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顺法师:中观今论;第三章 缘起之生灭与不生不灭

www.guiyifo.com皈依佛网;印顺法师,第一节 无生之共证与大乘不共:龙树依空而显示中道,即八不缘起。其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的缘起,即使解说不同,因为『阿含经』有明显的教证,声闻学者还易于接受。唯对于不生不灭的缘起,不免有点难于信受。因此,这就形成了大乘教学的特色,成为不共声闻的地方。不生不灭──八不的缘起,声闻学者中,上座系的萨婆多部,是不承认的。进步些的经部师,也有缘起的不生不灭说,但他们是依「唯法因果,实无作用」的见地说,还不是大乘学者说缘起不生不灭的本义。大众部 说缘起是无为法,因为缘起是「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性法住,法界常住」的 。他们说缘起常住,不生不灭,而把缘起作为离开事相的理性看,也与大乘不同。关于这些,清辨的『般若灯论』,曾经说到。依中观者说,缘起不生不灭,是说缘起即是不生不灭的,这缘起寂灭性即是中道。佛陀正觉缘起而成佛,在此;声闻的证入无为无生,也在此。这缘起的不生不灭,本是佛法的根本深义,三乘所共证的;但在佛教教义开展的过程中,成为大乘学者特别发挥的深义,形式上成为大乘的不共之学。一般声闻学者以为缘起是无常生灭的,现在说:「不生不灭是无常义」(维摩经卷上),这似乎不同,成为一般声闻学者与大乘学者论诤的焦点。然依释迦创开的佛法说,生灭与不生灭,本来一致。

不生不灭,『阿含经』是指涅盘无为而说的。涅盘,决不是死了,也不是死了纔证得涅盘。涅盘,玄奘译为圆寂。梵语含有否定与消散的意味,又有安乐自在的意义。

佛所说的涅盘,是指那超脱了纷乱的、烦嚣的、束缚的一切,而到达安宁的、平和的、解放的自在境地。这一解脱自在的境地,是佛教正觉的完成,充满了丰富的内容,即解脱了愚痴为本的生死,而得到智能为本的解脱。涅盘又称为无为、无生(无住无灭)。因为佛称世俗的一切为有为,即惑业所感成的,动乱、 相对、束缚的生灭,是他的根本性质;突破了这种烦扰、差别、束缚的有为生灭 ,在无可形容、无可名称中,即称之为不生不灭的无为涅盘。这本是中道行的成 果,然依此为正觉所觉的法界而说,无为又成为究竟的理性。涅盘,正觉的解脱 ,不问菩萨、声闻,是一致企图实现的目的。声闻行者达到了此一目的,即以为 到达了究竟,「所作已办」,更没有可学可作的,称为「证入实际」。大乘行者到了不动地,也同样的体验此一境地,但名之为「无生法忍」,而认为还没究竟的。如『十地经』第八地中说:菩萨证得无生法忍时,想要证涅盘了。佛告诉他说:「此诸法性,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常住不异。诸佛不以得此法故名为如来,一切二乘亦能得此无分别法」。无生法,是三乘所共证的,诸佛并不以得此法而名为如来,即说明了大乘没有把它看作「完成了」,还要更进一步,从大悲大愿中去广行利他。关于这点,『智度论』卷七十五说:「得无生忍、受记,更无余事,唯行净佛世界,成就众生」。依于此义,故卷五说:「无生忍是助佛道门」。这可见大乘在正觉解脱的──自利立埸,并不与声闻乘不同。不过一般声闻行者自利心切,到此即以为一切圆满了,不能更精进的起而利他,所以大乘经中多责斥他。大乘是依此声闻极果的正觉境界──涅盘,得无生法忍,不把他看作完成,进而开拓出普度众生的无尽的大悲愿行。

