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顺法师:中观今论;第五章 中观之根本论题

www.guiyifo.com皈依佛网;印顺法师,第一节 缘起;『中论』说:「因缘(即缘起)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因缘所生法,即是寂灭性」。『十二门论』说:「因缘所生法,是即无自性」。缘起,所以是无自性的;无自性,所以是空的;空,所以是寂灭的。「缘起自性空」,实为中观 的根本论题,根本观法,根本的法则。缘起、自性、空,到底是什么意义呢?

  佛法以有情的生死相续及还灭为中心,所以经中说到缘起,总是这样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无明缘行,……乃至纯大苦聚集」。「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谓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纯大苦聚灭」。『阿含经』说缘起, 虽多从有情的流转还灭说,实则器世间也还是缘起的。阿毘达磨论中说四种缘起 ,即通于有情及器世间。『十二门论』也说内缘起与外缘起:内缘起,即无明缘 行等十二支;外缘起,即如以泥土、轮绳、陶工等而成瓶。可知缘起法,是通于有情无情的。依『智论』说:不但内外的有为法是缘起的,因待有为而施设无为,无为也是缘起的。这样,凡是存在的因果、事理,一切是缘起的存在;离却缘 起,一切无从安立。

缘起为佛法最主要的术语。从经义的通贯生灭及不生灭,依学派间的种种异说,今总括为三点来说明:
一、相关的因待性:起是生起,缘是果法生起所因待apeks!ya的。约从 缘所生起的果法说,即缘生;约从果起所因待的因缘说,即缘起。萨婆多部等以缘起为因,也有他的见地。但他们关于缘起的解说,专作事相的辨析,考察无明 等的自相、共相、因相、果相等,忽略了「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因待性 ,不免有所偏失!克实的说:此有故彼有二句,是缘起的主要定义;无明缘行等 ,是缘起的必然序列,也是举例以说明其内容。惟有在缘能起果中,把握缘起相关的因待性,才能深入缘起,以及悟入缘起法性的空寂。所以,缘起约因缘的生果作用说,但更重在为一切存在的因待性。若用抽象的公式来说,缘起即是「此 故彼」。此与彼,泛指因与果。彼之所以如此,不是自己如此的,是由于此法而 如此的,此为彼所以如此的因待性,彼此间即构成因果系。例如推究如何而有触──感觉,即知依于六入──引发心理作用的生理机构而有的;六入对于触,有 着此有彼可有,此无彼必无的必然关系,即成因果。但缘起的含义极广,不单是 从缘而生起,也还是从缘而灭无,这又可以分为两点说:一、如由惑造业,由业 感果,这是相顺相生的。如推究如何才能灭苦?这必须断除苦果的因缘──惑, 即须修戒定慧的对治道。此对治道能为断惑的因缘,即相违相灭的。如『杂阿含 ﹄(五三经)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世间灭」。世间集,是由惑感苦 ,相顺相生;世间灭,是由道断惑,相违相灭的。这相生相灭,都是依于缘起的 。二、一切法所以能有生,有法的可以无,生法的可以灭,不仅由于外在的违顺 因缘,而更由于内在的可有可无、可生可灭,此可有可无、可生可灭的可能性,即由于缘起。存在──有与生起的本身,即含有生者必灭,有必归无的必然性。 例如触是依于六入而有而生的,那么,触即不离六入,没有触的独存性。一旦作 为因缘的六入,起了变化或失坏了,触也不能不跟着变化及失坏。这即是说:凡 是依缘而起的,此生起与存在的即必然要归于灭无。所以佛说缘起,不但说「此 有故彼有」的生起,而且说「此无故彼无」的还灭。依他而有而生,必依他而无 而灭,这是深刻的指出缘起的内在特性。『阿含经』说:人是地水火风空识── 六大和合而成的。但这性能不同的六大,一失均衡,即有病、老、死的现象,这 即是具体的说明了由此而生,必由此而灭。所以缘起法有此二大定律:即相依相 生的流转律,又相反的有相依相灭的还灭律。依于缘起,成立生死,也即依之成立涅盘,佛法是何等善巧!

