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顺法师:中观今论;第十章 谈二谛

www.guiyifo.com皈依佛网;印顺法师,第一节 总说:二谛,为佛法中极根本的论题。佛法的目的,在乎引导众生转迷启悟,而引导的方法,即以二谛为本,故对二谛应求得确当的了解。嘉祥、窥基都有『二谛章』,其它各派也无不重视。『中论』说:「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从教义说,佛以二谛的方式为众生说法,故对于二谛不能确当辨别,即对于佛法也不能了解。『十二门论』说:「若不知二谛,则不知自利、他利、及共利」。修学佛法,不外为了自利、利他、俱利,这可见修学佛法,应该对二谛彻底理解一 番!

  二谛即世俗谛、胜义谛,或译作世谛、第一义谛,俗谛、真谛。佛依二谛说法,二谛中最主要的,为凡圣二谛──或可名情智二谛、有空二谛。凡夫因迷情妄执,不悟真理,凡情的境界,即常识的世界,是世俗有的,名为世俗谛。世、是迁流义,俗、是浮虚不实义。依梵语,有覆障义,即凡情乱现虚妄不真而障于真相的。胜义谛,是圣人智见体悟诸法本相,而非一般的认识所认识的。这是特胜的真智界,故名胜义,即第一义谛。佛法教化众生使它从迷启悟,从凡入圣,主要以此二谛为立教的根本方式。对二谛虽有各样的解说,然主要是使众生从迷 执境界转入到圣觉的境界。众生因无明妄执,计一切法为真实有的,由此引起生 死流转。要使众生解脱,即必要了悟诸法是非实有的,悟得法性本空为胜义谛。 所以「青目中论释」说:「世俗谛者,一切法性空,而世间颠倒故,生虚妄法, 于世间是实。诸贤圣真知颠倒性故,知一切法皆空无生,于圣人是第一义谛,名 为实」。

  谛,有不颠倒而确实如此的意思。世俗是浮虚不实的,何以也称为谛?世俗虽是虚妄颠倒,但在世俗共许的认识上,仍有其相对的确实性、妥当性一切世 俗法,从世间的立场,也可以分别错误与不错误,世俗谛是世间的真实。究竟的真实,当然是不二的,然因凡夫圣者的境地不同,观点不同,所以佛随此差别,说有二种真实。如以凡情的立场,说色等法是真实的,空性是理想的、不现实的。空性,不是凡情的认识所及,不是一般所能理解的,也就因此名为第一义的,即特殊的。但不是凡情所能理解的,决不能因此而可以否定它。因为这在圣者, 也还是真知灼见的,圣者间也还是共证无别的。其实,一般常识所认为如此如此 的,在科学界,已每每不以为然,科学的许多事理,也并不是一般人所认为如此的。但科学所证明为如何如何,决非一般的境界所能否认。如科学者说太阳是恒 星,不动的,地球是行星,绕太阳而行(或说日与地球是俱动俱静的),这显然 与一般所见不合。一般人因目见日有出没,于是说太阳绕地而行。又如常人见桌椅为坚实的、不动的,而在科学界,则以为是电子群的冲激,虽不断的在动,以能维持其原有的均衡,故一般人还以为是坚实的、不动的。当然,一般科学的论证,仅是常识的加工精制,还不是佛法的第一义谛;但也可藉此知道凡常的情境 ,并不即是究竟真实的。由于智能的浅深,可以有不同的世界观,此各各所见的 ,在自类的知见上,各有它相当的确实性(瑜伽分世间真实,道理真实,烦恼障 净智所行真实,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也即此意)。所以,不能以世俗真实为究 竟的,应知胜义谛是不能以凡情的见地而论证的。如何显示真胜义谛,如何通达 胜义谛而又与世俗谛不相违,这是佛法的重大课题。世俗谛,在世俗界有它的重要意义,如色彩的鲜艳,那样的动人,引发人类的情感,尽管科学家说它只是光波的长短,而人类还是以丰富的情感去接受它。又如善与恶,尽管在物质科学的研究中,不能发现善恶,而善恶在世间,并不失去它的重要意义,依佛法说,世 俗与胜义,虽有它的不同,但决不是矛盾到底而冲突的。依世俗悟胜义,而胜义 是不碍于世俗,成立情智和谐的、真俗相成的人生观,这是佛教的基本立场。