第二节 声闻常道与大乘深论
正觉体悟的无为、不生,是三乘圣者所共证的,已如上述。为了教导声闻弟子证得此无生法,依『阿含经』所成立的教门说,主要是三法印:一、诸行无常,二、诸法无我,三、涅盘寂静。此三者,印定释迦的出世法,开示世出世间的真理。此三者,是可以随说一印,或次第说此三印的。次第三法印,即是以明解因果事实的生灭为出发点,依此而通过诸法无我的实践,到达正觉的涅盘。这如『杂阿含』(二七0经)说:「无常想者能建立无我想,圣弟子住无我想,心离 我慢,顺得涅盘」。三法印的次第悟入,可看为声闻法的常道。但大乘佛教,本是充满利他悲愿的佛教行者,在深证无生的体悟中,阐发释迦本怀而应运光大的 。在这无生的深悟中,以佛陀为模范,不以为「所作已办」,而还要进一步的利他无尽。本着此无生无为的悟境去正观一切,即窥见了释迦立教的深义,因之与一般凡庸的声闻学者不同。所以大乘佛教的特色,即「诸法本不生」,即是依缘起本来不生不灭为出发的。『文殊师利净律经』说:「彼土众生了真谛义以为元首,不以缘起为第一也」。这虽在说明彼土与此土的立教方式不同,实即说明了佛教的原有体系──一般声闻学者,是以缘起因果生灭为出发的;应运光大的大乘学,是以本不生灭的寂灭无为(缘起性)为出发的。

  从释迦的由证而立教说,本是正觉了无生法性,圆证了法法不出于如如(无生)法性的。他的从证出教,如先从最高峰鸟瞰一切,然后顺从山谷中的迷路者(众生),给以逐步指引,以导登最高峰的。后来的一般声闻学者,在向上的历程中,为路旁的景色所迷,忘却了指导者的真意。大乘学者,即是揭露这鸟瞰一切的意境,使他们归宗有在而直登山顶的。所以。大乘不仅不与释迦的本教相违,而且真能窥见释迦本教的真义,非拘泥名相的一般声闻学者所及。如佛在『阿 含经』中,从缘起的生灭相续而说诸行无常;从缘起的因缘和合而说诸法无我; 无我我所的执见而悟入无生无灭的涅盘。释迦的方便善巧,使众生从现实经验到 的因果生灭相续和合中,离执到达正觉的体悟。实则此涅盘并不在一切现实的以外,不过为了引迷启悟,而相对的称之为无为、无生。

  一般声闻学者,为名相章句所迷,将有为生死与无为涅盘的真义误会了。如萨婆多部,把有为与无为,看作两种根本不同性质的实体法。这由于缺乏无生无为的深悟,专在名相上转,所以不能正见『阿含』的教义,不能理解释迦何以依缘起而建立一切。涅盘即是依缘起的「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的法则而显示的,如何离却缘起而另指一物!又如经部师以无为是无,有为才是实有;那末佛法竟是教导众生离开真实而归向绝对的虚无了!要知道:生灭相续的是无常,蕴 等和合的是无我,依无常无我的事相,说明流转门。能够体悟无我无我所,达到「此灭故彼灭,此无故彼无」的涅盘,这是还灭门。这虽是释尊所教示的,但这不过是从缘起事相的消散过程上说。这「无」与「灭」,实是有与生的否定,还是建立在有为事实上的,这那里能说是涅盘──灭谛?所以古人说:「灭尚非真,三谛焉是」?还有,大众系学者,误会不生不灭的意义,因而成立各式各样的无为,都是离开事相的理性。所以不是将无为与涅盘看作离事实而别有实体,即是看作没有。尤其生灭无常,被他们局限在缘起事相上说,根本不成其为法印!

  大乘学者从无生无为的深悟中,直见正觉内容的──无为的不生不灭。所以说无常,即了知常性不可得;无我,即我性不可得;涅盘,即是生灭自性不可得。这都是立足于空相应缘起的,所以一切法是本性空寂的一切。常性不可得,即现为因果生灭相续相;从生灭相续的无常事相中,即了悟常性的空寂。我性不可得,即现为因缘和合的无我相;在这无我的和合相中,即了悟我性的空寂。生灭性不可得,即生非实生,灭非实灭,所以「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缘起相 ,必然的归结于「此灭故彼灭,此无故彼无」。由此「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的事相,即能彻了生灭的空寂。大乘行者从「一切法本不生」的无生体悟中,揭发诸法本性空寂的真实,直示圣贤悟证的真相。因此,释迦的三法印,在一以贯之的空寂中,即称为一实相印。一实相印即是三法印,真理是不会异样的。『大智度论』卷二十二说:「有为法无常,念念生灭故,皆属因缘无有自在;无有自在故无我;无常无我无相故心不着,无相不着故即是寂灭涅盘」。又说:「观无常即是观空因缘(「观心生灭如流水灯焰,名入空智门」),如观色念念无常,即知为空。……空即是无生无灭。无生无灭及生灭,其实是一,说有广略」。诸法生灭不住,即是无自性,无自性即无生无灭。所以生灭的本性即是不生不灭的,这即是不生不灭的缘起。这是通过了生灭的现象,深刻把握它的本性与缘起生灭,并非彼此不同。依此去了解佛说的三法印,无常等即是空义,三印即是一印。

