敬佛法僧三宝,尊重奉事师长,为师长服务。在奉事师长这句经文自然包括孝顺父母,父母正是‘长’。自己没有一点点虚伪谄曲的心,没有一点虚假、造作、恭维、奉承的心。所以《维摩经》:‘直心是菩萨道埸。’肇公注解说:‘直心者,谓质直无谄,此心乃是万行的根本。’《涅槃经》说‘一切恶事,虚妄为本’,可是质直无谄,是万行之本,两相对比万分重要。所以学佛不是要写论文,当佛学家,升座说法,而是要有真实修行,成为轨范,才是大丈夫事。
【庄严众行。轨范具足。观法如化。三昧常寂。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
这一段是法藏菩萨律已方面,也就是自觉方面的行持。笔者常说,对于自己生活享受、名誉地位的要求是越低越好,对于自身的觉悟则是越高越好。法藏大士要求自己具足福慧庄严,彻底觉悟,以身宏道,永作楷模(榜样),真是万世模范。本段的大意是:
‘庄严众行’。‘众行’表六度万行等一切行持。‘庄严’,《涅槃经
》说:‘二种庄严:一者智慧,二者福德。’所以‘庄严众行’,就是用福德同智慧来庄严自己的六度万行等一切行,也就是说,所有一切行中都包括了福智,都具足了福智。这表示大士的妙行成就。‘轨范’。轨是轨则,范是模范。由于所行,具足福智,所以言教都成轨则,所行所示,成为模范,所以说是‘轨范具足’。‘观法如化’。《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化’就是幻化。‘观’,我们常说作观、观想,其实观字很深,就是观自在菩萨的这个观字。离开一切情才叫做‘观’,‘观’就是智慧的另一个名字。观和想也是这样,有心的叫做想,离念、无心的叫做观。一般所谓观想,都不容易达到‘观’,只是想想而已。观和照都是高深的,想就是粗浅的。所以我们也知道五蕴皆空,但不能度一切苦厄,就因为你所理解的都在想的范畴里,他对于五蕴皆空,是想明白了,不是照见五蕴皆空。若是照见,就度一切苦厄了。所以‘观法如化’,就是照见一切诸法都同幻化,都是魔术师变出来的,还有什么可执著呢!‘三昧常寂’。‘三昧’就是正定。‘常’就是离开生灭之相的真体。离尽烦恼之相叫做‘寂’。由于照见一切都是幻化,在本体之上绝除名相,没有烦恼,不生不灭,住于常寂甚深三昧。‘善护口业’。三业之中,口业还是很容易犯的,所以要善于护持,主要就是‘不讥他过’。讥是谴责、诽谤。不要去讥笑别人的过失。口业不说别人的过失,实际是意业的不见他人过失。上品偈语末后一句是‘一切皆成佛’,《首楞严经》‘一切事究竟坚固’,这就是不见他人过失的根本。但也不等于是糊涂,一个人好,一个人坏,我一点也不知道。这些地方,有两句话很合适,‘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善于分别,而在第一义上没有动;在第一义上不动,还是善能分别诸法相。总之,都不是落在哪一边上,这才是中道。‘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律’就是戒律,‘仪’是仪则、仪式、仪轨。防恶止非的法叫做戒律,依止戒律而行动叫做律仪。《璎珞经》:‘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戒是根本,所以善护身业,严守净戒,作为人天模范。‘善护意业。清净无染’。由于智慧猛利,观想得力,三昧功深,正定常寂,复又善护身口,严持律仪,故能深达法源,从容中道,善护已念,清净无染。
【所有国城。聚落。眷属。珍宝。都无所著。恒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众生,住于无上真正之道。】
所有国城、聚落(就是乡村中的居民点)、珍宝,这一切一切都无所执著,这一切都可以经常拿来布施,这是财施;更重要的是法施,把布施、持戒、忍辱等六度的行来教导度化众生。这样殊胜的财法二施,连城池、聚落、珍宝等都可施人,唯乐以菩萨大法教导救度众生,正是无上殊胜自他兼利的大行。《会疏》说,‘教’是以道传人,‘化’是转恶为善,安住正道,建立大心,叫做‘安立’。‘真’是真实,没有迷妄。‘正’是于理无差,没有邪曲。‘道’,《华严大疏》说:(一)通至佛果故名道。(二)涅槃之体,无障无碍谓之道。所以道就是能达到涅槃的道路,也就是涅槃的本体。所以‘住于无上真正之道’,‘住’是安住,‘无上’是更没有能超过它的,在它之上的,‘真正’是真实契合理体,‘道’,能通到涅槃,并且就是涅槃,即使无量众生都得到教导与度化,能安住在无上真正之道,到涅槃彼岸,安住涅槃道果。
【由成如是诸善根故。所生之处。无量宝藏。自然发应。或为长者居士。豪姓尊贵。或为刹利国王。转轮圣帝。或为六欲天主。乃至梵王。于诸佛所。尊重供养。未曾间断。如是功德。说不能尽。】
‘由成如是诸善根故’,由于成就了这样的善根,‘所生之处。无量宝藏。自然发应’。福慧双修所得到的果实,自然福慧双圆,所以无量宝藏自然发应。‘宝藏’是储存珍宝的仓库,‘发’是开发,‘应’是应化,就是说无量储放妙宝的仓库感通化现,自然开发。这就是福报。他或是‘长者’(年高财富),或做‘居士’(居士过去也是很高的,守道自恬,寡欲蕴德,名为居士。不像现在,只要是佛教徒也可以称居士),‘豪姓’(指名门大族),‘尊贵’(指高官显吏),‘刹利’是王家贵族,或者是国王大臣,‘转轮圣帝’(有金银铜铁四种轮王,金管四天下)、‘六欲天主’(是欲界六天,一、四天王,二、忉利,三、夜摩,四、兜率,五、乐化,六、他化自在),乃至‘梵王’(是大梵天王)。由于菩萨所修无量功德,所以生生尊贵,德高望高,财富充足,并常能遇佛,都尊重供养,未曾间断,所以功德说不能尽。
【身口常出无量妙香。犹如旃檀。优钵罗华。其香普熏无量世界。随所生处。色相端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悉皆具足。手中常出无尽之宝。庄严之具。一切所须。最上之物。利乐有情。】
法藏大士身口常出无量微妙的幽香,香味很像旃檀(柱香)和优钵罗花(青莲花、红莲花),能遍熏到无量世界。他不论生在何处:长者、刹利、天界等等,都是色相端正庄严,
具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相好都是色法,都是来庄严显发佛身。《大智度论》说‘相粗而好细’,有相没有好就不圆满。轮王、帝释、梵天,他们也有三十二相,但是他没有好,于是相就不微妙。众生见到佛,能见到相,好则难见,因为众生眼观察不到这么微细。由此可见,相是粗的,好是细的,是不共的,是微妙难见的。法藏菩萨,在因地之中,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都具足,而且手中常出无尽之宝、供养之具,都用来利乐有情,普施众生。所以本经此处也显示了华严境界,在一只手里头能出无尽之宝、庄严之具、一切所须最上之物,无穷无尽,普作饶益,正显一中有多,小中含大,圆明具德,不可思议的华严事事无碍境界。
【由是因缘。能令无量众生。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由是因缘’。因为以上种种积功累德的因缘,能使无量无数众生,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能让无量的众生发菩提心,就是如来出现于世的目的,使众生能得真实之利。法藏大士于无量劫勇猛精进,积功累德,所得的妙果,也就是让无量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所以我们这些末法众生,现在能发起菩提心,都因弥陀大愿多劫教化的结果。经中三辈往生,都因发菩提心。此心殊胜,‘初发心时,便成正觉’,若能发起,实是大事因缘。
圆满成就第九
【佛告阿难。法藏比丘。修菩萨行。积功累德。无量无边。于一切法。而得自在。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
本品以前是法藏大士多劫所修的因。从本品起是大士无量胜因所感的圣果。一切誓愿都已圆满成就,这就成为本品的品名。本品开头这几句话,文字极少,可是描出法藏大士不可思议的功德成就。大意是:
这时候佛告诉阿难说:法藏比丘,修菩萨所修六度万行,广积种种功德,无量无边,于是就‘于一切法。而得自在’(对于一切所有种种的法,都通达自在,没有阻碍)。这句话意思很深。佛曾经这样说过‘我为法王,于法自在’。没有人超过我,控制我,我为法王,所以在法中自在,一切法中圆融无碍了。这是释迦牟尼佛对法藏比丘登峰造极、无以复加的赞叹。也就是说法藏比丘此时就同释迦牟尼佛一样,达到了诸法平等,自在无碍的无上觉悟。底下又紧接一句‘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这原表明法藏大士的无上成就,当然其中包括‘于一切法而得自在’,是无比的奥密,言语道断,所以不是语言所能通,心行处灭(心的作用达不到了,众生的心只是分别,都是第六识的作用,只要念起,便有分别)。现指出不是分别心所能了知的,所以人的妄心便不能为力了。这就是说法藏大士不是众生的凡心所能猜测。以下再把两句重点说明一下。
‘而得自在’四字的深义,还可以从《心经》中观自在菩萨的名号得到体会。‘自在’两字有很深密的意义,‘自’就是自性、自心的自。‘观自在’就是观照自心、自性在不在。什么叫做‘在’?宗门祖师说:‘罄然独存’。罄然就是百丈禅师的‘迥脱根尘’,从六根六尘中桶底脱落了,‘独存’就是百丈禅师的‘灵光独耀’。可证十方诸佛、历代祖师都是一个鼻孔通气。这个自性、自心,正如布袋和尚说是‘十方世界最灵物’,故称‘灵’。光明就是智慧,故称‘光’。孤立无侣,无一物可当情者,故称‘独’。寂然常照故称‘耀’。所以‘罄然独存’和‘灵光独耀’都是显示了自心的‘在’。所以观自在就是了了明心,了了见性。要在任何情况下,自心自性了了现前,不为一切所碍,那才是‘于一切法而得自在’。现在有些修行人偶尔也能想到自心自性,但是一转眼,就不知道哪儿去了,就被烦恼和世法牵著鼻子围著茅厕坑转。若真是了了见心,了了见性,这就是甚深般若,最彻底的般若,所以能照破五蕴,度一切苦厄,自在无碍了。所以应该以知有自心为因,知自心本不生灭,没有增减;一切时处观照自心是为因,所得的果,就是彻底恢复自心的明朗寂然常照,所以因果一如不可思议。
‘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这句话很重要,这句话也很好懂,但是‘佛学’越深的人往往越不懂。他不承认这句话,他大概认为别人可以不懂,他是佛学家,所以他都懂;他不但懂,还可以当裁判员,对于不顺眼的佛经,他可以说是假的,于是出示红牌,罚出场外。‘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同《法华》的‘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完全是一味的。两句在文字稍有出入,可是实义上完全没有两样。我们常读的开经偈最后一句:‘愿解如来真实意’,这句很好,表示众生当前的生灭妄心理解不了,所以祈祷佛力加被,让我能解。《法华经》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这个大事因缘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是要大家能够悟入佛的知见,但是佛的知见,经中说‘唯有诸佛世尊,乃能知之’。既是众生,现在所有只是众生知见,所以就要用慈悲喜舍中的舍字,你要舍掉自己的知见。许多人只是抱著自己的知见不放,根据自己的众生知见来评定批判佛的知见,他就永劫也不能懂了。所以要先舍掉你的众生情见。常云舍身容易舍见难,所以首先要在舍字上用功。常说‘但尽凡情,别无圣解’,就是说你先舍尽你的凡夫知见。譬如一只装满了浆糊的瓶子(佛教称为满器),你拿来装甘露,那是装不进的,必须把瓶中洗干净再说。《圆觉经》(圆觉也就是真如实相的另一个名称)说:‘未出轮回,而辨圆觉。’没有出轮回,仍是生死之中,你的心就是生灭心。在生灭心中,妄想是相续不断的,前一念灭,后一念生,老是生灭生灭不停,妄想不断,所以‘未出轮回’。在这种情况之下,要想辨别什么是圆觉,其结果只能是‘彼圆觉性,即同流转’。也就是说,你想辨认的圆觉实性,它就同你的妄想一样,也在流转了,所以你不能真实理解圆觉。以上《圆觉》经句,证明本经的‘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与《法华》的‘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这与教中所说:太末虫(微生物)处处能缘,独不能缘于火炬之上;众生心处处能缘,独不能缘于般若,完全一致。所以如来真实义不是众生在思量分别、语言分别的妄心中,所能理解的,因为如来的真实义,都随著你的妄心一起流转了。我们应知如来一切言教都是指月的标,如来指出见月的方向,切不可不要如来这一指,这叫做弃指认月,那就更难见月了;更不可执指为月,把如来的手指认成月亮,那就三世诸佛都含冤了。所以经教像是指路牌,做一个箭头,上写颐和园,大家按箭头方向一定找到颐和园,但决不可认为指路牌就是颐和园。又像地图,譬如几个朋友在我家中,想从地图找出巴黎在什么地方,其中有个眼睛好,首先发现了,他用手一指图上的巴黎并说:‘巴黎就在这里!’这位先生的话也对,也错。说他对,因为他所指确是图上的巴黎;说他不对,因为他和地图都是在中国北京黄念祖的居室之内,这里不是巴黎。
【所发誓愿。圆满成就。如实安住。具足庄严。威德广大。清净佛土。】
上段是法藏大士正报的成就,这一段是所摄佛土的成就,也就是依报的成就。段中大意是:过去所发的四十八愿,全部实现,所建佛刹是‘如实安住’。‘实’是实相,也就是真如,所以如实而住就是如如而住。极乐一切所有都是‘如如’(如同真如)妙境。国土遍摄十方佛国的胜妙,所以说‘具足庄严’。佛土一切庄严令人肃然生敬,这是‘威’。国中万物都使人增上,是为‘德’。国土一切都不穷尽,所以叫做‘广大’。弥陀另一名号是无量清净觉,所以所居佛土是清净国土,心土如一。‘圆满成就’。‘圆’是圆妙。‘满’是具足,一点没有欠少。‘成就’是实现、成功。《往生论注》说:法藏菩萨发四十八愿,今天都真实成功,已成了阿弥陀如来了。由于誓愿自然产生了神力,这是‘愿以成力’,由于你的愿出生了力量;‘力以就愿’,我的愿力就是来实现我的本愿。‘愿不徒然’,愿不是虚发,‘力不虚设’,所产生力量也不是虚设无用。愿必产生力量,力量就是要实现本愿,力和愿是相符的,是一致的,愿有多大,力量就有多大,使得本愿能实践能落实,所以法藏大士所发的四十八愿圆满成就。
‘如实安住’前已说过,即是如如而住。‘如实’的意思正同密宗的‘如实知自心’的‘如实’相同。密宗的要领是‘如实知自心’,如实的知自己的心。‘如实安住’、‘如实知自心’,两个‘如实’是一样的。但在本经更进一层,不但是知,而且是安住,也就是安住于自心,也就是安住于真实之际,也就是安住于诸法实相,也就是安住于法身。《往生论》说:极乐国中三种庄严入一法句,一法句者清净句,清净句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既然极乐身土就是法身,法身常住,三际一如。过去现在未来是三际,三际没有分别,打破了空间,这是法身境界。法身真常,所以极乐究竟的国土,叫做常寂光。
‘具足庄严’。法藏大士在发誓修习的时候‘于彼二十一俱胝佛土。功德庄严之事。明了通达。如一佛刹。所摄佛国。超过于彼’。又《国界严净品》:‘彼极乐界……具足庄严……微妙奇丽。清净庄严。超逾十方一切世界’。可见极乐乃广摄无量佛国的微妙庄严而成就,所以是‘具足庄严’;又是清净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的流现,心净则土净,所以‘具足庄严’。
‘威德广大’。可敬可畏叫做‘威’,可尊可爱就是‘德’。‘威’是威力、威仪,令人肃然起敬不敢放肆。‘德’是有德于人,令人尊爱。极乐国土香光音声都作佛事,饶益众生,一毛一尘都是圆明具德,所以有德。再者教化众生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折服,一是摄受。折服是威,摄受是德。并且在度生时,往往先须折服,才能摄受。例如与外道辩论,只有在折服他,把他说败了之后,才有可能摄受他作为佛教徒。‘广大’。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是‘大’。穷极本体、妙用无穷叫‘广’。‘广大’的含义,可以用近代语言来说明,那就是数学上的无限大,符号是‘∞’。无限大减去任何数仍是无限大,把它分为千分万分亿分,不管是多少份,每一份仍是无限大,因此它就不可穷尽。现在十方佛土中的如来都劝说自国人民往生极乐,这么四面八方永不停止往生极乐,极乐永远也不会容纳不下。极乐人民到十方去供养诸佛菩萨,所须供养之具,永远没有穷尽,就像‘∞’,怎样减,怎样分,结果仍是无限大。
‘清净国土’。经里头说,极乐世界‘清净庄严。超逾十方’,而清净也是佛号,汉译就称阿弥陀佛为无量清净佛。佛都无量,无量光、无量寿、无量清净、无量庄严,种种的无量。由于阿弥陀是无量清净,心净则土净,所以极乐世界是无量清净。再者极乐世界就是华藏世界,也就是密严世界。《金刚顶经》说:‘唯此佛刹,尽以金刚自性清净所成,密严华藏。’这就是说密严与华藏两个佛刹都是金刚自性清净,不是由凡物所成。又《密严法藏疏》:‘今此密严但于清净如来藏心之所现。’这说明密严国是由于彼土如来的清净如来藏心所现。所以极乐世界是清净国土。
【阿难闻佛所说。白世尊言。法藏菩萨成菩提者。为是过去佛耶。未来佛耶。为今现在他方世界耶。世尊告言。彼佛如来。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无生无灭。非过现未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去阎浮提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刹。有世界名曰极乐。法藏成佛。号阿弥陀。成佛以来。于今十劫。今现在说法。有无量无数菩萨声闻之众。恭敬围绕。】
本段大意是:阿难听佛说完以上开示,就问佛:法藏比丘成就菩提了,他是过去佛呀?未来佛呀?还是他方世界中的现在佛呀?世尊回答:‘彼佛如来,来无所来,去无所去。’(从没有所来的地方而来的,去是向没有所去的地方而去的。)这同《金刚经》‘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完全一致。‘彼佛如来’就是阿弥陀佛,是法身,法身遍一切处,处处是自家,本来是一体,怎么能说从哪里到哪里。灵峰大师《金刚经破空论》说:真如不能从自体以外一个地方到这里来,也没有自性以外另一个处所可以去,只是有缘则现。池水清凉了,天上的月亮就现出来,月亮也没有下来,水也没有上去。回头阴天了月亮又不现了,可是月亮始终是无来也无去呀。不是说看见月亮的时候,月亮就到水里来了,不见时月亮从水里又走了。根本没有来去,这就打破了空间。
‘无生无灭。非过现未来’。这就打破了时间。非生非灭这同于《涅槃经》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也就是《楞严观世音菩萨圆通章》‘生灭灭已,寂灭现前’。众生在妄,一念一念生灭不停。灭了生灭,所以说‘非生非灭’,但生灭灭已不是就断灭了,而是‘寂灭为乐’与‘寂灭现前’。《观音耳根圆通章》说:‘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得二种殊胜。’这就是禅宗常说的从冷灰中突然蹦出热豆。正当火灭灰寒的时节,偏偏从冷灰里头蹦出一颗热豆,这常用来譬喻禅宗开悟的情况。现在许多人火不灭,灰不寒,领了一队人热热闹闹扮神扮鬼,只是自欺欺人,大家胡闹一场。这一点很重要:要在一切能所都除消净尽了之后,连能灭所灭都尽了之后,这时才柳暗花明又一村,就别有天地。这个无生无灭,不是断灭,而是‘寂灭为乐’。‘寂灭为乐’四字是教眼。‘非过现未来’,现在大科学家爱因斯坦都懂了,他说,时间是人类的错觉。过现未来,只是因为有妄想,前一念就是过去,现在又有一念这是现在,底下还有一念跟著就要来,就是未来。离开妄念什么是过去现在未来!(入禅定的人,往往不知不觉好多天过去了。先师虚老山中静修,一次大雪封山,大家以为虚老怕是死了,大家用长竿在雪中探路,找到闭关的地方,大家敲引磬叫门,把虚老从定中惊觉了。开门相见,大家高兴极了,虚老说:你们这么远来一定饿,我这儿煮的芋头可以请你们吃。我煮上芋头,就打坐了。谁知打开锅盖一看,芋头长的毛,都长得好长了。多少天了,但只觉得是在片刻之间。)所以《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信心铭》最后一句‘无去来今’,没有过去,未来与现在。这就表示过、现、未三世,本来没有差别,都不离当人的一念。上面所说‘来无所来,去无所去’表示十方就在当下。世人所执的时空概念全部打破了。
以上所说是法藏大士所证法身理体,也就是本经的‘真实之际’,在这里可以充分看出本经与《金刚经》本无分别。弥陀成佛究竟了法身境界,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还有什么众生可度。可是理不碍事,在寂灭中正好广显大用,所以寂而常照,理事圆融,加以本愿无尽,所以要广施真实之利,普利众生。
‘但以酬愿度生’,这一句就表明了为什么从法身境界流现了体兼报化的极乐国土,只是为了酬愿度生。‘酬’是酬报。‘酬愿’,就是俗话说的还愿。俗说既然许愿就要还愿,也就是要实践自己的誓愿,所以要酬愿。四十八愿,愿愿都是为度众生,这个大愿成就,当然要酬愿度生。怎么度呢?所以‘现在西方……有世界名曰极乐’。‘现’有两个意思:(一)是指极乐世界是从如来的自性清净心所流现,这是‘现’字的意思。(二)是现在的意思,他现时正在说法。‘西方’。专指西方,是密宗指方立相、即事而真的无上殊胜密意。如《法华》所说,佛看众生的根机,‘随所应度,处处自说,名字不同,年纪大小(等等)’。佛已明说了,佛所说法是随众生根器利钝而有种种的不同,佛的名号寿量等等都是随著众生所能接受的水平而说。‘现在西方’就是指方立相,即事而真的殊胜方便。善导大师主张:娑婆众生妄心爆动,指方立相,尚未能专注,况无方无相耶?‘爆’,例如爆炸。众生的妄心,经常狂动,所以要指方立相,使能专注,所以《佛遗教经》:‘制之一处,无事不办。’道理都是一样的。《上都仪》说:‘要指方立相,住心取境,以凡夫系心,尚不可得,况离相耶?’因为众生的心十分狂乱,要使他的妄心先能专住一处,所以指定西方并建立坛城事相。这样来摄凡夫的心还做不到,你还光叫他离方离相,他怎么下手?并且密教五方佛,阿弥陀佛是妙观察智,也正好在西方,这都是密宗的概念。实际我们老说极乐遍一切处,哪里有定方。小小的地球是圆的,你一直往东走,后来就走回原处了。‘去阎浮提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刹’。《魏译》、《唐译》都是十万亿佛土佛刹,本经数位比《魏译》大一百倍。这里可以有两个解释:一个是佛是随著众生的根器不同,随宜而说,所以不同。(二)‘百千俱胝那由他’本来就不是具体指一个数,例如,百千三昧,不是说一百乘一千,而只是说许多三昧。例如,我们说千万人所不能及,‘千万’也不是一个死数—一千乘一万。所以两译数位不同也没有关系,何况方才说过空间只是妄执,还有什么距离可谈。总之娑婆极乐都在自心之内,经云:‘十方虚空生我心中,如片云点太清里。’说远说近都成戏论。所以《观经》说:‘阿弥陀佛去此不远。’莲池大师《疏钞》的话更好:‘分明在目前。’净土宗跟禅宗哪里有两样。什么十万亿、千万亿国土,只是‘分明在目前’就在诸位眼前。
‘有世界名曰极乐’。‘世’,代表时间,指过去、未来与现在这三世。‘界’,代表空间,指四方上下。时空相合,叫做世界。这个世界的名字是‘极乐’,梵语就是须摩提,可以翻译成安乐国、安养国、清泰国等等。《要解》说:‘永离众苦,第一安稳。’(永远离开诸苦,而且最极安稳)《疏钞》说:‘显至极之乐,非人天一切诸乐之比。’(是登峰造极的快乐,不是人界和天界所有种种快乐所能相比的。)所以这个国土叫做极乐。
‘法藏成佛,号阿弥陀’。法藏已经彻底觉悟究竟成佛,佛号阿弥陀。《弥陀要解》说:‘今云极乐世界,正指同居净土,亦即横具上三净土也。’又‘今云阿弥陀佛,正指同居土中,示生化身,仍复即报即法也。’《要解》的话,非常精妙,它说此处的极乐世界是指四土里面的凡圣同居土。但殊胜之处,在于它也同时横具(齐时并有),也就是同时也具有以上的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和常寂光土。这正是极乐世界最极殊胜的地方。《要解》又说:这里经文所说的阿弥陀佛正指佛三身中示现在凡圣同居土的示生化身佛,可是同时也就是报身佛与法身佛。佛有三身:一、法身,居住常寂光土(所谓居住,只是示现令众生可以理解的话,实际是身土不二)。二、报身,居实报庄严土。三、应化身,常示现在方便有余及同居土。又化身有两种,(一)示生化身,示现八相成道的佛身。(二)应现化身,应众生的机而示现的应化身。又可分为:(一)佛界化身,现佛界的身。(二)随类化身,示现与九界众生同类的身。本经正是示生化身,就是在西方同居净土,示现佛身的应化身佛。但应注意同时也就是报身佛,也就是法身佛。佛的三身就像摩尼宝珠,宝珠有珠体、珠光、珠的影子。珠体是本体,是法身;珠光是相用,是报身;珠的影子是全珠所显现,是化身,但是三个不相合离。所以佛的三身也像伊字三点,一就是三,三就是一。所以生到同居,你见到是化身佛,也即是见到报身佛、法身佛。你所居的国土是同居土,但它也横具上三土。所以极乐的同居功德殊胜不可思议。
‘阿弥陀’就是毗卢遮那,也就是大日如来。在《弥陀疏钞》里用密宗的道理来解释:五智成为五方佛,毗卢遮那在中央,表示法界体性智,其余四智现出四方如来,妙观察智就现作西方的阿弥陀佛—无量光、无量寿。《弥陀疏钞》的话:‘一佛而双二土也。’弥陀跟毗卢遮那就是一尊佛,兼领两个佛土—华藏世界、极乐世界。东密又说,阿弥陀佛就是大日如来。日本的兴教大师是密宗的大德,说是大日如来或名无量寿佛,因为不生不灭;又或名无量光佛,因为光明遍照。所以大日如来又名无量寿,又名无量光。大日如来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三字有无量的胜妙密意,无量寿、无量光、甘露王、无量清净,等等等等。而且阿弥陀三个字,每一个字都有无量的密意(拙著《大乘无量寿经解》写得较细,请大家参看)。《阿弥陀密释》(也是密宗的书)说:‘唱阿弥陀三字,灭无始重罪。’念这三个字,可以消灭你无始以来的重罪。‘念阿弥陀一佛,成无终福智。’专念阿弥陀这一佛,就成就了不可穷尽的福智。‘如帝网一珠’,就像帝释天宫中宝殿上宝网上的一个珠子。‘顿现无尽宝珠’,无量无边的一切宝珠都在一个珠中出现。所以‘念阿弥陀一佛,速满无边性德。’书中极赞专念阿弥陀佛的殊胜,很快圆满无边的自性本具的功德。这个《密释》的无上开示,大开诸佛的秘藏,显示持名一法总摄一切法的功德,只要专念弥陀,就可迅速圆满自性本具的无边妙德。这正是佛的知见,这不是众生知见。念佛的福、念佛的德,以及殊胜功用,‘唯佛与佛乃能究竟’,只有佛同佛才能彻底知道。若能了知很小的一部分,已经超凡入圣。一般只彷彷佛佛,迷迷糊糊,将信将疑,似懂未懂而已,因为这个法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成佛以来。于今十劫’。阿弥陀成佛到现在,一共有十劫了。这也是权说,若论实际,阿弥陀佛和释迦牟尼都是久远成佛了。《法华经》说,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都是无量劫前大通智胜如来没出家时的王子,他们本来是弟兄,后来都随父王出家了。释迦牟尼成佛以来,无量无边的尘点数的劫,是不可说不可说的多劫。阿弥陀佛同样早已成佛了,‘于今十劫’只是示现而已。‘今现在说法’,就直指当下了。‘今现在’,表示阿弥陀佛是现在佛,就在我们这个时候,正在给众生说法。再过多少年,有人读到‘今现在说法’,就是说在他正读经,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正在说法。‘有无量无数菩萨声闻之众恭敬围绕’。极乐世界本土有无量无边的圣贤大众,十方无量世界还有无量无边的圣贤到来礼觐听法,法会广大庄严,都围绕弥陀座下,恭敬听法。
皆愿作佛第十
【佛说阿弥陀佛为菩萨求得是愿时。阿阇王子。与五百大长者。闻之皆大欢喜。各持一金华盖。俱到佛前作礼。以华盖上佛已。却坐一面听经。心中愿言。令我等作佛时。皆如阿弥陀佛。】
本品是说,佛答阿难后,法会中有一王子与五百大长者,都以金华盖供献释尊,并愿自己成佛时,一切都像阿弥陀佛。
本段大意:佛说完了阿弥陀佛在菩萨因地当中,成就了所发弘誓愿海的时候,法会中有一听经的王子,名字叫阿阇,他同五百位年高德重、威望很高的大长者,听佛说法之后,都引发了空前未有的欢喜心,各各拿了一个金质的花盖到佛前礼拜供养。这五百零一人都是在家居士,他们共同行动,又带了同一的供品,可见他们是一同来的。他们把花盖奉献以后,就都回到大众中,在一旁安坐听经,这时每人心中发愿,愿我们成佛时,一切都同阿弥陀佛一样。文中是‘我等’,足见这是共愿。
【佛即知之。告诸比丘。是王子等。后当作佛。彼于前世住菩萨道。无数劫来。供养四百亿佛。迦叶佛时。彼等为我弟子。今供养我。复相值也。时诸比丘闻佛言者。莫不代之欢喜。】
本段大意:阿阇世王子等发起大愿,世尊马上就知道了,所以说我们的起心动念,如来悉知悉见,我们的心和佛心没有一毫一厘的间隔。佛当时就告诉在会的一万二千大比丘:王子等人,以后都要成佛。这也相当在大会中,为这五百零一人授记作佛。佛并对大家说:他们前世一直都修习菩萨的大行,安住于菩萨之道,经过了无数大劫,曾经供养过四百亿(亿最小是十万,最大是万万)佛,广种功德,今天又发起愿如同阿弥陀佛的殊胜大愿,所以都必定成佛。
末后佛再指出这些人与佛的宿缘:在迦叶佛住世的时候,他们是我的弟子,今天在法会上,他们供养我,这是再度相逢了。
当时会上一万二千大比丘听佛所说,没有一个人不替阿阇王子等五百多人欢欢喜喜。经中有三处应该重视:(一)是发愿。阿阇王子等才发愿我们皆如阿弥陀佛,马上就得到授记,将来一定成佛。(二)是因缘。过去生中在迦叶佛时,他们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现在又在法会相逢,又献供养又来听经,又进一步结缘。因为缘法很重要,佛也不能度无缘。当年佛在王舍城的时候,有三分之一人不但没有见过佛的面,根本没有听到过名字。佛这么样的威德,还有三分之一的人连佛的名都不知道,就是因为他无缘。(三)本法居士非常相宜。在《德遵普贤品》,文殊、普贤、弥勒之后,就是贤护等十六正士,都是在家菩萨。在本品中,听佛说完法之后,首先欢喜振奋来献供养,来发大愿,又是阿阇世王子等五百多在家人。正是表示净土法门非常适合于在家人。在家人就更需要这个,因为在家人有工作,有家庭,有负担,有好多事,还想靠禅定种种的其他的办法,就是行不通,所以在家人非常相契。
国界严净第十一
【佛语阿难。彼极乐界。无量功德具足庄严。永无众苦。诸难。恶趣。魔恼之名。亦无四时。寒暑。雨冥之异。复无大小江海。丘陵坑坎。荆棘沙砾。铁围。须弥。土石等山。唯以自然七宝。黄金为地。宽广平正。不可限极。微妙奇丽。清净庄严。超逾十方一切世界。】
自本品到第二十一品,主要宣演极乐的国土庄严。《往生论》的画龙点睛的妙语—极乐三种庄严(一佛、二菩萨、三国土)入一法句,一法句即清净句,即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所以极乐全部只是一清净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其中万事万物,一草一木,没有一样不清净;没有一样不是真实智慧—甚深般若的显现;没有一样的本体不是无为法身。法身无相无为,也无无相,也无无为,所以繁兴大用,现一切相。昙鸾大师《论注》说:‘相好庄严即法身’,全显事理无碍无上殊胜的离言境界。若专执法身无相,则未免仍偏于执理废事。因此,经中一切妙相,‘当相即道’(这是密宗言语);‘即事而真’,事相即是真如。而且事相体用一切圆融无碍,一毛一尘没有一样不是圆明具德,一一竖穷三际(串彻于过现未三世),横揽十虚(在空间遍一切处),一一都是不可思议。不能以情相见,不可思虑而知,所以处处事事无碍,处处是一真法界。这是我们在研读以下二十品经文前首先应当明白的。
本段大意:佛对阿难说:那个极乐世界,是无量功德所成就,所以国土庄严清净,具足一切庄严,永离种种苦难、三恶趣(鬼、畜、地狱)与魔恼的名字。众苦诸难恶趣魔恼,连个名都没有,何况有实。国中没有春夏秋冬、寒冷暑热、阴雨的现象,也没有海洋、河流、山陵、坑坎不平、荆棘、沙漠、铁围山、须弥山、土石所成的种种山,只是一片平坦整齐、广大无边、以自然七宝和黄金所成的大地。国土是妙中的妙,所以叫‘微妙’,华丽中的华丽,所以叫‘奇丽’。国土的清净庄严超过十方一切世界。以下再把重要文句详细解释一下:
‘无量功德具足庄严’。昙鸾大师《论注》说:‘从菩萨智慧清净业起,庄严佛事。依法性入清净相。是法不颠倒,不虚伪,名为真实功德也。’《论注》是说:法藏菩萨住真实慧,庄严佛土,所以说是‘菩萨清净业起,庄严佛事’。这两种说法是完全一致的。《往生论》又说,极乐三种庄严,入清净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现《论注》说:‘依法性入清净相’。法身即是法性身,也即是法性。法藏菩萨庄严佛土,是从法身理体显现清净国土,这也就是《往生论》国土庄严入清净句,即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正因本体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这是真实之际,‘不颠倒,不虚伪’,所以这样显现的一切事相,‘名为真实功德’,更没有任何另外的一法。盖离开了真实便是虚伪,所以真实功德就是‘无量功德’,自然也就‘具足庄严’。
‘诸难’又叫八难:(一)地狱难。在地狱中闻法很难。(二)畜生难。(三)饿鬼难。(四)长寿天难。寿五百劫,是色界四禅中的无想天。他的无想跟鱼在冰中冻了一样,一旦冰化鱼又能动了。(五)北俱卢洲,那儿佛不去,困难。(六)盲聋喑哑难。瞎子、聋子、哑吧,这都很难。(七)世智辩聪难。自命聪明的人都要警惕,如果你只是世间邪智,再加上能说会道,长于舌辩,会写文章,喜爱外道理论,不信出世正法,就属于这一类,要成道很难。(八)生在佛前佛后难。最后是生到不遇见佛的时候,很困难哪。
‘恶趣’,就是三恶道。‘魔恼’,魔能恼害人的身心,所以也叫魔恼。魔是魔罗的略称,也就是他化自在天中魔王波旬的另一个名字,这类鬼神有很大的魔力,能恼害修行人。
‘亦无四时。寒暑。雨冥之异’。‘四时’是春夏秋冬。‘寒’是大冷,‘暑’是大热。‘雨’是下雨。‘冥’是阴天。这些都没有了,那就永远在温和晴朗的天气之中。以上是天时。至于地理,也没有大小江海的惊涛骇浪、丘陵坑坎的蜀道难行,荆棘不生,沙砾绝迹,更没有铁围须弥土石等山,只是一片平坦方正的无边大地。须弥山是四大部洲的中心,铁围山是周边。日月围著须弥转,四天王天在这个须弥山的半腰,顶上是帝释所住的帝释天。须弥山以上还有色界天、无色界天,都在空中了。这是一般世界的安立情况。
但在极乐,须弥山、铁围山都没有了。在极乐世界‘唯以自然七宝、黄金为地。’地是七宝跟黄金所合成。‘自然’表示不是造作所成,不因安排而得,所以说是自然。这是由于修德有功,性德的自然显现。七宝的名称各经不同,这无所谓,这些宝只是打比方而已。因为极乐的美妙,世人无法想像,只好用世间的宝来作譬喻。本经七宝是:金、银、琉璃、水晶、琥珀、美玉、玛瑙。至于地的形态,则是‘宽广平正,不可限极’。‘宽’是宽阔,‘广’是广大,‘平’是齐平、平等,‘正’是正大。地平如掌,没有边际。因为它‘不可限极’,所以《疏钞》说‘分明在目前’。极乐世界的天时没有寒暑阴雨之别,一味是温和晴朗,大地上没有山河险阻,一片是平坦宽广,这都是由于法藏菩萨住真实慧,庄严佛土,所以心净土净,心平地平,心和一切皆和。正如昙鸾大师说‘依法性入清净相’,极乐众相都是依性而入,法性平等一味,无差别相,所以天时地形无有差别;法性广大无有边际,所以极乐国土不可限极;法性普具善美,穷微极妙,所以‘微妙奇丽,清净庄严’。‘妙’就是胜妙难思,‘微妙’就是妙中之妙、难思中的难思。‘丽’就是华丽,‘奇’是奇特,‘奇丽’就是独超无比的美妙和华丽。《观经》说,极乐大地是七宝所成,每一个宝里有五百色光,这些光就像花朵,像群星,像月亮,悬在空中。极乐世界美妙奇特,最重要之处在于整个极乐都是清净庄严。世间也有许多惹人爱恋喜悦的东西,如诱人情欲的邪香、郑卫之声的音乐、令人狂乱的流行舞蹈,令人心欢,令人中毒。但极乐国中一切景色令人心悦而无染著,境与心都是‘清净庄严’。清净是无染,庄严是具德;清净令人心静,庄严令人心敬。这就因为极乐国土是清净本性所庄严成就,所以微妙奇丽,清净庄严,超越十方一切世界。
【阿难闻已。白世尊言。若彼国土无须弥山。其四天王天。及忉利天。依何而住。】
说到这儿阿难就问了:彼国没有须弥山,那么四天王天、忉利天(在须弥山顶),在哪儿存在著?阿难是按这个世界的现况发问。
【佛告阿难。夜摩兜率。乃至色无色界。一切诸天。依何而住。阿难白言。不可思议业力所致。】
佛就反问阿难:我们这个世界,夜摩天(从夜摩以上的天住于空,叫空居天)、兜率天、色界天、无色界天依什么住啊?这些天界住于虚空并不依赖须弥山,你为什么认为必须依须弥山呢?阿难答:是不可思议业力所致。‘业’是造作,例如目前小学生在家中应做的功课练习,叫做家庭作业。俗话中事业的‘业’也是这个含义。行善的业叫做善业,作恶的业叫恶业。善业就有出生善果的力量和作用,恶业就有出生恶果的力量与作用,这就是业力。阿难是说,从夜摩天以上的诸天,不依靠须弥山能住于虚空,是因众生不可思议的共同业力所造成的现象。
【佛语阿难。不思议业。汝可知耶。汝身果报不可思议。众生业报亦不可思议。众生善根不可思议。诸佛圣力。诸佛世界。亦不可思议。其国众生。功德善力。住行业地。及佛神力。故能尔耳。】
佛就对阿难说:不思议业你可以知道嘛?你本身的果报不可思议。‘果报’,总起来说,是指过去所作的善业或恶业所感得的结果与回报。佛接著又说:‘众生业报亦不可思议’。‘业报’指业因与果报。《普贤行愿品》:‘由贪嗔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据《俱舍论》恶业势力最为强盛,虽世尊也不能遮免抑制。)所以,‘众生业报亦不可思议’。‘众生善根不可思议’。所以《大集经》说:‘众生之行不可思议,众生境界不可思议。’这两句话很深很深。临济禅师说:‘你欲识佛祖么?只你能听法的便是。’又说:‘每日多般用处,欠少什么?六道神光,未曾间歇。’六道神光: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能尝味、口能说话等等,都是神光作用,从来没有间断。这个是临济的语录中的精华。禅宗古德有一最精妙的偈语:‘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识得性,无喜亦无忧。’偈语是说:凡人的心总是随著外境而转动,这本是妄动,但是这能随外物而转动之处,实在是幽深奥妙。若能认清了这个转处,那就是随著流转而认识本性了,识了自家本性,当下虚空粉碎,大地平沉。虚空都碎了,还有什么叫‘喜’叫‘忧’。以上‘听法的便是佛’、‘六道神光未曾间歇’、‘随流识性’,皆直指众生的善根,实在是超情离见,不是思量分别之所能知。以上是宗门,若论教下,亦复如是。《法华经》说:‘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都成佛道了,所以同显众生的善根不可思议。
‘诸佛圣力。诸佛世界。亦不可思议’。《宗镜录》:有五种力不可思议,佛法威德力是五种力之一。佛力不可思议,故成就的佛土也不可思议。昙鸾赞叹极乐世界,‘光’作佛事怎么可以思议!‘水’作佛事怎么可以思议!底下都有,树影子也能作佛事,声也能作佛事,怎么可以思议呀!最后还有一句话,最重要,赞诸往生者‘不断烦恼,得涅槃分,焉可思议’!往生极乐的人没有断烦恼就得涅槃,这样的殊胜方便怎么能思议!这正是极乐世界不可思议中的不可思议。
‘其国众生。功德善力’。‘其国’,指极乐国。‘善力’,修善所得之力。往生众生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正助兼修,有种种的功德善力,于是可以安住在阿弥陀佛大愿大行大业成就之地。安住极乐就是‘住行业地’(住于弥陀行愿成就之地)。进一步据昙鸾大师说:见弥陀身相得平等身业,闻佛的名号得平等口业,遇见光知法得平等意业。住于如来身口意,这就是住于如来行业地。由于往生众生有殊胜功德善力,并且安住极乐学习弥陀所行,更加上导师阿弥陀佛的威神功德力,所以彼土不赖须弥山。
【阿难白言。业因果报。不可思议。我于此法。实无所惑。但为将来众生破除疑网。故发斯问。】
阿难禀白说:这个业因果报不可思议,我没有疑惑。极乐世界以无比殊胜的因,得无比殊胜的果,我没有疑惑。我是为将来的众生,替他们破除疑惑,代替他们提问。
光明遍照第十二
经中正在讲极乐世界依报、正报的种种庄严,这些庄严,都是事相,所以有人感觉净土法门跟《金刚经》好像是两回事。但《净修捷要》中‘托彼依正’(借彼土的依报、正报),‘显我自心’(来显明我自己的心)。所以种种依报、正报、无量寿、无量光、泉池宝树,都说的是自性,不是心外取法。所以先要有这个根本的认识,才是真正信入净土法门。
【佛告阿难。阿弥陀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诸佛。所不能及。遍照东方恒沙佛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若化顶上圆光。或一二三四由旬。或百千万亿由旬。诸佛光明。或照一二佛刹。或照百千佛刹。惟阿弥陀佛。光明普照无量无边无数佛刹。诸佛光明所照远近。本其前世求道。所愿功德大小不同。至作佛时。各自得之。自在所作不为预计。阿弥陀佛。光明善好。胜于日月之明。千亿万倍。光中极尊。佛中之王。】
本段大意:佛对阿难说:阿弥陀佛的神威和光明,在最尊贵中居第一位,十方一切诸佛都比不上。佛光遍照东方如同恒河的沙子一样多的佛刹,其余南西北三方与上上下下,也都一样是普照。倘若是化现的顶上圆光,可以是几由旬,或百千万亿由旬。至于诸佛的光明,近的照一二佛刹,远的照百千佛刹,唯独阿弥陀佛光明普照到无量无边的佛刹。诸佛的光明所照的远近,根据他前生求道时所发的愿的大小和种种不同,在成佛时各各自然得到不同的佛光的妙果。都是自然成功,不靠安排造作。阿弥陀佛光明贤善美好,超世间日月的光明千亿万倍。阿弥陀佛的光明在一切佛光中极为尊贵,弥陀实是佛中之王。
‘佛告阿难。阿弥陀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诸佛。所不能及’。‘威’是威德。‘神’是神妙、神采。阿弥陀佛的威神光明在十方的佛中最尊第一,所以佛的光明称为光中极尊,弥陀号为佛中之王。至于佛佛道同,‘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为什么出现了最尊和第一的差别呢?日本古德望西师回答得好,他说:‘常同常别。’经常是同,又经常是别。所以这四个字,道理很深。在我初学法的时候,常听见上师说‘于差别中解无差别意,于无差别中解差别意’。经常无差别是‘常同’,经常有差别是‘常别’。现打个譬喻,故宫珍宝馆有许多金器,我告诉你这些东西都是一样的,都是金的。这句话成立。又告诉你这是不一样的,这个是盆,这个是碗,这个是塔,这个是佛像。并且佛像也不一样,这是释迦牟尼佛,那是阿弥陀佛,有种种差别。这句话也成立。刚才我说是同,这话成立;现在又说不同,有差别,也成立,所以‘常同常别’。所以不同于形式逻辑,承认了同就不承认别,承认了别就不承认同。诸佛妙德相证是同;菩萨成佛各有愿力,所以随著本愿的内容不同成就自然不同。发愿有大小,所以光有胜劣。因为法藏大士在因中发愿就是要‘我作佛时。光明无量……绝胜诸佛’。所以成佛后,佛光最尊第一。法藏发这样大愿不是想我要拔尖,要超过一切佛。若有这类思想,那就是魔了。这是为度众生故,要给无量众生最大的真实之利,所以他需要光明无量。
‘遍照东方恒沙佛刹’。佛的光明,可以照东方印度恒河的沙子那样数不清的佛刹(三千大千世界是一个佛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就是十方(正有四方,四个犄角又四方,再加上下就十方),佛的光明都能照到。‘若化顶上圆光’。佛顶上圆光的大小呢,‘或一二三四由旬’(由旬这是个里数,是古代印度行军一天的里程。有的说相当于我们四十里、五十里、六十里等等。总之是五十里地左右)。佛顶圆光有的是一两个由旬、几个由旬,有的佛是百千万亿个由旬。佛的光明,有的照一两个佛刹,有的照百千个佛刹。唯独阿弥陀佛的光明是普照无量、无边、无数佛刹。诸佛光明所照远近,本于他前世求道的时候所发的愿的功德大小不同,‘至作佛时。各自得之’,所以愿不虚发。‘自在所作。不为预计’。等到得道成佛的时候,自然而然就这样形成了,不是事前设计安排的。‘阿弥陀佛。光明善好’,这光明之善,光明之好,‘胜于日月之明。千亿万倍’。所以他的光是光中极尊,阿弥陀是佛中之王。
【是故无量寿佛。亦号无量光佛。亦号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等光佛。亦号智慧光。常照光。清净光。欢喜光。解脱光。安隐光。超日月光。不思议光。】
‘是故无量寿佛。亦号无量光佛’,一直到最后‘不思议光’,出了十二种光的名称。这十二光名,也称十二光佛,总之都是无量寿佛的名号。在《首楞严经》这个大势至法王子和其同伦五十二菩萨一起来在佛前说,过去恒河沙劫以前(所以我们说十劫是示现,这个地方又一个证明)‘有佛出世’,名字叫无量光(你看无量光不是恒沙劫前就成佛了嘛)。‘十二如来相继一劫’,有十二个如来在一劫中相继成佛。‘最后佛名为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是从恒沙劫以前的无量光佛那里学到了念佛三昧,所以大势至菩萨是净土宗的初祖,是专纯修持名念佛的。
(一)‘无量光’。昙鸾大师(现在我们净土宗祖师里头遗漏了昙鸾大师和道绰大师,今后必须更正。)在《论注》里发挥净土宗玄旨,非常透彻,是称为大德。他还著有《赞阿弥陀佛偈》对于十二光佛,每佛他都作了一个偈子。赞无量光偈有:‘智慧光明不可量,故佛又号无量光,有量诸相蒙光晓,是故稽首真实明。’这四句话深有意趣。大师这个赞,契合诸佛的本心,指出光明的殊胜体性。我们不要把光明只看成是事相,应知光明就是智慧,智慧跟光明是不二的。为什么可以这么说呢?这个无上殊胜的妙义,可以从《首楞严经》得到理解。经中《观音圆通章》说:‘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闻复翳根除,尘销觉圆净,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经中大意是,从耳根这一根返闻自性,达到本源,所有六根同时都得解脱。恢复了闻性,如幻翳的六根顿然销除,外面的六尘同时销灭,显现了圆净的本有的觉性。清净达于极度,本有的光明自然显发,寂而常照,含容十方虚空。)这一段经文说明了恢复闻性,六根解脱,尘消觉净,净极光通,全部显示了智慧与光明的不二和两者的妙用。以下几句经文更有帮助:‘尘垢应念销,成圆明净妙,余尘尚诸学,明极即如来。’智慧与光明都登峰造极即是如来。根据所引《首楞严经》文,我们可以理解昙鸾大师偈中‘智慧光明’之义。下说‘不可量’。由于众生六根六尘都成障碍,因此一切都有限制,都是有碍。佛是根尘俱消,觉性圆满,所以一切无碍,不能局限,无法称量!所以说无有量,所以佛号无量光。凡是有量的一切根心世界都因佛光而能开晓,‘是故稽首真实明’啊。这个明称为真实明。所以我们看古人的东西,一个字都不能放过。‘真实明’是说这个光明就是真实,所以要礼敬。本经的特点就是三个真实:真实之际,真实之慧,真实之利。这里昙鸾说的真实明,佛光也是真实。由此可见极乐的依报正报是纯一真实。
前头讲过弥陀的本愿‘一切皆成佛’,所以光明就是真实就是佛。宋大慧禅师说:‘只以此光宣妙法,是法即是此光明,不离是光说是法。’极乐世界一切都可以令人增长善根,都可以做佛事。国中万物放香,香可以做佛事。菩提树影能令见者得三种忍,都是在做佛事。可见极乐一切都有妙用,但是唯有光明的妙用无穷。十二光佛都是显示佛光的妙用,佛光是光中极尊,佛是佛中之王。可见佛之功德远胜余佛也,因佛光妙用超过一切。《礼赞》说:‘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唐玄奘大师所译阿弥陀经叫做《称赞净土佛摄受经》,经说:‘彼如来(阿弥陀佛)恒放无边妙光,遍照一切十方佛土,施作佛事。’以上引证,足证极乐主要是以光明摄化众生,施作佛事,正与禅宗大慧禅师的‘只以此光宣妙法’完全相合。下一句:‘是法即是此光明’,正显是法与光明本来不二,即智慧与光明不二。‘是法’,指真如与诸法实相,即是真实之际。昙鸾大师称无量光为真实明,真实明就是本经的真实之慧,是真实之际所发的光明,所以光明就是智慧。‘不离是光说是法’。‘是光’指佛光,清净本体所发的光,不离这个光明来说真实之法。光明是真实之际的照用,本体的照用就是真实之慧,显示光明与智慧的不二。‘只以此光宣妙法’就正是惠以真实之利。正显本经的三真实。本经中说:佛光照到的人‘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又‘遇斯光者。垢灭善生。身意柔软。若在三途极苦之处,见此光明,皆得休息,命终皆得解脱。’又《观经》说:‘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都是给予众生真实之利。所以昙鸾大师偈中说‘有量诸相蒙光晓’。因为这是智慧光明不二的真实明,所以能开晓诸有中一切的相。偈中的‘开晓’,在此处是显现的意思。至于众生,也是诸有中一切相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的意思,简浅的说就是开示众生明悟本源。这就是一切众生蒙光晓的真实之利,因此明晓了达真实之慧。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说:一个众生如果遇见弥陀如来的光,意业上的种种缠缚都可解脱了,‘毕竟得平等意业’。将得到如来究竟的平等意业,也就是自己与佛心心相印了。这就是遇见佛光所得的利益。所以昙鸾大师最后要‘是故稽首真实明’,要向佛光顶礼了。
(二)‘无边光’。许多古德把‘边’字解释为边际。‘无边’乃是显示佛光普照、广大无边的意思。唯昙鸾大师高出一著,把‘边’字解成‘二边’、‘边见’的边。昙鸾大师赞佛偈中:‘解脱光轮无限齐,故佛又号无边光。蒙光触者离有无,是故稽首平等觉。’昙鸾大师用解脱来注解无边是比其余的人都殊胜。解脱是涅槃三德(法身德、解脱德、般若德)之一。法身是人人本具,但因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不能契合实际,了解真如之法本来不二),不觉起念,于是堕在无明,辗转成为无量烦恼与缠缚。现要解脱,返本归元,认识本有的法身,就须清除一切差别,远离两边,合于中道,契会真如。因此解脱正显离边绝待,所以昙鸾大师用十二光中解脱光来显明‘无边光’的深义。这是第一层,以下还有。‘轮’是圆具之意,例如自行车的轮子,轮是圆的,轮中装有许多根轮条,少了几根条你就不好用了。所以‘轮’是表示圆具,具足。所以解脱光轮,就说明解脱德的圆满具足。‘无限齐’。‘限’是局限,‘齐’是同样,所以‘无限齐’是没有局限,也没有能跟他同等相比的。没有局限所以称为‘无边’。这是第二层涵义。赞中第三句‘蒙光触者离有无’。有是一边,无是一边。人都在边见之中,要不就说有,要不就说无。可是佛光一照,就离开了有无两边,离开了一切边,边和中也都离了,一切不二,契合中道,究竟解脱,所以称为解脱光。这才是无边光的殊胜本意。这也就是《论注》所说:蒙光一照,得到阿弥陀佛的毕竟平等的意业。平等之中当然就没有一切边见的差别了。末后赞云‘是故稽首平等觉’。‘平等觉’就是指阿弥陀佛。汉译的《无量寿经》就称为《清净平等觉经》,所以无量清净平等觉也就是阿弥陀佛的名号。觉就是佛,汉译的本经称阿弥陀佛为无量清净佛,又称为无量清净觉。所以无量清净平等觉就是无量清净觉,就是无量寿佛,就是阿弥陀佛。昙鸾大师这四句偈,粗浅的大意:无边光者就是远离开一切有无等等的边,而得解脱,圆满具足,就是圆证涅槃三德中的解脱德。这个光的妙用是没有局限,一切光都不能同它相等,相比。凡是蒙受此光照触的人都离开有无等边,得到解脱的真实利益。所以我顶礼无量寿佛—平等觉。
(三)‘无碍光’。昙鸾大师偈:‘光云无碍如虚空,故佛又号无碍光,一切有碍蒙光泽,是故顶礼难思议。’‘无碍’是自在无碍的意思。没有障碍,才能自在;相反,处处都受抵制,都有约束缠缚,便没有自在了。世间最无碍的是虚空,阿弥陀如来所放的光或云(云状的光)也都同虚空一样,没有任何障碍,所以佛光又号为‘无碍光’。本师释尊说:‘我为法王,于法自在。’所以佛光,一切无碍。众生在迷,在缠缚之中,处处都是障碍,这些有碍的苦难众生,若能蒙受佛光的照临,都受佛光的恩泽,消除障碍,足证佛的悲心愿力、佛光的妙用,都不可思议,所以我应顶礼。
(四)‘无等光’。见唐宋两译,魏译是‘无对光’。‘对’是对比,‘等’是等同,都有相等相同的意思。无等与无对只是译者用字的不同,所以可以引用昙鸾大师赞无对光的偈语。偈子是:‘清净光明无有对,故佛又号无对光,遇斯光者业悉除,是故稽首毕竟依。’佛心清净,所以佛光清净。佛的清净的光明,没有任何其他光明可以相等和对比的,所以称为无对光。没有对等,这是绝待,就没有对待了。用语言文字来解释绝待,是说不清楚的,勉强说有点像世间用语中的绝对。绝对,那就没有对待的了。可是大家要知道,你说个绝对早己是相对了,绝对跟相对就是一对,它就有对了。这是语言达不到的,这些道理只有自己真实用功,真参实究。‘从门入者,不是家珍’。大家所看到所听到的,都是从眼耳等门进来的,这不是你自家的珍宝。《首楞严经》佛问文殊:你是不是文殊?文殊大士答:‘我真文殊,无是文殊,若是文殊,则二文殊。’这个意思绝待了。文殊菩萨说:我真文殊,没有什么叫是文殊,倘若是文殊,那就有两个文殊了。真文殊,没有什么是不是,说是说非,早是落二落三。所以无等光,没有对待,正显本经的真实之际。
(五)‘智慧光’。昙鸾大师在无量光佛偈中已指出‘智慧光明不可量,是故稽首真实明’。赞无量光为真实明,显明佛光是从真实本体所发的光明,佛光即是真实之慧,所以智慧光明本来一体无二。这方面前已宣明,所以在本偈中,只赞智慧光的妙用。偈说:‘佛光能破无明暗,故佛又号智慧光。’因能破无明的只有智慧,佛光既能破除众生无明心垢,所以称为智慧光。唐代高丽大德憬兴说:‘光从佛无痴善根心起,复除众生无明品心,故智慧。’憬兴师说佛光从清净心所起,又消除众生无明,所以是智慧。佛光具有消除众生根本无明的妙用,真能给众生真实之利,所以阿弥陀佛赞为光中极尊、佛中之王。
(六)‘常照光’。见《宋译》,《魏译》是‘不断光’。净影师说:‘常照不绝,名不断光。’足证《宋译》的常照光就是《魏译》的不断光。昙鸾大师偈:‘光明一切时普照,故佛又号不断光。’赞佛光明在一切时中,光明普照,没有间断,没有遗漏。妙光普照,妙用常存,大恩大德,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七)‘清净光’。昙鸾大师说:‘道光明朗色超绝,故佛又号清净光,一蒙光照罪垢除,皆得解脱故顶礼。’大师称佛光是道光,当然远远不是凡情的俗光,火、珠、日、月等等。这是由于道而生的光,与道一味的光,所以明朗,并且妙色超绝,超过一切世间,所以称为‘清净光’。大师又说,这光只要一照到你,罪垢就消除了,都能得到解脱呀,所以我顶礼阿弥陀如来。所以《往生论》说‘极乐世界三种庄严入一法句’。一法句是什么?清净句。清净句是什么?就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所以这清净光就是清净句,就是法身,也正是我们的自心,所以才能有如是不可思议的妙用。
(八)‘欢喜光’。昙鸾大师偈:‘慈光遐被施安乐,故佛又号欢喜光。’遐,是远,是广。由佛慈心而生的光,能普遍照到无极的远方,能把安乐普施一切众生,众生得到安乐皆大欢喜,所以又号欢喜光。
(九)‘解脱光’。见《宋译》,《魏译》只有‘无称光’。从昙鸾大师赞光偈可以看出,无称光的实德,即是会本所选《宋译》的解脱光。赞语说:‘神光离相不可名,故佛又号无称光。因光成佛光赫然,诸佛所叹故顶礼。’‘神光’是赞佛光神妙,凡情是无法推测。神光本是光,但神光是离开相。光离开一切相正显即相离相,当相即道。这个是密宗的道理,当相即道,即事而真。不需要除去一切事才是真,事就是真。这同《首楞严经》‘一切事究竟坚固’完全一致,事相并非虚妄,而是究竟坚固。一切事都究竟坚固,正与本经的‘一切皆成佛’同是一真法界,无上大圆满境界。这样的妙光,它的妙德,无法安名,无法称赞。阿弥陀佛的成就,正因如是离相的妙光,所以昙鸾说‘因光成佛’。如是妙光炳赫虚空,十方诸佛都同声赞叹这样不可思议的光明,所以昙鸾由衷发出愿向光顶礼。
大师的赞语也正切合《宋译》的‘解脱光’,解脱德是涅槃三德,只有当相即道,才能不为相累,真正离了相。必须即事而真,才入如来智海,触目菩提,‘因光成佛’,正显智光妙用,照见五蕴都是第一义空,烦恼即菩提,究竟解脱。由般若德而解脱德,恢复本有法身德,圆证无上菩提。正是因光成佛。乃知此光正指解脱德,修德功圆,究竟成佛。可见《宋译》中‘解脱光’正与《魏译》之‘无称光’不二。佛光离相,指出事理之本体;因光成佛,显出解脱光的妙用,所以经中说,赞佛光明,至心不断,即可往生。
(十)‘安隐光’(即安稳光)。见《宋译》,在《魏译》中是‘炎王光’。昙鸾大师偈中是‘光焰王’。《唐译》是‘光照王’。昙鸾大师赞:‘佛光照耀最第一,故佛又号光焰王。三途黑暗蒙光启,是故顶礼大应供。’魏唐两译与昙鸾大师赞中,这个光的名字中都有一个王字,大师赞中又说‘佛光照耀最第一’,正显弥陀光明是光中极尊,乃光中之王。所以称王的原因,就在于最难救度最极苦痛的三恶道众生,在恶道之中蒙光启发,离苦得乐,成就菩提。这是十方诸佛度生大愿登峰造极的地方。显此光德,所以《宋译》此光用安稳为名。脱离三恶道,往生极乐,无有诸苦,但受众乐是安;在彼国中寿命无量,证不退转,一切外缘莫不增上,决定解脱,因光成佛,万修万去,万去万证,极安极稳。足证弥陀悲心、愿力、智慧、方便,圆满究竟,超胜一切,光中极尊,佛中之王。
《宗镜录》说:‘安隐快乐,则寂静妙常。’既寂静又妙常,是寂而常照。既妙常又寂静,是照而常寂。可见‘安稳光’正指常寂光,所以魏唐等译光名中都有王字。常寂光是法身弥陀的妙德,所以能令三途众生蒙光离苦,向道众生因光成佛。
(十一)‘超日月光’。昙鸾大师‘光明照耀过日月,故佛号超日月光。释迦佛叹尚不尽,故我稽首无等等。’《超日明三昧经》中说,太阳的光能照一切有形,生长天地万物,但不能照无形……不能照明人的本心。太阳来了,黑暗取消了,看见东西了。但是自心是什么?自己不知道。在这方面太阳就没有用了。超日明三昧能普照十方,一切不能障碍。对于欲界、色界、无色界和六道有情,都能彻照,令明本心。超日光三昧尚且是这样,何况弥陀光明超越一切,具足一切三昧,所以佛光就号作超日月光。
(十二)‘不思议光’。见唐宋两译,《魏译》为难思光。昙鸾大师说:‘此光除佛莫能测,故佛又号难思光。十方诸佛叹往生,称其功德故稽首。’不思议光,偈中指出,佛这个光明除了诸佛之外,大菩萨也不能测。所以本经说:‘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正是不可思,不可议。例如佛的他受用实报庄严土,各地菩萨所见不一样,所现不一样。至于佛的自受用实报土,一切菩萨都不能知。这个光除了佛之外,一切大菩萨莫能测,无法思考,不能宣说,所以称为‘难思光’。这个光,即是唐宋两译的‘不思议光’,不思议就是不可思议。我们《阿弥陀经》的名字就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又《鼓音声王陀罗尼经》,当时法会上‘十方恒沙诸佛,皆共赞彼安乐世界所有佛法不可思议,神通现化,种种方便不可思议。若能有信如是之事,当知是人不可思议,所得业报,亦不可思议’。这给我们现在能信净宗的人一个证明,一个授记。你只要信,你就是不可思议,你所得的果报也不可思议。以凡夫身,到极乐世界,就是阿鞞跋致,这真是不可思议。这也就是不可思议的果报。因为这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对于这样难信之法能生信心,所以就有这么大的功德。念一个佛名,一切佛就护念。念佛的人,佛就护念,大势至菩萨首先护念,阿弥陀佛派二十五位菩萨来护持你。再有一句最极重要与殊胜的话—《弥陀要解》中蕅益大师说:‘行人信愿持名,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故亦曰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大师是说,行人如果能够深信切愿持念佛号,你就把佛的功德全都摄受过来了,成为你自己的功德。佛的功德全部摄入成为自身功德,自己就具有弥陀的功德,所以说念佛时即成佛时。这正是不可思议功德之利,就是本经中所说的‘惠以真实之利’。所以印光大师称赞《要解》说:‘理事各臻其极(说理说事都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为自佛说此经来第一注解……纵令古佛再出于世,重注此经,亦不能高出其上。’大师说古佛再来亲自注解也不能比《要解》再高了。印光大师真是蕅益大师的知音。所以大家如果真正发无上菩提心,就请多多参研《弥陀要解》。常看看,如教修行,定在‘不思议’光中,全摄阿弥陀如来不可思议功德,成为自己的功德。
【如是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其有众生。遇斯光者。垢灭善生。身意柔软。若在三途极苦之处。见此光明。皆得休息。命终皆得解脱。若有众生闻其光明。威神功德。日夜称说。至心不断。随意所愿。得生其国。】
经文大意:上面说的十二种殊胜妙光,普遍照耀到十方一切世界。佛光虽在十方世界中平等的普照,但能见到佛光的人,仍是十分希有的,所以经说‘其有众生。遇斯光者’。佛光普照,为什么众生有遇,有不遇呢?可以打个譬喻,例如常用的收音机,广播电台播送节目的电磁波遍一切处,东西南北各方都能收到,但是收音机的天线、各种零件出了故障,或没有调好,甚至只有一根线的接触不良,就会收不到。电磁波譬喻佛光的常照遍照,收音机有故障譬喻众生没有遇光。如果遇到佛光,你就尘垢消灭,善根增长,所以经中说‘垢灭善生’,并且‘身意柔软’。我们这个世界的人刚强难化,情见牢固,宁可舍命也不舍见,十种见惑,根深蒂固,对于佛陀超情离见的教化,不能信受,所以变成柔软就好教化了。倘若在三恶道里最极苦痛地方,‘见此光明。皆得休息’。更重要的是‘命终皆得解脱’,在这一期受苦的寿命终了之后,都可以立即得到解脱。否则三途一报五千劫,何日才是解脱时!所以众生若能闻知十二光佛的殊胜光明,以及光明能令众生破暗生明、除障解缚、顿脱生死、证三不退的威神功德(利人为功,归已为德,弥陀内证无上果觉的实德,故能外施究竟解脱的实益),听到之后‘日夜称说’,以至诚的心相续不断,‘随意所愿。得生其国’,随你本人的意愿都可以往生极乐世界,所以赞叹光明也可以往生。
寿众无量第十三
【佛语阿难。无量寿佛。寿命长久。不可称计。又有无数声闻之众。神智洞达。威力自在。能于掌中持一切世界。】
佛对阿难说:无量寿佛命有多久,没有方法能说,不可以称量,不可以计算,数目太大,电子电脑也算不出。还有声闻之众也无数,这些声闻都‘神智洞达’。‘神’,神通,‘智’,智慧,‘洞’者,贯通;‘达’者,通达。并且都威力自在,能够在手掌里头持放一切世界。以上这一小段经文包括两个内容:一个是佛的寿命无量。头两句就是‘寿命长久。不可称计’。因为佛是法身,就三际一如了。没有什么叫过去、现在与未来,过、现、未是一样,那既然过、现、未一样,未来即是现在、即是过去,过去即是未来、即是现在,这个时间就打破了。所以爱因斯坦就明白了时间是众生的错觉。实际是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佛证无生,既然无生,当然也就没有与‘生’对立的‘灭’。佛的法身是这样,从法身所现的一切圣众也都无灭,也就是寿命无量。又佛的无数声闻弟子都‘神智洞达’,他们具有神通智慧,透彻通达事理,并且‘威力自在。能于掌中持一切世界’。这样无比的自在威力,能在一个手掌之中握持一切世界,极显这个极乐世界不可思议。《维摩诘经》中‘菩萨以一佛土众生置之右掌,飞到十方,遍示一切,而不动本处’。这就是说,菩萨能把‘一佛土’即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全放在自己右掌之中,飞到十方佛国,显示给其中一切众生。菩萨虽在十方宾士说法,可是并没有离开本处。这又打破了众生的空间概念。《维摩经》同显一掌中持一切的不可思议境界。
【我弟子中大目犍连。神通第一。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星宿众生。于一昼夜。悉知其数。】
佛又说,‘我弟子中大目犍连’,在弟子中是神通第一。‘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星宿众生’,有多少星星,有多少众生,目犍连在一个昼夜之内全部都数清楚,都知道它们的数目。
【假使十方众生。悉成缘觉。一一缘觉。寿万亿岁。神通皆如大目犍连。尽其寿命。竭其智力。悉共推算。彼佛会中声闻之数。千万分中不及一分。】
假设十方的众生,都成缘觉,每一个缘觉都有万亿岁的寿命,神通都同大目犍连一样。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头,都竭尽他们的智力来推算极乐世界有多少声闻,仍是算不清,所计算出的数,达不到实际数目的千万分之一。
【譬如大海。深广无边。设取一毛。析为百分。碎如微尘。以一毛尘。沾海一滴。此毛尘水。比海孰多。阿难。彼目犍连等所知数者。如毛尘水。所未知者。如大海水。】
譬如大海,它的深和广都是没有边的。再假设把一根毛分成一百份,把它碎为微尘,拿一个小毛尘,去大海中沾一点水。这一滴水,跟大海水比,哪个多?哪个少呢?佛就告诉阿难,‘彼目犍连等所知数者’,因为十方众生都假设成为目犍连,所以佛称为‘彼目犍连等’。这样多的目犍连,这样竭尽寿命与智力来计算,所知道的数,就是毛尘上那一点点水,所不知道的是大海水。
【彼佛寿量。及诸菩萨。声闻。天人。寿量亦尔。非以算计譬喻之所能知。】
以上显示了极乐国中佛寿无量、声闻之数无量。本段表明,国中菩萨声闻天人都是寿命无量。凡夫往生到极乐的凡圣同居,没有断惑还是凡夫,这就称为‘天人’。‘声闻’也是如此,极乐国中都是大乘菩萨,哪里来的声闻,这是根据他断惑的程度,倘若先断了见思惑,这时的水平等于声闻,也就叫做‘声闻’。国中从菩萨到天人也都是寿命无量,‘非以算计譬喻之所能知’。凡夫若能带惑往生,一到彼土,就不退转,再也不退了。在这个世界,都是进进退退,甚至‘进一退九’,进了一步,退下九步。到了极乐世界既不退转,又是寿命无量,他不成佛,成什么!老不退转,老活著,那不就决定是即生成佛嘛!