  凡圣──有空二谛,为大体而基本的方式。但二谛原是圣者所通达的,在圣者的心境中,也还是可说有二谛的。凡夫的情执,只知(不能如实知)有世俗不知有胜义,圣者则通达胜义而又善巧世俗。所以从圣者的境界说,具足二谛,从他的浅深上,可分为不同的二谛。

  一、「实有真空」二谛:这不是说执世俗实有,可以悟胜义真空。这是说,声闻学者中,厌离心切而不观法法性空者,侧重己利而急于悟入无我我所。于悟入我空性时,离执自证,是谓胜义谛。等到从空出有,起世俗心时,于一切境界中,依旧有实在性现前,是世俗谛。虽然真悟的声闻学者,决不因此固执一切法非实有不可,可是在他们的世俗心境中,是有自性相现前的,与一般凡情所现的,相差不远,但不执着实有而已。

  二、「幻有真空」二谛:此二谛是利根声闻及菩萨,悟入空性时,由观一切法缘起而知法法毕竟空,是胜义谛。从胜义空出,起无漏后得智──或名方便,对现起的一切法,知为无自性的假名,如幻如化。但此为胜义空定的余力,在当时并不能亲证法性空寂,这是一般大乘学者见道的境地。不但菩萨如此,二乘中的利根,也能如此见。此与前实有真空的二谛不同,此由后得方便智而通达的,是如幻如化的假名。此又可名为事理二谛,理智通达性空为胜义,事智分别幻有为世俗。

  三、「妙有真空」二谛(姑作此称):此无固定名称,乃佛菩萨悟入法法空寂,法法如幻,一念圆了的圣境。即真即俗的二谛并观,是如实智所通达的,不可局限为此为胜义,彼为世俗。但在一念顿了毕竟空而当下即是如幻有,依此而方便立为世俗;如幻有而毕竟性空,依此而方便立为胜义。于无差别中作差别说,与见空不见有、见有不见空的幻有真空二谛不同。中国三论宗和天台宗的圆教,都是从此立场而安立二谛的。此中所说俗谛的妙有,即通达毕竟空而即是缘起 幻有的,此与二谛别观时后得智所通达的不同。这是即空的缘起幻有,称为妙有 ,也不像不空论者把缘起否定了,而又标揭一真实不空的妙有。

  上来所说的三类,后者是三论、天台宗所常说的;第二是唯识宗义,龙树论也有此义;第一是钝根的声闻乘者所许的。这三者,依悟证的浅深不同而说,但在缘起性空无碍的正见中,这是可以贯通无碍的。佛法的安立二谛,本为引导众生从凡入圣、转迷为悟的,所以应从凡圣二谛的基础上,一层一层的去深入理解,以达到圆满的境地。否则高谈玄妙,忽略当前的现实,就与玄谈的不切实际相 同。

第二节 二谛之安立
  从凡圣二谛为本,展转深入,比较容易悟解,但要以究竟的中道二谛融贯前前的二谛。若株守第一种二谛,即执有自性不空的世俗。若定执第二种二谛,即有二谛不能融观的流弊。声闻学者,虽不了究竟无碍的二谛,但菩萨成佛,则必 须悟证方可。所以大乘学者,无不以见中道为成佛。佛所以为佛,即彻见空有的融贯而得其中道,也即是能见不共声闻的二谛。『般若经』说:「菩萨坐道场时,观十二缘起如虚空不可尽,是菩萨不共中道妙观」。缘起毕竟空,而毕竟空寂不碍缘起有。菩萨能不尽有为、不住无为,悟此即可成佛。学佛者既以佛所悟证 为究竟,故应以此为最高的衡量,于前二种二谛,予以融贯抉择。