  二、序列的必然性:佛法说缘起,不但说明「此故彼」的因果关系,而且在因果中,抉出因果生灭的序列必然性。如悟入十二有支,这决不止于别别的因果 事实,而是从一切众生,无限复杂的因果事相中,发见此因果的必然程序。如发见日月运行的轨道,看出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从前,大众学者特别重视这点, 因此说缘起是不变(无为)的因果轨律。佛说「得法住智」;经说「是法住法位 ,世间相常住」,都是说明缘起序列的必然性。但依中观义来说:缘起的序列必然性,决非离事说理,在缘能起果的作用中,现出此必然的理则。生死相续,似乎依照此理则而发展,佛也不过发见此因果事中的理则而已。

  三、自性的空寂性:从缘起果的作用,有相关的因待性,有序列的必然性。 此因待与必然,不但是如此相生,也如此还灭。如进一层考察,一切法的如此生 灭,如此次第,无不由于众缘。那么,此有无生灭的一切法,即没有自体,即非自己如此的。这即能从如此生灭次第中,悟入此是即空的诸行,并非是实有实无 实生实灭的。彼此因待,前后必然,世间的因果幻网,似乎有迹可寻,而自性空 寂,因果幻网即当体绝待,了无踪迹。所以说:缘起是「宛然有而毕竟空,毕竟 空而宛然有」。

第二节 自性
缘起是无自性的,甚么是自性呢?自性svabha^va是专门术语,如『壹输 卢迦论』说:「凡诸法体、性、法、物、事、有,名异义同。是故或言体,或言 性,或言法,或言物,或言事,莫不皆是有之差别。正音云私婆婆,或译为自体 (的体),或译为无法有法(的法),或译为无自性(的)性」。所举的名字虽很多,而意义是同一的。所谓体、性、法、物、事,皆即是「有」的别名。但它 又说:梵语的私婆婆,或译为体、法、性。依梵语说:婆婆(bha^va )即是「有」。此字,什公每译为法,也或译为物。『般若灯论』也有译作体的。「有」前加sva ,即私婆婆,即自性的原语。或译自体,含有自己有、自己成的意义,是 自己规定自己的。凡是法,即有其特殊的形态与作用,其所以有此形态与作用, 依自性说,即是自己如此的。此自性的另一特性prakr!ti,什公译为性,意 义为本源的性质,即本质或原质。所以,自性是自己如此的,也是本来的性质如 此的。如哲学上所说的实在、本体、本元等,皆与此自性的含义相合。

  要明了「自性」一语的意义,请听萨婆多部所说。如『大毘婆沙论』卷七十 八说「如说自性,我、物、自体、相、分、本性,应知亦尔」。萨婆多部的学者,把自性、我、物、自体、相、分、本性看成同一意义。尤其所谓「分」,最值 得注意。此分,就是事物的最后原素,也即是所谓「点」,即「其小无内」不可再分割的东西。萨婆多部以为一切法不外两种:一、假有,二、实有。假有的, 如『顺正理论』卷十三说:「是假有法,宁求自性」?假有法即不能追求其自性 的。依他们说:假有的必依于真实的。依于实有,构成前后的相续相,同时的和合相。此和合及相续,即假有的,可以说没有自性。而在相续与和合的现象中, 分析到内在不可再分析的点,即是自性实有的。如在色法的和集中,分析至极微 ,以极微的物质点,为集成粗显色相的实质。对于精神作用,也分析到心心所的 单元。此分析出的单元,是自性,也称为我──我即自在义。如『婆沙』卷九说 :「善说法者,唯说实有法我,有性实有,如实见故」。补特伽罗我是五蕴和合有的,所以是假;假的所依是自性实有,所以说:「有性实有,如实见故」。这 种思想,即是假定世间事物,有实在的根本的自性物,而后才有世间的一切。他 们从「析假见实」的方法,分析到不可再分析的质素──心、物、非心非物,即 是事物的实体,也即是所谓自性,自性即万有的本元。如『顺正理论』卷十三说 :「未知何法为假所依?非离假依可有假法」。「假必依实」──自性有,是最 根本的见解。萨婆多主张有自性的,于是佛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照他们的意 见,追究诸法的实在,相续与和合假所依的自性法,即是三世常如其性的、不变的,有不能无、无不能有的,甚至可以称为法我了。