宝树遍国第十四
【彼如来国。多诸宝树。或纯金树。纯白银树。琉璃树。水晶树。琥珀树。美玉树。玛瑙树。唯一宝成。不杂余宝。或有二宝三宝。乃至七宝。转共合成。根茎枝干。此宝所成。华叶果实。他宝化作。或有宝树。黄金为根。白银为身。琉璃为枝。水晶为梢,琥珀为叶。美玉为华。玛瑙为果。其余诸树。复有七宝。互为根干枝叶华果。种种共成。】
在彼佛国土极乐世界,有种种的宝树。‘或纯金树、纯白银树、琉璃树、水晶树、琥珀树、美玉树、玛瑙树’,是单独一宝所成,没有掺杂其他的宝。极乐世界的树,美好到无法形容,只有拿宝来作比方。还有两种宝、三种宝、以至于七种宝转换共同合成,根茎枝干是某一宝所成,华叶果实就是其他的宝变化所作。例如,有棵宝树,黄金做根,白银做树身,琉璃做枝,水晶做梢,琥珀做叶,美玉做花,玛瑙做果。其余的树又另有七宝,互为根干枝叶华果,组成种种不同形色的七宝树。余经七宝之名称与本经稍有不同,但亦不必分别,总之七宝直是无上微妙的一宝,就是弥陀与读者本人的心宝。
【各自异行。行行相值。茎茎相望。枝叶相向。华实相当。荣色光曜。不可胜视。】
上段介绍宝树的实质,本段是宝树的排列。‘各自异行’,各自成一行。‘行行相值’,就好像现在咱们练操,大家排成一个队伍,你横著看,人是排成一条直线的,直的看也是排成直线的。人对人,空间对空间,很整齐。‘茎茎相望’,不但宝树行行对正,就是树干彼此也都对称。‘枝叶相向’,一枝一枝都很整齐,相对相向。譬如一颗树在中间,东边的枝叶与东边相邻的树的枝叶整齐对正,其余三方也是一样。‘华实相当’,各树各枝的华、果的位置都有规律很整齐,彼此相当。‘荣色光曜。不可胜视’,繁茂的妙色,光明照耀,令人目不暇接,看都看不过来了。
《定善义》说:‘诸宝林树,皆从弥陀无漏心中流出。’因为佛心是无漏,所以树也都是无漏,所以没有老死、病害、初生、渐长种种变化的相。所以诸树必然同时顿起,等齐划一,井然有序。
【青风时发。出五音声。微妙宫商。自然相和。是诸宝树,周遍其国。】
清净无漏的德风,应时而发,随人的意乐自然吹来。而且风摇枝叶,自然发出微妙的乐章,宫、商、角、征、羽(这是中国古代乐律的根本,再加变宫、变征就是现代音乐的七声)五音相和,非常悦耳。这些宝树,周遍在他的国土里。
菩提道场第十五
【又其道场。有菩提树。高四百万里。其本周围五千由旬。枝叶四布二十万里。一切众宝自然合成。华果敷荣。光晖遍照。复有红绿青白。诸摩尼宝。众宝之王。以为璎珞。云聚宝锁。饰诸宝柱。金珠铃铎。周匝条间。珍妙宝网。罗覆其上。百千万色。互相映饰。无量光炎。照耀无极。一切庄严。随应而现。】
在佛道场(修道之处叫做道场),有菩提树,这个菩提树就更高了。上述的宝树也很高,在法藏大士第四十一愿,宝树高是百千由旬,要是用一百乘一千再乘上由旬,那将是四百万里,或者更高。看来百千不是直接相乘,就是说很多的千。菩提树高四百万里,树身周围五千由旬,枝叶向四方分布二十万里。有人挑剔说树太高,这个叶子分布的不够广。这是因为他没有考虑底下还有极高的宝树,又不能把阳光都挡住了,所以树长得细高。这种树是一切众宝自然和合而成。‘华果敷荣’。这个菩提树的华与果,开敷得繁茂旺盛,呈现欣欣向荣的景相,并且放大光明,遍照一切处。复有树上头的庄严,有青、绿、红、白各色的摩尼宝,就用这众宝之王的摩尼宝来做璎珞,悬挂树上。树上还有宝柱,宝柱彼此之间要有联接,这个联接叫做锱,一般是木结构,极乐国的联接是云聚宝。这个有证明,《唐译》说:‘有狮子、云聚宝等,以为其锱。’所以这很确凿。用这种云聚宝所成的锁来庄严宝柱,又把许多金(纯金)、珠(真珠)、铃(铃铛)、铎(铃中木舌,敲铃发声)遍挂在菩提树的枝条上面。又在树上挂了珍妙宝网,周遍盖在菩提树上。摩尼、璎珞所悬挂的金珠铃铎以及珍妙宝网流放百千万的光明,彼此相照,互为庄严,互相辉映,互相作为装饰,放无量光明。光焰明耀,所显妙光及所照之区域都没有极限。一切庄严之相,普应群机,变化不拘,随意而现。
【微风徐动。吹诸枝叶。演出无量妙法音声。其声流布,遍诸佛国。清畅哀亮。微妙和雅。十方世界音声之中。最为第一。】
本段显极乐宝树演说妙法的不可思议功德。‘微风’是清细和缓的风,徐慢的飘动,吹到菩提树的千枝万叶,演奏出无量的美妙音声,都是在宣说微妙之法呀。‘其声流布’。这个音声就流通散布诸方,遍满一切佛国。菩提树所发的法音,清净通畅,‘哀亮’,能引发听者生起悲愍众生的心。好的音乐总是含一点悲意。‘亮’是明亮,响亮,此处是指音乐的节拍鲜明,音调爽朗。‘微妙’,因在音声中宣演妙法,于是音声也就微妙,它的善好到了无法宣说的程度。‘和雅’,指安和雅正。声音安和就令闻者心中安和。雅就是脱俗,正就是离邪,不是郑卫邪荡的音乐。所以极乐世界的音声,在十方世界音声之中,最为第一。
【若有众生。睹菩提树。闻声嗅香。尝其果味。触其光影。念树功德。皆得六根清彻。无诸恼患。住不退转。至成佛道。复由见彼树故。获三种忍。一音响忍。二柔顺忍。三者无生法忍。】
本段表弥陀大愿的功德不可思议,所成就佛土的殊胜不可思议,菩提树能施之法益不可思议。‘若有众生。睹菩提树’,倘若有众生眼见菩提树了;‘闻声’,耳闻到这个妙法音声了;‘嗅香’,鼻闻到树的香味了;‘尝其果味’,舌尝到所结果子的味了;‘触其光影’,身体接到树的光或影子;‘念树功德’,意根在忆念树的功德,‘皆得六根清彻’,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清净无垢,彻辨无遗(例如耳目,对于所闻到的声与色,都能完全辨别,没有遗漏,叫做彻)。《会疏》的话‘耳根无垢曰清’。一个人成见牢固,对于正确的东西听不进去,就由于你耳垢太重了。‘彻听众音曰彻’,对于种种声音都能听到了叫做彻。其余五根可以举一返三:意根是意根无垢为清,彻了诸法为彻。‘无诸恼患’。《唯识述记》说:‘恼是乱义’。所以无诸恼患,就是没有种种恼乱所造成的过患,于是就可以安住于不退转之位,达到圆满佛果。
此下更显菩提树不可思议的功德妙用。又因为能看见菩提树的缘故,可以得到三种忍:‘一音响忍。二柔顺忍。三者无生法忍’。见了树的人,可以得无生法忍,极乐世界的增上,真是登峰造极。三种忍的涵义是:‘音响忍’。《净影疏》:‘寻声悟解,知声如响。’就是说,从声开悟,于是知道一切都如山谷的回响。只是回响而己,根本没有人在说话。于是知道这一切都同回响一样,没有谁制造这个响,所以说没有作者。了解以上的真实义叫做音响忍。这是二地以上菩萨的境界。‘柔顺忍’。‘舍诠趣实’叫做柔顺忍。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义理叫做诠,一切经论、禅宗的公案都是诠,正是指月的标。许多人抓住这个手指头,要从手指头上找到月亮,那就请等驴年。现在言诠都舍掉了,双眼正对月亮,这就是舍诠趣实。所以舍离言诠,趣入实相,得柔顺忍,在四地、五地、六地了。到七地以上,就‘证入实相,离一切相’,这才是无生法忍。证入实相,离开一切相,安住于无生法中,是七地以上菩萨的事情。见到菩提树,就得到这三种忍,足证弥陀的愿力与无上威神功德力,都不可思议。《弥陀疏钞》解释无生忍(无生法忍的略称)有两种:一种从法上说,一种从修行上说。从法上说,种种没有起念,没有造作的实际理体,叫做无生。具有无为智慧的心,在理体上安住,叫做忍。也就是说:无生法就是远离生灭的真如实相理体。真智安住在这个理体上不动,叫做无生法忍。《大智度论》说:‘于无生灭诸法实相中,信受通达无碍不退,是名无生忍。’《智论》开示得很清楚,对于本无生灭的诸法实相,能够(1)信受,(2)通达,(3)无碍,(4)不退,就是无生法忍。
从行上说,更上一层楼。《疏钞》说:‘报行纯熟,智冥于理,无相无功,旷若虚空,湛若大海。心识妄惑,寂然不起,方曰无生’。文中‘报行’是对有功用的集行而说的。集行指心心精进,念念劝修,加功用力,堕在功用道中。这是七地以上菩萨的境界,于是渐增,转为报行,并且纯熟。报行是无功用道,不必起意运心,自然任运流入如来智海,是八地菩萨境界。这时自心真智与理体冥合。理体无相、无为、无功、无相。行无另外之体,只是以智慧为体,智与理不二,所以行与理相同,也无相、无为、无功、无相,都是广大如虚空,清湛似止水。这时慧日朗照,心识种种妄惑自然不起,这才叫做真得无生法忍。
菩提树功德,能令看见的人位登八地,正因极乐即是华藏。华藏世界,一真法界,十玄妙门,全在极乐。全体包括一一局部,这是妇人小孩都知道的常识,可是局部包括全体,乃现代科学所证实的华严玄门。见树就是见整体的华藏世界,圆满具足一切功德。见树得忍,不算份外,并且这正是华严十玄门中托事显法生解门。从具体事相,可以开佛知见(显法),示佛知见(生解),立即悟入佛之知见。所以释迦牟尼佛当年,在灵山会上拈起华来叫大家看,大众都莫明其妙,独有金色头陀迦叶尊者破颜一笑,他开悟了,成为禅宗第一代祖师。这就是托事显法,花是事,迦叶所悟是法。所以极乐世界菩提树,你看了就证无生法忍,也都是托事显法。
【佛告阿难。如是佛刹。华果树木。与诸众生。而作佛事。此皆无量寿佛。威神力故。本愿力故。满足愿故。明了。坚固。究竟愿故。】
佛告诉阿难:极乐世界,华果树木都能给众生作佛事。什么原因呢?是由于两个原因:(一)是无量寿佛的威神力。阿弥陀佛已经成了佛了。阿弥陀佛有如是的威神,有这个力量。(二)是本愿力。过去发的愿,所以现在实现,能让众生看见树就得三忍。所以本愿力是总,底下满足愿、明了愿、坚固愿、究竟愿,这四个是分别说。(1)‘满足愿’。《净影》说:‘愿心圆备’。发愿的心是圆满具备,所应为众生设想的都想到了。(2)‘明了愿’。光明、智慧共同相应故。(3)‘坚固愿’。是‘无退精进’,没有退心。(4)‘究竟愿’。‘期尽有情法界际故’,所以称为究竟。因为他要度尽法界一切有情,所期望的只是度尽一切众生,所以这一切愿,都必然是以真实之际为体,从真实慧所发生,具足究竟方便,所以他能令众生普得真实之利。
堂舍楼观第十六
【又无量寿佛讲堂精舍。楼观栏楯。亦皆七宝自然化成。复有白珠摩尼以为交络。明妙无比。诸菩萨众。所居宫殿。亦复如是。】
无量寿国中说法的讲堂、修法的精舍,以及一切‘楼观栏楯’(‘观’音贯,也是楼。‘栏’是栏杆,直的叫栏,横的叫楯),也都是七宝自然合成的。并且也都悬挂了白珠摩尼等等宝作的璎珞,交叉悬挂如同网路,互相辉映,互作装饰,光明美妙,没有相比的。诸菩萨众,所居住的宫殿也是一样,显示平等之义。
【中有在地讲经。诵经者。有在地受经。听经者。有在地经行者。思道。及坐禅者。有在虚空讲诵受听者。经行。思道。及坐禅者。】
上一段是境,这一段是极乐的境中人。其中有种种形象,有人在地面上讲经,当然就有很多人在听经,诵经,受经。还有人在地面经行的。经行有两种方式:(一)绕念。(二)是在直线上来回走著念,像织布机上的梭子。也就是要有一点活动,要避免昏沉,所以坐念与经行就交替为用。还有人在地面上思道(‘思道’就是思维于道)与坐禅(就是打坐修习禅定)。极乐世界在虚空中同有上述种种修持的人。
【或得须陀洹。或得斯陀含。或得阿那含。阿罗汉。未得阿惟越致者。则得阿惟越致。各自念道。说道。行道。莫不欢喜。】
在极乐凡圣同居土中,种种修持的人,‘或得须陀洹’,须陀洹初果,以及下面二果、三果、四果,都是指的断惑。若把见惑全断了,就等于证了初果。但是他发心不是只是初果,这是由于对于前生的修习,在这一方面的居多,所以这方面相应的比较快,所以先断见惑,程度等于初果。实际极乐国土一律是发大心的菩萨,《往生论》‘二乘种不生’。初果名为入流,是凡夫初入圣道的法流。二果斯陀含译为一来,断欲界九品思惑中的前六品,还须到人或欲界天受生一次。三果阿那含译为不还,断尽欲界思惑之后三品,不再还欲界,以后受生只在色界与无色界。四果阿罗汉译为杀贼、应供、不生,断尽上至非想处一切思惑,入有余涅槃,不再来三界。
‘阿惟越致’就是阿鞞跋致,就是不退转。《弥陀要解》说:‘(一)位不退,入圣流,不堕凡地。(二)行不退,恒度生,不堕二乘地。(三)念不退,心心流入萨婆若海。’萨婆若海是一切种智海,也就是如来果海。须要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才能一念一念都流入到佛的智慧之海,所以这是极高的境界。但是凡夫往生之后,首先是位不退。极乐国内唯演一乘,诸往生者都发大心,所受用者,大乘法乐,所以不堕二乘地,证行不退,极乐国内没有退缘,一切都是增上,寿命又是无量,所以必证念不退。所以《要解》说:‘五逆十恶,十念成就,带业往生,居下下品者,都得三不退也。’并极力赞叹说:既是凡夫又是阿鞞跋致,既是阿鞞跋致可他仍是凡夫,十方佛土无此名相,无此阶位,无此法门。若非自心自性登峰造极的妙德所致,与持名功德之奇特功勋,再加上弥陀的一乘愿海,要不是这三个方面,怎么会有这样殊胜无比的奇迹。
泉池功德第十七
【又其讲堂左右。泉池交流。纵广深浅。皆各一等。或十由旬。二十由旬。乃至百千由旬。湛然香洁。具八功德。】
本品是讲泉池的功德。上品中所说的讲堂,在其左右是‘泉池交流’。开头这两句是极乐的总相。‘讲堂左右。泉池交流’,国中各处都是这样。在讲堂之外,泉池环绕,四通八达,国内到处都是如此,所以是总相。以下‘纵广深浅。皆各一等’,标泉池的大小,这是别相。泉池的长宽和深浅有不同的等级,有各种的形式,都是调谐相称的。各种大小形式、各种长度、宽度、深度、浅度都很相配,这是‘皆各一等’的意思。泉池的大小有的十由旬,有的二十由旬,乃至到百千由旬。池中的水,‘湛然香洁’,清湛、芳香、洁净,具有八种功德,所以叫做八功德水。《阿弥陀经》的唐译本中说:‘何等名为八功德水:一者澄净。二者清冷。三者甘美。四者轻软。五者润泽。六者安和。七者饮时除饥渴等无量过患。八者饮已定能长养诸根四大,增益种种殊胜善根。多福众生,长乐受用。’水能除饿,长生诸根,还能增益善根,真是不可思议,极乐众生真是多福。
【岸边无数旃檀香树。吉祥果树。华果恒芳。光明照耀。修条密叶。交覆于池。出种种香。世无能喻。随风散馥。沿水流芬。】
岸边有无数旃檀香树(旃檀是印度香木,俗称檀香木)和‘吉祥果树’。吉祥果中国没有,形状像瓜篓,中国用石榴代表,一花结许多石榴子,表示吉祥。‘华果恒芳’,华跟果都经常是芳香。‘光明照耀’,花朵果实都放光照耀。‘修条密叶’,很长的枝条,很密的叶子。水边、两岸都有树,树长了很长的枝条,延申相接盖覆在池水上面,‘交覆于池’,放出种种幽香,香气美妙不是世间的种种妙香所能比拟。随著清风散布本体的香馥,沿著池水流送花味的芬芳。境界美妙,文字也美妙。‘随风散馥。沿水流芬’,使人身临清风流水送来的芬芳幽馥之中。
【又复池饰七宝。地布金沙。优钵罗华。钵昙摩华。拘牟头华。芬陀利华。杂色光茂。弥覆水上。】
还又用七宝来装饰这些莲池。池的底部上面铺满金沙。池水上是四种颜色的莲华:‘优钵罗华’,青莲华;‘钵昙摩华’,红莲华;‘拘牟头华’,黄莲华;‘芬陀利华’,白莲华,覆盖池水上面。莲花各放妙光。《阿弥陀经》中‘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说明四种妙莲放出妙光与本经的‘杂色光茂’正好一致。‘杂’字有众、集、和、合的意思,所以此处的杂色是指不同颜色的妙光会集和配,并且光色明亮,所以经文是‘杂色光茂’。
【若彼众生。过浴此水。欲至足者。欲至膝者。欲至腰腋。欲至颈者。或欲灌身。或欲冷者。温者。急流者。缓流者。其水一一随众生意。开神悦体。净若无形。宝沙映澈。无深不照。】
彼国的众生,若要在池水中沐浴、游泳。(我看过敦煌壁画明信片上的极乐世界游泳池的情况,池水中有正在游泳的人,头上都有圆光。游泳池边岸上也坐了好几位,头上也都有圆光)。在池中的人,心中想水到足就到足,到膝盖就到膝盖,到腰就到腰,到腋就到腋,到脖颈就到脖颈,想淋浴就淋浴灌身,想它凉一点就凉一点,温一点就温一点,想水冲得急一点就急一点,慢一点就慢一点。‘其水一一随众生意’,池水对于每一个众生,都能满他的意。试想只是在一个池子里头,许多人都在游泳、沐浴,我们每个人有自己的意思:你要浅就浅,你要深就深,想它急就急,想它慢就慢,想它温就温,想它凉就凉,各人满各人的意。可是一个池水可以同时满足许多人各别的意,这就彻底打破众生的情见,全显华藏世界十玄妙门不可思议功德。在一真法界中,一根毛、一粒微尘就是全法界。局部可以含摄全体,如同帝网上的千珠,每一珠都映出千珠的光彩。一真法界就是法身,就是佛心,也就是每一个众生的妙明真心。因此,极乐池中的水就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所以无知而遍知一切在水中众生的心意,不须造作安排,自然一一圆满各各众生的心意。同时同地出现各种不同差别境界,妙应无穷,不是有思量分别的凡心所能理解。
‘开神悦体。净若无形’。水不但自然适应每一浴者的心愿,更殊胜的是这水能开你的神明,使你心神爽朗,增长智力,并且洗后身体舒畅安乐。水清湛净洁如同虚空,没有形状,水清见底,池底的宝沙都能彻底映现。水中没有任何一个深处是宝沙映照不到的,所以说‘无深不照’。
【微澜徐回。转相灌注。波扬无量微妙音声。或闻佛法僧声。波罗蜜声。止息寂静声。无生无灭声。十力无畏声。或闻无性无作无我声。大慈大悲喜舍声。甘露灌顶受位声。】
本段水说妙法,显示极乐世界无情说法的不思议功德。水中波浪,大的叫做澜,小的像水面的细纹,叫做波。现经中说‘微澜’,所指是波。这些水波安和的徐慢旋回,波与波的水互相注入,水流有声,演放出无量的微妙音声。水波正在广宣法音,饶益众生,使闻者各各听到自己愿闻的法。
(一)‘或闻佛法僧声’。佛法僧是三宝,《阿弥陀经》:‘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二)‘波罗蜜’。译为到彼岸。修菩萨的大行,能由生死的此岸,到达涅槃的彼岸,叫做波罗蜜。
(三)‘止息寂静声’。止是停止,息是休息,指息灭种种妄想。止息即止观,《止观三》:‘法性寂然曰止。寂而常照曰观。’这是说寂然不动叫止,相当于戒定慧三字中定字的意思。在寂定之中仍有觉照的作用,就是观,相当于三字中的慧字。‘寂静’见前诸根寂静注。
(四)‘无生无灭声’。清凉国师:‘诸法本自无生,便自无灭。’《仁王经》说:‘一切法性真实空,不来不去,无生无灭。’《心经》:‘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心经》的空相就是《仁王经》的‘真实空’,就是第一义空。一切法既是真实空,从何处又有生灭去来,所以本经‘彼佛如来,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无生无灭……’。远离去来、生灭、空有一切分别的相,所以清凉国师说:诸法本来无生,既无生,当然也就无灭。
(五)‘十力无畏声’。十力是佛证入实相的智力,共有十种(详见《大经解》四十六品十力注)。无畏是佛在大众中说法泰然自若无所畏惧的德,一共有四:(1)说一切智无所畏。(2)说漏尽无所畏。(3)说障道无所畏。(4)说尽苦道无所畏。
(六)‘或闻无性无作无我声’。‘无性’,一切法都没有实体,所以说‘无性’。‘无作’是没有安排造作的意思,和无为相同。如有所作为就成有为法了。《法事赞》:‘极乐无为涅槃界。’涅槃是无生无灭,除尽一切有为的法,离开一切有为造作。天台主张,权教法相宗的佛是修行感得佛果而成的佛,为酬报三大劫修行的因所成的佛,所以是有为法的佛;圆教佛的三身都是本来自然如是的性佛,不是由因地中修行造作的果实,所以叫做无作三身。《法华守护国界品》:‘有为报佛,梦里权果。无作三身,梦前实佛。’这是说:权教从有为法修成的佛,这个佛果只像人在睡梦中所得的果实,这是如来为众生权巧方便而说是佛。若是由无作法所证圆教佛的法报化三身,那是入梦以前真我,这才是实佛。
‘无我’。有恒常一定的体,又有主宰的作用的,叫做我。在人身中执定存在这个的,叫做人我。若在法上执有这个的,叫做法我。人身只是五蕴的假和合,没有常一的实体,所以没有人我。诸法总之是因缘所生,也没有常一的实体,所以也没有法我。《止观》说:因为没有智慧,所以认为有我。若用智慧来观照,实在是没有我。要说有我,我在哪里?从头到足,各支各节,一一寻察,但找不到我。可见何处又有他人和众生呢?又《原人论》说:肉体形象所显的色身,以及能思能虑的我心,从无始以来,由于因缘之力,一念与一念,就是一生一灭,后念生则前念灭,念念相继,就是生灭相续,没有终止。像是涓涓的水流,后浪追前浪,又像灯蜡的火焰,前焰刚熄,后焰已燃,焰焰相接,生灭不停,人的身心与之相类,由于因缘,身心假合,好像是一,又好像是常,其实只是相似相续,既不是一,更不是常。但是凡愚的人,缺少智慧,认以为我,宝重此我,引发无量贪嗔痴三毒,造一切业。
(七)‘大慈大悲喜舍声’。慈悲喜舍是四无量心。(1)慈,与众生乐。(2)悲,拔众生苦。(3)喜,见他人的离苦得乐,自心生起欢喜的心。(4)舍,内心平等没有执著,于众生舍一切冤亲等等的分别,舍弃一切贪、嗔、痴过失。众生修习得无量福与果。
(八)‘甘露灌顶受位声’。甘露本是天人的不死药,吃了能延长寿命,味美如蜜。密典《秘藏记钞》:用法水给弟子灌顶,叫甘露灌顶。《大日经》说:如来是法王,为令佛种不断,用甘露法水给弟子灌顶。从这以后,一切圣众对于得受灌顶的这个人都很敬仰,知道这个人决定不退转于无上菩提,一定继承法王之位。
【得闻如是种种声已。其心清净。无诸分别。正直平等。成熟善根。随其所闻。与法相应。其愿闻者。辄独闻之。所不欲闻。了无所闻。永不退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本段表明极乐众生听到水声说法,所得法益。往生的人听到以上种种妙法音声,大家心中清净,离开垢污同杂染,也离开了种种虚妄分别、对待,入了不二法门,契合中道,所以经说‘正直平等’。不二无别就是平等,中道就自然正直。不邪为正,没有任何邪思邪见;不曲为直,‘直心是道场’。禅宗提倡直起直用,唐代有台山婆,人问台山路怎么去?她只回答:‘蓦直去。’这三字,极平常、极奇特,无边妙义与玄理都在其中。于是善根自然成熟。《阿弥陀经》:‘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天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弥陀疏钞》说:‘执持名号愿见弥陀,诚多善根,大善根,最胜善根,不可思议善根也。’
‘随其所闻。与法相应’。这一点是极乐最殊胜之处。在极乐世界所听到的法,你不但都能领会,并且立即同法相应。现在我们有很多人,岂但不能同法相应,就是正确领会也极端困难。我们娑婆众生,极多的人都没有达到六根清彻,耳内有许多垢污。打个比喻:像是拿个杯子去舀甘露,但是你的杯子刚刚装过敌敌畏。用这个杯子,你喝甘露,喝了就会把你毒死,你杯子里有毒呀。所以要无垢,也就是先要消除贪嗔痴三毒啊!至于‘相应’,十分重要。相应就是契合。《往生论注》说:‘相应者,譬如函盖相称也。’这就是说,相应就像匣盖的相称相合。《华严论》说:‘一念相应一念佛,一日相应一日佛。’
‘其愿闻者。辄独闻之’。自己想听什么,就自己听见什么。不想听的人,就一点也听不到,一点也不受干扰。时时闻无上法,处处得真实之利,‘永不退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十方世界诸往生者。皆于七宝池莲华中。自然化生。悉受清虚之身。无极之体。】
十方世界的佛都在称赞阿弥陀佛,称赞极乐世界,劝自己佛国的众生往生极乐世界。十方佛土的人民大量往生极乐。所以大家要重视这个问题。十方世界这么多佛都在劝导往生,十方国土大量人民都是依教奉行,所以我们学佛,最要紧的是要依教奉行,而不是只把它当学问去研究。如果不是只想当个学者,而是要成就自觉觉他普利众生的大愿,你就须依教奉行,求生极乐。得到往生,都在七宝池的莲花里自然化生。由于不经过胞胎,又不是由于自己妄业的惑报,而全凭弥陀无上愿力,自然出现,所以叫作自然化生。‘悉受清虚之身。无极之体’呀。这个‘清虚’、‘无极’出现于汉、吴的译本。因为那时佛教刚来,翻译经典,很自然就采用当时道教的常用文字,所以经中出现清虚啦、无极啦这些道教的用语。嘉祥大师说:神通广大,无所不至,没有极限,所以称为无极,是无极之体。如光如影,不是血肉之身,所以称为清虚之身。
【不闻三途恶恼苦难之名。尚无假设。何况实苦。但有自然快乐之音。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不闻三途恶恼苦难之名’啊。《阿弥陀经》说:‘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又说:‘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又《论注》说:‘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所以经中说在极乐国中‘但有自然快乐之音’,所以彼国名为极乐。
超世希有第十八
【彼极乐国。所有众生。容色微妙。超世希有。咸同一类。无差别相。但因顺余方俗。故有天人之名。】
本品叫‘超世希有’。超出一切世间,表示优越高超;人世间希有,显示少见难得。在极乐国中,所有的众生,容貌和色相,非常美好(美妙是妙到了极点,所以称为微妙),都是超世希有。他们都不是有漏的有生灭的身体,并且都是真金色身、三十二相。更重要的是:《往生论》所说,他们是‘清净智海生’,是清净的智慧大海所出生。正如《往生论》所说,极乐的菩萨庄严,入一法句,一法句就是清净句。所以极乐众生容色的清净庄严,超越一切世间,至为希有。极乐人民的形状色相,彼此相同,经文是:‘咸同一类,无差别相。’就是说彼此相如,没有差别;只是一种,没有两类,当然不能更分什么贵贱高低了。当然,也不是说大家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都是一样的,分不清楚,谁也不认识谁是谁。不是那个意思。就像兄弟很像,但是都易于认清的。至于称为天人者,是随顺世间的方俗。本经《礼佛现光》品说:彼土‘唯是众宝庄严。圣贤共住’。可见极乐国中,都是圣贤。那为什么又称为天人哪?这是随顺世间的习俗。义寂说:念佛的人兼持五戒,初往生时就是人,比这更低也一样。念佛又兼修十善,修十善是天业,他这么初得往生时,叫做天。
【佛告阿难。譬如世间贫苦乞人。在帝王边。面貌形状。宁可类乎。帝王若比转轮圣王。则为鄙陋。犹彼乞人。在帝王边也。转轮圣王。威相第一。比之忉利天王。又复丑劣。假令帝释。比第六天。虽百千倍不相类也。第六天王。若比极乐国中。菩萨声闻。光颜容色。虽万亿倍。不相及逮。】
说超世希有啊,这里有五重的比方。第一重,拿乞食的人比帝王。一个乞丐,憔悴、丑陋达到极点。一个穷苦的叫化子,站在帝王身旁,他同帝王能相比吗?帝王养尊处优,仪容当然不一样,再加上装饰,就不能相比了。二、要拿人间的帝王比转轮圣王。转轮圣王是四天王天的王。人世的王就卑鄙丑陋多了,就像乞丐在人王的身旁一样。三、转轮圣王,虽然威相第一,可是要比忉利天王(这是俗话说的玉皇大帝、帝释),那么转轮圣王又比帝释丑劣很多了。四、假设帝释比第六天(第六天是他化自在天,这是欲界天最高的一个天),又不如远甚,相差百千倍都不止。最后把第六天跟极乐世界的天人、菩萨、声闻来比,又不如远甚,‘虽万亿倍。不相及逮’。就是说把第六天的人,容色的水平,提高一万亿倍,也赶不上(‘逮’字同‘及’字意义相同)。
【所处宫殿。衣服饮食。犹如他化自在天王。】
极乐人民所居住的宫殿、穿著的衣服、吃用的饮食,这些享受都同他化自在天王一样。他化自在天就是欲界天最高的第六天。
【至于威德。阶位。神通变化。一切天人。不可为比。百千万亿。不可计倍。阿难应知。无量寿佛极乐国土。如是功德庄严。不可思议。】
‘威德’是威神功德。极乐世界的人,他们都‘神智洞达。威力自在’。开显了神妙难测的智慧,洞然通达本源,并且威力无比,自在无碍,所以他们的威德无比。‘阶位’。‘阶’,是阶级、阶梯;‘位’是品位、地位。极乐人民的阶位更是十方世界都不能相比的。蕅益大师称赞极乐的凡圣同居,说这是十方世界所无。既是阿鞞跋致,但还是凡夫;既然是凡夫,可又是阿鞞跋致,他三不退。这是极乐国土所独有,十方世界之所无。凡夫就不退,这个阶位,是十方天人不能比呀。他们必然轮回,所以决定要退。例如一个帝释,忽然五衰相现。他有天眼通,可知道自己的未来,他观察一下,看到自己下生将生到某地一个驴耳朵里,驴耳长了疮,疮里头有蛆,他也要变成驴耳朵里的蛆。于是大恐慌,求佛加被。佛传了他法,让他修法,他才避免了。只有极乐世界,只要一去之后,就再不退了,所以一切天人不能相比。‘神通变化’。极乐的声闻,掌中能持一切世界。就以现在世间的天文学来说,宇宙有多大?星球有多少?都不可测,何况十方。可是极乐的声闻一掌之中都能抓住,这是多么大的神通!再者极乐人民能在一念里头,超过亿那由他百千佛刹。在一念的刹那之间,超过这么多佛刹,而且‘周遍巡历’,‘供养诸佛’,所以远远超过二乘,何况天人。所以说‘威德。阶位。神通变化。一切天人不可为比’,是‘百千万亿。不可计倍’。所超过不是百千万亿倍,而是说不清的倍数。佛就叫阿难,你要知道,‘无量寿佛极乐国土,如是功德庄严,不可思议’。所以一部《华严》就是不可思议,《阿弥陀经》经名也是称为不可思议,这两经都同本经同部,本经举体是不可思议,所以‘超世希有’。
受用具足第十九
【复次极乐世界。所有众生。或已生。或现生。或当生。皆得如是诸妙色身。形貌端严。福德无量。智慧明了。神通自在。受用种种。一切丰足。宫殿。服饰。香花。幡盖。庄严之具。随意所须。悉皆如念。】
再者极乐世界,所有的众生,或是已往生,或现在生,或未来当生,都能得到远胜第六天王的诸妙色身,像貌端正庄严,福德没有限量,并且‘智慧明了’。在本经《菩萨修持品》里说:彼国一切菩萨,‘诸佛密藏,究竟明了’。‘密藏’的密字,不是指保密,而是指:对你说,你也不能懂;告诉你,你也跟没听见一样;你看见,也跟没看见一样。所以叫做密。佛的密藏,唯佛与佛乃能究竟,可是这许多菩萨也都彻底明了,所以说,极乐世界的人‘智慧明了’。‘明’是明明白白,‘了’是了了分明。明白什么?怎么才叫了了分明?那就是‘如实知自心’,如实知道自己的本心。这也就是禅宗与大密宗的核心。‘神通自在’,上一品里已谈过,极乐众生的神通变化,‘一切天人不可为比。百千万亿不可计倍’。本经《菩萨修持品》又说:‘以方便智。增长了知。从本以来。安住神通。’方便智又名差别智、权智。根本智是实智。宗门常说,根本智易会,差别智难明。一代佛教化导的作用在于方便智,度生妙用权化的法都由方便智。由于此智的显现,可增长对于自心实体的了知。且度生事业不离神通,方便智的开显,认清了从本以来,自然安住于神通法中。所以‘智慧明了’是达神通之本。达了神通之本,就自然了知神通本有,所以说‘但得本,莫愁末’。根本智是本。你虽破本参,你悟了你自己的本有,是知有了,这个是根本。那神通只是圣末边事,是圣道末了边边上的事。现在很多人舍本逐末。你说他不信佛?他信佛。你说他不用功?他用功。但是他不在根本上用功,他就追求那些末边上的事情,他看得很重,所以说颠倒见!若不信佛法,信外道,那是更大的颠倒。你信了佛法,可是你单单看到神通、奇异功能、瑞象与灵感,就叫做附法外道,是附在佛法里头的外道。由于‘福德无量’,所以种种受用,一切都丰富充足。‘宫殿。服饰。香华。幡盖。庄严之具’,随自己心里想什么,就有什么。
【若欲食时。七宝钵器自然在前。百味饮食自然盈满。虽有此食。实无食者。但见色闻香。以意为食。色力增长而无便秽。身心柔软。无所味著。事已化去。时至复现。】
到了想吃东西的时候,七宝的钵器自然出现在前,多种美味所成的饮食,自然充满钵内。虽然显现食品,但实际并没有真正吃饭的人。这都是由于他们的习气,到了吃饭的时候就想吃饭了。宝钵和食物自然现在前面,但并没有人去吃它,只是看看就行了。极乐人民‘以意为食’,看看食物的颜色,闻闻香味,意思上领略了,就是吃了。凡圣同居土中许多人仍是凡夫,所以吃食后身体与力气都增长,并且没有大小便。受用极乐食物的人‘身心柔软’。人的身体,年青时柔软,越老越硬,死了就僵了。心意的缺点是刚强难化。柔是柔和,和顺才好教化,所以‘柔软’很重要嘛。极乐众生对于味尘不去执著,对于饮食毫不贪恋。吃饭这也是件事,饭吃完后,不要人收拾食具,自然就没有了。所以,这一切都巧妙灵活,来也无所从来,你一想它就来了。来了你见色闻香,身体也得到好处。事情完后,剩下的东西、器具自然就没有了,极其自然。到了你又想吃了,宝钵与饮食又自然出现了。
【复有众宝妙衣。冠带。璎珞。无量光明。百千妙色。悉皆具足。自然在身。】
上一段是饮食,这段是服装。‘众宝妙衣’,是用多种宝物所做成的美妙衣服。‘冠’,帽子。‘带’,身上系的衣带。‘璎珞’,印度古时贵人把许多宝串联起来,挂在身上,叫做璎珞。也有的用花做的璎珞。以上种种都有‘无量光明。百千妙色’。这个衣服、璎珞等等都是众宝所成,宝物放光,所以光色微妙,像《观经》所说‘一一宝中有五百色光’,所以有‘无量光明’。而且《观经》又说‘一一光明八万四千色’,每一个光里头具有八万四千颜色,所以‘百千妙色’。色又放光,《观经》说:‘琉璃色中出金色光,玻璃色中出红色光……’。所以光中出色,色中出光,微妙光色‘悉皆具足’。这种胜妙的衣服都‘自然在身’,不须剪裁,缝制。
【所居舍宅。称其形色。宝网弥覆。悬诸宝铃。奇妙珍异。周遍校饰。光色晃曜。尽极严丽。楼观栏楯。堂宇房阁。广狭方圆。或大或小。或在虚空。或在平地。清净安隐。微妙快乐。应念现前。无不具足。】
上两段是衣食,本段是住所。极乐人民所居住的房舍与宅院,它们的形状同色彩都非常相称,调配巧妙,并且也同居住的人的大小色貌相称。例如:多少由旬高的身体,那要有与它相称大小的房子。房子上有以宝珠、摩尼等等的织成的宝网普遍覆盖(弥覆)在上面。‘悬诸宝铃’。宝网上悬挂种种宝铃。所有的宝铃宝网和舍宅都是‘奇妙珍异’。‘奇’,奇特。‘妙’美妙。‘珍’,珍贵。‘异’,特异。都是出奇的美妙,珍贵希有。如上所述的房上有网,网上有铃,遍布在极乐国土,彼此‘校饰’。‘校’是相交相互的意思,表示所有诸宝彼此装饰,作为庄严。并所有诸宝都放光明,光中有色,色中有光,而且晃动变化,明亮显曜,极其庄严,极其美丽。国中‘楼观’(楼台)、‘栏楯’(栏杆)、‘堂’(殿堂、大殿)、‘宇’(屋檐、屋边)、‘房’(箱房,居室)、‘阁’(楼阁)、它们有‘广狭’(宽窄)、‘方圆’、大小高低,或者在虚空,或者在平地,种种的情况。都是‘清净安隐。微妙快乐’。《会疏》说:极乐没有五浊,所以说‘清净’;没有变易(不衰不坏),所以叫做‘安隐’;尘尘都不可思议,任何一个微尘都不可思议,所以说‘微妙’;永离身心之苦恼,所以叫做‘快乐’。极乐世界的人,心中之所想念的物品,立即显现,所以是‘应念现前’。随想随到,没有不如愿的情况,所以是‘无不具足’,没有欠缺。
德风华雨第二十
【其佛国土。每于食时。自然德风徐起。吹诸罗网。及众宝树。出微妙音。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流布万种温雅德香。其有闻者。尘劳垢习。自然不起。风触其身。安和调适。犹如比丘得灭尽定。】
佛法主张日中一食,过午时一发,就不能食。‘食时’指正午。极乐国土到了中午,自然徐慢地吹起了德风。《吴译》说‘此非世间之风’,是‘八方上下众风之精’自然合会而化生的风,‘不寒不热,常和调中,甚清凉好无比也’。这个《吴译》本所说‘风中之精’正指德风,所以很和适,很愉快。‘自然徐起’,徐徐吹动宝网上的宝铃,演出微妙的法音,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根据《俱舍论》,诸法等待因缘而生,所以不是常。种种逼迫恼害,所以叫做苦。见有男女生死种种差别的相,可是实际没有,与自己所见相违(反),称之为空。所见既与自己相违,怎么自己能做主宰。没有主宰,不能当家做主,就是没有我嘛。《往生论》说:‘梵声悟深远,微妙闻十方。’所以风声所说的法,不仅仅是二乘的苦空无常,而是可以让人悟入、能证涅槃的波罗蜜。昙鸾大师说:‘出有而有曰微。’‘出有’指出三界的有:无欲,所以离开了欲界;他地居,所以不是色界;它有色就不是无色界。不是三有,所以净土非三界所摄。出于三有,所以说‘出有’。‘出有而有’,‘而有’者是什么?净土之有,由于弥陀一乘愿海而有。离二边,超四句,出有而有,所以‘微’。二边是有无、是非、邪正、凡圣等等对立的两边。四句:说有是一句;说没有是一句;说也是有也是没有是一句;不是有也不是没有又是一句。这是四句。你不管怎么说,你总不能离开四句。这是咱们众生的语言,就在四句里头。你脑子里所能理解的也就在这四句里头。极乐世界出有而有,不落两边,离开四句,所以说是‘微’。能使闻法的人开悟,所以叫做‘妙’。法音微妙,能使人悟入深远。
再者,风送德香。‘流布万种温雅德香’。‘温’是温和。‘雅’是雅正。香气温和适人叫做‘温’。香气远离爱染为‘雅’。例如世间许多化妆品,你闻了之后,产生爱染的心,就是鄙俗不雅;甚至引起欲念,那就是邪香。‘温雅德香’。能使闻者‘尘劳垢习。自然不起’,所以叫做‘德香’。‘尘劳’就是烦恼。‘垢习’,是烦恼的习气。由于极乐万物都是圆明具德,所以风具万德,能令闻者烦恼同习气自然不起。这是风香做佛事。
第三,就是风的妙触。这个德风碰到人的身体,让人感觉得非常安和,调心适意,这个快乐像比丘得了灭尽定。这个定又叫做灭尽三昧,是灭尽六识的心和心所的这样的一个禅定,是不还果以上的圣人才得。往生到凡圣同居土的人,他的快乐就跟得灭尽定的比丘一样。
【复吹七宝林树。飘华成聚。种种色光。遍满佛土。随色次第。而不杂乱。柔软光洁。如兜罗绵。足履其上。没深四指。随足举已。还复如初。过食时后。其华自没。大地清净。更雨新华。随其时节。还复周遍。与前无异。如是六反。】
第四,随风送华。风吹这七宝林树,吹下来的华,就很有秩序,随本身种种不同的色、不同的光,自然飘聚在一起,遍满在国土中,覆盖了整个的大地。随著花色分类,黄的、红的,这样的花、那样的花,各各自然成聚,没有杂乱。这花在地上很柔软,也很光明干净,像‘兜罗绵’,就是花絮。好像杨柳花等等很柔软的东西。踩到花上,脚就沉下去四指深。你一起脚,花又平了。清晨所雨的花,一过中午,这些花自然都不见了。在花化尽之后,整个大地恢复了清净,于是虚空又雨新花。从日出到正午叫做晨朝,这是第一时,然后,(2)日中、(3)日没、(4)初夜、(5)中夜、(6)后夜,这就是一天的六时。《阿弥陀经》:‘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随著这六个时节,循环雨花化花(就是经文的‘还复’),每次的花都遍大地(经中的‘周遍’),同时化去,大地清净。这样雨花化花这叫‘反’,每天六次说‘六反’。每次完了,大地清净如初,所以说‘还复如初’。极乐世界仍说昼夜,这也是随顺世间习俗。《疏钞》说彼土没有日月,但常是光明的。所以花开了,鸟在叫,就是白天;花合了,鸟也栖息了,就叫做夜,窥基大师的《弥陀通赞》说‘花开金沼’,在金色池沼上的花开了,极乐的人就认为天亮了。‘鸟宿琼林’,鸟息宿在宝树林中,极乐菩萨就认为是昏夜了。这《圆中钞》更进一步说:‘以华开鸟鸣为晓,莲合鸟栖为夜,窃恐犹是凡圣同居净土气氛。’因为众生多是带业往生的,还没有彻底忘记秽土的情况,有昼有夜。若是上头三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就没有这些花开、鸟宿、有昼、有夜的分别相。
宝莲佛光第二十一
【又众宝莲华周满世界。一一宝华百千亿叶。其华光明。无量种色。青色青光。白色白光。玄黄朱紫。光色亦然。复有无量妙宝百千摩尼。映饰珍奇。明曜日月。彼莲华量。或半由旬。或一二三四。乃至百千由旬。一一华中。出三十六百千亿光。】
本品极显极乐世界具有华藏世界十玄妙门中的重重无尽玄门。在极乐国中有众宝所成莲华,周遍布满整个世界,都是一一宝华各各具有百千亿叶(花瓣)。这些花是光明所成,华就是光明(例如广钦大师火化前三天在天空拍照出的莲花照片,可以清楚花的本体就是光明)。光中具有无量种妙色,青色花放青光,白色花放白光,什么色的花就放什么色的光。玄黄朱紫色的宝莲也都相同,也都放与花色相同的光。在花色中,青白玄(黑色)黄朱(朱红色是正色),另有间(杂)色是紫、绿、红、碧、骃(赤马黑鬃表赤黑相间的颜色)、黄,经中提出紫字来代表其余。还有无量的妙宝,同百千种的摩尼映饰在花上。《观经》说:‘一一叶间,有百亿摩尼珠王,以为映饰。一一摩尼珠,放千光明。’所以经文是‘映饰珍奇’。‘映’是映照,‘饰’是装饰,‘珍’是珍贵,‘奇’是奇特。众宝摩尼都是奇珍妙宝放光,光有众色,色又放光,彼此映照,互相映饰,光明显曜,如同日月。莲花的大小,或是半由旬,或是一、二、三、四由旬,或是百千由旬,大小不等。‘一一华中出三十六百千亿光’。百千亿是一个很大的数量。三十六在下段一并解释。
【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亿佛。身色紫金。相好殊特。一一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为十方说微妙法。如是诸佛。各各安立无量众生于佛正道。】
每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亿佛,又是三十六。为什么都是三十六百千亿呢?笔者没有看到解释,只好自己权作说明。因为极乐世界有四土,每一土都有九品,那就恰好三十六品。每一品都有百千亿莲,每一朵莲花就具有其他一切莲花的光,所以每一朵莲花都是三十六百千亿光。光中现佛,‘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亿佛’。底下更殊胜的,是重重无尽。在阿弥陀佛一个佛的国土里头,到处都是莲花,每一个莲花出三十六百千亿光,每一个光中出三十六百千亿佛。‘一一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为十方说微妙法’,每个佛‘各各安立无量众生于佛正道’。可见这许多佛不是权巧示现的妙相,而是具有无边真实妙用的如来。既然如此,每一佛有国土,有无量莲花,每一莲花放出三十六百千亿光,光现佛,佛又有莲,又放光,又现出三十六百千亿佛,重重无尽。所以这重重无尽,超情离见,不是众生情见所能及。
决证极果第二十二
【复次阿难。彼佛国土。无有昏暗火光日月星曜昼夜之象。亦无岁月劫数之名。复无住著家室。于一切处。既无标式名号。亦无取舍分别。唯受清净最上快乐。】
‘决证极果’,阿弥陀佛的大愿就是如此。为什么要有极乐世界?就是为一切众生成佛,所以往生的人是决证极果。在彼佛国土中,没有昏暗、火光、日月、星曜、昼夜等等现象。没有黑天,所以不用火光(篝火)、星曜、日月来照明。没有日月,就没有白天黑天,也就没有什么岁月。日月年劫都没有,这就打破时间了。按汉吴两译说:日月处空。有日月在空间,但是日月是不动的。《魏译》没有说到有无。《唐译》和《宋译》就说无有日月。现在会本所取是唐、宋两译。莲池大师的解释:那么,如果你把古译也考虑在内,日月虽然有,但是佛的光明很大了,例如月明星稀,月亮很亮的时候,许多星星都看不见了嘛。莲池大师又说:没有日月是正说,因为忉利天以上,都不假日月了,何况极乐呢!没有日月,当然就没有岁月劫数这些时间上的名称。这个岁月劫数,从这个也可以看出来,就是从汉吴两译‘日月星辰皆在虚空中住止’,也是同样的结论。地球自转一圈就是一天,地球围著太阳转一圈这是一年(人们就看成是太阳围著大地转)。是不是?都是在转。太阳也在转,太阳要围著它的中心转。可见时间就由于运动。地球自己在转,太阳也在转,太阳系在转,而且是银河也在转,都在转,所以出现各种长短不同的时间。如果日月地球根本就不动的,也没有昼夜,没有年,没有劫。
极乐世界也没有‘住著家室’。这里的没有住著家室同《受用具足品》的‘所居舍宅’没有矛盾。本品并不是说根本就不存在舍宅。而是说虽有舍宅,但没有执著与留恋。对于随身的舍宅并不认为这是自己的所有,是自己栖身养命的地方,是自己不可离的住所,所以说没有‘住著’;更不认为这是自己的家,当然没有爱家、恋家、思家等等情执,所以说没有‘家室’,所以也就没有‘标式名号’(标志、门牌号数,名称)。极乐人民每日所闻都是无我的法音,并且一听自心就相应,除了我相,心中清净。既然没有我,哪里又有什么我的家室?并且大众彼此都无我,何须在随念而现的舍宅加上标式名号?本来没有分别,何必画蛇添足。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若已生。若当生。皆悉住于正定之聚。决定证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若邪定聚。及不定聚。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
佛又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若已往生,若应当往生,都入了‘正定之聚’,决定成佛。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叫做三聚。‘聚’,就是物以类聚的‘聚’,也就是类。关于三聚的解释,大乘与小乘差别很大。净土是一乘法,纯一大乘,所以这里不介绍小乘的说法,我们看大乘。大乘也有许多不同的提法,现在只选择切合于当前佛教徒水平的解释:(1)《大智度论》说:‘一者正定聚,必入涅槃。二者邪定,必入恶道。三者不定。’这就是说:能决定证入涅槃圆满无上佛果,叫正定聚。相反,决定堕入三恶道,叫邪定聚。时好时坏,进退不定,目前不能决定是成功还是堕落,叫做不定聚。《智论》的提法,大家都能接受。(2)《释大衍论》一书里提了三种说法,本书只选一种。‘十信前名邪定聚……三贤十圣名正定聚……十信名不定聚。’到了信位很不简单。十信以前,就是邪定聚,因为你‘不信业果报故’。如果你真信造业受果报,你敢破戒!你敢做坏事!为什么你敢?因为你不相信决定要受恶果报。一般人,说起来信,但在实际行动上却是不信。要真信的话,你敢破戒!为什么你不研究戒律,当做自己真正的老师!为什么破了戒不赶紧忏悔!所以你就是不真信哪!所以作为邪定。‘三贤’。十住、十行、十回向是大乘的贤人,称为三贤。到了十地,就是‘十圣’。三贤十圣是正定聚,成为贤圣就必入涅槃了。所以‘十信’叫做不定聚,因为他或进或退升降不等。但是在这之前,不信业果报,所以是邪定。于是跟那前头一样,必定要入恶道,所以是邪定。到了三贤、十地是正定了,也就必入涅槃了。到了三贤、十地,必入涅槃,才是正定聚,所以这是佛教中很崇高的境地。
经中说,往生彼土的众生,都是住正定聚,是属于正定这一类,是相当于三贤十圣必入涅槃之类。唐代新罗国(朝鲜)憬兴师说:若生净土,不问凡圣,一定趣向于涅槃。往生的人一定要行六度,一定会得解脱,所以必定是正定。《甄解》遵善导大师的意思说,净土一切众生都是大乘,所以也都是住于正定之聚了。有的显现十地三贤,但本体必入涅槃,因为三贤十地当相即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甄解》认为,三贤十地本体就是法身,所以是入正定聚,所以‘决定证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现应特别注意:《唐译》、《宋译》不但是‘已生’,甚至‘当生’也住于正定之聚。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有人将要生到极乐世界,那就是‘当生’。若有人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就合乎弥陀的大愿,佛必定在这人寿命终了时慈悲加佑,接引往生,所以这样的修行人,就是当生。当生的人,不须等生到极乐世界,已经是正定聚了,已经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了。这真是不可思议的度生方便,显示了一乘愿海与六字洪名的奇勋。当生也入正定聚,也是善导大师的意思。善导大师世间公推是弥陀化身。莲池大师赞叹说:纵然不是弥陀化身,必然也是观音、势至、文殊、普贤的同流。善导大师在长安教化,长安城里人人念佛。善导大师主张正定聚的利益通于彼此二土。彼土是极乐,此土是娑婆。《甄解》说:‘此土正定聚是密益,彼土正定聚是显益。’极乐世界一切都增上,所以入正定聚是决定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非常明显,这是显益,明显的利益。在我们世界,你如果真能信愿持名,或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真实做到,就应当往生。你也入了正定聚,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利益是密益,这个利益不是那么明显,你自己也不知道,旁人也不知道,但是你确实得到了这个利益,所以称为密益。《甄解》又说:‘若为现生密益者,今家不共义也。’日人对于善导是尊崇极了,称为亲家,今家,是非常之亲善、非常之崇仰,说这是善导大师不共的见解。一个当生的人,虽然身还在娑婆世界,已经得到了入正定聚的利益,这是不共的妙意。
先师会集本经,采入唐宋两译的经文,正是同善导大师心心相印。《唐译》文为:‘若当生者皆悉究竟无上菩提,到涅槃处。何以故?若邪定聚及不定聚,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其中关键的话—‘若邪定聚,及不定聚,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这是反证法。如果他是邪定聚或不定聚的人,就不能够建立这个当生的因。当生的因是什么?就是‘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这是彻悟大师的话。要解决大家的生死问题,不要在六道中头出头没,枉受轮回。你本来就是佛,你现在是做梦,做了个恶梦,你十分恐怖,没叫醒你之前,就跟真的一样,所以要把大家叫醒。自己也要醒,自己还在梦中,我能知道把别人叫醒吗?出了梦,便知要自觉觉他,要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深信切愿,持佛名号。你真是这样的情形。那邪定聚和不定聚不能建立彼因那。有邪见的人,会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深信切愿,持佛名号?那不可能。所以说‘不能建立彼因’(彼因就是上面所说真实发心,信愿持名的胜因)。不但邪定聚不能建立彼因,不定聚也不能建立彼因。今天发心,明天退心,进进退退,升升降降,经不起考验。‘鱼子庵罗华,菩萨初发心,三事因中多’。鱼下籽很多,成鱼的极少。庵罗华是印度一种华,开花很多,结果很少。菩萨初发心,发心的很多,成佛的很少,他退了。所以你真为生死,发菩提心,这个动力就不一样了。并且由愿起行,深信切愿,持佛名号,这个行就保障了愿。这样修行,阿弥陀佛就派二十五位菩萨随时保护行人,避免了一切魔的干扰。真正发心念佛就得到佛的加持,决定往生极乐,决定成佛。这就是入正定聚,所以也就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定聚的人没有恒心,也就是没有真实发心,所以不能建立决定成佛的妙因。
当生的人同往生极乐的人一样,都住于正定聚,决定成佛。这个意思《阿弥陀经》里头也有。经文是:‘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只要真实发愿,愿意生极乐世界,你就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就入了正定聚了嘛。大小两经相合,证明当生极乐的人,身仍在娑婆,就同往生的人一样‘入正定聚’。这真是无上的幸运,所以先师夏老听到净土法门后,一个人在屋子里头笑了几天。就是自己笑,笑什么?笑‘我这回可得到出去的路啦’。不然,哪里有路!所以这一点很要紧。
十方佛赞第二十三
【复次阿难。东方恒河沙数世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各出广长舌相。放无量光。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南西北方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四维上下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
佛又对阿难说:东方虚空有如恒河的沙那么多的世界,每一个世界里头有如恒河沙那么多的佛,每一尊佛都示现广长舌相(广长舌是佛的三十二相之一,又广又长又软又薄,舌头从嘴里伸出来,到上头能盖住自己的脸并能达到自己的头发)。‘广长舌’,表示无量劫以来,没有妄语、绮语、两舌、恶口四种过失,所以感得广长舌相。《圆中钞》说:‘惟世尊多劫实语,故舌相广长,超异常人。’《阿弥陀经》‘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慈恩窥基大师解说:‘佛之舌相,证小(给小乘做证明的时候)则覆面门,以至发际。今覆大千,证大事也。’要证明净土法门这件大事,所以遍覆大千世界。大师底下又说:‘菩萨得覆面舌相,故其言无二,悉真实故。则覆面之舌,已无妄语,况覆大千乎。’
(能覆面的舌,已经没有妄语,何况现在能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还有不真实的吗!)本经未现遍覆大千世界的相,可是‘放无量光’。放光与舌相,同是启发众生的信心,证明佛所说没有虚妄。
‘说诚实言’。《弥陀疏钞》说:‘诚实,明必可信。以诚则真恳无伪,实则审(的确)谛(同审)不虚。’‘千圣复起不能易(千圣再起也不能改变),万世守之为楷则者也(万世都应遵守,做为楷式与法则)。’十方恒河沙数佛所说的诚实之言,就是‘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因为这就是万世不能改的楷则,所以十方诸佛同赞,千经万论共指。东方是如此,十方都是如此。《会疏》说:虽然诸佛所证都是平等一味,但以念佛往生的利益,是弥陀不共的妙法,所以诸佛推让,让十方一切众生都归向于阿弥陀佛。十方佛称叹的多,众生闻名的就多,才能求生的多,得度的多。所以十方诸佛与弥陀是一个心,都没有别的想法,只是为了众生真实得度,都是最真实的肺腑之言。
【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为什么十方诸佛都称赞阿弥陀佛呢?就是想要极乐世界以外(他方)所有的众生闻到阿弥陀佛名号,‘发清净心’。‘清净心’,就是没有垢污杂染的净信的心。《胜曼宝窟》说:‘清净心,净者信也,起净信之心,又不杂烦恼心,名为净心。’这就是说:净就是信,起了纯一的清净的信心,不夹杂任何烦恼,叫做净心。《疏钞》:‘往生净土,要须有信,千信即千生,万信即万生,信佛名字,诸佛即救,诸佛即护。心常忆佛,口常称(念)佛,身常敬佛,始名深信。’其中千信千生,万信万生,信佛名字,诸佛救护,都是无上开示,是佛知见,是净宗与佛教的心髓。‘忆念受持’。‘忆’就是忆佛功德。‘念’说是念佛名号。‘受’就是信受。‘持’就是坚持。‘归依供养’,以自己身心归向弥陀,依止弥陀,永不舍离。再者,‘供养’,‘供’有两种:(一)财供。香花、饮食、汤药、财物,你用头、目、脑、髓、大地、山河等等的这一切都可以拿来献供。(二)法供。例如:如说修行,发菩提心,用来献供。‘养’,指养活、养生、奉养、调养。对于身、对于法,有所利益,就称为养。
‘一念净信’。本段全盘托出净土法门不可思议的体与用。经中极言一念的重要,慈舟老法师为本经作科判,特别提出往生极乐的一心三辈。老法师顶门上有金刚正眼,才能开显前人所没有说明的内容。本经与科判关键在一心,所以在这里应深入参学。
笔者认为这个‘一’字不宜只看成是数目字(一、二、三……)中的一个数‘一’,而应看成它是代表‘不二’的圣义谛(真理)。《维摩诘经》主要阐扬了不二法门的妙要。因为‘二’就有‘差别’、‘对立’、‘矛盾’等等情见。出生差别,由于‘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应注意这里的‘一’字,真如之中万法皆如,一切都如,也就是一切如一。这个‘一’正是‘一念’的一字。所以《大智度论》说:‘行般若波罗蜜者,一念能散十方一切如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大地诸山微尘。’就是说修习智慧到彼岸的人,能把十方一切像恒河沙那样多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大地与诸山所有的一切微尘,在一念之中散尽。为什么一念有这样大的力量,正由于‘一念’契合了真如。所以彭际清居士说:‘行者诚能于一念信入,何须更论种种功勋。’
‘一念净信’,《教行信证》说:‘言一念者,信心无二心,故曰一念,是名一心。一心则清净报土真因也。’(我们说一念就是指信心无二的心,无二所以叫做一念。一念也就是一心。一心就是往生清净报佛国土的真实正因。)《会疏》说:‘明往生正因,唯在信一念,不依念多少故。’这就是说,往生的正因,只在你的信心达于一念(一心)的程度。能达到,决定往生,不依靠你念多少。这与《要解》往生全凭信愿的说法一致。
《教行信证》指出‘信心无二心’,又说这是往生清净报土的真因,现《会疏》‘往生正因唯在这一念’,两者都把一念、一心结合于信。《疏钞》说‘信即心净’,也等于说信心就是净心。一念净信就是契合于‘真如法一’的净信,所以经中下文是‘愿生彼国随愿皆生’。这与《教行信证》的报土真因、《会疏》的往生正因,都是互为表里,正好参证。
《弥陀疏钞》引证了《成唯识论》‘信者,谓于实德,深忍乐欲。心净为性。’什么叫做信?就是对于真实的妙德,能深入的安忍,欢喜愿求。信以心净为他的性。什么叫做净?因为心很殊胜,如同水清珠。珠子放在很浊的水中、水当时就清了。信心就有这样的妙用。种种染法,各各都有自己的相,唯有‘不信’这个染法,它有一个特点,是‘自相浑浊’。它不但自己浑浊,而且它还能浑浊其他的心所。如极脏的东西,它不但本身脏,谁碰到它谁脏。所谓‘自秽秽他’。信正好相反,能清浊水,把问题翻过来。所以莲池大师说:‘今修净土,主乎心净,信为急务。’(修净的人,以心净为主,所以生信是紧急的要事。)
‘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一念净信是信,从信起愿,所以信愿是往生的根本。所以用自己所有的善根,至心回向求生极乐。‘至心’,《观经》就是至诚的心。善导大师说:至就是真,诚者就是实。就是要一切众生的身、口、意业,所修的解和行,必须是真实心中的东西。不应当外现贤善精进的相,可是内怀虚假,里面是‘贪嗔邪伪,奸诈百端。恶性难侵,事同蛇蝎’。这种人的内部是贪欲、嗔恨、邪恶、虚假,并且奸恶狡诈,诡计多端,好恶成性,无法教改,所作所为如同蛇蝎。‘虽起三业’,由于‘外现贤善’,当然表面上也做好事,修庙、造像。但这‘名为杂毒之善。亦名虚假之行。不名真实业也’。所以要用自心所修真实善根来回向‘愿生彼国’,往生极乐世界。有了一念净信,把这一念净心回向,决定‘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本品名为十方佛赞。十方佛为什么要赞叹弥陀呢?就是愿意听到的人都发清净的信心,来忆念、受持、归依、供养阿弥陀佛,乃至能够出生一念净信,也就是不二的信心。正如《信心铭》‘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语道断,非去来今。’非去来今就是打破了时见,当然一并打破空见和一切虚妄情见。在这种远离一切垢染的清净信心中,把所有善根回向,愿生极乐,于是随你发的愿,必定如愿往生,而且住不退转,乃至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所以十方诸佛没有一佛不赞叹,没有一时不赞叹,只是希望一切众生能闻如是妙法,希望每一众生闻佛名号同生净信,至心持名,愿生极乐,随愿皆生,同证菩提。
三辈往生第二十四
【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
前一品是第十七诸佛称叹大愿的成就,本品是大愿核心第十八十念必生大愿的成就。此愿是从真实之际、真实之慧所生的真实之利。凡夫持名,横出三界,往生极乐、证不退转,决定成佛。这是众生离苦得乐,真实永恒的彻底利益,也正是诸佛无上悲智,度尽众生究竟方便的极致。
《大日经》说:‘大悲为根,菩提为因,方便为究竟。’花瓶里插的花未尝不好看,但是无本之木插不了几天。本是什么?是大悲心。要成佛,佛就是觉悟。要觉悟就须要种觉悟的因,觉悟就是菩提,所以菩提心是因。至于所得的果实,是善巧普度一切众生。也就是说,要有一个极端便利的具体方法来救度众生,这个方法的彻底便利,就是落实度生大愿的究竟保证。方便成为究竟圆满的标志,这就是方便为究竟的涵义。
善导大师说:‘释迦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释尊来度众生,所以说了弥陀本愿之海,三辈往生就是本愿之海的落实。我们要依靠弥陀本愿之海,而且让一切众生分享这个法益。求生净土的动机是为了最快最稳和最好的来实现度生的心愿。不然你只是个愿度众生的空愿,你自己还在苦海里头,脑袋一会儿出来,一会儿进去,怎么能度众生。
本段大意是:佛告诉阿难,十方世界的天人和世人,其中有发至诚心,愿意往生极乐国的,可共分为三辈。《观经》是九品。上品、中品、下品,每一品又分为上生、中生、下生,称为九品。《无量寿经》的三辈与《观经》的九品,其中内容是否彼此对应,符合相通?还是各成一套,彼此无关?从古以来有两种不同的说法。赞成同的:昙鸾、净影、憬兴、嘉祥诸师。还有莲池大师说:‘三辈九品,正相配合,又何疑焉。’本书继承昙鸾……莲池诸位大师的卓见。
【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此等众生。临寿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经须臾间即随彼佛往生其国。便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是故阿难。其有众生欲于今世见阿弥陀佛者。应发无上菩提之心。复当专念极乐国土。积集善根。应持回向。由此见佛。生彼国中。得不退转。乃至无上菩提。】
‘上辈’。把往生的人全部分成三大类,其中上等者,都叫上辈,所以包括的范围很广。《观经》每辈再分三品,于是成为九品。九品当然比三辈细多了,但是从实际来看仍不可能很细,实际上可分的品级是无量的。
《观经》分品分得较细,彼经中上品上生,即是本经上辈中最上的代表人物,弹指之间往生极乐,得闻妙法,立即契悟无生法忍,在须臾之间,在十方佛前受记成佛,回到本地得无量的陀罗尼门。陀罗尼的功德超过三昧,一得永得,不再退失,这是上品上生,这是地上大菩萨的境界。我们这些娑婆世界的凡夫,念佛往生,也能上品上生嘛?这个问题古时的说法认为上上品是四地以上的菩萨才能达到的品级。幸在唐代善导大师广引经论,力破旧说,主张极乐九品都是浊世的凡夫能往生的级位。只因众生所遇的因缘不同,所以出生九品的差别。例如上三品是遇大乘法的凡夫所生。中三品是遇小乘法的凡夫所生。下三品是遇善法的众生所生,这类人因造恶业,本应堕落,但以临终的时候遇到善知识教他念佛,念佛是诸善中王,他既忏悔,又持名号,于是靠弥陀十念必生胜愿不可思议的力量而得到往生。由大师的话可见极乐世界的上中下三辈,都是凡夫可以修到的。只是因缘各各所遇到的佛法不同而有差别。所以大师主张往生的三辈九品,总是为了‘五浊凡夫’。虽然上品上生殊胜超绝,但是我们这些五浊恶世的凡夫,只要能发起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念到理一心,乘六字洪名与一乘愿海不可思议威神之力,上品上生极乐世界。不仅是这样,晋朝有一个穷苦的人,生活很困苦,他听到净土法门后,就闭关念佛,他对于尘世十分厌倦,所以一点没有留恋,只是一心老实念佛。他念了一段时间之后就看见阿弥陀佛,并听到佛说法,于是就在人身得无生法忍。可见极乐三辈九品大家人人有份,只看修持的努力程度。
海东(朝鲜)元晓师的《游心安乐道》说:‘故知净土宗意,本为凡夫,兼为圣人也。’因弥陀四十八愿,愿愿为众生,所以极乐的九品莲池,品品为众生(旧说是中品中生以下才是能生的地方,显然这种说法不合佛心)。本经《菩萨往生品》十方世界要往生的菩萨,只说名字,一劫也说不完。可见三辈九品实为一切凡夫兼为三乘(菩萨、缘觉、声闻)圣人。
本段首先上辈往生的人所修的因,然后说明所得的果。上辈往生,谁不羡慕向往,但须圆满上辈往生的因。因也可说成‘条件’。这一小段的大意是:上辈往生的人,他们舍去世俗的家,丢掉陷人的情欲,出家为僧,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并修多种功德,回向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上辈往生的人,在所修的因行中,第一句就是‘舍家弃欲。而作沙门’,这就表示上辈往生的人都是出家众。但这显然同净土三经中的《观经》有了根本矛盾。《观经》上三品没有提到出家,只是在中品上生,指出‘修行诸戒’,中品中生指出‘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观经》中九品,唯有以上两品指明了出家。但是本经恰恰相反,上辈指明出家,中辈也与《观经》相反,指明‘不能行作沙门’,也就是未能做到‘舍家弃欲’。
净土两经在上辈往生中出现这样的差别,首应圆融目前两说的对立。我国莲宗诸祖,慧远、昙鸾、道绰、善导、永明、莲池、蕅益等等祖师都是上辈往生,都是高僧,都是符合本经的。但《观经》中,王太后韦提希夫人‘闻佛所说,应时即见极乐世界广长之相。得见佛(弥陀)身及二菩萨(观音、势至)。心生欢喜,叹未曾有,豁然大悟,得无生忍’。可见韦提希不但上品上生,而且现世悟入无生法忍,希有成就。还有韦提希夫人的五百侍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生彼国,世尊(释迦牟尼佛)悉记,皆当往生,生彼国已,获得诸佛现前三昧’。经中又说,上品中生的人‘如一念顷(就像一念间的时候)即生彼国七宝池中……经宿即开。……普闻众声,纯说甚深第一义谛。……经于七日……即能飞行遍至十方,历事诸佛。于诸佛所,修诸三昧。’现五百侍女‘生彼国已,获得诸佛现前三昧’,可见她们最低也是上品中生。这五百人是在家妇女,都是上辈生。在文字只是一笔,但在家往生的人数是五百人。
还有上面指出的晋朝某穷人,闭关念佛,见佛闻法,证无生法忍,登菩萨位,然后往生,也是在家人。沈善登老居土《报恩论》中说:晋代庐山远公同社念佛的刘遗民居士,一生之中三次见佛。在远公往生时,亲见刘遗民随佛来迎,向远公作揖致敬,并说‘师早发心,何来之晚?’
(就是说,师父您早就发心了,为什么晚来?)所以沈老居士说:‘自当上品非出家也。’(刘遗民当然是上品生,但不是出家人。)在《往生传》中还可找到上辈往生的居士,这里不列举了。
窃按世尊所说并无定法,只是应病与药,热病则给清凉药,虚寒就给温补药,随宜而说,不可死于句下。孔门弟子问仁问孝,孔子的回答各个不同,也是这样。佛说本经时,大比丘众一万二千人,比丘尼五百人,菩萨无量无边,乃一正规盛大的净宗道场。本经是净土第一经,故所说往生条件都是正宗典范。且听法物件又是出家大众,在这一法会上闻法往生上辈的人自然是比丘,于是契理契机所以指出上辈是舍家弃欲的沙门。至于《观经》则是一个特殊因缘,佛偕目连、阿难飞降王宫给禁闭中的王太后说法,听法大众只是韦提希夫人和五百侍女,五百零一个在家妇女。这一会中能上辈往生当然只是在家人。
且沙门二字涵义甚深,经云:‘识心达本,名为沙门。’所以不依事相(僧相僧装)而看本质,识心达本的人才能上辈往生。这是不容许有一丝一毫疑惑的。所以出家中有身出家与心出家之别。这里有四料简:‘出家出家,出家在家,在家出家,在家在家。’由是身在家而心出家,那么虽身在家,心出家仍然可以上辈。是乃《观经》所说。身心都出家,当然上辈。身在家而心出家,在心地上同于比丘,也可上辈生。真实说来,心地是起决定作用的,‘一切无如心真实’。心出家,识心达本才是沙门,都可上辈生,这是本经正宗的说法。于是本经与《观经》圆融无碍。必须是识心达本,心出家的修行人才能上辈往生。至于形式上仪容衣服上所区分的在家出家,都可以上辈生。
后 记
一、恩师在写《白话解》时提出三个指标:(1)
此《白话解》不是把《大经解》翻成白话,而是在讲授《大经解》录音的基础上大删特删,力求精简,通俗易懂,中心突出。(2)虽然简明通俗,但不失《大经解》原有的深度。(3)在此基础上还要有突破。
二、《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乃恩师未竟之作,仅写至《三辈往生品》之上辈往生部分。至于本解未竟部分,某居士曾于恩师生前三日特就此事请问,恩师明确指示,‘《大经白话解》写到哪儿就算哪儿,后面的听录音去。’恩师讲授《大经解》之录音(即《无量寿经讲座》全部七十盘)现已流通于世,可供学人参习。
三、谨遵恩师慈命,此《白话解》文稿由抄稿者严格把关,并请某居士顺以标点。抄稿者于抄写过程中遇有个别字迹难辨等情况,第六品以前部分呈师裁决,其余则由在京弟子参酌而定。
此书于恩师身后印行,特予申明。
在京弟子等敬记于癸酉(一九九三)初春后汉支娄迦谶译
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
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
编辑说明
作者撰写《大乘无量寿经解》后,又著此本《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何以故?作者于本书前言中说:‘今生幸遇这个无上宝典—《大乘无量寿经》,感恩不已,是以一注再注,愿一切有缘人同沾真实之利。’据作者在京弟子在后记中说:‘此本《白话解》乃黄念祖居士未竟之作。写此注解时提出三个指标:(一)不是把《大经解》翻成白话,而是在讲授《大经解》录音基础上大删特删,力求精简,通俗易懂,中心突出。(二)虽然简明通俗,但不失《大经解》原有的深度。(三)在此基础上还要有突破。’由此可见《白话解》并不亚于《大经解》。作者弘法,一解再解,读者修学,亦应一读再读,益增胜解,咸归净土。因本书仅写至《三辈往生品》之上辈往生部分,未竟部分,需有愿者依照作者讲授《大经解》之录音(即《无量寿经讲座》全部七十盘,已出版发行)整理。我们期望黄老弟子如同黄老一样,发大誓愿,完成黄老未竟事业。
前 言
或有人问,‘为什么在写了《大经解》之后,又写白话注解?’那就请看本经《大教缘起品》。
由于阿难在道场中,亲见世尊放大光明,色身与刹土都是前所未见的清净庄严,就向佛请问,显现这稀有瑞象的原因。世尊表扬了阿难的提问,其中最切要的一句—‘当来诸天人民一切含灵,皆因汝问而得度脱。’‘当来’就是指从阿难问话的当时一直到不可穷尽的未来。所以一切众生都因阿难这个提问脱离生死此岸,度过烦恼中流,超然大觉。为什么能这样殊胜呢?正因阿难这一问,引出了《无量寿经》。
善导大师说:‘释迦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广说弥陀愿海的经,正是这部《无量寿经》。大师这两句话如同惊天动地的晴天霹雷,斩尽情执的金刚王宝剑。如来一代时教,说法四十九年,如云如雨,中国佛教分为十宗,净土只是其中之一,为什么能说,世尊唯说弥陀的大愿之海、净土法门呢?殊不知,世尊出兴于世,只为救度众生。世尊对阿难说:‘如来…所以出兴于世…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释尊种种说法,无非是救度迷徒,让他们得到真实之利。真实普利众生,唯有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普度众生同生极乐。《华严》称为经中之海,一切江河细流都要流入大海,譬喻一切法门,都同归弥陀大愿之海,所以华严长子普贤大士,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大士发愿往生净土。
由上可见善导大师之说,是深得佛心的。大师说释尊唯独说弥陀本愿之海,世尊说如来唯愿众生能得真实之利,今后一切众生都因《无量寿经》而得度脱。这样剖出肝胆的开示,指出了大教的核心,抛给每一个众生一个定出苦海的救生圈。念祖今生幸遇这个无上宝典—《大乘无量寿经》,感恩不已,
是以一注再注,愿一切有缘人同沾真实之利。
一、经 题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佛说诸佛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 一名无量寿经 一名阿弥陀经吴支谦译
无量寿经 曹魏康僧铠译
无量寿如来会 唐菩提流志译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 赵宋法贤译
自汉迄宋同经异译可考见者凡十有二 近代流通唯此五本
想要理解经文,先要了解经题。古云:‘智者见经题,便知全部义。’经题的重要性可以想见了。本经是先师夏莲居老居士会集五种原译而成。五种出入很大,且汉吴旧译,文字古拙,所以读诵参研者都很少。先师继王日休、魏承贯之后,会集成经,名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此书一成,大众钦赏,公推为《无量寿经》的善本。目前海内外读者、背诵者、印刷者、演说者,风起云涌,有日诵六部甚至八部者,有人称当前之景象是‘大经热’。
本经的经题,一望可知,是把最近《宋译》的经题作为前一半,而把最古的《汉译》经题去掉两者重覆的字,接在下面,就成为今本的经题。这就是会集工作的典范,只是会集旧有的精华,而不是出于自意的新作。这才能杜绝把后世凡夫的私见,当作世尊的教导来欺骗世人。从夏会本的经题可见,不但字字句句本于原译,而且会集之后,使题义更加圆满究竟,妙谛无穷。
第一个字‘佛’。指约当中国周代,在尼泊尔降生的王子,后出家成佛,号释迦牟尼(华义为能仁寂默)。这就是我们芸芸众生的大悲慈父,大智大力的导师。十方世界有无数的佛,可是在我们世界上,八相成道的佛,只是这一位。所以只说一个佛字,我们就知道是专指我们的本师了。
‘佛’是梵文佛陀的简略,辞义是觉者。佛与众生只是迷悟的不同,在迷惑之中就是众生,彻底觉悟就是佛。阿罗汉只是自觉;菩萨于自觉外,更须觉他,故菩萨具二觉;觉行圆满是第三觉,唯佛具三觉。悟达本性真实常住,了知诸惑都是虚妄,是自觉。以无缘大慈,平等普度一切众生,是觉他。穷尽本心的源底,自觉觉他之行圆满具足,圆圆果海自然成就,是觉行圆满。《佛地论》说:具足一切智慧,远离一切障碍,能开觉(开悟本有觉性)自己和一切有情。‘觉’譬如从睡梦中觉醒;如莲花开,不借外力,这就是佛。(笔者译为白话。)又据《大乘起信论》:一、本觉。指一切众生本来具有的自性清净心,也就是常说的人人本有的佛性,也即是法身佛。二、始觉。由于内因(本有清净心)与外缘(佛教经法)的作用,使众生于妄念中渐渐出现初步趋近本觉的知觉(如厌生死苦,乐求涅槃)。三、究竟觉。朗然大悟,觉了心源,本来平等,始本不二,法身全显,究竟成佛,叫做究竟觉。
‘佛说’,表明此经是释尊金口所宣。又‘说’字有愉悦的意思,佛看到众生机缘成熟,可以听受教导修习妙法,故衷心欢乐。
‘大乘’是喻,乘就是车,是中国古代最普遍的交通工具。用现在话说,自行车是小乘,它只能解决自身的问题,这就譬喻声闻乘的法,称为小乘法;至于成长列的火车,可以运载多少人多少货,广作利益,这就譬喻菩萨所行的法,叫做菩萨乘,也即是大乘。
大乘中的‘大’字,有两个涵义:(1)能乘者大。《十二门论》说:‘佛大人乘(动词)是乘(名词),故名为大。......观世音、得大势、文殊师利、弥勒等诸大士之所乘,故名为大。’如来与诸大菩萨才是‘能乘’,所以叫做大乘(例如:大学生读书的学校叫做大学)。(2)所乘者大。《宝积经》:‘诸佛如来正真正觉所行之道,彼乘名为大乘。’诸佛如来教化众生的,就是如来自身所行的真正觉悟之道。这就是佛大人用来救度众生的运载工具,所用的工具很大,所以叫做大乘(例如:学校的全部课程都是大学的,所以叫大学)。经题中,大乘这一譬喻,具有两方面的涵义。本经经题标明净宗之法是大士所修、大士所行、无上度生救世的菩萨道。
‘无量寿’即‘阿弥陀’名号的译义。阿弥陀在梵文中的正确读音应为‘阿弥达’,即本经所说极乐世界教主的圣号。其中包括无量密义,可译成无量寿、无量光。汉译本译成无量清净佛、无量觉、无量清净平等觉。总之彼佛的功德、智慧、慈悲、方便、依正庄严、度生功德,等等,各各都是无量。由于极乐教主多劫勤修,有无量妙德,所以成佛后有无量功德名号,每一名中皆具无量功德,名能召德,所以持名的人以名召德,就召来了彼佛阿弥陀的无量功德,持名的妙用就在这里。
极乐教主既有无量的名号,为什么本经单以无量寿为经名呢?因为无量寿显示了如来法身常住的本体,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未来仍是这样。过、现、未,恒常如一,佛教称为‘三际一如’,这是法身境界。由于无量寿,彼佛的功德,在无尽的时间长河,从无一分一秒的停顿与间隔;由于无量光,在无尽的空间,就没有一毫一厘的地方,不蒙受佛光的加持与摄受。由于无量寿是体,一切殊胜微妙的相用,都从本体流现,标明本体,则一切相用方面的妙德都在其中。日人所著《无量寿经甄解》中说:‘安乐国土依正三种(佛、菩萨、国土)庄严,入一法句,无量寿故。’这就是本经标名为‘无量寿’的原因。
《甄解》的说法,来源于天亲菩萨的《往生论》。论中在‘一法句’的后面,说‘一法句者清净句,清净句者真实智慧无为法身’。可见《甄解》的‘无量寿’即是《往生论》的‘真实智慧无为法身’。前已指出从体流现相用,佛有三身,也是从法身流现报身与化身。所以‘无量寿’正是阿弥陀法身的圣号;同时,也正是每一众生的本觉、自性清净心、佛性与法身。这是佛法最奇特之处,也正是佛法真实大平等之处。一切蠢动含灵,蚂蚁苍蝇都具有佛的法身。所以经题中的‘无量寿’既是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这称为他佛),也即是每一众生自身本具的法身佛(这称为自佛)。所以夏师在《净修捷要》中指出:‘无量光寿,是我本觉。起心念佛,方名始觉。始本不离,直趋觉路。’有许多人错误地批评净土宗是‘心外求法’,可惜他不知:所念的他佛,正是念佛人的自佛。
‘庄严清净’和以下的,是法。以上经题中‘佛’,娑婆教主;‘无量寿’(即阿弥陀佛),极乐教主,是两土果位的人。‘大乘’是喻,现‘庄严清净’是法。经题中总不离人、法、喻,本经题具备了这三样。‘庄严’,它有庄重、端严、装饰与美化的涵义。现用譬喻说明,修建了佛殿和佛像,倘若只是光秃秃的房子和像,那就不算完工,必须在宝像、天花板、墙壁之上,增加彩画,要有许多艺术加工,还要悬挂幢、幡、伞盖,陈设供品法器、种种灯光,来做庄严之具。从这个事例,我们体会了庄严的涵义。但以上只是物质方面的庄严,更重要的是心地的庄严。佛教中常说‘万德庄严’,要以功德智慧来做庄严。阿弥陀佛在因地中,‘庄严众行。轨范具足’,这就是以自身的轨范来庄严自己的行动。又‘住真实慧…一向专志庄严妙土’。这说明安住在真实的智慧,才能庄严妙土。‘众行’是因,用具足典范去庄严它。‘妙土’是果,要安住智慧才能庄严。所以可以这样说,极乐妙土是以智慧来作庄严之具。从此推广,应知极乐的黄金、七宝,实质是一味的智慧。常说的‘万德庄严’,就表明‘庄严’这两个字,有‘具德’的涵义。
‘清净’。例如,‘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山石流出的泉水,清可见底,纯净无杂;至于黄河浊浪滚滚,夹带了种种污染。这譬喻人的身口意三业,完全离开了一切恶行、烦恼与垢染,叫做清净。《大论》论布施说:‘虽为一切众生,是心(指布施的人,他的心)不清净。不知己身无吾我,不知取者无人无主,不知所施物实性,不可说一,不可说异,于是三事心著,是为不清净。’这段话很精要,若人在布施的时候,虽然也是发心为一切众生,可是你没有了达三轮体空,内见有我,外见有人,中间见所施之物,不了解这些实物,远离一异有无等等分别,即是第一义空,于是对这三轮都有所著,这就是不清净。《金刚经》说:‘应如是生清净心’。《无量寿经》汉译本译阿弥陀佛为无量清净佛。本经《三辈往生品》:‘若有众生,住大乘者,以清净心向无量寿,乃至十念,愿生其国……定生彼国。’汉译本第十八愿,‘诸佛国人民,有作菩萨道者,常念我净洁心,寿终时,我与不可计比丘众,飞往迎之,共在前立,即还生我国。’《汉译》中的‘净洁心’即是‘清净心’。本经‘以清净心,向无量寿’,汉译本是‘念我净洁心’,自心他心,同一清净。故常说:欲净土者,先净其心。
‘平等觉’。‘平等’,它与差别是对立的。《金刚经》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华严经》指心佛众生,三无差别,都确显平等的涵义。《入佛境界经》说:‘菩提者,名为平等。平等者,名为真如(真如是佛性、法身、实相等的同义辞。佛的通号之一是“如来”,表示“从如而来”,可见“真如”是佛的真实出身之处)。乃至平等者,是入不二法门。’可见平等极其重要。若能对于一切事物没有差别,当然更没有爱憎取舍,一律平等,这就是菩提,就是真如。‘平等觉’可以有四种解释:(1)平等普令一切众生都彻底觉悟。(2)以平等妙法来觉悟众生。(3)‘平等觉’是如来的正觉。(4)‘平等觉’正是极乐教主的圣号之一。以上四义,题中都有。所以‘庄严清净平等觉’是经题中所涵的法。
从全名来看:本经是此土导师释尊看到度生因缘成熟,在十分欢悦的心情中所宣说的。畅谈极乐净土教主无量寿佛本愿之海,以及殊胜方便普利万类的净土法门,普令众生,信愿持名,万德庄严,一心清净,平等普度,同登觉岸。在众生方面,无量寿佛是我本觉,我心是佛,今又念佛;名具万德,庄严自心;净念相继,远离妄执;妄消真显,当下即是‘平等觉’。一题之中,涵摄了全经大义。
二、经 文
法会圣众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憍陈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迦叶。尊者阿难等。而为上首。又有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及贤劫中一切菩萨。皆来集会。】
全经四十八品,可分成(1)序分,(2)正宗分,(3)流通分三个部分。序分像是人的头部,俱有眉眼耳鼻口,能表现这个人的智愚善恶;正宗分像身体;流通分像手足。本经的第一第二两品是通序,也叫证信序。这是各经通有的,其中包括:信、闻、时、主、处、众六种,来证明经文确是佛说。这六种,教中叫做六成就。原说是谁,闻后重说是谁,时间、地点、同闻大众是谁,都写清楚,来证明说经是事实。第三品是发起序,单表发起本经的因缘。
经文第一句‘如是我闻’,各种经典都是一样的(《心经》是删去首尾的中段,其他全译,仍是从‘如是我闻’开始)。这是世尊遗教,嘱咐阿难,在经典开头之处,先标‘如是我闻’,这是‘信’‘闻’两种成就。随即写出其他时、主、处、众四种,证实经文确是佛说,令大众生信。
‘如是我闻’最简单明了的解释就是:我从先师释迦牟尼佛所听到的开示,就是以下这样的。这就证明经中的开示确是世尊金口所宣,没有走样,大家可以放心信仰,所以这是‘信成就’。
‘我闻’是‘闻成就’。‘我’是阿难自称。在阿难于佛涅槃后结集经文为大众登座重说时,大众当时有三种疑惑:一种是错认为佛又复活了,另一种误认为阿难成佛了,再一种是他方世界的佛来到此土。现阿难一开口就说,这是我阿难从释尊亲自如实听到的。以上的三种疑惑全部瓦解冰销。
有人问,佛法主张无我,为什么阿难开口仍是我?殊不知问者这种想法堕在偏空,把无字体会成龟毛兔角般的根本没有,这是不合于第一义谛的。《金刚经》处处不坏假名,例如‘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这才不堕凡夫的有、二乘的无,从容中道,才契合第一义谛。大乘菩萨是‘常乐我净’。可见所无者只是妄我而已。
‘一时’,时成就。没有具体的年月,只说某一时。莲池大师在《弥陀疏钞》中注解说,或者是说法的人证得了‘陀罗尼’(超过三昧的水平),能在一刹那之间,甚至在说一个字当中,遍说了一切法门,这人就是把一刹那延展成无量劫;或者是听法的人得‘净耳根’,在听到一个字时,就能对其余一切完全通达,这就等于把多劫收缩成一刹那。可见时间长短,因人而异。所以‘今止取佛及弟子师资(指弟子)机感相遇之顷,说听事毕,便名一时也’。大师是说:佛同弟子相会一处,圣师愿吐出心髓,演说净宗妙法,普施真实之利;贤徒们也多劫善根成熟,堪受大法。自觉觉他,机缘感通,说听完毕,就叫做一时。现代科学证知,太阳围绕它的中心运行一周(即太阳上的一年),相当于地球时间的二万万年。且爱因斯坦相对论学说指出:当某物体运动速度接近光速的时候,时间就随著这个物体的速度而变化,时间并不是定量。更重要的是,爱因斯坦说:时间、空间和物质都是来自人类的错觉。(举一个极浅的例子,一辆接近光速的火车向前飞驶,一节车箱中前后都坐了人,前进中乘务员在下午六点点燃了车箱中间悬挂的一盏灯。坐在车箱前部的人,要等灯光的光线照射到眼前,才知道灯亮了。可是光前进,人也前进,光要紧追,但光速比车速快,终于赶上了,这时人才开始知道灯亮了。这离实际时间已晚了一段,说它是六点十五分吧。可坐在车箱后部的人,人迎著灯光前进,灯光直向人射来,几乎不要经过什么时间马上看见灯亮了。一节车上便出现两种时间。这是经中‘一时’的科学解释。)
‘佛’,主成就。在这六种成就里面,最为主要,所以叫做主成就。佛是三觉圆满的大觉者。自觉就超越于凡夫的不觉;觉他就超越于二乘的独觉;觉满就超越于还在因地、未满果位的菩萨。三觉一齐圆满,圣中最尊,称为佛陀,也称为智者,具有无上智慧,也正是觉满的涵义。文中的佛,即本师释迦牟尼佛。
‘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处成就。此城有新旧两城,说法处是王舍大城,是旧城。又叫上茅(或上第)城。五天竺有十六大城,王舍城最大。
‘耆阇崛山’,意译为灵鹫山,在王舍城外五山中最为殊胜:(1)此山近城,所以入城乞食不疲劳;但又难上,所以闲杂的人少来干扰。(2)是福德吉处,圣人喜住。(3)是三世诸佛住处。(4)此山清洁闲静,十方菩萨赞叹,八部鬼神恭敬守护。
最末是众成就。本品的‘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以及普贤、文殊、贤劫一切菩萨。下品的‘比丘尼五百人。清信士七千人。清信女五百人。欲界天。色界天。诸天梵众’,经末的‘天龙八部。一切大众’,这是本经的众。单说地球上人类中的四众弟子就是两万人。这是两万人的大法会,这是两万人同闻。本经第三十八品极乐圣众刹土的殊胜显现,也是两万人同时亲自看见的。
‘比丘’。依佛戒出家的男子,叫做比丘。比丘是梵语,含有三义:一乞士。乞是乞求之义,现指乞食乞法。出家的人依佛戒律,不经营贮积谋求生活,故以乞食(讨饭吃)来维持生命;进一步还需要乞求妙法,寻师求道,修养自心。二破恶。指能破烦恼,用守戒来防止身行的过失,习定来消除自心的乱动,用正慧来观察,使心悟解,能破见惑与思惑,二惑尽消,就出三界。三怖魔。由于比丘能破恶,魔就恐怖,认为这个人不但超出我的管区,而且他会教化我的眷属徒众和我远离,使我宫殿形同虚设,所以心中惊怖。
‘大比丘’的‘大’字很重要,是指回小向大的比丘。从原发的只求自觉的小乘心,发展为普度无量无边一切众生的殊胜广大、无上的觉他大愿;从原先的小乘,回转到趋向大乘;从行声闻道变为行菩萨道,这就是回小向大。参与法会的一万二千比丘,都已发起大乘心,正在行菩萨道,所以叫做大比丘。嘉祥大师说:生大解,破大恶,证大果,叫做‘大’。《佛地论》:一、最极利根,二、已证阿罗汉,三、证果后更趋大乘菩提,叫做‘大’。
‘万二千人俱’。许多经典都是千二百五十人,《法华经》与本经同是‘万二千人’。希有的盛大法会,正表所说的经法,正是本师释尊久蕴在心中,欲说而未能说的真实心要。这两部经典都是开权显实,都是大白牛车,都是每人衣底久有的宝珠,都是佛的知见,所以参会法众,盛大希有。
‘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小乘初果以上,可以叫做圣人,但须回小向大,行菩萨道方才能称大圣。又他方世界的佛菩萨,权巧示现,表面是声闻,实际早证大果,也称大圣。‘神通’,身、天眼、天耳、他心,宿命及漏尽六通。阿难当时只证初果,没有得漏尽通,为什么也列在神通已达的大圣之内呢?《净影疏》说:阿难是特殊的利根,虽然没证阿罗汉,可是他成就‘无上胜妙功德’,对于神通‘解了毕竟,亦名已达’。《净影》著眼点有二:一是阿难成就了无上的殊胜功德,他能忆持佛所说一切经法,又在今经里,能问妙谛,因使一切众生都得到度脱之法。二是对神通虽未全证,但已彻底了达,从因知果,故也可称为神通已达。再者阿难正是方才提到的大权示现的人物。在密教《胎藏界鬘陀罗钞三》说:‘阿难密号集法金刚’。密教中,金刚是显现威猛相的佛,可见阿难之本早是法身大士。阿难在教中,集结经藏;在禅宗,继承迦叶成为二祖;在密教,把世尊预嘱传咐之法,转授密教教主莲花生大士。可以这样说,佛教能传下来,首先是依靠阿难,传承圣法,这是多么胜妙的神通。
以下列举大比丘中几位年高望重、四众钦仰的大德,作为代表。首先是:
‘尊者憍陈如’。尊者,梵语是阿梨耶,翻为华文是尊者、圣者之义,是对阿罗汉的尊称。憍陈如,全名是阿若憍陈如。憍陈如是姓,华语是火器,因他的祖先是婆罗门,祀奉火神,所以家族用祀神的火器当作姓。阿若是名,翻为了本际、解本际。本际的解释是,每人本有的实际,即是人人本具的如来智慧德相,也就是真心、佛性,于此有所开解了达,就是阿若的原意。他是世尊最初转法轮,首批度化的五比丘之一。他首先悟道,佛在《增一阿含经》中称他为‘我声闻中第一弟子’,并称赞他:‘宽仁(宽大的仁德)博识(广博的知识),善能劝化,将养圣众(培育同修证入初果到四果圣位),不失威仪(严持戒律,所以在行住坐卧中保持威仪,作大众的模范)’。憍陈如在经中名列第一,他的实德也正是释尊门下比丘四众的第一,恰好暗示,凡能信受本经的人,都是佛法中第一弟子。本经《非是小乘品》说:‘得闻阿弥陀佛名号。能生一念喜爱之心。归依瞻礼。如说修行……于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
再有,最令人感动的是,憍陈如过去生中即是《金刚经》中的‘歌利王’,他污蔑忍辱仙人(本师因地的一生)是引诱妇女,并且用节节支解(把身体割成一一小段)来残酷迫害仙人。但是世尊真实平等,冤亲普度,就是这个歌利王成为第一个得度的弟子,并在弟子中列为第一。世尊的大智、大慈、大恩、大德,令人从衷钦仰,刻骨铭心,永劫顶戴,无有变易。
‘尊者舍利弗’。‘舍利’的意思是一种鹙鸟。他的母亲长得非常端正,眼睛像鹙鹭,大家就用鹙鹭来形容他的母亲。‘弗’是子的意思,她的儿子所以叫做舍利弗,就是鹙鹭子。也叫做珠子,拿珠子来形容他母亲的眼睛。又叫身子,因为他母亲身体很端正。舍利弗在佛的弟子中是智慧第一。母亲怀著这个孩子的时候,跟人家辩论,就能胜过余人,并且能胜过她兄弟俱希罗(俱希罗很有学问,后也成佛的弟子,证阿罗汉)。舍利弗八岁就登外道的讲座,对大众说法。他十六岁到各国去游说。他说法宏扬,辩论无双。他学佛之后,七日之内遍达佛法,智慧第一。本经所要说的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见《阿弥陀经》),只有大智慧的人,才能够深信不疑,所以在憍陈如之后,就是舍利弗。
‘尊者大目犍连’。大目犍连就是摩诃目犍连。目犍连是他的姓,可以译为赞诵、采菽、莱茯根等等。他这一族里头出家的人很多,对于他加一个大字,称为大目犍连。他的名字是拘律陀,本是树名。他的父亲是宰相,他从拘律陀树神那儿求子,得了儿子,就把树名作为他儿子的名字。他在佛弟子中神通第一。《智度论》说:舍利弗是智慧第一,目犍连是神足第一。舍利弗在佛的右面,目犍连在佛的左面。他的神通很大,曾把一城的释迦牟尼佛的本家托到天上去避战祸。阿罗汉都有降龙伏虎、颠倒日月种种的神通,但他是其中拔尖的人物,最为第一。
‘尊者迦叶’。迦叶也是姓。这个姓翻成为‘龟’或‘饮光’。名字叫毕波罗,也是树的名字,也是父母向树祈祷得子,就把树的名字作为儿子的名字。因为他智大、德大、心大,所以称他为大迦叶。也因佛弟子中有三个迦叶,尊者的年岁最大,所以称大迦叶。迦叶翻为龟,因为祖先学道,曾有灵龟负仙图的瑞相,所以这一族就叫做龟氏。又叫饮光,因为上古有仙人名为饮光,迦叶族是他的后代,所以用饮光来作姓。又因为在毗婆尸佛的时候,尊者是一个炼金的师傅,他一时要为佛像贴金,但他的金子还欠少一点,不能把像贴金,当时有一个贫女,恰好有这一点黄金,贫女就布施了这一点,正好使他补足了佛像。那么,从这以来,九十一劫这两个人都身如黄金,光色显耀,好像月明星稀,他们身体很光,别的光就不显了,所以称他们为饮光。在佛弟子之中他头陀行第一。头陀行有十二,现在只举两种:一就是过了中午不但不吃饭,而且不喝浆,水都不喝了。二是不睡觉。但坐不卧。老了之后,释迦牟尼佛说,你已经老了,别这么苦修了,但他还坚持。佛很称赞他,赞叹他没有想求安逸的心,并说:有头陀行,我法就久存。头陀的意思就翻译为抖擞。抖擞有去掉的意思,抖擞这些尘劳烦恼。但是更应当注意的是,大迦叶是传佛心印的初祖。在《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里,梵王到了灵山,拿金色钵罗花献佛,舍身为座。用自己的身体作床座,请佛坐在他身上说法。你看,这是一个梵天的天子,对于佛法是这样的恭敬。佛就登座,拈起梵天所献的花给大家看,大家莫明其妙,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只有迦叶领会佛心,十分庆幸,不觉笑了出来。佛就宣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嘱咐摩诃迦叶。’这就是世尊传心的拈花公案。世尊拈花,迦叶微笑,大法心印传付已毕。正法眼的藏,涅槃圣德的妙心,实相无相的微妙法门,一齐嘱咐给大迦叶。于是迦叶成为禅宗初祖。
迦叶独佩法王正印,涅槃等经多有傍证。《涅槃经》说:佛将涅槃,诸比丘再三请佛住世。佛说:你们不要再说这样的话,我所有的‘无上正法’都已经咐嘱给大迦叶,他为充当你们的大依止。又《舍利弗问经》:‘我(世尊)寻(就要)涅槃,大迦叶等,当共分别为比丘比丘尼作大依止,如我不异。迦叶传付阿难。……’又《华手经》,世尊看见迦叶到来,就分半座,让给迦叶,并说:‘汝当就此如来半座。’
以上的引证,深表法王心印的重要、传佛心印的禅宗的重要。显明了禅宗,也即是赞扬了净土。《大集经》称净宗为‘无上深妙禅’。蕅益大师在《要解》中说:净宗的一切能所无一不是实相正印之所印。世尊咐嘱给迦叶的,也正是‘实相无相微妙法门’。净土与禅,从来不是两物。
‘尊者阿难等。而为上首’。阿难翻成庆喜、欢喜,又可以翻成无染,是白饭王的儿子。佛是净饭王的儿子,所以他是佛的堂弟。在佛成道日他出生。净饭王听见自己的儿子成佛,又听见宫中生子,所以非常高兴,说:今天大吉,是欢喜的日子,这个小孩就叫欢喜吧。在佛的成道日他才出生,所以佛说法三十年后他才当侍者。他随佛到了天宫、龙宫,见到其中极美的妇女,都不生喜爱的念头,所以又称为无染。阿难出家随侍世尊二十五年,佛所说的他都能够记得住,一个字不忘。所以《涅槃》称阿难是多闻士,迦叶也称赞说:‘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难心。’所以阿难是多闻第一。以上五人,是会中万二千人中的上首弟子。
‘又有普贤菩萨’。菩萨,它的全称应该是‘摩诃菩提质帝萨埵’。‘摩诃’翻‘大’,‘菩提’翻‘道’,‘质帝’是‘心’,‘萨埵’是‘众生’,或有情。这个名号全翻过来,就是大道心众生,简称为菩提萨埵,‘菩提’是觉悟,涵义就是觉有情。佛所证的是觉,无明还没有尽就叫做情,要使有情的觉悟都同于佛,就是觉有情,这就是菩萨。所以觉有情就是‘菩萨’两个字的含义。为什么菩萨称为大道心众生呢?《清凉疏》(清凉是国师,是华严宗和净土宗的祖师)说菩萨有四种‘大’:一愿大。有大志愿,求大菩提。二行大。要广利众生。三时大。可以经过无量无数大劫来度化众生,没有疲劳与厌倦。四德大。具足一佛乘(度一切众生都成佛)的种种功德。因此称为大道心。《法华》指出六大。就是信大法、解大义、发大心、趋大果、修大行、证大道。具足六大叫做大道心。
‘普贤’也可名遍吉。《清凉疏》说有三种普贤:一位前普贤,就是发起了与普贤十大行愿相同的大菩提心。所以修一切佛法,先要发菩提心。净土宗三辈往生的人都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如果你只是专念,没有发菩提心,就像自行车只有一个轮子,鸟只有一个翅膀。菩提心就是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相结合的心,融合无碍的心。二位中普贤,指等觉菩萨,就是等觉的普贤。等觉之上是妙觉,妙觉就是佛。等觉菩萨只有一分生相无明还没有破。就差这一点点,这点一破就是佛。三位后普贤,已成佛之后的普贤。因他得了佛果,还不舍他因地之所行,所以称为位后。《清凉疏》说:‘果无不穷曰普,不舍因地曰贤。’一切果位没有不穷尽的,佛位也穷尽了,这就叫做普。他已经成了佛了,他还不舍因地做菩萨时的行愿,还在普度众生,所以叫做贤。这是位后普贤的含义。至于《会疏》说‘体遍法界,故曰普’(妙体遍于法界就叫做普)。‘位邻极圣,故曰贤’(所证的果位靠近了极圣——佛,所以叫做贤)。这正是等觉菩萨的妙位。他的觉位邻近于登峰造极的圣果,所以这是位中的普贤(会中的贤护正士就是等觉菩萨)。普贤菩萨在法会圣众中位列上首,德为众遵,位超一生补处(弥勒)与等觉菩萨,可见是位后普贤,早圆妙果,为速圆导归极乐的本愿,所以示现菩萨身,助佛教化。
普贤、文殊是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士,就好像极乐世界观音、势至一样。《四十华严经》说:‘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尊。’一切如来有一个最大的儿子,他的名字叫普贤。这是什么意思?因为古人重视长子,正常情况国家的皇位是由国王的长子继承的,先主嘛,长子当太子。如来有长子,这是一切如来的继承人,这就是普贤。从密教来看,普贤大士就是密教的初祖——金刚萨埵。金刚萨埵也就是金刚手菩萨摩诃萨。在《圣无动尊大威怒王秘密陀罗尼经》说:‘此金刚手是法身大士,是故名普贤。’所以金刚手就是普贤。又《五秘萨诀》说:金刚萨埵者,就是普贤大菩萨的异名,也叫做一切如来长子,也叫做大阿阇黎。现在我们经中,普贤大士列为上首,是显密净不二。念佛号就是念咒,大家都轻视念佛号而想去念咒。《金刚经》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所以禅宗说:一径草可以当丈六金身用,丈六金身当一径草用。实际上许多问题都是仁者妄生分别。先师夏老说:‘净土宗就是密教显说。’藏密的最古是红教。莲花生大士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所以红教尤其尊重阿弥陀佛,劝大家生极乐世界。
‘文殊师利菩萨’。翻为鬘殊室利,也翻妙首、妙吉祥、妙德,是诸佛之师。《放钵经》释迦牟尼佛自己说:‘我今得佛,皆是文殊师利之恩也(释迦牟尼佛成了佛,是由于文殊师利的恩惠)。过去无央数诸佛(过去说不清的那么多的佛),皆是文殊师利弟子。当来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未来的一切佛也是文殊菩萨的威力加持所成就)。譬如世间小儿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极赞文殊大士是一切佛出生之处。《法华嘉祥疏》说:‘文殊此云妙德,以了了(明明了了)见佛性故。’疏文真是一语破的,由于明明了了见自佛性故,于是涅槃三德,全部圆证,如来妙果,摄尽无余。所以说‘德无不圆,果无不尽,称妙德也。’无边至德,无量圣果,只由于了了见佛性,一齐圆满,所以名为妙首、妙吉祥、妙德,实在是众妙之中的最妙。
文殊菩萨在菩萨中智慧第一。他在北方的常喜国成佛,叫做宝积如来,过去是龙种尊王如来,将来成佛叫普见如来。现在示现在大会之中,大士是大智宏深,表示净土法门,唯有大智才能信入。《阿弥陀经》说净宗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一切世间’里包括一切世界的六道、声闻、缘觉、菩萨这九种。清净的信心正是来自殊胜的智慧。
‘弥勒菩萨。及贤劫中一切菩萨皆来集会’。弥勒是姓,可以翻慈氏。他的名字叫阿逸多,翻无能胜。合说就是慈无能胜(古代也有人主张慈氏是名,无能胜是姓)。《弥陀疏钞》里讲,因为弥勒菩萨在母胎中就有慈心,所以他们这一族都叫做慈氏。又过去生中遇见大慈如来,他也发愿,愿意跟他一样的名号,他就得了慈心三昧。再有,在他当婆罗门的时候,他号称一切智,在八千岁里头修习慈行,又在弗沙佛的时候,跟释迦牟尼佛一块儿发菩提心,修习慈定。《思益经》说慈氏,‘众生见者’都能得慈心三昧。《悲华经》说:弥勒大愿,在刀兵劫里头拥护众生。现在慈氏在兜率天内院,在兜率天的四千年之后就到人间成佛(兜率天的四千年是地球的五十七亿六百万年),三会龙华。有人说咱们现在不成功不要紧,现在修过佛的人,等弥勒来,龙华会上都把大家度脱。但是你要等五十七亿六百万年,这一段时间你要轮回六道,天堂地狱去转,那就不知道要经过多少生死了。
这三位大士作为法会的上首,因为这三位和净土的缘特别深。首先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普贤行愿品》里头说:发了十大愿的人,‘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殿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到已,即见阿弥陀佛’。一个人到了临命终时,自己的六根都败坏无用,自己的名望、威权、势力、学问全等于零。所有的财宝、产业、心爱的珍品、可靠的亲信,没有一样再能伴随自己。当此之时,唯有自身的愿王不舍离自己,在一切时中引导自己往生极乐,面见弥陀。一部《华严》最后归到《行愿品》,《行愿品》导引我们发愿往生极乐。这就是一代圣教的指归。普贤大士又说:‘愿我(普贤)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这就是法王长子普贤大士求生净土的发愿文。大智文殊,诸佛之师,也发同样的愿。他的愿文是五言,《文殊发愿经》说:‘愿我命终时,灭除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刹,生彼佛国已,成满诸大愿,阿弥陀如来,现前授我记。’两位大士都发大愿求生极乐。这两位菩萨在会中列为上首,普让大家崇仰文殊的大智、普贤的大行,见贤思齐,学习先圣。我们也要导引众生同归极乐。
弥勒大士在《大宝积经》中问佛:‘若有众生,发十种心,随一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是人命终当往生彼国世界。世尊,何等名为十种心?由是心故当得往生彼国世界。’这就是弥勒大士请佛开示念佛往生法门。而且本经的后半部,佛把本经嘱咐给弥勒菩萨,并说这个经是一切诸佛所赞叹的广大微妙法门,嘱咐弥勒‘汝等作大守护。为诸有情长夜利益…当令是法久住不灭’。守是保守,护是护持,所以守护也即保护与护持的意思,现在上面加一个‘大’字,这就超越常情,更有殊胜的涵义。简单说这个‘大’字有四义:(1)法大。这是释尊唯说,普令众生得度之法。(2)益大。普被三根,究竟方便,横出三界,直证不退。(3)愿大。所以弘赞净土之一言一行都会归弥陀愿海。(4)智大。于此法门信受弘扬,实因希有智慧。弥勒接受世尊的嘱咐,他必然在龙华会上演说本经,并且尽未来际常说本经。
‘贤劫’,就是现今我们所在的劫。在这一劫中,这个世界有一千个佛相继出世,这是非常希有的殊胜情况,所以叫做贤劫。有的劫里一尊佛也没有。根据《佛祖统计》,第一个佛叫做拘留孙佛,第二个叫做拘那含牟尼佛,第三个迦叶佛,第四个释迦牟尼佛,以后还有九百九十六个佛。但是这一个佛到下一个佛之间,间隔的时间很长,例如刚才说释尊与弥勒之间是五十七亿六百万年,时间很长。可见世界上有佛的时候少,没有佛的时候长啊!