  先说世俗谛义。谛,谛实义。从凡圣二谛说:「无明覆障故世俗」。众生无始以来,有无明故,执一切法有自性,以为一切法都是真实自性有的。依此,世俗有的于凡夫而称为谛;圣者能通达如幻假名,即世俗而非谛。因为世俗的事相,都是颠倒虚妄的,不能称之为谛。此世俗谛,可通于「实有真空」的思想。但谛的真实义,不一定是这样的。『阿含经』说四圣谛,谛即如实不颠倒。若以如实而名谛,那末「幻有真空」,「妙有真空」的俗有,仍不失其为谛。故约凡情的谛执说,无明实执为谛;约如实知世俗说,圣者世俗也可名为谛。

  从凡圣二谛说,世俗谛,谛是不能离幻现的。从差别的观点,虽可说世俗是如幻现的,以凡夫愚痴而执为谛实有。此谛实执为一类,如幻现又是一类。但从凡夫的境界说,凡是谛实的,不能离幻现而存在。凡夫心境的现相与谛实相,不可机械的分开,以为这是幻现,那是实有。在凡夫直感的认识上,有此法现前,即有谛实相现前。一切缘起幻有,于凡夫即成为实有。也就因此,观凡情的谛实相不可得时,如幻现相每是毕竟不起而都无所见。唯识家虽重于依他起及遍计执的差别说,但也有此义,即凡夫位的染依他,即是遍计所执性,谛是不能离开现 象而安立的。反之,离谛实相的性空,也须在现象上观察,如色性空,一切法性 空,不能离现象而说空(利根见道能即空而有,因此才有可能)。但凡情妄现的谛实性,虽不离现相,由于圣者悟入毕竟空,后得智境即不执为实有,了知一切 法本为如幻有而非谛实性的,这才是现相而非谛相。谛与现的差别性,才明显地 表达出来。凡夫位中,不宜过于为现相与谛相的隔别观察。唯识家说三性,即偏 重在遍计执性不是依他起性,由此竟引起不许依他性空的偏执。中观者说二谛,重在世俗于众生而成谛,破除世俗谛而引凡入圣。但不得意者,又每每流于恶取空,即误以为空能破一切法。结果,或类似方广道人的拨无一切,或转为形而上的实在论。

  世俗一般的认识,每以为可分二类:一、非真实的,二、真实的。如阳焰,见为水相,而不是真实的水,是假的;见清冷的水,以为是实有的。前者,一般的认识,也能了解为不实的,而后者一般人都以为有实性的。此假实的分别,一般学者也如此,如有部的二谛,即约假有无自性与实有自性而建立:以为青黄色 等,是有实在自体的,是胜义有;相续和合的现相,是假的,是世俗有。依中观 者看来,此二类中一般所谓不实的,并不全是主观的产物。如远望马路越远越狭,但路何尝是越远越狭?认识的越远越狭,是错乱的,但并不是主观的错误, 因为这还是因缘关系而现为如此的。就是用照相机去照,也是越远越狭的。又如 放笔在水杯中现有曲折相,此笔的现为曲相,也决不仅是认识的错误。这些错乱的现相,幻、化、阳焰等等,是假的有,也即是空的,但不是甚么都没有,不过 此不是实相,是错乱的幻现吧了。龙树也曾说:「幻相法尔,虽空而可闻可见」 。说错乱,说假名,说空无实性,不是甚么都没有。空宗说空不碍幻有,即以此 为理论的依据。反过来说,一般人所见为千真万确的,也并不就是实在的。如萨婆多部以青黄赤白色为实有自性的,但依科学者说,这不过光波的深浅强弱所致。如光线起变化时,所见也就不同了。如有人以体积为实有的,实则不可析不可入的极微不可得,即不会有体积的实性。容积的扩大与收缩,并无固定的实体可得。