  假有无自性说,经部师是扩大了。但自性有的基本原则,并未改变。三世常 如其性的一切法,在经部的现在实有论中,转化为潜在于现在的种子或旧随界。此种子与界,虽不断的从种子而转化为现行,现行转化为种子,但依旧是不变的 。这点,唯识学者说得明白,名为「自性缘起」,即色生色,眼生眼,贪生贪,有漏生有漏,无漏生无漏。这样的因缘论,即是从一切有部析假见实得来的自性有,不过从三世常如而使之现在化而已。自性有的原则,完全吻合。依经部师, 蕴、处是假的,而十八界是实有的。相续和合的现行,都依于真实的界性。『瑜伽论』在批评性空时说:「譬如要有色等诸蕴,方有假立补特伽罗,非无实事而 有假立补特伽罗。如是要有色等诸法实有唯事,方可得有色等诸法假说所表,非 无唯事而有色等假说所表。若唯有假而无实事,既无依处,假亦无有」。经部与瑜伽论者,禀承那「假必依实」的天经地义,所以不能说一切无自性空而必须说 「自性有」的,假有的可空而自性有的不可空。『解深密经』也这样说:「云何 诸法遍计所执相?谓一切名假安立(假名),自性差别乃至随起言说。云何诸法 依他起性?谓一切法缘生自性」。在论到有自性与无自性时,即说:「此由假名 安立为相,非由自相安立为相,是故说名相无自性性」。这分为假名安立与自相 ──即自性安立:假名安立的,无自性、空;自相安立的,即是有自性了。追求 事物中的根元,看作实在的,依此而成立世出世一切,都是「自性」论者。又如 『楞严经」说:「若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叶缕结,诘其根元,咸有体性,纵令虚空亦有名貌,何况清净妙净明心,性一切心而无自体」?这是自性论者 的另一面目。在万化中,终必有一个真实自性而不是假的,这即是「自性」的意 义。一般的宗教与哲学,无不从此自性的老路而来!

  『中论』「观有无品」说:「众缘中有法,是事则不然,性从众缘出,即名 为作法。性若是作者,云何有此义?性名为无作,不待异法成」。这是『中观论』对于「自性」的具体说明。佛法说缘起,除了极端者而外,谁都承认,但总觉 得是诸法自性有,由众缘的和合关系而发现。若依中观的看法,自性与缘起,是不容并存的。有自性即不是缘起的,缘起的就不能说是自性有的。因为,若法要 由众缘和合而现起,即依众缘而存在与生起;承认由众缘现起,即等于承认是作 法。「作」,就是「所作性故」的作,有新新非故的意义。若主张有自性的,即不能是所作。因为自性有即自有的,自成的,自己规定着自己的,这如何可说是 作法?缘起是所作的,待它的;自性是非作的,不待它的。二者是彻底相反的, 说自性有而又说缘起,可说根本不通。佛说无常,即显示缘起是作法,否定了自性的非作性;凡是缘起即是和合的,如补特伽罗是依待五蕴等而假立的,所以佛 说诸法无我,即否定了自性的不待它性。无常无我的缘起论,即说明了诸法的无自性。

  但如此的自性,表现于学者的思想体系中,依佛法说,这都是分别的自性执 。众生生死根本的自性执,应该是众生所共的,与生俱来的俱生自性执。这是什么?不论外观内察,我们总有一种原始的、根本的、素朴的,即明知不是而依然 顽强存在于心目中的实在感,这即一切自性执的根源。存在的一切,都离不开时间与空间,所以在认识存在时,本来也带有时空性。不过根识──直觉的感性认 识,剎那的直观如此如此,不能发见它是时空关系的存在,也即不能了达相续、 和合的缘起性。这种直感的实在性,根深蒂固的成为众生普遍的妄执根源。虽经过理性──意识的考察时,也多少看出相续与和合的缘起性,而受了自性妄执的 无始熏染,终于归结于自性,而结论到事物根源的不变性、自成性、真实性。因为自性是一切乱相乱识的根源,虽普遍的存在于众生的一切认识中,而众生不能摧破此一错误的成见,反而拥护自性──元、唯、神、我为真理。总之,所谓自 性,以实在性为本而含摄得不变性与自成性。西藏学者有说自性的定义为:不从 缘生,无变性,不待它,大体相近。自性的含义中,不待它的自成性,是从横的 (空间化)方面说明;非作的不变性,是从纵的(时间化)方面说明;而实在性 ,即竖入(直观)法体的说明。而佛法的缘起观,是与这自性执完全相反。所以 ,自性即非缘起,缘起即无自性,二者不能并存,『中论』曾反复的说到。