‘及贤劫中一切菩萨。皆来集会’。贤劫中未来有九百九十六佛,现在还都是菩萨,他当然包括在‘皆来集会’的一切菩萨里面,并且还包括此外的一切菩萨。贤劫未来诸佛,全部莅会听法,也都和弥勒一样,同受释尊大悲慈父从衷的嘱托,弘扬护持如来无上心宝—净土法门,永为众生照破长夜黑暗的明灯,普令离苦得乐,契入本有的寂光真净(常寂光土强名为法身佛的国土)。
德遵普贤第二
本品是第一品的继续,是通序中众成就的补充,不但是补充数量,而更重要的是会众崇高无比的妙德,无边的圣众完全都是尊重修持普贤大士的德行。普贤之德说不能尽,他是华严的长子,在华严会上,佛是法王,听法的人之中,普贤为长子,长子就是法王的继承人。普贤无量无边功德的心中之心、要中之要,就是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是华严一部大经的指归。现在来会圣众都是遵修普贤之德,当然都是遵修‘十大愿王导归极乐’。
【又贤护等十六正士。所谓善思惟菩萨。慧辩才菩萨。观无住菩萨。神通华菩萨。光英菩萨。宝幢菩萨。智上菩萨。寂根菩萨。信慧菩萨。愿慧菩萨。香象菩萨。宝英菩萨。中住菩萨。制行菩萨。解脱菩萨。而为上首。】
这一品首先补充了贤护等十六正士。正士跟大士等等的都是同等的,但是正士是在家菩萨。至于‘十六’,密宗把十六来表示圆满无尽,所以十六正士就表示无量无边的正士。
‘贤护’正士,梵名跋陀和,翻成贤护、贤守、贤首和善守。这些名号在经论中常见。《思益经》说:众生只要听到他这个名字,就必定要得三菩提: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名号有如此的功德,所以就叫做善守。闻名就得功德正是善于守护众生,所以称为善守。在《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这个经以贤护为名。《贤护经》里头说:‘王舍大城有优婆塞’,这是居士。‘名曰贤护,为众上首’,在大众的上首。《大宝积经》有贤护长者会,佛说贤护长者种种快乐的事,‘其受于快乐果报,虽复忉利帝释天王,犹不能及,况复人间’。说他虽然现在人间,他所享的福报,不但人间不能相比,就是忉利天王、帝释都比不上。《名义集》里说:‘发陀婆罗’,翻为贤护,不但自己护持自己的贤德,并且也护众生,所以名为贤护。又称贤首,因为他位居等觉,是一位等觉菩萨,是贤中之首。贤护正士虽示现为王舍城中父母所生的人,只是一个普通的人身,但他的实证,是一位等觉菩萨,已超十地,再进一步就是妙觉了,就与佛相等了。贤护正士示现为生在王舍城的一个普通人,但已是证到了等觉的在家菩萨。这是维摩诘之外又一个极殊胜的在家人。听到他的名字,就必定可得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种菩提。这一史实十分重要。还有《般舟三昧经》说,贤护菩萨是念佛三昧的发起人,这就和净宗更有因缘了。他亲见了阿弥陀佛,所以他为众上首,参加法会,帮助释迦牟尼佛来宣扬念佛三昧无上法门。念佛三昧是一切三昧中之王,一切三昧中之宝,所以称为宝王三昧。
‘善思维菩萨’等。《四童子经》说:善思维、慧辩才、观无住、神通华,是他方世界菩萨,应化托生印度成为在家菩萨。《佛名经》说:光英、智上、寂根、愿慧,《月灯三昧经》说,香象。二经共指五位正士是他方世界的大菩萨,来到这个世界听受《无量寿经》,助佛宏化。从贤护到香象共十人,都有经典作为根据。其余尚有六人未经经典提到,但古德说其余六人也都是他方世界大成就的在家菩萨,来到此界听经与助佛宏化。
本经超出常情,特别标出十六正士在家菩萨作为大众上首,这就表示:净土法门特别适合于在家人修持。因这个法门契合于当前以及将来的社会情况。因为科学越发达,物质世界的发展越快,彼此间的竞争越残酷,要抢时间就越忙。越现代化,每人所应掌握的科技知识就越多,生活的节奏也越紧张。你还想像上古的人远入深山,一切事情不问,只是自修,恐怕时代不允许了。所以一定要有很多人不能出家,要保留在家身,为社会服务,并且也还继续要修,那么这种修持就以净土宗最合适。清末,沈善登居士作了一部《报恩论》,赞叹《无量寿经》和净土法门。他说:净土法门妙在‘不离佛法而行世法,不废世法而证佛法’,所以当前就很契机。国家与社会需要有很多在家人辛勤献身于种种岗位,把事办好,这就只有净土法门可在行世法的时候不必离开佛法。不需入山,不需闭关,不但上班能修,上火线也能修。只要所发是利他的心,所念的只需六个字甚至四个字的一句佛号,就是净宗无上修持。每日十念,再忙的人也十分从容。所以不离佛法,把保家卫国、福民利众的大事都办了。只要是真纯地这样做去,你何必废除应行的世法,同样契证佛法。不离开佛法可以行世法,不废除世法可以证佛法,这是净土法门特别殊胜之处,特别适合于在家人。因此《甄解》说:十六正士列为上首,‘彰此法不以出家发心为本。’此说很有见地。
‘而为上首’。普贤、文殊是来参加法会一切圣众的上首,是全体听经人的上首;弥勒大士是贤劫一切菩萨的上首;贤护等十六正士是会中一切在家菩萨的上首。大会圣众实是无量无边。《月灯三昧经》说:‘香象菩萨从东方阿(音同触ㄔㄨˋ)佛,与那由多(即那由他)菩萨共来问讯释迦牟尼佛。’那由多应指一万万。由此可见,一位正士便与一万万菩萨同来,全会圣众,实是无量无边。香象正士在阿(音同触ㄔㄨˋ)佛便是同行菩萨的上首,可证十六正士的胜德。大众同尊。
【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具足无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法中。游步十方。行权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
‘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是说一切圣众,无论在家出家,共同遵守修习普贤大士的妙德。从这一句直到本品末后‘不可思议’,都是赞叹上首普贤大士和会中的一切菩萨的胜德。‘大士’就是菩萨。‘普贤之德’上品已经说了,就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十大愿王是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第九是恒顺众生,第十是普皆回向。这个愿王在人最后的时刻,一切诸根败坏,什么都不行了,什么也不能跟著自己了,在这个时候,唯有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在前引导,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就自然生在莲华之中,蒙阿弥陀佛授记,于是可在不可说不可说的世界,以无量的智慧,随顺著众生的心念广作饶益,能在烦恼苦海中普度众生。这就是普贤大士之德。这个十大愿王,第十愿‘普皆回向’表示普贤菩萨名号中的普字;从第一愿到第九愿,显出普贤这个贤字。永劫勤劳没有疲厌,十大愿王永无穷尽,成佛后还在度生,显出普贤之普和普贤之贤。上品中提到《清凉疏》:‘果无不穷曰普,不舍因门曰贤。’虽然得到无上成就,但不舍在因地所发的度众生的大愿,仍示现菩萨身来救度众生,所以这是位后的普贤。普贤大士在未来不可穷尽的长劫中,永不间断,在实现他的偈语:‘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愿一切众生都到无量光佛刹,这是普贤大士大愿的结晶。十大愿王是以弥陀愿海作为归宿,也正和弥陀第卅五愿互为表里。卅五愿:‘生我国者,究竟必至一生补处。’(当前的弥勒就是一生补处菩萨,他必定要补佛位)所以往生极乐世界的一切众生,他必定达到一生补处,补佛之位,而且必定成佛。但是也有往生之后他不在极乐世界成佛,愿文说:‘除其本愿为众生故,被宏誓铠,教化一切有情,皆发信心,修菩提行,行普贤道。’他有本愿为众生,要披著弘誓的铠甲,到无量世界去教化一切有情,劝发信心,都修菩提行,同行普贤大士圣道。这类自愿来到秽土的人,‘随意修习,无不圆满。’愿中普劝十方,修行普贤之道,也即是导归极乐之道。生极乐后,若度生情切,就被起弘誓做成的铠甲,再返此界救度众生。普劝一切众生,同遵普贤之德,求生净土。为什么只是遵修普贤,求生极乐?因为只有这一个法,能给众生真实之利,能救众生的生死之苦。所以善导大师说:‘释迦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这也就是来会一切大众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的原因。
‘具足无量行愿。’《摄大乘论释》里说:‘不可以譬类得知为无量。’这个数不但你没有法子具体说出来,并且也不可以用譬喻来比拟,就叫做无量。‘行愿’,《清凉疏》说:‘造修希求,目为行愿。’《观经》说:‘是心作佛’。‘作佛’就是‘造修’的涵义。‘造’就是‘一切唯心造’中的‘造’字。‘修’是修持。所以‘造修’是行动。‘希求’,‘希’是希望,‘求’是愿求。所以‘希求’是愿望。行动与愿望的结合就叫做行愿。‘具足’,具是具有,足是充足,所以‘具足’是圆满无缺的意思,一切都有了,不再缺少什么。‘具足无量行愿’就是说这一切无量无边的殊胜行愿都已具足圆满无缺了。
或有人怀疑:参加法会无量无边的菩萨,或如位后普贤,成佛后再来;或是等觉,如同贤护;或从初地到十地;或者只是地前三贤(住位,行位,向位)。觉位有天渊之别,岂能各各都能圆满无量的‘行愿’?此问很合情理,但未知净土是无上圆顿法门,超情离见。《普贤行愿品》说:‘是故汝等,闻此愿王,莫生疑念,应当谛受,受已能读,读已能诵,诵已能持,乃至书写,广为人说。是诸人等,于一念中,所有行愿,皆得成就。…能于烦恼大苦海中,拔济众生,令其出离,皆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这就是说,若人能受持宏扬《普贤行愿品》,于一念之中,就可圆满所有的行愿。一念之间圆满一切愿,乃是最圆极顿的妙法。《净土生无生论》说:‘一真法界,即众生本有心性,此之心性,具无量德。’‘故众生本有性体,即诸佛所证法身。’‘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故我念佛心,全体是法界。’‘而此心性,竖贯三际(过去、未来、现在),横裹十虚(方),佛法生(众生)法,正法依法,因法果法,一念圆成。’可见众生的心,本具万德,即是诸佛法身,也就是法界圆融的妙体,所以佛与众生,正报(佛菩萨等)依报(国土),因与果等等一切法,都在我介尔一念心之内。只要一念相应,一切圆满成就,所以这是无上圆顿之法。如斩一把丝,一断,一切丝都断。又如染物,一成,则染缸中所有的东西都已染成。上品中说到文殊大士成为一切诸佛的父母,只因‘了了见佛性’。《净土生无生论》说:‘行者念佛之时,此心便是圆融清净宝觉。’此心是佛性,也是法身,所以念佛时就是相应时,一切圆满,丝毫没有欠缺。
‘安住一切功德法中’,这一句应该与上句联读,意义才完整。本品开头这三句,是会中菩萨圣众不可思议功德的总赞,也是本品的纲。为了明解其中的深意,先把本句逐字注解一下。
‘安住一切’。《会疏》说:‘德成不退,故曰安住。无德不具,故云一切。’‘功德法’,‘功’是功效,行善有造福众生的功效,所以叫做‘功’。这个功效使众生得到真实之利,是你行善的自然结果,所以功效就是善行本有的德,所以叫做‘功德’。德的本体就是‘法’,这是《净影疏》所指出的‘德体名法’。善行必有利生的功效,种种善行、种种功效、种种善行本有的美德,都是事,事相有种种差别,但事相必有同具的体性,那就是法性。所以《净影》说:‘德体名法’。法性就是有情与无情同具的体性(在有情就称为佛性),也就是法身。所以‘一切功德法’就是诸佛无量微妙功德的本体,也就是法性和法身。在此安然常住,没有退失,就是‘安住一切功德法中’。在种种行善利他的功德事相中,自心仍是寂然安住在万德本体法性之中,如如不动;自心虽远离种种差别,一心寂然,可是又‘具足无量行愿’。于是这两句经文的意义更为深刻,就是《金刚经》的‘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安住一切功德法中),修一切善法(具足无量行愿),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寂而常照,照而恒寂。大乘佛法种种妙义都在这两句之中。安住于一切如来无尽果德的本体,具足无量大菩萨的行愿,理体和事用齐显,空边与有边全离,理不碍事,事不碍理,正显与会诸大菩萨的圣德。
‘游步十方。行权方便’。游步就是旅游、周游、游化的意思。十方就是四方四隅和上下各方,指的空间了,一切地方。‘游步十方’,就是周游一切处。权是权宜、权变。俗话常说‘有经有权’,经就是常规,权就是变通。一个人应‘通权达变’,不死守规章制度。孟子说,男女授受不亲,这是古时候礼节。倘若嫂嫂掉河里了,你用手把她拉出来可以不可以呀?你若死守礼节,说男女授受不亲,我不管,那岂不是天地间最大的蠢人。这是行权方便的意思。《法华文句》解释:‘方者法也,便者用也。’粗浅来说,方,就是方法;便,就是方便。你要有切实便利可行的方法,让众生真能解决问题,叫方便。《法华玄赞》解释:‘善逗机宜曰便。’逗机,就是说法的人能行权巧,把对方的灵机逗发出来。例如禅宗,德山与龙潭夜间谈话,德山刚出房门,因外面黑,就回来,于是龙潭点著一根纸媒子递给他。德山刚一接,龙潭噗一吹,纸媒子灭了。这就是逗他的机。德山当下就恍然大悟了。因为他正想接这个纸媒子,谁知又把纸媒子给吹灭了,完全不可理解,所以他的思想就断了。这就是逗机,也就是方便。所以《净影疏》说:‘化行善巧,随物(物件)所宜,种种异现,名权方便。’所行教化非常善巧,随著众生根器与环境的不同情况,分别传授种种不同修行方法,随物所宜,而有种种不同与之相应的所现,这个叫做‘行权方便’。《大集经》说:‘能调众生,悉令趣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方便。’现在把以上的注解汇到一处,‘游步十方,行权方便’就是:普遍周游一切世界,用一切善巧稳妥方便的法,能妙契或逗发众生的根机,把他们引导到究竟的果觉。
‘入佛法藏。究竟彼岸’。‘入’,《嘉祥疏》解释是‘解契宗源’。契是契会,解是理解。所解契会到佛教宗旨的本源,叫做入。与《法华》‘入佛知见’是同一个入字。‘藏’,《嘉祥疏》说:‘名理为藏。’这就是说,理的名字叫做藏。理是理体,就是实际的本体,这就是藏。所以‘佛法藏’就是佛法的法性的理体。法性中自然含藏无量的性德,本性本有的妙德就称为性德,所以这个‘藏’既然是理体,它就含有无量的性德,因此称为佛法藏。又法性中含摄一切佛法,所以叫做佛法藏。‘入佛法藏’就是契证法性的理体,其中包括无量的性德,含摄一切佛法。所以‘入佛法藏’就是《法华》中‘善入佛慧,通达大智’。入了佛慧,就是‘入佛知见’。《甄解》有个解释说:如来的一切佛果功德的宝藏叫做大宝海,这个宝海叫做佛法藏,也就是佛所得一乘妙果。根据《甄解》,会中一切菩萨都已经入了佛的法藏,入了佛的功德之海了,证入如来一乘(一切众生普成无上正觉)果觉,因此全是大权示现,是从果向因,已入如来一乘果海,还不舍因地的修行,示现在法会中,赞助释迦牟尼,宣扬净土法门。
‘究竟彼岸’。生死是此岸,涅槃是彼岸,烦恼是中流。《净影》:
‘涅槃彼岸,到名究竟。’到达涅槃彼岸,证入如来果觉,就叫做‘究竟彼岸’。‘入佛法藏,究竟彼岸’,同指证入佛的一乘大功德的宝海,契证了佛所得的涅槃。前后诸说,可以互通。
【愿于无量世界成等正觉。舍兜率。降王宫。弃位出家。苦行学道。作斯示现。顺世间故。以定慧力。降伏魔怨。得微妙法。成最正觉。天人归仰。请转法轮。】
‘愿于无量世界成等正觉’。这一句表明会中菩萨为度众生,所以愿到十方无量无数的世界去示现成佛。《普门品》‘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也正是这个意思。其中‘愿’是誓愿,依据《法窟》,对于出世之道,有所希求,叫做愿。‘世界’,‘世’表时间,过去、未来、现在,叫做三世。‘界’表空间,就是十方。
‘等正觉’,旧译是等觉。等觉有两个含义:一是菩萨的最高位置,就要得到妙觉的佛果了,称为等觉。他的智慧功德就跟佛的妙觉相等相似了。已经是十四的月亮了,比十五还差一分,但是就很接近了。二等觉就是佛。《往生论注》:诸法平等,所以诸如来平等,因此诸佛如来叫做等觉。《大智度论》也说:‘诸佛等,故名为等觉。’所以等觉有两种含义,可以是等觉菩萨,也可以是佛。通常等觉是指低于妙觉的菩萨,在本经中等觉是佛。会中菩萨到十方示现成佛。
‘舍兜率。降王宫……’叫做八相成道。这是释迦牟尼与一切诸佛示现成道的通常途径。依照嘉祥大师,‘舍兜率’就是第一相。‘降王宫’是第二托胎、第三出生两相。‘弃位出家,苦行学道’是第四相,出家。‘降伏魔怨’是第五相,降魔。‘成最正觉’是第六相,成道。‘请转法轮,常以法音觉诸世间’,这以下很大一段都是第七相,转法轮。到了最后‘于此中下,而现灭度’,就是第八相,灭度。来会的菩萨都要到无量世界,去示现这八相成道的佛。
‘舍兜率’,是从兜率天下降。兜率是欲界的第四天,但特殊的是有兜率内院,弥勒大士是在兜率内院说法。‘降王宫’,《因果经》说:摩耶夫人看见菩萨乘著六牙白象从空中来,从右肋进入自己身体,可以从腹外仍可看见菩萨在腹中的情况。《涅槃经》说:从母摩耶而生,生下来自己就行走七步,并且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净影疏》说这是于十方周行七步,表示什么呢?表示大丈夫奋迅之力。‘唯我独尊’,这个‘我’字不是有我相的这个我,是离相的真我。‘弃位出家,苦行学道’是第四相。《魏译》说得很详细,释迦牟尼佛看见老人、病人、死人,看见这些,于是乎决定出家,舍弃眷属,骑著白马越城出去,出家学道后在树下苦行了六年,一天只吃一麻一麦(一颗庄稼)。我们看到画著一个人端坐,像是包了一层皮的骷髅,那就是太子苦行学道的像。
‘作斯示现。顺世间故’。所以这一切都是示现。上述降胎王宫,出家修道等等,都是为了随顺世间而作的示现。《法华寿量品》中佛说:我实在成佛以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因见众生乐于小法,智德很薄,垢障很重,对于大法他不能接受,所以为了这种人,我就示现少年出家,后来成佛了。可是我实在是成佛以来久远久远无量无边那由他劫。我一直都是用方便教化众生,令入佛道。为了教化,只好示现刚成佛啊。
‘以定慧力。降伏魔怨’是第五相,降魔。‘魔’是魔罗的略称,翻译为障碍,能给修道的人作障碍;又翻为杀者,他是破坏人行善,使人放逸,断人的慧命,所以翻为杀者,又翻为恶者,因他有很多的爱欲。魔有四种,《净影疏》讲:一个是烦恼魔,贪嗔等烦恼这都是魔。第二是阴魔,色受想行识这都是魔。第三是死魔,破坏人的命根。第四是天魔,专门破坏别人行善。经中所说的魔就是天魔。《婆沙论》:菩萨在树下的时候,魔现了很多美女来诱惑,但这些魔女一走到菩萨跟前,自然变得非常丑陋,她幻化的那种冶容艳色,媚态淫姿都不见了;后来发动魔军武力相迫,放箭投石,种种武器,来相逼害,谁知菩萨觉察后立即入定,这些兵仗在佛身前,自然停在空中,尖端变成莲花。《大智度论》:‘菩萨智慧力故,大破魔军。’魔无所施其伎呀,就败退了。所以佛降伏了这些魔军之后,当时魔王问佛,你有什么功德,有这么大本领?佛说地神乃知。问地神哪,地神说:我们这个地球上没有一块土地不是菩萨为众生流血舍生命的地方。地神作了证明。由上可见菩萨不是以神通战胜魔军,而是以定慧之力,降伏魔怨。这是第五相,降魔。怨就是怨家。
‘得微妙法。成最正觉’是第六相,成道。《维摩诘经》说:‘微妙是菩提,诸法难知故。’解释微妙就是菩提。菩提就是实际的理体,当人的自性和佛的知见妙理,这不是语言和分别心所能知。《净影疏》:‘理是妙法’,指出‘妙法’就是理体。由于显现了这个本体,所以成正觉。所以‘得微妙法’就是证得了理体。入了佛的知见,究竟了菩提,所以成正觉。这就是成道了。‘成最正觉’,
遵崇佛的觉悟是无上圆满究竟的,所以称之为最。《释迦谱》说:‘得无上真正之道,为最正觉’。‘成最正觉’,也就是究竟成佛。
‘天人归仰。请转法轮’是第七相,转法轮。佛之出兴于世是大事因缘哪,这个因缘最主要的是度众生啊,要开佛知见示佛知见哪,所以在八相成道之中转法轮是一个核心。这些诸大菩萨到十方世界去示现八相成道,主要是要在十方世界去转妙法轮。因此在文中这一段最长,从‘天人归仰。请转法轮’一直到最后第八相‘而现灭度’以前止,这中间很长一段都是第七相的内容。
‘天人’呢,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诸天,天中所生的人。‘归’是归依,仰是仰慕。天人都恭敬归依世尊,请佛转法轮。据《大智度论》: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卅五天没有在印度说法(世尊成佛之后,头三个七天里在天宫大说《华严经》。但是这些个声闻缘觉乘的弟子,如聋如盲,没有领会)。一直到五个七,佛自己就说:‘我法甚深,难解难知。’阿罗汉弟子都不能知,一般众生更是无法知了。一切众生为世法所缚所著(缚是捆住,著就是粘著),没有能够理解的。那么还不如涅槃吧!这个时候诸菩萨跟天人都恭敬在佛前合掌,请求释迦牟尼佛为众生转法轮。佛就默然受请,先说小乘法。《法华经》也有同样的记载。
‘转法轮’。《法华文句》解释说:‘转佛心中化他之法,度入他心,名转法轮。’诸佛心中有化他的法,也就是化众生的法。把佛这个法传到众生的心里边去,这就叫转法轮。把佛心中的法传入到众生的心中,也就是开佛知见、示佛知见,使众生悟佛知见、入佛知见,这就是‘转’字的含义。嘉祥大师说:‘自我至彼,故称为转。’从我到对方,所以叫做转。‘天人归仰,请转法轮’,是大教的缘起。世尊受请转妙法轮,这是第七相。底下就是转法轮的内容了。
【常以法音觉诸世间。破烦恼城。坏诸欲堑。洗濯垢污。显明清白。调众生。宣妙理。贮功德。示福田。以诸法药救疗三苦。】
‘常以法音。觉诸世间’。因为世尊的佛的说法,所谓尘说、刹说、炽然说、无间说,说时说,默时也说,不但有情说,无情也说,所以这个法音就不可以只体会是佛菩萨现出身像,演说经教是法音。应知‘百草头上祖师意’,无情的百草头上也在说法,这个就是法音的广意。‘世间’呢,世间就是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世尊接受了菩萨、天人的请求,广演一代时教,有大乘小乘、权法实法、偏圆种种的法,都是转法轮。因为众生根机不一样,根机的成熟程度也不一样,所以先说小乘,然后慢慢地就小向大,呵斥小乘是焦芽败种,赞叹大乘,说大乘法。先说权法,如何证阿罗汉,证缘觉,如何去行菩萨道,后说实法,说《法华经》,开权显实,最终目的全是要成佛的。《法华》是圆教了,净土宗也是圆教。世尊说一切法来觉醒三界一切众生,法法都是应病之药,都是为使众生觉悟。‘诸世间’就是三界。恒演妙法,普令觉悟,就是‘常以法音觉诸世间’。
‘破烦恼城。坏诸欲堑’。烦恼就是这十样东西:贪、嗔、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取。这十种称为十烦恼。天台宗就讲得更深一点,就以见思、尘沙、无明这三种惑称为三烦恼。我们这些烦恼都要破除。《智度论》说得很好,烦恼是什么呢?‘能令心烦,能作恼故’。你高兴,兴奋欲狂也都是烦恼啊。‘城’呢,指的是城堡,堡垒。佛演说妙音,就是摧破众生身心里烦恼的堡垒。‘坏诸欲堑’。食欲色欲都是欲,其中严重是色欲。《甄解》说‘爱欲是诸苦之本’。《净影疏》说:‘爱欲之心深而难越。’佛说‘爱’是最可怕,最不好办。如果世间还有另外一件事和爱欲同等地难办,那一切众生就不能成道。一切众生都因爱欲成为生死之本,若再有一件事情同样严重难破,那众生就没有出头之日了。‘堑’就是护城河。爱欲像洪流,众生漂溺其中,头出头没,不容易度脱,就把它说成是欲堑。除舍爱欲之心就是破坏欲堑。
‘洗濯垢污。显明清白’。嘉祥大师说:消除迷惑与垢污就叫做‘洗濯’。前节所述的十烦恼与三烦恼,都是应该消除的迷垢。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可是一念迷妄,堕于无明。一面明镜,镜面全是污垢,不显本有的照用,所以首应去污,这就是‘洗濯垢污’。去污的妙剂是‘无相之解’。这完全不是佛学家的知解。古云‘知解门开,则悟门塞’。《首楞严经》说:‘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离见,斯即涅槃真净。’存在知见相的知见(有能知的我,与所知的内容,有能有所,就不是离相),这就是无明的根本。这是又在镜面上污墨,不是去污。要有离见的解,才真解了如来真实义,才能恢复镜子(众生心地)的本明。这个明,嘉祥大师叫做‘无漏之明’。漏就是烦恼,离开了烦恼垢染的本明,叫做‘清白’。所以消除烦恼迷惑,以离相的慧解,恢复本来离垢的光明,叫做‘洗濯垢污,显明清白’。《甄解》说:‘洗濯垢污,显明清白,是澍雨德。’像下雨一样,雨后树木房子等等都干净了,显露了清白的本体。众生怎么洗濯?那只有明自本心见自本性,真正认识本体才是显明清白。如果融会禅宗,‘洗濯垢污’就是百丈禅师所说的‘迥脱根尘’,迥然超脱了六根六尘。‘显明清白’就是‘灵光独耀’,这个光不是世间凡俗的光,是灵明不可思议的光。‘独耀’。独,就不二,不与万法作对,没有对立面。一有相对的就陷入矛盾之中。‘独耀’就是‘不与万法为侣’。会合净土宗,‘都摄六根’就是‘洗濯垢污’;‘净念相继’,‘自得心开’就是‘显明清白’。
转法轮这段经文首先指出破烦恼,除欲堑,洗垢污,显清白。这四句,实在是关键。一切大菩萨都是从这些地方走过来的,所以能‘常以法音,觉诸世间’。现在有的人,自己还带著种种烦恼垢污,也并没有真实明心见性,只是想成名成家,当佛学大师,座下多少弟子,种种受人恭敬。这些都是垢污。要离开这些,发起真实利他的心。自己不觉悟,就不能觉醒别人,这一点是应该深思的。
‘调众生。宣妙理’。调是调和。宣是宣示。妙理,就是实相的理体,也就是《法华经》所说的佛知见。开佛知见示佛知见这是宣妙理。要让一切众生悟佛知见入佛知见就是调众生。
‘贮功德。示福田’。备具多德就是‘贮功德’。这些大菩萨都有种种的功德,就可以给众生当福田。‘福田’者,就是种福的田(种稻的田叫稻田,种福的田称为福田)。所贮功德示现于外,接受众生供养,让众生造福,叫作示福田。《俱舍论》有四个福田:一趣田。趣是畜生,现在很多外国人爱护动物。你爱护众生啊,众生欢喜诸佛欢喜。第二个是苦田。一切贫穷困苦的人,我们去救济,这些人都可以给我们当福田。第三是恩田。父母师长等对我们有恩,我们在父母身边行孝,就是种恩田。第四是德田。小乘大乘一切贤圣都是福田。
‘以诸法药。救疗三苦’。众生有种种病啊。所谓众生有八万四千种病,所以佛就有八万四千种法,也就是八万四千种药。应病与药,药是喻如来的妙法,病是喻众生的苦。所以《涅槃经》说:‘度众生故,为说无上微妙法药。’‘三苦’有两说:一三苦是苦苦、坏苦、行苦。(1)这个事它本身就是苦的,是苦苦。(2)这个事本身你是可喜的,但一旦破坏了,你难过了。你有个很好的电视机,天天要看,一天被人砸掉了,你就很难过,这是坏苦。(3)行苦,因一切都在迁变、转化,无有停息,而生苦恼。二嘉祥大师:三苦是三有之苦(三有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三苦是指三界众生的生死之苦。这两种说法都对。但是嘉祥大师的解释很合净土宗的宗旨。净土宗的特点是使众生即身出离生死苦海。别的法门要出三界须断见思惑,达到阿罗汉的水平。现在世界上找个能证初果的人都很难得,何况是阿罗汉。只有净土法门是横出三界(断尽见思惑出三界是竖出)。这是带惑往生,带业往生,不是叫你断惑,所以这个是最突出之处。所以用净土法门信愿持名的无上醍醐妙药,来普救众生沉沦三界生死苦海的厄难,叫做‘以诸法药救疗三苦’。
【升灌顶阶。授菩提记。为教菩萨。作阿阇黎。常习相应无边诸行。成熟菩萨无边善根。无量诸佛咸共护念。】
‘升灌顶阶’。以下一共六句,所谈是密法。‘密’字是指法门奥密幽深,不是保密、秘密的意思。显教密宗互为表里,好像人手,显是手背,密是手心,握拳时手心就看不见了。目前有些佛教徒把显密对立起来,这是很片面的。至于净土宗,先师夏老曾说:‘净土宗是密教显说’。也就是说,净土宗就是明显宣说的密法。密宗要义:‘如实知自心’,即本品中‘开化显示真实之际’。真实之际就是自己的妙明真心。又‘方便为究竟’,正是本经宗旨,以信愿持名的方便妙法,普令众生顿超生死苦海,普惠‘真实之利’。净宗持念的万德洪名——阿弥陀佛,即是密宗秘密庄严心所流现的真言(咒)。来会的大菩萨都曾受无上灌顶,都能教导大乘行者,充当金刚阿阇黎,足证会中圣众都是显密圆通的大菩萨,也表净密二宗,本来不二。
‘升灌顶阶’。印度古代,国王要即位的时候,取四大海的水在王的头上灌,表示他就要登位了。密法也相同。举行灌顶法式简说有两种:一结缘灌顶。你来求法,引你到灌顶的坛里,教给你本尊的手印、咒语,以后你就有了资格去修习所传的法,这叫做结缘灌顶(很多密宗的书皮上印著「未经灌顶不许翻阅’。这就是说你没有得到本法灌顶,这个经典或法本你不能看。其中并没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只是为了慎重)。二受职灌顶。如法修行的人,得了密法灌顶,严持戒律,精进修持,积久功深,智慧开发,可以为人师表充当金刚上师,于是对他进行受职灌顶,授与金刚阿阇黎职位,然后才是如法的上师(现在许多人都不很如法。没有亲自得到自己上师的允许,自作主张去传徒弟)。在受职与结缘之间还有四种灌顶:一瓶灌。二密灌。三慧灌。四大手印灌。接受这四种灌顶都需要受密戒。有人不受戒就修法,实在是欲升反降。灌顶还有初位与后位之分,前面说的是初位,后位就不同了。在《秘藏记》里头,初地到十地菩萨,乃至到等觉菩萨,到了正式要证入佛果,要成佛的时候,诸佛以大悲水为他灌顶,他自己就自然圆满证入佛果了。现在来会的这些菩萨多是位后的普贤,是从果向因,是佛的示现,所以他们当然受过后位灌顶——成佛的灌顶。至于还是初地到等觉位的菩萨,也都须受这个灌顶。‘升灌顶阶’正指这两类菩萨都须经过后位灌顶。
‘授菩提记’。佛对于发大菩提心的众生,给他授记,也就是预告将来一定作佛,作这样的悬记,称为授记。授记就是宣说当来的果,使你知道你因地的修行的殊胜希有,巩固得记人的信心和修持,让他知道现在种的是菩提因,当来一定得菩提果。‘授菩提记’表示会中大士都是得过佛授记的,都当得佛果;并且也表示这些菩萨也给众生授记作佛,因为他们能在十方世界示现成佛,给无量众生授记。
‘为教菩萨。作阿阇黎’。阿阇黎翻为轨范师。密宗称为金刚阿阇黎,
因为密教的阿阇黎,代表是金刚萨埵。金刚萨埵就是普贤大士的示现,永为密教初祖。这些大士德遵普贤,普贤化身金刚萨埵,所以现在这些德遵普贤的圣众也教导其他菩萨去充当阿阇黎。
‘常习相应无边诸行’。彼此能相契相合称为相应。比方说,你所观的境和你的智慧相应,叫做‘境智相应’。你能理解‘五蕴皆空’,这属于智慧,若你真把所对的境看成空了,境跟智就一致了,就相应了。反过来看,你说我照见皆空了,可是奖金少了一点马上就不高兴,你这个境一点也不空啊。密宗特点是三密相应,所以密宗也称为相应宗。修密所以能即身成佛,就是让众生的三业顿同如来的三密。如来有身密语密意密;众生有三业,身业口业意业。密法的特殊方便之处,是使众生的三业顿然相同于佛的三密。身,结印;口,持诵真言;心中所缘的是般若。能这样三密齐修的人很不易得。那从一个密下手也可以,这也就是净土宗的道理。你就念一句佛号,就是从一个语密下手,也能相应,也能即生成佛。但当你成佛的时候其他两密也自然相应。
‘成熟菩萨无边善根。无量诸佛咸共护念’。善根者,指的是自己身口意三业所行的善,这一切善,坚固而不可拔,叫做根。再一个含义,它能够出生妙果。因为修了善,还能出生其他的善,还能结出很好的妙果。例如戒能生定,定能生慧,有福能生般若光。因为善事引善事,能出生余善,又能结果,所以叫做根。善根有深固、生善与结果之义。所结的果,应该辛勤培育,使它们成熟,才是圆满。所以会中诸圣都在帮助其他十方无量无边菩萨,去成熟他们无量无边的善根,使之圆满成就。于是无量诸佛对于会中这些大菩萨共同护念(保护和忆念)。《净影疏》说:护念我们,让恶事自然远离,善事自然增长。会中大士护持一切菩萨的善根,得到十方诸佛的护念,让他们遵修普贤之德。
【诸佛刹中。皆能示现。譬善幻师。现众异相。于彼相中。实无可得。此诸菩萨亦复如是。通诸法性。达众生相。供养诸佛。开导群生。化现其身。犹如电光。】
‘诸佛刹中。皆能示现’。这一切大菩萨在一切的国土都能示现种种应身与化身,如同一个很善巧的幻师,幻现种种不同的像。印度有很多幻师,最近还有。我碰见一个英国老传教士,她告诉我一件奇事,和中国《聊斋》偷桃这一篇所说的一样。一个人把绳子扔到天空中,绳子就挂在天上,一个人就爬绳子,爬上天了。这人屡次表演,轰动了许多人,就有人用电影机来拍摄全部过程。洗出一看,才发现那个人一直在地面上静坐,根本没动。因为看的人有意识,他就用催眠术催眠了,所以就看见这个人上天了。电影机它无心,不受催眠,它照出来的底片是真实情况,那个人坐在地面没动,所以这是幻术。再举一例:六十年前,东安市场不是现在这个样子,有很多楼,楼下有个杂耍场,有种种杂技表演。有一天,有一个人在茶馆楼上坐在一个靠窗的座位喝茶,他看见杂耍中正在变戏法(魔术表演)。他很纳闷,为什么观看的人这样全神贯注并感觉惊奇,他自己认为没有什么精彩之处。等一会,表演完了,很多人上来喝茶,大家交口啧啧,称奇赞叹,他们纷纷说‘真奇怪,今天把牛硬拽到坛子里头去了。’这个楼上的人说:‘哪有这个事,我亲眼看见他把个蛤蟆放到坛子里。’这个楼上的人没有被催眠,那么,他就看见实际是个蛤蟆。但被催眠的人看见的是个牛到了坛子里去,精彩得不得了。这就是幻术。这种譬喻说明:这些大士在诸佛刹中都能示现,就好像幻术师一样,能够现种种的异相,但‘于彼相中。实无可得’。《宝积经》:‘如幻师作幻,自于幻不迷。’幻师在那变幻国王大臣,宫殿园林,别人误认是真的,他自己明知是自己的幻术,是虚妄的,当然不会著迷。会中大士在十方世界示现种种身,示现八相成道,普度无量无边众生,这是‘终日度生’;了知这一切皆是幻象,‘知幻即离’,所以‘实无可得’,这是‘终日无度’。不落两边,从容中道,‘此诸菩萨亦复如是’。
‘通诸法性。达众生相’。‘通诸法性’是照真,‘达众生相’是达俗。所以我们常常说修行的人要照真达俗,既要照到真体,又要通达俗谛,要度众生啊。众生是俗谛,所以要‘达众生相’。但只是度生,不能离相,于是堕在有为法中,不能使广大众生得真实之利,自己所得只是有为功德,所以要‘通诸法性’。法性就是实相、真如、法界、涅槃、实际等等。以上提过的佛性和法性本质上没有分别,我们通常把佛性说在有情方面,有情、含灵、众生都有佛性,我们不说砖头、瓦块、桌子、板凳有佛性,因为它是无情的,至于法性,通于有情无情两方面。法性和佛性本无分别,只是在使用习惯上有所区别而已。《起信论》的注解上说:‘法性者,……通与一切法为性。’这就是说一切法的本性叫做法性。所以不管是有情是无情,所有的这一切它的本性都是法性。据《大乘义章》与《唯识述记》,性即是体,‘一切法体,故名法性’。法性即是实相,即是真如。华严宗认为真如有不变随缘两个意思:它随缘,所以能够变成一切法,变成种种的内容;又因为它不变,虽随缘变染变净,有情无情一切万物种种差别之法,可是它的本性不失,所以一切六趣的众生,蚂蚁苍蝇,油锅剑树中的罪人,他们的真如不失不变。因为真如不变随缘,所以入了油锅,上了刀山;但是他真如本性不失,故随缘而不变。就好像水可随缘变成波;变成波,它的本性仍是水。法性、真如,本来是纯善无杂,但是因缘会合变染变净,例如秽土净土,就有了差别。所以这个‘通诸法性’就是要通达随缘不变的实相,‘达众生相’就是了达不变随缘而显现的种种差别相。《会疏》:菩萨有两种智慧,能作为一切修行的根本。一种是‘如理智’。它就是照见诸法的本性是‘不一不异’,不是‘一’也不是‘异’。例如水,说它是一,可是它能生出千差万别的波;说它是异,可是千姿百态的波,彼此本无差别,只是同体的水。所以在差别没有差别,在没有差别中又出生无量差别。总之是不落两边,所以是‘不一不异’。同时也是‘不生不灭’。波生水中,但全体仍然是水,所以是无生;波灭也只是回归本体,并不是断灭,所以是不灭。能照见种种诸法不一不异、不生不灭的本性,就叫做‘通诸法性’。再有,‘如量智’。如理智是如本体的智,如量就有了数量,能够照见种种不同之相叫‘如量智’。刚才说众生有种种根,所以我们给种种药,若不通达众生病况,就不能开出对症的药方。众生有种种差别,有种种病,这些差别相都能了知,就是‘如量智’,也即是‘达众生相’,也就是掌握病人的病情。‘通诸法性’是所用诸药的药性。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才能治病救人。
‘供养诸佛。开导群生’。上面是照真达俗,底下就是上供下度。我们修行要上供诸佛,下度众生。供养:一财供养,香花、饮食、药物,等等。二法供养,拿身体、头目脑髓去供养,不如以法来供养。一切供养以法供养是最殊胜。什么是法供养?如说去修行,就是依佛的教导去利益众生和提高自他觉悟。
‘开导群生’。‘开’,开化。‘导’,导引。‘群生’即众生。《华严普贤行愿品》说:‘若令一切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以大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由此可见,‘开导群生’,令众生欢喜,诸佛就欢喜,也就成就了对佛的供养。我们以殊胜的净土法门教导众生,正是遵佛开示,惠予众生真实之利,正是无上的法供养;并在下度众生之中,有上宏圣教之功。随顺众生,发菩提心,究竟果觉。
会中菩萨具如理智,所以‘通诸法性’;又有如量智,所以‘达众生相’,于是化现其身,遍诸佛刹,上供诸佛,下导众生,广作饶益,如大幻师,示现种种幻相,上供下度,虽作种种示现,但以通达法性,深契诸法平等,无有差别,故于相中心无所著。
‘化现其身。犹如电光’。大士化现他的身体,快如天上闪电。观音三十二应,‘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菩萨能于一念之间普至十方国土,行动之速就跟打闪一样,上供下度,平等普照。《会疏》说电光有四个含义:一是快。菩萨能应众生心念立即感赴。二能破众生的黑暗。众生愚痴不明白就是黑暗,佛法如电光,能破众生心中黑暗。三不住。菩萨又能化无量的身,到无量的国土去,如空中一个闪电,无所从来也无所从去。四无分别。如电光照物,平等普照,没有爱憎取舍。所以用电光来譬喻大士们的化现。
【裂魔见网。解诸缠缚。远超声闻辟支佛地。入空无相无愿法门。善立方便。显示三乘。于此中下。而现灭度。】
‘裂魔见网。解诸缠缚’。‘裂’就是破裂。‘魔’的含义呢,《智度论》说‘夺慧命,坏道法功德善本’叫做魔。夺掉人的慧命,一个人生起正信的心,这是他的慧命的开始,但魔给破坏了。慧命的重要比生命不知超过多少万倍,魔就是夺走这个慧命,破坏你修道法做功德种种善行的根本,所以叫做魔。‘见’,广义说,凡夫心中所起的都是见;狭义说,决定性的见解叫做见,人们常说的‘见’是指后者。你有一个固定的看法,你看什么东西都是这样,像是戴了一副有色眼镜,戴了红的眼镜,看什么都是红的。所有的凡夫都离不开常见、断见这两种见。人死如灯灭,什么都断了,没有了,这叫做断见,这是错误的。我修的升了天了,永远不死了,这个肉身成了金身,永远不坏了,这是常见,也是错误的。断常二见叫做边见,边见是矛盾的一方面。断常是一对矛盾,断是一边,常是一边,凡夫不落‘断’边,就落在‘常’这一边。边见是十种见惑之一,都是邪见。一个人成见过深,如人体内长成骨刺,行动不便,十分有害,这样的成见就叫见刺。邪见很多,就叫见林,身陷林中,不易出离。种种邪见错综交织,形同蛛网,就叫见网,令人难脱,所以也叫邪见网、魔见网。四无量心,慈、悲、喜、舍。‘舍’,首要舍见。要舍弃一切邪见、一切分别,这就是‘裂魔见网’。但古云舍身容易舍见难。直须猛追大势至菩萨,单提一句圣号,净念相继,念而无念,无念而念,才能透脱魔见网。‘解诸缠缚’。据《净影疏》,一切烦恼结都是缠缚。菩萨化现十方,教化众生,断离烦恼,叫做‘解诸缠缚’。
‘远超声闻辟支佛地’。‘声闻’是佛的小乘弟子,闻佛所说苦集灭道四谛教法等(声)解悟其中妙理,断除见惑与思惑,出离分段生死(生死苦海),证入罗汉果位。‘辟支佛’,辟支是梵语,翻为因缘,‘佛’是觉者,所以旧译是缘觉,新译是独觉。观十二因缘法,得觉悟的叫做缘觉。观风吹树动、叶落花飞的外境而成道的叫做独觉。他们虽是中乘法中的圣位,但沈空滞寂,未能发起平等普度无量众生、齐趋无上佛果的大心。会中诸大士,善巧方便,随机度生,能示现声闻辟支佛教化众生,而离声闻辟支佛之相,所以远超二乘。
‘入空无相无愿法门’。综合《净影疏》与《大智度论》:‘观诸法空,是名空。’一切法皆空啊。所以《心经》讲无色声香味触法,一直到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智亦无得,都是无呀、空啊。所以诸法都是空,这就叫做空门。《空转》的意思就是,这个空的含义转化为无相。空中无相可得,不可取相,这是无相法门。无相就不应有所作为。无相之中就没有相可取,也就远离了能取,能所之相都不可得,还有什么可作?这是无作门(即无愿门)。一有作就是三界的生因,既然无作就远离三界生因。
《大智度论》有个好譬喻,譬如一个城,有三个门(假定北京有三个门,你一个人决不可能从三个门同时进城。要进西直门,你从西直门进。不可能你一人从安定门,东直门,西直门同时进城),从一门就进来了。进了门,城是什么?城就是涅槃。我们大家要知道,这是选佛场,我们都要成佛,要证涅槃,不是当个方丈,作个大法师,成一个了不起的佛学家而已,我们要进涅槃城。这个城有三个门,空、无相、无愿。《大智度论》说:一个人进了空门,不但诸法皆空,他也不见空相,也不停住在空上,他从这个空门进来了。倘若入门时,见有一个空相,就在空相上有所取,有所著,在空上停滞,这个空门就堵塞,不能进入了。所以这一点很重要,我们要知道,往往不是没有人能够入门,但刚一进去门就堵塞了,非常可惜。这个人就没有从空门进来。你抓住个空相,堵住了。如果这时去掉空相,这就是无相门。不但一切可见之相都除了,连空相也除了。你真的无相了,那你就从无相门进来了。可是呢,‘若于无相相,心著生戏论’。无相本来是无相,你这一执著,无相也就成了一个相。这个相就是无相的相,叫它无相相。心一执著就生出戏论(错误的乃至无用的见解言论称为戏论),无相门也就堵塞,不能进城了。这个时候你把无相之相也除了,在无相里面,没有什么是可作的,这就直入无作门了。所以不是一个人一身从三门入,是有三个门可以随宜而入。这就叫‘入空无相无愿法门’。
‘善立方便。显示三乘’。‘方便’,前面的解释不再重覆。现在引《法华义疏》:‘方便是善巧之名,善巧者,智之用也’。方便就是善巧的名字,所以我们常常连在一块儿说,方便善巧。这个人很善于说法,很巧妙地能够救度众生,这称为善巧。善巧就是智慧的应用。从智慧本体显出的作用叫做方便。《涅槃经》:‘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我们以大智慧为本,随宜来建立法门,应机说法,随缘救度,这是方便,它很重要,是众生的父。《会疏》说,方便有两种:一‘深解空而不取相受证’。对‘空’有深解了,了达了,开解了这个空,对于空不是很浅地解释理解,但不取空相,也不证空。有很多他就是渐法,若在途中有所取证,那么,他就慢了,他在这个地方就停顿下来。所以对于一切都不取证,直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打个譬喻,你坐电梯,你一下子,你中途一切地方都不停,直上二百层摩天楼的屋顶,就是直趋无上正等正觉。二因实相妙理极深极妙,众生水平太低,无法相信与接受,所以需要方便诱导。这个‘诱’字,最善巧的莫过于观世音菩萨‘先以欲钩牵,后令入正道’。众生所需是欲,以此为钩来牵引众生,就是方便,而其最终的目的是希望他们入正道。所以这一些方便,就是用种种的方法方便,最突出是鱼篮观音。常见的画像:一个极美的少女,手拿竹篮,篮里一条鱼,所以称为鱼篮观音,这是观音的化现。一个渔村,有一天来了一个极美的女人,跟他们一起打鱼,许多青年男子向她求婚。她说:这么多人,我嫁你们谁呀?这本《心经》你们拿去念,明天谁能背,就嫁给谁。第二天有很多人都能背,于是把《普门品》发给能背的人,‘三天你们谁能背《普门品》,就嫁给谁’。三天之后有七个人能背,当然还不行,于是给出《法华经》。几天之后,只有一个人能背,这个人姓马。就结婚哪,洞房花烛,正在刚刚喜宴之中,新娘子不舒服,一下死了。大家很懊丧。一年后,来了个和尚,大家还在议论这个事。和尚说:你们怎么这么愚痴呀,那是观世音菩萨来救度你们。你们这一方该有难,观音菩萨教你们读经消灾呀。大家不信,就打开棺材检验,打开一看,棺材是空的。这就流传鱼篮观音,马郎妇。为解释‘方便诱引’,举了这个例。方便之德是非常广大,对于他本来不能信受的人,使他信受;本来得不到救度的人,得到救度了,这是大慈悲大智慧到极点的流露。若没有大悲,不肯这样用心;若没有大智,想不出应机施教的办法。所以‘方便’是菩萨的父亲。以种种的诱引让众生渐悟而得度,这就称为善立方便,善巧地建立了方便度生的方法。
‘显示三乘’。三乘就是罗汉乘、辟支佛乘、菩萨乘。《法华譬喻品》:如来能给一切众生一佛乘,当来都成佛的法,但不是所有的众生都能接受。所以说到《法华》,最后最后,说法四十九年培养教育,还要有五千人退席呀,不能信受啊。所以诸佛就以这个方便之力,一个一佛乘说成是三,有罗汉哪、辟支佛呀、菩萨呀,这三乘。《法华》的火宅喻:有个大长者,看见自己的儿子在火宅之中,就告诉他们:大火烧身了,你们快出来呀。可是诸子贪玩,不肯出来。长者想出个方便的办法,就说:外头有羊车、鹿车、牛车,好玩极了,你们出来吧。这些孩子就跑出来了。跑出来一看,就不至于在火宅里烧死了。给他们的是什么呢?给他们的是每人一辆大白牛车,超出他们的想像,人人都乘大白牛车,都成佛。这就显出‘善立方便,显示三乘’的含义。所以这些诸大在家菩萨、出家菩萨具有这样的盛德,来参加这个法会,来听释迦牟尼佛说《无量寿经》,因此我们对于这个经也就知道珍重了。(以上是第七相转法轮)
‘于此中下。而现灭度’。三乘法有上有中有下,对于中根下根的人才示现灭度。这个现灭度般涅槃是第八相(八相成道的第八)。灭度是涅槃两个字的旧译(唐朝后来译为圆寂)。‘灭度’,灭生死的因果,度生死的瀑流。此岸是生死,中流是烦恼,彼岸是涅槃。度过了烦恼的瀑流,登上了彼岸,这是灭度的含义。《涅槃经》说:‘灭诸烦恼,名为涅槃。离诸有者,乃为涅槃。’灭了烦恼是涅槃,离开三界一切有是涅槃。‘圆寂’怎么讲呢?《贤首心经略疏》说:‘德无不备称圆,障无不尽曰寂。’《甄解》说:‘体穷真性,妙绝相累为寂。’本体穷尽了真性,没有任何间隔模糊与欠缺,称性尽性,这叫‘体穷真性’。‘妙绝相累’,除绝了一切相的累赘,一切相不能给我添麻烦了。由于本体微妙绝伦,不为一切相所累,所以叫做‘寂’。示现灭度是应中下的根机。《法华寿量品》:‘若佛久住于世,薄德之人……不能生难遭之想、恭敬之心,是故如来虽不实灭,而言灭度。’若是上根,如来本没有去来,哪里有生死!上智之人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所以世尊双林入灭,只是示现。会中大士宏化十方也都为中下,示现灭度。
【得无生无灭诸三摩地。及得一切陀罗尼门。随时悟入华严三昧。具足总持百千三昧。】
‘无生无灭诸三摩地’。‘三摩地’旧称三昧,翻为正定、正心行处。善心正心为定慧所摄,安住一处,叫做三昧。种种三昧,各有名称,‘无生无灭三摩地’,‘三摩地’是通名,‘无生无灭’是别名。《小品般若经》中,萨陀波仑菩萨于闻说般若时,即在原座上,得‘诸法无生三昧、诸法无灭三昧’等等六百万三昧门。三昧众多,所以说‘诸三摩地’。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王,叫做王三昧。
‘及得一切陀罗尼门’。‘陀罗尼’翻为总持、能持、能遮。能持就是他能够维持、保持住种种的善法,不让它散失。好像一个完整的碗,倒进了茶水,把茶保持住。碗要是裂了口,茶就漏了,就不行了。所以陀罗尼的意思,一个是能持善法,另一个是能遮恶法,就是消除抵制不好的东西,要是动了恶念,想要做坏事,陀罗尼有遮止的力量,能够使你做不成。所以得了陀罗尼,你的功德能够继续,保持不失;反之,要想做坏的事情,能防止你不去做,这就是陀罗尼的殊胜的地方。《大智度论》讲,你入了正定来修行,久了之后成陀罗尼。这些三昧更加上诸法实相的智慧,一起生出陀罗尼。三昧加上诸法实相智慧就出生陀罗尼,所以陀罗尼比三昧殊胜。三昧是心相应法,陀罗尼是心不相应法。什么叫相应法呢?就是你必须是一心专注,比如入定,你要摄心入了某一个禅定,这时才能出现三昧中的境界。‘三昧’就是相应法。陀罗尼不是这样,你在生气,骂人,心里在烦恼,可是这个陀罗尼中所有的功德依然存在,你不失。所以一证到陀罗尼这事就好办了。还有,‘三昧’你今生得到了,往往来生就没有了。陀罗尼就不是这样,你今生一得,多少生永得。所以陀罗尼两个特点:一虽在烦恼之中,陀罗尼的功德不失。二陀罗尼一得永得,多生不失。
‘随时悟入华严三昧’。‘悟入’,‘入’就是常说的入定出定的入字。前已说明入三昧是由于定力与智慧,现入此三昧主要靠智慧,所以叫做‘悟入’。‘随时’等于随念,要入就入,想入就入,中间不须有过程(一般入定,端坐,澄心,不使妄动,慢慢地专一清净,达到定中境界,中间有过程),所以不经历时间。随著自己心愿,一念动就能入,所以说是‘随时悟入’。‘华严三昧’,全称应该是‘佛华严三昧’。这个三昧是以一真法界作为本体。没有对待,平等不二,所以叫做‘一’;真实无妄,所以叫做‘真’;融摄一切万法,叫做‘法界’,就是诸佛的平等法身。从本以来不生不灭,非空非有,离名离相,无内无外,唯一真实,不可思议,所以叫做一真法界,是一部《华严经》最极玄妙的理体。一真法界融摄万法,万法都是因缘所生,从缘而起,所以有无穷无尽的缘起,就出现无尽的国土、无尽的众生、无尽的事相。这些事事物物,乃至一一微尘,都从一真法界缘起所现,所以各各都是一真法界,于此了解,就依此胜妙之解生起种种胜行,来庄严自己的佛果,叫做华严。以一真法界为本体,为宗趣,为归尚,专心修习,达到一心,叫做‘华严三昧’。菩萨万行如华,拿来庄严佛果,就叫做‘华严’。《净影疏》说,这一个三昧,统摄法界的一切佛法,悉入其中。《法界记》说,‘华’是菩萨的万行。华会结果。‘严’,诸行成就,果实圆满,始觉与本觉相契相应,垢障永远消除,所证理体圆满。‘三昧’,‘理智无二…能所斯绝’。本体与智慧如一,像珠发光,发光是珠本体所生,光所照到的,首先仍是照到珠的本体。所以珠子喻本体,珠光喻智慧,它们不是两件事。理和智也是如此,也没有二,就跟珠子和珠子的光一样。‘交彻熔融’,光从珠生,所以光在珠中;因光珠显,所以珠在光中。此两者理体与智慧不是两物,何来能所彼此的分别。达到一真法界,一切都不二。《合赞》说,‘法界唯心,名佛华严。’这是他特殊的见解。‘法界’指一真法界。他说‘法界唯心’,一真法界就是每人你自己的本心。所以对于自心能如实了知,就是华严三昧。一真法界就是真心。
‘具足总持百千三昧’。总持就是陀罗尼。陀罗尼有四种:一法陀罗尼,于佛的教法都能够记住不忘。二义陀罗尼,于诸法的深义、真实之义都能够总持不忘。三咒陀罗尼,于咒能够不忘。四忍陀罗尼,安住于诸法实相叫做忍,得了这个陀罗尼就安住于佛的实相而不动摇,而不忘失。所以持忍,称为忍陀罗尼。安住于实相,实禅密净三宗共同的无上殊胜境界。‘百千三昧’,为什么要百千三昧?《会疏》解释,你要给大众救穷,就必须有种种技术、原料、资金、厂地等等准备。穷人太多太穷,需要得也太多,你为大众拔掉苦根,就要有种种的办法和条件,才能实现除贫的愿望,所以菩萨要百千种三昧。具有所有的三昧,叫做具足百千三昧。三昧久修就出生陀罗尼,就是总持。所以经中大士‘具足总持百千三昧’,这两种都具足了。
【住深禅定。悉睹无量诸佛。于一念顷。遍游一切佛土。得佛辩才。住普贤行。善能分别众生语言。开化显示真实之际。超过世间诸所有法。】
‘住深禅定’,依《会疏》意:所住的禅定是微深幽玄。微是微妙
,深是深广,幽是幽奥,玄是玄妙。不是二乘阿罗汉哪、辟支佛呀、初心的菩萨所能办得到的,所以叫做深禅定。《甄解》,在《唐译》这一句是‘一切种甚深禅定’。‘一切种’就是一切种智的简称,一切种智就是佛的智慧(阿罗汉的智慧,称为一切智。菩萨的智慧,称为道种智。佛的智慧,称为一切种智)。佛智慧的甚深禅定,是全理之事,是全部的理体的事情,是如来全部理体所成的事相,所成的禅定,所以很深很深。这是理定,不是事定。
‘悉睹无量诸佛’。住定是寂,睹佛是照。入浅禅定,定中就不能生起照用,内心一动,就失禅定,‘寂’与‘照’互相妨碍。但现是甚深禅定,是如来智慧的禅定,所以理与事不相妨碍,寂同照可以同时。所以在深禅定之中,能见无量诸佛。
弥陀‘定中供佛’大愿:十方的菩萨,听到弥陀名字,都可得到种种三昧同总持,‘定中常供无量无边一切诸佛,不失定意。’供佛自然会见佛,所以定中供佛与此处的住定见佛互相呼应。
‘于一念顷。遍游一切佛土。’这‘一念’指的是时间。这个时间的长短,有四个说法。为了简单好记,现采取《智度论》与《探玄记》的说法:一念是一个刹那。一弹指就有六十个刹那。一刹那里头,《仁王经》说,有九百个生灭。‘一念顷’就是一念所经历的时间,就是一刹那,就是一弹指里头的六十分之一。在这样短暂的时间里,已经游了一切国土,所以打破了常识的时间概念。
以上正是《华严经》延促同时事事无碍境界。‘延’是长的时间,‘促’是短时。一小时有三千六百秒,这是常识;要说一秒里头三千六百小时,大家就说你是白痴。殊不知这正是华严境界。局部可以包括全体。现代物理学大师爱因斯坦说:‘时间是由于人类的错觉’。爱因斯坦说由于错觉,我们说是由于妄想。由于一念妄动嘛,所以才有无明,所以才有了世间,才有时、空、世界。世就是时间,界就是空间。这一切色本来就是空,空本来就是色。这一切对立起来了,都是由于一念妄动。
‘于一念顷。遍游一切佛土’,正同阿弥陀佛的十一愿吻合。愿文是:‘于一念顷’,‘超过亿那由他百千佛刹(那由他是亿),周遍巡历供养诸佛’。遍到无量佛土去礼供诸佛,要做的佛事很多,所需的时间很长,都在介尔一念刹那之间全部圆满,显示往生极乐的人,与本经会中诸大菩萨都是华严境界。会中大士悟入华严三昧,自然时时是华严不可思议境界,处处是事事无碍玄门。一念万年,以刹那之间完毕所需多劫的时间;因一念的动,就圆满广大无边的胜行,前者是延促同时,后者是一多相即。一念是一,供养无量诸佛是多,无量无边的‘多’,在一念间摄无不尽,可证一中有多,一多相即,都是华严事事无碍的玄妙。
‘得佛辩才’。嘉祥师说:‘疾速应机名辩。’很快就能够对应问者或听者的根机,来做最适合的启发与开导,这个叫做辩。《会疏》说:‘言音开惑为辩,随机巧妙为才。’所说的话能够开脱解除人的疑惑,使人从迷乱困惑当中清醒悟解,叫做辩。能随人的根机,并能灵活巧妙针对他的根机,使听者心悦诚服,乐于接受,种种方便善巧,都是圣智所流现,所以称为‘佛辩才’。《净影疏》说:得了如来的四无碍智,所以兴出了无碍的四辩:一义无碍。一切诸法的道理,没有矛盾抵触之处,通达无碍。二法无碍。了知一切诸法名字,善能分别,正确无碍。三辞无碍。一些名词义理,能够随顺一切众生的种种不同的语言方式,给他们演说,令得了解。四乐说无碍。随顺一切众生的根性,他所乐闻的法而为说之。你所说的,正是他人喜欢听的。《甄解》有一个独出绝妙的说法:若果依了根本教(日僧称净土宗是根本教,弥陀第十八愿又是根本教中的根本),只说一个字也叫做佛辩才。为什么?你传播了如来的如实的言教。所说的一个字,正是如来的真实之语,你正是‘得佛辩才’。不但会中诸大菩萨是这样,就是今天你我凡夫能说一个字,合乎根本教,也同于诸佛辩才。《甄解》这一说很好。
‘住普贤行’。会中菩萨都是德遵普贤,所以住普贤之行。普贤之行最重要就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是一部《华严》的总结。归向极乐是普贤大士愿王的核心。
‘善能分别众生语言’。《密迹经》说:这个三千大千世界有八十四亿百千垓(垓,那由他)种类的众生,各有不同语言种类,可是菩萨能随众生的种类,按其语言方式给它们说法,令它们理解。《称赞大乘功德经》说:‘傍生(畜牲)、鬼等,亦闻如来以随类音而说法。’所以佛菩萨用随类音度生,畜牲和鬼能够听到它所能懂的语言(随类音)在对它说法。随它们种类的语音,叫做随类音。众生无边,众生语言种类也无边,但是法身大士都能解了,所以说‘善能分别众生语言’,而且还能随各类众生本有的语言,广为演说妙法。
‘开化显示真实之际’。这句话不但概括全经,而且是释尊一代圣教的根源。一切教化都在这一句之内。天台宗奉为纯圆独妙的《法华经》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就是为众生开佛知见,示佛知见,令众生悟佛知见,入佛知见。所以‘开化’就是‘开’。‘显示’就是‘示’。‘真实之际’就是‘佛知见’。但是佛知见‘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众生的知见,都是情见,起心动念都是妄想分别,所以根本不能如实了知佛的所知所见。因此‘佛知见’不但是众生还未了解,而且是不能了解。所以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也即是‘开化显示真实之际’,即释尊出现于世间的唯一大事因缘。众生学佛,就是彻底粉碎自己的众生知见,如实契入诸佛知见,也即是‘真实之际’。
《智度论》说:如、法性、实际,这三个词都是诸法实相不同的名称。也就是:真如、法性(佛性)、实际、实相,是同一本体的不同名字,本来都是一体。‘际’字,《甄解》的解释是‘实相妙处尽理至极’。就是说:把实相微妙之处,穷究它的理体,穷尽了它的根源,究竟到了极处,登峰造极,无以复加,叫做‘际’。今称‘真实之际’,正显真如实相穷微绝妙的理体,也就是佛的所知、佛的所见。
一代时教有事理、空有、顿渐种种不同,而十方诸佛普赞的唯有净土法门。净土妙法会全法界一切有情,同归一佛乘。三辈往生都须发菩提心,《往生论》:‘二乘种不生’,凡往生者均乘大白牛车,必定究竟佛果,全仗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仗佛愿力,持名往生,超出众生情执,全体是佛知见。水鸟树林,悉皆说法,十方佛国,宝树中现,处处是华严事事无碍,不可思议,全彰诸佛妙见。所以《会疏》《甄解》都以‘唯此誓愿一佛乘,一实真如海为真实之际’。今经会中诸大士,普为众生,宣演诸佛同赞的‘誓愿一佛乘’,为十方众生开示佛之知见,故经云‘开化显示真实之际’。
持名有事念与理念,理一心则可破无明显法身,往生净土最上为常寂光土,寂照同时,心土不二。《观经》:‘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故知净佛国土,就是净我自心。是以四料简说:‘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在为人师,将来作佛祖。’隋唐间布袋和尚的偈:‘只这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妙用纵横可怜生,一切无如心真实。’所以真实之际也就是自心,开化显示真实之际,也就是明自本心,见自本性。至于念佛法门,能念的就是佛,所念的还是佛呀,能念的佛就是这个本心,所念的佛号也正是本心,能所不二,唯是一心,所以一声佛号一声心。《大集经》上说的:‘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即无上深妙禅。’所以禅宗和净土何尝是两物。
‘真实’一词,在这部经里三处出现:一‘开化显示真实之际’。
二法藏比丘‘住真实慧。勇猛精进。一向专志庄严妙土’。三如来‘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这一部经里,三个真实可以概括。一真实之际是本经的理体。二真实之慧,庄严成就极乐净土。三真实之利,平等普惠一切众生。真实之际是根本,从真实之际产生真实之慧,阿弥陀佛住于真实之慧来庄严净土。有了净土法门,就能惠予众生真实之利。这三个真实——真实之际、真实之慧、真实之利,就这一部经的所谓画龙点睛的地方,这是最精要中的精要了。
‘超过世间诸所有法’。‘世间诸所有法’,就是指著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中种种的法。六道众生,生生死死,生是一段,死是一段,这是分段生死,阿罗汉能超过。阿罗汉、缘觉以上,到地前、地上菩萨,一直到等觉,须破四十二品无明,经历四十二个阶位,每一个上升都有空前变化(初地菩萨不知二地菩萨举足下足之处),叫做变易生死。《净影疏》与《合赞》说:‘超过分段、变易二死。’不但超过了六道轮回的分段生死,而且超过贤圣位的变易生死,叫做‘超过世间诸所有法’。《会疏》就说,欲界、色界、无色界,总名‘世间’。众生与国土有种种差别,叫做‘诸所有法’。超过一切差别,达到性空无相,平等一味了,叫做‘超过’。《甄解》说,世间一切法都是有为,都如梦幻,是可以破坏的,所以叫做‘世间’。《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可是大士们知道这些都是虚幻,但不舍世间,知道众生本空,而仍然救度众生,这叫做‘超过’。
【心常谛住度世之道。于一切万物。随意自在。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受持如来甚深法藏。护佛种性常使不绝。兴大悲。愍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于诸众生。视若自己。拯济负荷。皆度彼岸。悉获诸佛无量功德。智慧圣明。不可思议。】
‘心常谛住度世之道’。《净影疏》:谛住就是安住。会中在家出家的菩萨,自心恒常安住在真实无为的度世的法,救度一切世间、一切众生。《甄解》说:‘出有为,证无为,而不著无为,故云谛住。’这话很好。跳出了有为,证无为,但不执著无为。心中一有所执,堕入情见,就把无上的无为法变成有为法了。正因为无为法的功德是不可限量的,有为法就是可限量的。我们从数学可以知道,任何一个数跟无限大相比等于零,任何数让无限大一除等于零。所以有为功德跟无为功德一比,有为功德就可以忽略不计了。《法华》龙女八岁成佛。涅槃会上,广额屠儿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都是真正达到了无为,其功德不可思议。我们念佛,真要老实念,就暗合道妙。先不管有为无为,但只要老老实实去念,就可暗合道妙。你什么都忘了,就剩这一句了,这就是即无为还不著无为,功德不可思议。
‘于一切万物。随意自在’。‘一切万物’就是一切诸有。‘自在’就是通达无碍。《法华经序品》说:一切‘有’像绳子一样,打了死结,把人给捆住。要全部斩除这一切结缚,身体就自由了,得到‘自在’。人为什么被束缚?就因为你的内心随著境界而转。见色闻声,你的心就随著所见的东西转动了,所以就被烦恼捆住了,因此别人赞叹你,你很高兴;有人要骂你一句,你就不高兴。因为随它转,自己没有作主的份,叫你高兴你就高兴,叫你不高兴你就不高兴,就为烦恼所缚。凡夫就执著于诸有,爱这些东西,世间诸所有物呀,功名富贵、妻儿子女,这是著有啊;阿罗汉他们就停滞在空相里头,皆堕落在情执之中。大士就深达法性,他们当相离相,不是拨相离相。所以宗门就说:‘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你对于万物只要无心就是,哪怕万物来围绕你呀。所以老是厌烦取静,找个合适的地方才能修,都是为物所转哪!主要是见相离相。你见著一个美女的照片,与一朵花的照片、一株树的照片没有分别,你就不为它所转。再进一步呢,物随心转。外物可以随你内心来转,所以随意自在了。《净影疏》说:由于成了胜通,得到了殊胜的神通,所以对于一切东西可以变化随意,这样就可以对于众生,让他们得到利益,这就成为利物,这个叫做自在。神通当然不是坏事,《净影》提出神通,但是我们如果不求觉悟,首先要去求神通,那你这个方向就错了。这个方向的错误,就必定走到一个错误的路上去。你越走得远,将来退回来的路就越多。佛菩萨都有无量的神通,所以神通是好事,但是神通是圣末边事,是圣道中末末了的边上的事情。比起神通,有许许多多更重要的事,那才是我们值得留心的地方。唐代黄檗大祖师,他还没有开悟,跟一个人结伴去游方。走到一个地方,山水来了,原有的路成了河,过不去了。那个人就把草笠抛在水上,他蹦上草笠,顺水漂过去,并招呼黄檗说:你来你来。黄檗说:早知道你如此,我打断你的狗腿。这时漂水而过的神僧连声赞叹说:‘真是大乘法器,吾不如也。’行人如果真能当相离相,也就是转物了,所以宗下说:‘青青竹叶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竹叶菊花无非法身、般若,一切万物都是如此,所以不必等待神通,众生也能自在。‘首楞严’的含义,‘一切事究竟坚固’。所以万物都是究竟坚固,本来平等,没有差别。这不就转物了吗,不就可随意自在吗。一切事究竟坚固。
‘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庶类’就是指众生。为一切众生作不请之友,也就是说不待众生的请求,主动来帮助众生。《会疏》说:众生背觉合尘,所以沉迷烦恼之中,漂流生死之海,如同天生的瞎眼,从来没有出离的心。菩萨起怜愍心,没有疲厌。所以《阿弥陀经》,佛不问自说,也正是不请之友的典型。《涅槃偈》说:‘世救要求然后得,如来不请而为归。’世间的救度者,需要你请求他,然后才能得到你所要求的东西;但是如来呢,不等你请求,就来让你得到归宿,让你得到依靠。所以这就是真善友,这就是慈恩无极的大导师。
‘受持如来甚深法藏’。这个有两种解说,都极殊胜。一《净影疏》、《大乘起信论》,人人都有如来藏,对于如来藏性,能明白修习,得到殊胜的开解,就是‘如来甚深法藏’。至于‘受持’,不是叫你得到什么,只是叫你去掉愚痴障碍,因为你本来具足,你只是多了一点脏东西。例如阴天,没有太阳,云一去,太阳就出现,这就是受持。所以明见自心、如实知自心作为‘受持如来甚深法藏’。二《甄解》把所闻三世一切如来法藏,这是万法,现万法归一,摄多闻归一闻。《华严》的道理,一就是多,多就是一。多闻可以归于一闻,一闻就是闻名号,这是以闻佛名号为‘受持如来甚深法藏’。上两解,一个指明心,一个指闻名。实际两说还是可以会通。‘一声佛号一声心’,一声佛号,你的自心在这一声中显现了。
‘护佛种性常使不绝’。‘护’就是保护、护持、维持。‘佛种性’,《会疏》作了四个解释,下列举三个:一开发众生本具佛性。众生个个都有佛性,这个是本来不变的,能出生超过恒沙那样多的功德。现在虽然是众生,但本有的佛性没有变过,没有减少过。但是现在为无明所蔽,像阴天的太阳.被云遮住了,虽有同无,可是太阳无边的功德一毫也不损失。菩萨的教化,就是开发众生的如来藏,明显本有的佛性,这就叫做‘护佛种性’。二是以菩提心作为佛种。《华手经》意:没有牛就没有牛奶,没有牛奶怎么能作出醍醐呢?若没有菩萨发心,就没有佛种。若有菩萨发心,佛种就不断。三以称名为佛种。《宝明经》意:种树得有树种,种子种下去就能生芽,就能长成大树。善男子闻见佛的名号,就得了种子,闻名之后你能够信受持名,深心发愿,信愿持名,有这些好缘来护持种子,将来你一定要受记成佛。这个就是《会疏》的三个解释。发菩提心与称佛名号为佛种性,正合本经宗旨。
‘常使不绝’。下面介绍两种解释:一《嘉祥疏》:‘欲使如来法种不断故也。’保护如来法种,不让它断绝,就是‘常使不绝’。《净影疏》:护持众生,离开那些罪障,并且没有间断地生起善念,这叫‘常使不绝’。从‘兴大悲’起,到‘拯济负荷’,都是表示这些大士的大慈大悲。
‘兴大悲。愍有情’。愍就是哀念。菩萨悲悯众生,这是平等的大悲,对于一切都是平等对待,没有冤亲爱憎等等分别。
‘演慈辩。授法眼’。从慈心出发救度众生,让他得乐,而为说法,
这个叫做‘演慈辩’。‘法眼’是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之一。法眼是智慧,能够抉择一切法门。《会疏》说:对于佛道生起正见,名为法眼。《净影》说‘智慧照法’,也就是智慧能了别一切法相,叫做法眼。所以法眼就是能够适应众生种种的根器,选择最善巧的方法。这样的智慧称为法眼。所以我们教导众生,对于佛法,生了正知见,就同他自己有了智慧,得到法眼,所以就称为‘授法眼’。尤其是净土法门,众生能够抉择、重视的智慧,是很不容易;要真正得到法眼,才能知道。但是佛把这个法眼交给你,告诉你净法殊胜,你能信、能念、能如法去做,就等于你自己有了法眼一样,但这是佛所授与你的,这就是‘授法眼’的意思。
‘杜恶趣。开善门’。‘杜恶趣’,就杜塞、止住畜牲、鬼、地狱这三恶道。恶趣苦不可言,三途(恶道)一报五千劫。若堕地狱,其苦就更不可说了。所以大士们杜塞住堕落到三恶趣的门户。所以阿弥陀佛大愿里:‘来生我刹…不复更堕恶趣’。‘开善门’就是菩提涅槃的门。本经里说:‘必得超绝去。往生无量清净阿弥陀佛国。’这是开善门。这个佛国非常容易进去,进去之后,不再入三恶道,而且必定一生成佛。因为一是不退,二是寿命无量,焉能不一生成佛。
‘于诸众生。视若自己’。这一切众生都看成是自己,这叫同体之悲
。《涅槃经》有这偈子:‘一切众生受异苦,悉是如来一人苦。’一切众生受了种种的苦,实际就是如来一人在受苦。
‘拯济负荷。皆度彼岸’。‘拯济’,救度。‘负荷’,背、担。《大法炬陀罗尼经》说,菩萨的担子就是誓愿要负荷、要救度这一切众生出离世间。佛视一切众生就跟他的一个独子一样,什么东西都要给他,以至于要让他进到无余涅槃。都达到涅槃就是‘皆度彼岸’。
‘悉获诸佛无量功德。智慧圣明。不可思议’。这就证实前面所说:这一切大士都是具有如来果觉无量功德上的人,回果向因示现菩萨位。‘悉获’,都得到。来会的都是大菩萨,都得到一切佛的无量功德。‘智慧圣明。不可思议’,就是说大士们都得了如来的智慧庄严。肇公解释:智慧(实相般若)是体,圣明是用。凡事都有体有用。对于一切事没有不能照了通达的,叫做圣。菩萨的照是灵明的,没有任何一种世间东西可以打比方,所以称为灵照。不可以用语言和思想去琢磨去形容这个圣明到底是个什么,以众生的凡情绝对不能理解,也绝对不能够去演说,这就叫做‘不可思议’。
【如是等诸大菩萨。无量无边。一时来集。又有比丘尼五百人。清信士七千人。清信女五百人。欲界天。色界天。诸天梵众。悉共大会。】
‘如是等诸大菩萨。无量无边。一时来集’。是这样的这些大菩萨无量无边哪,一时都来了。以上就总结德遵普贤这些大菩萨,这些正士,为了来听法,来赞扬这个净土宗,要广弘普贤的十大愿王,为了普度十方的三世(过去未来现在)的一切有情,让他们怎么样呢?让他们能够往生净土,往生净土就可以究竟涅槃,所以同德同心一时来会呀。此外还有‘比丘尼五百人。清信士七千人。清信女五百人。欲界天。色界天。诸天梵众。悉共大会’。清信士就是优婆塞、男居士,有七千(表明这个净土法门是适合于在家人的)。所以一万二的比丘,有七千男居士,比丘尼是五百,女居士也是五百,加在一块儿整整两万人。两万人的大法会。所以后来看见极乐世界,不要忘了是当时在场的地球上的两万人。还有欲界天、色界天、天众,诸佛菩萨无量无边,德遵普贤那些大菩萨更是无量无边。这两万人是真正咱们地球上出生的人。经末还提出,一切天龙八部,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所以天龙八部也参加法会。
大教缘起第三
底下是别序。别序是本经独有的序。经中世尊放光现瑞,阿难请问,世尊回答,演出弥陀愿海、第一希有难逢法宝《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尔时世尊。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明镜。影畅表里。现大光明。数千百变。尊者阿难。即自思惟。今日世尊色身诸根。悦豫清净。光颜巍巍。宝刹庄严。从昔以来。所未曾见。喜得瞻仰。生希有心。即从座起。偏袒右肩。长跪合掌。而白佛言。世尊今日入大寂定。住奇特法。住诸佛所住导师之行。最胜之道。去来现在佛佛相念。为念过去未来诸佛耶。为念现在他方诸佛耶。何故威神显耀。光瑞殊妙乃尔。愿为宣说。】
‘尔时世尊’,就是释迦牟尼佛了。‘威光’,‘威’是威猛,使大家生畏敬的心,叫作‘威’;‘光’者,本身亮叫作光,能照物叫作明。
‘威光赫奕’,就是佛在放光。光有威神,所以叫‘威光’。‘赫’是明朗。‘奕’是强盛。故知‘威光赫奕’就是佛所放的光雄猛有威,明耀强盛。
‘如融金聚’,像熔化的金子,聚汇在一起。金子本来就是很光明,它熔了之后就更光亮。钢、铁,本来是不发光的,但炼钢炉的钢光亮极了。
‘又如明镜。影畅表里’。佛身放光又像明镜,镜子的光照到镜外了,叫作‘影表’;放了光不但是照到镜外,也照到镜子里头,所以镜子里头也明亮,这是‘影里’。佛身光明和镜子一样,内外都明亮是‘影畅表里’。
‘现大光明。数千百变’。‘大光明’,这个‘大’字,表此光非常殊胜明耀广大。并且光的形色不停的转换变化,光中有色,色中有光,互相转换,光的形状不停转变,越变越妙,这就是‘数千百变’。
‘尊者阿难。即自思惟’。‘阿难’是佛的侍者,证了初果。佛在法华会上宣称,我和阿难他们都同时在空王佛处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阿难喜欢多闻,‘我常勤精进’,所以‘我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么,阿难就要护持我的法,也护持将来诸佛法藏,‘教化成就菩萨众’。阿难还没有成佛。可见阿难与世尊同时在空王佛所发心,阿难的任务之一是教导菩萨众,也即是可以充当菩萨的老师,这就是阿难的本迹,现是初果只是示现。实际上阿难所显现的这一生,是大教的关键人物,非常重要:一是他集结经藏。二传佛心印他是禅宗二祖。三密典中称阿难为集法金刚(金刚位同如来)。密教教主莲花生大士出生以后,是从阿难那儿领受了释迦牟尼佛预嘱传授之法。所以阿难护持佛法是他的本愿。他示现成为佛的侍者,而且他传承了禅、密两宗,续佛慧命,继往开来,所以他在本经当机呀。
