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律法师:五;传心法要讲记

www.guiyifo.com皈依佛网; 【故云:‘我王库内,无如是刀。’】那么这是《大般涅槃经》里面所谈到的,在《大般涅槃经》卷第八,有这样谈,这一段不会很长,我简单念一下,我这里有资料,释迦牟尼佛说,佛言,你们那边没有啦,我这里有,譬如两人共为亲友,两个人很好,一个是王子,一个是贫贱的人,如是两人,互相有来往,王子跟那个贫贱的人,两个有互相来往。这个时候贫人看到,这个穷的人,看到这个王子有一把好刀,净妙第一,心中很喜欢、很喜欢,可是不敢偷拿啊,不敢动啊,那是王子的刀啊,拿的话还得了,被砍头了!这王子后来就捉这个刀,逃到他国去,逃走了,离开了他的国家。于是贫人后来在他家,有另外一个地方,在晚上休息的时候,在睡眠当中,就是念念,晚上作梦就念:刀、刀!哇!这个旁边的人听到,以为他是犯什么法了,怎么一直念:刀………就把他抓起来,送到国王这个地方去。这个国王就问了:你讲的那个刀,是哪里的刀啊?何处得到的刀啊?这个人就把它向王报告,就向国王报告了,是人具以上事,回答这个国王:我以前看到王子有一把刀,然后晚上,因为我喜欢、贪着,所以晚上睡觉的时候,就念刀、刀!因为很喜欢嘛,变成晚上的睡梦,其实我没有拿到那一把刀,只是说看到,生一念贪着,化作晚上睡眠的一个材料而已、资料而已。这个王说:好!那么我现在就拿出来给大家看一看,拿出来看一看。其实没有,因为这把刀,已经被太子拿走了。然后他就叫说:你只看过一眼,不晓得那是什么刀,好了!我这些大臣,就问这些大臣:大臣!你们看过那一把刀,那么你告诉我,这个刀的样子是什么?刀的样子就是什么。那些大臣就说:这个刀如如羚羊角。【羚羊【角就是黑色的公羊。王一听,笑一笑,笑一笑。然后那个说:你那个刀是什么刀。讲来讲去,没有一个能够形容出那一把刀出来,形容不出来,何况那个贫穷的人,根本连摸都没有摸到,对不对啊?看都没看到,是不是啊?只是远远的知道那一把刀。所以这个国王就说了:我库藏中,都无如是刀,都没有象你形容的这个刀,因为形容了老半天,都没有形容一个真刀出来。这个道理的意思就是,释迦牟尼佛说法,讲这个无我的法、无我的法,可是这一些弟子们,因为不了解,所以如来说到,真我就是佛性,就比喻这一把净刀,这从来没有人见过,因为大家都没开悟嘛,所以这些境界不够的人,佛陀的弟子就说:无我是什么境界。佛陀说:不是!那无我是什么东西?那也不是!就象这个国王,召集这个大臣来,说:这是什么刀?你们看过那一把刀,那一把刀的形状是什么?有的说象牛羊角,有的说象牛角,有的说象猪脚,还是什么,讲了一大堆,统统不是!这个比喻说,释迦牟尼佛讲这个如来藏的无我,无我的如来藏心,那是真我、是佛性,可是没有一个人能够了解,那个真正的相貌是什么,因为这个王子,已经把那一把刀拿走了。意思就是说,无我本来就是空,不可描述的东西,所以说:我王库内,无如是刀。意思是一尘不染,一法不立的东西,那什么都不是,这是表法的。