  这样,一般人以为千真万确的,不见得就实在如此。而一般人以为是虚假的,也不见得全属子虚。世人每以此二类为一假一实的,机械的划为二类,实在不可以。这二者,中观者以为都是如幻假有的,都是错乱而妄现的。如以某些为实有的,即对于缘起无性的真义,未能了解。其实,人类一般认识的世俗境,可分为常态的与变态的。常态的,即人类由于引业所感报体──根身的类似性,由此根身──生理触境所引起的认识,有着共同性与必然性。但此中也有二:一、如青黄等色,于正常的眼根、眼识及一定的光线前,大家是有同样认识的。这些, 现有谛实性,常人极难了解为虚妄乱现,即名为正世俗。二、如水月、阳焰、空 谷传声、云驶月运,如前面说过,这不是根身的病态所成,也不是认识的颠倒所 致。这也由于境相现起的诳诈相,也是一般人所同见同闻的。但经世俗意识的考 察,可以知道它的虚妄,惟有无知识的童稚,才以为是真实。幻、化、水月、阳 焰、谷响等等,人类所共见共闻,易于了解它的虚妄无自性,是「易解空」。经中常以此为喻,以表示蕴、处、界的「难解空」。变态的,或是根的变异:如眼有眚翳,身有顽癣,也有因服药而起变化。根身变异所引起的认识,见为如何如何。凡病态所见,缺乏共同与必然性,常人也知道是错乱的。或是识的变异:或过去曾受邪伪的熏习,或现受社会的、师长的、以及宗派的熏陶,或出于个人谬 误推理所得的错误结论,或以心不专注而起的恍惚印象,以及见绳为蛇、见杌为人等等,是可以由正确知识而给予纠正,揭破它的错谬。这境相的诳惑,根身的 变异,心识的谬误,虽是世俗的,而在世俗中也不是谛实的,即可以世智而了解 为虚妄的。这都属于倒世俗。虽有此正世俗与倒世俗的分别,但正世俗经如实的观察,渐渐显露出它的幻现性,即实有定性不可得,无不是待缘而似现的。似有时间相,而始终不可得;似有空间相,而中边不可得;似有生灭相,而来去不可得。即此而悟为虚妄错乱,以易解空比喻难解空。易解空的幻、化、影、响,也 还是可见可闻的,宛然现有,心境间有一定的规律。一般以为谛实有的,也还是 虚诳的、性空的,但不碍缘起的幻有,不碍因果法则的确立。

  这正世俗与倒世俗的分别,即以一般人类的立埸而分别。属于根的变异,可由医药等纠正。属于心识的错乱,如执绳为蛇,执世界为上帝所造──错觉、幻觉,可以一般正确的知识来破斥。但仅知这二者的虚妄,是不够的。属于境相的诳惑,如童稚也执为实有,但由于知识的发展,常人即易于了解是空了。色等正世俗,常人也见为真实的,虽难于了解非真,但经胜义的观察,即能了悟为虚妄的性空的。从圣者看凡夫,也等于成人看童稚一样。这二类,仅为知识的浅深不同,即世俗识与胜义智的悟解不同,在极无自性而现有乱相说,是一致的。所以 可以缘起的幻化,比喻缘起的色声。这也许有人要生起疑问:理解诸法性空,如 对于水中月、镜中像了知是虚假、不实,即应通达性空缘起的道理。缘起性空,不是某一法的,是法法皆如此的。而小乘学者以及世间学者们,也有能知水月、 镜像是假的,为什么他们仍不能了达性空缘起的真理?要知一般人与一般学者, 虽也知水中月的非实,不得缘起性空的正见,原因在他没有真彻的了解中观的假 有义,性空义。一般人虽以水月为假有的,但同时仍执另有真实自性的存在,如天上的真月。他们总是以为假与实是相对的,依彼实而有此假的,这即不能正知中观者所明的假有义,不能通达缘起的正义,也就不能悟空性而得到解脱。中观者通达诸法如幻缘起时,决不另外安立甚么真实的,观一切是相依相待的假立, 这才通达一法时,即能通达一切法。所以在了解诸法的性空缘起时,不是依彼真月而说此水中无月的。必需达一切如幻,理解根、境、识的不实性,进而反观到 我我所的非有性,这才彻悟一切法假有而通达性空,也才能由达性空而得到解脱 。所以依实立假,从自性妄执而来,障碍空有无碍的中道。