‘即自思惟’。阿难见佛现希有瑞象,放空前殊胜的光明,他内心中就在思考:今日世尊,‘色身诸根。悦豫清净’。色身所具眼耳鼻舌身诸根显得欢乐愉快(悦豫),而且非常‘清净’。‘清净’,根据《宝积经》,如来身本性清彻,因为如来久已远离一切垢染。如来身就‘如净镜中微妙之像,如净水中明满之月’。
佛为什么这样欢喜呢?这有两个意思:一是念阿弥陀佛所有圣行功德圆满。二因众生同得法益的希有时机已到。可见本经,大畅如来本怀。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都是极大的欢喜,因为众生得到真实之利的时机来到了。
‘光颜巍巍’。‘巍巍’是高大尊胜的样子。‘颜’是容颜。佛的容颜有光,所以叫做‘光颜’。‘宝刹庄严’,光中出现宝刹,这是《宋译》中的话。‘刹’是佛土、佛国。‘宝刹’是佛净土。在佛光中现出诸佛庄严的国土,这正显示华严事事无碍不可思议境界,一佛身光是一是小,佛刹是多是大,一中有多,小能包大,都是超情离见殊胜妙境,都是自心本具功德之相。这样殊胜瑞象,‘从昔以来所未曾见’。这是我从过去到现在,都没有看见过的。‘喜得瞻仰’。今天我高兴地‘瞻仰’佛这样的瑞相。从内心生出来一个前所未有的诚恳恭敬的心,这就是‘生希有心’。于是他就从座而起,站起来把袈裟披好,袒露右肩,这是比丘表达极敬的仪式,叫做‘偏袒右肩’。两条腿著地叫‘长跪’。阿难长跪在地,向佛禀白。
‘世尊今日入大寂定’。《涅槃经》说:‘我于此间娑罗双树,入大寂定。’佛在涅槃的时候,双树之间,所入的定,叫做‘大寂定’。《涅槃》又说:‘大寂定者,名大涅槃。’这涅槃三德是,法身德、解脱德、般若德,三德圆满是大涅槃。《甄解》说大寂定是念佛三昧的另外的一个名字。现在佛要给大家说念佛法门了,所以就安住于念佛三昧了。根据《涅槃经》,大寂定就是大涅槃;结合净土就是念佛三昧。两说并没有矛盾。圆顿教主张‘因果同时’,念佛三昧是因,证涅槃是果,因果同时,所以两者同时显现。
‘住奇特法’。《净影疏》说:佛所得法,不是菩萨等人所能得到,世间所无,所以叫做奇特。《甄解》对此有很精采的议论,现在只介绍其中最精妙的一段。他说:极乐世界的依正主伴,一切一切等等都是阿弥陀如来自心所现。若说是一法,可是极乐七宝池中,一花里有无量的光,无量的光一一出无量的佛,无量佛给十方众生演说无量妙法,可见从一里头就出生了无量。若说是无量,但只是一句名号。《往生论注》说:西方极乐世界三种庄严,佛庄严、菩萨庄严、国土庄严,都入一法句,一法句就是清净句,清净句就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也就是这一句名号。由上可见,若说是一,可是一里头有无量妙法;若说是多,无量庄严只是一心所现,所以这就是奇中之奇,特中之特,不可称、不可说、不可思议之法,也不可以安名,勉强称之为奇特。这是《甄解》的解释。另外蕅益大师说,往生极乐凡圣同居土的人,虽仍是凡夫,可是已经不退转;若说他已证不退转,可是他仍是凡夫。这是十方之所无,所以这是‘奇特’。阿难当时看见世尊示现空前殊胜的瑞相,所以他推测到佛是住于奇特之法。
‘住诸佛所住导师之行。最胜之道’。这也是阿难当时的内心活动,认为佛现在现瑞,必定是安住诸佛所住导师圣行、最殊胜之道。‘佛所住’,《净影疏》说:‘诸佛所住’,就是涅槃的常乐我净之果,是诸佛所同住的。佛佛道同,所以释尊也同住在所住的涅槃果觉,由大涅槃出生殊胜的教化妙用。所以今天佛住在导师之行最胜之道。《甄解》说:大寂定就是念佛三昧之异名,‘三世诸佛皆住此念佛,故云佛所住’。三世诸佛都在念佛三昧之中念佛,这是诸佛所住,今天释尊也是住于诸佛所住的念佛三昧。念佛三昧称为宝王三昧,是三昧中之王,所以称为宝王。从念佛三昧可以流出一切三昧。
‘大导师’就是‘号导师者,令众生类示其正道故’。所谓导师者,能给众生指示正路的叫做导师,能教人出生死是导师。《佛报恩经》说:‘能以正路示涅槃经,使得无为常乐’,叫做‘大导师’。众生病根是有为,虽然学佛,但因执著的情见很深,把佛法也变成有为法。《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既是泡影,那就都虚妄了。所以做大导师的人,主要是引导佛徒弃舍有为,了达无为,才能直趋涅槃,证到常乐我净。凡夫有四个颠倒:以无我为有我,以无常为常,以垢为净,以苦为乐。《金刚经》讲无我,可是众生处处执我,一生之中没有一念不是为了这个妄我。这是第一倒。人生无常,只是肥皂泡,可是众生只是看到肥皂泡的五颜六色,而忽略了马上就要破灭。这是第二倒。世间任何容色美好的男女,尤其是情人眼中,那是天使,是仙花,甚至是神圣,可是实际,只是一个会走路的厕所。这是第三倒。世间是八苦交煎,但众生乐此不疲。世人吸毒酗酒,好赌荒淫,正在兴高彩烈,谁知身陷苦海。世人所追求的,实在是苦事,自己不知,反觉很乐。实际都是苦,没有乐,眼前的享乐是坏苦,乐境破坏了,自己很苦。这是凡夫的四倒。证了阿罗汉,解决了这四倒,但他又有阿罗汉四倒,菩萨的常乐我净他不知道,菩萨是真常、法乐、真我、本净。《甄解》说:‘导师之行’,‘即是弥陀世尊平等引接无所遗故’。《甄解》的好处是结合本经,弥陀世尊是平等普度,没有分别。不论聪明人、愚蠢人,好人、坏人,有冤的人、有亲的人,都一律是平等大悲普度,不舍一个众生。
‘去来现在佛佛相念’。阿难思维:今天佛住导师之行中的最殊胜之道,所以必定同去来现在这三世之中诸佛一样,佛跟佛都是相念的。诸佛光光相照,心心相印,所以‘佛佛相念’。于是阿难提问:今天世尊你是念过去佛呢?是在念现在佛呢?不然的话,为什么现在世尊‘威神显耀。光瑞殊妙乃尔’?阿难因为佛光空前献瑞,准知世尊必同三世诸佛一样,正在念佛,但不知所念是过去佛,还是现在佛(其中暗摄哪一尊佛),所以请问。阿难并提出自己这样设想的根据:要不是佛在念佛,为什么佛现在的威神是这样的明显光耀?所放光明是这样的明洁、祥瑞、殊胜、微妙呢?请求世尊‘愿为宣说’。阿难末后,请求释尊慈悲宣说。
【于是世尊。告阿难言。善哉善哉。汝为哀愍利乐诸众生故。能问如是微妙之义。汝今斯问。胜于供养一天下阿罗汉辟支佛。布施累劫。诸天人民。蜎飞蠕动之类。功德百千万倍。何以故。当来诸天人民。一切含灵。皆因汝问而得度脱故。】
世尊回答阿难:‘善哉善哉’。从衷惊发的称赞之辞。并赞叹阿难:‘汝为哀愍利乐诸众生故。能问如是微妙之义。’‘哀’是哀怜,‘愍’是悲愍。你是慈悲怜愍众生,要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你是这样伟大的心,所以才能问这样殊胜微妙的问题。世尊欢喜。《甄解》说:阿难所问‘称可佛心’。所问的问题正称佛的心,并且契合时机,所以佛赞叹阿难能问如是殊胜微妙之义。‘微妙’两个字:法体幽深玄奥叫做微,所以‘微’不是微小的微,而是精微的微;不可思议叫做妙。阿难所问正是一个义理深妙、超情离见、众生心行不能到、语言文字不能及的问题。
‘汝今斯问。胜于供养一天下阿罗汉辟支佛。’功德很大。四天下就是四大部洲:南瞻部州、北俱卢洲、东胜神洲、西牛贺洲。一天下是四大部洲之一,例如南瞻部洲。佛第一句赞阿难提问的功德,胜于供养一天下(全地球)的阿罗汉辟支佛,下一句是也胜于累劫布施诸天的人民和蜎飞蠕动之类(蜎是带翅膀的小虫。蠕是爬行。累劫的时间长极了,对于全球这一切人天各种生物,以至于小飞虫、小爬虫都布施的功德)。提问的功德胜过前两者百千万倍呀。为什么有这样大的功德?因为你这一问引出佛的回答,于是‘当来诸天人民。一切含灵。皆因汝问而得度脱’。
‘当来’,就是从这以后,未来的。‘诸天’,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含灵’即众生。一切的含灵,皆因汝阿难这一问而度脱生死。因为这一问,问出来净土法门。
大家要知道:一‘当来一切含灵’,包括当前一切众生,当然包括你我,所以你我都依净土法门得到度脱。二皆因问出的净土法门得到度脱,可见法门无量,我们能依靠来度脱生死,直登彼岸,只有净土法门。
【阿难。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难值难见。如优昙花。希有出现。汝今所问。多所饶益。】
底下佛又说了:‘阿难。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前已提过,《普贤行愿品》说:诸佛是以大悲心作为本体,要用大悲的水去饶益众生,才能长成诸佛菩萨的智慧华果。‘无尽’就是《行愿品》里头的‘无有穷尽’。诸佛菩萨是以无尽的大悲心‘矜哀三界’。‘矜哀’就是怜愍,怜愍三界的一切众生。‘所以出兴于世’,就在人世间就出现了。《法华》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兴于世。’大事因缘就是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净土法门正是佛的知见。佛现世间,就是为了‘光阐道教。欲拯群萌’。‘光’是光大,‘阐’是开演。‘拯’是救度。‘群萌’,萌是萌芽,群萌就是众生。‘欲’就是表示愿,我要来救这一切众生,所以这个‘欲’就是愿。这两句话有两个意思:一承上。因大悲为体,就要度脱一切有情,所以要光阐道教,就是为了来拯救群萌。二启下。为要真实拯救群萌,所以要‘惠以真实之利’。‘惠’是施给、恩赐。‘真实之利’,就是普愿一切众生都能进入弥陀大愿之海。日德说:这是善导大师‘独步妙释’,只有顶门具眼、古今独步的善导大师才能有这样穷尽理体、究竟方便的无上微妙开示。善导大师的偈子:‘释迦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甄解》:‘真实利者,指此名号,即是佛智也。’所谓‘真实之利’,就是名号的大利。大利的彻底圆满,就是无上的涅槃妙果。因为这一句名号的究竟之利,就是无上涅槃妙果。蕅益大师说: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在五浊恶世所得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佛把自己所证的真实法全部授给众生,只是为了众生得到真实之利,因为只有这一法才是最真实。
从世法看小乘,从小乘看权大乘,从权大乘看实大乘,从实大乘看弥陀大愿,那就前者是权假,后者是真实。弥陀大愿以第十八‘十念必生’愿为核心,所以这一愿是一切真实里面的真实(《甄解》对于以上的比较有个解释:这是从利益上来比较,其他教法经论有疾速成佛的教法,但众生根器不够,所以很难看到现生立即解脱的人,因此持名法门独有真实之利,万修万人去)。
净土法门是从‘真实之际’所开化显示,真实之际就是无为法身、诸法实相的究竟处。《弥陀要解》说:净宗‘能说所说、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愿所愿、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赞所赞,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也’。所以净土法门,你能说这个法,所说的内容;你在这度化大家,你所度的;你能够信和你所信的内容,以及能愿所愿、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赞所赞,都是实相正印所印。‘正印’的印字应重视,印是印章印鉴,古代公文必须有主管的大印才能生效,近代银行存款,提款单的个人印鉴必须相符,才能领款,可见印是印证。并且盖印不同于书写,字是一个一个一笔一笔有前有后的写出来,盖印就不同了,印上的全部文字同时显现,一时顿成,一成一切成,完全表示圆顿之法。现所说一切都是从实相这个图章所印出来的,那么所显现的,必然各个都是实相。于是能说所说,能说的人,所说的内容;能听所听,能听的人,所听的内容;以及能发愿往生的人,同所愿往生的国土;能念的心,所念的佛号,这一切一切,都是实相正印。所以‘首楞严’的含义是一切事究竟坚固。一切事为什么能究竟坚固?就因没有一样不是实相,没有一样不是法身,本来没有一切分别。
密宗称为大圆满,大圆满中没有一件事情不是大圆满,一句佛号就是大圆满,就是实相。所以密宗说:‘声字皆实相’。耳之所闻是声,目之所见是色,这不都是六尘吗?可是禅宗三祖《信心铭》说:‘六尘不恶,还同正觉。’所以开口便说‘至道无难,唯嫌拣择’。试问一切都是实相,阁下怎么拣择?所以能修的人、所修的法都是实相,所念的咒字,所观的字种也都是实相。可见入了净土法门就是入了实相。这就是真实之利。
‘难值难见。如优昙花。希有出现’。‘值’是会遇。‘优昙花’希有出现,很像无花果,叶子像梨,果有拳头那么大,不开花就结果,也有时开花,但很难碰见。《涅槃经》说:如果开了金花,那就会有佛出世,多少劫才开一次花,是极大的祥瑞。所以佛就打譬喻,佛的难遇难见就像优昙花,是‘希有出现’,在无佛之世,只结果不开花。
【阿难当知。如来正觉。其智难量。无有障碍。能于念顷。住无量亿劫。身及诸根。无有增减。所以者何。如来定慧。究畅无极。于一切法。而得最胜自在故。阿难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
‘阿难当知。如来正觉。其智难量。无有障碍’。佛唤阿难,并说:你要晓得,如来正觉的智慧是难以测量,一切通达,没有障碍。‘正觉’,《净影疏》说:‘如来正觉,总举佛智。’此智妙绝,不是凡情所能称量测度。大家在法会上所见的释迦牟尼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应化身。《甄解》说:应身佛就是法身佛。因为佛从法身流出报身,从报身流出化身,其本源就是法身哪。智慧和法身是一体的。所以今天说法的释迦牟尼即是毗卢遮那法身佛,与弥陀同一法身,也如弥陀常住于念佛三昧。念佛三昧能发极胜妙的智慧,所以说‘其智难量’。由于这个胜妙真智照了真如,穷尽法界,故能通达一切法,无有阻碍。
‘能于念顷。住无量亿劫。身及诸根。无有增减’。‘念顷’就是一刹那,是一弹指的六十分之一的时间。这么一点时间,能够住无量亿劫,所以我们说咱们这部经就是中本的《华严》,所以就能打破时间,就显在《华严》的十玄里头。‘劫’是多长的时间?每边四十里的大石头,几百年天人下来一次,用身披的轻纱,在石头上轻轻一拂,把这个石头完全磨得没有了是一劫。现在是无量亿劫,是极长的时间,释迦牟尼佛在刹那一念之间,就住这么长的劫,身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都没有增减,没有变化。在一念之间就住了这么长的劫,住这么长的劫只在一念,正是《华严》十玄门里头的十世隔法异成门。《晋译华严》说:‘知无量劫是一念,知一念即是无量劫。’延促同时,打破了世间的时间概念(近代物理学认为空间、时间、物质都是人类的错觉,也突破了旧时间概念)。一念和无量劫平等平等,所以超思量。
‘如来定慧。究畅无极’。‘定’是禅定。‘慧’是智慧。‘究’是究竟。‘畅’是通畅。‘无极’是没有极限,不能穷尽。此处单独提出‘定慧’,因为六度万行之中,这两门最为尊胜,如车的两轮,似鸟之双翼。永明大师说:‘定为将,慧为相,能弼(辅助)心王成无上,永作众生证道门,即是古佛菩提样。’又说:‘定慧全功不暂忘,一念顿归真觉地。’如来定慧究竟通畅,无以复加,只因‘于一切法而得最胜自在故’。离开烦恼的束缚,通达诸法,没有阻碍,叫做‘自在’。在《华严经》有十个自在:一命自在,就长寿住世没有障碍。二心自在。有智慧调伏自心入种种三昧,没有障碍。三资具自在。可以出现无量的珍宝来庄严世界。四业自在。菩萨能随种种业,示现受种种果报。五受生自在。随其心念示现受生。六解自在。胜解成就,能够示现种种的身像,演说妙法。七愿自在。随愿在一切国土示现来成佛。八神力自在。神通威力广大难量,能示现种种变化。九法自在。于诸法之中,演说无边的法门。十智自在。智慧具足,能在一念之中显现如来的十力无畏,成等正觉。以上十种自在,第十智自在是根本,是究竟。这十种自在都已经圆摄在里头,就如《法华经》所说:‘我为法王,于法自在。’这是最胜自在。由于最胜自在,所以如来定慧究畅无极,在一切法中都得到最胜自在。‘阿难谛听’,阿难你好好听啊。‘善思念之’,要深入善巧去思念。‘吾当为汝。分别解说’。
别序又叫做发起序,发起本经的正文。序主要是为了证信,前两品六成就是证信,在发起序里又有五番证信:第一是放光献瑞,前所未有。第二,阿难就知必因佛佛相念。第三,佛赞叹说当来一切含灵皆因汝问而得度脱。第四,佛告诉阿难,佛之所以出兴于世,就是为了给众生真实之利,真实之利就是下面要说的弥陀愿海、弥陀名号、念佛往生。第五,宣说佛的定慧究畅无极,一刹那与无量劫平等,于一切法最胜自在。以上是五番证信,因为净宗妙法与如来圣智都不是等觉菩萨所能知,唯佛与佛乃能究竟。一乘愿海六字洪名的真实功德,都不是凡夫所能梦见,所以佛只有宣说自身不可思议的定慧妙用,劝后世学人对佛所说的微妙信愿持名法门,虽不能理解,但应当仰信,欢喜尊重,依教奉行。久久修习,就会一天比一天明白。
序分中介绍了真实之际与真实之利,这和莲池大师《弥陀疏钞》开头的两段话一致。《弥
陀疏钞》:一‘灵明洞彻,湛寂常恒,非浊非清,无背无向,大哉真体,不可得而思议者,其唯自性欤。’所以我们开化显示真实之际,真实的究竟之处,就是自性,就是这个灵明洞彻湛寂常恒的大哉真体。这正是本经的真实之际。二《弥陀疏钞》接著说:本来是没有浊没有清,没有背没有向,但是众生已经浊了,已经背了,背觉合尘呀,所以澄一澄,‘澄浊而清’,把浊的东西澄清了。‘返背为向’,把背觉变成向觉。‘越三祗于一念’,三大阿僧祗劫的修行才能成佛,这是终教所坚持的,但是一念可以超过,一句名号可以成就无上果觉,并且‘齐诸圣于片言’,文殊普贤观音势至,这些圣人,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平等平等。‘至哉妙用,亦不可得而思议者,其唯《佛说阿弥陀经》欤。’也就是说这个妙用就在于持名念佛。刹那一念的功效,可比三大祗劫的修行,一句名号顿然位齐观音势至诸大菩萨。大哉不可思议的妙用,正显众生所得的真实之利。两经同一宗旨。这样的妙用,在一念之间超越了三大阿僧祗劫。你念了一句佛号,无有杂染,你就跟诸圣平等。这就是诸佛出世给予众生的真实之利,我们幸而得闻,这实在是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之一日也。
法藏因地第四
以下是正宗分。正宗分如身体,心脏──血液系统、肺──呼吸系统、胃肠──消化系统,都在这里,所以很重要。
【佛告阿难。过去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有佛出世。名世间自在王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在世教授四十二劫。时为诸天及世人民说经讲道。】
‘佛告阿难’,世尊开始回答阿难的提问。‘过去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有佛出世’。‘无央数’者,就是无尽数。上面又加上无量不可思议,那更是说不清那么多的过去劫中,有个佛出世,名字叫做‘世间自在王如来’。《甄解》用涅槃三德解释佛名:‘世间’,有智慧才能通达世间,这是般若德。‘自在’,烦恼束缚就不自在,自在就得到解脱,这是解脱德。王就代表法身德,从法身流现一切。世自在王圆摄三德。‘如来。应供……佛。世尊。’这是佛的十号。一切佛都有十号,实际是无量的德号,但是简之为十号。佛的十号有不同的提法,本解根据《涅槃经》,无上士和调御丈夫分成两号,佛跟世尊合成一号。
‘如’就是真如,从真如之道来成正觉,所以叫做‘如来’。又如来者,如过去诸佛一样而来。过去诸佛说法度众生,今佛也是这样,所以叫做如来。《会疏》说:‘如来’有三身,法身、报身、应身:(1)《金刚经》说:‘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这个说的法身如来,是法身境界。《天台寿量品疏》:‘遍一切处而无有异(两样)为如,不动而至为来。’(2)《转法轮论》:‘第一义谛名如,正觉名来。’第一义谛空有圆融本来不二,是如。自然契合第一义谛成等正觉。这是报身如来。(3)《成实论》:从过去如来所行之道来成无上正觉。这是应身如来。那释迦牟尼佛示现成太子,在树下睹明星成道,这是应身如来。由于如来有法身、报身、化身,所以对于如来的解释也有三种不同。
‘应供’。佛的一切结使都没有了,万行圆满福足慧足,应该受一切天上人间的供养,所以称为应供。
‘等正觉’。梵音就是三藐三菩提,说全了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旧译是无上正遍知。道莫之大就是无上,没有任何其他的道再能超过于此,就是无上。对于实际理体(本体)能彻底照了,所以称为正遍知。
‘明行足’。‘明’字有各种解释,一般解释为三明(宿命、天眼、漏尽)的明,《净影疏》进一步解释为智慧;独有《涅槃》所解最深。《涅槃经》说:‘明者,名得无量善果。善果者,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就是说:得无量善果,即是无上正等正觉叫做明。‘行足’。《涅槃经》说:行名脚足,脚足‘名为戒慧’。修戒修慧,功德圆满,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称为明行足。所以明行足就是戒和定慧都圆满具足,证入无上正等正觉的意思。
‘善逝’。善就是好,逝就是去,所以又叫‘好去’。《大智度论》说:好去就是在种种甚深的三摩地(就是三昧)、无量的大智慧中离去。佛以一切的智慧作为大车,在八正道的觉路上行履,证入涅槃,叫做好去。
‘世间解’。又名知世间。综合《净影》、《甄解》、《会疏》之说,世间解就是化他的胜智,如来如实知道世间出世间种种因果的法,来教化众生,令得解脱。
‘无上士’。天上天下唯佛独尊,所以称为无上。‘有所断者,名有上士’。你有所修有所断,就只是有上士。‘无所断者,名无上士’。《智度论》说,佛将导引一切众生入涅槃。一切法中涅槃是无上。佛以持戒、禅定、智慧教化众生,一切都不能同它相等,当然更不能超过,所以称为无上。
‘调御丈夫’。调御就是调伏。调是调伏,御是制御。善能调伏一切众生,令离垢染,得大涅槃,名调御丈夫。《合赞》说:‘若具四法,则名丈夫。’一是近善知识。善知识者即是如来。具有正知正见就可称为善知识。你能遇到善知识,你应当像对如来一样去尊重他。二是能听法。佛说《华严》连大智慧大神通的人都如聋如盲,可见能听法不是小事,须具至诚心、恭敬心,不我慢贡高,不自以为是,虚心听受,无有厌足,才能听得进去。三是思维义。不但能听,而且善于思维呀。要消归自己,不是在文字上寻行数墨。那些东西,经论上的东西,那都是书。或者你很有学问,你只是个活的佛学大辞典,那些都是死句。要消归自己,融入自己的殊胜的智慧,也就是让他来熏发自己的本觉。我们的本觉胜智在自己内部熏无明,现在我们又有所闻,从外面又在熏无明,于是无明的转变就快了,这才能把那些死句变成活句。四是如说修行。能说而不能行就不是丈夫了,因为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寸。具以上四条才是大丈夫。这里单提丈夫,《智度论》说,丈夫就包括女人、二根、无根,种种其他都包括了。
‘天人师’。能以正法近训天人,名天人师。他能以正法来教导人和天。又所有天上人间,释梵天龙种种人民,乃至魔王外道,悉来充当弟子,所以叫天人师。
‘佛。世尊’。佛就是三觉圆满。世尊呢,世尊就是婆伽梵,圆备众德,为世钦重,故称为世尊。以上如来等十号是通号,世间自在王是别号。
‘在世教授四十二劫’。教导四十二劫,时间很长。诸佛住世时间长短并不一样,释迦牟尼佛是很短,世自在王佛住世时间就很长。‘时为诸天及世人民说经讲道’。为大家说法,开示正道。通到佛果的道路叫做道。
【有大国主名世饶王。闻佛说法。欢喜开解。寻发无上真正道意。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号曰法藏。】
在世间自在王如来宏法利生的时期,有一个大国王,名叫‘世饶王’。这个国王,就是阿弥陀佛多劫以来的前身,听到世间自在王如来说法,内心欢喜踊跃,十分庆幸,并且顿然心开,理解了如来的真实义。对于学教的人,这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叫做大开圆解。要开解,而且是大开圆解,这是在深入书本之后,突然从中跳出,开解了超越文字的实义。
‘寻发无上真正道意’。‘寻’是随即。‘寻发’是紧接著就立刻发起。‘无上真正道意’。无上真正道,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是佛所得的道。‘意’是心意,即指能求的心。所以‘发无上真正道意’,就是发无上大菩提心。
‘弃国捐王。行作沙门’。这就是世饶王发菩提心后的实际行动。‘捐’也是舍弃的意思。世饶王就舍弃了国王的地位,这就是众生的榜样。封建社会国王是人类最崇贵的地位,同时富有四海,享受也是人间第一。闻法后毅然决然一齐放弃,表现了真实的出离心,这是学道的基本。一个人虽在宏法利生,讲经说法,可是内心深处,总和声色货利、功名富贵、名誉地位、眷属恩爱,搅成一团不能出离,那要想成道,请您等待驴年吧。
‘沙门’。原先各种宗教的出家人都叫‘沙门’,后来成为佛教僧侣的专称。《四十二章经》说:‘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为沙门。’识心是识自己的本心,达本是通达万法的本体,也即是本源,可见要做一个名实相符的沙门十分不易。以上经文简单说来,就是世饶王不当国王,出家为僧,法名是法藏。法藏比丘就是阿弥陀佛的因地(成佛是果地)。
【修菩萨道。高才勇哲。与世超异。信解明记。悉皆第一。又有殊胜行愿。及念慧力。增上其心。坚固不动。修行精进。无能逾者。】
‘修菩萨道’。法藏比丘发起无上菩提之心,自然要行菩萨之所行,所以‘修菩萨道’。‘高才勇哲’,《净影疏》说,才就是才巧,才能。‘高才’,就是才能过于常人。心志广大坚强叫做‘勇’。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一切都不能动摇,才是真正的有志之士,这才叫做‘勇’。‘哲’,‘心明称哲’,自心明显叫做哲。法藏比丘的哲,是明自本心见自本心。《嘉祥》说,什么叫高才呀,‘称逸群之能’,你这个能力、才能逸群,超逸于群众了。就好像你赛跑,你跑到最前头了,你就超过其余的人。把大伙都超过去了,那你第一嘛!你可以得金牌。所以这个超,逸群之能,称为高才。什么叫做勇啊?这个‘勇’字,《嘉祥疏》说:‘勇’是自胜胜他。自胜是超过自己,战胜自己,这个叫做勇。确实,这真是大勇。自己是什么?所胜过的物件是什么?这就是自己的见,尤其是自己的成见。我给一位朋友临别赠言,我说如果你把你自己的思想作了核心,你老去看经,哪怕阅了全部大藏,你选择一些有益的话来,加在你这个核心之上,来装饰它、美化它。你以为这是用功,是提高自己。其实,你不知道,你这个核心就是癌细胞。四无量心:慈、悲、喜、舍,舍就是除掉自心所有的差别见。但‘舍’字很不易,所以说‘舍身容易舍见难’。所以,我们首先要‘自胜’。‘胜他’,(1)要胜过外面的一切干扰。这是外面来的,不是我自己的。所谓贫贱、威武、富贵、美色、黄金都是他。还有许多邪说异端,都要胜过。(2)帮助别人也破癌细胞,共同走上菩提的大道。这是胜他,这才叫做勇。‘高才勇哲’中,勇哲两字的解释很深。
‘与世超异’。《会疏》说:‘不常人所及’,这不是常人所能赶得上的。《净影》说:‘与世超异’,因为法藏比丘‘此德孤出’。孤是孤独、孤单。‘此德孤出’,要理解这个‘孤出’,用禅宗临济禅师的话,‘孤明历历’来对比最好。临济说‘孤明’,《净影》说‘孤出’,‘出’,是显出、显明,所以‘孤出’正是‘孤明’。‘孤’正是禅宗的‘不与万法为侣’,就是说不与任何一法作侣伴。没有任何侣伴,活画出‘孤’的涵义。百丈禅师说:‘灵光独耀,迥脱根尘。’这是证悟的境界。其中‘灵光独耀’正与‘孤明’‘孤出’是一个鼻孔通气。‘孤’是无所住,‘明’是生其心,无所住则离妄缘,离妄缘自然真心显现,所以百丈禅师说:‘但离妄缘,即如如佛。’正是‘孤明’的妙义。‘历历’,是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从以上宗门‘孤明历历’等的对比,可以了解法藏比丘‘此德孤出’的妙德和‘与世超异’的原因。《合赞》对‘与世超异’中的‘世’字,别有一说,他说:在登地以前都称世间,登地的菩萨才称出世间。法藏比丘超过登地以前的种种世间,所以他这时的发心大约是地上菩萨的发心。《合赞》未敢肯定,但是昙鸾、嘉祥、善导与《甄解》都认为法藏此时已是登地的菩萨。
‘信解明记。悉皆第一’。信是相信和接受,《大乘义章》说:对于佛法僧三宝能生清净的信心没有怀疑,这个叫做信。信很重要,《晋译华严》说:‘信为道元功德母’。信是道的根源,是功德之母。解是了解、开解等等。《华严》一部经讲信、解、行、证,要有信解,才有行证。‘明记’,就是记忆的很分明,很准确。‘悉皆第一’,有两个解释:一信解的能力至高无上,谁都比不了。二法藏所解都合于第一义谛,不是常人那样听见有就著有,听见说空就著空,听见始教就停止在始教。法藏比丘所解不落两边,不能局限,都合第一义谛。所以圆人就法法皆圆,没有一个法不是圆顿法,这两个解释并不矛盾,因为所解都是第一义谛,所以‘信解明记。悉皆第一’,没有人能及。
‘又有殊胜行愿。及念慧力。增上其心’。‘殊’是特殊,‘胜’是胜过。超凡绝俗,希有难逢,就称为殊胜。‘行愿’。行是身行,愿是心愿。《菩提心论》说:‘求菩提者,发菩提心,修菩提心。’发菩提心是愿,修菩提心是行,所以求菩提的人要有愿,有行。信、愿、行是三资粮,缺一不可,例如照像机三条腿的架子,一条腿不能缺。法藏比丘的殊胜信心居第一位,已介绍于前,所以紧接著介绍愿行。愿字很重要,这是自觉觉他的关键。‘愿’是从信而来,有了信心才会愿意去做,它是信心的果实,而且它必然要产生行动,所以愿字是承信启行的关键。弥陀因发大愿的誓海,称为大愿王,为证此愿海,法藏比丘于无量劫积功累德,一心庄严极乐净土。由大愿产生大力,出生了大行,成就了极乐世界种种依正庄严,与普度众生的净土法门。其中的关键是‘愿’。
‘及念慧力’。
‘念慧力’就是五力里头的念力、慧力,加上信力、精进力、定力,就叫五力。由信、精进、念、定、慧这五根,因为修持,得到增长,增长了就产生力量,不被种种烦恼魔外破坏,所以叫做五力。五力里面,念力、慧力尤为重要,所以提出来代表五力。‘念力’,灵峰大师说:‘念根增长成就一切出世正念功德’,叫做‘念力’。这个念根增长,就能消除邪念,而且使出世正念的功德增长,这种力量就是念力,能使正念增长,出世功德增长。‘慧力’,大师说:‘能遮(遮是止)通别诸惑,发真无漏,名慧力。’通惑是(1)见思惑(破了见思惑,称为漏尽,就证阿罗汉)。(2)尘沙惑(众生无量的病,有无量的治病方法,这都不知道叫尘沙惑)。别惑,无明惑。这只是别教的菩萨应破的惑,称为别惑。所以慧力能止见思、尘沙两通惑与无明别惑,但都是止惑,不是根除。智慧的力量能止三惑,就能够发起无漏的真实智慧,所以慧力很重要。
‘增上其心’。增上的含义,就是有一种力量能帮助增长叫增上。比方我们说给植物施肥、浇水、除害、光照都很得法,它就增长了,也就是说我们用这些方法,使这个植物增上了。正好是这个意思。此处要注意的是增上什么呢?是‘增上其心’。《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增上其心’同‘而生其心’,这两个‘其心’是同样的。所增上的正是《金刚经》中无所住的心,也就是每位你当人的自心,自己的本妙明心,不是你的那个妄心。每个人正在当家作主的心,那是妄心,你认贼作子。大家都是妄心用事,认贼为亲,所以是可怜悯者。正因为如此,自己本有的妙明真心就像浓云密布中的太阳,人们所见只是乌云,一点阳光也不能透露了;又像明镜,镜面上厚厚的垢污,遮盖了整个镜面,这面镜子就什么也不能照了,所以修行之道,只是恢复本明。明镜弄秽了,不能照了,所以要去擦镜子,除了污垢,光明就显现了。因为光明不从外来,不能照见的时候光明也没有损失;把它擦干净的时候,光明也没有从外来,也没有所增长,所以说不增不减。但是在你没有擦之前,就是不能照;现在你能照了,这就是增。对于本体上说,没有增减,现从照用方面,镜干净了才能照。增上指的修德来说,修德有功,性德方显。对于本体之德,需要有修德才能使得它开显,所以就出现了‘增上’。它本来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而且是坚固不动啊。它这个心‘坚固不动’。‘坚’是坚定,‘固’是强固,‘不动’是不动不摇。法藏比丘的信解志愿与念力慧力,都十分坚固,不可移动,不被一切所动摇,如同金刚般若,能破一切,不为一切所破,其愿坚固没有动摇。《金刚经》说:‘如如不动’,前一个如字是动词,后一个如字是名词。老是如同真如,没有动摇,没有打失,安住在如如之中,念念之间没有迁移,这是‘坚固不动’的解释。
‘修行精进。无能逾者’。精是精纯,没有恶浊杂染。进就是上升前进,没有懈怠。是超过。法藏比丘的精进修行,在世间自在王的世间大众之中,最为第一,没有人能相比,更没有人能超过,所以说是‘无能逾者’。
【往诣佛所。顶礼长跪。向佛合掌。即以伽他赞佛。发广大愿。颂曰。】
‘往诣佛所。顶礼长跪’。法藏比丘到世间自在王如来那里,给佛顶礼。‘顶礼’就是用手接佛足,佛最低的是足,自己最高的是头,把佛最低的足放在自己最高的头上面,表示对于佛的崇敬。‘长跪’是双膝都跪下。两手合掌,向佛恭敬赞叹,用颂念伽他赞佛功德,并发广大誓愿。‘伽他’,即是‘偈’,翻成‘颂’。偈中每句长短一样,并且可以唱。‘颂’很像诗歌,文字虽少,可是含义丰富,便于念诵和记忆。
如来微妙色端严 一切世间无有等
光明无量照十方 日月火珠皆匿曜
世尊能演一音声 有情各各随类解
又能现一妙色身 普使众生随类见
‘如来’,指世间自在王佛。‘色’是色相,指佛的实报庄严土与报身的色相,都是‘微妙’‘端严’。‘微妙’前已提过是智慧。本经《积功累德品》,法藏比丘在佛前发了四十八愿之后,就‘住真实慧……
一向专志庄严妙土’。可以证明极乐世界的端丽庄严,超过十方佛国的原因,就在于法藏比丘大智慧的流现。再有《往生论》说:极乐世界佛庄严、菩萨庄严、国土庄严……摄入一清净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也说佛身佛土的庄严,都是来自真实智慧,所以奇丽庄严不可思议。再者‘微’是精微,就是精妙与微细的意思。众生心粗不能入微,佛的相妙有无量庄严,可是众生不能觉察。‘妙’是绝好,具有不能比、不可思,赞不可及的意思。妙字更加一个微字,更是精妙之极。‘端严’,是端正庄严。
‘一切世间无有等’。此处‘一切世间’是指十方一切世界之间。法藏比丘赞叹世自在王如来的报身报土色相的微妙端严,不是他所能见到的一切世界中的种种身土所能同等的。这就同常念的赞佛偈‘十方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也正是一个意思。
‘光明无量照十方。日月火珠皆匿曜’。佛放无量光明,普照十方世界。佛光所照之处,日、月、火和珠都‘匿曜’。‘匿’是隐藏,‘曜’是光亮。在佛光中,日月火珠的光芒都不显现了。例如:月明星稀,今天大好的月亮,所见到的星星就少了。‘珠’是指的摩尼珠,印度话是‘震多摩尼’。摩尼珠,也称为如意珠,因为它能给众生许多如意的胜妙之物,并且有大光明。《会疏》说:‘万品光耀,无过于摩尼。’世界中万品万类,它们的光明照耀,没有能超过摩尼宝珠的,可是在佛光之中,摩尼的光也是不显。
‘世尊能演一音声。有情各各随类解’。如来演说,能在一音声之中,普令法界一切有情都可以随他的本类的语言,得到理解。在一音声,包含了无边的妙用,一中有多,正是《华严》事事无碍的境界。《普贤行愿品》:‘一切如来语清净,一言具众音声海,随诸众生意乐音,一一流佛辩才海。’这个偈语正同本经一致。世间语言,听者因为方言不同,水平不齐,常常听见同没听见一样。但是如来的语言,没有上述的障碍,所有听到的物件,不管是此方人,彼方人,是智人、是愚人,是人、是兽,都是愉快的理解,其关键就在于如来之语是清净语、清净句,是从离垢无染的自性中流出的微妙音声。所以一一音中都是全部的性德,都含无边妙用,能包括佛的辩才海,当然就包括一切众生愿乐欲闻的语言,每一众生都可得到与他相应的部份,欢喜开解。凡位的众生陷于妄想执著之中,自心从来没有一刻清净,自心不明,妙用不显,自然处处都是障碍。
‘又能现一妙色身。普使众生随类见’。佛有五种身:(一)法身,是中道的理体,离一切相同戏论,具无边真净功德,是佛境界。(二)报身,地上菩萨才能看见。(三)应身,指八相成道的佛。(四)化身,指一时化现的佛。(五)等流身,示现与天、人、鬼、畜等等种类同一形象的身,可使异类众生也能见佛。例如面燃大士,就是观音现鬼王身,可使鬼趣众生得见闻法。现在赞佛现一种微妙色,可使各种各类众生,各各随其本类所能看见的形体,而能见到佛。上面说音声,这两句指身相,同显华严事事无碍不可思议功德。
愿我得佛清净声 法音普及无边界
宣扬戒定精进门 通达甚深微妙法
智慧广大深如海 内心清净绝尘劳
超过无边恶趣门 速到菩提究竟岸
无明贪嗔皆永无 惑尽过亡三昧力
以上是赞佛功德,本段以下是发大誓愿。发愿很重要,莲宗祖师省庵大师说:‘修行要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具发就是全发,要全部发起自觉觉他的菩萨大愿。因为要觉他,首先要自己觉悟。我们要使别人觉醒,要把别人从睡梦中叫醒,你自己必须是清醒的,所以要度众生,首先要自觉。现在很多人虽有度生之心,但自己还是迷迷糊糊的,浑身的毛病,就想去弘法利生,这确实是脱离实际。例如:一个人想当大夫,给人治病,可是他既不研究医学,又没有临床经验。你这样去当大夫,必然犯两种错误:一是无照行医,一是庸医杀人。诊断错误,把病人治死了。虽是出自好心,可惜全成坏事。人命关天,焉能轻视。可是人的慧命更重于生命,所以觉他,首先要求自觉。法藏说:‘愿我得佛清净声,法音普及无边界。’这一段全显觉他与自觉不可分割的关系。前面赞佛能用‘一音声’使一切众生各各都了解,因此法藏发愿,能有同样功德,也能用清净音声,宣扬妙法遍及‘无边界’。界有两个意思:一空间,此处表国土。二类别,例如三界,世俗常说的政界、商界、各界人士。界是用来表示人在工作与生活中的类别。这里的界字包括这两种涵义。由于佛的音声清净,是从佛的智慧海中自然流出,没有任何私心杂念、妄想执著,所以能够法音宣流,传播到一切世界,饶益无量无边种种不同类别的众生。为了无限的利他,所以愿求无边的功德。广演妙法,首先是‘宣扬戒定精进门’。戒定精进是六度中的三度。戒是三无漏学(戒定慧)、六度万行的第一位,是宝塔的第一层。在无佛之世,众生要‘以戒为师’,可证戒律极端重要,所以法藏所愿说法利生内容中第一个字是戒。可是教化众生仅是前五度是不够的,必须以般若为前导,所以紧接著就是‘通达甚深微妙法。智慧广大深如海’等等。甚深微妙的法,那就暗指智慧。除了教化众生能行前五度之外,还希望众生能通达般若才是法藏的本意。为了众生通达般若,那首先必须自身的‘智慧广大深如海’。这正表明觉他必须先觉自,为了觉他才觉自,所以不同于二乘。《小品般若波罗蜜经》说:‘一切诸佛萨婆若海,皆从般若波罗蜜生。’‘诸佛一切智慧,亦从般若波罗蜜生。’‘世无佛时,所有善行正行皆从菩萨出生,菩萨方便力皆从般若波罗蜜生。’由上可见,一切佛菩萨智慧方便都是从般若出生,所以般若叫做诸佛之母。至于什么是般若呢?昙鸾大师《往生论注》说:‘般若者,达如之慧也。’了达真如,达到真如的智慧叫做般若。这不是世间任何的智慧,不是你说法如云如雨,不是写论文,著作等身,汗牛充栋,而是通达真如的智慧。《大乘义章》解释慧字说:‘真心体明,自性无暗,目之为慧。’这是说明心见性才是智慧。有的人误认世智辩聪是智慧,这恰恰相反了,世智辩聪是修道者的最大障碍。一个人很精明,很世故,很有策略,很有手段,八面玲珑,能说会道,这是世智辩聪,是八难之一,其中包括瞎子、聋子、哑巴、神经病,世智辩聪就同神经病患者等人并坐在一条板凳上,这不是优点,是缺点。慧是什么?第一句是‘真心体明’,你真心的本体明白了。‘自性无暗’,自性是自己的本性,‘暗’是指无明。消除了无明,也就是远离了痴暗,自性朗然显现这个叫做慧。《嘉祥疏》:‘五度为行不能出离生死,要须智慧达解本源,方皆过出。’疏意是说仅修前五度,不能出离生死苦海,必须依靠智慧的力量,通达开解本心本性本来具足的根源,也就是彻底明自本心见自本性,才能出离。以上三注同一宗旨。嘉祥师复指出,五度须般若才能到彼岸。《小品般若经》说:‘五波罗蜜住般若波罗蜜中而得增长,为般若波罗蜜所护故得向萨婆若。是故阿难,般若波罗蜜为五波罗蜜作导。’所以笔者常说:末法中任何人修行都必须是‘般若为导,净土为归’,这话都是依据圣言量的。
‘内心清净绝尘劳’。尘劳就是烦恼。尘就是染污,劳就是忧恼。盖覆你的真性,扰乱你的身心,所以叫做尘劳。‘智慧广大’必然‘内心清净’,必然也就没有尘劳。所以《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在般若智慧朗现的时候,自然了达证知色受想行识都是虚妄(现在科学家都懂得了物质(色)是由于众生的错觉)。妄就不是真有,妄就是空。五蕴都空了,还有什么苦厄?当然就没有尘劳了。‘绝’是断灭,‘绝尘劳’是彻底断灭一切烦恼。由于智慧如海,内心清净,根除尘劳,于是‘超过无边恶趣门’。恶趣门,就是到鬼趣的门、到畜牲趣的门、到地狱的门。为什么说无边呢?这就告诉你:三恶道,你随处都可以进,这个门是无边无数无量,在你前后左右都是门,在你举足下足之处都是门,随时随地都可以堕入三恶道。只有智慧广大,心净绝尘,才可以超过无量无数无边、不可说不可说的恶趣门。所以我们时时要学菩萨,善护己念。
‘速到菩提究竟岸’。菩提是觉,菩提究竟,即是究竟觉。岸是彼岸。究竟就是决定、完成、至极的意思。究竟觉就是彻底穷尽了染心的源,始觉全部同于本觉的如来果觉之位,达到涅槃彼岸。
‘无明贪嗔皆永无。惑尽过亡三昧力’。‘无明’《大乘义章》:‘
痴暗之心,体无慧明,故曰无明。’无慧无明,全体痴暗的心,就是无明,加上贪嗔就是三毒。无明覆盖,所以本具的法身不显。破一分无明见一分法身,破尽四十二品无明,就是成佛了。‘惑尽过亡三昧力’。惑是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无明尽除,三惑全消,当然不再有什么过失,这是由于三昧的力量。大慧如海,又加三昧定力,定慧等持,功德最为殊胜。三昧之中,念佛三昧称为三昧中王,称为宝王三昧。阿难问话时已提出,佛佛相念,故知法藏比丘的三昧,应为宝王三昧。
亦如过去无量佛 为彼群生大导师
能救一切诸世间 生老病死众苦恼
常行布施及戒忍 精进定慧六波罗
未度有情令得度 已度之者使成佛
假令供养恒沙圣 不如坚勇求正觉
‘亦如过去无量佛’。法藏菩萨继续发愿说:我也像过去无量的佛一样,‘为彼群生大导师’,要充当一切众生出生死苦、得究竟乐的大导师。我要能救度一切世间六道、二乘和菩萨,解除生老病死种种苦痛(六道有分段生死,二乘和菩萨有变异生死),常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个波罗蜜,没有得度的有情,要让他得度,已得度的(例如菩萨)我要护持他成佛‘假令供养恒沙圣。不如坚勇求正觉’。假使你供养恒河沙数的佛菩萨,不如你自己坚定勇猛来求正觉。《普贤行愿品》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这是说,在一切供养之中,用如说修行等等佛法作为供养,是最殊胜的。为什么呢?《行愿品》接著说:‘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修行,出生诸佛故。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为什么法供养功德最大?因为诸佛所重视的是法,更因为依照佛、经典与善知识的教导去老实修行,就可成就正觉。这是诸佛出生的地方,所以实行法供养就是圆满成就了对如来的供养。蕅益大师说:‘自未能度,云何度人,如被漂者,欲拯岸行。’这话非常深刻。你自己还未得度,就像你自己正在河里头挣命,若是你还要救岸上的人,那岂不是天大的笑话。这不是阿罗汉,只求自己觉悟,这是为了要真正去救度旁人,要负责任,认真彻底去贯彻,那就只有先度自己。是为度他,所以先度己,不是只为自己。
愿当安住三摩地 恒放光明照一切
感得广大清净居 殊胜庄严无等伦
轮回诸趣众生类 速生我刹受安乐
常运慈心拔有情 度尽无边苦众生
上面这一段共八句,是以上全部愿文的总结,也是阿弥陀大愿王四十八愿的核心。四十八愿只是比这八句话更具体,更详尽,更完备,是这八句话的发挥和补充。‘愿当安住三摩地,恒放光明照一切’。我愿正当安住于正定之中的时候,不断的大放光明,普照一切。安住于正定之中,是体;放光普照一切,是照,是用。所以有体就有用,体用总是相联系的。这两句也表明定慧等持,安住三摩地是定,恒放光明是慧。所以修持,要像鸟有双翼,车有两轮,都要并运,定慧要等持。恒住三摩地又遍放光明,寂和照也是同时。有的人入了定之后,不能照;有的一照,心就有所住,甚至散乱,就是不能同时。教中有名的偈语:‘境为妙假观为空,能所两忘即是中,忘照何尝有先后,一心融绝泯无踪。’也就是忘照同时。真实修行的人,可从这个地方入手,从忘照同时契入寂照同时。寂是体,照是用,也就是体用不二,理体与事用不是两个,正是《华严》的所谓事理无碍。理,寂然不动;事,感而遂通。通是通达,就是有所变化。这不动和通达,在众生分上就是矛盾,就有碍,只有达到忘照同时的人,可以真实体会事理无碍的境界。
‘感得广大清净居’。‘感’是感应。‘居’是国土。法藏菩萨祈求:愿以自己寂照同时、理事无碍、定慧等持等等功德,感蒙加被,得到一个广大清净的国土。极乐世界没有边际,正是‘广大’。《往生论注》:佛土庄严入清净句中。又《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无有一切身心忧苦,唯有无量清净喜乐,是故名为极乐世界。’是如法藏心愿,极乐是个清净国土。法藏菩萨所求国土不但是广大清净而且是‘殊胜庄严无等伦’。‘无等伦’,没有能够相等的,相比的。‘殊胜’是微妙奇丽并有超绝的意思。《嘉祥疏》:‘修道疾速成佛,故云超绝。’所以殊胜不但表国土形色的美妙无比,而且显示所含利益众生的妙用。所以水鸟树林齐演妙法,随其所闻与法相应。‘庄严’有具德同严净华丽两种涵义。所愿国土殊胜庄严,超过十方,没有能够相比的。成就这样殊胜的国土,只是为了‘轮回诸趣众生类。速生我刹受安乐。’愿一切众生来受真实的利益,而且此心此愿永不中止,众生有尽,我愿无穷,所以‘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无边苦众生’。
我行决定坚固力 唯佛圣智慧证知
纵使身止诸苦中 如是愿心永不退
‘我行决定坚固力’。法藏菩萨发愿,开头用‘愿’字,可是在结尾处,不说我愿,而说我行,足见法藏之愿,已经成为行动,所以说愿以起行。而且我之所行是:决定不能改移,坚固不能变动,这种决定坚固的力量,唯有佛的圣智才能证明和了解。唯有三觉圆满、五眼明朗、智慧无碍的世间自在王如来,唯有佛才能知我,可以给我作证。因为下地菩萨不知上地菩萨举足下足之处,所以不能了解。最后两句是‘纵使身止诸苦中。如是愿心永不退’。一般人一碰到打击,壮志就消磨完了,学佛只是五分钟热气。唐译里是‘纵沈无间诸地狱’,这地方就包括地狱,本经是‘诸苦中’,当然包括地狱。所以法藏菩萨的誓愿,纵使堕入地狱,此行此愿也不退转,这正说明决定坚固。如果只有愿没有行,这是虚愿;单有行没有愿,这是盲动,所以要愿行相辅,愿以启行,行以证愿,才可以圆满成就大愿。
至心精进第五
【法藏比丘说此偈已。而白佛言。我今为菩萨道。已发无上正觉之心。取愿作佛。悉令如佛。愿佛为我广宣经法。我当奉持。如法修行。拔诸勤苦生死根本。速成无上正等正觉。欲令我作佛时。智慧光明。所居国土。教授名字。皆闻十方。诸天人民及蜎蠕类。来生我国。悉作菩萨。我立是愿。都胜无数诸佛国者。宁可得否。】
法藏说完了上偈之后,就向世自在王禀白说:‘我今为菩萨道,已发无上正觉之心……’现在我是在行菩萨道,还是在菩萨的地位,可是我已经发了无上正等正觉的心,发了成佛如佛的心。我要‘取愿作佛。悉令如佛’。
我愿自己成佛,而且让一切众生都同佛一样。‘愿佛为我广宣经法’。因要广度无量众生,就要具备消除众生种种身心疾苦的能力,所以请佛大开方便给我广说经法。‘我当奉持。如法修行’。我一定会信受遵奉,如法修行。‘如法’很重要,修得不如法,就称为盲修瞎练,不但没有好处,反有坏处,所以必需行解相资,先要有正见。
‘拔诸勤苦生死根本’。‘勤’是劳。‘苦’,忧的意思。所以‘勤苦’就是劳苦、忧苦、苦苦(苦中极苦)的意思。法藏菩萨说出请佛广宣经法的目的,是为了拔掉众生极苦的生死根本。众生不明本来是佛,枉受轮回,沉溺在生死苦海之中,没有出离的日子。今愿彻底救度,就是拔掉他们的生死根本──无明爱欲。破除了众生的妄想执著,恢复了众生的本明,所以‘速成无上正等正觉’。为了无量众生脱离生死,速成正觉,所以我愿望,当我成佛的时候,自己的智慧光明(正报)、所居国土(依报)、我的教授(教化)、名字(佛号),都是闻名十方。法藏菩萨首先提出‘智慧’,因为以下的光明、国土、教授、名字,都是智慧所生。其次是‘光明’,《观经》说:‘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礼赞》说:‘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为了众生无边,所以要光明无边;为了众生得道无边,所以要光中具德无边。‘国土’是众生来生之处,首先要众生都知了这样一个胜妙国土,并且这是奇特突出超越十方,大家才愿来。更重要的这个国土给予众生的真实之利最多,最大,最彻底,这就须自己的‘教授名字’都胜其他佛国。‘教授’是教导与传授经法义理的意思,也就是宏化、教化(这样的善知识叫做教授善知识)。极乐国中凡夫往生都在此生之中,位齐补处,同于兜率内院里面的弥勒大士,正因殊胜教化之力。凡夫能够往生,往生就登补处,主要只凭一句名号的功德,万类众生但能信愿持名,没有不能往生的。为了众生能持名,所以愿求自己名闻十方。并愿生到自己国土的‘诸天人民及蜎蠕类’(天趣的人很高;蜎蠕,小飞虫、小爬虫之类的众生很下等,这代表一切众生),这样的众生之类,生到我国都作为菩萨。这就证明,极乐世界是一乘大法,所有人民都行菩萨道,都是菩萨,都决定成佛。正如《法华》所示:没有羊车、鹿车、牛车,人人所乘纯一是大白牛车。正如本经,往生之后,个个是菩萨,个个成佛,纯真的一乘法。法藏菩萨末后说:我立了这样的愿,要胜过无数诸佛国,能够满愿吗?这个地方切须仔细想,要胜过无数诸佛国,千万不可看作:法藏菩萨想要盖过余佛,超越一切。若起这样的心,他就绝对不能成佛了,那只能成为阿修罗王。阿修罗的特点就是逞能好胜,不允许任何人强过他;要是强过他,他就要破坏。法藏菩萨不是这种心,要超过其余一切,而是要使众生得到别的佛国所得不到的殊胜方便、利益安乐。是想给众生,不是自己想要,要地位、要名闻、要什么什么。是想给一切的众生,希望他们所得到的好处要大于别的佛国,所以这个才称为大愿之王。这件事太重要了,又没有先例,所以向世间自在王请求开示。
【世间自在王佛。即为法藏而说经言。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经历劫数。尚可穷底。人有至心求道。精进不止。会当克果。何愿不得。汝自思惟。修何方便。而能成就佛刹庄严。如所修行。汝自当知。清净佛国。汝应自摄。】
世间自在王佛就对法藏菩萨开示经义说:譬如大海非常深广,一个人用斗来量大海,一斗一斗地把海水取走,经历了多劫的时间,尚且可以让海露底。若有人坚定志愿,至心求道,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老是精进,没有中止,这就决定可圆满本愿。经文‘会当克果’,‘会’是必然的意思,‘克’是得,‘果’指愿望的圆满。底下佛继续说:‘汝自思维。修何方便。而能成就佛刹庄严。’你自己深入想想啊,修什么方便的道法,才能成就佛刹的种种庄严。‘如所修行。汝自当知。清净佛国。汝应自摄’。经文就是说,怎么样契合本愿,如法修行,你自己应当知道。愿得的清净佛国,你应当自己去摄取。
世间自在王佛首先肯定了,志心求道,何愿不得!对于怎样来满愿,一连串指出‘汝自思维’、‘汝自当知’、‘汝应自摄’。一口气连下了三个‘自’字,真是其妙绝伦。三个‘自’字很可让我们深思,这就跟《法华》大众三度请佛演说实法,世尊都回答:‘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三次‘止止’同此处的三个‘自’字有异曲同工之妙。为什么‘不须说’,就因为‘妙难思’。这法本不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唯当默契、自知。所以《法华》的‘止止’同样是指出这个‘自’字。所以这三个‘自’,我们可从禅宗公案来体会。六祖答话就说‘密在汝边’。密,密在你那一边。如来密藏是在你那一边,就是说在问话者那一边,就是你有全部如来密藏还来问我作什么?也是直指问话者的自己。还有古时禅人答问,说:‘汝自会取好,我不如汝。’这都是最好的开示。更直显的,如‘即汝是佛’(你就是佛)、‘清潭对面’(人问:什么是佛?答:清潭对面的是佛。清潭对面不正是自己嘛)。临济说听法的人是佛。世自在王如来一连摆出三个‘自’字,正跟禅宗一致。《会疏》对于三个‘自’字有三个解释。第三是‘凡于净土,有报有化。法报高妙,非菩萨之分。唯应自分,宜摄取之也。故云“汝当自知”。’这是说净土中报土、化土。报身佛的实报庄严土,是报土。化身佛居的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是化土。还有法身佛所居的常寂光土。如来有两种报身,(1)自受用身,(2)他受用身。菩萨只能见他受用身,所以自受用身所居的报土也和法身土一样非常高妙,不是菩萨所能见、能知、能测的事,因此唯有以‘自分’来摄取,也就是说,唯有自己的本分来摄取。自己的本分,正是自性、佛性、真如、实相和法身。常寂光土是法身境界,非菩萨之分,必须要超过这个有修持有次第的分际,超过这一切,那只是自分。
【法藏白言。斯义宏深。非我境界。惟愿如来。应正遍知。广演诸佛无量妙刹。若我得闻。如是等法。思惟修习。誓满所愿。】
‘斯义宏深。非我境界’。法藏菩萨答佛的开示,禀白说:佛所说的义理太广大、太高深呀,不是我的境界。‘境’,是指心所游履攀缘的地方。它不是脚所行履经过的地方,是你心所能达到的地方。你心之所游,心之所缘,所以叫作境。例如眼所见的色,若看见颜色,这个颜色就是眼识所游履之处,就称为色境。法是意识游履的地方,称为法境。‘界’,前已解释。所以境界是指心所能行到的、意所能攀缘的处所,以及自己修持所得到的结果。‘非我境界’,表示这不是我的水平,不是我心所能达到的、我心所能想到的。我理解不到这个境界,这不是我的境界。
世自在王佛连拈三个自字,教导行人尊自己本有的灵性,教中叫作内重己灵。法藏菩萨说‘非我境界’,仍请佛开示,这是外慕诸圣。这也是净土宗特有的家风,叫作他力法门。外圣正是他佛,末法凡夫只要能信‘有世界名曰极乐,其中有佛号阿弥陀’,切愿往生,一向持名,就可以往生。这全仗弥陀一乘大誓愿与六字洪名的无边功德的加持力,这就是他力。他力法门也叫果教派,是从佛果上开始修持的,所念这句佛号是佛历劫精修、万德圆满的果实。现在我们念佛号是从佛的果实开始,譬如馒头,须经过农业、商业与厨师长时多种劳动,方才有熟的馒头,我们现在的任务只是吃,吃就享受佛万德成就的果实。所以净宗是易行道,是方便里面的究竟方便。以上内有己灵,外有诸圣,有自有他,有内有外,这正表自他宛然。但我们应在差别中了达无差别,先师夏莲居《直念去》偈:‘弥陀弥陀直念去,原来弥陀念弥陀。’到这时己灵与外圣、能念同所念,都是弥陀,自然能所两忘,自他不二。
‘唯愿如来。应正遍知。广演诸佛无量妙刹’。我只是盼望如来呀,他就请求了,‘应供’‘正遍知’(用这两个佛号,代表佛的十号)呀,请给我广泛显示诸佛无量妙刹,让我知道诸佛无量无边的刹土,是什么殊胜情况。‘若我得闻如是等法’,了解一切佛刹的殊胜和差别,我必定努力修习,使我的佛刹超过一切,圆满自己的本愿。
【世间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愿深广。即为宣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功德严净广大圆满之相。应其心愿。悉现与之。说是法时。经千亿岁。】
‘世间自在王佛知其高明’。‘高’是崇高、高超,指持戒、禅定超过世间。‘明’是明哲、明智,指智慧明朗,照了诸法。‘志愿深广’,所发的志愿深远广大。远至未来没有穷尽,普摄一切没有遗漏,所以叫做‘深广’。‘即为宣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功德严净广大圆满之相’。世自在王佛就宣说了二百一十亿佛国。为什么二百一十亿呢?这有两个解释:一《华严经华藏世界品》佛刹莲华世界海有二十重,每一重有二百一十微尘数的佛国。本经也是二百一十亿,正好相合。看来是用二百一十亿代表二百一十微尘数,也就代表无量的佛国。二《大智度论》讲:佛导法藏比丘遍至十方。佛把他导引到十方,显示种种的佛国,令法藏从中选择净妙之国,以自庄严他所愿成的国土。可见佛所显示是十方种种佛刹。根据以上两种意见((1)二百一十亿暗括无量,(2)佛导法藏遍至十方),所以二百一十亿是指十方无量佛刹,因此法藏比丘所摄佛国能胜过一切佛土。世自在王佛宣说种种国土功德严净(庄严清净)、广大圆满(圆是圆明、圆融,满是具足,所以圆满就是《华严》的圆明具德)的无边的妙相,为了满足法藏菩萨的心愿,就全部都显示与宣说了。说法的时间,经过千亿岁。时间长短,本无定格。现在人寿不到百岁,弥勒下生时,人寿八十万岁。
至于所显佛土其中有没有秽土,过去有争论。但根据净影大师对本经经文的分析,以及《悲华经》的经文,所示佛国其中应该包括秽土。本经法藏比丘于见土闻法后,就思考所见佛国的‘天人善恶。国土粗妙’。若是人恶国粗,那就是秽土呀。还有《悲华经》说:所现佛国,‘或有世界严净妙好,乃至或有世界有大火灾’。可见当日所示诸佛国中,包括秽土。
【尔时法藏闻佛所说。皆悉睹见。起发无上殊胜之愿。于彼天人善恶。国土粗妙。思惟究竟。便一其心。选择所欲。结得大愿。精勤求索。恭慎保持。修习功德。满足五劫。于彼二十一俱胝佛土。功德庄严之事。明了通达。如一佛刹。所摄佛国。超过于彼。】
‘尔时法藏闻佛所说。皆悉睹见’。眼睛看见叫做睹,以智慧来见叫做见。两个字都有,那就是眼也见了,心也见了,也就是智慧的见,像《唯识论》所说见分,是推求照察的意思。见了心里头都通达,就是所谓心明了。法藏比丘还是因地之中,但由于世自在如来的威神加被之力,所以能同佛的天眼一样,十方国土都在一时之内完全目睹心明了。‘起发无上殊胜之愿’。‘起发’就是发起。‘殊胜’就是超出其他,绝妙希有。‘无上’,没有比这个更上更高。所愿成就的佛刹,国土庄严,人民受乐,他的光明、寿量、名号功德等等都是无上,超过其他佛国。
‘于彼天人善恶。国土粗妙’。对于他所看到的一切世界中天人的‘善’与‘恶’,以及国土的‘粗’与‘妙’,他都彻底‘思维’,求其‘究竟’。至于善恶,什么叫做善?什么叫做恶?标准很不一样。例如饮酒,世人看作风雅,佛法就定为重戒。在佛法中也因行人水平不一,而有不同的善恶标准。《净影》判为三种:一‘顺益为善,违损为恶’。这个相同于《唯识论》,是用顺益与违损来判定善恶。所行对于现在与未来相顺有益就是善;相反,对于现在与将来相违有害就是恶。二‘顺理为善,违理为恶’。‘理’是无相空性,比方你要布施,若能不住于相,施者、受者同所施的东西,都体空无物,这叫三轮体空,这是顺理的无相的行动,这就是善。你如果有所著:我做了功德,把钱布施给他了。这是违理的有相行动,这就是恶。所以这就比一深刻了,超出人们一般想法:布施给他钱,做了好事总是善。殊不知你有所著,觉得做了好事,不能离相,这个就是恶。所以这么来看的话,那么就是只有佛菩萨,下至阿罗汉,所修的法才是善法。人天众生所谓的善法,没有离相,都叫做恶。三‘体顺为善,体违为恶’。‘体’是实际理体,也就是真如实相、中道、第一义谛等。顺于理体的,才是善;跟理体相违,都是恶。这正同于《菩萨璎络经》‘一切众生识,始起一想住于缘,顺第一义谛起名善,背第一义谛起为恶’。心起一念,所住之缘只是自体,任运施为都合理体就是善。所以凡夫二乘以至菩萨,一切有所住缘未能顺理的修,都叫做恶。法藏菩萨对于所见的二百一十亿佛国的善妙与粗恶,一一思考比较,对它们的因果得失,深入思维,达于‘究竟’。‘究竟’用俗话说,就是彻底里面的彻底,是对于这些法的本源深入追究,穷尽根源。这个本源就是经中所说的这个真实之际,也就是《往生论》里头说的一法句、清净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法藏菩萨的思维达到了究竟,所以称为‘思维究竟’。
‘便一其心。选择所欲。结得大愿’。‘一其心’,浅近地说,就是把自己专一起来,集中到一处。从所见的诸佛国里,挑选自己‘所欲’,即自己所须所求,也正是度生所须所求。所挑选的,都是能使众生普得最极真实之利的地方,这样形成大愿。经文是‘结得大愿’。进一步来说,一其心就是一心。心无异念叫做一心。《教行信证文类》说:‘言一念者,信心无二心,故曰一念,是名一心,一心则清净报土真因也’。‘心无异念’是指自心专一没有杂念,‘信心无二’表信心纯一,都是事上的一心;若能契入实相便是理一心。所以说一心即是真如。法藏菩萨的一心是事理兼备,所以成为清净报土的真因。本经第八品法藏菩萨‘住真实慧勇猛精进。一向专志庄严妙土’,于是从法藏本心流出西方极乐净土,正显一心是清净报土的真因。
‘精勤求索’。‘精’是精进,‘勤’是勤苦,‘求’是愿求,‘索’是索取。法藏菩萨为了圆满大愿,他勇猛精进,勤劳辛苦,一心愿求成就大愿,对于形成之愿就‘恭慎保持’。‘恭’是恭敬,‘慎’是慎重。‘保持’与禅宗的保任同一个‘保’字,这也实是同一意思。宗门悟后还要保任。‘保’是‘心心不异谓之保’(‘任’是‘要行便行,要坐便坐’),这个心和这个心一念一念之间没有两样,没有两样就是彼此相如,念念都相如。所以如如不动,不是这个心一点不动,是堆死灰,而是随便你是动是静,想这个,想那个,种种动作施为,都与实相不相违背。‘持’是行持、奉持。所以‘恭慎保持’,就是恭敬慎重,一心专注,念念不异,自然奉持。
‘修习功德。满足五劫’。古德有争论:有人认为是发愿之后,修行的时间用了五劫;有人认为这仍是发愿的时间。根据《宋译》‘住一静所,独坐思维,修习功德,庄严佛刹,发大誓愿,经于五劫’,所以在五劫中既在思维,又在修习,正同于嘉祥师所说,这五劫是‘修行、发愿’时也。法藏菩萨经五劫长时,于二十一俱胝(即二百一十亿,俱胝即千万)佛土中种种‘功德庄严之事。明了通达。如一佛刹’,于是舍其粗恶,广选善妙,结成心愿。愿中的佛国‘超过于彼’,‘彼’就是二百一十亿佛土。此时愿中的佛国譬如建筑中的蓝图,但从蓝图已可看出佛国殊胜独妙,超越十方。
【既摄受已。复诣世自在王如来所。稽首礼足。绕佛三匝。合掌而住。白言世尊。我已成就庄严佛土。清净之行。佛言善哉。今正是时。汝应具说。令众欢喜。亦令大众。闻是法已。得大善利。能于佛刹。修习摄受。满足无量大愿。】
法藏菩萨在完成了摄取佛国的具体大愿之后,他又去参见世间自在王如来。‘稽首礼足’,‘稽首’是顶礼,头要碰地或拜垫(反之就不恭敬,叫做我慢礼);‘礼足’是用自己的头部承接佛足。然后绕佛三周站立合掌说:‘我已成就庄严佛土。清净之行’。发愿要超胜一切佛土,是自己从真实之际的开化,唯愿一切众生得真实之利,迅速同证大觉。所愿所行,都是真实智慧的流现,故所行清净,现在此行已经成就。‘佛言善哉(是赞叹之词)。今正是时(现在正是时候。)’《法华》要开权显实,也同样用了‘今正是时’。为了让十方九界一切众生,都入弥陀一乘大愿之海,一切含灵都能依此妙法来得度脱,这样一件大事,现在因缘成熟,你现在说正是时候。你应该全部都说出来,普令大众全都欢喜,也令大众听了之后,得到殊胜的法益,所以经文说‘得大善利’。‘大众’指当时会上以及未来的一切凡夫、二乘与菩萨,当前我等凡夫自然包括在内。让大众听到得大欢喜,也能够对于佛刹修习摄取,这样的话,都可以‘满足无量大愿’。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说:‘满足往生净土一愿,即一切志愿悉满足,故云“满足无量大愿”。’大师是说,种种行愿,广大如海,虽然无量无数,可是只要满足往生极乐净土这一愿,一切其他的志愿,全部得到满足。这一开示超情离见,纯粹是华严境界,和盘托出了诸佛的心髓。末世修行人,在当前‘亿万人修道,罕一得道’的形式下,但能信奉满足往生净土的一愿,就投入弥陀一乘大誓愿海,就同弥陀同体,一切大愿都得圆满。方便直截,不可思议。昙鸾大师的希有开示,应与以下妙句同参:善导大师的‘释迦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蕅益大师的‘故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华严普贤行愿品》‘若人诵此普贤愿,我说少分之善根,一念一切悉皆圆,成就众生清净愿’。以及本经释尊赞叹阿难说‘当来诸天人民。一切含灵。皆因汝问而得度脱故。’这都是画龙点睛的无上开示,都是教眼,都是释尊一代时教、十方诸佛无上大法的心中心。若能染入心神,决定立脱生死,直趋究竟。
发大誓愿第六
本品是法藏菩萨遵从世自在王的训示,在大会中宣说自己所发的大愿。法藏菩萨成就阿弥陀佛,世人称为大愿王。一切佛没有一个不是大愿的,没有大愿怎么能谈是佛呢。但唯独弥陀称为大愿之王,可见因地中所发的大愿特别殊胜。《甄解》赞说:四十八愿功德成就,归结到阿弥陀佛成佛。四十八愿就归到无上正等正觉,正觉就是南无阿弥陀佛。这个誓愿是本来修习的万德之海,叫做弘誓本乘海,也叫做悲愿一乘。一乘者,一切众生都令成佛,没有其他的乘,因为众生本来成佛。这就是弥陀正觉的功德,这个功德不可思议。为什么这个功德不可思议?由于誓愿不可思议。《甄解》又引证《行卷》说:宏誓一乘海,成就了没有障碍、没有边际,是最胜深妙不可思议智德,是最殊胜的、最深妙的,是不可思议至高无上的妙德。誓愿像虚空,所以广大无边的一切胜妙功德,从中出生(因为空,所以出生一切,如同白纸才能作画)。犹如大车乃至大风普行世间,救度一切,没有障碍,能够出三有(欲界、色界、无色界。都是系缚)。外道以生天为究竟,我们以生天为堕落,六道轮回是最大的系缚。而且誓愿海开显了度生方便的宝藏,一切方便度生的妙法都在弥陀大誓愿之内,没有其他更方便之法了。当然大家知道,密教是以方便为究竟,但是,大家要知道,净土宗就是密教的显说,就是说把密教这部分公开了。禅密教观、六度万行,种种方便度生之法,都在一声佛号六字洪名之中,而且最稳最妥,万修万去,所以大誓愿海是方便藏,‘良可奉持,特可顶戴’。这个法门这样殊胜,我们应当崇敬遵从,信奉受持,不可须臾离也。不可思议的功德法门,就来源于不可思议的愿海。一切功德,一切殊胜,一切方便,皆是由于这个不可思议的弥陀的大愿之海。
底下还有一个问题:现在大家所熟知的只是弥陀四十八愿度众生,而不知本经古译(汉译、吴译)都是二十四愿,只有唐译和魏译是四十八,宋译是三十六。《后出阿弥陀偈经》特别指出‘誓二十四章’。所以古籍之中,提出二十四愿的占半数,提出四十八愿的只有三分之一。先师夏老会集本经正好章数是二十四(共分二十四段就符合二十四章),所包括的细目恰恰是四十八愿,这样就把古译二十四和四十八两种说法都巧妙地融会在一起了。
【法藏白言。唯愿世尊。大慈听察。】
下面我们看经文,法藏菩萨向佛禀白:‘唯愿世尊。大慈听察’,敬请世尊在大慈的心中垂听和照察。
【我若证得无上菩提。成正觉已。所居佛刹。具足无量不可思议功德庄严。无有地狱。饿鬼。禽兽。蜎飞蠕动之类。所有一切众生。以及焰摩罗界。三恶道中。来生我刹。受我法化。悉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复更堕恶趣。得是愿。乃作佛。不得是愿。不取无上正觉。一、国无恶道愿。二、不堕恶趣愿。】
‘我若证得无上菩提。成正觉已。所居佛刹。具足无量不可思议功德庄严’。这四句是极乐世界的总赞。‘我’是法藏菩萨的自称,在成佛时,所居住的佛土‘具足无量不可思议功德庄严’。‘具足’是圆满之意,指含摄一切,没有久缺。‘无量’,指没有方法用数位等等来表示它有多少。这个佛刹具有遍一切处、含摄一切、无有缺少、无有不足、不可用数量表示的殊胜功德和清净庄严。这一切都是超情离见,‘不可思议’。不可思,人的头脑想不到。不可议,人的舌头说不出。人的头脑口舌都不中用了,所想所思的都不对,说出来的也全不对,凡有言说皆无实意。极乐世界的功德,不是思量分别之所能知,非语言文字所能表达。极乐国土是这样的功德庄严,是这样的不可思议。
不可思议是《华严经》的特色。教中四法界: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理法界是实际理体,那就是本来无一物。事法界,种种事相森罗万象,男女老少,大地山河都是。事理无碍是大乘所共有,虽然本体是寂,然而常照;虽然常照,本体仍是空寂。理体不碍事相的发挥,事相不妨理体的一味,这个事理无碍的道理,大乘经典里都有。唯独事事无碍,是《华严》所独具。《无量寿经》就是《华严》的中本。《无量寿经》和《华严》一样都是十玄具足。《华严》的十玄主要是:一多相即、小大相容、广狭自在、延促同时、重重无尽、圆明具德。一多相即。一就是多,多就是一;一就是无量,无量就是一。因此一句佛号,具足无量无边的一切法门。小大相容。大的屋子里装人,这是常识;我说人装屋子,大家就想不通了。华严境界就是如此。须弥山容纳芥子,芥子容纳须弥山。芥子为什么能容纳须弥山?因为芥子的体性是法性,巨细万物同具法性,法性遍满一切,包容一切,也就是遍满十方包容万有,所以须弥山就在芥子之内。小大互容就是这个原因。广狭自在。广大境界可出现在一个狭小区域,例如一尺的镜子,可以照见十里的光影。本经在极乐世界宝树中可见诸佛净土。宝树是狭,诸佛净土是广,但都可‘宝树间见’。延促同时。延是长时间,促是短时间。一万年和十分之一秒是一样。这个道理爱因斯坦都懂了,爱因斯坦说:时间是人类的错觉。他的一个朋友死了,他写了一封悼念的信说:你走了,不久我也就来了,但是这个有先后的时间是人类的错觉。重重无尽。两面镜子对照,就照出无穷无尽的镜子。我与他两个人对面看,就是重重无尽。我看见他,我的瞳仁里就出现他的形象,他的瞳仁里也出现我的形象。我看见他的时候,我就看见他眼睛里的瞳仁,我也就看见他瞳仁中的我,他瞳仁中的我也就包括了无穷无尽、一层一层的他。这个你只要把两面镜子对面一放就清楚了。因为极乐世界具有重重无尽的玄门,所以这个世界的功德庄严是重重无尽。极乐世界中随处一朵莲华放三十六百千亿光,其中每一光就出现无量的佛,每一佛又有国土,又有莲华,华又放光,光中又有无量的佛。一重又一重无有穷尽,这是华严境界。因此我们应当深信,阿弥陀佛就是毗卢遮那,极乐国土和华藏世界有何分别。极乐世界依报正报的种种庄严,都是事事无碍不可思议境界,一一都具足华严的一切玄门。所以说极乐国土具足无量不可思议功德庄严。因为具足了华严事事无碍的境界,所以具足事事无碍的境界不可思不可议的无量功德。所以能够让众生‘闻名得福’,一听名字就得福。别人一说南无阿弥陀佛,你就得了福了。
‘闻名发心’,听到佛的名字就愿意发心。‘十念必生’,你至心信乐,念十句就生极乐世界。所以净土法门三根普被,你再困难,再忙,每天只修十念总是可能的。法源寺新圆寂的老方丈,他是禅宗,他修十念法,也可以往生。凡夫往生极乐就不再退转了,就是阿鞞跋致,还有什么法比这更顿。连动物乃至地狱罪人都可以往生,所以是普度。还有‘见树得忍’,极乐世界的菩提树,若有人看见,就证无生法忍。菩提树的功德是这样不可思议。打个比方说,禅宗的举拳竖臂,问话人看见拳头就开悟了。极乐世界的树,更加不可思议,任何人见到树就得无生法忍。净宗不可思议就在这个地方。同时也由于极乐国土具足无量不可思议庄严,所以国土中万物严净。一切东西都非常庄严,非常清净,极微绝妙,无以复加;并且万物都是光莹如镜,都像镜子一样,可以照到十方世界,而且光明遍满虚空。若有众生接触到光明都得安乐,灭除垢污,出生善念。国中万物都是妙宝合成,其香普熏十方世界,众生闻到香味,自然修习佛所传授的妙法。所以极乐世界一尘一毛都是华严境界,圆明具德。圆具一切光明清净,无量无边的功德庄严。所以愿文开头这四句是表示整个极乐世界一切一切都是如此。‘所居佛刹。具足无量不可思议功德庄严。’这完全是华严境界,也是每一位读者自心的妙明境界。每一愿都是为众生,每一愿都是阿弥陀本妙明心的显现,每一个事相都是清净句。天亲菩萨说:极乐世界三种庄严:佛庄严、菩萨庄严、国土庄严,三种庄严入一法句,一法句者清净句,‘清净句者,真实智慧无为法身’。