好了!【从前所有一切解处,尽须摒却令空,】【摒却】就是除去。以前你看过什么书啦,落入什么观念啦,化作什么见解,没关系!统统放下,尽须摒却令空,【摒却】就是除去。【更无分别,即是空如来藏。如来藏者,更无纤尘可有,】【纤】就是丝毫,【尘】就是尘垢。一点尘垢也不会污染到它,那么这颗【即是破有法王出现世间。】这个【有】就是一种执着啦,破这个缘起所幻化出来的假相,破有,当然就是性空啦!破这个有上缘起的执着,法王就是指佛,就是出现在这个世间了。【亦云:‘我于然灯佛所,无少法可得。’】我于然灯佛所,无少法可得。【此语只为空尔情量知解。】最主要的是叫你放下这些分别心、执着,还有这些见解。【但销镕表里情尽,】【表里】就是内外。只要对内的执着:我执、我见、分别心,对外的欲望:五欲六尘的追求,这些执着统统放下!【都无依执,是无事人。】外面的五欲六尘,引不了我们,难不倒我们,我们内心的执着、分别心放下,无嗔,你说你连烦恼也没有,念也空、觉性也空,是不是啊?外在的五欲六尘也空,那么就是无事人。所谓觉性空,就是那一些分别、执着没有,觉性自然就显现,显现也是空。【三乘教网,只是应机之药,随宜所说,】承传宜所说。【临时施设,各各不同。但能了知,即不被惑。】学佛就是要做什么?学佛就是要不被迷惑,这些世间的相,迷惑不了你,但能了知,即不被迷惑。【第一不得于一机、一教边,守文作解。】【一机】就是某一种机缘,或某一种角度,或者一教,在文字之教,不可以在某一个机缘、某一种角度下,或者一些文字的教法边上,就守住了,就作任何的这个心的不同的见解,不可以这样作,因为这样会偏,为什么呢?因为落入文字就是对立,你怎么说,所以与其能辩,不如能忍,为什么?透过文字,谁讲的,你讲到最后,你就分不清楚,到底谁是谁非,真的!你要是在立法院,国民党的他讲了一套,民进党他就会讲一套,是不是?这个选总统的时候,四组总统攻击来攻击去的,是不是?大家都有立场嘛,你说到最后,谁是谁非呢?对不对?没办法分辨。没办法分辨,就看什么?看事实,哪一个真的是替国家做事情的,你就投他嘛,对不对?你心中有你的总统,你就投他嘛,是不是?不可以因为政治立场不同,搞得大家不愉快,这个变成没有修养的人了,是不是?所以说,某一种机缘,某一种角度,你只要落入语言、文字,它永远就是对立的。所以在这个世间,一个真正会听是非的人,他就是是非不入,哪一个人是最会听是非的人呢?最会听是非的人,消化掉了,没这回事,他来讲烦恼,还安慰他,这才是厉害!他来讲,烦恼得要命,还安慰他:不要这样子,不要这样子,站在佛教的角度、站在哪一种角度:哎呀!你不要这么烦恼、不要这么执着,要站在解脱的角度,都不要这样子。放下!所以我们要记住,包括这些圣人、大彻大悟的禅师,都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不可以用某一种机缘来解释,守,不可以用某一种语言、文字,来守住一个角度,这样会偏差的,我们要用一颗超越的心,尊重、容纳异已的存在,因为没有达到圆融,毕竟有所偏差。所以每一个道场,有每一个道场的作风,我们不须要有什么看法,对不对?以前有一个人来谈论、来谈论,一个法师,也是法师,当然也有他的看法啦,他不太认同,他说:台湾佛教很奇怪,当然是他说的啦,不是我说的啦!什么佛光人,什么慈济人,还有什么新新人类人,都分这个、分那个。他们就觉得很奇怪啦!我说:他们有他们的立场,我们要解脱,最重要的就是我们要解脱,我们不了解人家的立场,是不是?因此啊,只要你落入名字,人家就会有话说,一定的道理,是不是?所以我们不可以偏执。