  论到胜义谛,胜义即指圣者由般若慧而悟达的境地,此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即指空性:众生于一切现象而执为实有,圣者即于似有的现象中,知道是无自性空。如经说:色空,受想行识空,都是藉现法以否定实性而显示空义的,不能离开现法而观空相。在圣者的体验中,知法法的本性空寂,也知诸法的如幻缘生。在圣者的境界──胜义中,是含摄此性空与现有的。这如唯识家的圆成实,含摄得四种清净一样。不过凡夫的境界,是处处执为实有的,现起种种错乱颠倒的;圣者以胜义慧破除凡夫的实有妄执,通达诸法平等一味的空性,即称为胜义 。胜义有如实与真实的含义,所以胜义谛也即是真实谛。众生颠倒,于无性法中 执有自性,乱相乱执,圣者能见诸法无性,毕竟皆空,以无虚妄颠倒乱相,故性空即称如实、真实。一切本空,今能彻见法性本寂,岂不是如实?约此义说,性 空名胜义谛,不是说另有实体可得而名胜义谛。经部师以真实有的为胜义,所以 不许无为是胜义谛。某些学者说:既是胜义,即应是妙有不空的,空即不能说是 胜义谛,这都是不明胜义谛得名的真意。

  胜义谛与世俗谛,是方便相对而安立的。世俗谛,有迁变义,如此而隐覆真实;胜义谛,是本性空寂,离一切戏乱相,待世俗名胜义。胜义有三义:一、究竟而必然如此的,二、本来是如此的,三、遍通一切的。故经中称此为法性、法住、法界。胜义谛不可想象为甚么实在本体,或微妙不思议的实在。虽圣者的觉境,可通名胜义,但佛法安立二谛,是着重于一切法空性。

第三节 二谛之抉择
  自他:『十二门论』说:「汝闻世谛谓是第一义谛」,这是论主破萨婆多部等偏执实有的。佛说色等一切法,是依世俗名言而假立的,故应了解其为世俗,不应执为实义。萨婆多部以为是胜义有的,有真实的自相,故执有极微等自性。 此即于世俗法,不知是世俗而以为是胜义,即成大错。有人也说:「余所许胜义,即他许世俗」,这话是不圆满的。中观者决不以为凡他所许为胜义有的,即中观所许为世俗有的,而中观者则有更高的胜义。佛说色等诸法为世俗,依世俗而成立一切法,于此色等法知其都是假名安立,缘起如幻,此即如世俗而知道他是 世俗。佛说一切为世俗有,有部等执为胜义,执为实有自性的,并非有部等所执 的胜义有即是佛说的世俗。所以中观所说的世俗,于妄执者为胜义;但妄执者的胜义,并不就是中观者的世俗。有些学者不能确了无性缘起的精义,不能于空中 立一切法,以为中观者于胜义说空,即以他宗所说的胜义为自宗的世俗。要知中观宗义与其它各宗,论胜义,论世俗,都是没有共同的。中观安立世俗,是不承 认有自相的,与他宗所说的胜义不同。

  有空:中观常说世俗假有,胜义性空。但『智论』卷一说:「人等,世界故有,第一义故无。如如法性,世界故无,第一义故有」。于是有人以为龙树不一定说胜义空,所说的胜义空,是约世俗虚妄的我法说。我法在世俗中是有,第一 义中不可得。但真如法性,虽于世俗中无──非世间境,而胜义中是有的。所以三乘圣者所证的真如法性,是妙有,是不空。这是对于中观胜义空者下一最有力的质问!这种思想,在大乘佛法中是有的,但不是中观宗。如唯识学者说:般若经中的一切法空,是约遍计执无而说,或约三无性说,依他、圆成是有,经中没 有显了说。真常唯心论者与西藏觉曩巴派:以为般若经所明的一切法空,是约破 除众生的世俗情执,而真如法性或真我,是不可说为空的,是妙有的。龙树论引用此文,到底要怎样去解说﹖须知『智度论』的体裁,是广引众说而有所宗极的 。叡公叙『智论』说:「初拟之始,必举众说以尽美;卒成之终,则举无得以尽善」。兴皇也说:「领括群妙,申众家之美,使异执冰销,同归一致」。『智论 』确是广引异义的,或纵许,或直夺,而以归宗毕竟空的奥极为宗。『般若经』说:「为初学者作差别说」;「为初学者说生灭如化,不生灭不如化,为久学者说生灭不生灭一切如化」。这是说;为初学者说法,如生死、涅盘,虚假、真实等,说有差别的二,这是方便而是不了义教。约究竟说:则生灭不生灭一切如化 ,一切性空,此是如实了义说。因为从无性的假有看,一切是如幻如化的假名;从假有的无自性看,则一切是毕竟空的。一切法趣有,一切法趣空,决非有判然不同的二者,一有一无的。所以『智度论』中所说的我等与法性二者,此有彼空 ,此空彼有,是方便假立此真有与妄有的二类,为引导众生舍迷取悟而说的。若究竟的抉择二谛,即一切是俗有真空,是究竟说。不但中观者这样说,『成实论』也如此说:第一重二谛,我法等空,(色等及)涅盘是有;到第二重二谛,涅盘也是世俗假立,性毕竟空。