底下说,在此佛刹中,‘无有地狱。饿鬼。禽兽。蜎飞蠕动之类’。所以我们也就看出,大慈大悲阿弥陀佛第一个愿就是国无恶道愿,国土里没有地狱、饿鬼、畜生,没有三恶道。愿文中‘禽兽。蜎飞蠕动之类’指的是畜生道。地狱,古印度话是那落迦或是泥黎,有四个意思:一、是不可乐,苦极了,没有可乐之处。二、不可救济。三、冥暗。四、地狱。地狱有三类:一根本地狱,包括八热与八寒地狱。八热地狱的最下第八狱,叫做无间地狱,所受罪报,相续不断,没有间歇,其苦无量。二近边地狱,在八大地狱每一门之外附近处。三孤独地狱,在山间、旷野、树下、空中,种类无数,受苦无量。地狱苦果,最重之处,世间一日之中,地狱众生八万四千生死。《地藏经》希望大家看看,曾经有人说是假的,其原因可能是世间流传的共有两种,其中一种在大藏里头没有根据。但是大藏中有《地藏经》,是唐朝三藏沙门实叉难陀翻译的,有根有据,不能说《地藏经》全是假的。希望大家看看《地藏经》,我读这部经总是落泪悲泣,当我看到遍虚空,十方世界,一切地藏王菩萨都聚会到一起,释迦牟尼佛拜托地藏王菩萨说:地藏啊地藏,一个众生,只要他有一丝一毫的善因,你就不要叫他进地狱。世尊一度又一度的拜托地藏王菩萨。我每次读到这里,每次都是泪不能止。
其次是饿鬼。饿鬼经常饥饿,所以叫饿鬼。经常千百年听不到水的名字,更不用说看到水接触到水了。他胆小害怕,所以叫做鬼。他有他的威力,所谓鬼神,能降祸于人。鬼可以把人抓走、杀死等等,又常被诸天驱使强迫劳动。所以鬼很苦。鬼没有不饿的,所以佛教中老放焰口,就是给鬼施食,把鬼的喉咙打开,把所施的食物变成甘露,鬼才能够吃。
第三是畜生。新译叫做傍生。‘傍’是横,形状是横的。猫狗不像人,人是直立站著的,猫狗是横著的。畜生道遍在各处,披毛带角,有鳞甲,有羽毛;在水里也有,空中也有,陆地也有;互相吞啖,你吃我,我吃你,受苦无量。常见的猪,都要受一刀之苦,而且子子孙孙都被斩尽杀绝。尺蠖(槐树上的绿色肉虫)挣扎在蚁群之中,一口一口地被蚂蚁活活咬死。报纸上夸耀名厨的技术,一盘活鱼被客人吃光了,嘴唇和眼睛都在动,这就显示人在咀嚼品味之际,鱼正惨受千刀万剐粉身碎骨之苦。从以上常见的事,可略窥畜生无尽诸苦。
极乐国中没有三恶道,所以是净土。《阿弥陀经》:‘彼佛国土无三恶道’,国中众鸟是弥陀教主‘变化所作’。以上是第一愿。第二不堕恶趣愿:‘焰摩罗界’就是焰摩王的世界。焰摩罗常译作阎魔。焰摩王主守地狱,主管世间生死罪福种种业报。本愿承接第一愿,国中不但没有三恶道,并且国中众生永不更堕三恶道。愿文是:阎摩罗界、三恶道中的众生‘来生我刹。受我法化。悉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复更堕恶趣’。本愿有三个重要涵义:一恶道众生同可往生。二往生的众生决定都成佛。三往生者纵有极重的罪业也不堕入三恶道。从本愿中完全托出了弥陀大慈大悲大愿大力的本心。极乐国中不但没有三恶道,而且三恶道中的一切众生一旦生到佛刹之后,受到佛法的教化,都要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就是佛)。国中没有恶趣,大家都来,来了之后大家都要成佛,这就是佛的本愿。更应注意和感恩的是三‘不复更堕恶趣’。到了极乐世界,不会再堕到恶趣里去。从这句愿文就可破现在有种反对带业往生的说法,他们举出净土三经□都没有带业往生的明文,就认为带业往生这话是错的。这种论证不但违反净土宗教义,而且这个态度也是违反科学的。弥陀大愿中明明白白有‘不复更堕恶趣’的话,若是根本往生的人都已恶业全消了,阿弥陀佛还要加这句愿文干什么!应知不更堕恶趣是由于佛的愿力。他虽然带著应入恶趣的罪业来了,但他可以在极乐国土勤修功德,更加极乐种种增上因缘,成就殊胜功德,可以消除一切罪障,所以不复再堕恶趣。不复再堕恶趣,就是对带著恶业去的人说的。如果来的人,每个人都没有恶业,还说你不用更堕恶趣干什么!那这话就是多余的了。法藏比丘怎么能说废话发废愿呢?所以龙树大士说:‘若能生彼国,终不堕三趣。’龙树菩萨这话也是如此。倘若往生的人的罪业已经消清了,龙树菩萨还说这话干什么!龙树大士大家都普遍尊重,是八宗的祖师。龙树菩萨的话,希望大家重视。这个愿非常殊胜:一是恶趣的众生也可以往生,而且不再堕入三恶道,表示弥陀的悲心无尽。二是往生的人都要成佛,这是大誓愿海的本心。可以看出,弥陀圣心,愿愿都是为众生,愿愿都是愿一切众生成佛。在这愿之末是‘得是愿。乃作佛。不得是愿。不取无上正觉’。现在法藏菩萨成佛以来已经十劫(实际上阿弥陀佛已经久远成佛,成佛十劫还是示现),所以这一切愿都已成就,都是现实的。我们只要如法奉行,就一一都可完全实现。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所有众生。令生我刹。皆具紫磨真金色身。三十二种。大丈夫相。端正净洁。悉同一类。若形貌差别。有好丑者。不取正觉。三、身悉金色愿。四、三十二相愿。五、身无差别愿。】
第三,身悉金色愿。愿文是:‘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所有众生。令生我刹。皆具紫磨真金色身。’大意是:我成佛的时候,十方世界所有的一切众生,让他们生到我的国土时,身体都是紫磨真金的颜色,都是真金色身。紫磨真金是最好的真金,中国人说是赤金。好金带红色,金的成份足。诸佛都显金色身,善导大师解释:诸佛为什么显金色身?往生的人也都显金色呢?因为金的颜色光亮洁净,令人喜悦。而且金是不锈不坏的。一块铁会上锈,变得难看,甚至就烂掉了。很多世间东西也比不上金子,总会发霉变色生锈。金子就没有这些毛病,所以金子可贵也在此。诸佛现金色身,是要借金子的不坏不变,来显常住之相,所以显金色身。所以善导大师说:‘诸佛欲显常住不变之相,是故现金色身。’《会疏》说:金色表示中道实相,因为人民都是一样,没有差别,都是金色,彼此平等。平等正是中道之意。
第四,三十二相愿。愿文是:‘三十二种。大丈夫相’(三十二相的具体内容详细写在《大乘无量寿经解》中,这里不重覆了)。《智度论》说:佛显三十二相,是随此间阎浮提(地球)众生的根器而说的而显的。古印度外道修习梵天的法,能看见天界天王的三十二相,所以佛就显这个相。实际佛是无量的殊胜,三十二相只是化身佛应此界众生的根机所显之相。至于报身佛,《观经》说,阿弥陀佛有八万四千相,每一相里有八万四千随形好。所以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适应地球上人类的水平所显现的化身佛的相。八万四千相、八万四千随形好,还是报身相,报身还是从法身中流出来的。真正的法身不可色见声求,‘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第五,身无差别愿。愿文是:‘端正净洁。悉同一类。若形貌差别。有好丑者。不取正觉。’昙鸾大师解释说:‘以不同故,高下以形。高下既形,是非以起。是非既起,长沦三有。是故兴大悲心,起平等愿。’咱们现在地球上就有黄人、白人、黑人等等不同,‘以不同故,高下以形’。因为不同,所以会产生优等民族、劣等民族的错误分别。我们这个世界例子很清楚。有高有下,就有此优彼劣,优者依仗优势就欺压弱小,于是就争战不息,是非叠起。‘是非既起,常沦三有’。恃强淩弱,残杀无辜,罪业不停,成为恶魔,就要堕落沉沦在三有之中出不去了。是故如来兴起大悲之心,发起大悲平等的胜愿,愿国中人民都是真金色身,三十二相,端庄严正,明洁清净,‘悉同一类’,没有差别。所以极乐世界没有是非高下的退缘。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自知无量劫时宿命。所作善恶。皆能洞视。彻听。知十方去来现在之事。不得是愿。不取正觉。六、宿命通愿。七、天眼通愿。八、天耳通愿。】
第六,宿命通愿。愿文是:‘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自知无量劫时宿命。所作善恶。’大意是:每一个生到极乐世界的人,都能够自己知道自身无量劫以来的宿命。‘宿’是宿世,就是过去世,俗称为前世。知过去多生做的一切善,一切恶,这个就称为宿命通。这是第六宿命通愿。‘通’就是神通的简称。‘穷潜神异,所为不测’叫做神。深藏在神奇之中,所有施为别人不能觉察,不能猜测,无法预计,叫做神。‘所作无壅(没有堵塞不通的地方),自在无碍’(自由动作,没有障碍),叫做通。宿命、天眼、天耳、他心、神足、漏尽,是六通。其中只有第六通,唯是圣人所有,唯圣人所能证。外道再修只能生到非想非非想天,不能证漏尽通。若证漏尽,分段生死、轮回六道就没有了,所以唯圣。前五种是通于凡小,凡夫也有,小乘也有,甚至妖魔鬼怪。北方的四大家,黄、白、胡、柳(黄是黄鼠狼,白是刺猬,胡是狐,柳是蛇),它们也都可以得一点点初步的邪通。所以佛教不许修行人卖弄神通,因为这些神通,妖魔鬼怪也能有,它们炫术欺人,招遥惑众,谤法祸人,为害严重,所以佛法禁止卖弄神通,若真有神通,一般只是在寂灭之前,稍微显现一点,不准招摇。神通只是圣末边事(圣道里面末尾的边边上的事),若与智慧相比,那就是次要里的次要,实是不能相比。不重智慧专重神通,是舍本求末,长此以往必入魔途。漏尽就是要断见思惑。证初果要断见惑,见惑就是身见、边见、见取、戒取、邪见、贪、嗔、痴、慢、疑。思惑是贪、嗔、痴、慢。要把色界天、无色界天的贪嗔痴慢全部断尽才证阿罗汉,这就是竖出三界,修行的道路很难。往生极乐世界是横出三界,所以叫做易行道。往生极乐世界的人由弥陀愿力的加被,一生到极乐世界,就具足神通,并比凡夫外道所得的通大得多,也比小乘正道从禅定所得的大得多。《事赞》说:‘三明自然乘佛愿,须臾合掌得神通。’以弥陀弘愿作为增上缘,所以神通超过常规情况。
小乘的神通要跟佛菩萨相比,有九种差别:一宽狭不同。范围不同,声闻的天眼、天耳所能通达的,是两千个国土,缘觉是六千个国土,现在本经中说亿那由他百千佛刹都能通达,不知比这强多少倍了。二多少不同。声闻缘觉小乘,他一个心念做一件事,不能办很多事;佛菩萨能化现到十方一切的世界,同时同一刹那,能现各种身,天身、修罗身、人身、鬼身、畜生身,都能现。三大小不同。二乘所现大身不能进到小的空间,现小身装不下大的东西;佛菩萨所现,大身能遍满三千大千世界,能让这样的身体入一个微尘之中,也能现一小微尘的身容纳大千世界。四迟速不同。我们这个神足通,二乘到远的地方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到;佛菩萨就不是这样,不需要时间,一念能到十方世界。五虚实不同。二乘阿罗汉所现他只是相似,没有实用;佛菩萨所现都有实用。(六)所做不同。二乘所现就是不能让他有心;佛菩萨能化现无量人,可以叫所化的各各有心,各各去做不同的事,让人觉得每个就跟真实的人一样,有心有想,而二乘做不到。七所现不同。佛菩萨只现一个身,能让大众看到种种不同的人;能只出一声,令人各各异闻;并能安住一处,现身十方,二乘不能。八化根用不同。菩萨是六根互用,眼睛、耳朵、鼻子等等都可以互用,但二乘不行。九自在不同。《涅槃经》说:诸佛菩萨,凡所做为,身心自在……身现大的时候,心不跟著增大;身现小,心也不小;形象现喜,心也不喜;形象现发愁,心也不发愁。这二乘不行。二乘得的神通比大乘差这么多。
生到极乐世界得的是大乘不共的神通,更加上弥陀的殊胜愿力,所以超越常规。宿命通自知无量劫时宿命所做善恶,例如释尊在世时,有一个人来求出家,诸大弟子观察这人的善根,直到八万劫,都没种善根,于是加以拒绝说:不行,你走吧。你没有善根,不能出家。他就走了,路上碰到释迦牟尼佛,跟佛说他要出家,释迦牟尼佛收了,后来他得道了。大家说他没有善根,佛说,你不知道,八万劫前,他是打柴的,碰到老虎,他爬到树上,老虎走了,他轻松地念了这一句‘南无佛’。因此一念的善根,八万劫后遇到释迦牟尼佛还是出家了,还是得道了。佛神通没有限量,远超一切阿罗汉。《会疏》说:宿命通能知道自身一世、二世、三世乃至百千万世的宿命及所做的事,也能知道六道众生各各的宿命和所做的事。得这个神通很有好处,日本澄宪师说:不知道宿命,你就对善不进,对恶不怕,于是懈怠。阿罗汉想到在地狱中受的苦,他就流汗,甚至流出血汗,知道可怕。阿罗汉得了通,所以不忘,一般众生都忘了,地狱中人更健忘。在地狱中的,火烧著的铜柱,他见到是一个极美的女人,就过去拥抱,一抱就把自身烧枯了。烧枯了,风一吹又活了,活了他就不记得了,又看见美女又去抱,又烧了。一夜之间多少万次,他始终记不住。阿罗汉记住了,想起来流血汗。他知道恐怖,就不敢再做恶,他来劝大家就非常亲切。第二,知道宿命不会自高自大,你知道你过去所完成的功德,都是由于佛的加被。我们之所以能往生,不是由于自己的功德充分,而是由于阿弥陀佛的誓愿。你把你多生的行业都加起来,要知道罪过很多,功德很微弱,而今日能得这殊胜的因缘,全因弥陀加被之力。这才知道全靠佛德,才深生感恩敬仰之心。
第七天眼通愿,第八天耳通愿。两愿合写,愿文是:‘皆能洞视。彻听。知十方去来现在之事。不得是愿。不取正觉’。‘洞视’。‘彻听’。洞是洞达,‘洞视’是彻底看清楚。‘彻听’是全部都能清彻听到。看到一切,听到一切,所以能‘知十方去来现在之事’。这两句中就包括天眼通、天耳通,是第七、第八两愿。天眼通也叫做天眼智通,也叫做生死智通。为什么叫做天眼?因为这是天道的人所得的眼,他能够看到远的、近的、粗的、细的一切的色。太细的人们看不见,这很显然,苍蝇腿上有多少细菌,我们看不见,要借助于显微镜,要仪器,天眼就不用。太大的人也看不见,你一上北京北海的白塔就知道了,你就看见个圆圈,以自己的立足点当圆心,拿视力当半径,于是你所看到的区域成为圆的。在圆圈以外,明明是有,但眼睛看不见,所以人的眼睛就很有障碍。而且这个天眼通,又叫生死智通,能够知道众生去来生死之相,能够知道众生死后生到哪里去。《大智度论》里讲:天眼所能见的范围是‘自地’及‘下地’。譬如一个欲界天的天人,他的‘自地’是欲界天,‘下地’是欲界天以下,人、修罗、畜生、鬼、地狱他都能看到;至于色界天、无色界天、佛菩萨的境界,超过他了,他就看不到了。天眼通远胜肉眼,还在于天眼的‘洞视’。肉眼只能见障内(障碍以内),例如眼前的墙壁是我们的障,墙壁以外我们就不见了。天眼不同,能透过墙壁,障以外一样见,出世和世间种种的形色都不能障碍。再比较一下,龙树菩萨说:小声闻一般是能看一千个世界,‘作意’(就是他入定了)能看到两千国土;大声闻多一点;缘觉又多一点;大缘觉不问作意不作意都能看到三千大千世界;诸菩萨能见无量世界的事物。至于极乐世界的人民,《宋译》中说:‘一切皆得清净天眼,能看百千俱胝(百万)那由他(亿)世界,粗细色相……’亿可作十万、百万、千万、万万,不管是哪一个数,连乘到一起正是一个非常大的数。今经说洞视十方,也即是能知能见无量世界。极乐世界的人所得天眼通,十方无量世界去来现在之事都能够洞视,就是由于弥陀的愿力,远远超过其他由报得或修禅定所得的通。
弥陀愿海中天眼通一愿,包含了启迪人民修持的妙用。日本净宗大德说:有的众生看不到苦果,他就不怕种苦因。有了天眼,知道未来之事、各种苦果,所以畏怕就不造苦因;也看见乐的果,就修乐的因。肉眼看不见障外,不见地狱饿鬼的苦,不见自己过去身中父母师长正在受种种惨报,所以不思救济,不肯精进修持。倘若亲见亲闻,你还忍心享乐吗?还能继续懈怠吗?自然厌离心切,报恩思深。这就是天眼一愿的重要意义。更进一步说,极乐人民的天眼,不但可以明照十方一切众生生生死死、去去来来的相,并能普见无量尘数的佛国,于是他就可以发心以大圆普度的净土法门,来救济众生,利乐万物,广使众生同得真实之利。这才是本愿的殊胜意义。
第八,‘彻听十方去来现在之事’,是天耳通愿。天耳通能听到障内障外六道众生苦乐忧喜以及远近粗细的一切语言与音声。我们的听力很有限,所听到的声音只是在几十周波以上、几万周波以下这一小段里的声波。几万周以上叫做超声波,有许多作用,但人耳听不著了(肉眼所见的光也只是一段,红光与紫光之间)。根据《魏译》,天耳就是可以听到百千亿那由他诸佛所说,都能受持。《唐译》,天耳能闻‘亿那由他百千逾缮那(即由旬,旧传为四十里)外说法’。极乐的耳通,不但能闻世间音声,并且包括遍闻诸佛说法,这是极殊胜之处。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皆得他心智通。若不悉知亿那由他百千佛刹。众生心念者。不取正觉。九、他心通愿。】
第九他心通愿。愿文如上。大意是:凡是生到极乐世界的人,都能知道无量无边佛刹众生心之所想。《会疏》说:我们来到极乐世界的圣众,不需要修持,自然就能知道他心的情况。因为知道他心之所想所念,我才可以应其意乐随缘接引。这愿文中‘亿那由他百千佛刹’是他心通的广度。另一问题是深度。例如唐代印度大耳三藏有他心通,他到中国,唐帝请南阳忠国师去考验,国师头两度设心──看猴狲与看赛划船。大耳三藏都说对了。可是到了第三度,大耳瞠目结舌,不知所云。国师劈面打大耳一掌并说:‘你这野狐精’。从这公案可以看出神通与明心见性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一般的他心通也只是大耳的水平,对于国师的心境,是无法测知的。但极乐人民的通,超越常情。《甄解》注释《魏译》中极乐人民的他心智‘下至知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中众生心念’,他认为文中‘下’字指众生心念,其‘上’就可知诸佛菩萨的心。二乘只能知凡夫与小乘的粗心,诸佛菩萨与极乐的菩萨能知佛心。
禅宗的话:‘我此门实无一法与人。’什么叫善知识?没有一法与人,只是给人解粘去缚。你粘住了,拨一拨,不要粘住。你捆上了,我给你解开扣。这扣是你心里的扣,首先须知道你的心念,并且又能知如来真实之意,方便的法门,所以就能解你的扣。极乐世界的圣众具有极广极深的他心通,就可以教化多方了。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皆得神通自在。波罗蜜多。于一念顷。不能超过亿那由他百千佛刹。周遍巡历供养诸佛者。不取正觉。十、神足通愿。十一、遍供诸佛愿。】
这一章把第十、第十一两愿合写,文字十分简洁,其中‘周遍巡历’显第十神足通愿,‘供养诸佛’遍显第十一遍供诸佛愿。神足通也叫神足智通、神境智通、如意通、身通等等。《大论》说,如意通有三种:一是能到。能到有四种:第一是能飞如鸟,第二是移远令近,把远移到近(相对论也有这个提法,当你速度极快近于光速的时候,空间距离也在缩短)。第三此处没,彼处出。这边没有了,那边就出来了。第四就是一念能到。一念之间就到,一举念就到。如意通的二是转变。大能变小,小能变大,一能变多,多能变一,种种东西都能让他转变。一般外道的转变,最久不过七日。过去传说,有人从神仙学点金术,当他知道五百年后金子就不存在了,这人说你这术我不学了,学了之后就会叫五百年后的人遭灾。金子又不是金子了,我宁可不学了。他的师父告诉他,你这一念,圆满三千功德。可见外道的转变不能永远。三圣如意,是六尘之中,色声香味触,不可爱的不净的东西,能够让它净,观成可爱的、清净的;相反,也可使可爱净物,观成不净的东西。这个圣如意,唯佛独有。‘神通自在’。生到极乐的人,都具足神通,自在显现没有障碍。‘波罗蜜多’是到彼岸。因能彻底贯彻一切自行与化他的事,能同众生从生死的此岸到达究竟涅槃的彼岸,所以说波罗蜜多。‘于一念顷’。一念的时间前头说过,只是一弹指的六十分之一,就是一刹那。在极短的一念顷里,可以在亿那由他百千佛刹周遍巡历,而且供养诸佛。这个神通妙用,是不可思议的。周遍巡历,表示他所游的国土非常广,供养诸佛,所要做的事情非常多,而且都在一弹指的六十分之一的时间之内全部完成,全显极乐世界延促同时的事事无碍。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十二、定成正觉愿。】
第十二定成正觉愿。愿文如上,大意是:在我成佛的时候,所有一切众生,生到极乐我国,都远离一切分别心,六根都寂然安静。若有人不能决定成佛证入大涅槃,我决不成佛。本愿往生者决定成佛,显出弥陀的本心,就是一佛乘。所以《法华》佛最后说法,声闻、缘觉是化城,没有二乘、三乘,只有一佛乘。当佛说《法华》的时候,跟随佛几十年的大弟子,有五千人退席,不能听。释迦牟尼佛说‘退亦佳矣’,没有留他们。极乐世界就是都成佛,‘二乘种不生’,这是大乘游履之处,二乘不能往生。善导大师对这个愿安了四个名字:一个是必至灭度愿,一个是证大涅槃愿(阿罗汉是小涅槃),第三是无上涅槃愿,第四也可以名为住相证果愿。因为修净土法门,观佛也罢,念佛也罢,一般都认为,观就有色相,念就有声音,都是有相,要离相才证果。可是善导大师说,这是住相证果愿。是住相仍然证果,这个提法提得很殊胜。至于密宗,是首楞严的精神。首楞严是一切事究竟坚固,一切显法身,声色皆实相,你住相就是住了实相,所以住相证果,这就同善导大师一致了。善导大师还说,修净的人不要急于离相,但能依相专至,决定往生。所以念佛法门不要求你离相,你不要管离相不离相,就是老实念去,都可往生。这实是无上开示。《甄解》说:‘高祖(日本人对于善导是尊敬到极点,称他为高祖)愿名太尽愿意矣。’他极赞善导为本愿所立的四个愿名,认为这能彻底显明愿文的真实意。中国对于善导的尊敬不如日本,因为国内有一个传说搞错了,以为善导自杀了。错了,记载有错误。自杀者是向大师问话的人,不是大师。现在本经愿名是定成正觉愿和善导大师这点相同的。善导大师在四十八愿当中,特别挑了五愿,叫做真实愿。定成正觉、光明无量、寿命无量、诸佛称叹、十念必生,这五个愿是四十八愿中的真实愿,也就是四十八愿中的心要和核心,也就是弥陀宏愿的心髓、弥陀的本心。要依照这个最简单、最容易、最圆融、最顿速的径路,念佛往生。
‘远离分别。诸根寂静’。分别就是识别一切事呀理呀、这个和那个,种种的不一样,它是以虚妄分别为体性。第六识就是分别识。本来平等,本来不二,但在这里头生出种种差别了,妄在本来无分别的法上分别出人呀我呀、是呀非呀,故称为分别的惑。断了这个惑转为无分别智,所以第六识就转为妙观察智。愿文中的‘远离分别’就是舍离分别的妄惑,了达‘万法一如’,真如就是万法,万法就是真如。‘诸根寂静’,六根都寂静。‘寂’是寂然,离开烦恼叫做寂。‘静’,安静,绝除苦患叫做静。《华严经》说:‘观寂静法,离诸痴暗。’你在观修寂静这个法时,慧明自现,你就离开了愚昧和冥暗。释迦牟尼四个字是寂默能仁。‘牟尼’就是寂然、寂静的意思。身、口、意都寂静,称为牟尼。身、口、意代表六根,身、口、意寂静,就是经中的‘诸根寂静’,也就是涅槃的本性。
由于远离了分别的妄惑,而眼、耳、鼻、舌等等诸根也都寂静,相契于涅槃的实际理体。‘决定成等正觉’就是决定成佛。‘证大涅槃’。涅槃可翻成圆寂。‘德无不备称圆,障无不尽名寂’(一切妙德无不圆备,一切障碍无不消除)。‘大涅槃’,指大乘的涅槃,它与小乘涅槃的分别有四个方面:一涅槃有三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大乘涅槃证这三德。小乘呢,三德之中只有解脱德。他解脱了,他没有证法身,也没有般若智慧。三德之中只具一德。二常乐我净,菩萨具足常乐我净。二乘的涅槃只有常、乐、净,他也不灭了,他也很安乐,也很净,但是法身真我他没有见(常乐我净这个我是真我,不是《金刚经》里我相那个我)。三两种生死,分段生死、变易生死。大涅槃,两个都离了,而小涅槃呢,他只离了分段生死(六道轮回的生死断了),变易生死还有,还要发大菩提心,还要经过四十二个位次,登妙觉位。每一个位次都是一个变易,也是个生死。四身智。大涅槃具无边的身和智,小涅槃,灰身灭智。大涅槃和小涅槃不同(有人说释迦牟尼佛也是有余涅槃。这个说法是不对的。凡往生者将来都证大涅槃呀,怎么能说咱们的世尊反是有余涅槃呢?有一些说法,不管说的怎么有名,我们一定要以圣言量为标准,不要贪新好奇)。
【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十三、光明无量愿。十四、触光安乐愿。】
第十三光明无量愿。愿文是:‘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本愿也就是善导大师五个真实愿中的第二个。大意是:愿自己成佛时自己光明不可限量,无边无际,普照十方上下一切处所,所放光明要绝对的胜过一切佛光,要比日月的光超胜千万亿倍。光明遍一切处,光的功德妙用也就遍一切处,可以摄受度化的众生也是无尽的,所以这是大悲方便之本,是报身佛的真实功德。我们大悲度生要有方便,所以光明遍照来摄受众生。日本望西师说,十方的虚空没有边际,所以国土也就没有边际;国土没有边际,所以国土中的众生也没有边际;有无量的国土,就有无量的众生。所以法藏大士这个大愿不是只度一个地球上的全人类,而是各种众生。还不只是一个地球,而是无量的地球、无量的天体。天体无边,众生无边,所以佛的大悲也无边,给众生的利益也就没有边(见第十四触光安乐愿),而这个利益之深也是没有边际。正因从众生出发,要让众生得到利益是没有边际,所以光也无边。
‘绝胜诸佛’。佛佛平等,怎么又阿弥陀佛的佛光绝胜诸佛呀?这就如本经所说‘诸佛光明所照远近。本其前世求道。所愿功德大小不同。至作佛时。各自得之。自在所作不为预计。’又‘阿弥陀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诸佛。所不能及。’这都因过去在因地愿力各各不同,到成佛时,各各按照自己所发的愿,自然成就,不须安排。法藏所发既是超胜诸佛的愿,所以成佛时,威神光明在十方佛中最尊第一。法藏要‘绝胜诸佛’,绝对不是逞能好胜,突出自己,而是切愿自己对众生的奉献,给众生的真实利益超过诸佛。所以弥陀称为大愿之王、诸佛之王,其根本原因,就在这里。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玄奘译的阿弥陀经)中说:‘彼如来,恒放无量无边妙光,遍照一切十方佛土,施作佛事。’彼佛就是阿弥陀佛。这是释迦牟尼佛说的,彼佛恒常不断在放光,所以弥陀又号常照光。佛光明无量,所以号无量光;常照不断,又号常照光,所以佛光‘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一切凡光不能相比了。
第十四触光安乐愿。愿文是:‘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光明无量只是为了利益无量,任何一人见佛光照,或者佛光照到身上,都是当下就身安心乐。并且这种安乐不是世间任何安乐所能比的,这是一种清净真实的极殊胜的安乐。于是自然就引起了他的慈心,自然勇于作善。更重要的是生起‘来生我国’的宏愿,因之他就会生到极乐净土。所以真正见到阿弥陀光的人,都得到这样殊胜的利益。本经《光明遍照品》说:‘遇斯光者。垢灭善生。身意柔软。’‘垢’是污垢、恶浊,指种种的烦恼,这些就都消灭了,自然生出普共众生同生极乐的善愿。‘身意柔软’。娑婆众生最大弱点是刚强难化,坚执情见,不肯放舍,所以难于化度。但一遇佛光身和意都一齐柔软,诸佛才可施教,受教者才能得度。这就是遇光所得的法益。《观经》说:‘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所以我们说:念佛法门是仗他力。佛光遍照十方世界一切念佛众生,永恒的摄取,而且一个也不舍弃。凡是遇光的人,都可以往生佛国。佛光的利益、佛愿的宏广、佛恩的深厚,都不可思议。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十五、寿命无量愿。十六、声闻无数愿。】
第十五,寿命无量愿。愿文是‘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大意是:我成佛的时候,佛寿命以及声闻天人寿命都是无量。佛的寿命无量,而且不但佛的寿命无量,国中的一切声闻天人寿命都是无量。本愿佛寿命无量,这是无量寿。无量寿,所以佛身常住,有无量的过去同未来,打破了时间。第十三光明无量愿是无量光,所以遍满十方虚空,光明所及之处,悉令众生得到真实的利益与安乐。《甄解》说:这无量光与无量寿两愿是‘方便法身大悲之本’。因佛光遍一切处,佛的教化与摄受就遍一切;佛身常住,则众生永有依靠与导师。《甄解》又说:‘若约佛所证,则四十八愿皆入光寿法身。’《甄解》的意思是:倘若按佛所证的境界,那么整个的四十八愿都可以流入无量光寿法身。法身必定无量光无量寿,无量光无量寿正是法身本有的德相,所以叫做无量光寿法身。从这个无量光寿法身,流现出弥陀一切大愿、极乐依报正报一切功德。这就是说极乐世界的依报:就是宝池啊、宝树啊、宫殿啊、德风华雨等等,正报:弥陀、观音、势至等等一切圣众,以及种种殊胜方便,都是从弥陀的法身所流现。所以这四十八愿就包括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正报庄严,以及无量无边摄受众生的一切妙用。四十八愿显的是法身功德。时常有很多人说,极乐世界的一些相,尤其是黄金为地等等,觉得没有什么兴趣。实际这些黄金并不是说咱们世界的黄金货币,而都是真实法身哪。善导大师说:当相即道,即事而真。一切事相都是道,全显的是法身。
‘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日本澄宪师,他称赞这是‘净土第一德’。在净土饶益众生的功德中,这是第一的大德。他打个比方说,极乐世界这样十分殊胜:见佛闻法亲近圣众、无有退缘、处处增上,如果人不久之后仍然会死,那像个什么,像个‘玉杯无底’。一个极宝贵精美的玉杯没有底,那有什么用,再好也没有用。生到极乐世界,倘若还是要死,死就是退缘的根本。所以寿命无量是净土第一的功德。望西师说‘诸乐根本,只在此愿。’极乐世界没有诸苦,但受诸乐,根本就在这个寿命无量的大愿。在极乐国中,常见弥陀,恒闻妙法,一切时一切处都是增上因缘,都是使你增上,流水、宝树都在说法,闻香、吃饭,增长善根,一切一切使你增上,而且你想听什么法,就听什么法,更重要的是一听就懂。极乐人民处处增上,没有退缘,尤其是寿命无量,焉得不成佛!佛法难闻,不仅是说你没机会听见,而是你听见了不懂,所以开经时要祈求‘愿解如来真实意’。极乐人民一听就懂,又没有退缘,寿命再无量,所以不管根器如何,临终念佛能往生,都决定成佛。极乐世界殊胜就在此。
第十六声闻无数愿,愿文是:‘(国中声闻无数)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阿弥陀佛光明无量,寿命无量,弟子无量,我们不要担心,极乐世界中人过多,人口密度过大,无法容纳。爱因斯坦都已经了解:物质是人们的错觉。不但极乐世界,连地狱都是如此,多人亦满,一人亦满。不管狱中人多人少,反正都是满的,到处都是受罪的人。同样,地狱也是化生的,生地狱不需要有父母,直接就进入了。或有人认为极乐国中有声闻,与《悲华经》矛盾。《悲华经》说彼佛国土,‘无有声闻、辟支佛乘。所有大众,纯是菩萨,无量无边’。《悲华经》极乐国中‘无有声闻’,本经第十六愿说‘声闻无数’,看来恰恰相反,其实本经的声闻缘觉,是指往生的人在极乐中断惑的情况。因为凡圣同居土中,凡夫就可以往生,凡夫当然没有断惑。若断了见思惑,就是声闻缘觉;断了尘沙惑、无明惑,那就是菩萨;无明要是断尽了就是佛。在往生人中,过去世中的修习偏于小乘,所以先断见、思两惑,这就叫做声闻或缘觉。实际往生的人个个是大乘。《往生论》说‘二乘种不生’。这还可以参考《宋译》的愿文。也就是法藏比丘说的‘我得菩提成正觉已,所有众生,令生我刹(令生我刹,有佛力加持摄受之意),虽住声闻缘觉之位,往百千俱胝那由他宝刹之内遍作佛事,悉皆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请看这些声闻缘觉,是什么程度,他能到这么多的宝刹去作佛事。作什么佛事呀?要那儿的众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呀。他能作这样的佛事,这个人还是声闻缘觉吗?当然不是,当然是大菩萨。若只是声闻缘觉,就不闻他方佛名,也不想度生,也没有想度众生成佛的大愿。可见西方极乐世界中所谓的声闻缘觉,是指他断惑所达到的水平。实在他已回小向大,是一佛乘的菩萨了。
至于极乐国土中,声闻有多少,寿命有多少,愿文说:‘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计算)’,一块都来计算,就好像大家的电脑都开动,都来算,也算不出这个数来。因为它是无量大,数学上叫做无限大,用∞来表示。‘三千大千世界’,是一佛所教化的领域,也就是一佛的国土。一小世界,用须弥山做中心,包括日月诸天和地球,叫做一个世界。一千个这样的世界,叫做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叫做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叫做大千世界。因为大千世界是三度用千来乘世界,所以又叫做三千大千世界。实际只是一个大千世界,并非是三千个。三千大千世界具有一千亿个世界。我们地球是太阳系的一员(整个太阳系是不是一个最基本的世界,恐怕还不够,因为要包括须弥山才算一世界),太阳系是银河里的一员,太阳也围著银河的中心在旋转。这个中心现在暂假定是黑洞(这是一个力量极大,场极强的这么一个空间,是空的,成为一个天体的中心)。太阳围著这个银河的中心公转一圈得两万万年。咱们围太阳转一圈是一年。银河里有一千个恒星(相当于太阳)。现在我们可以这么说,地球是太阳系里的一员,太阳是银河星云的一员,宇宙有很多星云,而银河星云也在运动。我们围著银河中心,银河也在围著它的中心运动。再大一层的宇宙是什么,目前不清楚,大到什么程度为止?现在科学已经告诉大家,其大是不可穷尽的(这个小也是不可穷尽的。小到原子,原子里头有原子核,原子核里头有中子、质子、电子。中子、质子都可以打破,电子也不是最小,现在有比电子小多少亿倍的东西叫中微子,但可预知,这也不是最小)。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这个数目是大极了,都成了缘觉,都有极大的神通,运用他们的神通,一齐来计算,也算不出佛与人民的寿命是多长,缘觉人数是多少。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十七、诸佛称叹愿。】
第十七诸佛称叹愿。愿文大意是:我成佛的时候,十方世界无量佛国里面的无数的佛,假若不都在称赞我的名号,演说我的功德和国土的善好,我不成佛。愿文中‘称’是称扬、宣称,‘叹’是赞叹、叹赏。十方无量佛国无量诸佛全在赞叹阿弥陀佛与极乐国土。愿文说:我成佛的时候,十方无量的世界、无量的佛刹之中无数的佛,假若他不都在称扬赞叹我的名号,赞叹我的功德、我的国土的殊胜与善妙,我就不成佛。换句话说,我要成佛的时候,十方的佛都在赞叹称扬我的名号、我的功德、我的国土之殊胜。实际正是如此。十方佛都称赞,都劝他各各的国土的众生,都往生极乐世界。所以望西师说:弥陀愿中‘此愿至要’,‘若无此愿,何闻十方(如果没有这个愿,阿弥陀佛名号怎么能十方都知道)。我等今值往生教者(我们今天能遇到往生的圣教),偏此愿恩(偏属于这个愿的恩德)’。正是因为弥陀有第十七大愿,所以我们今生能遇见这样一个殊胜方便的法门。大家好好想一想,法藏大士当时愿求闻名十方,是为什么?那绝不是为了自己的知名度,而是心心念念都是为普摄十方一切众生往生极乐,究竟成佛。如果没有这个愿,‘十念必生’以及其他的愿,也同于虚设。‘十念必生’是无比殊胜,但根本就没听见过佛的名号,又怎么会有十念,就连一念也不会有啊!
弥陀圣愿不可思议,可从眼前的日常生活中,得到证明:我们常见中国人,不管男女老少,在欢喜时、忧悲时、愤恨时,都会情不自禁的从口里跳出这句──阿弥陀佛,可是阿弥陀佛是远在十万亿佛土的佛,可是他的名号却人人都知。奇怪的是其他无量的佛,毗卢遮那佛、宝生佛、不空佛、药师佛的名号,一般人都不知道。更奇怪的是,本乡本土地球上的释迦牟尼佛,反而知道的极少极少,甚至有些出家人也很生疏。你若指著庙中释尊的宝像问他:‘这是什么佛?’常常遇到的答复是‘如来佛’。这就像一个学生对人介绍他的老师说:‘这是系主任、教授。’只有职称没有名字。‘如来’、‘佛’都是佛的通号,其中没有名字。这个事正是说明弥陀大愿之力,不可思议。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十八、十念必生愿。】
第十八,十念必生愿,是弥陀大愿的心中心。愿文大意是:我成佛的时候,十方世界的一切众生,听到我的名号,就发起至诚无上的信受之心和乐意往生的心,于是就把自己所种的一切善根,以清净诚恳的心,念念相续回向到往生极乐国土,所念佛号,乃至少到只有临终的十念(平素的十念法亦包括在内),都可以往生。此愿若不成就,我不成佛。本愿所要除开的唯独是犯了十恶重罪还又诽谤正法的人。日本净土宗继承善导大师的遗教,对于本经和经中的第十八愿,有很深的体会,他们的古德所发的赞辞,会使华夏的佛徒十分惊愕。例如说到《华严》是圆教,超胜于小、始、终、顿诸教所教经论,这些若同《华严》相比,那只有《华严》最真实。但《华严》和本经相比,那本经就更真实(从众生获益来说,虽在末法,念佛往生者仍然时常听到)。本经若与四十八愿相比,那四十八愿是真实的。大愿里头,各愿来比较,那第十八愿最真实。所以第十八愿是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中真实里头的真实。这是日本净土宗继承善导大师的评论。这同我国蕅益大师的提法是吻合的──《华严》、《法华》的秘藏和精髓,就都在这个净土念佛法门之内。
‘至心信乐’。至心是至诚的心,是诚恳到无以复加、登峰造极的心。《金光明经文句》:‘至心者,彻到心源,尽心实际,故云至心。’例如,真实找到黄河的发源地,叫彻到其源。全显本心的实际,才叫尽心实际。可见‘至心’很深。初步说来,就是从自心本源自然流出、清净无染、纯正无杂的心。‘至心信乐’,浅近的说就是以一种很真、很实、很诚、很纯的心,一种很信受、很愿意、很爱悦的心、很欢喜庆幸的心,我能闻到这样的法,非常庆幸,这样来信,这样来高兴,就是‘至心信乐’了(‘至心’底下还要解释)。‘心心回向’。‘心心’是没有杂染、清净本然、真实纯正的心。‘心心’,心心相续、净念相继的心。‘回’是回转,‘向’是趣向。把自己所修的功德使它趣向于自己的期望,就叫‘回向’。《往生论注》:‘回向者,回己功德,普施众生,共见阿弥陀如来,生安乐国。’普同众生共见弥陀往生极乐是自己的期望,用自己一切功德,求达到这个目的,就是回向。《往生论注》所说,正与本经配合。‘愿生我国’正是回向的所期,正是日常所念‘同生极乐国’。
‘乃至十念’。净宗的宗是信愿持名。‘至心信乐’主要是信,‘愿生其国’是愿,‘乃至十念’是持名。‘乃至十念’是你念的不多,甚至你只念了十念,也可以往生。念多了就更好了。‘十念’就是连续念十声南无阿弥陀佛。或有人问,经中只说十念,没有说持名呀?念佛有四种:持名、观想、观像、实相,经中但说‘十念’,焉见得就是持名?这个问题──十念但指持名,有以下三种经证,确实无疑。(一)《宋译》:‘所有众生,求生我刹,念吾名号,发志诚心,坚固不退。彼命终时,我令无数苾刍现前围绕,来迎彼人。经须臾间,得生我刹。’‘念吾名号’只能是念南无阿弥陀佛,不能做任何其他解释。(二)《般舟经》里头还说:‘阿弥陀佛语是菩萨言,欲来生我国者,常念我名,莫有休息,如是得来生我国土。’(三)《观经》下品下生的人,临终之时,由于恶业,地狱猛火,一时现前,幸遇善知识,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无法观想,乃教以持名念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所以这就可以证明,这里说的‘十念’我们可以确信无疑,就是念阿弥陀佛名号(一个人在临终时看见地狱,因自己念佛和大家助念,地狱消灭,得到往生,这是我的一个老朋友的弟弟的真实情况。我的这个朋友姓王,江苏有名的中医,也是一位很虔诚的佛教徒。他的弟弟是个阔公子,生活放荡,青年得病,临终时也是地狱相现了,十分恐怖,哀求他哥哥救济。哥哥说:‘赶紧念佛’。并请多人一齐助念,病人自己也念。他在母亲逝世时曾念过佛,这个时候,地狱都看见了,还能说不信。转眼那油锅里就是自己啦!想不想躲开,所以这时念佛那就是真诚了。弟弟念了一阵之后就说:好了,地狱没有了,佛来接了。就走了。这就是二三十年之内的真事)。
有人怀疑,本愿中是‘至心信乐……乃至十念’,《观经》也是‘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这个‘至心’到底指的是什么心?‘十念’到底是怎么样的念?对于这个问题,引证鸠摩罗什大师的话,是最恰当了。大师打个比方:譬如有人,在旷野荒郊,没有人可以求救,碰见强盗了。他拿著枪,拿著刀,要来杀你。这人赶紧逃跑,拼命地跑,可是看见眼前有条河挡路,必须过河。但这可麻烦了,后头有追兵,前头有条河,要活命就得渡河。渡河的时候,我穿著衣服渡呀,游泳不方便啊;脱衣服,唉呀,又恐怕来不及了,他追上啦怎么办呢?此人这时心里所想的就是这个事,怎么过河,脱衣服还是不脱衣服?没有别的考虑。他不会再想,我还有两万块钱的帐,人家还没还我呢,我怎么找他要帐。不会想了。什么事也不想了。这个时候就是想渡河,就只是一个念头──渡河,没有其他的念头了。如果念佛的时候,和这个人一样,心中只是一句佛号,没有任何其他杂念,这就对了,就是‘至心’。这样念佛连续念到十句,就是十念。若能达到鸠摩罗什大师所说的至心,每一念中都具有无边的一切功德。一就是一切。你万缘放下,一切污染都没有了,这是‘无所住’;可是自心中一句体具万德的佛号,历历孤明,相续不断,这是‘生其心’。于是《金刚经》无住生心的妙谛,便在念佛时刻中,暗合道妙,自然达到了。无住生心的功德,不可思议。只要老老实实、绵绵密密地念去,自然暗合道妙。你念念之中就离念了,念而无念哪,所以以凡夫心入诸法实相,唯持名与持咒是最容易。这是暗合道妙,巧入无生。所以莲池大师说:《观经》说的五逆十恶临终十念,念念是理一心,所以念念都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你要想一想,八十亿劫是多么长的时间,生死重罪是什么样的罪?八十亿劫这么长时间所犯的一切生死重罪,念一句佛就消灭了,这是何等不可思议的妙用。所以莲池大师称为弥陀化身,指明个中原因,《观经》中所说十念,念念是理一心哪。到了理一心自然破无明,见法身,功德不可思议。净土法门老实平常,所以夏老师《净语》诗中有两句:‘道在平常中,惜君未晓此。’大道就在平常之中,可惜人们不知道,总喜欢玄妙,不知道越求玄妙就距道越远。老实念佛,暗合道妙,自自然然从事持达理持,即凡心成佛心。金刚般若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弥勒发问经》的隐密十念(初地以上菩萨才能具足),以及禅、密、戒、定无边殊胜功德,都在一声佛号之中。以凡夫生灭心,入诸法实相,唯持名与持咒最为容易。念佛为什么有这样殊胜功德?因为念佛暗合实相。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观经》是五逆他可以往生了,但本经多了一个诽谤正法,所以不能往生。‘诽谤’,诽的意思跟谤字一样,就是把人家的罪恶说得超过实际情况,就叫做谤。说别人的坏话,添枝加叶,超过事实,就成为谤。你所谤的是佛法,谤的是大德,你的罪就极大。所以五逆仍可往生,加上谤正法就不能往生。又有人就设问,五逆不谤正法可以往生,只谤正法不五逆,可以不可以往生啊?在一般人想,这只是说说而已,写写文章而已,没有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等等的重罪,那么可以往生吧?恰恰你想错了!不行。二祖昙鸾说的。他接著说:五逆十恶,入了阿鼻地狱,在这个世界毁灭的时候,一个大爆炸,地狱也空了,那么地狱的罪人也就都解放了。但是谤法的人,碰见这样的情况,照样不能解放,要转移到其他世界的地狱去受罪。为什么诽谤正法的罪这样重,昙鸾大士开示得很好。五逆罪人为什么犯五逆呀?因为他不知正法嘛。如果知道因果报应,为善得福,为恶受报,应求解脱,解除这些贪嗔痴。他闻了这些正法,他就不会五逆了。所以五逆的根源,就在于没有正法。因此你谤正法,你的罪就比五逆还重。
善导大师于四十八愿中,选出真实五愿,在五愿里更选第十八愿是核心里的核心。所以在《事赞》里说:‘一一愿言,引第十八。’这就是说:每一条愿,都是第十八愿的引申。《甄解》继承大师,同样说:‘四十八愿虽广,悉归第十八愿。’又说:‘谓由此愿故,使众生生无三恶趣之土,不更恶趣。具相好,现神通,而得灭度,入光寿海故。是以此愿,特为最胜矣。’因为此愿就是摄受众生都能往生,都能证入无量光寿的誓愿海的无上大愿,显出弥陀的究竟方便。一乘愿海、六字洪名,普令一切众生同成佛道。第十八愿主张信愿持名。名号是什么?名号就是佛所证的实德。蕅益大师说: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在五浊恶世所得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密教的话,‘声字皆实相’。《首楞严》中,‘一切事究竟坚固’。所以声字都是实相,所以名号就是佛德。声字就是实相,所以十念必生愿的功德不可思议。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奉行六波罗蜜。坚固不退。复以善根回向。愿生我国。一心念我。昼夜不断。临寿终时。我与诸菩萨众。迎现其前。经须臾间。即生我刹。作阿惟越致菩萨。不得是愿。不取正觉。十九、闻名发心愿。二十、临终接引愿。】
第十九是闻名发心愿(‘临寿终时’以下是第二十愿)。愿文大意是:我成佛的时候,十方世界的一切众生,听到我的名号,就发起了殊胜的菩提心。既发大心,必有大行,所以勤修种种功德,依佛的教导,坚定进修六度,不怕任何挫折与阻挠,自心坚固决不退转。并且用所修一切善根,回向净土,愿生西方极乐世界。专一其心,持念佛号,白天与黑夜都没有间断。以下便是临终接引愿,这样修持必得接引往生的胜果。
本愿的重点在‘发心’。‘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是本经的纲宗,经中多处提到。为了大家能深入了解,所以每处都要集古代大德以及经论中殊胜开示,来作注释。譬如庐山横看成岭侧看成峰,远近高低所见不同。所以广引诸家之说,只是为了介绍一个完整的‘庐山’。但胜义菩提心也非语言分别之所能知,注中种种言说只是指月的标而已。
菩提心是大悲、大愿、大智慧结合一体的心。譬如油灯,要有灯心、油与光明才是明灯。发菩提心功德不可思议,经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譬如迦陵频伽的幼雏,还没有从蛋壳里出来,它发出的音声已经超过一切诸鸟。十方众生一闻弥陀名号,就发起菩提心,这实在是阿弥陀佛的无上恩德、无上慈力。
‘发菩提心’。现引证唐代朝鲜国净宗大德元晓师在所著的《宗要》里面的文字。他说菩提心有两种:(一)是随事发心,也称缘事菩提心,密宗称为行愿菩提心。(二)是顺理发心,也就是缘理的菩提心,也就是密教的胜义菩提心(胜义就是指第一义谛、胜义谛)。第一种跟四宏誓愿是一致的。‘烦恼无边誓愿断’,是如来断德的正因。‘法门无尽誓愿学’,是如来智德的正因。‘众生无边誓愿度’,是如来恩德的正因。所以断德、智德、恩德,合起来就是无上菩提之果,‘无上菩提誓愿证’。以上断、智、恩德三心,就是无上菩提的因。从妙因花就结成如来无上菩提的妙果。莲花里面的莲蓬,与花落成熟的莲蓬,虽然只是一个莲实,但它的初生与成熟仍有极大的差别。可是成熟的莲蓬中的一切都是从初生的幼果而来,成熟时所含也即是初生时的所含,所以经里说‘发心毕竟二无别’。此下还有三句是:‘如是二心先心难,自未得度先度他,是故我礼初发心’。大家要知道,在这两个心里,初发心的人,自己尚未得度,可是首先去度脱的不是自己,而是‘他’。自己仍在苦海,可是先救别人,所以说初发心更难哪。在这样的烦恼恶浊之中,能发起菩提心,就跟火里生出莲花一样,‘是故我礼初发心’。
(二)顺理发心。《宗要》说:‘信解诸法,皆如幻梦。’首先应该相信和理解,一切诸法,都像幻术所现,像梦中所见。《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要真正相信诸法都同幻梦。‘非有非无’。一般人不是著有边,就是著空边。应知‘佛说诸法空,为除诸有故,若复著于空,诸佛不能度’。佛所以说诸法都是空,就因为众生著了‘有’,就告诉你是空,你若因此就著于空,那么诸佛也无法度你了。所以就是‘非有非无’,不落空有二边,才是《心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深义。不落二边,才显真谛。真谛是什么?那是‘离言绝虑’,须要离开言说,断绝思虑。所以‘必须除尽有所得心,方能行至行不到处’。‘行不到处’是指众生心行所不能达到的地方。常说‘心行路绝’,也正是同义。心的行处也是指思虑所及之处,人们怎样‘行’到这个‘行不到处’呢?那就必须除尽你的有所得的心。所以《心经》说:‘以无所得故……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要先证到无所得,才能远离一切颠倒妄想,证究竟涅槃,成无上正等正觉。一般修行人总是有求,有得:求妻求子,求富求贵,求吉祥,求长寿;稍好一点的想得定,想得神通,想有智慧,想说法利生,想开悟,成为什么什么。总之都是有所得心,都在思虑之中,再加上唯喜高谈阔论,最多只是相似般若。所以经云:末法中,修行者如牛毛,得道者只如麟角。所以应该是‘离言绝虑’。‘依此信解发广大心,虽不见有烦恼善法(不是说无,是不见,不见什么?不见他们的分别),而不拨无可断可修(拨无就是排除)。’不见有烦恼善法,但他也不排除有烦恼可断,有善法可修,这样就契合中道了。有善法可修,有烦恼可除,这就著到‘有’边了;另一个,没有可断,没有可修,又著到‘空’边。虽不见烦恼与善法,不妨仍有烦恼可断,善法可修,这正合《金刚经》无众生可度,仍终日度生的妙义。‘虽愿悉断悉修,而不违于无愿三昧。虽愿皆度无量有情,而不存能度所度。故能随顺于空无相。’这就是说,虽然仍愿断尽烦恼,修尽善法,可是不违反无愿三昧;虽愿度尽一切众生,可是心中没有能度的我与所度的人,这样才不落二边,随顺于空三昧,随顺于无相三昧。空、无相、无愿称为三三昧,也叫做三解脱门。但是一般都把空与无相等体会偏了,成了顽空,把这个无相的‘无’字当作‘没有’讲了,当成龟毛兔角,堕入断灭见了。
《金刚经》:‘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如是的心是不可思议,发起这心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议。这是顺理发菩提心。随事发心的人若遇退缘,可能退失本愿,这是缺点。例如舍利弗,发菩萨心己修到六住,再前进一步,修到七住就不退堕了。可是遇见有人向他乞讨眼睛配药治病,他割了一个给他,谁知那人说左右不对,不能入药,于是忍心割了第二个,那人接到眼睛,用鼻子闻了一下,说这眼臭的,扔在地上,拿脚给踩掉了。舍利弗自想:这个大乘的行持,我办不了,算了,我别度人啦,还是自度吧。他就退心了。所以这依事发心是可退失的,舍利弗是很好的例子。顺理发心,没有退转。因为所顺的是理,就没有可退之因了,菩萨性人才能发起(决定成菩萨的人是菩萨性)。这样发心,功德无边,诸佛穷劫来说这个发心的功德也说不尽。
《劝发菩提心文》里头说:‘发菩提心,诸善中王。’又引《华严》的话:‘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你忘了菩提心,去修种种善法,这是为魔作事业。《无量寿经起信论》:‘是知菩提心者,诸佛之本源。’菩提心就是觉悟的心。佛是什么?佛者觉也,三觉圆满就是佛。‘无量光寿是我本觉’,众生妄执成为不觉。背离六尘,反合本觉,叫做始觉。始本不离,直趋究竟,大觉圆满,就是成佛。所以菩提心是诸佛的本源、‘众生之慧命’。我们应该知道:慧命比我们生命重要亿万倍。你有生命,这是人身的寿命,不见得有慧命。以广大甚深的智慧当作生命叫做慧命。又诸佛法身拿智慧当寿命,所以叫做慧命。《四教仪》说,末代凡夫,于佛法中起断灭见,伤害慧命,忘失法身。有的人保存了生命,可是断了自己的慧命,这是因小失大。这菩提心是众生的慧命,忘失菩提心,就是忘失慧命,忘失法身。所以佛教中,师恩比父母恩重。父母给你的是你的身体和生命,善知识给你的是慧命。因为菩提心是佛本源与众生的慧命,所以‘才发此心,已成佛道’。发心是因,成佛是果。圆教妙法,因果同时,所以‘初发心时,便成正觉’。菩提心的功德不可思议。本经是三辈往生,都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可见发菩提心是首要的事。
‘修诸功德……昼夜不断’。发了大心,自然生起大行。倘若不修大行,证明所发的心只是狂妄的心,所以应修下文中种种功德。首先是‘奉行六波罗蜜。坚固不退’。大行之中,首先是信修六度(六度包括万行)坚决固定,不因任何原因退转改变。‘复以善根回向。愿生我国’。又用修习六度万行的种种善根,回向到求生极乐世界。‘一心念我’。‘一’,在这里指的是纯一坚定的信心,这个心不被他心所转换,不会被别的心:什么贪求心、憎恨心、愚痴心、淫欲心,侵占夺走你的信念。《教行信证》说‘信心即是一心’。因为信心就是清净心。清净心就是一心。所以一心就是真实清净纯一的信心。‘一心念我’。《止观》说:‘修此法时,一心专志,心不余缘。’一心念佛,就是念时心中专一,只有这句佛号。念时万缘放下,一切都不想,心中没有任何其他念头,就是‘心不余缘’。这样念就是一心念。所以愿文中‘一心念我(佛)’的意思,就像善导大师所说的‘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就这么专念,行也念,坐也念,卧也念,不管时间多长,念念之间都不离开这句佛号。当年他在长安教大家念佛,长安城里头没有不念佛的。善导大师念佛,每念一句佛,口中就一道光明。‘昼夜不断’。《净修捷要》说:‘始(觉)本(觉)不离,直趋觉路,暂尔相违,便堕无明。’又《净语》:‘念佛即是自心现。’所以念佛是直接趋向大觉的道路,若暂尔之间,打失了这一句,便立即堕在无明之中。所以愿中指出,应该念念相继,白天黑夜都不间断。大家应注意:持名往生确是易行道,比任何其他法门容易亿万倍,但也绝不是悠悠忽忽所能成功的。本愿是一气贯通的,真发了菩提心,必然会走上一心专念,无有间断的道路。若不肯这样做,就证明他还没有真发菩提心。
第二十临终接引愿。以上第十九是因,本愿是修因所得的果。愿文大意是:如以上发心勤修,念佛不断,求生净土的人,在临命终时,我(阿弥陀佛)同西方众多的大菩萨,一齐出现在这人之前,接引他往生,只经过大约四十八分钟的时间,就已生到极乐国土,成为不退转菩萨。这愿若不成就,我不成佛。这个临终接引愿十分重要,因为在临终时正是极度的昏乱与颠倒。宋代灵芝大师说:‘凡人临终,识神无主。’正当临终的人识神已经昏乱,不能做主。‘善恶业种,无不发现。’你这一生所作的善事、所作的恶事,在你自己八识心田所留的种子都要发现。人在临死时,他一生所作所为,都要在心里头出现。作了坏事心里非常痛苦,有的会起恶念,或起邪念。例如有人一生吃素,临终忽然要吃肉;有的修行了几十年,临终骂佛,种类很多。或者贪恋世间,不能放下;或者倡狂发疯,种种恶相,都叫做颠倒。所以临终的时候,四大分离已经苦不可言,再加上颠倒,这个时候想用功,凡夫是很难办到,要没有特殊的修持,那就是不可能了。现在所凭仗的,唯赖弥陀大愿的加被。《圆中钞》说:娑婆世界的众生,虽然能念佛,可是他浩浩荡荡如同洪水一般的见惑、思惑,实在并没有断。不但没有断,连伏都没有伏呀。压伏一下都没有办到,在这种情况下,而能在临终的时候,‘心不颠倒’,能念佛,不是自力而能主持,单靠自己的力量是没有办法的。专靠自力,不能主持,所以全仗阿弥陀佛前来拔除业障救济。这个时候,完全是仗弥陀来接引救济的大力。虽然本不是正念,可是能生正念。所以‘心不颠倒’,往生极乐,这全仗佛的加被力。
大家日常念诵的《阿弥陀经》,在秦代鸠摩罗什大师所译,这段的经文是:‘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罗什大师因为‘秦人尚简’(中国人喜欢文字简要),所以译文极简,但仍可体会到,临终的人所以能心不颠倒,往生极乐,是因为佛与圣众现在其前。至于唐代玄奘大师所译,叫做《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文字较详,经义明显。经文是:‘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前后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从经文可见,是由于阿弥陀佛慈悲加佑,临终的人,心不颠倒昏乱,正念分明,随佛往生。《悲华经》,就更加清楚,经文是:‘临终之时,我当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其人见我,即于我前,得心欢喜。’他看见佛来接了,就欢喜了,放心了。佛这个时候,‘入无翳三昧(翳是翳障),以三昧力故,在于其前,而为说法。以闻法故,寻得断除一切苦恼,心大欢喜。故得宝置三昧。以三昧力故,令心得念及无生忍。命终之后,必生我界。’以上的《悲华经》文,更加详尽。因佛来接,临终之人,生大欢喜心。佛当即入无翳三昧,因这个三昧的加持力,佛为他演说妙法,当他闻法之后,当下断除一切苦恼,如梦初醒,如一灯照破了千年的积暗,所以出生大欢喜心。
这个‘大’字,不是与小相对的大,是绝对的‘大’,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的‘大’。当下就证入宝置三昧,因为这个三昧的力量,心能安住正念,并得无生法忍(安住在无生法中,八地以上菩萨才能完全契证),所以命终之后,必定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唐译本》与《悲华经》帮助《秦译》显明净土法门是他力门果教派。这与本经愿文完全一致。
‘作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即阿鞞跋致,翻译华文就是不退转,这是菩萨的阶位。不退有三类:第一是位不退,所得到的地位不再降低,已经作了圣人的同流(入圣流),不再往下退变为凡夫了。藏教的初果,已入了圣流,他就不是凡夫了。第二、行不退。永恒是度生的大乘行,不再退为只求自度的二乘,度生之行不退,藏教根本没有资格。第三、念不退。是‘念念流入萨婆若海’。萨婆若海就是如来的智慧之海。你每一念每一念都流入如来智慧之海,那远远不是凡夫了。这需要别教的初地才到念不退。别教是纯一大乘的教,别教的菩萨正是通常所说地上菩萨,这才能到念不退。念不退,心心流入萨婆若海。正因为念念都是如来智慧,所以别教地上菩萨才能达到这个境界。远离两边,妙契中道,破一分无明见一分法身,才开始证到念不退。可是本愿十方众生蒙佛接引,往生极乐世界,都是阿惟越致。《要解》又说:‘五逆十恶,十念成就,带业往生,居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五逆十恶带业往生,也同于地上菩萨同证三不退,这实在是十方世界之所无,极乐净土所独有。凡夫去了就是阿鞞跋致。他虽然是阿鞞跋致,他不退转了,可是他还是凡夫;虽是凡夫,可是他已是阿惟越致。此土众生往生到极乐世界,一般还都是生到凡圣同居土,你不是生到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所以还是容易去呀。那往生之后所贵者,就是成为阿鞞跋致。所以十方诸佛赞叹,就是如此。又容易又殊胜。你容易得到的东西,往往是不殊胜。殊胜的东西,往往不容易得到。往生极乐是第一的容易、第一的殊胜。极容易极殊胜同时并得,真是不可思议。所以蕅益大师赞叹:是十方世界之所无,唯极乐所独有。如是胜异超绝(胜是殊胜,异是奇异,超是超出,绝是绝妙),言思莫及。‘非心性之极致,持名之奇勋,弥陀之大愿,何以有此’。蕅益大师的赞叹,是发自肺腑。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是这样的超情离见,这是极乐唯一独特超异之处,凡夫往生都不退转,并寿命无量,所以都是决定成佛,这不是凡夫卜度计较的思维心所能测。如果不是当人的妙明真心、众生本有的佛性登峰造极,持名的奇异功德,弥陀大愿的弘力,如何能有这样殊胜的妙果。这正是六字洪名一乘愿海的不可思议功德。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发菩提心。坚固不退。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极乐。无不遂者。若有宿恶。闻我名字。即自悔过。为道作善。便持经戒。愿生我刹。命终不复更三恶道。即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二十一、悔过得生愿。】
第二十一悔过得生愿,重点在悔过。本愿前部与第十九愿非常接近,愿文大意是:十方众生听到弥陀名号,就至心向往,一心想念极乐国土,并且发菩提心,非常坚固没有退转,培植众德的根本,劝修种种功德,广种善根,念佛是诸善中王,当然都在勤修,并用至诚的心来回向,求生极乐,没有不遂心如愿的。把这一段与第十九愿相比较,两者基本相同,唯一重要差别,第十九愿中‘一心念我。昼夜不断’是专修持名,本愿是‘植众德本’,是兼修或其他不同于专修的修持。这不宜把植众德本也是专念名号,那便与第十九愿重覆。这是不应该出现的。第十八、十九两愿都是专重持名,本经的纲宗也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足证专修持名是净土正宗。但从古至今持咒诵经参禅以及种种兼修而得到往生的,也常见于多种著述之中,这正在本愿所摄之内。最明显的例子,蕅益大师说:参禅的人不必放弃禅改修念佛,只要把参禅功德回向极乐就对了。大师真不愧为‘真佛眼’,是开显弥陀本心的大善知识。
本愿以下阐明悔过得生的特点。‘若有宿恶’。过去多生直到今世所造下的罪恶,叫做宿恶。一般人肯定是有,往往不自知,若有人听到佛的名号,尊法重道也差别很大。罪只有从忏悔灭,你不能够以你做好事来赎罪。做好事得福报,做坏事是恶报。你要消这个报,你只有靠忏悔。承认自己的罪恶,虔修忏法,痛心悔改,誓不再犯,学道行善,持经持戒,发愿求生极乐世界,这人在寿命终了之后,不会再堕三恶道,立即生到极乐国土。按他生前的罪恶原本应该入三恶道,但以弥陀大愿加被,直接往生极乐。既生极乐,就永不再入三恶道,这就是一乘愿海的无边功德。所以此土人民纵有宿业重罪都可带业往生。目前海外有人认为,不能带业往生,消业才能往生;也有人说带业往生是带善业。这都不合经义。第一愿中‘不复更堕恶趣’与本愿的‘不复更三恶道’都表明往生的人仍有再入三恶道的罪业,现因弥陀大愿加被,往生极乐,不再堕三恶道,所以带业往生之说是肯定的,历见于种种古德的伟著,不能否定。至于带业必须是指恶业,若带善业,那就用不著说了。至于消业之说,请看蕅益大师所说:念念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若人每天早中晚三个单元的时间,都在念佛,每念都消八十亿劫重罪,念一百年,所能消者,只是像人手爪甲上所带的一点点土,所没有消的还像整个地球的土。请问这业怎样消?所以万不可用消业往生来代替带业往生,那样的话就没有净土宗是易行道的说法了。据笔者之意,消业两字也有重要性,本愿中的悔改,就表明愿意消业。只要你肯消业,知道自己有业,肯去消业,符合本愿指示去修持,你这一生消不完的罪业不管有多少,你往生的时候,都可以带,阿弥陀佛给你全部承包了,都可以托运。如果你有业,就是不肯消,那你往生不了,因为消业才是本愿的悔改行动表示。所以你肯消业,不管你还有多少未消的罪业,都可以带。根本不肯消业,那你也往生不了。
【我作佛时。国无妇女。若有女人。闻我名字。得清净信。发菩提心。厌患女身。愿生我国。命终即化男子。来我刹土。十方世界诸众生类。生我国者。皆于七宝池莲华中化生。若不尔者。不取正觉。二十二、国无女人愿。二十三、厌女转男愿。二十四、莲华化生愿。】
第二十二国无女人愿。愿文就是开头这两句,就是说,我成佛的时候,我的国土之内,没有妇女,都是男子。这正是极乐世界没有退缘的主要原因之一。经中说,人世中男女间的爱欲,是学道最大的障碍。所幸只有这一个,若再有相等的另一个,那么一切人世间众生都没有希望解脱了。现在极乐只有男子,所以这致命的障碍也没有了。
第二十三厌女转男愿。愿文是从‘若有女人’到‘来我刹土’(共八句)。愿文大意是:若有女人,闻我名字,能得到清净无染、无疑无垢、远离烦恼过恶的信心,发菩提心,厌恶与忧患女身,觉得自己这个女身可厌、可虑,于是希望舍弃女身。这位女修行有了清净信,又发了菩提心,必有修持,并且求生极乐,在命终之后,立即化为男子,往生极乐我刹土。这愿既表示有愿必满,有人厌恶自己的女身,在往生时自然化为男子,再者表示极乐国中没有妇女,十方世界的女性,只要如法修持,并厌患女身,在临终时,自然转成男子,随即往生。例如《法华经》龙女成佛,当时也是先化成男子然后立即成佛(在密教中,女身也可成佛)。
第二十四莲华化生愿。大意是:十方世界种种众生,凡是生到极乐世界的,都是在七宝池莲华中化生,是在七宝池、八功德水中的莲华里变化生长出来,所以叫莲华化生。这是超于胎卵湿化四生的化生,不需要父母,不需要外缘,就是只需往生者的功德和弥陀的愿力相应,就自然化现而有身。在《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纯处鲜妙宝莲华中,自然化生,具大神通,光明赫奕。’所以不是血肉之躯,也不需要父母,都在莲华中化身。至于为什么要用莲华呢?根据《大日经疏》,世间喜欢莲华,因为莲华很吉祥。很清净,出污泥而不染。在密法方面,也是认为妙法莲华最秘密吉祥。又天台宗说:莲华中表极殊胜的大法:(一)花多果多。有的他是有花无果,有的有果无花(无花果),但莲花是有花有果,不但是有花有果,而且是花也多,果也多。你看花里有很多瓣,果里有很多莲子。(二)它不但花多果多,莲华最殊胜的意思,是‘因果同时’,表现了最殊胜之法,也就是很难信之法、很难思之法,因和果同时出现了。我们一般的想法,是从因到果,是先有因而后有果,这就是一般的渐教了,那就三大阿僧祗劫不断的种因,不断的得果,不断的辗转增上,但圆顿之教,因果同时。所以净土宗说‘念佛时即见佛时,见佛时即成佛时’,那么你念佛时就是成佛时,因果同时不可思议。极乐世界的九品莲华,正是显大日如来的密意,莲华是最秘密最吉祥。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字。欢喜信乐。礼拜归命。以清净心。修菩萨行。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闻我名。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诸根无缺。常修殊胜梵行。若不尔者。不取正觉。二十五、天人礼敬愿。二十六、闻名得福愿。二十七、修殊胜行愿。】
第二十五天人礼敬愿,以及闻名得福、修殊胜行两愿都没有提到往生,可见不是所有念佛的人个个都能往生,只有认真如法修持的人才能如愿。还有一些呢,肯定可以得好处(天人礼敬、得福、来生修梵行都是好处),但不能往生。所以这三个愿,是指著这个虽然闻名,虽然也信乐,虽然也礼拜归命,也来修菩萨行,修种种善,但是缺少发菩提心与一向专念,功德不足,不能如愿。第二十五愿大意:我作佛时,十方众生,听到我的名字,就欢喜信受,虔诚礼拜皈依,用清净心修习六度万行菩萨所行之法,种种天界以及世间有情,对于这人没有不尊敬的。第二十六闻名得福愿:‘若闻我名。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诸根无缺。’愿文中多见这个‘闻’字,这个闻包括了信受,不等于一经于耳。由于闻名包括相信和接受,所以闻名得福。虽不能往生,但寿终以后‘生尊贵家。诸根无缺’。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最要紧的还是意根。这个人很明白,不糊涂,不颠倒,没有精神病。最苦的是精神病。
第二十七修殊胜行愿。大意是:由于闻名信受,所以得二十六愿的福,但更重要的是‘常修殊胜梵行’。梵行是清净的行,一般是指的离欲的行。这个梵字,指的是梵天。梵天是色界天。梵天就无欲了。这个梵天虽然有形色,但已经不是血肉之躯了,所以离开了淫欲。按一般的修持来说,一个人在一生之中,只要有一次这个男女之间的肉体关系,就没有资格生到梵天了,可见生天也不容易。所以横出三界,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梵行是清净无欲之行,《法华经嘉祥疏》说:通说则是一切的戒都叫作梵行,特别说断淫是梵行。另外一个解释就更深入了,他说:‘梵行之相者,梵名涅槃。’所以梵行是根本法轮大涅槃,是法身德、解脱德、般若德三德圆满的大涅槃。达到大涅槃之行就是真正梵行。经中说修殊胜梵行,包括以上两个意思。因为闻名信受的功德实在不可思议,所以来生可望达到这样甚深的境界。
【我作佛时。国中无不善名。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皆同一心。住于定聚。永离热恼。心得清凉。所受快乐。犹如漏尽比丘。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二十八、国无不善愿。二十九、住正定聚愿。三十、乐如漏尽愿。三十一、不贪计身愿。】
第二十八国无不善愿。愿文是:‘我作佛时。国中无不善名。’《阿弥陀经》:‘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极乐国中没有三恶道,连名字都没有,更何况有实。这些鹦鹉、孔雀等等,都是阿弥陀佛变化所生。本经中是‘无不善名’,那就不仅是没有恶道的名字,并且扩大到没有一切不善之名,于是龙树大士的解释很合本经。龙树大士说:‘彼尊佛刹无恶名,亦无女人恶道怖,乃至无有诸趣恶知识。’我们现在就有种种的恶知识,他以善知识的面貌出现,自称法王、活佛、种种大法师,而实际他是恶知识,是假冒别人商标和包装的假药。所以现在修道之难就难于分别善知识与恶知识。要尊师重道,可是你尊的是什么样的师?你重的是什么道?你从恶知识那儿来一点邪道,你要去尊重,最后就同《楞严》所说的:‘师及弟子,俱陷王难,死堕无间狱。’所以极乐世界没有诸趣的恶知识,天趣的(天魔)、人趣的(盗名欺世为非作歹的假佛徒)、修罗趣的(挠乱正教的阿修罗)、畜牲趣的(例如中国北方的黄白胡柳)、鬼趣的(种种邪恶鬼神)。当然地狱趣不会成恶知识了,他不自由。
第二十九住正定聚愿。愿文:‘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皆同一心。住于定聚。’大意是:生在极乐不但是形状相同,都是三十二种大丈夫相,并且心也同一,都是‘住于定聚’,安住在正定之中。聚就是类,也就是安住在正定这一类之中。‘正定聚’也叫不退转,就是阿鞞跋致。众生可分为三类,也可以说分为三聚,就是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这么三类。这三类的划分有三种不同:(一)以必堕六趣为邪定,像人已在六趣,以及必然要堕到六趣的都是邪定。以一定会要达到菩提果的,叫正定。在这两者中间,这叫做不定。这样划分三类,邪定就很低了。(二)就是说,必定证悟的是正定。决定不会证悟的是邪定。例如现在有人跟著这些邪恶知识,修他的邪法,入他的邪定,那怎么能证?怎么能悟?都不可能了,所以是邪定聚。介乎二者之中的,就是不定聚,有缘就会证悟,无缘就证悟不了。(三)《起信论》说,在十信位以前,就是还没有达到十信的人,都叫邪定。在别教的十住位以上才是正定,这是大乘正定聚,决定成功了。在十信位是不定,十信位的人,就如春风中的柳絮,随风上上下下,升沈不定。所以修行的人,不要认为我有水平,其实这个水平不见得会保持得住。十信位尚如柳絮忽上忽下,何况连信位都没有到,所以我们今生必须要讨个决断,其中最殊胜方便的法,就是求生净土。凭佛大愿的力量,极乐人民都入正定聚。龙树菩萨说:以信佛的因缘,愿意生到净土,发菩提心修行种种功德。以佛的愿力的缘故,行人得到往生。由于佛愿力的加持,都入大乘正定聚。正定聚就是阿鞞跋致。以上龙树大士法语正好解释本愿。
以上所说凡夫往生净土,虽未断惑仍是凡夫,但都入正定聚,都是阿鞞跋致,这已令人震惊了,可是善导大师还有更令人震惊的话,大师开示说:本愿也‘具现生不退之密意’,就是说弥陀这条愿也包括我们仍在地球生活还没有往生的修习净业的人。大师是依据经中二十二品里头(原是唐译)‘善男子。善女人。若已生。若当生。皆悉住于正定之聚。决定证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中‘若当生’怎么讲?应当生,还没生。咱们算不算?你现在虽然没有往生,没有!你还是个人,但凭弥陀大愿之力,你临终会往生,你现在人世就已经住于正定之聚,超过十信位,不是升沈不定了。这才叫不可思议之法,所以大恩大德。又《阿弥陀经》:‘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只要发了愿,都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既然不退转了,就是正定聚。所以净土法门不可思议就在这里。所以善导大师就说,这个愿也具现生不退之密义。
第三十乐如漏尽愿。愿文是:‘永离热恼。心得清凉。所受快乐。犹如漏尽比丘。’大意是:心中清凉,永远离开遍体如烧、心中如焚的苦恼。不但除苦,而且所受快乐,像得了漏尽通的比丘,就是证了阿罗汉。《法华经》说:‘以三苦故,于生死中,受诸热恼。’《大智度论》说:‘人大热闷,得入清凉池中,冷然清了,无复热恼。’正是本愿的‘永离热恼,心得清凉’。往生极乐国土即是进入清凉池,身心清凉,一切都是殊胜、美妙,所以就永离热恼,但受诸乐,所受的快乐‘犹如漏尽比丘’。‘漏’是泄漏,也就是烦恼的另外一个名字。因为有烦恼存在和活动,你的心就被它所牵引,念念都是在烦恼之中,一念接一念,烦恼不断。这心跟著烦恼跑,就像器件漏水,总有水外流,所以叫做漏。眼、耳、鼻、舌、身、意这六个门,天天流泄烦恼。断尽烦恼的比丘,没有烦恼了,称为漏尽比丘,就是阿罗汉。这个通叫漏尽通。前五种通是有漏通,天耳天眼等等的。第六通才是无漏通。有漏通,其他的外道邪魔,都可以得到,唯除漏尽。当然漏尽了那就不是外道,而是阿罗汉。所以漏尽比丘,没有染著,这个乐是真乐,是大乘的法乐。所以就是说,极乐国中的人,有的虽然仍是凡夫,但是没有热恼,清凉安乐,如同漏尽比丘。这种法乐法喜,不是世间的一切快乐所能相比于万一。