【何以如此?】底下这个就是答案,【实无有定法,如来可说。】所以师父不是告诉你们吗:圣人的标准是什么?圣人的标准就是一切事都不标准,没有标准的东西,这个世间,没有所谓的标准的东西,因为会变嘛、会变嘛!说:哎呀!这个女孩子实在是天仙美女嘛!然后就写一张单子,师父就写一张单子说:你念出来给我听听看,里面就写:五十年后,看看如何?五十年后,念阿弥陀佛……整排牙齿都装上假牙了,该有的也已经变成没有了,腰也已经变粗了,嫁人生十几个孩子了嘛,对不对?奇怪!五十年没看到,哇!牙齿都掉光了,头发也白了,从前用胭脂粉饼打扮起来,人人是看得目不转睛,大家都说她很漂亮啊!有标准吗?没有!说她漂亮,也不一定人人都认同,你现在说她很漂亮,看她讨厌的人就会说:她哪有长得多漂亮?师父你知道吗?她只是因为穿裙子而已啊,你不晓得啊,她那个马达它有多大,你看过吗?那就打一支毒针给她。啊!不好看啦,师父!她那个脸,只能看那个脸啦,她的下半身,你不要去看它,那只腿粗到象大象一样的!又把人家漏气了。对不对?会这样子的。美没有标准的,没办法讲出她一定很美的,甲乙(喜欢之台语谐音)的人觉得很美啦,喜欢的人认为很漂亮啦,【喜欢】的国语,我不知道怎么讲啦,甲乙的人觉得很美啦,那丙丁就不漂亮啦!对不对?圣人的标准,就是没有标准啦,实无有定法可说,是不是?【我此宗门,不论此事。但知息心即休。更不用思前虑后。】你看!这一句就是学禅的一个精髓,我们这个禅宗啊,是不论什么生生灭灭的东西,不论这个知见。唯论什么?但知,就是要下功夫哦!在这个地方就是:你的下功夫在哪里?【息心】就是停止分别、停止执着、停止猜测、停止贪、停止嗔、恨、嫉妒、占有,统统放下,你看!这就是功夫了!得息妄缘,别无胜解,就是这个道理,你只要好好的平息你那一颗不满、起伏不定的心,放下!用不生不灭的宇宙虚空的心,面对一切现象所发生的缘起法,那么你不用思前虑后,统统放下,这个就是禅宗。【问:‘从上来皆云:即心是佛。】从开始到现在,都讲即心就是佛,这颗心当下就是佛,未审就是我们不明白。【未审即那个心是佛?’师云:‘尔有几个心?’云:‘为复即凡心是佛?即圣心是佛?’】【为复】就是到底。到底你是指凡夫的心是佛?还是圣人的心是佛?嗯?【师云:】师父就说了:【‘尔何处有凡圣心耶?’】你哪里有凡夫的心,跟圣人的心?【云:‘即今三乘中,说有凡圣。和尚何得言无?’】我们在佛经里面,都不是有讲三乘吗?和尚!你怎么会说没有呢?【师云:‘三乘中分明向尔道:凡圣心是妄。尔今不解,返执为有。】将空性的、绝对的、不生不灭的本性、佛性,作为实在的东西为解,【将空作实,岂不是妄?】这不是虚妄的吗?【妄故迷心。】因为你虚妄、执着,所以你迷掉这一颗心。【汝但除却凡情、圣境,】你只在把这个凡夫的情执、圣人的见,统统放下,【心外更无别佛。祖师西来,】达摩祖师从印度来到中国,【直指一切人,全体是佛。汝今不识,】你现在竟然不认识它!【执凡执圣,向外驰骋,】就是奔驰、追求,叫做【驰骋】。那么就是奔驰、追求。【还自迷心。】回过头来你还是迷掉你的这一颗本心。【所以向汝道:即心是佛。】当下、当下!【一念情生,即堕异趣。】你只要动一念执着,你就会落入其他的,不正道的地方去,异趣就是异道,这不是佛道啊,佛道不可以生一念的执着跟分别的。底下加两个字:本性【无始已来,不异今日,】要加【本性】,就是我们的本心。本性无始以来,不异今日,它没有新旧,悟了就是,没有深浅,悟了就是,没有高下,没有长短,非青黄赤白黑,非有形相的东西,统统不是!你只要悟了,自古以来,它就是好端端的摆在我们前面。【无有异法,】没有什么不同的法啦,【故名成等正觉。’云:‘和尚所言即者,是何道理。’】【云】就是说啦。和尚所言这个即者,这个【即】字,这是什么道理呢?【师云:‘觅什么道理?】你要找什么道理?【才有道理,便即心异。’】只要有动念:道理可追求。那么这个心就不一样了!