  又古三论宗自摄山以下,有两句话:「有所无,无所有」。此是通释『涅盘经』中的常乐我净的。即有所得者是无的,无所得者是有的。无所得的有,是体 悟离执的有,即一般所说的妙有。但依中观宗义,不是不可以说有,也不是说凡 是证得空性的,即不许生死涅盘等一切;在圣境中,也是可说无生死的迷妄法, 有正觉的菩提涅盘。但依言教的正轨,凡可以称为有的,即世俗有,即依名言安 立而有的。如依胜义观一切法自性不可得,胜义是毕竟空。于二谛空有的异说,可依此抉择。

  横竖单复:古三论学者每说横竖,横是相对的,依彼而有此,依此而有彼的;竖是绝对的,超越而泯绝一切的。佛说世俗有而胜义空,名之为空,空还是世俗的假名,是与「有」相对而安立的。然佛说空教的本义,是使众生于世俗而离 一切妄执,泯除一切戏论,因离执而体证泯绝一切的如如。在这个意义上,空的了义与不了义,是可以抉择的。龙树菩萨说:「诸佛说空法,为离诸见故」。离一切妄见,即是要学者泯绝一切,就是空相也不可耽着。若有空相现前,执有空相可取,这不是佛陀说「空」的本义。因为所执的空相,是落于相对的,碍于寂灭的。佛说空教的真义,是了义的,但在有空可见可取的根机前,不解空义,空 于众生成为不了义了。所以龙树菩萨也有破空的地方,如说:「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龙树所弹斥的空,因一般人以为有空可空,而执空为实体的,或执 空碍有而都无的,这即不是佛说空的本义了。所以青目说:「空亦复空,但以引 导众生故假名说」。如落于相对的,执有空体可取,那空即与有无的无相同。所 以龙树菩萨说:「毕竟空中,有无俱寂」,佛说空是离一切见而超越妄执戏论的。从离一切妄执而不落相对说:一切不可得,这即是了义空。如此,可知空的本义,应是言依假名而意在超越的,即是竖的。若滞于相待的,依言执相的,那「胜义空」即不成其为胜义,空即是横的了。「教申二谛,宗归一实」:即依言说 明二谛,而佛意在即俗以入真,不能执真而为俗。于空而有此横竖的差别,这全由于学者的领悟不同。

  再说单复:约二谛说,与上面的横竖有关。世俗有、胜义空是二谛。有人不了解胜义空的意义,从相对义去理解空义,不能依空得解,反而因空成病,这需要不同的教说了。如说:有与空都是世俗,非有非空纔是胜义,这是复二谛。但 非有非空的「非」,也是泯绝超越的意思,也即是空的正义。这不过是说:以空为空的空,是与有相对的,绝待是不落于有空──非有非空的。说法虽不同,实际仍不出二谛的含义。有人以为于有空之外,另有一非有非空,不能理解即有空 而超越的泯寂妄执,仍从横的去了解,故进而更说:有空与非有非空,都是世俗 ,非有、非空、非非有非非空,才是胜义,这是复中之复,也可说圆──具足。 其实,这与说有空二谛的「胜义空」,意义还是没有什么不同。所以三论宗说: 凡言语所表诠的,心行所缘虑的,都是世俗,唯有「心行语言断」的,方名为胜 义。这样,三论宗所说的四重二谛,实只是一重二谛,不过约众生的根性不同而 差别说吧了。