第三十一不贪计身愿。愿文是:‘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大意是: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人,若起心动念,去贪求留恋执著计较自己的色身,我就不成佛。这条愿正是破除身见的良药,身见是见惑的第一位,因为许多修行人是附法外道(名为佛教徒,可是有外道思想),他们有严重的身见。虽也念佛诵经,可是心中还是留恋自己的这个身,考虑这个身,老为这个身作打算,就是吃点什么,炼点什么,研究种种的养身之术,如何把这个身体保养好,修炼好;或想肉身在世间多呆一会儿,最好是长生不老;或者修出新的身,成为金仙,这都是贪计自身,执著有一个我的身体,而贪著计较。《会疏》说,于自己的身体妄自执著,所以有爱,有憎,有违,有顺,就有这些分别。《往生论》说:若人老是供养恭敬自身心,
障碍菩提心。老想保护这个身,换句话说,就是执我。大乘行人要破我,无我。贪计身心和无我是矛盾的。《金刚经》:‘若人通达无我法者,是名菩萨。’所以先要去人我,然后去法我,极乐世界人民都没有贪计自身的想念。
【我作佛时。生我国者。善根无量。皆得金刚那罗延身。坚固之力。身顶皆有光明照耀。成就一切智慧。获得无边辩才。善谈诸法秘要。说经行道。语如钟声。若不尔者。不取正觉。三十二、那罗延身愿。三十三、光明慧辩愿。三十四、善谈法要愿。】
本段有三愿。开头两句(‘生我国者。善根无量’)是三愿共同之处,所以总述在前面。善根是身口意三方面所行的善,非常坚固不能拔动,所以叫根;又因行善可以生其他善果,所以叫做根。
第三十二那罗延身愿。愿文是:‘生我国者。善根无量。皆得金刚那罗延身。坚固之力。’大意是:往生极乐的人,都得到那罗延金刚的金刚身,具有非常坚强牢固的力量。其中‘金刚’,梵语就是跋折罗,翻成金刚,是金属中最坚硬的宝物,色如紫英,可以切玉,看来即是印度出产的金刚石,俗称钻石,硬度最高,可以裁玻璃。金刚又是金刚杵的简名。金刚杵本来是印度的一种武器,密宗拿来表示坚利的智慧。所以《大日经疏》说,伐折罗(即跋折罗)是‘如来金刚智印’。《仁王经念诵仪轨》里头说:‘手持金刚杵者,表起正智,犹如金刚。’所以我们学佛,关键在于智慧。有人只是求禅定、神通,都不究竟,成佛关要就是智慧。唯识宗最后是转八识成四智,八识能转成四智就成功了,所以成功就因智慧。涅槃三德,法身、般若、解脱三德,因智慧才能显现本有的法身,因智慧才能断尽烦恼妄想得到解脱。所以密教《仁王经念诵仪轨》手持金刚杵表示行人发起正智,这个智慧如同金刚,能破一切,但不被一切所破。‘那罗延’,译成胜力或坚牢,有四种含义:(一)是梵天王的另外一种名号。(二)是天力士的别名。(三)那罗延天三面,乘鸟,表示飞空,是佛的化身。(四)那罗延金刚是十九执金刚之一,《维摩经》称之为那罗延菩萨。从以上显教经论可知,愿文中‘金刚那罗延’是指天界那罗延力士,手持金刚杵,具有金刚身与坚固力。至于密教中,执金刚、金刚手、金刚萨埵是一个名字的不同翻译。
根据《仁王经念诵仪轨》金刚手菩萨就是普贤菩萨。《大威怒王秘密陀罗尼经》说:‘此金刚手是法身大士,是故名普贤。即从如来得持金刚杵。其金刚杵(一般是五股)五智所成,故名金刚手。’经中指出金刚手是证法身的大士,所以显教称之为菩萨,密教称为金刚。按密教之义,金刚就是现威猛相的佛,又指出就是普贤,这里的普贤是指他的果位,称为普贤王如来,所以不宜只看作是护法。金刚手是从佛得到与执持金刚杵,此杵乃表法,这是五智所成。密教在四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之上更加法界体性智成五智。金刚杵一般五股,表是五智所成。手中执持的金刚杵是五智所成,那么那罗延身必然是智慧之体,也即是金刚之体,也常称为金刚身。《密迹力士经》说:‘如来之身成钩锁体,铿然坚绝,不可破坏。’《涅槃经》:‘如来身者,是常住身、不可坏身、金刚之身。’所以往生的人,因佛的愿力加被,皆得金刚不坏的身,长寿自在,并且有坚固之力。
第三十三光明慧辩愿。愿文是:‘身顶皆有光明照耀。成就一切智慧。获得无边辩才。’愿文大意是: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人,头顶有圆形顶光,身部有身光,都是常光,都很光亮明洁,朗照显耀。由于光明是大智所发,人人有光,正因人人都已开发一切智慧。由于殊胜无上的智慧,所以人人都有无边的辩才,宣演法音。往生的人身顶都有光。因为佛是无量光,所以往生的人,身顶有光明照耀。‘光明’,自己发莹亮叫做光,能够照东西叫做明。据《超日明三昧经》:‘大智发外,能照法界,名为光明。’意思是:内具的大智慧发露于外,能够照法界,叫做光明。所以光明就是智慧的作用。《涅槃经》:光明名为智慧。光明与智慧两者正是一体。人人身顶皆有光明,所以人人成就一切智慧。昙鸾大师无量光佛偈说:‘智慧光明不可量,故佛又号无量光,有量诸相蒙光晓,是故稽首真实明。’佛光是真实明,正与本经三真实(真实之际、真实之慧、真实之利)同体,直指真实之光就是真实之慧,智慧与光明不二,所以此光明能开晓启示情器一切诸相。又于赞解脱光偈中有‘神光离相’、‘因光成佛’,于赞无等光偈有‘清净光明无有对’,都是完全证实光明即是智慧,所以离相无对,整体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这才能令诸大菩萨蒙光的启示而成就大觉,所以说‘因光成佛’。《涅槃经》直指光明就是智慧,往生之人的身和顶都有常光,正显智慧成就。又因无量光佛妙光的殊胜加持,使往生的人因光成佛,所以都能成就一切智慧,对于本经中所说到的五种殊胜的智慧: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都能契悟照了。
一切智慧都成就了,显示极乐国土因果同时不可思议,并且往生的人都获得无边的辩才、无碍的辩才。辩才就是善巧说法的才能。菩萨说法的智辩,有四辩,也称四无碍辩,四种无碍,也可以称四无碍智慧。往生的人既然成就一切智慧,自然出生无边辩才,辩才是由智慧而来。四个无碍都是什么呢?(一)法无碍。教法里面的名、相、文句都不能障碍,都能够表达得很清楚。(二)义无碍。对于教法所表达的真实义理,都能通达,没有阻隔,叫做义无碍。(三)辞无碍。中外各地的文辞方言,都能通达,运用自在,这是辞无碍。(四)乐说无碍。由于具有以上三种智慧,乐于给众生说法,所说契于正理,自在演说如来真实之义,没有障碍,也叫做辩无碍。极乐人民都能用四无碍辩,宣讲法要。
第三十四善谈法要愿。愿文是:‘善谈诸法秘要。说经行道。语如钟声。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大意是:往生的人都善于谈说显密诸法的深秘之处、紧要之处。普通人只能谈谈枝叶,大做表面文章,深入的义理,自己也不明白。在说经与行道(是经行,一边走一边念诵)的时候,声如洪钟,字字句句如同静夜钟声,震破昏迷,清醒觉心。末后两句是,若不是这样的话,不取正觉。这两句同样用于以上两愿。
‘秘’就是秘奥,指法门深奥;又是秘密,指法门隐深,不易表示。《法华文句》说:‘四十余年,蕴在佛心,他无知者,为“秘”。’就是说释迦牟尼佛四十多年把一乘实法,存在心里没有说,别人不知道,所以这是‘秘’。《法华文句》说:‘一乘直道,总摄万途,故云“要”也。’三乘法,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是权法。《法华》开权显实,不再委曲自己,直说一乘一切成佛的法,这是实法,是直道,显露污垢破衣中隐藏的明珠。八万四千种修行,莫不从此一门而入,所以说‘总摄万途’。这就是‘要’,重要、紧要、简要,等等。
‘语如钟声’。深夜之中,这钟声一到,顿时俗虑全消,一切清净。《佛祖统记》说,人命将终,听到钟磬的声音,可以增加他的正念。《增一阿含》说:‘打钟时,一切恶道诸苦,并得停止。’例如钟正响时,地狱里也须停刑,罪人可以稍息,这都表钟声的作用。‘语如钟声’一方面表说法的人声音如同洪钟,很宏、很正、很静,能持续,能远闻,能震醒人的昏迷,引出善心。‘语如钟声’兼表说法的声音的功德,跟钟一样。这里稍作引申,钟上都有很多经咒,大钟寺的钟,钟身是一部《华严经》,钟口上是一部《金刚经》,还有很多咒、字种,所以你敲它一下,那就是这一切经、咒、字种,都在震动,都在发声。在这一声之中,包括了《华严》、《金刚经》、许多咒语的无边功德。极乐世界说法的人,也和这钟一样,一字就包括《华严》、《金刚经》等等这一切功德在内,闻者听到一声,也如同听到这么多的经咒声一样。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为众生故。被弘誓铠。教化一切有情。皆发信心。修菩提行。行普贤道。虽生他方世界。永离恶趣。或乐说法。或乐听法。或现神足。随意修习。无不圆满。若不尔者。不取正觉。三十五、一生补处愿。三十六、教化随意愿。】
第三十五一生补处愿。愿文是:‘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究竟必至一生补处。’大意是:在我成佛的时候,所有的众生能生到我国,都毕竟成为一生补处菩萨,如同兜率内院的弥勒大士,一转生必补佛位。一生补处,密宗说,从一实的理体,得净菩提心登初地。一一地中发生无量无边三昧总持门,次第增上,登十地,更登第十一地,再一转生就补佛位,所以叫做一生补处,再生到世间就成佛了。如现在兜率天内院的弥勒大士,将来他下降人间,三会龙华就成佛,这就是一生补处。到了极乐世界的人,必定成为一生补处,也就是决定成佛。
第三十六教化随意愿。愿文是从‘除其本愿’以下到终了。大意是:‘除其本愿。为众生故。’除了一些人不是这样,不在极乐世界成为一生补处,他的本愿是要度众生,急于度众生,所以‘被宏誓铠’,拿宏大的誓愿,作为铠甲(古时候,战将身上披挂钢铁的铠甲,现在避弹衣,也是同类),用来保护自己。极乐大士要到娑婆之类国土去救度众生,所以用宏深誓愿当作铠甲,降临种种秽土教化一切有情,度众生的心非常切。为了教化有情,都生信心,自己先要修菩提行,行普贤道,不能自觉焉能觉他,于是才能教化其他众生,修菩提行,行普贤道。因有了这样宏大希有的誓愿,虽然生到他方娑婆世界等等,但永远不会因他的罪过堕入恶趣。自愿到畜牲道去度畜生,到地狱、饿鬼道里头去度鬼,这是大菩萨的伟大行动,不属堕入地狱之类。至于生到凡圣同居土仍是凡夫的人,你这时的能力,还不能像地藏王菩萨等等,入地狱中去度众生,那在上升到实报庄严土以后是可以的。在生到他方国土时,‘或乐说法。或乐听法’,或者你示现乐于说法,或是乐于听法。‘或现神足。随意修习。无不圆满。’或者有人愿意示现神通,以及其他种种,都可随自己的心意去修习,都可圆满达到,‘若不尔者。不取正觉。’所以这愿叫做教化随意。若没有自觉,就想度人,往往是害人,所以必须自己修习圆满,再说法度生,才能惠以真实之利。本条大愿是:极乐世界的人,愿意回娑婆等世界苦的地方来度生,都可满愿。虽在秽土,不会再因种种因缘堕入三恶道。不会了。再有,一切修习都圆满,永远不退堕。这就是仰赖弥陀大弘誓愿的加持。所以先师夏老把‘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偈中第四句改成‘回入娑婆度含识’。在花开见佛之后,就要回到娑婆世界来度众生。弘一大师同样改了这一句,同表度生的心很切。
【我作佛时。生我国者。所须饮食。衣服。种种供具。随意即至。无不满愿。十方诸佛。应念受其供养。若不尔者。不取正觉。三十七、衣食自至愿。三十八、应念受供愿。】
第三十七衣食自至愿。愿文是:‘我作佛时。生我国者。所须饮食。衣服。种种供具。随意即至。无不满愿。’大意是:在我成佛的时候,生到我国的人,所须要的一切衣食,以及供佛所须的种种供物,随著他心中的想念,自然出现在前,没有不能满愿的。弥陀这一条愿,是针对极乐国中还没有全超凡情、断除习气的人和仍是凡夫的人而发的。凡圣同居土中许多人并没有断惑证真,虽是莲花化身,本不需人间的衣食等,可是多生的习气仍然会出生宫殿、卧具、穿衣、吃饭等等的凡念。在人世间,为了衣食生活,劳苦万般,永不安宁。并且种庄稼,要消灭病虫害,杀伤无数生灵,穿丝绸皮革要断送多少动物的生命。到了西方再不会劳苦与造罪,想什么就有什么,应念就到,自然在前,吃食饮水还增长善根,吃完了,一切食具自然化去(见汉吴两译)。‘种种供具’包括幢幡、宝盖、珍珠、璎珞、衣服、卧具、饮食、汤药、香花、音乐等等用来供佛的胜妙物品,也都是心中一想就出现在前,用来供养十方诸佛。
第三十八应念受供愿。愿文是:‘十方诸佛。应念受其供养。’这又是不可思议境界。在极乐世界中的人,起一念要用某一供品或多种供品供养他方任一国土的佛,随著他的起心动念,他方世界的佛立即接受了供养。没有时间的间隔,也就是完全打破了时间,同样也打破了空间。极乐世界离娑婆世界十万亿佛土(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佛土),世间最快是光,光速约为每秒三十万公里,光跑一年的距离叫光年,是十万亿公里,恰巧也是十万亿,但一个是公里,一个是佛土。近代天文学所发现最远的星是一百四十亿光年,它虽最远,恐怕也没有超出一个佛土。所以宇宙极大,大到无边。《宋译》说,极远之处有无量的佛,极乐的人虽有殊胜神通也不能到,这就全靠弥陀之力,令他方的佛伸出手臂到极乐国土来接取供物。《宋译》深显弥陀加被之功,是显他力。《魏译》说:‘一发念顷,供养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就是在极乐国人一发念的刹那之间,就能供养无量诸佛,哪怕是极远的佛,都能普遍供养。在这广兴供养的殊胜功德中,他仍安住于定,不失定意。这正显自力。可以看出,极乐人民的水平,虽然差别悬殊,或惑自力不足,但仗佛力加被都能圆满本愿。才生供佛之念,诸佛已全摄受,因果同时,超情离见。
【我作佛时。国中万物。严净。光丽。形色殊特。穷微极妙。无能称量。其诸众生。虽具天眼。有能辨其形色。光相。名数。及总宣说者。不取正觉。三十九、庄严无尽愿。】
第三十九庄严无尽愿。大意是:国中一切万物都是庄严、清净、光明、美丽,形与色都殊胜奇特。形是形状,指大小、方圆、长短等。色是颜色,指青黄赤白紫黑等等。这一切都是十分美妙,奇特,无以复加,所以说‘形色殊特’。‘微’是精妙,‘微妙’是精妙到极点。‘穷’是穷尽,‘穷微’是有美皆备,无妙不收,没有欠少,没有遗漏。‘极妙’就是绝妙,神妙。对于极乐国土的微妙,就没有人能够来称扬赞叹,测度推算,所以说‘无能称量’。《会疏》的解释很好,现引申其意,解说于下:在一个极小的微粒(例如中微子),也是包揽全部理体而成,一切事相当体全是妙理所显的相,所以相而无相,是无漏的相,是实相的相,一切形相都是弥陀清净心。极微之中,全是妙体所现的相,都是实相,所以‘穷微极妙’。由于极乐世界全显事事无碍法界,一中含多,多可入一,小可包大,互融互摄,重重无尽(你们拿两面镜子对著一照,你就看到无穷无尽,重重的镜子在里头),所以不可称不可量,世间的办法没有了。极乐净土只有佛跟佛‘乃能究竟’,所以除了佛之外,九界一切众生都不能够分辨极乐万物的形色(形状颜色)、光相(光的相好)、名数(名字数目),更何谈到总为宣说一共是多少,总体是如何,都是不可能,所以说‘有能辨其形色。光相。名数。及总宣说者’,弥陀就不成佛了。
【我作佛时。国中无量色树。高或百千由旬。道场树高。四百万里。诸菩萨中。虽有善根劣者。亦能了知。欲见诸佛净国庄严。悉于宝树间见。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四十、无量色树愿。四十一、树现佛刹愿。】
第四十无量色树愿。本愿愿文到‘亦能了知’为止。大意是:国中有无量的色树,色树就是国中一切宝树,都是七宝所成,光彩明亮,颜色美丽。高度或者是几百由旬、几千由旬。一由旬,有的说四十里,有的说六十里,有的说八十里,这个是距离的单位,但是它不是很严格的,就是古代帝王行军一天的路程是一由旬,所以很有出入。我们若取最大的八十里,那么九千由旬树的高度是七十二万里。更殊胜是道场树,道场树就是菩提树。在印度正觉山的西南,再走十四五里地,有一个毕钵罗树,佛就坐在树下成佛,所以这个树就叫做菩提树。《维摩诘经肇注》:此道场树放光没有照不到的地方,香气也是遍薰一切处,形色微妙到极点,随著看的人的心之所好,你喜欢什么它就现什么。树不但有光有香,而且说法,极乐世界的人喜欢听到什么,就听到什么。众生若能遇到菩提树,就自然悟入菩提之道。极乐国中有众多的菩提树,都有这样不可思议的功德。菩提树比色树又高数倍,高度是四百万里,在极乐世界人民中,虽有善根低劣的,也能了知,也能从树得到真实利益。
第四十一树现佛刹愿。愿文是‘欲见诸佛净国庄严。悉于宝树间见。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大意是:极乐世界的人想能看到十方诸佛种种国土的清净庄严,不用离开本国,就在宝树之间分明得见,就像从明洁的镜子,看到自己的面像。十方的佛国广大众多,但可以在一个狭小的树间全显出来。小能容大,从狭小的树可显十方众多广大的国土,这是《华严》境界。《华严》十玄的道理,处处在《无量寿经》中反映出来。
【我作佛时。所居佛刹。广博严净。光莹如镜。彻照十方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睹者。生希有心。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四十二、彻照十方愿。】
第四十二彻照十方愿。‘我作佛时。所居佛刹。广博严净’。‘广’是宽广,‘博’是广大,‘严’是庄严,‘净’是清净。并且国土是‘光莹如镜’。‘光’是光明,‘莹’是晶莹,光洁明亮和镜子一样。‘彻照十方’,可以照到十方一切微细之物与极远之地的‘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华严经》说:‘于彼镜中,见无量刹。一切山川,一切众生,地狱饿鬼,若好若丑,形类若干,悉于中现。’《华严经》的镜子,正同本愿的明镜相同。一切到极乐世界的众生,与十方一切世界的众生,如果看到极乐世界这种彻照十方国土不可思议的功德之相,都会生起最难得的希有心哪。《涅槃经》:譬如水中生长莲花就不算希有,火中生莲才算希有。《涅槃》指出,‘希有心’是说火中生莲那么难得的心,不久可以成就正觉(见《宋译》)。
【我作佛时。下从地际。上至虚空。宫殿。楼观。池流。华树。国土所有一切万物。皆以无量宝香合成。其香普熏十方世界。众生闻者。皆修佛行。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四十三、宝香普熏愿。】
第四十三宝香普熏愿。本愿内容:‘我作佛时。下从地际。上至虚空’,彻上彻下,其中所有的宫殿、楼观(观是楼台,台榭)这些建筑,宝池流泉,种种宝树以及其他所有的一切万物,都是用无量的宝香所合成。所以极乐一花一叶、一滴水珠都是亿亿万万说不清多少种类的宝香所成,这是《华严》的一切入一。因此一滴流泉、一瓣落花,其中包括无量无边的宝香,这就是《华严》的一中一切。一一的香都是宝香,决非世俗凡香所能相比,并且是无量宝香所合成,所以这个香就殊胜了,它‘普薰十方世界’,十方世界都能嗅到。一切众生只要闻到极乐的妙香,自然身心清净,修习佛所教导的种种胜行。于是又显出《华严》玄妙境界,无量宝香入到一个香味里头,香是香尘,一个香尘就能遍薰十方世界,这个‘一’就遍满十方。一遍一切,一就是多,就是一切,都是不可思议。香本是尘,极乐的香能做功德,这正用于《维摩诘经》众香国香积如来派众香菩萨来见维摩诘,维摩诘就问:你们香积如来怎么说法呀?众香菩萨回答:我国如来不用文字说法。在这个香积如来不是拿文字来说,只是用种种的香,令诸天人能够合乎戒律,菩萨各各就坐在香树底下,闻这个妙香,就可以得到一切德藏三昧。所以极乐的香也是如此,‘众生闻者。皆修佛行’。可见极乐是广摄二十一俱胝佛土一切殊胜之处,香积如来以香作佛事的功德,这极乐世界也都摄入了。
【我作佛时。十方佛刹诸菩萨众。闻我名已。皆悉逮得清净。解脱。普等三昧。诸深总持。住三摩地。至于成佛。定中常供无量无边一切诸佛。不失定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四十四、普等三昧愿。四十五、定中供佛愿。】
第四十四普等三昧愿。愿文是:‘我作佛时……至于成佛。’从本愿起,这五愿都是指他方世界闻名得益的情况。他方净土中人都是断见思惑、发菩提心的大心行者,都是菩萨,没有凡小,所以愿文直呼为‘十方佛刹诸菩萨众’。只要一闻弥陀的名号,‘皆悉逮得’,逮是追的意思,跟上的意思,也就是跟著就得,得到清净、解脱、普等这三个三昧(《宋译》是‘应时证得’,正与‘皆悉逮得’同意)。清净是什么意思呢?没有疑、垢、染著。阿弥陀佛又号无量清净佛。在本经中,行人如能达到‘一念净心’、‘一念净信’,求生极乐净土,都可如愿。可见清净十分重要。正定在清净之中,就叫清净三昧。现在很多人,入定时稍有一点净境,得到一点轻安就喜欢,这就是染著,就要走上错路了。稍微用一点功的人都知道世间的乐不算什么,与法乐是没有法子相比的。应知清净三昧是无染无著的三昧。‘解脱三昧’是离开一切缠缚、自由自在的三昧。听到一句不顺耳的话就生气,你就被动得很,你被捆住了,他一扯你,你就跟著跑,哪能自由自在,到了解脱三昧你就拴不住我了。所以什么叫善知识?善知识只是给人解粘去缚,哪个地方粘住了,拨一拨;哪个地方捆住了,解一解。所以禅宗说‘我此门中实无一法与人’哪。第三个‘普等三昧’。普等,‘普’就是普遍,‘等’就是平等。不要小看普遍平等这四个字,一切东西你普遍都能平等了,这什么境界!这就到了不二法门。所以《维摩诘经》就是要入不二法门。不平等就是二,邪和正是二,善和恶是二,佛和魔是二,种种种种的二。世间的二就更多了,男人女人也是二。一切都没有差别,才是平等。普遍没有差别,就普等了。普等三昧是很深的三昧。
‘诸深总持’。‘总持’我们讲过,总持就是陀罗尼。‘住三摩地’,就是安住在正定正受(现在许多练功,不是正定,由于邪定引发邪通,走入了邪道,最后堕落,所以欲升反降,越练越坏)。因闻名得普等三昧是本愿正意。于是自然得到种种甚深总持,安住在正定,最后果满功圆‘至于成佛’。愿文中三个三昧,《会疏》说:清净三昧、解脱三昧、普等三昧,都是念佛三昧。因为念佛三昧称为宝王三昧,宝王三昧是一切三昧中之宝、一切三昧中之王,就具足了一切三昧的功德。既然具足了一切三昧中的功德,当然它也具有一切三昧的名号。念佛三昧具有清净三昧、解脱三昧、普等三昧以及种种其他三昧的名称,所以最后是他方佛国的菩萨一闻佛名就得殊胜三昧至于成佛。闻名所得之益超于以前各愿,这就因为闻名的是菩萨,已经断了见思惑,正在断除尘沙与无明,惑障已轻,易与菩提相应。就像垢镜已经打磨,自然易显来照者之形。一句佛号,因果同时,具有宝王三昧一切功德,亦即一切三昧功德,他方菩萨闻名相应,同契入宝王三昧、普等三昧、一切三昧,并具足一切三昧功德。
第四十五定中供佛愿。‘定中常供无量无边一切诸佛。不失定意’。他方菩萨由于闻名住于正定,在定中常供一切诸佛。虽在广兴供养,正处于繁忙的功用之中,可是‘不失定意’,所以本愿叫做定中供佛。这是甚深的上地菩萨境界。《会疏》认为他方初发心菩萨,因为听到佛名,顿登上地,得诸三昧,所以能定中供佛。《论注》说:‘八地以上菩萨,常在三昧。以三昧力,身不动本处,而能遍至十方,供养诸佛,教化众生。’闻名顿登上地,佛号功德不可思议,弥陀愿力不可思议。
【我作佛时。他方世界诸菩萨众。闻我名者。证离生法。获陀罗尼。清净欢喜。得平等住。修菩萨行。具足德本。应时不获一二三忍。于诸佛法。不能现证不退转者。不取正觉。四十六、获陀罗尼愿。四十七、闻名得忍愿。四十八、现证不退愿。】
第四十六获陀罗尼愿。愿文是:‘我作佛时……获陀罗尼。’大意是:他方世界的菩萨大众,听到我名,就可证入离生的法。‘离生’,就是离开生死。三乘行人,断见惑、思惑,离开三界的生死,证离生法。菩萨断惑,断见思惑是第一步,再有尘沙、无明惑,共三惑。闻名不但离生,更重要是‘获陀罗尼’。陀罗尼前已讲过,不再重覆,现应补充的是:陀罗尼有四个意义:(一)法陀罗尼。对于世尊一切教法能闻能持永不忘失。(二)义陀罗尼。对于一切法的真实义能总持不忘。(三)咒陀罗尼(咒又名明与真言)。对于所闻的咒不忘。(四)忍陀罗尼。安住于诸法实相里头,这个叫做忍陀罗尼,也就是安住于实相的境界,安住于法身的境界。在禅宗称为破重关,再破一关,那就见与佛齐,称为素法身。同于诸佛的法身,只是万德还未圆满,欠少庄严,所以叫做素法身。十方菩萨闻了佛名,就安住于诸法实相,真是无上的殊胜。
第四十七闻名得忍愿。愿文是:‘清净欢喜……应时不获一二三忍……不取正觉。’‘清净’是没有染著的本来。‘欢喜’,心中喜悦,寂灭为乐。‘平等’,《金刚经》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安住在平等法中,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是‘得平等住’。以平等普度之净土法门自觉觉他,普惠真实之利是‘修菩萨行’。这样修行自然具足一切佛果功德的根本,这就叫做‘具足德本’。‘应时’就是当下,立刻。‘一二三忍’是第一忍、第二忍、第三忍。《魏译》说:我成了佛之后,十方众生,闻了我的名字,‘不得菩萨无生法忍、诸深总持者,不取正觉’。《宋译》:‘闻我名者,应时即得初忍、二忍、乃至无生法忍,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第三忍就是无生法忍。
无生法忍略名无生忍。就是真实智慧安住于无生无灭的实相理体而不动,叫做无生法忍。也即是如如不动的安住在本无生灭的实相的理体的智慧,叫做无生法忍。《大智度论》说:‘无生法忍者,于无生灭诸法实相中,信受通达无碍不退,是名无生忍。’《智论》是说:对于本来没有生灭的诸法实相,能够‘信受’,闻了就生信,如教奉行;‘通达’,融通理解;‘无碍’,没有障碍矛盾;‘不退’,前进不退,这就叫做无生法忍。根据本经魏宋两译译本,第三忍就是无生法忍,不容生疑。又本经第十五品,见菩提树得三种忍:一音响忍(由音响而悟真理),二柔顺忍,慧心柔软,能随顺真理。三无生法忍。此三忍就是愿文中的‘一二三忍’。龙树大士说:初地菩萨以上也可得无生忍,但根据《仁王经》、《与地经》,无生法忍,在七地菩萨、八地菩萨、九地菩萨的地位,所以常说是八地菩萨和八地以上真正得无生法忍。可见他方佛国,往生极乐世界以外的佛刹,其中初发心菩萨一听弥陀名号就顿证无生法忍成为上地菩萨,闻名功德不可思议。
第四十八现证不退愿。愿文是:‘于诸佛法。不能现证不退转者。不取正觉。’他方佛国的一切菩萨,一闻到阿弥陀佛的名号,就证不退转,成为阿鞞跋致。《仁王经》说:别教的信位菩萨,称为轻毛菩萨,就像风中的一片鸟毛,随著风上下不定,东西奔波。又《涅槃经》:‘鱼子庵罗花,菩萨初发心,三事因中多。’鱼肚中鱼子很多,能成鱼的很少;庵罗花开花很多,结实很少;菩萨初发心的很多,能成佛的很少。所以说‘三事因中多’。又《十住菩萨断结经》:舍利弗曾经在六十劫里面升降于初住与六住之间,得不到不退转,现因弥陀大誓愿海的力量,他方菩萨一听到佛名,就证不退转,实在是一乘愿海、究竟方便的难思妙用。此处的不退同无生法忍并列,可以证明是不退里面的‘念不退’,念念流入如来的萨婆若海。弥陀愿王的功德愿力不可思议。
由于法门极端殊胜,末世众生实在难于生信。应当想想,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没有欺骗我们的必要。骗咱们干什么?他想当国王吗?国王他扔掉了。成佛前是苦修,成佛后仍是要饭,风餐露宿,风地里吃饭,露天中住宿;到什么地方去,不但不是飞机,也不是汽车,是步行,常常是带著弟子一路讨饭从一处到一处。一位太子,舍弃了一切,为了什么?只是为了度我们嘛。骗我们干什么?!所以对于这个法门,我们应生实信。
阿弥陀佛,大愿之王,四十八条胜愿,正是弥陀万德圆明的本心的流露,条条都超情离见,不是众生妄心所能揣摩估计,这是彻底的殊胜方便,没有一条不是为一切众生殊胜永恒的真实之利。古德说:每条愿都是为饶益有情;每条都是愿共众生究竟成佛。这两句话点出了弥陀的圣心。
弥陀大愿,分别说明就成为四十八愿,若再细说,可为四百八十……四万八千等等愿。合之就是弥陀的大誓愿海,也称为一乘愿海。一乘愿海就是净土法门的宝中之宝、王中之王、心中之心、妙中之妙,纵有亿口亿舌,也说不尽赞叹之辞。全部大愿譬如一匹光华耀目精美绝伦的锦绣,每一条愿就像锦绣上面的图案花纹,例如蟠桃、佛手、莲花、牡丹、仙鹤、孔雀,都无上美妙。虽然妙态各殊,可是参差俯仰,配成整幅佳画。全锦织成,只是经纬两条线,一条线是:遍十方虚空,尽未来劫数,一切国土、一切众生,不分族类,不计善恶智愚,哪怕是恶道众生,一律平等摄受教化加持接引,令离恶趣,但受诸乐。一条线是:愿一切众生一尘不染,一法不立,远离妄想执著,恢复如来本性,生灭顿消,寂灭为乐,证大涅槃,究竟成佛。
极乐世界凡夫即是阿鞞跋致,无情说法,莲池宝树宣演法音,香光遍满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种种超情离见,无上希有之事,整体是不可思议,囫囵是华严境界,极乐国中一尘一毛,各各都是圆明具德,圆满具足,圆融无碍,清净光明,彻照十方,一切妙德无不具足。正如《往生论》说:‘极乐国佛、菩萨、国土三种庄严,入一法句,一法句者清净句,清净句者真实智慧无为法身。’这就说明国中一切无非弥陀的智慧与法身,所以无不圆明具德,无不绝妙奇特,能惠予一切众生真实之利。
本经三真实,正与天亲菩萨的开示互为表里,彼此呼应。法藏大士‘住真实慧……一向专志庄严妙土’,正与天亲大士三种庄严入于真实智慧的说法相合。本经所开化显示的是‘真实之际’,正同于天亲大士的‘无为法身’,所以极乐穷微极妙,超逾十方,普给一切众生‘真实之利’,普令住正定聚,证不退转,契悟无生,决定成佛。
弥陀大愿深显大乘佛法的理事无碍境界。极乐的本体是无为法身,可是国中万物微妙奇丽,无尽的庄严,并且普令见者闻者悉皆增上。无为的法身理体,显现无量庄严,无边妙用,这正是理不碍事。再者国中人民普至十方广供诸佛,可是不失定意。大作佛事,但仍在定中,这是事不碍理。理体与事相不相妨碍的妙境,遍于全愿全经。
极乐的一花一香、一尘一毛都是圆明具德,也就都是《华严》的一真法界的特征,也即是弥陀和行者当人的自心。所以极乐的境界不可思议,具足《华严》的十玄,一多相即,小大相容,广狭自在,延促同时,在愿文中都很明显。例如:以众宝合成一物,是多入一,此物所放的香,只是一个香尘,可是遍满十方世界,这是一入多。一可入多,多可入一,这就是一多相即。极乐一国如镜,能照十方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是小中容大。‘诸佛净国庄严’是广,‘悉于宝树间见’,宝树是狭,这是广狭自在。‘于一念顷’(在动一念的刹那之间),可是完成‘超过亿那由他百千佛刹,周遍巡历供养诸佛’,这须多劫长时才能圆满的佛事,所以延(长时)促(短时)相同了,这就打破了时间。极乐境界深玄,但也可从世例来作粗浅的比方,譬如北海池水中的一个波,波的前后左右当然都有波,但是你怎么能划清这中间的波与它相邻四波的界限?这是不可能的。每波的本体只是水,水就是囫囵的一整池的水。于是一切波都在这一波的本体之中,所以说一波含有一切波。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正因一即一切,所以一句佛号具足显密禅净无边法门的一切功德一切妙用。所以具缚凡夫只要信愿持名,临终自然众佛接引,带业往生。生彼土后虽然仍是凡夫,却已位证不退,虽有重罪未消,决定不堕三途,花开见佛,顿悟无生,常寂光中,决定成佛。这都是由于六字洪名圆明具德、一乘愿海圆明具德。
蕅益大师说:‘实相无二,亦无不二,是故举体作依作正,作法作报,作自作他,乃至能说所说,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愿所愿,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赞所赞,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也。’所以一入净业门中,便是身在实相大海,无论你是俯是仰,是自由式是蝶式,或深潜,不论向东向西,或沈或浮,总之都不离这个实相大海,也即是弥陀大誓愿功德之海,也是大智慧的萨婆若海。只要深信切愿,便入此海,即是入了弥陀智慧功德之海。超情离见,人类语言无法宣说,众生妄心永不能测。可是大恩大德弥陀世尊,特垂方便,普兴救度,开此妙门,一切众生闻佛名号,深心信受,老实念佛,愿共众生同生极乐。只要此心真实,这个人虽身在娑婆,已蒙弥陀摄受,不再退转。正如《阿弥陀经》:‘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必成正觉第七
【佛告阿难。尔时法藏比丘说此愿已。以偈颂曰。
我建超世志 必至无上道 斯愿不满足 誓不成等觉
复为大施主 普济诸穷苦 令彼诸群生 长夜无忧恼
出生众善根 成就菩提果】
本品是‘必成正觉’。上一品‘发大誓愿’是因,本品‘必成正觉’是果。有大誓愿的胜因,必然感得成就无上正觉的妙果。以上发大誓愿的人是法藏大士,所有的愿文是释迦世尊在无量寿会上转说。在佛说完愿文之后,就对当机的阿难尊者说:当时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如来之前,说了以上的大愿之后,又用偈颂表达自己的心愿,当时法藏所说的偈颂是:‘我建超世志……当雨珍妙华’。
开头的‘我建超世志……成就菩提果’这一小段,是法藏大士大愿的核心与全体。开头四句,大意是:我已建立超越一切世间的志愿,决定成就无上的至道,这个愿若不能满足,我决定不成佛。所以这四句就是织成四十八愿的经纬线,决定成佛的大愿。
以下六句的大意是:在我求成正觉的同时,还要当种种众生的大施主,救济他们的贫穷与困苦,要让种种众生在生生死死的长夜之中永离忧苦,并生出种种善根,成就菩提妙果。这便是织成四十八愿的另一条经纬线,愿愿为一切众生。至于本段中重要的经句解释于下。
‘我建超世志。必至无上道’。‘超世’是超越一切世间,这里所指不但超过声闻、缘觉、菩萨,而且超过诸佛。经中已经说过,法藏大士发愿时说:‘我立是愿。都胜无数诸佛国者。’还有《后出偈经》里头说:‘发愿逾诸佛,誓二十四章。’‘逾’就是超过,我发的誓二十四章超逾了一切诸佛。这就是说法藏大士所发大愿是要超过诸佛。在经中成就文里,极乐世界‘超逾十方一切世界’,所以说法藏比丘的超世之志愿,所谓超世,实际是包括要超过诸佛的大愿。法藏大士‘住真实慧,……一向专志庄严妙土。’所以极乐种种殊胜庄严都是弥陀自心真实智慧的流露,正与《往生论》三种庄严入一法句,一法句是清净句,即真实智慧无为法身彼此契合。‘无为法身’就是每个人的自心,所以极乐的种种依正庄严,全是显的我们自己的心。所以先师夏老居士的《净修捷要》说‘托彼依正,显我自心’哪。托是假借,依靠。就靠了这个极乐世界的依报的国土,这色、光、声、香,正报就是诸佛菩萨,托彼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显现自己的本心。既然你自心所本具,也即是诸佛法身的流现,所以一尘一毛都是一真法界,各各圆明具德。理事无碍:水鸟树林都说妙法,声、色、香、光都增长道念,尤其是凡夫带业往生都证不退,超情离见,不可思议。事事无碍:芥子容纳须弥山,刹那即是亿万劫,完全打破世间一切情见。所以法藏大士的大誓愿海,叫做‘超世志’。
‘必至无上道’。‘道’就是觉悟,‘无上道’就是最高无上的觉悟,也即是无上正等正觉。《法华经》说:‘每自作是念,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道,速成就佛身。’法华经文与法藏比丘大愿,完全一致,都是要众生成佛。‘必至无上道’贯彻在全部大愿之中,既是大愿主体,又是大愿的殊胜之果。四十八愿每一愿都是为众生成佛,所以这是本愿的主体。所谓果者,众生依止遵奉此大誓愿海,必定证入无上菩提。‘复为大施主’,我还要做‘大施主’。这个大施主就是要包括财施、法施。因为众生还是凡夫,他还离不开这些物质生活,所以还要财施。只是财施,那你救人没有彻底。救人需救彻,还得法施,让他自己明白。本经《积功累德品》,法藏比丘‘恒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众生。住于无上真正之道’。拿六度来教化众生,让众生安住于真正之道,这就是法施。又‘手中常出无尽之宝。庄严之具。一切所须。最上之物。利乐有情。’这就是财施。所以财法两施,就是大施主,才能真实的普济诸穷苦,使种种众生脱贫离苦,闻名得度,往生净土,究竟成佛。所以‘令彼诸群生。长夜无忧恼’。众生一念妄动,堕入无明,永劫轮回在六道里面,生死黑暗,所以称为长夜。而且无明遮盖了众生的本心,也是黑暗,也是长夜。在这个生死的长夜之中,要让众生无忧无恼,那就是让他们‘出生众善根’,要使得众生出生善根,出了善根,善根就要结果,必定‘成就菩提果’。这是慈悲至极的救度,这样救人就能救彻。你看一个人可怜,你请他吃一顿美餐,可是明天、后天他又挨饿。这就没有救彻。为了救人救彻,就要让他成就种种善根,那就必然成就菩提的果实,永离忧患,彻底解脱。
【我若成正觉 立名无量寿 众生闻此号 俱来我刹中
如佛金色身 妙相悉圆满 亦以大悲心 利益诸群品
离欲深正念 净慧修梵行】
本段标出无量寿,下段标显无量光。正因全部大愿都是以无量光寿作为主体,所以古德说:一一大愿归光寿。因为佛寿无量,所以众生永有佛陀作为自己的依怙,永不会变成失母的孤儿,并且任何时间弥陀都是‘今现在说法’(《阿弥陀经》),在无量劫以后,仍是‘今现在’开导众生悟入佛的知见,永远不会终止。又因佛光无量,所以普照十方虚空,普对一切众生广作饶益。正因无量光寿,所以其他各愿可以实现。一切众生闻名发心,忆念弥陀,都往生极乐,都成为一生补处,必定成就无量光佛、无量寿佛。可见因佛的无量光寿而成就各愿,众生依弥陀决定成就无量光寿,净宗玄妙不可思议。
本段大意,法藏大士说:我法藏将来成佛的时候,佛的名号叫做无量寿,一切众生只要听到我名号,欢喜信受,依教修行,就全部都会来生极乐国土。生到极乐的人都是真金色身,具足三十二种大丈夫相。生到极乐的人,并不是在极乐中安享自身种种不能形容的妙乐,而是学习教主阿弥陀佛,也发起大悲普度的心愿,誓为一切众生谋求究竟彻底永恒无上的真实之利,愿度一切众生共生极乐。为了觉他,首须自觉,所以自己远离一切世间情欲,深入正念,用清净的智慧,勤修证入涅槃的无上清净无欲的诸行。
上段开头这四句,就是四十八愿的核心哪,也是全经的教眼、十方的如来接引众生的妙手、一切众生出苦的宝筏。四十八愿就是这四句的展开。阿弥陀佛圣号,有无量的意义:无量寿、无量光、无量清净、无量庄严、无量智慧、无量菩提,也就是无量的无量。无量寿就表示法身常住,所以无量寿这一名号可以摄一切名号,这一句也就广摄阿弥陀佛一切功德。有缘众生闻到名号,由于弥陀大誓愿海无边的愿力加被,就都愿来极乐国土,于是至心信乐,称念阿弥陀佛,乃至只念十声,也没有不往生的,所以说‘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这正是大誓愿海的核心,第十八愿的重述。足证法藏大士的偈颂虽短,可是包含了四十八愿的一切精湛至妙之处。能听闻到阿弥陀的名号,才能念阿弥陀佛,由于信愿持名,就得生净土。到了极乐国土,种种都是增上,没有退缘,寿命无量,决定成佛,所以称为大愿之王。这些众生都来到我刹,都跟佛一样具有金色之身、三十二种大丈夫相,以及种种胜妙之相一齐圆满。往生的人不但身形似佛,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心念也都在学佛,如佛。大家来到极乐国土,不是为了自己享乐,而是为了学佛,愿同阿弥陀佛一样,也是以永恒的大悲之心来利益众生。所以《往生论》说‘二乘种不生’。你只是求自觉,自己安乐,自己享受,甚至只是自私自利,个人打算,这怎么能往生极乐世界!所以要发大菩提心,要‘利益诸群品’。往生之人,他们不但是金色光明大丈夫相,更殊胜的是都有大悲之心,愿有如佛一样的大悲之心,来利益种种品类的众生。你要觉他,要去度众生,那你不能不自觉呀!要使别人觉悟,你自己还没有觉悟,怎么能使别人觉悟。所以蕅益大师说的很好哇:你自己没有觉悟,就想觉他,就如同你自己正在河水中漂流,自己正在挣命,可是你要救济岸上的人啊,这岂不是笑话。所以蕅益大师说的透彻,自己觉得岸上的人有危险,而不知自己更危险。既然是如此,所以要救度众生,首先要提高自己的觉悟。笔者建议大家,没有时间念《无量寿经》不要紧,只要常念这一段偈颂,功德不可思议。
‘离欲深正念。净慧修梵行’。‘欲’就是贪欲。《四十二章经》说:‘离欲清净,是最为胜。’既然离欲是最胜,当然不离欲就是最为危险了。目前有许多怪现象,有些佛教徒不但不离欲,甚至纵欲,赞叹纵欲,邪见缠身,怪论惑众。初机行人,必须小心识别。所以要离欲啊,离开这些欲染。‘正念’,是八圣道之一。一、正见,二、正思维,三、正语,四、正业,五、正命,六、正精进,七、正念,八、正定。正念是以真智忆念正道,是以无漏的念作为本体。也就是离开邪见分别,念法的实性叫正念。‘深正念’是很深的正念。例如《心经》的深般若波罗蜜,是指不是小乘共同的般若、不共的般若,所以是深般若。‘深正念’,《观经疏》说:‘舍相入实,名为正念。’舍离一切相,入诸法实相,这个叫正念。能入实相这是深正念。
‘净慧’,《会疏》说:就是般若波罗蜜,不是人间小乘的不净的智慧,它与深般若是一样的。‘梵行’,就是清净无欲之行。一位菩萨对于一切不善之法都能对治,能离一切过失,身心清净,这就是梵行。又能证到涅槃的六度万行,称为梵行。法藏大士为了实现普度众生的弘愿,所以自己离欲,入于甚深的正念,并以清净的智慧,来照破一切欲染,勤修证入涅槃的种种梵行。至于闻名的众生,来到我刹,一样也都发大悲普度的心。大悲普度众生在使众生觉悟,若要觉他,首先就要自觉,自己就要离欲,就要有深正念,以清净的智慧来修证入涅槃的梵行。
【愿我智慧光 普照十方刹 消除三垢冥 明济众厄难
悉舍三途苦 灭诸烦恼暗 开彼智慧眼 获得光明身】
‘愿我智慧光。普照十方刹。’这两句直接指出无量光佛。智慧光与无量光都是十二光佛之一,都是无量寿佛的不同名号。并且佛光普照十方,正是无量光佛的妙用。在《唐译》中,是‘愿获如来无量光’,所以智慧光就是无量光。所以本段和上段,正是提出了无量光寿这一大誓愿海的依止和归宿。愿文大意:愿我无量的智慧光明,普遍照到十方的佛刹,消除一切众生贪嗔痴三种垢染所产生的冥暗,救济种种的苦厄和灾难,让一切众生都舍离三恶道的剧苦,消除种种烦恼所结成的黑暗,开发众生心中本具的智慧眼,并证得如来的光明清净法身。至于段中经句的重要涵义是‘智慧光’。无量寿表法身常住,这是本体,无量光是本体所显的妙相,智慧光则是本体本具的妙用。以下‘消除三垢冥……获得光明身’这六句正显妙用。昙鸾大师偈:‘佛光能破无明暗,故佛又号智慧光。’由于佛光能破众生的根本烦恼无明暗惑,所以佛就以智慧光作为名号,所放能破无明的光就是智慧光,这与《涅槃经》‘光明名为智慧’是一致的。‘普照十方刹’。智慧光即是阿弥陀十二光(无量、无边、无碍、无等、常照、清净等等光)之一,这里面每一光,都包含十二光所有的一切功德妙用,所以智慧光同样是无量无边,可以普照十方刹土,遍照十方一切虚空,遍一切处,没有地方不能到达。而且这一光明,它就是智慧,不只能破我们的这世间昏夜的黑暗,而且可以破除众生的无明。众生之所以成为众生,就是因为一念妄动出生了无明,于是堕落成了现在这个样子。佛光普作饶益,不仅只是在极乐世界的众生,而是对全法界一切众生,佛光普照,平等加持,只是人们的无明的壳太厚了,不能明显感觉,可是佛光冥冥加被,是决定不虚。任何一个真实的佛徒都可以这么说,我们能有现在的这个情况,都是在佛光的慈悲摄受之下,才取得现在的情况。
‘消除三垢冥’。三垢就是贪嗔痴。贪嗔痴给众生造成了无知,由于无知就不能知真实的义理,也就没有真实的见解,所以称为‘冥’。鬼界称为冥界,那更是糊涂黑暗了。佛光普照,广为一切众生消除贪、嗔、痴所造成的黑暗、无知,所以说是‘消除三垢冥’。‘明济众厄难’。根据日《会疏》的经本是‘广济众厄难’,并注解说,明济就是广度的意思,广度一切厄难。‘厄’就是疾厄、苦厄。‘难’,灾难、困难。世人无知,所以就会做错事、上当、受骗、犯法、造罪,于是受刑、受报。人在阳世间的罪报之苦,死一次就完了,鸡鸭一刀,罪人一枪就完了。在地狱中,死苦是无穷无尽的,死了之后,风一吹就活了,活了之后再死,死了之后再活。一夜之中,不知道多少万遍生死。众生有无量无边种种痛苦跟灾难,唯有仰赖佛的智慧光才能救济。弥陀第十四愿说:‘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又本经《光明遍照品》:‘遇斯光者。垢灭善生。身意柔软。若在三途极苦之处。见此光明。皆得休息。命终皆得解脱。’这里面的‘垢灭善生’、‘皆得解脱’,正是‘消除三垢冥,明济众厄难’。众生在地狱极苦的地方,蒙佛光照,都得到休息,命终解脱。佛光胜妙,佛愿弘深,令众生感恩戴德无有穷极。智慧光的恩德,是令苦难众生‘悉舍三途苦’,完全舍离了饿鬼、畜生、地狱三恶道的苦,这个很苦啊!并灭除一切烦恼所造成的愚痴昏暗。无明等烦恼蔽障了本心的光明,使人愚昧无知,所以叫做暗。暗是譬喻,佛的智慧像是日光,日光能破黑暗,所以说‘灭诸烦恼暗’。
‘开彼智慧眼。获得光明身’。‘开’就是‘开佛知见’的开字。如来因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这唯一的大事因缘,才出现在世间。诸佛开示佛的知见,众生悟入佛的知见。众生具有佛的知见,即是开发了本有智慧德相,也就是此处的‘开彼智慧眼’。人们习惯认为,开示就是说法,这是以音声为佛事。众香国以香为佛事,众生嗅到香气,自然道业增长。此愿是以光明作佛事,众生见光开佛知见,即是开智慧眼。这个‘眼’字所代表的是‘见’。密宗心地法门的修持以‘见、修、行、果’做纲宗,‘见’(见地,观点与主导思想)在首位。必须有正见,才有正修正行与契证的正果,反之那只是盲修瞎练而已。通常咱们讲五眼,《华严》讲十眼,第三是慧眼,第六眼是智眼,第十是一切智眼,又名普眼,见普门的法界。经中的‘智慧眼’就相当于慧眼、智眼、一切智眼,能见普门的法界,也就是无上般若。所以可以说,智慧眼就是众生本有的如来智慧德相。众生愚昧无知,不知道自己本来就有佛性与佛的智慧,由于自己不具眼,所以就把佛的智慧德相推到了佛的一边,认为是佛所独有,于是弥陀大悲,佛光垂照,‘以此光明宣妙法’,开示众生,令众生开发自心中本有的智慧之眼,明见自心本具的如来智慧德相。在无量寿部分指出了持名极要之法,在本段里说明智慧的无上妙用,暗显了菩提心。大悲大愿在偈颂中都已详明,现已补足大智慧,于是全显了菩提心。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是三辈往生的必具条件,是本经的纲宗,在这个偈颂中,再度指出。‘获得光明身’。让所有的众生,都能得到光明之身。《思益经》说:‘如来身者,即是无量光明之藏。’如来身具无量的光明,所以如来身就是无量光明的宝库。《往生论注》:‘佛光明就是智慧相。’所以光明藏就是智慧藏,光明身就是智慧身。所以开了智慧眼,便也成就了光明身,因为智慧与光明是不二的。由此可见,佛愿一切众生,也都有佛之智慧、佛之身哪,身心都与佛一样,同于如来。
【闭塞诸恶道 通达善趣门 为众开法藏 广施功德宝】
以上无量光寿两段殊胜誓愿无边妙行,它的出发点,它的全部,它的归宿,只是一句话,为了无量一切众生普得彻底究竟的真实之利。再说得简要一点,那就是为利他。这就是根。《毗卢遮那经》:‘大悲为根。’所以上段四句指出大愿根源。
‘闭塞诸恶道’。要把一切通到恶道的通路都堵住,让它不通,让他一切众生不能再入恶道了。此处恶道是指六道,都在轮回之中,所以都没有彻底离开鬼畜地狱三途,所以都是恶道。《无量寿经魏译》说:‘横截五恶趣’。五趣是把修罗趣分散开了,因为修罗有好多情况(有天修罗、人修罗、鬼修罗、畜修罗)。所以‘闭塞诸恶道’是指六道的路它都不通了。‘通达善趣门’。这里说的善趣,只是在极乐世界或他方佛刹、兜率内院等等殊胜道场,登菩萨位成佛作祖了。佛要为一切众生消除烦恼,封闭恶趣六道的路,打开往生极乐世界等善趣决定成佛的门,那就首先要为众生开示妙法,令众悟入,所以‘为众开法藏’。‘法藏’,又叫做佛法藏,它是法性的本体,法性之中含藏了无量的性中本具之德,也就是当人本来具有的如来藏性。所以开法藏即是开显众生本具的如来智慧德相。再者如来所说的一切教法无量无边,多法集合结积,所以称为法藏。又佛的教义,所含藏的义理无量无边,不能穷尽,所以叫做法藏。佛要广为九界众生(菩萨、缘觉、声闻、六道众生)杜恶趣开善门,就必须大开法藏,开示佛之知见。而一切法藏之中,这个净土是一切众生赖以度脱的法门,能惠与众生真实之利。
‘广施功德宝’。‘功德’,利益他人的是功,消归自己的是德。又恶全消尽是功,善悉圆备是德。上句为众开法藏,其目的就在于广泛施与众生无上功德之宝。‘宝’有三个意思:(一)美称。例如,念佛三昧,称为宝王三昧。佛菩萨的这个印契,称为宝印。(二)宝是摩尼的直译,若是意译,应为如意宝珠,能满众愿。因为摩尼珠可有种种颜色,随著念珠人的心愿,现出他愿见的色。(三)真实法宝。《智度论》说:‘于诸法中,法宝是实宝,今世后世乃至涅槃能为利益。’得法的人从现在直到入涅槃,都从中得利益,所以称为实宝。现在经句中所施的功德宝,这个‘宝’呢,具有以上三个意义:(一)美称、(二)能满众愿、(三)真实法宝。从当前一直到涅槃都从中得益。
《观佛三昧经》有一个极好的譬喻,其中说一个王子出游,带了一个宝瓶,里头有王的宝印。一个穷人用骗术把宝瓶偷跑了,大家就追,许多毒蛇也从四面八方来咬偷瓶的人。这个人最后爬上了树,有六个黑象,用鼻子把树拉倒了,这个穷人从树上掉下摔死了。可是在这紧急的关头,这穷人早就把瓶子和印都吞下去了。穷人摔死之后,身体散坏,可是这个宝印在瓶内还在放光,便把这些毒蛇都吓跑了。佛的譬喻说完了,佛就告诉阿难:‘住于念佛者,心印不坏,亦复如是。’
释尊的开示‘住于念佛者,心印不坏,亦复如是’,这真是如来无上心珠、一代时教的至宝,也即是真实究竟的功德之宝。所以净土法门,千经万论共指,十方诸佛同赞,正因为‘住于念佛者,心印不坏’。心印,心印两个字是什么份量!诸大祖师祖祖相传的,正是佛的心印。当年灵山会上释尊拈花,迦叶微笑,佛说:我的涅槃妙心,正法眼藏,嘱咐给摩诃迦叶。迦叶传阿难,直到达摩,那传的是心哪。‘印’是法王的正印。‘印’是譬喻,并非真指法王的印玺,而是表明其重要作用,如同印章。佛教诸祖相传的是心。过去的地方长官交接的是印,接了印便接了一切权力,指挥军队,掌握财权、法权都凭这方印。以这来譬喻佛佛相传、祖祖相授的心。心即是佛的印,印表示佛的心,心印合在一起,意义更为深刻明确。所以诸佛诸祖心心相传,心心相印,所以说佛佛道同。这是根本的根本。一个住于念佛的凡人,就有佛的心印,并且心放光,这就像那个摔死后的穷人,因为身有宝印,尸体还在放光。所以这真是一大藏教的眼目。你持名念佛的时候,就是你心印放光的时候,所以说‘一声佛号一声心’。住于念佛者,就是心印不坏,就是常照,就是放光,那你念佛的时候,必然心光显现。所以《大集经》说:‘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即无上深妙禅。’是禅,不但是禅,是深妙之禅;不但是深妙之禅,而是无上深妙之禅。如来‘住于念佛者,心印不坏’的开示,正是诸佛以心印心的印、诸祖以心传心的心。若能信受,就是给我们开了智慧眼,必得光明身。
【如佛无碍智 所行慈愍行 常作天人师 得为三界雄
说法师子吼 广度诸有情 圆满昔所愿 一切皆成佛】
上段以前,都是弥陀大誓愿海四十八愿的总结、提高与深化。本段这八句的内容,是愿文中没有提到的,这也是佛经的常例,在偈颂中添补了长行所没有的内容。本段的内容,确实是有无比重要的涵义。
本段的大意是:我愿有如同佛一样的自在无碍的佛智,和佛所行大慈大悲普利众生之行,愿如佛一样常作天人的导师教化有情,成为三界中无所畏惧的大雄。我愿圆满我过去所发过的一切大愿,那就是:‘一切皆成佛’。这八句偈,尤其是前六句,法藏大士愿成就无量寿、无量光,普开智慧眼,同得光明身的同时,力求自觉,不断增长,等同如来。由于全部誓愿都是觉他,若要别人觉悟,首先须要自己觉悟。自己还整个在无明分别之中,全体是迷,怎么能启发引导大众求得觉悟,其结果只能是一盲引众盲,相将入火坑。在当前末法中,这个毛病特别显著,无论在家出家,往往好为人师,或自加活佛、法王等美号登坛卖法,或者自夸妙悟,妄谈相似般若。其上者于弘法中难免放毒,所谓治病实质是庸医杀人。其劣者则毁教败法,盗名欺世,断人慧命,作恶多端。所以真实的佛教徒对于这些应该十分警惕。
所以法藏大士为了真实贯彻自己的大愿,就必须不满足自己的所得,继续直攀妙高峰顶,究竟证入无上菩提。据善导、昙鸾两大师所说,法藏大士这时已是十地菩萨,可是大愿无尽,誓求如来悲智双圆的无上觉悟,祈得佛的‘无碍智’与‘慈愍行’。
‘如佛无碍智’是愿求自己有等同如来的智慧。‘无碍智’,对于生死涅槃等等不二之法均自在通达,自在融通,没有障碍。《大集经》说:无碍智慧无有边(不能穷尽,没有边际),善解众生三业事(一切众生的身口意三业所造的一切事,如来都善于了解,善于解除)。又世尊说:‘我为法王,于法自在。’无碍智,自在通达,自在融通种种不二法门,正是‘于法自在’,所以无碍智是如来智慧。所以法藏大士愿有如佛一样的无碍智。
‘所行慈愍行’。这一句是法藏大士愿如同佛的大慈大悲,自己所行如同世尊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看待众生等同一子。这两句话,上句求无碍智,愿有与佛同等的智慧;下一句是求同佛一样的慈悲。这两句话很重要,就是智悲并运。智慧慈悲如同鸟的双翼,缺一不可。
‘常作天人师’。天人师是佛的十号之一,以前讲过了。‘得为三界雄’。‘三界雄’,也是佛的一种德号,因为佛断尽了一切烦恼,雄猛无畏,所以成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中的大雄。所以寺院的正殿供养释尊叫做大雄宝殿。所以这两句就是说,愿意福和智都如佛,为天人之师普施教化,无所畏惧,成为三界之大雄。
‘说法师子吼’。师子就是狮子,古说狮子一吼百兽畏惧,譬喻世尊所说之法,是无畏决定之说,可以使大众震动,外道胆寒。
‘圆满昔所愿’。‘昔所愿’就是法藏比丘在五劫中所结成的四十八愿。这一切大愿,我都要圆满。怎样圆满呢?那就是末后这一句:‘一切皆成佛’。
奇哉,奇哉,一切皆成佛!这一句粉碎虚空,平沈大地!不但有情的一切,苍蝇、蚂蚁都成佛,地狱中的众生都成佛,而且无情之物,大地山河、砖头瓦块、桌椅板凳、衣服鞋袜都成佛。所以这一句就是四十八愿的本体,从这一句话流出四十八愿。《往生论》可以给这个做一个注解。西方极乐世界,国土是庄严的,这是依报,表示无情;佛的庄严,菩萨的庄严,这三种庄严就进入在一个法句之中,一法句就是清净句,清净句就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所以一切一切,都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所显露的,也就是一切都是法身佛。而且清净有两种清净:一个是器世间清净,一个是情(众生)世间清净。那么这个有情的众生世间、无情的器世间一齐清净,都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所以有情无情同成佛道。整体是《华严》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大法玄妙的本体,没有对待所以叫做一,真实离妄所以叫做真,融摄万法所以叫做法界,综合起来就叫一真法界。在法界一一微尘都是一真法界,一真一切真,一成一切成,整个是不可思议。
又《三藏法数》说:‘无二曰一,不妄曰真,交彻融摄故曰法界。(与上同)即是诸佛平等法身,从本以来,不生不灭,非空非有,离名离相,无内无外,唯一真实不可思议,是名一真法界。’可见一真法界是诸佛法身境界,根本没有生灭、空有、名相、内外种种差别,超情离见,事事无碍,不可思议。总之,没有那些二,有二就是差别。有了差别,就不是平等,就不是一味平等的大觉。极乐世界七宝莲池中的水能够说种种的法,满众生的意,想听什么,水就给你说什么,多少人同时在游泳、沐浴,各个可以听到你愿听的妙法,而且听了以后,你马上就懂。请问这是什么样的水!水就是佛。一切皆成佛!水成佛了。不是佛焉有这样的智慧?你想深水就深,你想浅水就浅,你想淋浴水就从头上淋下,你想暖水就暖,你想凉水就凉,最奇的是上面能满各个的心愿,宣说种种不同的妙法。这是什么水啊,叫佛水也行,水佛也行。可见极乐世界无一不成佛。岂但极乐世界,一切世界,没有一样不成佛。所以一切皆成佛这句话,可以说是禅宗向上一路、末后一句,也可说是密宗的大圆满。大圆满中无一不圆满,各各圆满,一一具德,一一都成佛。密宗殊胜也正在这里。《首楞严经》‘首楞严’的意义是:一切事究竟坚固。一切的事,任何的事没有一个不是究竟的坚固,是常恒的,是彻底的坚固,这与一切皆成佛是一句话。这句话,万德圆成,一法不立,再有言说,便是画蛇添足(可惜已经添了不少)。
【斯愿若克果 大千应感动 虚空诸天神 当雨珍妙华
佛告阿难。法藏比丘。说此颂已。应时普地六种震动。天雨妙华。以散其上。自然音乐空中赞言。决定必成无上正觉。】
四句偈文的大意是:我所发的大愿,若能圆满,三千大千世界,一切圣灵,都应受到感动,空中诸位天神,自然欢喜,示现瑞象,可从天降落一阵珍奇美妙的花雨。
‘斯愿若克果。大千应感动’。‘克果’,‘克’是成,‘果’是达到目的,也是成就之意。我所发的愿如果能够成就的话,三千大千世界,一切圣众都应受感动。所发誓愿如能成就,祈求天神,诸天示现瑞象,从天降下珍奇美妙的花,下一阵花的雨(雨花就是从天降花,纷纷而下),作为印证。底下又是长行,释迦牟尼佛这时告诉阿难,法藏比丘刚说完颂,当时献瑞:大地六种震动。(一)指的六方。这种震动是个祥瑞,完全不同世间灾难性的地震,这是普地震动,各方都震动,不是某一个地方震,其余的地方不震。《大般若经》:震动时,‘地皆柔软,令众和悦’。关键是正当震时,大众和乐欢悦,没有恐怖,更没有灾难。它与世间震灾完全不同。(二)这个震动有六种动象:动、起、涌、震、吼、觉。‘动’是动摇。‘起’是上升,地会鼓起来。‘涌’是波动,有处高有处低。‘震’是有声。‘吼’是巨大的声音。‘觉’是使大家都感觉。‘六种震动’,包括各方、各种动象。‘天雨妙花’。天就雨花了,花纷降在法会的上空。自然空中就有音乐,并且赞说‘决定必成无上正觉’。证明法藏大士决定必然成佛。因为这个大愿,处处表现无上的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也即是无上大菩提心,不可思议的因,必结不可思议的果,所以决定成佛。
积功累德第八
愿文每天念一遍,当然很好,但这只是熏习而已。要根据自己的愿出生行动,才真成为你的愿。愿要起行,有行无愿,是盲目的行动;有愿无行,只是虚浮狂愿,甚至只是狂想曲,所以一定要有行动,要‘积功累德’。
【阿难。法藏比丘。于世自在王如来前。及诸天人大众之中。发斯弘誓愿已。住真实慧。勇猛精进。一向专志庄严妙土。所修佛国。开廓广大。超胜独妙。建立常然。无衰无变。】
上段大意是:佛唤阿难,并对他说: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如来之前,在法会里天人大众之中,发了以上的弘深誓愿,于是安住在真实智慧之中,勇猛无所畏惧,精进修持,一心一意庄严自己的净妙国土。经过多劫的积功累德,所修成的佛国,开通无碍,广大无边,殊胜超众,微妙无比,安然建立,永劫常然,永无任何衰坏异变。
‘阿难’,是释迦牟尼佛叫阿难。佛说:法藏比丘于世自在王如来之前,及诸天人大众之中,发了这样弘大的誓愿之后,就安住于真实之慧。《往生论》说:三种庄严入一法句、清净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所以极乐世界种种庄严都是真实智慧,都是无为法身。当年法藏大士庄严净土的时候,正是安住真实慧中,‘勇猛精进。一向专志庄严妙土’。这是本段总纲。
‘弘誓愿’。弘就是广大,普遍平等普度的愿叫做弘愿。希求满足叫做愿,更坚决的愿叫做誓愿。别的东西来干扰,你有坚定的誓愿就能排除,我不能管那些,我自己有誓愿。
‘住真实慧’。这个真实慧跟前头第二品《德遵普贤品》的‘开化显示真实之际’、《大教缘起》里‘惠以真实之利’,这三句话说的是实际理体的三个方面,一个是真实之际,一个是真实之利,一个是真实之慧。三句不同,但是三句中有共同的,那就是‘真实’。《大乘义章》说:‘法绝情妄为真实’。彻底超情离妄显现本真才是真实。所以真实就是本体,真就是真如,实就是实相。真如实相,《观佛三昧经》:‘佛地果德,真如实相,第一义空。’到了佛的果位,果上的德就是真如实相和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就是胜义谛空,这是空有不二的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这样的空。与色对立的空,是顽空。空是一边,色是一边,两边对立叫做边见。第一义谛与真如、实相都是佛地果觉的圣德,这三者是同一涵义的不同名字。即空即有,即有即空。又《教行信证》说:‘无为法身即是实相,实相即是法性,法性即是真如。’可见真如、实相与法身只是名字不同。天台宗说‘诸法实相’,华严宗说‘一真法界’,可见真实两个字有无上甚深的涵义,有无量无边的妙德。真实之际,就是真如实相究竟彻底的本源。譬如探黄河的原始处,必须要穷黄河的源流,真如实相的究竟根源,叫真实之际。真实之利呢?本经《大教缘起品》说:‘如来…所以出兴于世……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所以普令众生都得到真实之利,是如来出世的真实目的。那么如何能叫得到真实之利呢?那就须要宣说能令一切含灵都得度脱、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万类齐收、三根普被的净土法门。
‘真实之慧’。能显示真实之际的本体,流出真实之利妙用的,正是真实之慧的全体大用。《大乘义章》说:‘真心体明,自性无暗,目之为慧。’真心就是指当人的妙明真心,又叫自性清净心,也叫佛性、真如、实相、法身、法性、如来藏、法界等。释尊证道时所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就是指这个真心的本体,但由一念妄动,于是‘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倘若‘真心体明’,那就是本有真心的本体恢复了本有的光明,这一句也就是禅宗五祖所说‘明自本心’。为什么能明?就因为‘自性无暗’,这与‘真心体明’是一句话。自性就是指自己本有的佛性。譬如一面明镜,本是十分光明,可惜被污垢浊秽的东西把镜子弄脏了,镜子被暗所遮,就不能照东西了。自性上消除了一切暗,这就是‘自性无暗’,也就是禅宗的‘见自本性’,这才叫做慧。所以明心见性才是本经所说的真实慧。
前已提到:‘法绝情妄为真实’。法指的一切所有有情的、无情的、有形的、无形的种种都叫做法,不是专指佛法叫做法,或者法律叫做法。佛教这个法字的定义,是最普遍了,什么都可以称为法。什么叫真实?就是对于一切法都要离开情执与妄见。众生都是在情见之中,所有的见,都是众生知见。佛出现世间的大事因缘,就是为了告诉大家佛的知见。我们的修行是什么?就是要把我们的众生知见,转变为佛的知见,就是这么一件事。所以要舍除自己的一切知解和成见,日新又新,所以修行是否得力,就看你能否去掉这些东西,破除这些东西。不是把自己的这些见,做为核心,慢慢丰富,慢慢美化,这只是自欺。譬如货物,只用名牌货的包装,实际的内含是自己的劣货,你始终是假的。你得把这个自己抛掉,无我嘛!真正要无我!没有我,还有什么见!没有我相、人相、我见、人见,不但要无相,而且要无见。众生所有都是情见,都是妄见,真实法中没有情见,没有虚妄,所以叫真实。所以真实之际、真实之利、真实之慧都是这个意思。所以离开妄的本心,也就是自性、自心,也叫做真如,也叫做佛性,也叫做法身等等。真心是体,有体就有用,从真心所流现又能表明本心并起无边妙用的就是慧。所以修行不是修成植物人,人跟植物一样,没有脑筋,只会吃喝,而是要从真心本体上,流出无边殊胜无比微妙的照用。这不是第六、七两识所产生的妄用。第六识分别,第七识执我,这两个识在那产生的错觉、妄想、执著,遮蔽了本来的智慧德相。再者,本经的三个真实,可比拟涅槃的三德。真实之际就是法身德。真实之利,使众生不为烦恼所束缚,不为三界所拘留,是解脱得。真实之慧是般若德。所以这三真实就如同涅槃的伊(梵文为\
)字三点,不纵不横(不是:
也不是…),即三即一,说它是三,对,有三点;说它是一,也对,只是一个字。伊字三点,即是三也是一。涅槃三德同于本经的三真实。发愿之后,法藏大士积功累德,第一句话就是住真实慧。这就是画龙点睛。极乐世界一切种种的殊胜庄严,都是真实慧所流露的,也就是说真实慧所成就的。
‘勇猛精进。一向专志庄严妙土’。‘勇猛精进’就是没有间断、杂乱,没有疑虑、畏惧,没有懈怠、停顿。‘一向专志’就是心志专一,心是专一、固定的,没有转变,没有悔改,一往直前。‘妙土’指精美绝伦的佛土,它的精美不但一切不能和它相比,并且它的美妙大家想像不到,赞不能及,所以称为妙土。如何来庄严妙土呢?粗浅的说,就是以很尊重的、很恭敬的,等等的美、等等的善来做装饰。法藏大士有种种的妙德,这个妙德是能庄严,能做庄严的事,所庄严妙土,是所庄严。法藏大士以本身的万德来装饰所建的妙土,所以国土具足庄严。再进一步说,极乐世界依正一切庄严,直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由于心土不二,自心清净光明即是国土清净光明,心具万德就是土具万德,所以法藏大士住真实慧,庄严国土,这才是真实庄严,这就是极乐世界的大根本。本经二十六品中,阿弥陀佛对十方来极乐礼供听法的大菩萨们说法:‘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满足诸妙愿,必成如是刹’。‘通达诸法性,一切空无我,专求净佛土,必成如是刹’。这两偈是弥陀宣说成就佛刹的关键,也等于开演怎样住真实慧庄严净土。第一偈说,首先要了达觉悟一切法,如梦、如幻、如响(回声)。这与《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是一味的,这就证明金刚般若是成就佛刹的根本。有了根本,再满足大愿,就决定成功。第二偈,首要通达一切法性,是第一义空无我,既没有人我,也没有法我。这和第一偈在根本上一样了。你所专志求得的清净佛土,也正是于诸法性中一切空无我,所以若能这样通达,这样志求,你才能圆满。所以人我法我俱空,才能迥脱根尘,灵光独耀,才能真正通达真如、实相,契悟法身。从这里可以流现一切。一切空无我,还在求净土,这是真实慧。明白了本体,又从本体起照用,这是真实慧。所以无我无人仍专志庄严净土是真实慧。总之一切无我是理,庄严佛土是事,虽然没有我,也没有土,可是仍然‘一向专志庄严’是理事无碍。佛国离相,不妨专志庄严;虽有种种妙相,可是即相离相,当体即空。永明大师说:‘建立水月道场,大做梦中佛事。’建立道场,只是水中之月;大做佛事,如同梦里空花。这样就事理无碍!空有双融,远离二边,契合中道,这样圆修、圆证,所以弹指圆成。所以说住真实慧,专志妙土,是大愿之本。从真实之体,才能产生真实的照用、真实之慧;安住于真实慧,才能如实显示真实之际。宝珠放光,首先照亮宝珠的本体。所以极乐世界的水鸟树林,一尘一香、一草一木都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的流现,无一不是一真法界,无一不是圆明具德,不可思议。
‘所修佛国。开廓广大’。‘开’就是开放,张开;‘廓’是开广空虚。‘开廓’,就是空广开阔。《往生论》说极乐世界‘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就是‘开廓广大’之意。虚空不可坏,不可烧,不被淹,所以究竟常存。‘超胜独妙’。《法华游意》说:‘妙是精微深远之称’(精彩、微妙、深入、久远)。《大日经疏》说:妙是‘更无等比,更无过上’。没有能比的,更没有比它更好的。《会疏》说‘超胜独妙’,不仅仅是广大,而且其中这一切庄严之事,佛身、国土、依报、正报,都是第一无比。超诸佛刹,是最为精美,所以故作‘超胜’。唯有极乐这一国土,最不可思议,所以叫做‘独妙’。《会疏》又列举了七件事,说明极乐世界的超胜独妙。现选出其中精彩的四项:(甲)‘佛身光寿,超过诸佛’。佛光无量,寿命无量,光中极尊,佛中之王,超过诸佛。(乙)‘名号利益,独出难思’。弥陀圣号名闻十方,十方诸佛都称赞,都劝其国众生,大家都念阿弥陀佛,可见弥陀名号‘独出’。十念必生,所以功德难思。(丙)‘往生正因,易修易获故’。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是往生的正因,任何智愚闲忙,男女老幼,都容易修,容易得到果,甚至五逆十恶,临终的时候,地狱恶相显现,此时忏悔,持名念佛,仍可往生,所以是‘易修’。真要修,信愿持名,十念必生,所以叫‘易获’。(丁)‘生后得果,太顿太高故’。往生以后得的果,太顿了,太高了。五逆十恶,临终十念,就能往生,就是不退,太顿了。带惑的、带罪业的凡夫,只要横生到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就是阿鞞跋致,就跟一生补处菩萨相当,故曰太高。善导大师说:‘四十八愿庄严起(极乐世界是四十八愿庄严而起的),超诸佛国最为精。’所以叫做‘超胜独妙’。
‘建立常然’。最初兴起是‘建’,最后成立叫做‘立’。‘常’,常恒,‘然’,就是这样。‘建立常然’指从初兴直到无尽的未来永远,就是这样了。‘衰’是衰退、衰弱。‘变’,改变、变坏。极乐世界建成了之后,永远不会衰退变坏。‘常然’。‘常’有三种:(一)本性常(凝然常),(二)不断常,(三)相续常。(一)本性常是法身,法身无生无灭,本来常住。(二)不断常是报身,因为报身是从法身所流现,所以也就没有间断了。(三)相续常,指应身,应身化现于这个世界,前一个应佛刚刚过去,又另显现出一个应佛,前后相续。善导大师《事赞》说:‘极乐无为涅槃界’,‘无衰无变湛然常’。这就是说极乐世界是法身常。至于密部《大乘密严经》也说极乐世界是常住不坏的,经文说:‘而依密严住’。密严是大日如来的国土,就是极乐庄严国。经文接著说:‘极乐庄严国,世尊无量寿。’这就是说,弥陀就是大日如来,密严国土,就是极乐世界。底下又说:‘密严净土,超诸佛国,如无为性,不同微尘。’密严国土就是大日如来(也就是阿弥陀佛)所显的他受用土,是为他佛受用的报身国土,是从法性上由大慈悲的愿力而建立的。这个净土跟法性土,跟常寂光土一样,没有无常的过失。《密严经疏》说:‘今此密严藏(国土),但于清净如来藏心之所现,故非微尘成。’经中说:微尘聚为世界,世界散为微尘(现代科学已经证实)。但极乐国土、密严国土,是如来清净藏心所显现,不是微尘所成,本来不是物质(所谓微尘,不是人们过去认为光线中照出空间小小的微点,那还是太大了。近代科学家发现微中子,他空间所占的区域等于一个电子的多少亿分之一,它可以透若干亿公里的钢板,因为它太小了,它弥漫在太空之中。就是宇宙大爆炸之后,就出现大量的微中子,微中子慢慢汇聚为世界。看来宇宙大爆炸的压力波,就是佛教所说三灾中最大的风灾)。密严、极乐都不是微中子这类东西所形成,而是如来清净妙心的显现,因此它‘建立常然,无衰无变’。
【于无量劫。积植德行。不起贪嗔痴欲诸想。不著色声香味触法。但乐忆念。过去诸佛。所修善根。行寂静行。远离虚妄。依真谛门。植众德本。不计众苦。少欲知足。专求白法。惠利群生。志愿无倦,忍力成就。】
本段大意:上一段住真实慧,成就妙土,超胜独妙,建立常然,是积功累德的总纲。本段开始是积功累德的详说,第一句就标出法藏大士庄严妙土是长期不懈,是经过无量劫的精进修持的。于长劫中积累培植种种具足功德之行,心中不起贪嗔痴三毒,也不贪著色声等六尘,一心所乐只是忆佛善根,念佛名号。忆佛念佛,自得心开,入三摩地,斯为第一。同时深入寂灭为乐的无上寂静、入无余涅槃的妙行,远离虚妄这个一切恶事的根本。以第一义谛的法门勤修万德的根本。念佛名号是善中之王,所以同于三世诸佛常修念佛三昧。不去计较种种苦恼的干扰,对于生活没有贪求,不追求安逸享受,厌恶名利,少欲知足。于所发誓愿,永远没有厌倦,坚决刚毅,得成于忍,如同忍辱仙人被歌利王诬蔑并节节支解,不起嗔恨。以下分句解释:
‘积植德行’。积是累积,一点一滴的积聚。植是种植,像种植树木,多年成林。‘德行’是具足功德的行持。这样积德修善,久经时劫,没有疲厌。‘不起贪嗔痴欲诸想’。在自己心中,贪、嗔、痴、欲(色欲、食欲),内心不起了。对于外尘,‘色声香味触法’,也不贪著,只是喜乐‘忆念过去诸佛,所修善根’。一切都放下了,心中所念、所忆,只是佛啊,所以这个很精进。《首楞严经念佛圆通章》:‘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华严经》:十地菩萨,每一地菩萨都不离念佛。本经《大教缘起品》说:‘去来现在佛佛相念’。