【云:‘前言:无始已来,不异今日。此理如何?’师云:】只因为你要寻找、要追求,【‘只为觅故,汝自异他。】当然你就不同,就不同于本来的心了。【汝若不觅,何处有异?’】放下了就是了,好端端的放下,见一切境界,什么都放下,它就好端端的,如如不动放在那个地方,一切来去,一切怎么样增减、生灭,心不增减,心不生灭啊,你找不到不同的地方。【云:‘既是不异,何更用说即?’】既然没有什么不同,又为什么要多下一个【即】这个字呢?【师云:‘汝若不认凡圣,阿谁向汝道即?】如果你不分别什么是凡心、什么是圣心,那么阿,【阿谁】就是谁。有谁会向你多说一个【即】字呢?【即若不即,心亦不心。可中心、即俱忘,】即若不即,意思就是说,即,当下它就是不即,即就是不离嘛,不即就是不离嘛,是不是啊?不即不离,就是即若不即。这个不即不离的道理,即,如果当下悟到,它就是不即。心当然也不是有这个执着的心,心也不心就是,这个本心,也没有执着这个心相,那么这样子的话,可中,那么可以【中】就是当下,可以当下,心跟这个【即】字,统统放下,就这个东西了。【阿尔更拟向何处觅去?’】那么你向何处去找呢?心跟这个【即】字,统统不存在!再讲一遍,师云:你如果不去,【认】就是分别。如果你不去分别,这一颗是凡夫的心,这一颗是圣人的心,那么有谁还须要跟你讲一个【即】字呢?没有分别,凡圣就统统泯灭了,还要讲一个【即】字干什么?那么其实【即】字就是不即,心这个本的心,它也就没有一个执着的心相,这么样子的话,即就是不即,心就是不心,那么那么根本就没有二相,所以可以当下心、即俱忘,统统不二,【俱忘】就是不二、放下了!那么有谁向何处去找呢?你也找不到这个什么是心、什么是即啊!【问:‘妄能障自心,未审而今以何遣妄?’】【而今】就是如今。这个妄、虚妄的执着,会障碍我们的本心,那么不知道现,【而今】就是如今、现在,用什么来遣除这个妄?【师云:】师父就回答了:起一个妄念,去遣一个妄念,【起妄遣妄,亦成妄。】因为【妄本无根,】因为妄是做客的,来来去去、生生灭灭的,妄,它本来就是无要,【只因分别而有。】如果你不分别了,那就没有这个事情了,是不是?妄本来就是无根,因为它是尘嘛,我们的真心是主嘛,那么它是客嘛,对不对?【尔但于凡、圣两处情尽,】不要执着说:我是凡夫。不!我们当下就放下。也不可以执着说:我是圣人了!你只要放下,凡圣两处情尽,【自然无妄。】自然无妄。更拟,【拟】就是准备。【若为】就是如何遣他。【更拟若为遣他?】心也没有、圣也没有,自然无妄,是不是啊?【都不得有纤毫依执,】

101页,都不可以有一点点的依执。【名为:我舍两臂,必当得佛。’】【两臂】就是表法的,表示舍掉空跟有。这是《妙法莲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第二十三,里面都有讲的。我舍两臂,必当得佛,那么这个是一切众生喜见菩萨,在大众中立下这个誓言:我舍两臂,必当得佛金色之身,若实不虚,令我两臂还复如故。作是誓已,自然还复。所以说名为:我舍两臂。两臂就是对立、两端。学佛法就最怕这个了,执着两边。【云:‘既无依执,当何相承?’】既然无所执着,那么以什么互相承呢?一代传一代来承呢?【承】就是相传。【师云:‘以心传心。’云:‘若心相传,云何言:心亦无?’师云:‘不得一法,名为传心。若了此心,即是无心、无法。’云:‘若无心、无法,云何名传?’师云:‘汝闻道传心,将谓有可得也。】你闻道,你闻到这个道传心,你认为有可得吗?【所以祖师云:认得心性时,可说不思议。】如果你悟到了那个不来不去的本性,那可以说是不思议。【了了无所得,得时不说知。】了了无所得,哎呀!这个统统无所得,空无一物,没有对立,是不是?得时不说知,得到的时候,也没有分别说:我得到了!这个【知】就是说:我得到了,我知道、我得到了!不必去说,因为又落入言语了,默契而已嘛!得时不说知,不必说了,默契就知道了!【此事若教汝会,何堪也?’】【何堪】就是哪堪称为最上乘法哟?这个事,这件明心见性的事,这个佛性的事,明心见性的事,就那么简单的,就让你会得了,体会、得到明心见性的法门,哪堪称为最上乘法?就是卖一个关子啦、卖一个关子,意思是很难的意思啦,不容易的意思。【问:‘只如目前虚空,】这个【知】划个x,改作【如】如如不动的如。只如目前虚空,就拿目前这个虚空来说吧,【可不是境?