第三节 空
空,是佛教所共同的,而中观家的观法不尽与他派相同。如『大智度论』卷 十二说有三种空:一、分破空,二、观空,三、十八空。「分破空」,即台宗所 说的析法空。如举!5貚为喻,将!5貚析至极微,再分析到无方分相,即现空相,所以 极微名为「邻虚」。这是从占有空间的物质上说,若从占有时间者说,分析到剎 那──最短的一念,没有前后相,再也显不出时间的特性时,也可以现出空相。由此分破的方法,分析时空中的存在者而达到空。「观空」,这是从观心的作用 上说。如观!5貚为青,即成青!5貚;观!5貚为黄,即成黄!5貚等。十遍处观等,就是此一 方法的具体说明。由观空的方法,知所观的外境是空。这境相空的最好例子,如 一女人:冤仇看了生瞋,情人见了起爱,儿女见了起敬,鸟兽望而逃走。所以, 好恶、美丑,都是随能观心的不同而转变的,境无实体,故名观空。「十八空」 ,『般若经』着重在自性空。自性空,就是任何一法的本体,都是不可得而当体 即空的。『大智度论』虽说有三种空观,然未分别彻底与不彻底。依龙树论,这 三种空观,都可以使人了解空义,虽所了解的有深浅不同,然究不失为明空的方便,所以『智度论』兼容并包的说有三空。若细考大小乘各派的说法,则分破空 是阿毘达磨论师所常用的方法。如有部,以观慧析色至邻虚,过此即成为空。然 而有部不承认一切法皆空,反认为有自性有的极微。因分析而知某些是假合有的 ,某些是假有所依的原素──即最后的极微。心法也用此法分析到剎那念。这种方法,并不能达到一切皆空的结论,反而成为实有自性的根据。如分析极微至最后,有说有方分的,有说无方分的,也有说有方而无分的,但无论如何,最后总都是有实在性的极微。如古人说:一尺之木,日取其半,终古不尽。这种分破空 法,本即『阿含经』说到的「散空」;不彻底而可以用为方便,所以龙树也把它 引用了来。观空,是唯识宗等所使用的空观。这一方法,经部师即大加应用。经 部师说十二处──根境非实,即成立了所观的境是非实有的。后来大乘的唯识学 者,极端的使用此观空,如说:「鬼、傍生、人、天,各随其所应,等事心异故 ,许义非真实」。如鱼见水为舍宅,天见为琉璃,鬼见为脓血,人见为清水,这 可见水或舍宅等境界,是不实的,是随各自业报的认识不同而转变的。『阿毘达 磨大乘经』,瑜伽师,都是依此法以明外境的非有性,成立无分别智体证离言自 性的。这参考『摄大乘论』等,即可完全明白。观空与分破空不同:分破空,因 分析假实而成立假名者为空的;观空,则在认识论的观点,说明所观境界的无所有。观空,也同样的不能达到一切法毕竟空,因为观空即限定它要用能观的心以观外境不可得的,能观心的本身,即不能再用同一的观空来成其为空,所以应用观空的结果,必然地要达到有心无境的思想。境空心有,固也可以为了达空义的 方便,然在某种意义上讲,不但所空的不能彻底,而将不当空的也空掉了。即如 分破空的学者,承认有实自性的极微和心心所,而由极微等所合成的现象,或五 蕴所和合成的我,以为都是假法。他忽略了假法的缘起性,即是说,他们不承认 一切法是缘起的。因此,一方面不能空得彻底,成增益执;另方面,将不该破坏 的缘起法,也空掉了,即成损减执。唯识学者把缘起法统统的放在心心所法── 依他起性上,不能到达心无自性论;对于六尘──境的缘起性忽略了,所以不能 尽契中道。龙树菩萨所发挥的空义,是立足于自性空的,不是某一部分是空,而 某些不空,也不是境空而心不空。