《观佛三昧经》说:‘尔时会中,即有十方诸大菩萨,其数无量。’(在说此经的法会中,十方来的菩萨,太多太多,不知有多少。)‘各说本缘’,每一位菩萨各个都说自己过去是怎么修成的。当然每人本缘不同,但有一个共同之处,都是由于念佛得道的。于是,‘佛告阿难,汝今善持,慎勿忘失……我与十方诸佛及贤劫千佛,从初发心,皆因念佛三昧力故,得一切种智’。以上《观佛三昧经》这段经文实是无上希有的殊胜开示,经义是:释尊告诉阿难尊者,你现应当好好的记住,千万不要忘记了。我释迦牟尼佛同十方诸佛以及娑婆世界在当前贤劫中的一千佛(释尊是第四佛,弥勒大士当来成佛是第五位,一直排下去,这一大劫里共有一千佛,所以叫做贤劫千佛。从弥勒大士起都是未来佛),所有这些现在与未来的佛最初发心,到得一切种智究竟成就,都是因得念佛三昧的大力。佛佛相念,佛佛道同,十方诸佛,贤劫千佛,都是如此。所以法藏比丘也是这样,但乐忆念过去诸佛,忆念他们所修的善根,忆念诸佛的功德。忆念佛德,于是感恩图报,要学佛之所行,依佛之所证,忆念不忘,这叫做忆佛。佛所修的善根之中,念佛是诸善中王,最为殊胜,我们要跟佛齐等的话,首先应当学佛,也要持名念佛。名字有万德,总摄一切善要,具足一切法门,所以在念名字的时候,只要心也在名字上,也就是忆念了一切佛的功德。
‘行寂静行。远离虚妄。依真谛门。植众德本’。这四句应一口气读下去。其中第二句是‘远离虚妄’,虚妄两个字很坏,不实就是虚,违反了真就是妄,虚假不实叫做虚妄。《圆觉经》说:‘虚妄浮心,多诸巧见。’虚假浮动的心又有多种巧见,好多心眼,好多花招,好多策略,这样的人‘不能成就圆觉方便’。《涅槃经》有句话很深刻:‘一切恶事,虚妄为本。’所以我们经中讲三个真实,所贵的是真实,所忌的是虚妄。虚假、浮夸、狂妄,都是妄,一切的恶事都是从虚妄所生。法藏大士,积功累德,首先是远离虚妄,就杜绝了一切恶事的根本。
‘寂静行’是如来所行的究竟清净的灭度法,是诸大菩萨趋入无余涅槃的妙行,寂静幽深,不是言语所能宣说。法藏菩萨住真实慧,远离一切虚妄,所以行的是寂静行。‘依真谛门’。‘谛’是真实不虚的意思,世间、出世间的道理,决定不虚妄的,叫做谛。大地山河,世俗认为是真实的有,认以为实,为了顺世俗迷情建立世谛,也称俗谛。智慧所见的涅槃,寂静、真实的理叫做真谛、胜义谛、或第一义谛。《智度论》说:‘佛法有二谛,一者世谛,二者第一义谛。为世谛故,说有众生。为第一义谛故,说众生无所有。’所以《金刚经》说,我灭度众生,这是世谛;而实无一众生得灭度者,终日度生,终日无度,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是第一义谛。‘依真谛门’,就是依胜义谛为门(能够通入到涅槃,所以叫做门),依靠第一义谛的门路,来培植众德的根本。例如《金刚经》说:‘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就是此处的‘依真谛门。植众德本’。修一切善法就是植众德本。植是种植,培植。‘德本’。‘德’是善,‘本’是根。在《教行信证》里说:‘德本者,如来德号(指佛的名号)。此德号者,一声称念(只要你念一句),至德成满(登峰造极的功德,就圆满了),众祸皆转(种种灾祸都消除转变了)。’刚才引证的《观佛三昧经》说:‘十方诸大菩萨皆依念佛得。’又释迦牟尼佛和‘十方诸佛及贤劫千佛,从初发心,皆因念佛三昧力故,得一切种智’就是证明。佛号就是德本,当代众生,念阿弥陀佛就是植众德本,发菩提心,老实念佛,就是‘依真谛门’,广植德本。华严玄门,一多相即,一就是无量,无量就是一。一句佛号,名具万德(万德都在一句佛号里面),名召万德(在持名时,所召唤来的正是弥陀多生多劫积功累德所圆满的至德)。蕅益大师说:‘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在五浊恶世所得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菩萨万德齐修证入涅槃,但万善之中,持名是善中之王,所以直指德本就是持名,因为华严境界一真一切真,一成一切成。
‘不计众苦。少欲知足’。逼恼身心的叫做苦。常说八苦交煎,这一切苦都不计较了。法藏大士发愿‘纵使身止诸苦中,如是愿心永不退’就是不计较这些苦。‘少欲’,《涅槃经》说,就是不多求。‘知足’,就是虽然少,我也不恼恨。《遗教经》:‘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没有贪求,也就没有恐怖与忧患。又‘有少欲者,则有涅槃。’倘若自己的欲望很多,对于世间还有种种贪恋,出离心还欠缺,焉能谈到涅槃。‘知足’,‘汝等比丘,若欲脱离苦恼,当观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稳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法华经》说:‘是人少欲知足,能修普贤之行。’可见对于‘少欲知足’万万不能轻视。‘专求白法’。《大乘义章》说:‘善法鲜净,名之为白。’所以白法就是白净的善法。专求善法、白净离过的法,来利乐群生,惠以众生真实之利,叫做‘惠利群生’。‘志愿无倦’。《普贤行愿品》大愿的末后都是‘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无倦’就是没有疲厌。‘忍力成就’。‘忍力’是指六度中忍辱度的力用。法住师说忍有三种:(一)安苦忍,对于世间违缘的事,能忍,能受。(二)他不饶益忍,对于别人违害损伤自己,也能忍受。(三)法思维忍,于法无分别,对于一切法远离分别,这样安住,是第三忍。三种都成就,称为忍力成就。
【于诸有情。常怀慈忍。和颜爱语。劝谕策进。恭敬三宝。奉事师长。无有虚伪谄曲之心。】
本段大意:对于一切众生,心中时常怀想的是大慈与安忍。对待别人是和颜悦色,即是经中的‘颜色常和’。爱语是四摄法之一,要摄受众生,要行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委婉善巧的良言相告。‘劝谕策进’,来劝说促进,帮他开佛知见,悟佛知见。自己是尽未来际,永远恭敬佛法僧三宝,尊重奉事师长,为师长服务。在奉事师长这句经文自然包括孝顺父母,父母正是‘长’。自己没有一点点虚伪谄曲的心,没有一点虚假、造作、恭维、奉承的心。所以《维摩经》:‘直心是菩萨道埸。’肇公注解说:‘直心者,谓质直无谄,此心乃是万行的根本。’《涅槃经》说‘一切恶事,虚妄为本’,可是质直无谄,是万行之本,两相对比万分重要。所以学佛不是要写论文,当佛学家,升座说法,而是要有真实修行,成为轨范,才是大丈夫事。
【庄严众行。轨范具足。观法如化。三昧常寂。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
这一段是法藏菩萨律已方面,也就是自觉方面的行持。笔者常说,对于自己生活享受、名誉地位的要求是越低越好,对于自身的觉悟则是越高越好。法藏大士要求自己具足福慧庄严,彻底觉悟,以身宏道,永作楷模(榜样),真是万世模范。本段的大意是:
‘庄严众行’。‘众行’表六度万行等一切行持。‘庄严’,《涅槃经
》说:‘二种庄严:一者智慧,二者福德。’所以‘庄严众行’,就是用福德同智慧来庄严自己的六度万行等一切行,也就是说,所有一切行中都包括了福智,都具足了福智。这表示大士的妙行成就。‘轨范’。轨是轨则,范是模范。由于所行,具足福智,所以言教都成轨则,所行所示,成为模范,所以说是‘轨范具足’。‘观法如化’。《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化’就是幻化。‘观’,我们常说作观、观想,其实观字很深,就是观自在菩萨的这个观字。离开一切情才叫做‘观’,‘观’就是智慧的另一个名字。观和想也是这样,有心的叫做想,离念、无心的叫做观。一般所谓观想,都不容易达到‘观’,只是想想而已。观和照都是高深的,想就是粗浅的。所以我们也知道五蕴皆空,但不能度一切苦厄,就因为你所理解的都在想的范畴里,他对于五蕴皆空,是想明白了,不是照见五蕴皆空。若是照见,就度一切苦厄了。所以‘观法如化’,就是照见一切诸法都同幻化,都是魔术师变出来的,还有什么可执著呢!‘三昧常寂’。‘三昧’就是正定。‘常’就是离开生灭之相的真体。离尽烦恼之相叫做‘寂’。由于照见一切都是幻化,在本体之上绝除名相,没有烦恼,不生不灭,住于常寂甚深三昧。‘善护口业’。三业之中,口业还是很容易犯的,所以要善于护持,主要就是‘不讥他过’。讥是谴责、诽谤。不要去讥笑别人的过失。口业不说别人的过失,实际是意业的不见他人过失。上品偈语末后一句是‘一切皆成佛’,《首楞严经》‘一切事究竟坚固’,这就是不见他人过失的根本。但也不等于是糊涂,一个人好,一个人坏,我一点也不知道。这些地方,有两句话很合适,‘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善于分别,而在第一义上没有动;在第一义上不动,还是善能分别诸法相。总之,都不是落在哪一边上,这才是中道。‘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律’就是戒律,‘仪’是仪则、仪式、仪轨。防恶止非的法叫做戒律,依止戒律而行动叫做律仪。《璎珞经》:‘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戒是根本,所以善护身业,严守净戒,作为人天模范。‘善护意业。清净无染’。由于智慧猛利,观想得力,三昧功深,正定常寂,复又善护身口,严持律仪,故能深达法源,从容中道,善护已念,清净无染。
【所有国城。聚落。眷属。珍宝。都无所著。恒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众生,住于无上真正之道。】
所有国城、聚落(就是乡村中的居民点)、珍宝,这一切一切都无所执著,这一切都可以经常拿来布施,这是财施;更重要的是法施,把布施、持戒、忍辱等六度的行来教导度化众生。这样殊胜的财法二施,连城池、聚落、珍宝等都可施人,唯乐以菩萨大法教导救度众生,正是无上殊胜自他兼利的大行。《会疏》说,‘教’是以道传人,‘化’是转恶为善,安住正道,建立大心,叫做‘安立’。‘真’是真实,没有迷妄。‘正’是于理无差,没有邪曲。‘道’,《华严大疏》说:(一)通至佛果故名道。(二)涅槃之体,无障无碍谓之道。所以道就是能达到涅槃的道路,也就是涅槃的本体。所以‘住于无上真正之道’,‘住’是安住,‘无上’是更没有能超过它的,在它之上的,‘真正’是真实契合理体,‘道’,能通到涅槃,并且就是涅槃,即使无量众生都得到教导与度化,能安住在无上真正之道,到涅槃彼岸,安住涅槃道果。
【由成如是诸善根故。所生之处。无量宝藏。自然发应。或为长者居士。豪姓尊贵。或为刹利国王。转轮圣帝。或为六欲天主。乃至梵王。于诸佛所。尊重供养。未曾间断。如是功德。说不能尽。】
‘由成如是诸善根故’,由于成就了这样的善根,‘所生之处。无量宝藏。自然发应’。福慧双修所得到的果实,自然福慧双圆,所以无量宝藏自然发应。‘宝藏’是储存珍宝的仓库,‘发’是开发,‘应’是应化,就是说无量储放妙宝的仓库感通化现,自然开发。这就是福报。他或是‘长者’(年高财富),或做‘居士’(居士过去也是很高的,守道自恬,寡欲蕴德,名为居士。不像现在,只要是佛教徒也可以称居士),‘豪姓’(指名门大族),‘尊贵’(指高官显吏),‘刹利’是王家贵族,或者是国王大臣,‘转轮圣帝’(有金银铜铁四种轮王,金管四天下)、‘六欲天主’(是欲界六天,一、四天王,二、忉利,三、夜摩,四、兜率,五、乐化,六、他化自在),乃至‘梵王’(是大梵天王)。由于菩萨所修无量功德,所以生生尊贵,德高望高,财富充足,并常能遇佛,都尊重供养,未曾间断,所以功德说不能尽。
【身口常出无量妙香。犹如旃檀。优钵罗华。其香普熏无量世界。随所生处。色相端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悉皆具足。手中常出无尽之宝。庄严之具。一切所须。最上之物。利乐有情。】
法藏大士身口常出无量微妙的幽香,香味很像旃檀(柱香)和优钵罗花(青莲花、红莲花),能遍熏到无量世界。他不论生在何处:长者、刹利、天界等等,都是色相端正庄严,
具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相好都是色法,都是来庄严显发佛身。《大智度论》说‘相粗而好细’,有相没有好就不圆满。轮王、帝释、梵天,他们也有三十二相,但是他没有好,于是相就不微妙。众生见到佛,能见到相,好则难见,因为众生眼观察不到这么微细。由此可见,相是粗的,好是细的,是不共的,是微妙难见的。法藏菩萨,在因地之中,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都具足,而且手中常出无尽之宝、供养之具,都用来利乐有情,普施众生。所以本经此处也显示了华严境界,在一只手里头能出无尽之宝、庄严之具、一切所须最上之物,无穷无尽,普作饶益,正显一中有多,小中含大,圆明具德,不可思议的华严事事无碍境界。
【由是因缘。能令无量众生。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由是因缘’。因为以上种种积功累德的因缘,能使无量无数众生,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能让无量的众生发菩提心,就是如来出现于世的目的,使众生能得真实之利。法藏大士于无量劫勇猛精进,积功累德,所得的妙果,也就是让无量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所以我们这些末法众生,现在能发起菩提心,都因弥陀大愿多劫教化的结果。经中三辈往生,都因发菩提心。此心殊胜,‘初发心时,便成正觉’,若能发起,实是大事因缘。
圆满成就第九
【佛告阿难。法藏比丘。修菩萨行。积功累德。无量无边。于一切法。而得自在。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
本品以前是法藏大士多劫所修的因。从本品起是大士无量胜因所感的圣果。一切誓愿都已圆满成就,这就成为本品的品名。本品开头这几句话,文字极少,可是描出法藏大士不可思议的功德成就。大意是:
这时候佛告诉阿难说:法藏比丘,修菩萨所修六度万行,广积种种功德,无量无边,于是就‘于一切法。而得自在’(对于一切所有种种的法,都通达自在,没有阻碍)。这句话意思很深。佛曾经这样说过‘我为法王,于法自在’。没有人超过我,控制我,我为法王,所以在法中自在,一切法中圆融无碍了。这是释迦牟尼佛对法藏比丘登峰造极、无以复加的赞叹。也就是说法藏比丘此时就同释迦牟尼佛一样,达到了诸法平等,自在无碍的无上觉悟。底下又紧接一句‘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这原表明法藏大士的无上成就,当然其中包括‘于一切法而得自在’,是无比的奥密,言语道断,所以不是语言所能通,心行处灭(心的作用达不到了,众生的心只是分别,都是第六识的作用,只要念起,便有分别)。现指出不是分别心所能了知的,所以人的妄心便不能为力了。这就是说法藏大士不是众生的凡心所能猜测。以下再把两句重点说明一下。
‘而得自在’四字的深义,还可以从《心经》中观自在菩萨的名号得到体会。‘自在’两字有很深密的意义,‘自’就是自性、自心的自。‘观自在’就是观照自心、自性在不在。什么叫做‘在’?宗门祖师说:‘罄然独存’。罄然就是百丈禅师的‘迥脱根尘’,从六根六尘中桶底脱落了,‘独存’就是百丈禅师的‘灵光独耀’。可证十方诸佛、历代祖师都是一个鼻孔通气。这个自性、自心,正如布袋和尚说是‘十方世界最灵物’,故称‘灵’。光明就是智慧,故称‘光’。孤立无侣,无一物可当情者,故称‘独’。寂然常照故称‘耀’。所以‘罄然独存’和‘灵光独耀’都是显示了自心的‘在’。所以观自在就是了了明心,了了见性。要在任何情况下,自心自性了了现前,不为一切所碍,那才是‘于一切法而得自在’。现在有些修行人偶尔也能想到自心自性,但是一转眼,就不知道哪儿去了,就被烦恼和世法牵著鼻子围著茅厕坑转。若真是了了见心,了了见性,这就是甚深般若,最彻底的般若,所以能照破五蕴,度一切苦厄,自在无碍了。所以应该以知有自心为因,知自心本不生灭,没有增减;一切时处观照自心是为因,所得的果,就是彻底恢复自心的明朗寂然常照,所以因果一如不可思议。
‘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这句话很重要,这句话也很好懂,但是‘佛学’越深的人往往越不懂。他不承认这句话,他大概认为别人可以不懂,他是佛学家,所以他都懂;他不但懂,还可以当裁判员,对于不顺眼的佛经,他可以说是假的,于是出示红牌,罚出场外。‘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同《法华》的‘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完全是一味的。两句在文字稍有出入,可是实义上完全没有两样。我们常读的开经偈最后一句:‘愿解如来真实意’,这句很好,表示众生当前的生灭妄心理解不了,所以祈祷佛力加被,让我能解。《法华经》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这个大事因缘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是要大家能够悟入佛的知见,但是佛的知见,经中说‘唯有诸佛世尊,乃能知之’。既是众生,现在所有只是众生知见,所以就要用慈悲喜舍中的舍字,你要舍掉自己的知见。许多人只是抱著自己的知见不放,根据自己的众生知见来评定批判佛的知见,他就永劫也不能懂了。所以要先舍掉你的众生情见。常云舍身容易舍见难,所以首先要在舍字上用功。常说‘但尽凡情,别无圣解’,就是说你先舍尽你的凡夫知见。譬如一只装满了浆糊的瓶子(佛教称为满器),你拿来装甘露,那是装不进的,必须把瓶中洗干净再说。《圆觉经》(圆觉也就是真如实相的另一个名称)说:‘未出轮回,而辨圆觉。’没有出轮回,仍是生死之中,你的心就是生灭心。在生灭心中,妄想是相续不断的,前一念灭,后一念生,老是生灭生灭不停,妄想不断,所以‘未出轮回’。在这种情况之下,要想辨别什么是圆觉,其结果只能是‘彼圆觉性,即同流转’。也就是说,你想辨认的圆觉实性,它就同你的妄想一样,也在流转了,所以你不能真实理解圆觉。以上《圆觉》经句,证明本经的‘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与《法华》的‘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这与教中所说:太末虫(微生物)处处能缘,独不能缘于火炬之上;众生心处处能缘,独不能缘于般若,完全一致。所以如来真实义不是众生在思量分别、语言分别的妄心中,所能理解的,因为如来的真实义,都随著你的妄心一起流转了。我们应知如来一切言教都是指月的标,如来指出见月的方向,切不可不要如来这一指,这叫做弃指认月,那就更难见月了;更不可执指为月,把如来的手指认成月亮,那就三世诸佛都含冤了。所以经教像是指路牌,做一个箭头,上写颐和园,大家按箭头方向一定找到颐和园,但决不可认为指路牌就是颐和园。又像地图,譬如几个朋友在我家中,想从地图找出巴黎在什么地方,其中有个眼睛好,首先发现了,他用手一指图上的巴黎并说:‘巴黎就在这里!’这位先生的话也对,也错。说他对,因为他所指确是图上的巴黎;说他不对,因为他和地图都是在中国北京黄念祖的居室之内,这里不是巴黎。
【所发誓愿。圆满成就。如实安住。具足庄严。威德广大。清净佛土。】
上段是法藏大士正报的成就,这一段是所摄佛土的成就,也就是依报的成就。段中大意是:过去所发的四十八愿,全部实现,所建佛刹是‘如实安住’。‘实’是实相,也就是真如,所以如实而住就是如如而住。极乐一切所有都是‘如如’(如同真如)妙境。国土遍摄十方佛国的胜妙,所以说‘具足庄严’。佛土一切庄严令人肃然生敬,这是‘威’。国中万物都使人增上,是为‘德’。国土一切都不穷尽,所以叫做‘广大’。弥陀另一名号是无量清净觉,所以所居佛土是清净国土,心土如一。‘圆满成就’。‘圆’是圆妙。‘满’是具足,一点没有欠少。‘成就’是实现、成功。《往生论注》说:法藏菩萨发四十八愿,今天都真实成功,已成了阿弥陀如来了。由于誓愿自然产生了神力,这是‘愿以成力’,由于你的愿出生了力量;‘力以就愿’,我的愿力就是来实现我的本愿。‘愿不徒然’,愿不是虚发,‘力不虚设’,所产生力量也不是虚设无用。愿必产生力量,力量就是要实现本愿,力和愿是相符的,是一致的,愿有多大,力量就有多大,使得本愿能实践能落实,所以法藏大士所发的四十八愿圆满成就。
‘如实安住’前已说过,即是如如而住。‘如实’的意思正同密宗的‘如实知自心’的‘如实’相同。密宗的要领是‘如实知自心’,如实的知自己的心。‘如实安住’、‘如实知自心’,两个‘如实’是一样的。但在本经更进一层,不但是知,而且是安住,也就是安住于自心,也就是安住于真实之际,也就是安住于诸法实相,也就是安住于法身。《往生论》说:极乐国中三种庄严入一法句,一法句者清净句,清净句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既然极乐身土就是法身,法身常住,三际一如。过去现在未来是三际,三际没有分别,打破了空间,这是法身境界。法身真常,所以极乐究竟的国土,叫做常寂光。
‘具足庄严’。法藏大士在发誓修习的时候‘于彼二十一俱胝佛土。功德庄严之事。明了通达。如一佛刹。所摄佛国。超过于彼’。又《国界严净品》:‘彼极乐界……具足庄严……微妙奇丽。清净庄严。超逾十方一切世界’。可见极乐乃广摄无量佛国的微妙庄严而成就,所以是‘具足庄严’;又是清净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的流现,心净则土净,所以‘具足庄严’。
‘威德广大’。可敬可畏叫做‘威’,可尊可爱就是‘德’。‘威’是威力、威仪,令人肃然起敬不敢放肆。‘德’是有德于人,令人尊爱。极乐国土香光音声都作佛事,饶益众生,一毛一尘都是圆明具德,所以有德。再者教化众生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折服,一是摄受。折服是威,摄受是德。并且在度生时,往往先须折服,才能摄受。例如与外道辩论,只有在折服他,把他说败了之后,才有可能摄受他作为佛教徒。‘广大’。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是‘大’。穷极本体、妙用无穷叫‘广’。‘广大’的含义,可以用近代语言来说明,那就是数学上的无限大,符号是‘∞’。无限大减去任何数仍是无限大,把它分为千分万分亿分,不管是多少份,每一份仍是无限大,因此它就不可穷尽。现在十方佛土中的如来都劝说自国人民往生极乐,这么四面八方永不停止往生极乐,极乐永远也不会容纳不下。极乐人民到十方去供养诸佛菩萨,所须供养之具,永远没有穷尽,就像‘∞’,怎样减,怎样分,结果仍是无限大。
‘清净国土’。经里头说,极乐世界‘清净庄严。超逾十方’,而清净也是佛号,汉译就称阿弥陀佛为无量清净佛。佛都无量,无量光、无量寿、无量清净、无量庄严,种种的无量。由于阿弥陀是无量清净,心净则土净,所以极乐世界是无量清净。再者极乐世界就是华藏世界,也就是密严世界。《金刚顶经》说:‘唯此佛刹,尽以金刚自性清净所成,密严华藏。’这就是说密严与华藏两个佛刹都是金刚自性清净,不是由凡物所成。又《密严法藏疏》:‘今此密严但于清净如来藏心之所现。’这说明密严国是由于彼土如来的清净如来藏心所现。所以极乐世界是清净国土。
【阿难闻佛所说。白世尊言。法藏菩萨成菩提者。为是过去佛耶。未来佛耶。为今现在他方世界耶。世尊告言。彼佛如来。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无生无灭。非过现未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去阎浮提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刹。有世界名曰极乐。法藏成佛。号阿弥陀。成佛以来。于今十劫。今现在说法。有无量无数菩萨声闻之众。恭敬围绕。】
本段大意是:阿难听佛说完以上开示,就问佛:法藏比丘成就菩提了,他是过去佛呀?未来佛呀?还是他方世界中的现在佛呀?世尊回答:‘彼佛如来,来无所来,去无所去。’(从没有所来的地方而来的,去是向没有所去的地方而去的。)这同《金刚经》‘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完全一致。‘彼佛如来’就是阿弥陀佛,是法身,法身遍一切处,处处是自家,本来是一体,怎么能说从哪里到哪里。灵峰大师《金刚经破空论》说:真如不能从自体以外一个地方到这里来,也没有自性以外另一个处所可以去,只是有缘则现。池水清凉了,天上的月亮就现出来,月亮也没有下来,水也没有上去。回头阴天了月亮又不现了,可是月亮始终是无来也无去呀。不是说看见月亮的时候,月亮就到水里来了,不见时月亮从水里又走了。根本没有来去,这就打破了空间。
‘无生无灭。非过现未来’。这就打破了时间。非生非灭这同于《涅槃经》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也就是《楞严观世音菩萨圆通章》‘生灭灭已,寂灭现前’。众生在妄,一念一念生灭不停。灭了生灭,所以说‘非生非灭’,但生灭灭已不是就断灭了,而是‘寂灭为乐’与‘寂灭现前’。《观音耳根圆通章》说:‘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得二种殊胜。’这就是禅宗常说的从冷灰中突然蹦出热豆。正当火灭灰寒的时节,偏偏从冷灰里头蹦出一颗热豆,这常用来譬喻禅宗开悟的情况。现在许多人火不灭,灰不寒,领了一队人热热闹闹扮神扮鬼,只是自欺欺人,大家胡闹一场。这一点很重要:要在一切能所都除消净尽了之后,连能灭所灭都尽了之后,这时才柳暗花明又一村,就别有天地。这个无生无灭,不是断灭,而是‘寂灭为乐’。‘寂灭为乐’四字是教眼。‘非过现未来’,现在大科学家爱因斯坦都懂了,他说,时间是人类的错觉。过现未来,只是因为有妄想,前一念就是过去,现在又有一念这是现在,底下还有一念跟著就要来,就是未来。离开妄念什么是过去现在未来!(入禅定的人,往往不知不觉好多天过去了。先师虚老山中静修,一次大雪封山,大家以为虚老怕是死了,大家用长竿在雪中探路,找到闭关的地方,大家敲引磬叫门,把虚老从定中惊觉了。开门相见,大家高兴极了,虚老说:你们这么远来一定饿,我这儿煮的芋头可以请你们吃。我煮上芋头,就打坐了。谁知打开锅盖一看,芋头长的毛,都长得好长了。多少天了,但只觉得是在片刻之间。)所以《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信心铭》最后一句‘无去来今’,没有过去,未来与现在。这就表示过、现、未三世,本来没有差别,都不离当人的一念。上面所说‘来无所来,去无所去’表示十方就在当下。世人所执的时空概念全部打破了。
以上所说是法藏大士所证法身理体,也就是本经的‘真实之际’,在这里可以充分看出本经与《金刚经》本无分别。弥陀成佛究竟了法身境界,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还有什么众生可度。可是理不碍事,在寂灭中正好广显大用,所以寂而常照,理事圆融,加以本愿无尽,所以要广施真实之利,普利众生。
‘但以酬愿度生’,这一句就表明了为什么从法身境界流现了体兼报化的极乐国土,只是为了酬愿度生。‘酬’是酬报。‘酬愿’,就是俗话说的还愿。俗说既然许愿就要还愿,也就是要实践自己的誓愿,所以要酬愿。四十八愿,愿愿都是为度众生,这个大愿成就,当然要酬愿度生。怎么度呢?所以‘现在西方……有世界名曰极乐’。‘现’有两个意思:(一)是指极乐世界是从如来的自性清净心所流现,这是‘现’字的意思。(二)是现在的意思,他现时正在说法。‘西方’。专指西方,是密宗指方立相、即事而真的无上殊胜密意。如《法华》所说,佛看众生的根机,‘随所应度,处处自说,名字不同,年纪大小(等等)’。佛已明说了,佛所说法是随众生根器利钝而有种种的不同,佛的名号寿量等等都是随著众生所能接受的水平而说。‘现在西方’就是指方立相,即事而真的殊胜方便。善导大师主张:娑婆众生妄心爆动,指方立相,尚未能专注,况无方无相耶?‘爆’,例如爆炸。众生的妄心,经常狂动,所以要指方立相,使能专注,所以《佛遗教经》:‘制之一处,无事不办。’道理都是一样的。《上都仪》说:‘要指方立相,住心取境,以凡夫系心,尚不可得,况离相耶?’因为众生的心十分狂乱,要使他的妄心先能专住一处,所以指定西方并建立坛城事相。这样来摄凡夫的心还做不到,你还光叫他离方离相,他怎么下手?并且密教五方佛,阿弥陀佛是妙观察智,也正好在西方,这都是密宗的概念。实际我们老说极乐遍一切处,哪里有定方。小小的地球是圆的,你一直往东走,后来就走回原处了。‘去阎浮提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刹’。《魏译》、《唐译》都是十万亿佛土佛刹,本经数位比《魏译》大一百倍。这里可以有两个解释:一个是佛是随著众生的根器不同,随宜而说,所以不同。(二)‘百千俱胝那由他’本来就不是具体指一个数,例如,百千三昧,不是说一百乘一千,而只是说许多三昧。例如,我们说千万人所不能及,‘千万’也不是一个死数—一千乘一万。所以两译数位不同也没有关系,何况方才说过空间只是妄执,还有什么距离可谈。总之娑婆极乐都在自心之内,经云:‘十方虚空生我心中,如片云点太清里。’说远说近都成戏论。所以《观经》说:‘阿弥陀佛去此不远。’莲池大师《疏钞》的话更好:‘分明在目前。’净土宗跟禅宗哪里有两样。什么十万亿、千万亿国土,只是‘分明在目前’就在诸位眼前。
‘有世界名曰极乐’。‘世’,代表时间,指过去、未来与现在这三世。‘界’,代表空间,指四方上下。时空相合,叫做世界。这个世界的名字是‘极乐’,梵语就是须摩提,可以翻译成安乐国、安养国、清泰国等等。《要解》说:‘永离众苦,第一安稳。’(永远离开诸苦,而且最极安稳)《疏钞》说:‘显至极之乐,非人天一切诸乐之比。’(是登峰造极的快乐,不是人界和天界所有种种快乐所能相比的。)所以这个国土叫做极乐。
‘法藏成佛,号阿弥陀’。法藏已经彻底觉悟究竟成佛,佛号阿弥陀。《弥陀要解》说:‘今云极乐世界,正指同居净土,亦即横具上三净土也。’又‘今云阿弥陀佛,正指同居土中,示生化身,仍复即报即法也。’《要解》的话,非常精妙,它说此处的极乐世界是指四土里面的凡圣同居土。但殊胜之处,在于它也同时横具(齐时并有),也就是同时也具有以上的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和常寂光土。这正是极乐世界最极殊胜的地方。《要解》又说:这里经文所说的阿弥陀佛正指佛三身中示现在凡圣同居土的示生化身佛,可是同时也就是报身佛与法身佛。佛有三身:一、法身,居住常寂光土(所谓居住,只是示现令众生可以理解的话,实际是身土不二)。二、报身,居实报庄严土。三、应化身,常示现在方便有余及同居土。又化身有两种,(一)示生化身,示现八相成道的佛身。(二)应现化身,应众生的机而示现的应化身。又可分为:(一)佛界化身,现佛界的身。(二)随类化身,示现与九界众生同类的身。本经正是示生化身,就是在西方同居净土,示现佛身的应化身佛。但应注意同时也就是报身佛,也就是法身佛。佛的三身就像摩尼宝珠,宝珠有珠体、珠光、珠的影子。珠体是本体,是法身;珠光是相用,是报身;珠的影子是全珠所显现,是化身,但是三个不相合离。所以佛的三身也像伊字三点,一就是三,三就是一。所以生到同居,你见到是化身佛,也即是见到报身佛、法身佛。你所居的国土是同居土,但它也横具上三土。所以极乐的同居功德殊胜不可思议。
‘阿弥陀’就是毗卢遮那,也就是大日如来。在《弥陀疏钞》里用密宗的道理来解释:五智成为五方佛,毗卢遮那在中央,表示法界体性智,其余四智现出四方如来,妙观察智就现作西方的阿弥陀佛—无量光、无量寿。《弥陀疏钞》的话:‘一佛而双二土也。’弥陀跟毗卢遮那就是一尊佛,兼领两个佛土—华藏世界、极乐世界。东密又说,阿弥陀佛就是大日如来。日本的兴教大师是密宗的大德,说是大日如来或名无量寿佛,因为不生不灭;又或名无量光佛,因为光明遍照。所以大日如来又名无量寿,又名无量光。大日如来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三字有无量的胜妙密意,无量寿、无量光、甘露王、无量清净,等等等等。而且阿弥陀三个字,每一个字都有无量的密意(拙著《大乘无量寿经解》写得较细,请大家参看)。《阿弥陀密释》(也是密宗的书)说:‘唱阿弥陀三字,灭无始重罪。’念这三个字,可以消灭你无始以来的重罪。‘念阿弥陀一佛,成无终福智。’专念阿弥陀这一佛,就成就了不可穷尽的福智。‘如帝网一珠’,就像帝释天宫中宝殿上宝网上的一个珠子。‘顿现无尽宝珠’,无量无边的一切宝珠都在一个珠中出现。所以‘念阿弥陀一佛,速满无边性德。’书中极赞专念阿弥陀佛的殊胜,很快圆满无边的自性本具的功德。这个《密释》的无上开示,大开诸佛的秘藏,显示持名一法总摄一切法的功德,只要专念弥陀,就可迅速圆满自性本具的无边妙德。这正是佛的知见,这不是众生知见。念佛的福、念佛的德,以及殊胜功用,‘唯佛与佛乃能究竟’,只有佛同佛才能彻底知道。若能了知很小的一部分,已经超凡入圣。一般只彷彷佛佛,迷迷糊糊,将信将疑,似懂未懂而已,因为这个法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成佛以来。于今十劫’。阿弥陀成佛到现在,一共有十劫了。这也是权说,若论实际,阿弥陀佛和释迦牟尼都是久远成佛了。《法华经》说,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都是无量劫前大通智胜如来没出家时的王子,他们本来是弟兄,后来都随父王出家了。释迦牟尼成佛以来,无量无边的尘点数的劫,是不可说不可说的多劫。阿弥陀佛同样早已成佛了,‘于今十劫’只是示现而已。‘今现在说法’,就直指当下了。‘今现在’,表示阿弥陀佛是现在佛,就在我们这个时候,正在给众生说法。再过多少年,有人读到‘今现在说法’,就是说在他正读经,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正在说法。‘有无量无数菩萨声闻之众恭敬围绕’。极乐世界本土有无量无边的圣贤大众,十方无量世界还有无量无边的圣贤到来礼觐听法,法会广大庄严,都围绕弥陀座下,恭敬听法。
皆愿作佛第十
【佛说阿弥陀佛为菩萨求得是愿时。阿阇王子。与五百大长者。闻之皆大欢喜。各持一金华盖。俱到佛前作礼。以华盖上佛已。却坐一面听经。心中愿言。令我等作佛时。皆如阿弥陀佛。】
本品是说,佛答阿难后,法会中有一王子与五百大长者,都以金华盖供献释尊,并愿自己成佛时,一切都像阿弥陀佛。
本段大意:佛说完了阿弥陀佛在菩萨因地当中,成就了所发弘誓愿海的时候,法会中有一听经的王子,名字叫阿阇,他同五百位年高德重、威望很高的大长者,听佛说法之后,都引发了空前未有的欢喜心,各各拿了一个金质的花盖到佛前礼拜供养。这五百零一人都是在家居士,他们共同行动,又带了同一的供品,可见他们是一同来的。他们把花盖奉献以后,就都回到大众中,在一旁安坐听经,这时每人心中发愿,愿我们成佛时,一切都同阿弥陀佛一样。文中是‘我等’,足见这是共愿。
【佛即知之。告诸比丘。是王子等。后当作佛。彼于前世住菩萨道。无数劫来。供养四百亿佛。迦叶佛时。彼等为我弟子。今供养我。复相值也。时诸比丘闻佛言者。莫不代之欢喜。】
本段大意:阿阇世王子等发起大愿,世尊马上就知道了,所以说我们的起心动念,如来悉知悉见,我们的心和佛心没有一毫一厘的间隔。佛当时就告诉在会的一万二千大比丘:王子等人,以后都要成佛。这也相当在大会中,为这五百零一人授记作佛。佛并对大家说:他们前世一直都修习菩萨的大行,安住于菩萨之道,经过了无数大劫,曾经供养过四百亿(亿最小是十万,最大是万万)佛,广种功德,今天又发起愿如同阿弥陀佛的殊胜大愿,所以都必定成佛。
末后佛再指出这些人与佛的宿缘:在迦叶佛住世的时候,他们是我的弟子,今天在法会上,他们供养我,这是再度相逢了。
当时会上一万二千大比丘听佛所说,没有一个人不替阿阇王子等五百多人欢欢喜喜。经中有三处应该重视:(一)是发愿。阿阇王子等才发愿我们皆如阿弥陀佛,马上就得到授记,将来一定成佛。(二)是因缘。过去生中在迦叶佛时,他们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现在又在法会相逢,又献供养又来听经,又进一步结缘。因为缘法很重要,佛也不能度无缘。当年佛在王舍城的时候,有三分之一人不但没有见过佛的面,根本没有听到过名字。佛这么样的威德,还有三分之一的人连佛的名都不知道,就是因为他无缘。(三)本法居士非常相宜。在《德遵普贤品》,文殊、普贤、弥勒之后,就是贤护等十六正士,都是在家菩萨。在本品中,听佛说完法之后,首先欢喜振奋来献供养,来发大愿,又是阿阇世王子等五百多在家人。正是表示净土法门非常适合于在家人。在家人就更需要这个,因为在家人有工作,有家庭,有负担,有好多事,还想靠禅定种种的其他的办法,就是行不通,所以在家人非常相契。
国界严净第十一
【佛语阿难。彼极乐界。无量功德具足庄严。永无众苦。诸难。恶趣。魔恼之名。亦无四时。寒暑。雨冥之异。复无大小江海。丘陵坑坎。荆棘沙砾。铁围。须弥。土石等山。唯以自然七宝。黄金为地。宽广平正。不可限极。微妙奇丽。清净庄严。超逾十方一切世界。】
自本品到第二十一品,主要宣演极乐的国土庄严。《往生论》的画龙点睛的妙语—极乐三种庄严(一佛、二菩萨、三国土)入一法句,一法句即清净句,即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所以极乐全部只是一清净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其中万事万物,一草一木,没有一样不清净;没有一样不是真实智慧—甚深般若的显现;没有一样的本体不是无为法身。法身无相无为,也无无相,也无无为,所以繁兴大用,现一切相。昙鸾大师《论注》说:‘相好庄严即法身’,全显事理无碍无上殊胜的离言境界。若专执法身无相,则未免仍偏于执理废事。因此,经中一切妙相,‘当相即道’(这是密宗言语);‘即事而真’,事相即是真如。而且事相体用一切圆融无碍,一毛一尘没有一样不是圆明具德,一一竖穷三际(串彻于过现未三世),横揽十虚(在空间遍一切处),一一都是不可思议。不能以情相见,不可思虑而知,所以处处事事无碍,处处是一真法界。这是我们在研读以下二十品经文前首先应当明白的。
本段大意:佛对阿难说:那个极乐世界,是无量功德所成就,所以国土庄严清净,具足一切庄严,永离种种苦难、三恶趣(鬼、畜、地狱)与魔恼的名字。众苦诸难恶趣魔恼,连个名都没有,何况有实。国中没有春夏秋冬、寒冷暑热、阴雨的现象,也没有海洋、河流、山陵、坑坎不平、荆棘、沙漠、铁围山、须弥山、土石所成的种种山,只是一片平坦整齐、广大无边、以自然七宝和黄金所成的大地。国土是妙中的妙,所以叫‘微妙’,华丽中的华丽,所以叫‘奇丽’。国土的清净庄严超过十方一切世界。以下再把重要文句详细解释一下:
‘无量功德具足庄严’。昙鸾大师《论注》说:‘从菩萨智慧清净业起,庄严佛事。依法性入清净相。是法不颠倒,不虚伪,名为真实功德也。’《论注》是说:法藏菩萨住真实慧,庄严佛土,所以说是‘菩萨清净业起,庄严佛事’。这两种说法是完全一致的。《往生论》又说,极乐三种庄严,入清净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现《论注》说:‘依法性入清净相’。法身即是法性身,也即是法性。法藏菩萨庄严佛土,是从法身理体显现清净国土,这也就是《往生论》国土庄严入清净句,即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正因本体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这是真实之际,‘不颠倒,不虚伪’,所以这样显现的一切事相,‘名为真实功德’,更没有任何另外的一法。盖离开了真实便是虚伪,所以真实功德就是‘无量功德’,自然也就‘具足庄严’。
‘诸难’又叫八难:(一)地狱难。在地狱中闻法很难。(二)畜生难。(三)饿鬼难。(四)长寿天难。寿五百劫,是色界四禅中的无想天。他的无想跟鱼在冰中冻了一样,一旦冰化鱼又能动了。(五)北俱卢洲,那儿佛不去,困难。(六)盲聋喑哑难。瞎子、聋子、哑吧,这都很难。(七)世智辩聪难。自命聪明的人都要警惕,如果你只是世间邪智,再加上能说会道,长于舌辩,会写文章,喜爱外道理论,不信出世正法,就属于这一类,要成道很难。(八)生在佛前佛后难。最后是生到不遇见佛的时候,很困难哪。
‘恶趣’,就是三恶道。‘魔恼’,魔能恼害人的身心,所以也叫魔恼。魔是魔罗的略称,也就是他化自在天中魔王波旬的另一个名字,这类鬼神有很大的魔力,能恼害修行人。
‘亦无四时。寒暑。雨冥之异’。‘四时’是春夏秋冬。‘寒’是大冷,‘暑’是大热。‘雨’是下雨。‘冥’是阴天。这些都没有了,那就永远在温和晴朗的天气之中。以上是天时。至于地理,也没有大小江海的惊涛骇浪、丘陵坑坎的蜀道难行,荆棘不生,沙砾绝迹,更没有铁围须弥土石等山,只是一片平坦方正的无边大地。须弥山是四大部洲的中心,铁围山是周边。日月围著须弥转,四天王天在这个须弥山的半腰,顶上是帝释所住的帝释天。须弥山以上还有色界天、无色界天,都在空中了。这是一般世界的安立情况。
但在极乐,须弥山、铁围山都没有了。在极乐世界‘唯以自然七宝、黄金为地。’地是七宝跟黄金所合成。‘自然’表示不是造作所成,不因安排而得,所以说是自然。这是由于修德有功,性德的自然显现。七宝的名称各经不同,这无所谓,这些宝只是打比方而已。因为极乐的美妙,世人无法想像,只好用世间的宝来作譬喻。本经七宝是:金、银、琉璃、水晶、琥珀、美玉、玛瑙。至于地的形态,则是‘宽广平正,不可限极’。‘宽’是宽阔,‘广’是广大,‘平’是齐平、平等,‘正’是正大。地平如掌,没有边际。因为它‘不可限极’,所以《疏钞》说‘分明在目前’。极乐世界的天时没有寒暑阴雨之别,一味是温和晴朗,大地上没有山河险阻,一片是平坦宽广,这都是由于法藏菩萨住真实慧,庄严佛土,所以心净土净,心平地平,心和一切皆和。正如昙鸾大师说‘依法性入清净相’,极乐众相都是依性而入,法性平等一味,无差别相,所以天时地形无有差别;法性广大无有边际,所以极乐国土不可限极;法性普具善美,穷微极妙,所以‘微妙奇丽,清净庄严’。‘妙’就是胜妙难思,‘微妙’就是妙中之妙、难思中的难思。‘丽’就是华丽,‘奇’是奇特,‘奇丽’就是独超无比的美妙和华丽。《观经》说,极乐大地是七宝所成,每一个宝里有五百色光,这些光就像花朵,像群星,像月亮,悬在空中。极乐世界美妙奇特,最重要之处在于整个极乐都是清净庄严。世间也有许多惹人爱恋喜悦的东西,如诱人情欲的邪香、郑卫之声的音乐、令人狂乱的流行舞蹈,令人心欢,令人中毒。但极乐国中一切景色令人心悦而无染著,境与心都是‘清净庄严’。清净是无染,庄严是具德;清净令人心静,庄严令人心敬。这就因为极乐国土是清净本性所庄严成就,所以微妙奇丽,清净庄严,超越十方一切世界。
【阿难闻已。白世尊言。若彼国土无须弥山。其四天王天。及忉利天。依何而住。】
说到这儿阿难就问了:彼国没有须弥山,那么四天王天、忉利天(在须弥山顶),在哪儿存在著?阿难是按这个世界的现况发问。
【佛告阿难。夜摩兜率。乃至色无色界。一切诸天。依何而住。阿难白言。不可思议业力所致。】
佛就反问阿难:我们这个世界,夜摩天(从夜摩以上的天住于空,叫空居天)、兜率天、色界天、无色界天依什么住啊?这些天界住于虚空并不依赖须弥山,你为什么认为必须依须弥山呢?阿难答:是不可思议业力所致。‘业’是造作,例如目前小学生在家中应做的功课练习,叫做家庭作业。俗话中事业的‘业’也是这个含义。行善的业叫做善业,作恶的业叫恶业。善业就有出生善果的力量和作用,恶业就有出生恶果的力量与作用,这就是业力。阿难是说,从夜摩天以上的诸天,不依靠须弥山能住于虚空,是因众生不可思议的共同业力所造成的现象。
【佛语阿难。不思议业。汝可知耶。汝身果报不可思议。众生业报亦不可思议。众生善根不可思议。诸佛圣力。诸佛世界。亦不可思议。其国众生。功德善力。住行业地。及佛神力。故能尔耳。】
佛就对阿难说:不思议业你可以知道嘛?你本身的果报不可思议。‘果报’,总起来说,是指过去所作的善业或恶业所感得的结果与回报。佛接著又说:‘众生业报亦不可思议’。‘业报’指业因与果报。《普贤行愿品》:‘由贪嗔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据《俱舍论》恶业势力最为强盛,虽世尊也不能遮免抑制。)所以,‘众生业报亦不可思议’。‘众生善根不可思议’。所以《大集经》说:‘众生之行不可思议,众生境界不可思议。’这两句话很深很深。临济禅师说:‘你欲识佛祖么?只你能听法的便是。’又说:‘每日多般用处,欠少什么?六道神光,未曾间歇。’六道神光: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能尝味、口能说话等等,都是神光作用,从来没有间断。这个是临济的语录中的精华。禅宗古德有一最精妙的偈语:‘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识得性,无喜亦无忧。’偈语是说:凡人的心总是随著外境而转动,这本是妄动,但是这能随外物而转动之处,实在是幽深奥妙。若能认清了这个转处,那就是随著流转而认识本性了,识了自家本性,当下虚空粉碎,大地平沉。虚空都碎了,还有什么叫‘喜’叫‘忧’。以上‘听法的便是佛’、‘六道神光未曾间歇’、‘随流识性’,皆直指众生的善根,实在是超情离见,不是思量分别之所能知。以上是宗门,若论教下,亦复如是。《法华经》说:‘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都成佛道了,所以同显众生的善根不可思议。
‘诸佛圣力。诸佛世界。亦不可思议’。《宗镜录》:有五种力不可思议,佛法威德力是五种力之一。佛力不可思议,故成就的佛土也不可思议。昙鸾赞叹极乐世界,‘光’作佛事怎么可以思议!‘水’作佛事怎么可以思议!底下都有,树影子也能作佛事,声也能作佛事,怎么可以思议呀!最后还有一句话,最重要,赞诸往生者‘不断烦恼,得涅槃分,焉可思议’!往生极乐的人没有断烦恼就得涅槃,这样的殊胜方便怎么能思议!这正是极乐世界不可思议中的不可思议。
‘其国众生。功德善力’。‘其国’,指极乐国。‘善力’,修善所得之力。往生众生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正助兼修,有种种的功德善力,于是可以安住在阿弥陀佛大愿大行大业成就之地。安住极乐就是‘住行业地’(住于弥陀行愿成就之地)。进一步据昙鸾大师说:见弥陀身相得平等身业,闻佛的名号得平等口业,遇见光知法得平等意业。住于如来身口意,这就是住于如来行业地。由于往生众生有殊胜功德善力,并且安住极乐学习弥陀所行,更加上导师阿弥陀佛的威神功德力,所以彼土不赖须弥山。
【阿难白言。业因果报。不可思议。我于此法。实无所惑。但为将来众生破除疑网。故发斯问。】
阿难禀白说:这个业因果报不可思议,我没有疑惑。极乐世界以无比殊胜的因,得无比殊胜的果,我没有疑惑。我是为将来的众生,替他们破除疑惑,代替他们提问。
光明遍照第十二
经中正在讲极乐世界依报、正报的种种庄严,这些庄严,都是事相,所以有人感觉净土法门跟《金刚经》好像是两回事。但《净修捷要》中‘托彼依正’(借彼土的依报、正报),‘显我自心’(来显明我自己的心)。所以种种依报、正报、无量寿、无量光、泉池宝树,都说的是自性,不是心外取法。所以先要有这个根本的认识,才是真正信入净土法门。
【佛告阿难。阿弥陀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诸佛。所不能及。遍照东方恒沙佛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若化顶上圆光。或一二三四由旬。或百千万亿由旬。诸佛光明。或照一二佛刹。或照百千佛刹。惟阿弥陀佛。光明普照无量无边无数佛刹。诸佛光明所照远近。本其前世求道。所愿功德大小不同。至作佛时。各自得之。自在所作不为预计。阿弥陀佛。光明善好。胜于日月之明。千亿万倍。光中极尊。佛中之王。】
本段大意:佛对阿难说:阿弥陀佛的神威和光明,在最尊贵中居第一位,十方一切诸佛都比不上。佛光遍照东方如同恒河的沙子一样多的佛刹,其余南西北三方与上上下下,也都一样是普照。倘若是化现的顶上圆光,可以是几由旬,或百千万亿由旬。至于诸佛的光明,近的照一二佛刹,远的照百千佛刹,唯独阿弥陀佛光明普照到无量无边的佛刹。诸佛的光明所照的远近,根据他前生求道时所发的愿的大小和种种不同,在成佛时各各自然得到不同的佛光的妙果。都是自然成功,不靠安排造作。阿弥陀佛光明贤善美好,超世间日月的光明千亿万倍。阿弥陀佛的光明在一切佛光中极为尊贵,弥陀实是佛中之王。
‘佛告阿难。阿弥陀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诸佛。所不能及’。‘威’是威德。‘神’是神妙、神采。阿弥陀佛的威神光明在十方的佛中最尊第一,所以佛的光明称为光中极尊,弥陀号为佛中之王。至于佛佛道同,‘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为什么出现了最尊和第一的差别呢?日本古德望西师回答得好,他说:‘常同常别。’经常是同,又经常是别。所以这四个字,道理很深。在我初学法的时候,常听见上师说‘于差别中解无差别意,于无差别中解差别意’。经常无差别是‘常同’,经常有差别是‘常别’。现打个譬喻,故宫珍宝馆有许多金器,我告诉你这些东西都是一样的,都是金的。这句话成立。又告诉你这是不一样的,这个是盆,这个是碗,这个是塔,这个是佛像。并且佛像也不一样,这是释迦牟尼佛,那是阿弥陀佛,有种种差别。这句话也成立。刚才我说是同,这话成立;现在又说不同,有差别,也成立,所以‘常同常别’。所以不同于形式逻辑,承认了同就不承认别,承认了别就不承认同。诸佛妙德相证是同;菩萨成佛各有愿力,所以随著本愿的内容不同成就自然不同。发愿有大小,所以光有胜劣。因为法藏大士在因中发愿就是要‘我作佛时。光明无量……绝胜诸佛’。所以成佛后,佛光最尊第一。法藏发这样大愿不是想我要拔尖,要超过一切佛。若有这类思想,那就是魔了。这是为度众生故,要给无量众生最大的真实之利,所以他需要光明无量。
‘遍照东方恒沙佛刹’。佛的光明,可以照东方印度恒河的沙子那样数不清的佛刹(三千大千世界是一个佛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就是十方(正有四方,四个犄角又四方,再加上下就十方),佛的光明都能照到。‘若化顶上圆光’。佛顶上圆光的大小呢,‘或一二三四由旬’(由旬这是个里数,是古代印度行军一天的里程。有的说相当于我们四十里、五十里、六十里等等。总之是五十里地左右)。佛顶圆光有的是一两个由旬、几个由旬,有的佛是百千万亿个由旬。佛的光明,有的照一两个佛刹,有的照百千个佛刹。唯独阿弥陀佛的光明是普照无量、无边、无数佛刹。诸佛光明所照远近,本于他前世求道的时候所发的愿的功德大小不同,‘至作佛时。各自得之’,所以愿不虚发。‘自在所作。不为预计’。等到得道成佛的时候,自然而然就这样形成了,不是事前设计安排的。‘阿弥陀佛。光明善好’,这光明之善,光明之好,‘胜于日月之明。千亿万倍’。所以他的光是光中极尊,阿弥陀是佛中之王。
【是故无量寿佛。亦号无量光佛。亦号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等光佛。亦号智慧光。常照光。清净光。欢喜光。解脱光。安隐光。超日月光。不思议光。】
‘是故无量寿佛。亦号无量光佛’,一直到最后‘不思议光’,出了十二种光的名称。这十二光名,也称十二光佛,总之都是无量寿佛的名号。在《首楞严经》这个大势至法王子和其同伦五十二菩萨一起来在佛前说,过去恒河沙劫以前(所以我们说十劫是示现,这个地方又一个证明)‘有佛出世’,名字叫无量光(你看无量光不是恒沙劫前就成佛了嘛)。‘十二如来相继一劫’,有十二个如来在一劫中相继成佛。‘最后佛名为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是从恒沙劫以前的无量光佛那里学到了念佛三昧,所以大势至菩萨是净土宗的初祖,是专纯修持名念佛的。
(一)‘无量光’。昙鸾大师(现在我们净土宗祖师里头遗漏了昙鸾大师和道绰大师,今后必须更正。)在《论注》里发挥净土宗玄旨,非常透彻,是称为大德。他还著有《赞阿弥陀佛偈》对于十二光佛,每佛他都作了一个偈子。赞无量光偈有:‘智慧光明不可量,故佛又号无量光,有量诸相蒙光晓,是故稽首真实明。’这四句话深有意趣。大师这个赞,契合诸佛的本心,指出光明的殊胜体性。我们不要把光明只看成是事相,应知光明就是智慧,智慧跟光明是不二的。为什么可以这么说呢?这个无上殊胜的妙义,可以从《首楞严经》得到理解。经中《观音圆通章》说:‘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闻复翳根除,尘销觉圆净,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经中大意是,从耳根这一根返闻自性,达到本源,所有六根同时都得解脱。恢复了闻性,如幻翳的六根顿然销除,外面的六尘同时销灭,显现了圆净的本有的觉性。清净达于极度,本有的光明自然显发,寂而常照,含容十方虚空。)这一段经文说明了恢复闻性,六根解脱,尘消觉净,净极光通,全部显示了智慧与光明的不二和两者的妙用。以下几句经文更有帮助:‘尘垢应念销,成圆明净妙,余尘尚诸学,明极即如来。’智慧与光明都登峰造极即是如来。根据所引《首楞严经》文,我们可以理解昙鸾大师偈中‘智慧光明’之义。下说‘不可量’。由于众生六根六尘都成障碍,因此一切都有限制,都是有碍。佛是根尘俱消,觉性圆满,所以一切无碍,不能局限,无法称量!所以说无有量,所以佛号无量光。凡是有量的一切根心世界都因佛光而能开晓,‘是故稽首真实明’啊。这个明称为真实明。所以我们看古人的东西,一个字都不能放过。‘真实明’是说这个光明就是真实,所以要礼敬。本经的特点就是三个真实:真实之际,真实之慧,真实之利。这里昙鸾说的真实明,佛光也是真实。由此可见极乐的依报正报是纯一真实。
前头讲过弥陀的本愿‘一切皆成佛’,所以光明就是真实就是佛。宋大慧禅师说:‘只以此光宣妙法,是法即是此光明,不离是光说是法。’极乐世界一切都可以令人增长善根,都可以做佛事。国中万物放香,香可以做佛事。菩提树影能令见者得三种忍,都是在做佛事。可见极乐一切都有妙用,但是唯有光明的妙用无穷。十二光佛都是显示佛光的妙用,佛光是光中极尊,佛是佛中之王。可见佛之功德远胜余佛也,因佛光妙用超过一切。《礼赞》说:‘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唐玄奘大师所译阿弥陀经叫做《称赞净土佛摄受经》,经说:‘彼如来(阿弥陀佛)恒放无边妙光,遍照一切十方佛土,施作佛事。’以上引证,足证极乐主要是以光明摄化众生,施作佛事,正与禅宗大慧禅师的‘只以此光宣妙法’完全相合。下一句:‘是法即是此光明’,正显是法与光明本来不二,即智慧与光明不二。‘是法’,指真如与诸法实相,即是真实之际。昙鸾大师称无量光为真实明,真实明就是本经的真实之慧,是真实之际所发的光明,所以光明就是智慧。‘不离是光说是法’。‘是光’指佛光,清净本体所发的光,不离这个光明来说真实之法。光明是真实之际的照用,本体的照用就是真实之慧,显示光明与智慧的不二。‘只以此光宣妙法’就正是惠以真实之利。正显本经的三真实。本经中说:佛光照到的人‘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又‘遇斯光者。垢灭善生。身意柔软。若在三途极苦之处,见此光明,皆得休息,命终皆得解脱。’又《观经》说:‘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都是给予众生真实之利。所以昙鸾大师偈中说‘有量诸相蒙光晓’。因为这是智慧光明不二的真实明,所以能开晓诸有中一切的相。偈中的‘开晓’,在此处是显现的意思。至于众生,也是诸有中一切相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的意思,简浅的说就是开示众生明悟本源。这就是一切众生蒙光晓的真实之利,因此明晓了达真实之慧。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说:一个众生如果遇见弥陀如来的光,意业上的种种缠缚都可解脱了,‘毕竟得平等意业’。将得到如来究竟的平等意业,也就是自己与佛心心相印了。这就是遇见佛光所得的利益。所以昙鸾大师最后要‘是故稽首真实明’,要向佛光顶礼了。
(二)‘无边光’。许多古德把‘边’字解释为边际。‘无边’乃是显示佛光普照、广大无边的意思。唯昙鸾大师高出一著,把‘边’字解成‘二边’、‘边见’的边。昙鸾大师赞佛偈中:‘解脱光轮无限齐,故佛又号无边光。蒙光触者离有无,是故稽首平等觉。’昙鸾大师用解脱来注解无边是比其余的人都殊胜。解脱是涅槃三德(法身德、解脱德、般若德)之一。法身是人人本具,但因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不能契合实际,了解真如之法本来不二),不觉起念,于是堕在无明,辗转成为无量烦恼与缠缚。现要解脱,返本归元,认识本有的法身,就须清除一切差别,远离两边,合于中道,契会真如。因此解脱正显离边绝待,所以昙鸾大师用十二光中解脱光来显明‘无边光’的深义。这是第一层,以下还有。‘轮’是圆具之意,例如自行车的轮子,轮是圆的,轮中装有许多根轮条,少了几根条你就不好用了。所以‘轮’是表示圆具,具足。所以解脱光轮,就说明解脱德的圆满具足。‘无限齐’。‘限’是局限,‘齐’是同样,所以‘无限齐’是没有局限,也没有能跟他同等相比的。没有局限所以称为‘无边’。这是第二层涵义。赞中第三句‘蒙光触者离有无’。有是一边,无是一边。人都在边见之中,要不就说有,要不就说无。可是佛光一照,就离开了有无两边,离开了一切边,边和中也都离了,一切不二,契合中道,究竟解脱,所以称为解脱光。这才是无边光的殊胜本意。这也就是《论注》所说:蒙光一照,得到阿弥陀佛的毕竟平等的意业。平等之中当然就没有一切边见的差别了。末后赞云‘是故稽首平等觉’。‘平等觉’就是指阿弥陀佛。汉译的《无量寿经》就称为《清净平等觉经》,所以无量清净平等觉也就是阿弥陀佛的名号。觉就是佛,汉译的本经称阿弥陀佛为无量清净佛,又称为无量清净觉。所以无量清净平等觉就是无量清净觉,就是无量寿佛,就是阿弥陀佛。昙鸾大师这四句偈,粗浅的大意:无边光者就是远离开一切有无等等的边,而得解脱,圆满具足,就是圆证涅槃三德中的解脱德。这个光的妙用是没有局限,一切光都不能同它相等,相比。凡是蒙受此光照触的人都离开有无等边,得到解脱的真实利益。所以我顶礼无量寿佛—平等觉。
(三)‘无碍光’。昙鸾大师偈:‘光云无碍如虚空,故佛又号无碍光,一切有碍蒙光泽,是故顶礼难思议。’‘无碍’是自在无碍的意思。没有障碍,才能自在;相反,处处都受抵制,都有约束缠缚,便没有自在了。世间最无碍的是虚空,阿弥陀如来所放的光或云(云状的光)也都同虚空一样,没有任何障碍,所以佛光又号为‘无碍光’。本师释尊说:‘我为法王,于法自在。’所以佛光,一切无碍。众生在迷,在缠缚之中,处处都是障碍,这些有碍的苦难众生,若能蒙受佛光的照临,都受佛光的恩泽,消除障碍,足证佛的悲心愿力、佛光的妙用,都不可思议,所以我应顶礼。
(四)‘无等光’。见唐宋两译,魏译是‘无对光’。‘对’是对比,‘等’是等同,都有相等相同的意思。无等与无对只是译者用字的不同,所以可以引用昙鸾大师赞无对光的偈语。偈子是:‘清净光明无有对,故佛又号无对光,遇斯光者业悉除,是故稽首毕竟依。’佛心清净,所以佛光清净。佛的清净的光明,没有任何其他光明可以相等和对比的,所以称为无对光。没有对等,这是绝待,就没有对待了。用语言文字来解释绝待,是说不清楚的,勉强说有点像世间用语中的绝对。绝对,那就没有对待的了。可是大家要知道,你说个绝对早己是相对了,绝对跟相对就是一对,它就有对了。这是语言达不到的,这些道理只有自己真实用功,真参实究。‘从门入者,不是家珍’。大家所看到所听到的,都是从眼耳等门进来的,这不是你自家的珍宝。《首楞严经》佛问文殊:你是不是文殊?文殊大士答:‘我真文殊,无是文殊,若是文殊,则二文殊。’这个意思绝待了。文殊菩萨说:我真文殊,没有什么叫是文殊,倘若是文殊,那就有两个文殊了。真文殊,没有什么是不是,说是说非,早是落二落三。所以无等光,没有对待,正显本经的真实之际。
(五)‘智慧光’。昙鸾大师在无量光佛偈中已指出‘智慧光明不可量,是故稽首真实明’。赞无量光为真实明,显明佛光是从真实本体所发的光明,佛光即是真实之慧,所以智慧光明本来一体无二。这方面前已宣明,所以在本偈中,只赞智慧光的妙用。偈说:‘佛光能破无明暗,故佛又号智慧光。’因能破无明的只有智慧,佛光既能破除众生无明心垢,所以称为智慧光。唐代高丽大德憬兴说:‘光从佛无痴善根心起,复除众生无明品心,故智慧。’憬兴师说佛光从清净心所起,又消除众生无明,所以是智慧。佛光具有消除众生根本无明的妙用,真能给众生真实之利,所以阿弥陀佛赞为光中极尊、佛中之王。
(六)‘常照光’。见《宋译》,《魏译》是‘不断光’。净影师说:‘常照不绝,名不断光。’足证《宋译》的常照光就是《魏译》的不断光。昙鸾大师偈:‘光明一切时普照,故佛又号不断光。’赞佛光明在一切时中,光明普照,没有间断,没有遗漏。妙光普照,妙用常存,大恩大德,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七)‘清净光’。昙鸾大师说:‘道光明朗色超绝,故佛又号清净光,一蒙光照罪垢除,皆得解脱故顶礼。’大师称佛光是道光,当然远远不是凡情的俗光,火、珠、日、月等等。这是由于道而生的光,与道一味的光,所以明朗,并且妙色超绝,超过一切世间,所以称为‘清净光’。大师又说,这光只要一照到你,罪垢就消除了,都能得到解脱呀,所以我顶礼阿弥陀如来。所以《往生论》说‘极乐世界三种庄严入一法句’。一法句是什么?清净句。清净句是什么?就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所以这清净光就是清净句,就是法身,也正是我们的自心,所以才能有如是不可思议的妙用。
(八)‘欢喜光’。昙鸾大师偈:‘慈光遐被施安乐,故佛又号欢喜光。’遐,是远,是广。由佛慈心而生的光,能普遍照到无极的远方,能把安乐普施一切众生,众生得到安乐皆大欢喜,所以又号欢喜光。
(九)‘解脱光’。见《宋译》,《魏译》只有‘无称光’。从昙鸾大师赞光偈可以看出,无称光的实德,即是会本所选《宋译》的解脱光。赞语说:‘神光离相不可名,故佛又号无称光。因光成佛光赫然,诸佛所叹故顶礼。’‘神光’是赞佛光神妙,凡情是无法推测。神光本是光,但神光是离开相。光离开一切相正显即相离相,当相即道。这个是密宗的道理,当相即道,即事而真。不需要除去一切事才是真,事就是真。这同《首楞严经》‘一切事究竟坚固’完全一致,事相并非虚妄,而是究竟坚固。一切事都究竟坚固,正与本经的‘一切皆成佛’同是一真法界,无上大圆满境界。这样的妙光,它的妙德,无法安名,无法称赞。阿弥陀佛的成就,正因如是离相的妙光,所以昙鸾说‘因光成佛’。如是妙光炳赫虚空,十方诸佛都同声赞叹这样不可思议的光明,所以昙鸾由衷发出愿向光顶礼。
大师的赞语也正切合《宋译》的‘解脱光’,解脱德是涅槃三德,只有当相即道,才能不为相累,真正离了相。必须即事而真,才入如来智海,触目菩提,‘因光成佛’,正显智光妙用,照见五蕴都是第一义空,烦恼即菩提,究竟解脱。由般若德而解脱德,恢复本有法身德,圆证无上菩提。正是因光成佛。乃知此光正指解脱德,修德功圆,究竟成佛。可见《宋译》中‘解脱光’正与《魏译》之‘无称光’不二。佛光离相,指出事理之本体;因光成佛,显出解脱光的妙用,所以经中说,赞佛光明,至心不断,即可往生。
(十)‘安隐光’(即安稳光)。见《宋译》,在《魏译》中是‘炎王光’。昙鸾大师偈中是‘光焰王’。《唐译》是‘光照王’。昙鸾大师赞:‘佛光照耀最第一,故佛又号光焰王。三途黑暗蒙光启,是故顶礼大应供。’魏唐两译与昙鸾大师赞中,这个光的名字中都有一个王字,大师赞中又说‘佛光照耀最第一’,正显弥陀光明是光中极尊,乃光中之王。所以称王的原因,就在于最难救度最极苦痛的三恶道众生,在恶道之中蒙光启发,离苦得乐,成就菩提。这是十方诸佛度生大愿登峰造极的地方。显此光德,所以《宋译》此光用安稳为名。脱离三恶道,往生极乐,无有诸苦,但受众乐是安;在彼国中寿命无量,证不退转,一切外缘莫不增上,决定解脱,因光成佛,万修万去,万去万证,极安极稳。足证弥陀悲心、愿力、智慧、方便,圆满究竟,超胜一切,光中极尊,佛中之王。
《宗镜录》说:‘安隐快乐,则寂静妙常。’既寂静又妙常,是寂而常照。既妙常又寂静,是照而常寂。可见‘安稳光’正指常寂光,所以魏唐等译光名中都有王字。常寂光是法身弥陀的妙德,所以能令三途众生蒙光离苦,向道众生因光成佛。
(十一)‘超日月光’。昙鸾大师‘光明照耀过日月,故佛号超日月光。释迦佛叹尚不尽,故我稽首无等等。’《超日明三昧经》中说,太阳的光能照一切有形,生长天地万物,但不能照无形……不能照明人的本心。太阳来了,黑暗取消了,看见东西了。但是自心是什么?自己不知道。在这方面太阳就没有用了。超日明三昧能普照十方,一切不能障碍。对于欲界、色界、无色界和六道有情,都能彻照,令明本心。超日光三昧尚且是这样,何况弥陀光明超越一切,具足一切三昧,所以佛光就号作超日月光。
(十二)‘不思议光’。见唐宋两译,《魏译》为难思光。昙鸾大师说:‘此光除佛莫能测,故佛又号难思光。十方诸佛叹往生,称其功德故稽首。’不思议光,偈中指出,佛这个光明除了诸佛之外,大菩萨也不能测。所以本经说:‘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正是不可思,不可议。例如佛的他受用实报庄严土,各地菩萨所见不一样,所现不一样。至于佛的自受用实报土,一切菩萨都不能知。这个光除了佛之外,一切大菩萨莫能测,无法思考,不能宣说,所以称为‘难思光’。这个光,即是唐宋两译的‘不思议光’,不思议就是不可思议。我们《阿弥陀经》的名字就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又《鼓音声王陀罗尼经》,当时法会上‘十方恒沙诸佛,皆共赞彼安乐世界所有佛法不可思议,神通现化,种种方便不可思议。若能有信如是之事,当知是人不可思议,所得业报,亦不可思议’。这给我们现在能信净宗的人一个证明,一个授记。你只要信,你就是不可思议,你所得的果报也不可思议。以凡夫身,到极乐世界,就是阿鞞跋致,这真是不可思议。这也就是不可思议的果报。因为这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对于这样难信之法能生信心,所以就有这么大的功德。念一个佛名,一切佛就护念。念佛的人,佛就护念,大势至菩萨首先护念,阿弥陀佛派二十五位菩萨来护持你。再有一句最极重要与殊胜的话—《弥陀要解》中蕅益大师说:‘行人信愿持名,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故亦曰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大师是说,行人如果能够深信切愿持念佛号,你就把佛的功德全都摄受过来了,成为你自己的功德。佛的功德全部摄入成为自身功德,自己就具有弥陀的功德,所以说念佛时即成佛时。这正是不可思议功德之利,就是本经中所说的‘惠以真实之利’。所以印光大师称赞《要解》说:‘理事各臻其极(说理说事都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为自佛说此经来第一注解……纵令古佛再出于世,重注此经,亦不能高出其上。’大师说古佛再来亲自注解也不能比《要解》再高了。印光大师真是蕅益大师的知音。所以大家如果真正发无上菩提心,就请多多参研《弥陀要解》。常看看,如教修行,定在‘不思议’光中,全摄阿弥陀如来不可思议功德,成为自己的功德。
【如是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其有众生。遇斯光者。垢灭善生。身意柔软。若在三途极苦之处。见此光明。皆得休息。命终皆得解脱。若有众生闻其光明。威神功德。日夜称说。至心不断。随意所愿。得生其国。】
经文大意:上面说的十二种殊胜妙光,普遍照耀到十方一切世界。佛光虽在十方世界中平等的普照,但能见到佛光的人,仍是十分希有的,所以经说‘其有众生。遇斯光者’。佛光普照,为什么众生有遇,有不遇呢?可以打个譬喻,例如常用的收音机,广播电台播送节目的电磁波遍一切处,东西南北各方都能收到,但是收音机的天线、各种零件出了故障,或没有调好,甚至只有一根线的接触不良,就会收不到。电磁波譬喻佛光的常照遍照,收音机有故障譬喻众生没有遇光。如果遇到佛光,你就尘垢消灭,善根增长,所以经中说‘垢灭善生’,并且‘身意柔软’。我们这个世界的人刚强难化,情见牢固,宁可舍命也不舍见,十种见惑,根深蒂固,对于佛陀超情离见的教化,不能信受,所以变成柔软就好教化了。倘若在三恶道里最极苦痛地方,‘见此光明。皆得休息’。更重要的是‘命终皆得解脱’,在这一期受苦的寿命终了之后,都可以立即得到解脱。否则三途一报五千劫,何日才是解脱时!所以众生若能闻知十二光佛的殊胜光明,以及光明能令众生破暗生明、除障解缚、顿脱生死、证三不退的威神功德(利人为功,归已为德,弥陀内证无上果觉的实德,故能外施究竟解脱的实益),听到之后‘日夜称说’,以至诚的心相续不断,‘随意所愿。得生其国’,随你本人的意愿都可以往生极乐世界,所以赞叹光明也可以往生。
寿众无量第十三
【佛语阿难。无量寿佛。寿命长久。不可称计。又有无数声闻之众。神智洞达。威力自在。能于掌中持一切世界。】
佛对阿难说:无量寿佛命有多久,没有方法能说,不可以称量,不可以计算,数目太大,电子电脑也算不出。还有声闻之众也无数,这些声闻都‘神智洞达’。‘神’,神通,‘智’,智慧,‘洞’者,贯通;‘达’者,通达。并且都威力自在,能够在手掌里头持放一切世界。以上这一小段经文包括两个内容:一个是佛的寿命无量。头两句就是‘寿命长久。不可称计’。因为佛是法身,就三际一如了。没有什么叫过去、现在与未来,过、现、未是一样,那既然过、现、未一样,未来即是现在、即是过去,过去即是未来、即是现在,这个时间就打破了。所以爱因斯坦就明白了时间是众生的错觉。实际是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佛证无生,既然无生,当然也就没有与‘生’对立的‘灭’。佛的法身是这样,从法身所现的一切圣众也都无灭,也就是寿命无量。又佛的无数声闻弟子都‘神智洞达’,他们具有神通智慧,透彻通达事理,并且‘威力自在。能于掌中持一切世界’。这样无比的自在威力,能在一个手掌之中握持一切世界,极显这个极乐世界不可思议。《维摩诘经》中‘菩萨以一佛土众生置之右掌,飞到十方,遍示一切,而不动本处’。这就是说,菩萨能把‘一佛土’即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全放在自己右掌之中,飞到十方佛国,显示给其中一切众生。菩萨虽在十方宾士说法,可是并没有离开本处。这又打破了众生的空间概念。《维摩经》同显一掌中持一切的不可思议境界。
【我弟子中大目犍连。神通第一。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星宿众生。于一昼夜。悉知其数。】
佛又说,‘我弟子中大目犍连’,在弟子中是神通第一。‘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星宿众生’,有多少星星,有多少众生,目犍连在一个昼夜之内全部都数清楚,都知道它们的数目。
【假使十方众生。悉成缘觉。一一缘觉。寿万亿岁。神通皆如大目犍连。尽其寿命。竭其智力。悉共推算。彼佛会中声闻之数。千万分中不及一分。】
假设十方的众生,都成缘觉,每一个缘觉都有万亿岁的寿命,神通都同大目犍连一样。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头,都竭尽他们的智力来推算极乐世界有多少声闻,仍是算不清,所计算出的数,达不到实际数目的千万分之一。
【譬如大海。深广无边。设取一毛。析为百分。碎如微尘。以一毛尘。沾海一滴。此毛尘水。比海孰多。阿难。彼目犍连等所知数者。如毛尘水。所未知者。如大海水。】
譬如大海,它的深和广都是没有边的。再假设把一根毛分成一百份,把它碎为微尘,拿一个小毛尘,去大海中沾一点水。这一滴水,跟大海水比,哪个多?哪个少呢?佛就告诉阿难,‘彼目犍连等所知数者’,因为十方众生都假设成为目犍连,所以佛称为‘彼目犍连等’。这样多的目犍连,这样竭尽寿命与智力来计算,所知道的数,就是毛尘上那一点点水,所不知道的是大海水。
【彼佛寿量。及诸菩萨。声闻。天人。寿量亦尔。非以算计譬喻之所能知。】
以上显示了极乐国中佛寿无量、声闻之数无量。本段表明,国中菩萨声闻天人都是寿命无量。凡夫往生到极乐的凡圣同居,没有断惑还是凡夫,这就称为‘天人’。‘声闻’也是如此,极乐国中都是大乘菩萨,哪里来的声闻,这是根据他断惑的程度,倘若先断了见思惑,这时的水平等于声闻,也就叫做‘声闻’。国中从菩萨到天人也都是寿命无量,‘非以算计譬喻之所能知’。凡夫若能带惑往生,一到彼土,就不退转,再也不退了。在这个世界,都是进进退退,甚至‘进一退九’,进了一步,退下九步。到了极乐世界既不退转,又是寿命无量,他不成佛,成什么!老不退转,老活著,那不就决定是即生成佛嘛!