岂无指境见心乎?’】这不是指着一个见境,而能够看到我们的心吗?因为你说虚空,虚空它难道不是境界吗?这难道不是用指的境界,来见到我们这个心,不是吗?【师云:‘甚么心,教汝向境上见?】是什么心,你是什么心,而教你去看这个境界呢?假设你就算看到这个境界,【设汝见得,只是个照境的心。】就象照这个镜子一样的照,照到这个境界的这个心,意思就是能所不断,只是个照境的心,照境的心,就是能所不断的意思。就算让你看到虚空,这也不过是一个能所不断的生灭心。【如人以镜照面,纵然得见眉目分明,元来只是影像,何关汝事?’】你看到的眼睛、眉毛,那只是个影像啊,何关你的事情,这关你什么事啊?【云:‘若不因照,何时得见?’】如果不因为这个照,什么时候得见呢?【师云:‘若也涉因,常须假物,】就是假借他物。如果也涉及到因缘法,那么就是条件喽,【因】就是须要条件。如果也涉到因缘的条件法,当然就必须要假借外在的物了,那委借来借去,【有什么了时?】我问你啊,因为一切事相都是对立的,你今天要假借这个事情,那么明后天又要假借这个事情,假借这个,只要有涉到这个因,就落入生灭。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若也涉因,常须假物,有什么了时?如果你也涉到生灭的因果法,你都必须借重缘起法的生灭的东西,那我问你:生生灭灭,你有什么结束的时刻呢?【汝不见他向汝道:撒手似君无一物,徒劳谩说数千般。’】你不见,就是你难道不曾经,有人向你说过这样一句话吗?撒手似君无一物,你只有放下就象你身上没有一样东西,没有一样东西的时候,徒劳谩说,【谩说】就是漫无目的,杂乱的说来说去。我身上一点东西都没有,你说了老半天,统统不是啊!对不对?所以撒手就是当你放下的时候,就象你身上没有一样东西,那你说来说去,我没有东西,你描述什么?所以说:徒劳谩说数千般,这个【谩】就是散漫的、杂乱的乱说一通,你千般的一直描述,都不是!【云:‘他若识了,照亦无物耶?’】如果他悟了,照也没有东西。【师云:】傻瓜!【‘若是无物,更何用照?】没有东西,你照什么?是不是啊?师父反应得比他更快!【尔莫开眼寐语去。’】意思是睁眼说梦话,你不要睁开眼睛说梦话,是不是?无物,你照什么东西啊?所以说: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这就不对了!天台宗的思想,这个僧肇法师他这个《肇论》,是不是啊?就是这样子,他就是这样子,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他认为有东西嘛,照来照去的嘛!若是无物,更何用照?你照什么东西?不生不灭、不来不去嘛!所以佛没有讲过寂而常照,也没有讲过照而常寂,那么这一句话到后来,一切众生都引用这一句话,这是无始无明的境界,不是佛陀圆满、妙湛圆明的境界。方便说可以,但是要说这是方便、这是方便。若是无物,更何用照?对不对?所以你寂而常照,这个照什么东西呢?没有东西,你照什么?你不要开眼寐语去,说梦话。

【上堂云:‘百种多知,不如无求,最第一也。】最第一。你这些这么多的知见,是不是?你不如无求,那么就是世间的最第一喽!【道人是无事人,实无许多般心,亦无道理可说。无事散去。’】上堂开示说:百种多知,不如无求,最为第一。无求就是放下。那么道人是无事人,真正修道的人是无事人,注意!这个很重要哦,无是非、无长短、无来去、无求、无着,这个统统是绝对哦,无事就是不生不灭的,清净大般涅槃的本体了,道人是无事人,如果我们今天修道,修得很烦恼,一天到晚争个高下,那你想想看,这是修行人吗?其实我们要判断一个人,也很简单,是不是?这个人一天到晚心里不平衡,嘴巴讲东讲西,那就知道,这个人离道太远了,实在是太远了!烦恼根本没有办法放,这个烦恼,最基本上的都放不下,你说他有多大的神通,那骗人的啦!烦恼都弄不通,你有什么神通呢?道人是无事人,那么无事人,他就是一心,他没有许多的心,有许多的心,就是对立、就是争执嘛,他才有这么多心嘛,是不是啊?也没有道理可说啊,一切离文字相嘛!无事散去!几点了?九点三十二分了,可以了!今天讲到这里,讲了七页了,讲得都都忘记时间了,讲得心情太好了,都忘记时间了。因为这种东西非常好,就是它是单刀直入的,这种法对懒人是最适合了,最懒的人,学这种法最轻松了,看哪一个人最懒,学这种法是最轻松的、这种法最轻松了,不用搞东搞西的,放下就轻松了,很简单!看哪一个人最懒,学这种法最轻松了,几句话就解决了!好不好?明天是共修,讲大家告诉大家,共修也很重要,明天我们开示净土法门,好不好?这个比较适合大家的口味。