  三论宗的横竖说,与辩证法有类同处,也有不同处。依辩证法,有是肯定的──正,空是否定的──反;亦有亦空是综合的──合。他所说的合,实是更高级的正。正反合的辩证过程,都是顺于世俗名言而安立的。换言之,即唯横而无竖的。因为所说的合,它还归于正,不过是更完满的正而已。三论宗所说的横竖 单复,都是顺于胜义的。如说有是正,空是反。空义虽含有二种性质:一、否定 它──错乱的执相,二、不碍它──缘起的假名,但不碍有的空与否定戏论的空 ,还是空观的过程,而不是究极的。因离执而悟得毕竟寂灭,才是空的真意。佛 法为引导众生悟入胜义,所以论辩的过程,虽与辩证的过程相近,而说空,说非 ,却不滞于有空的总合。众生的根性,是顺于世俗的,即总是顺于正或综合(正 )的。如佛说俗有与真空,佛说的空用意是竖的,超越的,但众生从相对的见地 去看,以为空是偏于一边的,亦有亦空的综合,才比较圆满。但这是顺俗的,三 论宗的第二重二谛,起来否定它,说非有非空。世间的一有一空,或亦有亦空, 都是世俗,而以非有非空否定它。否定亦有亦空,虽不碍于亦有亦空,而意在即有空而泯绝无寄。非有非空,不是孤零的但中,但这决非不圆满,而需要更说双遮(非有非空)双照(亦有亦空)同时的。如说双遮双照同时,依然是顺俗的,是二句中的有,四句中的双亦,永远落于世俗的相对中;竖的,即向上一着而意在言外的。在这些上,三论宗的超绝论而不落入圆融论,充分的表现胜义空宗的 特色。平常所说的四句或超四句,依言离言等,也可以得到正确的理解。

  于教中假:古三论师曾提出于二谛与教二谛的名字;教二谛是说明为如何如何的。于二谛可有二义:一、从佛菩萨安立言教说,于二谛即佛智体悟的不二中道──不二是不碍二的,是教二谛所根据的;依于二谛而有言教,即教二谛。中 论说:「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所依即于二谛,为众生说即教二谛。二、从众生的修学说,佛所说的是教二谛,教二谛是依名言安立的,名言安立的是相 对的,要我们从相对无自性而体悟那离言的绝对的。所以佛说的教二谛,说有为 令众生了解为非有──有是非实有;说空令众生了解为非空──空是不真空。从 说有说空的名言假立,悟解那非有非空的离言实相。这样,以言教二谛──有空 的假名,悟非有非空的中道。传到江东的三论宗,是侧重于第二重二谛的;以二 谛为假名,中道为实相的。一般人不知有空是假名,凡夫闻有即执为实有,小圣 闻空即住于但空。这样的有,于凡夫成俗谛;这样的空,于小乘圣者为真谛,悟得离相而证但空。此即名为于二谛,即与佛说二谛义不能完美的吻合。佛说二谛 ,令众生悟解不二中道,不是令众生闻有着有,闻空滞空的。三论宗以毕竟空为大用,而宗极在圆中。所以说小乘证但空,对凡夫说是对的,对佛菩萨的圆见中道即不对。学佛者应于俗有真空而不执有空,依此而入中道。

  这样,三论宗的正义,即中假义。但决不执取中假。如于宗义不能善巧修学的,执中执假,正统的三论师名之为中假师。此等学者对中假起定性见,决定说非有非空是中道,亦有亦空是假名。这是不得中假的真义,所以嘉祥大师呵斥为 :「中假师罪重,永不见佛」!要知说非有非空是中道,若从依言相待的说明说,非有非空何尝不是假名?若体悟而有而空,即于有空而彻见实相,有空又何尝 不是中道?嘉祥大师因此约体用而作如是说:说中道时,非有非空是体中,而有 而空是用中;说假名时,非有非空是体假,而有而空是用假。但这也不过为了引 导学人作如此说,若肯定执着非有非空为体,而有而空为用,也决非三论者的本 意。总之,三论宗是即俗而真,重在超越而远离一切见执的,这应该也就是佛法体证的重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