宝树遍国第十四
【彼如来国。多诸宝树。或纯金树。纯白银树。琉璃树。水晶树。琥珀树。美玉树。玛瑙树。唯一宝成。不杂余宝。或有二宝三宝。乃至七宝。转共合成。根茎枝干。此宝所成。华叶果实。他宝化作。或有宝树。黄金为根。白银为身。琉璃为枝。水晶为梢,琥珀为叶。美玉为华。玛瑙为果。其余诸树。复有七宝。互为根干枝叶华果。种种共成。】
在彼佛国土极乐世界,有种种的宝树。‘或纯金树、纯白银树、琉璃树、水晶树、琥珀树、美玉树、玛瑙树’,是单独一宝所成,没有掺杂其他的宝。极乐世界的树,美好到无法形容,只有拿宝来作比方。还有两种宝、三种宝、以至于七种宝转换共同合成,根茎枝干是某一宝所成,华叶果实就是其他的宝变化所作。例如,有棵宝树,黄金做根,白银做树身,琉璃做枝,水晶做梢,琥珀做叶,美玉做花,玛瑙做果。其余的树又另有七宝,互为根干枝叶华果,组成种种不同形色的七宝树。余经七宝之名称与本经稍有不同,但亦不必分别,总之七宝直是无上微妙的一宝,就是弥陀与读者本人的心宝。
【各自异行。行行相值。茎茎相望。枝叶相向。华实相当。荣色光曜。不可胜视。】
上段介绍宝树的实质,本段是宝树的排列。‘各自异行’,各自成一行。‘行行相值’,就好像现在咱们练操,大家排成一个队伍,你横著看,人是排成一条直线的,直的看也是排成直线的。人对人,空间对空间,很整齐。‘茎茎相望’,不但宝树行行对正,就是树干彼此也都对称。‘枝叶相向’,一枝一枝都很整齐,相对相向。譬如一颗树在中间,东边的枝叶与东边相邻的树的枝叶整齐对正,其余三方也是一样。‘华实相当’,各树各枝的华、果的位置都有规律很整齐,彼此相当。‘荣色光曜。不可胜视’,繁茂的妙色,光明照耀,令人目不暇接,看都看不过来了。
《定善义》说:‘诸宝林树,皆从弥陀无漏心中流出。’因为佛心是无漏,所以树也都是无漏,所以没有老死、病害、初生、渐长种种变化的相。所以诸树必然同时顿起,等齐划一,井然有序。
【青风时发。出五音声。微妙宫商。自然相和。是诸宝树,周遍其国。】
清净无漏的德风,应时而发,随人的意乐自然吹来。而且风摇枝叶,自然发出微妙的乐章,宫、商、角、征、羽(这是中国古代乐律的根本,再加变宫、变征就是现代音乐的七声)五音相和,非常悦耳。这些宝树,周遍在他的国土里。
菩提道场第十五
【又其道场。有菩提树。高四百万里。其本周围五千由旬。枝叶四布二十万里。一切众宝自然合成。华果敷荣。光晖遍照。复有红绿青白。诸摩尼宝。众宝之王。以为璎珞。云聚宝锁。饰诸宝柱。金珠铃铎。周匝条间。珍妙宝网。罗覆其上。百千万色。互相映饰。无量光炎。照耀无极。一切庄严。随应而现。】
在佛道场(修道之处叫做道场),有菩提树,这个菩提树就更高了。上述的宝树也很高,在法藏大士第四十一愿,宝树高是百千由旬,要是用一百乘一千再乘上由旬,那将是四百万里,或者更高。看来百千不是直接相乘,就是说很多的千。菩提树高四百万里,树身周围五千由旬,枝叶向四方分布二十万里。有人挑剔说树太高,这个叶子分布的不够广。这是因为他没有考虑底下还有极高的宝树,又不能把阳光都挡住了,所以树长得细高。这种树是一切众宝自然和合而成。‘华果敷荣’。这个菩提树的华与果,开敷得繁茂旺盛,呈现欣欣向荣的景相,并且放大光明,遍照一切处。复有树上头的庄严,有青、绿、红、白各色的摩尼宝,就用这众宝之王的摩尼宝来做璎珞,悬挂树上。树上还有宝柱,宝柱彼此之间要有联接,这个联接叫做锱,一般是木结构,极乐国的联接是云聚宝。这个有证明,《唐译》说:‘有狮子、云聚宝等,以为其锱。’所以这很确凿。用这种云聚宝所成的锁来庄严宝柱,又把许多金(纯金)、珠(真珠)、铃(铃铛)、铎(铃中木舌,敲铃发声)遍挂在菩提树的枝条上面。又在树上挂了珍妙宝网,周遍盖在菩提树上。摩尼、璎珞所悬挂的金珠铃铎以及珍妙宝网流放百千万的光明,彼此相照,互为庄严,互相辉映,互相作为装饰,放无量光明。光焰明耀,所显妙光及所照之区域都没有极限。一切庄严之相,普应群机,变化不拘,随意而现。
【微风徐动。吹诸枝叶。演出无量妙法音声。其声流布,遍诸佛国。清畅哀亮。微妙和雅。十方世界音声之中。最为第一。】
本段显极乐宝树演说妙法的不可思议功德。‘微风’是清细和缓的风,徐慢的飘动,吹到菩提树的千枝万叶,演奏出无量的美妙音声,都是在宣说微妙之法呀。‘其声流布’。这个音声就流通散布诸方,遍满一切佛国。菩提树所发的法音,清净通畅,‘哀亮’,能引发听者生起悲愍众生的心。好的音乐总是含一点悲意。‘亮’是明亮,响亮,此处是指音乐的节拍鲜明,音调爽朗。‘微妙’,因在音声中宣演妙法,于是音声也就微妙,它的善好到了无法宣说的程度。‘和雅’,指安和雅正。声音安和就令闻者心中安和。雅就是脱俗,正就是离邪,不是郑卫邪荡的音乐。所以极乐世界的音声,在十方世界音声之中,最为第一。
【若有众生。睹菩提树。闻声嗅香。尝其果味。触其光影。念树功德。皆得六根清彻。无诸恼患。住不退转。至成佛道。复由见彼树故。获三种忍。一音响忍。二柔顺忍。三者无生法忍。】
本段表弥陀大愿的功德不可思议,所成就佛土的殊胜不可思议,菩提树能施之法益不可思议。‘若有众生。睹菩提树’,倘若有众生眼见菩提树了;‘闻声’,耳闻到这个妙法音声了;‘嗅香’,鼻闻到树的香味了;‘尝其果味’,舌尝到所结果子的味了;‘触其光影’,身体接到树的光或影子;‘念树功德’,意根在忆念树的功德,‘皆得六根清彻’,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清净无垢,彻辨无遗(例如耳目,对于所闻到的声与色,都能完全辨别,没有遗漏,叫做彻)。《会疏》的话‘耳根无垢曰清’。一个人成见牢固,对于正确的东西听不进去,就由于你耳垢太重了。‘彻听众音曰彻’,对于种种声音都能听到了叫做彻。其余五根可以举一返三:意根是意根无垢为清,彻了诸法为彻。‘无诸恼患’。《唯识述记》说:‘恼是乱义’。所以无诸恼患,就是没有种种恼乱所造成的过患,于是就可以安住于不退转之位,达到圆满佛果。
此下更显菩提树不可思议的功德妙用。又因为能看见菩提树的缘故,可以得到三种忍:‘一音响忍。二柔顺忍。三者无生法忍’。见了树的人,可以得无生法忍,极乐世界的增上,真是登峰造极。三种忍的涵义是:‘音响忍’。《净影疏》:‘寻声悟解,知声如响。’就是说,从声开悟,于是知道一切都如山谷的回响。只是回响而己,根本没有人在说话。于是知道这一切都同回响一样,没有谁制造这个响,所以说没有作者。了解以上的真实义叫做音响忍。这是二地以上菩萨的境界。‘柔顺忍’。‘舍诠趣实’叫做柔顺忍。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义理叫做诠,一切经论、禅宗的公案都是诠,正是指月的标。许多人抓住这个手指头,要从手指头上找到月亮,那就请等驴年。现在言诠都舍掉了,双眼正对月亮,这就是舍诠趣实。所以舍离言诠,趣入实相,得柔顺忍,在四地、五地、六地了。到七地以上,就‘证入实相,离一切相’,这才是无生法忍。证入实相,离开一切相,安住于无生法中,是七地以上菩萨的事情。见到菩提树,就得到这三种忍,足证弥陀的愿力与无上威神功德力,都不可思议。《弥陀疏钞》解释无生忍(无生法忍的略称)有两种:一种从法上说,一种从修行上说。从法上说,种种没有起念,没有造作的实际理体,叫做无生。具有无为智慧的心,在理体上安住,叫做忍。也就是说:无生法就是远离生灭的真如实相理体。真智安住在这个理体上不动,叫做无生法忍。《大智度论》说:‘于无生灭诸法实相中,信受通达无碍不退,是名无生忍。’《智论》开示得很清楚,对于本无生灭的诸法实相,能够(1)信受,(2)通达,(3)无碍,(4)不退,就是无生法忍。
从行上说,更上一层楼。《疏钞》说:‘报行纯熟,智冥于理,无相无功,旷若虚空,湛若大海。心识妄惑,寂然不起,方曰无生’。文中‘报行’是对有功用的集行而说的。集行指心心精进,念念劝修,加功用力,堕在功用道中。这是七地以上菩萨的境界,于是渐增,转为报行,并且纯熟。报行是无功用道,不必起意运心,自然任运流入如来智海,是八地菩萨境界。这时自心真智与理体冥合。理体无相、无为、无功、无相。行无另外之体,只是以智慧为体,智与理不二,所以行与理相同,也无相、无为、无功、无相,都是广大如虚空,清湛似止水。这时慧日朗照,心识种种妄惑自然不起,这才叫做真得无生法忍。
菩提树功德,能令看见的人位登八地,正因极乐即是华藏。华藏世界,一真法界,十玄妙门,全在极乐。全体包括一一局部,这是妇人小孩都知道的常识,可是局部包括全体,乃现代科学所证实的华严玄门。见树就是见整体的华藏世界,圆满具足一切功德。见树得忍,不算份外,并且这正是华严十玄门中托事显法生解门。从具体事相,可以开佛知见(显法),示佛知见(生解),立即悟入佛之知见。所以释迦牟尼佛当年,在灵山会上拈起华来叫大家看,大众都莫明其妙,独有金色头陀迦叶尊者破颜一笑,他开悟了,成为禅宗第一代祖师。这就是托事显法,花是事,迦叶所悟是法。所以极乐世界菩提树,你看了就证无生法忍,也都是托事显法。
【佛告阿难。如是佛刹。华果树木。与诸众生。而作佛事。此皆无量寿佛。威神力故。本愿力故。满足愿故。明了。坚固。究竟愿故。】
佛告诉阿难:极乐世界,华果树木都能给众生作佛事。什么原因呢?是由于两个原因:(一)是无量寿佛的威神力。阿弥陀佛已经成了佛了。阿弥陀佛有如是的威神,有这个力量。(二)是本愿力。过去发的愿,所以现在实现,能让众生看见树就得三忍。所以本愿力是总,底下满足愿、明了愿、坚固愿、究竟愿,这四个是分别说。(1)‘满足愿’。《净影》说:‘愿心圆备’。发愿的心是圆满具备,所应为众生设想的都想到了。(2)‘明了愿’。光明、智慧共同相应故。(3)‘坚固愿’。是‘无退精进’,没有退心。(4)‘究竟愿’。‘期尽有情法界际故’,所以称为究竟。因为他要度尽法界一切有情,所期望的只是度尽一切众生,所以这一切愿,都必然是以真实之际为体,从真实慧所发生,具足究竟方便,所以他能令众生普得真实之利。
堂舍楼观第十六
【又无量寿佛讲堂精舍。楼观栏楯。亦皆七宝自然化成。复有白珠摩尼以为交络。明妙无比。诸菩萨众。所居宫殿。亦复如是。】
无量寿国中说法的讲堂、修法的精舍,以及一切‘楼观栏楯’(‘观’音贯,也是楼。‘栏’是栏杆,直的叫栏,横的叫楯),也都是七宝自然合成的。并且也都悬挂了白珠摩尼等等宝作的璎珞,交叉悬挂如同网路,互相辉映,互作装饰,光明美妙,没有相比的。诸菩萨众,所居住的宫殿也是一样,显示平等之义。
【中有在地讲经。诵经者。有在地受经。听经者。有在地经行者。思道。及坐禅者。有在虚空讲诵受听者。经行。思道。及坐禅者。】
上一段是境,这一段是极乐的境中人。其中有种种形象,有人在地面上讲经,当然就有很多人在听经,诵经,受经。还有人在地面经行的。经行有两种方式:(一)绕念。(二)是在直线上来回走著念,像织布机上的梭子。也就是要有一点活动,要避免昏沉,所以坐念与经行就交替为用。还有人在地面上思道(‘思道’就是思维于道)与坐禅(就是打坐修习禅定)。极乐世界在虚空中同有上述种种修持的人。
【或得须陀洹。或得斯陀含。或得阿那含。阿罗汉。未得阿惟越致者。则得阿惟越致。各自念道。说道。行道。莫不欢喜。】
在极乐凡圣同居土中,种种修持的人,‘或得须陀洹’,须陀洹初果,以及下面二果、三果、四果,都是指的断惑。若把见惑全断了,就等于证了初果。但是他发心不是只是初果,这是由于对于前生的修习,在这一方面的居多,所以这方面相应的比较快,所以先断见惑,程度等于初果。实际极乐国土一律是发大心的菩萨,《往生论》‘二乘种不生’。初果名为入流,是凡夫初入圣道的法流。二果斯陀含译为一来,断欲界九品思惑中的前六品,还须到人或欲界天受生一次。三果阿那含译为不还,断尽欲界思惑之后三品,不再还欲界,以后受生只在色界与无色界。四果阿罗汉译为杀贼、应供、不生,断尽上至非想处一切思惑,入有余涅槃,不再来三界。
‘阿惟越致’就是阿鞞跋致,就是不退转。《弥陀要解》说:‘(一)位不退,入圣流,不堕凡地。(二)行不退,恒度生,不堕二乘地。(三)念不退,心心流入萨婆若海。’萨婆若海是一切种智海,也就是如来果海。须要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才能一念一念都流入到佛的智慧之海,所以这是极高的境界。但是凡夫往生之后,首先是位不退。极乐国内唯演一乘,诸往生者都发大心,所受用者,大乘法乐,所以不堕二乘地,证行不退,极乐国内没有退缘,一切都是增上,寿命又是无量,所以必证念不退。所以《要解》说:‘五逆十恶,十念成就,带业往生,居下下品者,都得三不退也。’并极力赞叹说:既是凡夫又是阿鞞跋致,既是阿鞞跋致可他仍是凡夫,十方佛土无此名相,无此阶位,无此法门。若非自心自性登峰造极的妙德所致,与持名功德之奇特功勋,再加上弥陀的一乘愿海,要不是这三个方面,怎么会有这样殊胜无比的奇迹。
泉池功德第十七
【又其讲堂左右。泉池交流。纵广深浅。皆各一等。或十由旬。二十由旬。乃至百千由旬。湛然香洁。具八功德。】
本品是讲泉池的功德。上品中所说的讲堂,在其左右是‘泉池交流’。开头这两句是极乐的总相。‘讲堂左右。泉池交流’,国中各处都是这样。在讲堂之外,泉池环绕,四通八达,国内到处都是如此,所以是总相。以下‘纵广深浅。皆各一等’,标泉池的大小,这是别相。泉池的长宽和深浅有不同的等级,有各种的形式,都是调谐相称的。各种大小形式、各种长度、宽度、深度、浅度都很相配,这是‘皆各一等’的意思。泉池的大小有的十由旬,有的二十由旬,乃至到百千由旬。池中的水,‘湛然香洁’,清湛、芳香、洁净,具有八种功德,所以叫做八功德水。《阿弥陀经》的唐译本中说:‘何等名为八功德水:一者澄净。二者清冷。三者甘美。四者轻软。五者润泽。六者安和。七者饮时除饥渴等无量过患。八者饮已定能长养诸根四大,增益种种殊胜善根。多福众生,长乐受用。’水能除饿,长生诸根,还能增益善根,真是不可思议,极乐众生真是多福。
【岸边无数旃檀香树。吉祥果树。华果恒芳。光明照耀。修条密叶。交覆于池。出种种香。世无能喻。随风散馥。沿水流芬。】
岸边有无数旃檀香树(旃檀是印度香木,俗称檀香木)和‘吉祥果树’。吉祥果中国没有,形状像瓜篓,中国用石榴代表,一花结许多石榴子,表示吉祥。‘华果恒芳’,华跟果都经常是芳香。‘光明照耀’,花朵果实都放光照耀。‘修条密叶’,很长的枝条,很密的叶子。水边、两岸都有树,树长了很长的枝条,延申相接盖覆在池水上面,‘交覆于池’,放出种种幽香,香气美妙不是世间的种种妙香所能比拟。随著清风散布本体的香馥,沿著池水流送花味的芬芳。境界美妙,文字也美妙。‘随风散馥。沿水流芬’,使人身临清风流水送来的芬芳幽馥之中。
【又复池饰七宝。地布金沙。优钵罗华。钵昙摩华。拘牟头华。芬陀利华。杂色光茂。弥覆水上。】
还又用七宝来装饰这些莲池。池的底部上面铺满金沙。池水上是四种颜色的莲华:‘优钵罗华’,青莲华;‘钵昙摩华’,红莲华;‘拘牟头华’,黄莲华;‘芬陀利华’,白莲华,覆盖池水上面。莲花各放妙光。《阿弥陀经》中‘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说明四种妙莲放出妙光与本经的‘杂色光茂’正好一致。‘杂’字有众、集、和、合的意思,所以此处的杂色是指不同颜色的妙光会集和配,并且光色明亮,所以经文是‘杂色光茂’。
【若彼众生。过浴此水。欲至足者。欲至膝者。欲至腰腋。欲至颈者。或欲灌身。或欲冷者。温者。急流者。缓流者。其水一一随众生意。开神悦体。净若无形。宝沙映澈。无深不照。】
彼国的众生,若要在池水中沐浴、游泳。(我看过敦煌壁画明信片上的极乐世界游泳池的情况,池水中有正在游泳的人,头上都有圆光。游泳池边岸上也坐了好几位,头上也都有圆光)。在池中的人,心中想水到足就到足,到膝盖就到膝盖,到腰就到腰,到腋就到腋,到脖颈就到脖颈,想淋浴就淋浴灌身,想它凉一点就凉一点,温一点就温一点,想水冲得急一点就急一点,慢一点就慢一点。‘其水一一随众生意’,池水对于每一个众生,都能满他的意。试想只是在一个池子里头,许多人都在游泳、沐浴,我们每个人有自己的意思:你要浅就浅,你要深就深,想它急就急,想它慢就慢,想它温就温,想它凉就凉,各人满各人的意。可是一个池水可以同时满足许多人各别的意,这就彻底打破众生的情见,全显华藏世界十玄妙门不可思议功德。在一真法界中,一根毛、一粒微尘就是全法界。局部可以含摄全体,如同帝网上的千珠,每一珠都映出千珠的光彩。一真法界就是法身,就是佛心,也就是每一个众生的妙明真心。因此,极乐池中的水就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所以无知而遍知一切在水中众生的心意,不须造作安排,自然一一圆满各各众生的心意。同时同地出现各种不同差别境界,妙应无穷,不是有思量分别的凡心所能理解。
‘开神悦体。净若无形’。水不但自然适应每一浴者的心愿,更殊胜的是这水能开你的神明,使你心神爽朗,增长智力,并且洗后身体舒畅安乐。水清湛净洁如同虚空,没有形状,水清见底,池底的宝沙都能彻底映现。水中没有任何一个深处是宝沙映照不到的,所以说‘无深不照’。
【微澜徐回。转相灌注。波扬无量微妙音声。或闻佛法僧声。波罗蜜声。止息寂静声。无生无灭声。十力无畏声。或闻无性无作无我声。大慈大悲喜舍声。甘露灌顶受位声。】
本段水说妙法,显示极乐世界无情说法的不思议功德。水中波浪,大的叫做澜,小的像水面的细纹,叫做波。现经中说‘微澜’,所指是波。这些水波安和的徐慢旋回,波与波的水互相注入,水流有声,演放出无量的微妙音声。水波正在广宣法音,饶益众生,使闻者各各听到自己愿闻的法。
(一)‘或闻佛法僧声’。佛法僧是三宝,《阿弥陀经》:‘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二)‘波罗蜜’。译为到彼岸。修菩萨的大行,能由生死的此岸,到达涅槃的彼岸,叫做波罗蜜。
(三)‘止息寂静声’。止是停止,息是休息,指息灭种种妄想。止息即止观,《止观三》:‘法性寂然曰止。寂而常照曰观。’这是说寂然不动叫止,相当于戒定慧三字中定字的意思。在寂定之中仍有觉照的作用,就是观,相当于三字中的慧字。‘寂静’见前诸根寂静注。
(四)‘无生无灭声’。清凉国师:‘诸法本自无生,便自无灭。’《仁王经》说:‘一切法性真实空,不来不去,无生无灭。’《心经》:‘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心经》的空相就是《仁王经》的‘真实空’,就是第一义空。一切法既是真实空,从何处又有生灭去来,所以本经‘彼佛如来,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无生无灭……’。远离去来、生灭、空有一切分别的相,所以清凉国师说:诸法本来无生,既无生,当然也就无灭。
(五)‘十力无畏声’。十力是佛证入实相的智力,共有十种(详见《大经解》四十六品十力注)。无畏是佛在大众中说法泰然自若无所畏惧的德,一共有四:(1)说一切智无所畏。(2)说漏尽无所畏。(3)说障道无所畏。(4)说尽苦道无所畏。
(六)‘或闻无性无作无我声’。‘无性’,一切法都没有实体,所以说‘无性’。‘无作’是没有安排造作的意思,和无为相同。如有所作为就成有为法了。《法事赞》:‘极乐无为涅槃界。’涅槃是无生无灭,除尽一切有为的法,离开一切有为造作。天台主张,权教法相宗的佛是修行感得佛果而成的佛,为酬报三大劫修行的因所成的佛,所以是有为法的佛;圆教佛的三身都是本来自然如是的性佛,不是由因地中修行造作的果实,所以叫做无作三身。《法华守护国界品》:‘有为报佛,梦里权果。无作三身,梦前实佛。’这是说:权教从有为法修成的佛,这个佛果只像人在睡梦中所得的果实,这是如来为众生权巧方便而说是佛。若是由无作法所证圆教佛的法报化三身,那是入梦以前真我,这才是实佛。
‘无我’。有恒常一定的体,又有主宰的作用的,叫做我。在人身中执定存在这个的,叫做人我。若在法上执有这个的,叫做法我。人身只是五蕴的假和合,没有常一的实体,所以没有人我。诸法总之是因缘所生,也没有常一的实体,所以也没有法我。《止观》说:因为没有智慧,所以认为有我。若用智慧来观照,实在是没有我。要说有我,我在哪里?从头到足,各支各节,一一寻察,但找不到我。可见何处又有他人和众生呢?又《原人论》说:肉体形象所显的色身,以及能思能虑的我心,从无始以来,由于因缘之力,一念与一念,就是一生一灭,后念生则前念灭,念念相继,就是生灭相续,没有终止。像是涓涓的水流,后浪追前浪,又像灯蜡的火焰,前焰刚熄,后焰已燃,焰焰相接,生灭不停,人的身心与之相类,由于因缘,身心假合,好像是一,又好像是常,其实只是相似相续,既不是一,更不是常。但是凡愚的人,缺少智慧,认以为我,宝重此我,引发无量贪嗔痴三毒,造一切业。
(七)‘大慈大悲喜舍声’。慈悲喜舍是四无量心。(1)慈,与众生乐。(2)悲,拔众生苦。(3)喜,见他人的离苦得乐,自心生起欢喜的心。(4)舍,内心平等没有执著,于众生舍一切冤亲等等的分别,舍弃一切贪、嗔、痴过失。众生修习得无量福与果。
(八)‘甘露灌顶受位声’。甘露本是天人的不死药,吃了能延长寿命,味美如蜜。密典《秘藏记钞》:用法水给弟子灌顶,叫甘露灌顶。《大日经》说:如来是法王,为令佛种不断,用甘露法水给弟子灌顶。从这以后,一切圣众对于得受灌顶的这个人都很敬仰,知道这个人决定不退转于无上菩提,一定继承法王之位。
【得闻如是种种声已。其心清净。无诸分别。正直平等。成熟善根。随其所闻。与法相应。其愿闻者。辄独闻之。所不欲闻。了无所闻。永不退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本段表明极乐众生听到水声说法,所得法益。往生的人听到以上种种妙法音声,大家心中清净,离开垢污同杂染,也离开了种种虚妄分别、对待,入了不二法门,契合中道,所以经说‘正直平等’。不二无别就是平等,中道就自然正直。不邪为正,没有任何邪思邪见;不曲为直,‘直心是道场’。禅宗提倡直起直用,唐代有台山婆,人问台山路怎么去?她只回答:‘蓦直去。’这三字,极平常、极奇特,无边妙义与玄理都在其中。于是善根自然成熟。《阿弥陀经》:‘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天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弥陀疏钞》说:‘执持名号愿见弥陀,诚多善根,大善根,最胜善根,不可思议善根也。’
‘随其所闻。与法相应’。这一点是极乐最殊胜之处。在极乐世界所听到的法,你不但都能领会,并且立即同法相应。现在我们有很多人,岂但不能同法相应,就是正确领会也极端困难。我们娑婆众生,极多的人都没有达到六根清彻,耳内有许多垢污。打个比喻:像是拿个杯子去舀甘露,但是你的杯子刚刚装过敌敌畏。用这个杯子,你喝甘露,喝了就会把你毒死,你杯子里有毒呀。所以要无垢,也就是先要消除贪嗔痴三毒啊!至于‘相应’,十分重要。相应就是契合。《往生论注》说:‘相应者,譬如函盖相称也。’这就是说,相应就像匣盖的相称相合。《华严论》说:‘一念相应一念佛,一日相应一日佛。’
‘其愿闻者。辄独闻之’。自己想听什么,就自己听见什么。不想听的人,就一点也听不到,一点也不受干扰。时时闻无上法,处处得真实之利,‘永不退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十方世界诸往生者。皆于七宝池莲华中。自然化生。悉受清虚之身。无极之体。】
十方世界的佛都在称赞阿弥陀佛,称赞极乐世界,劝自己佛国的众生往生极乐世界。十方佛土的人民大量往生极乐。所以大家要重视这个问题。十方世界这么多佛都在劝导往生,十方国土大量人民都是依教奉行,所以我们学佛,最要紧的是要依教奉行,而不是只把它当学问去研究。如果不是只想当个学者,而是要成就自觉觉他普利众生的大愿,你就须依教奉行,求生极乐。得到往生,都在七宝池的莲花里自然化生。由于不经过胞胎,又不是由于自己妄业的惑报,而全凭弥陀无上愿力,自然出现,所以叫作自然化生。‘悉受清虚之身。无极之体’呀。这个‘清虚’、‘无极’出现于汉、吴的译本。因为那时佛教刚来,翻译经典,很自然就采用当时道教的常用文字,所以经中出现清虚啦、无极啦这些道教的用语。嘉祥大师说:神通广大,无所不至,没有极限,所以称为无极,是无极之体。如光如影,不是血肉之身,所以称为清虚之身。
【不闻三途恶恼苦难之名。尚无假设。何况实苦。但有自然快乐之音。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不闻三途恶恼苦难之名’啊。《阿弥陀经》说:‘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又说:‘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又《论注》说:‘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所以经中说在极乐国中‘但有自然快乐之音’,所以彼国名为极乐。
超世希有第十八
【彼极乐国。所有众生。容色微妙。超世希有。咸同一类。无差别相。但因顺余方俗。故有天人之名。】
本品叫‘超世希有’。超出一切世间,表示优越高超;人世间希有,显示少见难得。在极乐国中,所有的众生,容貌和色相,非常美好(美妙是妙到了极点,所以称为微妙),都是超世希有。他们都不是有漏的有生灭的身体,并且都是真金色身、三十二相。更重要的是:《往生论》所说,他们是‘清净智海生’,是清净的智慧大海所出生。正如《往生论》所说,极乐的菩萨庄严,入一法句,一法句就是清净句。所以极乐众生容色的清净庄严,超越一切世间,至为希有。极乐人民的形状色相,彼此相同,经文是:‘咸同一类,无差别相。’就是说彼此相如,没有差别;只是一种,没有两类,当然不能更分什么贵贱高低了。当然,也不是说大家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都是一样的,分不清楚,谁也不认识谁是谁。不是那个意思。就像兄弟很像,但是都易于认清的。至于称为天人者,是随顺世间的方俗。本经《礼佛现光》品说:彼土‘唯是众宝庄严。圣贤共住’。可见极乐国中,都是圣贤。那为什么又称为天人哪?这是随顺世间的习俗。义寂说:念佛的人兼持五戒,初往生时就是人,比这更低也一样。念佛又兼修十善,修十善是天业,他这么初得往生时,叫做天。
【佛告阿难。譬如世间贫苦乞人。在帝王边。面貌形状。宁可类乎。帝王若比转轮圣王。则为鄙陋。犹彼乞人。在帝王边也。转轮圣王。威相第一。比之忉利天王。又复丑劣。假令帝释。比第六天。虽百千倍不相类也。第六天王。若比极乐国中。菩萨声闻。光颜容色。虽万亿倍。不相及逮。】
说超世希有啊,这里有五重的比方。第一重,拿乞食的人比帝王。一个乞丐,憔悴、丑陋达到极点。一个穷苦的叫化子,站在帝王身旁,他同帝王能相比吗?帝王养尊处优,仪容当然不一样,再加上装饰,就不能相比了。二、要拿人间的帝王比转轮圣王。转轮圣王是四天王天的王。人世的王就卑鄙丑陋多了,就像乞丐在人王的身旁一样。三、转轮圣王,虽然威相第一,可是要比忉利天王(这是俗话说的玉皇大帝、帝释),那么转轮圣王又比帝释丑劣很多了。四、假设帝释比第六天(第六天是他化自在天,这是欲界天最高的一个天),又不如远甚,相差百千倍都不止。最后把第六天跟极乐世界的天人、菩萨、声闻来比,又不如远甚,‘虽万亿倍。不相及逮’。就是说把第六天的人,容色的水平,提高一万亿倍,也赶不上(‘逮’字同‘及’字意义相同)。
【所处宫殿。衣服饮食。犹如他化自在天王。】
极乐人民所居住的宫殿、穿著的衣服、吃用的饮食,这些享受都同他化自在天王一样。他化自在天就是欲界天最高的第六天。
【至于威德。阶位。神通变化。一切天人。不可为比。百千万亿。不可计倍。阿难应知。无量寿佛极乐国土。如是功德庄严。不可思议。】
‘威德’是威神功德。极乐世界的人,他们都‘神智洞达。威力自在’。开显了神妙难测的智慧,洞然通达本源,并且威力无比,自在无碍,所以他们的威德无比。‘阶位’。‘阶’,是阶级、阶梯;‘位’是品位、地位。极乐人民的阶位更是十方世界都不能相比的。蕅益大师称赞极乐的凡圣同居,说这是十方世界所无。既是阿鞞跋致,但还是凡夫;既然是凡夫,可又是阿鞞跋致,他三不退。这是极乐国土所独有,十方世界之所无。凡夫就不退,这个阶位,是十方天人不能比呀。他们必然轮回,所以决定要退。例如一个帝释,忽然五衰相现。他有天眼通,可知道自己的未来,他观察一下,看到自己下生将生到某地一个驴耳朵里,驴耳长了疮,疮里头有蛆,他也要变成驴耳朵里的蛆。于是大恐慌,求佛加被。佛传了他法,让他修法,他才避免了。只有极乐世界,只要一去之后,就再不退了,所以一切天人不能相比。‘神通变化’。极乐的声闻,掌中能持一切世界。就以现在世间的天文学来说,宇宙有多大?星球有多少?都不可测,何况十方。可是极乐的声闻一掌之中都能抓住,这是多么大的神通!再者极乐人民能在一念里头,超过亿那由他百千佛刹。在一念的刹那之间,超过这么多佛刹,而且‘周遍巡历’,‘供养诸佛’,所以远远超过二乘,何况天人。所以说‘威德。阶位。神通变化。一切天人不可为比’,是‘百千万亿。不可计倍’。所超过不是百千万亿倍,而是说不清的倍数。佛就叫阿难,你要知道,‘无量寿佛极乐国土,如是功德庄严,不可思议’。所以一部《华严》就是不可思议,《阿弥陀经》经名也是称为不可思议,这两经都同本经同部,本经举体是不可思议,所以‘超世希有’。
受用具足第十九
【复次极乐世界。所有众生。或已生。或现生。或当生。皆得如是诸妙色身。形貌端严。福德无量。智慧明了。神通自在。受用种种。一切丰足。宫殿。服饰。香花。幡盖。庄严之具。随意所须。悉皆如念。】
再者极乐世界,所有的众生,或是已往生,或现在生,或未来当生,都能得到远胜第六天王的诸妙色身,像貌端正庄严,福德没有限量,并且‘智慧明了’。在本经《菩萨修持品》里说:彼国一切菩萨,‘诸佛密藏,究竟明了’。‘密藏’的密字,不是指保密,而是指:对你说,你也不能懂;告诉你,你也跟没听见一样;你看见,也跟没看见一样。所以叫做密。佛的密藏,唯佛与佛乃能究竟,可是这许多菩萨也都彻底明了,所以说,极乐世界的人‘智慧明了’。‘明’是明明白白,‘了’是了了分明。明白什么?怎么才叫了了分明?那就是‘如实知自心’,如实知道自己的本心。这也就是禅宗与大密宗的核心。‘神通自在’,上一品里已谈过,极乐众生的神通变化,‘一切天人不可为比。百千万亿不可计倍’。本经《菩萨修持品》又说:‘以方便智。增长了知。从本以来。安住神通。’方便智又名差别智、权智。根本智是实智。宗门常说,根本智易会,差别智难明。一代佛教化导的作用在于方便智,度生妙用权化的法都由方便智。由于此智的显现,可增长对于自心实体的了知。且度生事业不离神通,方便智的开显,认清了从本以来,自然安住于神通法中。所以‘智慧明了’是达神通之本。达了神通之本,就自然了知神通本有,所以说‘但得本,莫愁末’。根本智是本。你虽破本参,你悟了你自己的本有,是知有了,这个是根本。那神通只是圣末边事,是圣道末了边边上的事。现在很多人舍本逐末。你说他不信佛?他信佛。你说他不用功?他用功。但是他不在根本上用功,他就追求那些末边上的事情,他看得很重,所以说颠倒见!若不信佛法,信外道,那是更大的颠倒。你信了佛法,可是你单单看到神通、奇异功能、瑞象与灵感,就叫做附法外道,是附在佛法里头的外道。由于‘福德无量’,所以种种受用,一切都丰富充足。‘宫殿。服饰。香华。幡盖。庄严之具’,随自己心里想什么,就有什么。
【若欲食时。七宝钵器自然在前。百味饮食自然盈满。虽有此食。实无食者。但见色闻香。以意为食。色力增长而无便秽。身心柔软。无所味著。事已化去。时至复现。】
到了想吃东西的时候,七宝的钵器自然出现在前,多种美味所成的饮食,自然充满钵内。虽然显现食品,但实际并没有真正吃饭的人。这都是由于他们的习气,到了吃饭的时候就想吃饭了。宝钵和食物自然现在前面,但并没有人去吃它,只是看看就行了。极乐人民‘以意为食’,看看食物的颜色,闻闻香味,意思上领略了,就是吃了。凡圣同居土中许多人仍是凡夫,所以吃食后身体与力气都增长,并且没有大小便。受用极乐食物的人‘身心柔软’。人的身体,年青时柔软,越老越硬,死了就僵了。心意的缺点是刚强难化。柔是柔和,和顺才好教化,所以‘柔软’很重要嘛。极乐众生对于味尘不去执著,对于饮食毫不贪恋。吃饭这也是件事,饭吃完后,不要人收拾食具,自然就没有了。所以,这一切都巧妙灵活,来也无所从来,你一想它就来了。来了你见色闻香,身体也得到好处。事情完后,剩下的东西、器具自然就没有了,极其自然。到了你又想吃了,宝钵与饮食又自然出现了。
【复有众宝妙衣。冠带。璎珞。无量光明。百千妙色。悉皆具足。自然在身。】
上一段是饮食,这段是服装。‘众宝妙衣’,是用多种宝物所做成的美妙衣服。‘冠’,帽子。‘带’,身上系的衣带。‘璎珞’,印度古时贵人把许多宝串联起来,挂在身上,叫做璎珞。也有的用花做的璎珞。以上种种都有‘无量光明。百千妙色’。这个衣服、璎珞等等都是众宝所成,宝物放光,所以光色微妙,像《观经》所说‘一一宝中有五百色光’,所以有‘无量光明’。而且《观经》又说‘一一光明八万四千色’,每一个光里头具有八万四千颜色,所以‘百千妙色’。色又放光,《观经》说:‘琉璃色中出金色光,玻璃色中出红色光……’。所以光中出色,色中出光,微妙光色‘悉皆具足’。这种胜妙的衣服都‘自然在身’,不须剪裁,缝制。
【所居舍宅。称其形色。宝网弥覆。悬诸宝铃。奇妙珍异。周遍校饰。光色晃曜。尽极严丽。楼观栏楯。堂宇房阁。广狭方圆。或大或小。或在虚空。或在平地。清净安隐。微妙快乐。应念现前。无不具足。】
上两段是衣食,本段是住所。极乐人民所居住的房舍与宅院,它们的形状同色彩都非常相称,调配巧妙,并且也同居住的人的大小色貌相称。例如:多少由旬高的身体,那要有与它相称大小的房子。房子上有以宝珠、摩尼等等的织成的宝网普遍覆盖(弥覆)在上面。‘悬诸宝铃’。宝网上悬挂种种宝铃。所有的宝铃宝网和舍宅都是‘奇妙珍异’。‘奇’,奇特。‘妙’美妙。‘珍’,珍贵。‘异’,特异。都是出奇的美妙,珍贵希有。如上所述的房上有网,网上有铃,遍布在极乐国土,彼此‘校饰’。‘校’是相交相互的意思,表示所有诸宝彼此装饰,作为庄严。并所有诸宝都放光明,光中有色,色中有光,而且晃动变化,明亮显曜,极其庄严,极其美丽。国中‘楼观’(楼台)、‘栏楯’(栏杆)、‘堂’(殿堂、大殿)、‘宇’(屋檐、屋边)、‘房’(箱房,居室)、‘阁’(楼阁)、它们有‘广狭’(宽窄)、‘方圆’、大小高低,或者在虚空,或者在平地,种种的情况。都是‘清净安隐。微妙快乐’。《会疏》说:极乐没有五浊,所以说‘清净’;没有变易(不衰不坏),所以叫做‘安隐’;尘尘都不可思议,任何一个微尘都不可思议,所以说‘微妙’;永离身心之苦恼,所以叫做‘快乐’。极乐世界的人,心中之所想念的物品,立即显现,所以是‘应念现前’。随想随到,没有不如愿的情况,所以是‘无不具足’,没有欠缺。
德风华雨第二十
【其佛国土。每于食时。自然德风徐起。吹诸罗网。及众宝树。出微妙音。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流布万种温雅德香。其有闻者。尘劳垢习。自然不起。风触其身。安和调适。犹如比丘得灭尽定。】
佛法主张日中一食,过午时一发,就不能食。‘食时’指正午。极乐国土到了中午,自然徐慢地吹起了德风。《吴译》说‘此非世间之风’,是‘八方上下众风之精’自然合会而化生的风,‘不寒不热,常和调中,甚清凉好无比也’。这个《吴译》本所说‘风中之精’正指德风,所以很和适,很愉快。‘自然徐起’,徐徐吹动宝网上的宝铃,演出微妙的法音,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根据《俱舍论》,诸法等待因缘而生,所以不是常。种种逼迫恼害,所以叫做苦。见有男女生死种种差别的相,可是实际没有,与自己所见相违(反),称之为空。所见既与自己相违,怎么自己能做主宰。没有主宰,不能当家做主,就是没有我嘛。《往生论》说:‘梵声悟深远,微妙闻十方。’所以风声所说的法,不仅仅是二乘的苦空无常,而是可以让人悟入、能证涅槃的波罗蜜。昙鸾大师说:‘出有而有曰微。’‘出有’指出三界的有:无欲,所以离开了欲界;他地居,所以不是色界;它有色就不是无色界。不是三有,所以净土非三界所摄。出于三有,所以说‘出有’。‘出有而有’,‘而有’者是什么?净土之有,由于弥陀一乘愿海而有。离二边,超四句,出有而有,所以‘微’。二边是有无、是非、邪正、凡圣等等对立的两边。四句:说有是一句;说没有是一句;说也是有也是没有是一句;不是有也不是没有又是一句。这是四句。你不管怎么说,你总不能离开四句。这是咱们众生的语言,就在四句里头。你脑子里所能理解的也就在这四句里头。极乐世界出有而有,不落两边,离开四句,所以说是‘微’。能使闻法的人开悟,所以叫做‘妙’。法音微妙,能使人悟入深远。
再者,风送德香。‘流布万种温雅德香’。‘温’是温和。‘雅’是雅正。香气温和适人叫做‘温’。香气远离爱染为‘雅’。例如世间许多化妆品,你闻了之后,产生爱染的心,就是鄙俗不雅;甚至引起欲念,那就是邪香。‘温雅德香’。能使闻者‘尘劳垢习。自然不起’,所以叫做‘德香’。‘尘劳’就是烦恼。‘垢习’,是烦恼的习气。由于极乐万物都是圆明具德,所以风具万德,能令闻者烦恼同习气自然不起。这是风香做佛事。
第三,就是风的妙触。这个德风碰到人的身体,让人感觉得非常安和,调心适意,这个快乐像比丘得了灭尽定。这个定又叫做灭尽三昧,是灭尽六识的心和心所的这样的一个禅定,是不还果以上的圣人才得。往生到凡圣同居土的人,他的快乐就跟得灭尽定的比丘一样。
【复吹七宝林树。飘华成聚。种种色光。遍满佛土。随色次第。而不杂乱。柔软光洁。如兜罗绵。足履其上。没深四指。随足举已。还复如初。过食时后。其华自没。大地清净。更雨新华。随其时节。还复周遍。与前无异。如是六反。】
第四,随风送华。风吹这七宝林树,吹下来的华,就很有秩序,随本身种种不同的色、不同的光,自然飘聚在一起,遍满在国土中,覆盖了整个的大地。随著花色分类,黄的、红的,这样的花、那样的花,各各自然成聚,没有杂乱。这花在地上很柔软,也很光明干净,像‘兜罗绵’,就是花絮。好像杨柳花等等很柔软的东西。踩到花上,脚就沉下去四指深。你一起脚,花又平了。清晨所雨的花,一过中午,这些花自然都不见了。在花化尽之后,整个大地恢复了清净,于是虚空又雨新花。从日出到正午叫做晨朝,这是第一时,然后,(2)日中、(3)日没、(4)初夜、(5)中夜、(6)后夜,这就是一天的六时。《阿弥陀经》:‘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随著这六个时节,循环雨花化花(就是经文的‘还复’),每次的花都遍大地(经中的‘周遍’),同时化去,大地清净。这样雨花化花这叫‘反’,每天六次说‘六反’。每次完了,大地清净如初,所以说‘还复如初’。极乐世界仍说昼夜,这也是随顺世间习俗。《疏钞》说彼土没有日月,但常是光明的。所以花开了,鸟在叫,就是白天;花合了,鸟也栖息了,就叫做夜,窥基大师的《弥陀通赞》说‘花开金沼’,在金色池沼上的花开了,极乐的人就认为天亮了。‘鸟宿琼林’,鸟息宿在宝树林中,极乐菩萨就认为是昏夜了。这《圆中钞》更进一步说:‘以华开鸟鸣为晓,莲合鸟栖为夜,窃恐犹是凡圣同居净土气氛。’因为众生多是带业往生的,还没有彻底忘记秽土的情况,有昼有夜。若是上头三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就没有这些花开、鸟宿、有昼、有夜的分别相。
宝莲佛光第二十一
【又众宝莲华周满世界。一一宝华百千亿叶。其华光明。无量种色。青色青光。白色白光。玄黄朱紫。光色亦然。复有无量妙宝百千摩尼。映饰珍奇。明曜日月。彼莲华量。或半由旬。或一二三四。乃至百千由旬。一一华中。出三十六百千亿光。】
本品极显极乐世界具有华藏世界十玄妙门中的重重无尽玄门。在极乐国中有众宝所成莲华,周遍布满整个世界,都是一一宝华各各具有百千亿叶(花瓣)。这些花是光明所成,华就是光明(例如广钦大师火化前三天在天空拍照出的莲花照片,可以清楚花的本体就是光明)。光中具有无量种妙色,青色花放青光,白色花放白光,什么色的花就放什么色的光。玄黄朱紫色的宝莲也都相同,也都放与花色相同的光。在花色中,青白玄(黑色)黄朱(朱红色是正色),另有间(杂)色是紫、绿、红、碧、骃(赤马黑鬃表赤黑相间的颜色)、黄,经中提出紫字来代表其余。还有无量的妙宝,同百千种的摩尼映饰在花上。《观经》说:‘一一叶间,有百亿摩尼珠王,以为映饰。一一摩尼珠,放千光明。’所以经文是‘映饰珍奇’。‘映’是映照,‘饰’是装饰,‘珍’是珍贵,‘奇’是奇特。众宝摩尼都是奇珍妙宝放光,光有众色,色又放光,彼此映照,互相映饰,光明显曜,如同日月。莲花的大小,或是半由旬,或是一、二、三、四由旬,或是百千由旬,大小不等。‘一一华中出三十六百千亿光’。百千亿是一个很大的数量。三十六在下段一并解释。
【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亿佛。身色紫金。相好殊特。一一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为十方说微妙法。如是诸佛。各各安立无量众生于佛正道。】
每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亿佛,又是三十六。为什么都是三十六百千亿呢?笔者没有看到解释,只好自己权作说明。因为极乐世界有四土,每一土都有九品,那就恰好三十六品。每一品都有百千亿莲,每一朵莲花就具有其他一切莲花的光,所以每一朵莲花都是三十六百千亿光。光中现佛,‘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亿佛’。底下更殊胜的,是重重无尽。在阿弥陀佛一个佛的国土里头,到处都是莲花,每一个莲花出三十六百千亿光,每一个光中出三十六百千亿佛。‘一一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为十方说微妙法’,每个佛‘各各安立无量众生于佛正道’。可见这许多佛不是权巧示现的妙相,而是具有无边真实妙用的如来。既然如此,每一佛有国土,有无量莲花,每一莲花放出三十六百千亿光,光现佛,佛又有莲,又放光,又现出三十六百千亿佛,重重无尽。所以这重重无尽,超情离见,不是众生情见所能及。
决证极果第二十二
【复次阿难。彼佛国土。无有昏暗火光日月星曜昼夜之象。亦无岁月劫数之名。复无住著家室。于一切处。既无标式名号。亦无取舍分别。唯受清净最上快乐。】
‘决证极果’,阿弥陀佛的大愿就是如此。为什么要有极乐世界?就是为一切众生成佛,所以往生的人是决证极果。在彼佛国土中,没有昏暗、火光、日月、星曜、昼夜等等现象。没有黑天,所以不用火光(篝火)、星曜、日月来照明。没有日月,就没有白天黑天,也就没有什么岁月。日月年劫都没有,这就打破时间了。按汉吴两译说:日月处空。有日月在空间,但是日月是不动的。《魏译》没有说到有无。《唐译》和《宋译》就说无有日月。现在会本所取是唐、宋两译。莲池大师的解释:那么,如果你把古译也考虑在内,日月虽然有,但是佛的光明很大了,例如月明星稀,月亮很亮的时候,许多星星都看不见了嘛。莲池大师又说:没有日月是正说,因为忉利天以上,都不假日月了,何况极乐呢!没有日月,当然就没有岁月劫数这些时间上的名称。这个岁月劫数,从这个也可以看出来,就是从汉吴两译‘日月星辰皆在虚空中住止’,也是同样的结论。地球自转一圈就是一天,地球围著太阳转一圈这是一年(人们就看成是太阳围著大地转)。是不是?都是在转。太阳也在转,太阳要围著它的中心转。可见时间就由于运动。地球自己在转,太阳也在转,太阳系在转,而且是银河也在转,都在转,所以出现各种长短不同的时间。如果日月地球根本就不动的,也没有昼夜,没有年,没有劫。
极乐世界也没有‘住著家室’。这里的没有住著家室同《受用具足品》的‘所居舍宅’没有矛盾。本品并不是说根本就不存在舍宅。而是说虽有舍宅,但没有执著与留恋。对于随身的舍宅并不认为这是自己的所有,是自己栖身养命的地方,是自己不可离的住所,所以说没有‘住著’;更不认为这是自己的家,当然没有爱家、恋家、思家等等情执,所以说没有‘家室’,所以也就没有‘标式名号’(标志、门牌号数,名称)。极乐人民每日所闻都是无我的法音,并且一听自心就相应,除了我相,心中清净。既然没有我,哪里又有什么我的家室?并且大众彼此都无我,何须在随念而现的舍宅加上标式名号?本来没有分别,何必画蛇添足。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若已生。若当生。皆悉住于正定之聚。决定证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若邪定聚。及不定聚。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
佛又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若已往生,若应当往生,都入了‘正定之聚’,决定成佛。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叫做三聚。‘聚’,就是物以类聚的‘聚’,也就是类。关于三聚的解释,大乘与小乘差别很大。净土是一乘法,纯一大乘,所以这里不介绍小乘的说法,我们看大乘。大乘也有许多不同的提法,现在只选择切合于当前佛教徒水平的解释:(1)《大智度论》说:‘一者正定聚,必入涅槃。二者邪定,必入恶道。三者不定。’这就是说:能决定证入涅槃圆满无上佛果,叫正定聚。相反,决定堕入三恶道,叫邪定聚。时好时坏,进退不定,目前不能决定是成功还是堕落,叫做不定聚。《智论》的提法,大家都能接受。(2)《释大衍论》一书里提了三种说法,本书只选一种。‘十信前名邪定聚……三贤十圣名正定聚……十信名不定聚。’到了信位很不简单。十信以前,就是邪定聚,因为你‘不信业果报故’。如果你真信造业受果报,你敢破戒!你敢做坏事!为什么你敢?因为你不相信决定要受恶果报。一般人,说起来信,但在实际行动上却是不信。要真信的话,你敢破戒!为什么你不研究戒律,当做自己真正的老师!为什么破了戒不赶紧忏悔!所以你就是不真信哪!所以作为邪定。‘三贤’。十住、十行、十回向是大乘的贤人,称为三贤。到了十地,就是‘十圣’。三贤十圣是正定聚,成为贤圣就必入涅槃了。所以‘十信’叫做不定聚,因为他或进或退升降不等。但是在这之前,不信业果报,所以是邪定。于是跟那前头一样,必定要入恶道,所以是邪定。到了三贤、十地是正定了,也就必入涅槃了。到了三贤、十地,必入涅槃,才是正定聚,所以这是佛教中很崇高的境地。
经中说,往生彼土的众生,都是住正定聚,是属于正定这一类,是相当于三贤十圣必入涅槃之类。唐代新罗国(朝鲜)憬兴师说:若生净土,不问凡圣,一定趣向于涅槃。往生的人一定要行六度,一定会得解脱,所以必定是正定。《甄解》遵善导大师的意思说,净土一切众生都是大乘,所以也都是住于正定之聚了。有的显现十地三贤,但本体必入涅槃,因为三贤十地当相即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甄解》认为,三贤十地本体就是法身,所以是入正定聚,所以‘决定证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现应特别注意:《唐译》、《宋译》不但是‘已生’,甚至‘当生’也住于正定之聚。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有人将要生到极乐世界,那就是‘当生’。若有人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就合乎弥陀的大愿,佛必定在这人寿命终了时慈悲加佑,接引往生,所以这样的修行人,就是当生。当生的人,不须等生到极乐世界,已经是正定聚了,已经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了。这真是不可思议的度生方便,显示了一乘愿海与六字洪名的奇勋。当生也入正定聚,也是善导大师的意思。善导大师世间公推是弥陀化身。莲池大师赞叹说:纵然不是弥陀化身,必然也是观音、势至、文殊、普贤的同流。善导大师在长安教化,长安城里人人念佛。善导大师主张正定聚的利益通于彼此二土。彼土是极乐,此土是娑婆。《甄解》说:‘此土正定聚是密益,彼土正定聚是显益。’极乐世界一切都增上,所以入正定聚是决定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非常明显,这是显益,明显的利益。在我们世界,你如果真能信愿持名,或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真实做到,就应当往生。你也入了正定聚,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利益是密益,这个利益不是那么明显,你自己也不知道,旁人也不知道,但是你确实得到了这个利益,所以称为密益。《甄解》又说:‘若为现生密益者,今家不共义也。’日人对于善导是尊崇极了,称为亲家,今家,是非常之亲善、非常之崇仰,说这是善导大师不共的见解。一个当生的人,虽然身还在娑婆世界,已经得到了入正定聚的利益,这是不共的妙意。
先师会集本经,采入唐宋两译的经文,正是同善导大师心心相印。《唐译》文为:‘若当生者皆悉究竟无上菩提,到涅槃处。何以故?若邪定聚及不定聚,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其中关键的话—‘若邪定聚,及不定聚,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这是反证法。如果他是邪定聚或不定聚的人,就不能够建立这个当生的因。当生的因是什么?就是‘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这是彻悟大师的话。要解决大家的生死问题,不要在六道中头出头没,枉受轮回。你本来就是佛,你现在是做梦,做了个恶梦,你十分恐怖,没叫醒你之前,就跟真的一样,所以要把大家叫醒。自己也要醒,自己还在梦中,我能知道把别人叫醒吗?出了梦,便知要自觉觉他,要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深信切愿,持佛名号。你真是这样的情形。那邪定聚和不定聚不能建立彼因那。有邪见的人,会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深信切愿,持佛名号?那不可能。所以说‘不能建立彼因’(彼因就是上面所说真实发心,信愿持名的胜因)。不但邪定聚不能建立彼因,不定聚也不能建立彼因。今天发心,明天退心,进进退退,升升降降,经不起考验。‘鱼子庵罗华,菩萨初发心,三事因中多’。鱼下籽很多,成鱼的极少。庵罗华是印度一种华,开花很多,结果很少。菩萨初发心,发心的很多,成佛的很少,他退了。所以你真为生死,发菩提心,这个动力就不一样了。并且由愿起行,深信切愿,持佛名号,这个行就保障了愿。这样修行,阿弥陀佛就派二十五位菩萨随时保护行人,避免了一切魔的干扰。真正发心念佛就得到佛的加持,决定往生极乐,决定成佛。这就是入正定聚,所以也就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定聚的人没有恒心,也就是没有真实发心,所以不能建立决定成佛的妙因。
当生的人同往生极乐的人一样,都住于正定聚,决定成佛。这个意思《阿弥陀经》里头也有。经文是:‘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只要真实发愿,愿意生极乐世界,你就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就入了正定聚了嘛。大小两经相合,证明当生极乐的人,身仍在娑婆,就同往生的人一样‘入正定聚’。这真是无上的幸运,所以先师夏老听到净土法门后,一个人在屋子里头笑了几天。就是自己笑,笑什么?笑‘我这回可得到出去的路啦’。不然,哪里有路!所以这一点很要紧。
十方佛赞第二十三
【复次阿难。东方恒河沙数世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各出广长舌相。放无量光。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南西北方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四维上下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
佛又对阿难说:东方虚空有如恒河的沙那么多的世界,每一个世界里头有如恒河沙那么多的佛,每一尊佛都示现广长舌相(广长舌是佛的三十二相之一,又广又长又软又薄,舌头从嘴里伸出来,到上头能盖住自己的脸并能达到自己的头发)。‘广长舌’,表示无量劫以来,没有妄语、绮语、两舌、恶口四种过失,所以感得广长舌相。《圆中钞》说:‘惟世尊多劫实语,故舌相广长,超异常人。’《阿弥陀经》‘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慈恩窥基大师解说:‘佛之舌相,证小(给小乘做证明的时候)则覆面门,以至发际。今覆大千,证大事也。’要证明净土法门这件大事,所以遍覆大千世界。大师底下又说:‘菩萨得覆面舌相,故其言无二,悉真实故。则覆面之舌,已无妄语,况覆大千乎。’
(能覆面的舌,已经没有妄语,何况现在能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还有不真实的吗!)本经未现遍覆大千世界的相,可是‘放无量光’。放光与舌相,同是启发众生的信心,证明佛所说没有虚妄。
‘说诚实言’。《弥陀疏钞》说:‘诚实,明必可信。以诚则真恳无伪,实则审(的确)谛(同审)不虚。’‘千圣复起不能易(千圣再起也不能改变),万世守之为楷则者也(万世都应遵守,做为楷式与法则)。’十方恒河沙数佛所说的诚实之言,就是‘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因为这就是万世不能改的楷则,所以十方诸佛同赞,千经万论共指。东方是如此,十方都是如此。《会疏》说:虽然诸佛所证都是平等一味,但以念佛往生的利益,是弥陀不共的妙法,所以诸佛推让,让十方一切众生都归向于阿弥陀佛。十方佛称叹的多,众生闻名的就多,才能求生的多,得度的多。所以十方诸佛与弥陀是一个心,都没有别的想法,只是为了众生真实得度,都是最真实的肺腑之言。
【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为什么十方诸佛都称赞阿弥陀佛呢?就是想要极乐世界以外(他方)所有的众生闻到阿弥陀佛名号,‘发清净心’。‘清净心’,就是没有垢污杂染的净信的心。《胜曼宝窟》说:‘清净心,净者信也,起净信之心,又不杂烦恼心,名为净心。’这就是说:净就是信,起了纯一的清净的信心,不夹杂任何烦恼,叫做净心。《疏钞》:‘往生净土,要须有信,千信即千生,万信即万生,信佛名字,诸佛即救,诸佛即护。心常忆佛,口常称(念)佛,身常敬佛,始名深信。’其中千信千生,万信万生,信佛名字,诸佛救护,都是无上开示,是佛知见,是净宗与佛教的心髓。‘忆念受持’。‘忆’就是忆佛功德。‘念’说是念佛名号。‘受’就是信受。‘持’就是坚持。‘归依供养’,以自己身心归向弥陀,依止弥陀,永不舍离。再者,‘供养’,‘供’有两种:(一)财供。香花、饮食、汤药、财物,你用头、目、脑、髓、大地、山河等等的这一切都可以拿来献供。(二)法供。例如:如说修行,发菩提心,用来献供。‘养’,指养活、养生、奉养、调养。对于身、对于法,有所利益,就称为养。
‘一念净信’。本段全盘托出净土法门不可思议的体与用。经中极言一念的重要,慈舟老法师为本经作科判,特别提出往生极乐的一心三辈。老法师顶门上有金刚正眼,才能开显前人所没有说明的内容。本经与科判关键在一心,所以在这里应深入参学。
笔者认为这个‘一’字不宜只看成是数目字(一、二、三……)中的一个数‘一’,而应看成它是代表‘不二’的圣义谛(真理)。《维摩诘经》主要阐扬了不二法门的妙要。因为‘二’就有‘差别’、‘对立’、‘矛盾’等等情见。出生差别,由于‘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应注意这里的‘一’字,真如之中万法皆如,一切都如,也就是一切如一。这个‘一’正是‘一念’的一字。所以《大智度论》说:‘行般若波罗蜜者,一念能散十方一切如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大地诸山微尘。’就是说修习智慧到彼岸的人,能把十方一切像恒河沙那样多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大地与诸山所有的一切微尘,在一念之中散尽。为什么一念有这样大的力量,正由于‘一念’契合了真如。所以彭际清居士说:‘行者诚能于一念信入,何须更论种种功勋。’
‘一念净信’,《教行信证》说:‘言一念者,信心无二心,故曰一念,是名一心。一心则清净报土真因也。’(我们说一念就是指信心无二的心,无二所以叫做一念。一念也就是一心。一心就是往生清净报佛国土的真实正因。)《会疏》说:‘明往生正因,唯在信一念,不依念多少故。’这就是说,往生的正因,只在你的信心达于一念(一心)的程度。能达到,决定往生,不依靠你念多少。这与《要解》往生全凭信愿的说法一致。
《教行信证》指出‘信心无二心’,又说这是往生清净报土的真因,现《会疏》‘往生正因唯在这一念’,两者都把一念、一心结合于信。《疏钞》说‘信即心净’,也等于说信心就是净心。一念净信就是契合于‘真如法一’的净信,所以经中下文是‘愿生彼国随愿皆生’。这与《教行信证》的报土真因、《会疏》的往生正因,都是互为表里,正好参证。
《弥陀疏钞》引证了《成唯识论》‘信者,谓于实德,深忍乐欲。心净为性。’什么叫做信?就是对于真实的妙德,能深入的安忍,欢喜愿求。信以心净为他的性。什么叫做净?因为心很殊胜,如同水清珠。珠子放在很浊的水中、水当时就清了。信心就有这样的妙用。种种染法,各各都有自己的相,唯有‘不信’这个染法,它有一个特点,是‘自相浑浊’。它不但自己浑浊,而且它还能浑浊其他的心所。如极脏的东西,它不但本身脏,谁碰到它谁脏。所谓‘自秽秽他’。信正好相反,能清浊水,把问题翻过来。所以莲池大师说:‘今修净土,主乎心净,信为急务。’(修净的人,以心净为主,所以生信是紧急的要事。)
‘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一念净信是信,从信起愿,所以信愿是往生的根本。所以用自己所有的善根,至心回向求生极乐。‘至心’,《观经》就是至诚的心。善导大师说:至就是真,诚者就是实。就是要一切众生的身、口、意业,所修的解和行,必须是真实心中的东西。不应当外现贤善精进的相,可是内怀虚假,里面是‘贪嗔邪伪,奸诈百端。恶性难侵,事同蛇蝎’。这种人的内部是贪欲、嗔恨、邪恶、虚假,并且奸恶狡诈,诡计多端,好恶成性,无法教改,所作所为如同蛇蝎。‘虽起三业’,由于‘外现贤善’,当然表面上也做好事,修庙、造像。但这‘名为杂毒之善。亦名虚假之行。不名真实业也’。所以要用自心所修真实善根来回向‘愿生彼国’,往生极乐世界。有了一念净信,把这一念净心回向,决定‘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本品名为十方佛赞。十方佛为什么要赞叹弥陀呢?就是愿意听到的人都发清净的信心,来忆念、受持、归依、供养阿弥陀佛,乃至能够出生一念净信,也就是不二的信心。正如《信心铭》‘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语道断,非去来今。’非去来今就是打破了时见,当然一并打破空见和一切虚妄情见。在这种远离一切垢染的清净信心中,把所有善根回向,愿生极乐,于是随你发的愿,必定如愿往生,而且住不退转,乃至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所以十方诸佛没有一佛不赞叹,没有一时不赞叹,只是希望一切众生能闻如是妙法,希望每一众生闻佛名号同生净信,至心持名,愿生极乐,随愿皆生,同证菩提。
三辈往生第二十四
【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
前一品是第十七诸佛称叹大愿的成就,本品是大愿核心第十八十念必生大愿的成就。此愿是从真实之际、真实之慧所生的真实之利。凡夫持名,横出三界,往生极乐、证不退转,决定成佛。这是众生离苦得乐,真实永恒的彻底利益,也正是诸佛无上悲智,度尽众生究竟方便的极致。
《大日经》说:‘大悲为根,菩提为因,方便为究竟。’花瓶里插的花未尝不好看,但是无本之木插不了几天。本是什么?是大悲心。要成佛,佛就是觉悟。要觉悟就须要种觉悟的因,觉悟就是菩提,所以菩提心是因。至于所得的果实,是善巧普度一切众生。也就是说,要有一个极端便利的具体方法来救度众生,这个方法的彻底便利,就是落实度生大愿的究竟保证。方便成为究竟圆满的标志,这就是方便为究竟的涵义。
善导大师说:‘释迦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释尊来度众生,所以说了弥陀本愿之海,三辈往生就是本愿之海的落实。我们要依靠弥陀本愿之海,而且让一切众生分享这个法益。求生净土的动机是为了最快最稳和最好的来实现度生的心愿。不然你只是个愿度众生的空愿,你自己还在苦海里头,脑袋一会儿出来,一会儿进去,怎么能度众生。
本段大意是:佛告诉阿难,十方世界的天人和世人,其中有发至诚心,愿意往生极乐国的,可共分为三辈。《观经》是九品。上品、中品、下品,每一品又分为上生、中生、下生,称为九品。《无量寿经》的三辈与《观经》的九品,其中内容是否彼此对应,符合相通?还是各成一套,彼此无关?从古以来有两种不同的说法。赞成同的:昙鸾、净影、憬兴、嘉祥诸师。还有莲池大师说:‘三辈九品,正相配合,又何疑焉。’本书继承昙鸾……莲池诸位大师的卓见。
【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此等众生。临寿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经须臾间即随彼佛往生其国。便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是故阿难。其有众生欲于今世见阿弥陀佛者。应发无上菩提之心。复当专念极乐国土。积集善根。应持回向。由此见佛。生彼国中。得不退转。乃至无上菩提。】
‘上辈’。把往生的人全部分成三大类,其中上等者,都叫上辈,所以包括的范围很广。《观经》每辈再分三品,于是成为九品。九品当然比三辈细多了,但是从实际来看仍不可能很细,实际上可分的品级是无量的。
《观经》分品分得较细,彼经中上品上生,即是本经上辈中最上的代表人物,弹指之间往生极乐,得闻妙法,立即契悟无生法忍,在须臾之间,在十方佛前受记成佛,回到本地得无量的陀罗尼门。陀罗尼的功德超过三昧,一得永得,不再退失,这是上品上生,这是地上大菩萨的境界。我们这些娑婆世界的凡夫,念佛往生,也能上品上生嘛?这个问题古时的说法认为上上品是四地以上的菩萨才能达到的品级。幸在唐代善导大师广引经论,力破旧说,主张极乐九品都是浊世的凡夫能往生的级位。只因众生所遇的因缘不同,所以出生九品的差别。例如上三品是遇大乘法的凡夫所生。中三品是遇小乘法的凡夫所生。下三品是遇善法的众生所生,这类人因造恶业,本应堕落,但以临终的时候遇到善知识教他念佛,念佛是诸善中王,他既忏悔,又持名号,于是靠弥陀十念必生胜愿不可思议的力量而得到往生。由大师的话可见极乐世界的上中下三辈,都是凡夫可以修到的。只是因缘各各所遇到的佛法不同而有差别。所以大师主张往生的三辈九品,总是为了‘五浊凡夫’。虽然上品上生殊胜超绝,但是我们这些五浊恶世的凡夫,只要能发起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念到理一心,乘六字洪名与一乘愿海不可思议威神之力,上品上生极乐世界。不仅是这样,晋朝有一个穷苦的人,生活很困苦,他听到净土法门后,就闭关念佛,他对于尘世十分厌倦,所以一点没有留恋,只是一心老实念佛。他念了一段时间之后就看见阿弥陀佛,并听到佛说法,于是就在人身得无生法忍。可见极乐三辈九品大家人人有份,只看修持的努力程度。
海东(朝鲜)元晓师的《游心安乐道》说:‘故知净土宗意,本为凡夫,兼为圣人也。’因弥陀四十八愿,愿愿为众生,所以极乐的九品莲池,品品为众生(旧说是中品中生以下才是能生的地方,显然这种说法不合佛心)。本经《菩萨往生品》十方世界要往生的菩萨,只说名字,一劫也说不完。可见三辈九品实为一切凡夫兼为三乘(菩萨、缘觉、声闻)圣人。
本段首先上辈往生的人所修的因,然后说明所得的果。上辈往生,谁不羡慕向往,但须圆满上辈往生的因。因也可说成‘条件’。这一小段的大意是:上辈往生的人,他们舍去世俗的家,丢掉陷人的情欲,出家为僧,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并修多种功德,回向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上辈往生的人,在所修的因行中,第一句就是‘舍家弃欲。而作沙门’,这就表示上辈往生的人都是出家众。但这显然同净土三经中的《观经》有了根本矛盾。《观经》上三品没有提到出家,只是在中品上生,指出‘修行诸戒’,中品中生指出‘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观经》中九品,唯有以上两品指明了出家。但是本经恰恰相反,上辈指明出家,中辈也与《观经》相反,指明‘不能行作沙门’,也就是未能做到‘舍家弃欲’。
净土两经在上辈往生中出现这样的差别,首应圆融目前两说的对立。我国莲宗诸祖,慧远、昙鸾、道绰、善导、永明、莲池、蕅益等等祖师都是上辈往生,都是高僧,都是符合本经的。但《观经》中,王太后韦提希夫人‘闻佛所说,应时即见极乐世界广长之相。得见佛(弥陀)身及二菩萨(观音、势至)。心生欢喜,叹未曾有,豁然大悟,得无生忍’。可见韦提希不但上品上生,而且现世悟入无生法忍,希有成就。还有韦提希夫人的五百侍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生彼国,世尊(释迦牟尼佛)悉记,皆当往生,生彼国已,获得诸佛现前三昧’。经中又说,上品中生的人‘如一念顷(就像一念间的时候)即生彼国七宝池中……经宿即开。……普闻众声,纯说甚深第一义谛。……经于七日……即能飞行遍至十方,历事诸佛。于诸佛所,修诸三昧。’现五百侍女‘生彼国已,获得诸佛现前三昧’,可见她们最低也是上品中生。这五百人是在家妇女,都是上辈生。在文字只是一笔,但在家往生的人数是五百人。
还有上面指出的晋朝某穷人,闭关念佛,见佛闻法,证无生法忍,登菩萨位,然后往生,也是在家人。沈善登老居土《报恩论》中说:晋代庐山远公同社念佛的刘遗民居士,一生之中三次见佛。在远公往生时,亲见刘遗民随佛来迎,向远公作揖致敬,并说‘师早发心,何来之晚?’
(就是说,师父您早就发心了,为什么晚来?)所以沈老居士说:‘自当上品非出家也。’(刘遗民当然是上品生,但不是出家人。)在《往生传》中还可找到上辈往生的居士,这里不列举了。
窃按世尊所说并无定法,只是应病与药,热病则给清凉药,虚寒就给温补药,随宜而说,不可死于句下。孔门弟子问仁问孝,孔子的回答各个不同,也是这样。佛说本经时,大比丘众一万二千人,比丘尼五百人,菩萨无量无边,乃一正规盛大的净宗道场。本经是净土第一经,故所说往生条件都是正宗典范。且听法物件又是出家大众,在这一法会上闻法往生上辈的人自然是比丘,于是契理契机所以指出上辈是舍家弃欲的沙门。至于《观经》则是一个特殊因缘,佛偕目连、阿难飞降王宫给禁闭中的王太后说法,听法大众只是韦提希夫人和五百侍女,五百零一个在家妇女。这一会中能上辈往生当然只是在家人。
且沙门二字涵义甚深,经云:‘识心达本,名为沙门。’所以不依事相(僧相僧装)而看本质,识心达本的人才能上辈往生。这是不容许有一丝一毫疑惑的。所以出家中有身出家与心出家之别。这里有四料简:‘出家出家,出家在家,在家出家,在家在家。’由是身在家而心出家,那么虽身在家,心出家仍然可以上辈。是乃《观经》所说。身心都出家,当然上辈。身在家而心出家,在心地上同于比丘,也可上辈生。真实说来,心地是起决定作用的,‘一切无如心真实’。心出家,识心达本才是沙门,都可上辈生,这是本经正宗的说法。于是本经与《观经》圆融无碍。必须是识心达本,心出家的修行人才能上辈往生。至于形式上仪容衣服上所区分的在家出家,都可以上辈生。
后 记
一、恩师在写《白话解》时提出三个指标:(1)
此《白话解》不是把《大经解》翻成白话,而是在讲授《大经解》录音的基础上大删特删,力求精简,通俗易懂,中心突出。(2)虽然简明通俗,但不失《大经解》原有的深度。(3)在此基础上还要有突破。
二、《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乃恩师未竟之作,仅写至《三辈往生品》之上辈往生部分。至于本解未竟部分,某居士曾于恩师生前三日特就此事请问,恩师明确指示,‘《大经白话解》写到哪儿就算哪儿,后面的听录音去。’恩师讲授《大经解》之录音(即《无量寿经讲座》全部七十盘)现已流通于世,可供学人参习。
三、谨遵恩师慈命,此《白话解》文稿由抄稿者严格把关,并请某居士顺以标点。抄稿者于抄写过程中遇有个别字迹难辨等情况,第六品以前部分呈师裁决,其余则由在京弟子参酌而定。
此书于恩师身后印行,特予申明。
在京弟子等敬记于癸酉(一九九三)初春。
回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