  无常等即是空义,原是『阿含经』的根本思想,大乘学者并没有增加了什么。如『杂阿含』(二三二经)说:「眼(等)空,常恒不变易法空,我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尔」。二七三经也有此说,但作「诸行空」。常恒不变易法空 ,即是无常,所以无常是常性不可得。我我所空即是无我,所以无我是我性不可得。无常、无我即是空的异名,佛说何等明白?眼等诸行──有为的无常无我空 ,是本性自尔,实为自性空的根据所在。这样,一切法性空,所以纵观(动的) 缘起事相,是生灭无常的;横观(静的)即见为因缘和合的;从一一相而直观他 的本性,即是无常、无我、无生无灭、不集不散的无为空寂。因此,无常所以无 我,无我我所所以能证得涅盘,这是『阿含经』本有的深义。释迦佛本重于法性空寂的行证,如释尊在『小空经』中说「阿难!我多行空」。『瑜伽论』解说为 :「世尊于昔修习菩萨行位,多修空住,故能速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卷九十)。这可见佛陀的深见所在,随顺众生──世俗的知解,在相续中说无常,在和合中说无我,这名为以俗说真。释迦的本怀,不仅在乎相续与和合的理解,而是以指指月,是从此事相的相续相、和合相中,要人深入于法性──即无常性、无我性,所以说能证涅盘。可惜如来圣教不为一般声闻学者所知,专在事相上说因果生灭,说因缘和合,偏重事相的建立,而不能与深入本性空寂的无为无生相契合。彻底的说,不能即缘起而知空,不能即生灭而知不生灭;那末,无常、无 我、涅盘,也都不成其为法印!

第三节 三法印之横竖无碍
明白点说,三法印的任何一印,都是直入于正觉自证的,都是究竟的法印。但为听闻某义而不悟的众生,于是更为解说,因而有次第的三法印。在佛教发展的历史中,也是初期重无常行,中期重空无我行,后期重无生行。如「诸行无常」,除了事相的起灭相续相而外,含有更深的意义,即无常与灭的含义是相通的。佛为弟子说无常,即说明一切法皆归于灭;终归无常,与终归于灭,终归于空,并无多大差别。依此无常深义,即了知法法如空中的闪电,剎那生灭不住,而 无不归于一切法的平等寂灭。无常灭,如从波浪汹涌,看出他的消失,还归于平静寂灭,即意味那波平浪静的境界。波浪的归于平静,即水的本性如此,所以他 必归于平静,而且到底能实现平静。佛说无常灭,意在使人依此而悟入寂静,所以说:「若人生百岁,不见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能得见之」!所以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以生灭故,寂灭为乐」。使人直从一切法的生而即灭中,证知常性本空而入不生灭的寂静。差别的归于统一,动乱的归于平静,生灭的归于寂灭。所以说:「一切皆归于如」。这样,无常即究竟圆满的法印,专从此入,即依无愿解脱门得道。

  然而,在厌离心切而拘泥于事相的,听了无常,不能深解,只能因生灭相续的无常相而起厌离心,不能因常性不可得而深入法性的寂灭,这非更说无我不可──也有直为宣说无我的。由无我离执而证知诸法的空寂性,因之而得解脱。依『般若』及龙树所宗,诸法本性的空寂即是不生,不生即是涅盘。『心经』「色即是空」的空,即解说为无生的涅盘。空是本性空;空亦不可得,即是无生。如『智论』说:「诸法性常空,心亦不着空,如是法能忍,是佛道初相」(十五) 。这是把空亦复空的毕竟空,与无生等量齐观的。如『解深密经』说:初时教说无常令厌,中时教说「空无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盘」,也是以空 及无生为同一意义的。如从此得证,即依空解脱门得道。

  然而,若着于空,即不契佛意,所以说:「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有所着,即不能体证无所着的涅盘──无生法忍。因之,经中也有以空为不了,而以不生不灭为究竟的。如从不生不灭而证入,即依无相解脱门得道。空与不生,如『大方广宝箧经』说:「如生金与熟金」。龙树也说:「未成就为空,已成为般若」。又空着重于实践的意义,而无生多用于说明法性寂灭。然在中观的诸部论典中,处处都说空,空即不生,空即是八不缘起的 中道。事实上,取着无生,还是一样的错误,所以『智论』解说无生,是无生无不生等五句都遣的。空与无生,有何差别!