  『智度论』(卷七十四)又说有三种空:一、三昧(心)空,二、所缘(境 )空,三、自性空。「三昧空」,与上面三空中的观空不同。这是就修空观── 三三昧的时候,在能观的心上所现的空相说的。如十遍处观,在观青的时候,一 切法皆青,观黄时一切法皆黄,青黄等都是观心上的观境。这样,空也是因空观的观想而空的。经上说种种法空,但依能观的观慧而观之为空,于外境上不起执 着而离戏论,所以名空,而实此种种法是不空的。这等于说:空是观心想象所成 的,不是法的本相。这样,必执有不空的,不能达到也不会承认一切法空的了义 教说。「所缘空」,与上说相反,是所缘的境界是空的,能观心这才托所缘空境 而观见它是空。此所缘空,即必然是能观不空,这与前三空中的观空相近。不过 ,观空约境随观心而转移说,所缘空约所缘境无实说。龙树曾评论道:「有人言 :三三昧无相无作心数法名为空,空故能观诸法空。有人言:外所缘色等诸法皆 空,缘外空故名为空三昧。此中佛说,不以空三昧故空,亦不以所缘外色等诸法 故空。……离是二边说中道,所谓诸法因缘和合生,是和合法无有一定法故空」 。龙树所明此──『般若经』中所说的「无有一定法故空」,即说一切法缘合而 成,缘合即无定性,无定性即是空,此空即指无自性的毕竟空说。由此可知,中 观的空义,约缘起法的因果说,从缘起而知无自性,因无自性而知一切法毕竟皆 空。若偏于三昧空或所缘空,专在认识论上说,不能即缘起知空,即不能达到一切法空的结论。

  自空与他空,系两种不同的空观。譬如观花空,自空者说:花的当体就是空 的。他空者说:此花上没有某些,所以说是空,但不是花的本身空。如「瑜伽论」的「真实义品」说:「由彼故空,彼实是无;于此而空,此实是有:由此道理 ,可说为空」。这即是说:在此法上由于空去彼法,没有彼法可以说为空,但于此法是有的。唯识学者说空,无论如何巧妙的解说,永不能跳出此他空的圈子。此他空论,也不是唯识学所特创的,他的渊源即远从萨婆多部而来。有名的世友 论师曾说:空与无我不同,无我是究竟了义的,空不是究竟了义的。如说五蕴无 我,这是彻底的,确乎是无我的;若说五蕴为空,这不是彻底的。由于五蕴无我 ,所以佛说空,而于此色、受等五蕴却是不可空的。如解经说「诸行空」,也说 :诸行中无我我所,所以是空,不是诸行的行空。唯识学者继承此种思想,所以 说:由于依他起上,远离遍计所执相,名之为空;而依他起是自相有,不能说为 空的。这种他空论,早已根深蒂固而必然的与自性有论相结合。说得远一点,他空的思想,早见于『中阿含经』中,如『中阿含经』的『小空经』,就是他空论 。这种思想,与西北印度的佛教有关。『小空经』中的他空,即除去某一些而留 存某一些──本是禅定次第法,称之为空,而不能一切空的。此经以「鹿子母堂 空」为喻,如说鹿子母讲堂空,是说讲堂中没有牛羊等所以说空,非讲堂是空, 也不是讲堂里没有比丘,更不是别处没有牛羊,纔说为空。这是浮浅的空观,『 楞伽经』称之为「彼彼空」,最粗而不应该用的。这种「由彼故空,彼实是无; 于此而空,此实是有」的空观,有种种的样式,而根本的方法不变。所以唯识学 者的空义,实以西北印的他空论为本,虽接受了大乘的一切法空说,而究竟隔着 的。至于自空,也是渊源于『阿含』的。如『杂阿含经』说:「常空……我我所 空,性自尔故」。这即是说:常、我、我所的当体即空;不是空外另有常、我、我所等不空。常、我、我所等所以即空,是因为常、我、我所的性自尔故。又如 『杂阿含』的『胜义空经』(三三五经)说:无我我所而有因果业报流转事,但 不是胜义谛中有此因果业报流转等,所以说:「俗数法者,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无明缘行……」。缘起因果的相续有,是世俗的,胜义谛中即无我我 所而空。世俗有与胜义空,此经即概略指出了。总之,自空乃即法的当体而明空 ,他空则在此法上空去彼法而明空的。所以中观所说的世俗假名有,胜义毕竟空,他空论者是不能承认的。他们照着自己的意见而修正说:一切皆空是不了义的 ,这与自性空者处于相反的立场。后来唯识学者论空,只约遣去遍计所执说;不 但不能说缘起即空所显,也不能当下确认诸法皆空,所以自空与他空是根本不同 。假使引用『成唯识论』所说:「若执唯识是实有者,亦是法执」,以为唯识也 说缘起心心所法空,不免附会。

  我觉得中观者的一切法空,主要是从缘起因果而显的,而唯识宗是从认识论上说的。唯识者以为从因果缘起上明空,是共小乘的,不彻底的;大乘应从认识 上说。如『摄大乘论』说:「自然自体无,自性不坚住,如执取不有,故许无自 性」。无自性,不是说自性完全没有。如未来法,在未来而生,必待因缘而决无自然生的,所以名无自然性。过去已灭无体,即颂中的自体无。现在生灭不住,即颂中的自性不坚住。这是约三世因果的流动,说无自性。『阿含经』有这种说法,所以『摄论』以为这是共小乘的。「如执取不有,故许无自性」,这是约遍计无自性讲,于一切法执自相、共相、我相、法相等,都是依名计义,依义计名 而假名施设的,不是自相有的;离此遍计的非自相有,即大乘的空无自性说,这 是唯识学者自命为不共小乘的地方。然细究这「执取相不有」,『阿含经』也多说到「不可取,不可得」。「如执取不有」,声闻学者确乎也是可以达到的。『 杂阿含』(九二六经)说:迦旃延入真实──胜义禅时,不取一切相而入禅。别 译又说:「但以假因缘和合有种种名,观斯空寂,不见有法及以非法」。「真实义品」引此以为离言法性的教证,焉能说声闻法无此?由此可知,认识上不执取 种种相的空,也是共小乘的。依缘起因果法以明无自性空,与『摄论』三说不同 。缘生即无自性,自性不可得即是空;因为无自性空,所以执有自性戏论为颠倒 ,而如实正观即不取诸相。入胜义禅时,不取一切相,这当然不离缘起因果而安立。『般若经』曾说:若有一法可得,诸佛菩萨应有罪过──有执着即是杂染不清净法,也是『阿含』所说过的。依缘起因果法直明一切法空,是空门;不取一切相,是无相门。空门,无相门,无作门,方便不妨不同,而实则一悟一切悟, 三解脱门同缘一实相。中观以缘起无性的空门为本,未尝不说无相门。而唯识专 从观空以明「不如所取有」,不能即因果而明空,此即是二宗的不同。上明缘起无自性,都是为了说明空的定义。龙树论说到的地方很多,根本与其它的学派不 同。所以不能望文生义,见了缘起、自性、空的名辞,就以为是同归一致的。

第四节 缘起自性空
现在,把上面讲的缘起、自性、空,总合起来说:缘起与自性是绝对相反的 ,缘起的即无自性,自性的即非缘起。一般的众生,外道以及佛法中的其它各派 ,都是以自性为根源而出发的。而佛陀的所以与外道不同,即是「我说缘起」, 「论因说因」。所以依中观说,中观可称缘起宗,其它各派可称为自性宗,也即是空有二宗的分别处。若以缘起与空合说,缘起即空,空即缘起,二者不过是同一内容的两种看法,两种说法,也即是经中所说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缘起与空是相顺的,因为缘起是无自性的缘起,缘起必达到毕竟空;若有自性,则不但不空,也不成为缘起了。外人以为空是没有,是无,今说缘起即空,即误以 为什么也没有了。因为在他们,缘起是可以有自性的,缘起与空是不相顺的。而在中观者,因为一切法毕竟空,所以有不碍生死流转以及还灭的缘起法。中观所说的空,不是都无所有,是无自性而已。如水中的月,虽月性本空,而月亦可得 见。所以空与缘起是相顺的,如离缘起说空,说缘起不空,那才是恶取空。论到 空与自性,一方面,自性是即空的,因为自性是颠倒计执而有的,没有实性所以 说自性即是空。然不可说空即自性,以空是一切法本性,一切法的究竟真相,而自性不过是颠倒、妄执。但以究极为自性说,空是真实,是究竟,也可能说空即 (究极)自性。如『般若经』说:「一切法自性不可得,自性不可得即一切法之 自性」。约毕竟空说,也可以说为实相、实性、真实。因为寻求诸法的究极性, 即是毕竟空的,今还其本来之空,无增无减,而不是虚诳颠倒,所以也可说真说实。总结的说,如此: 自性与缘起──相反相夺的──自性非缘起,缘起非自性。 缘起与空寂──相顺相成的──缘起故空寂,空寂故缘起。 空寂与自性┬─相顺而相反──自性即空寂,空寂非自性。 └─相反而相成──无自性故空,空故即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