  总之,凡成为世谛流布,或以世俗的见解,依名取义,无常教会引来消极与厌离;空会招来邪见的拨无因果或偏于扫荡;无生会与外道的神我合流。如能藉此无常、无我、无生的教观,彻法性本空,那末三者都是法印,即是一实相了。依众生的悟解不同,所以有此三门差别,或别别说,或次第说,或具足说,都是即俗示真,使契于正觉的一味。从缘起生灭悟得缘起不生不灭,揭开释迦『阿含』的真面目。能于空相应缘起中,直探佛法深义而发挥之,即成为后代大乘教学的唯一特色。

第四节 缘起之综贯性
声闻常道以缘起生灭为元首,大乘深义以无生真谛为第一,这多少是近于大乘的解说。如从『阿含』为佛法根源,以龙树中道去理解,那末缘起是处中说法,依此而明生灭,也依此而明不生灭;缘起为本的佛法,是综贯生灭与不生灭的。所以,这里再引经来说明。『杂阿含』二九三经,以缘起与涅盘对论,而说都是甚深的:「此甚深处,所谓缘起。倍复甚深难见,所谓一切取离,爱尽无欲,寂灭涅盘。如此二法,谓有为无为。有为者,若生、若住、若异、若灭。无为者,不生、不住、不异、不灭」。这说明在有为的缘起以外,还有更甚深难见的,即离一切戏论的涅盘寂灭──无为。又『杂阿含』二九六经,说缘起与缘生。缘起即相依相缘而起的,原语是动词。缘生是被动词的过去格,即被生而已生的,所以玄奘译作缘已生法。经文,以缘起与缘生对论,而论到内容,却都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十二支,成为学派间的难题。萨婆多部依缘起是主动,缘已生是被动的差别,说因名缘起,果名缘生。即从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生缘老死,凡为缘能起的因说为缘起,从缘所生的果说为缘生。缘起、缘生,解说为能生,所生的因果。大众部留意经中说缘起是「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性法住法界常住」的特点,所以说:各各因果的事实为缘生,这是个别的,生灭的。因果关系间的必然理性为缘起,是遍通的,不生灭的。

  今依龙树开示的『阿含』中道,应该说:缘起不但是说明现象事相的根本法则,也是说明涅盘实相的根本。有人问佛:所说何法?佛说:「我说缘起」。释迦以「缘起为元首」,缘起法可以说明缘生事相,同时也能从此悟入涅盘。依相依相缘的缘起法而看到世间现象界──生灭,缘起即与缘生相对,缘起即取得「法性法住法界常住」的性质。依缘起而看到出世的实相界──不生灭,缘起即与涅盘相对,而缘起即取得生灭的性质。『阿含』是以缘起为本而阐述此现象与实相的。依『阿含』说:佛陀的正觉,即觉悟缘起,即是「法性法住法界常住」的缘起,即当体摄得(自性涅盘)空寂的缘起性;所以正觉的缘起,实为与缘生对论的。反之,如与涅盘对论,即偏就缘起生灭说,即摄得──因果生灭的缘起事相。缘起,相依相缘而本性空寂,所以是生灭,也即是不生灭。释尊直从此迷悟事理的中枢而建立圣教,极其善巧!这样,声闻学者把缘起与缘生,缘起与涅盘,作为完全不同的意义去看,是终不会契证实义的。若能了解缘起的名为空相应缘起;大乘特别发挥空义,亦从此缘起而发挥。以缘起是空相应,所以解悟缘起,即悟入法性本空的不生不灭;而缘生的一切事相,也依此缘起而成立。三法印中的无常与涅盘,即可依无我──缘起性空而予以统一。大乘把握了即空的缘起,所以能成立一切法相;同时,因为缘起即空,所以能从此而通达实相。大乘所发挥的空相应缘起,究其实,即是根本佛教的主要论题。缘起法的不生不灭,在 『阿含经』中是深刻而含蓄的,特依『智度论』而略为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