下课!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101页,倒数第一行。


【问:‘如何是世谛?’】【世谛】就是生灭因果相、数量,有所造作,落入阶位,那么落入语言文字,这一些方便,统统叫做世谛、世俗谛。【师云:‘说葛藤作什么?】这【葛藤】是禅宗常常用的话,葛藤的意思,就是指文字跟语言,对心性来讲,这是一种葛藤,这语言跟文字,本来是用来解释、说明事相的,可是我们却反过来遭到束缚,被文字跟语言束缚,我们不晓得文字跟语言的真实相,所以变成把文字跟语言变成一种束缚。所以在这个禅宗里面,告诉我们说:玩弄这一些无用的语言、文字,称为葛藤。意思就是执着于文字、语言,是不得真实意的,没有办法,那称为文字禅,或者是葛藤禅。所以在这里:说葛藤作什么?就是落入这一些语言、文字,文字禅,那么没有什么意义。意思就是,我们的清净自性,是【本来清净,何假言说问答?但无一切心,即名无漏智。】你只要没有一切心,那么就是名无漏智,那么无一切心,就是一切法无求、无着,那么就是无一切心,即名无漏智。【汝每日行住坐卧,一切言语。但莫著有为法。】就是我们每天生活的这个行住坐卧、一切的语言,不要去执着这些生生灭灭,刹那变化的数量、语言、文字的分别,那么这个就是无漏智、出世法。【出言瞬目,】这个【瞬】就是转动眼睛。【尽同无漏。】转动眼睛,你讲话,乃至你一眨眼,这个统统是无漏法。【如今末法向去,】【向去】就是到了。现在就到了末法时期,【多是学禅道者,】大多学禅道的,【皆著一切声色。】现在的学禅的人,大部分都是执着一些外在的声色,说:若以音声求我,以色见我,是人行邪道,不见如来。【何不与我心心同虚空去,】那么为什么不跟【我心】,就是我们这个本心,那么何不与我心,为什么不跟我们这个本心,这个心怎么样?如同虚空,【去】就是一样。为什么你不拿这个本心,来跟我们这个虚空同样的存在呢?这个是比喻大无止境,一切都可以容纳,是指慈悲、宽恕,如同虚空的大量,这是指站在无量无边的角度说的。【如枯木石头去,】那么是指起心动念统统没有,你要修行啊,第一个要先象虚空一样,不生不灭,无止境的慈悲。要象枯木、石头一样,这个【去】就是一样。要象枯木、石头一样,枯木、石头从来没有动过念的,就是没有执着、没有分别。【如寒灰死火去,】寒灰,它不会再这个死灰复燃,寒灰死火,也就是不会再起心动念,不会再落入生灭的对立,重复的,死灰复燃的起心动念。【方有少分相应。】这样子才有一点点相应。【若不如是,】如果我们没有办法,学象上面三种比喻,心同虚空,心同枯木石头,心同寒灰死火,如果不这样子,【他日尽被阎老子拷尔在。】也就是说,你只要落入我执、法执,或者是空执,简单讲就是你有着相,那么他就牵着你的鼻子走,那么你的业就会现前,就是等于阎王老子拷住你。所以谁绑住我们呢?就是所谓的业。那业是怎么来的呢?连续的执着、连续的着相。但刹那之间回光返照,稳住,再来,就全部的放下、自在。所以他日尽被阎王老子拷你在,我们今天被阎罗王拷得死死的,正因为我们的起心动念,都被粘住了、都被粘住了。所以修禅的人,他一定要有一个重要的观念,就是不要被事相粘住,不要被理体迷惑,修禅的,他就一直告诉我们,不要被理体迷惑,理体就是绝对的空性,不要被事相粘住,因为这个生生灭灭的东西,粘住了,那你是很悲哀的一件事情,因为你今天觉得不对的事情,很气愤,这个也是空哦,修行人,世间人方便说这个是善、方便说这个是恶,可是你要是被它粘住的话,你本身就不对了,就不能来去自在了,不要被粘住,大家都这么说,我们就方便跟着这么说嘛,可是在我们的心,不曾经动过念头,这样是个真修行人。





【尔但离却有无诸法,】你只要,【离却】就是放下,你只要放下这个【有】,就是生生灭灭啦!那么无呢?就是说,另外一个角度说,这个世间,不是有就是无,但是你着一个【无】,它也变成【有】。所以说,你只要离却这些所谓的有跟无,这一些的执着,放下!【心如日轮,常在虚空,】你的心就象太阳,高高的挂在虚空,【光明自然不照而照,】我们的清净本性就绽放出来了,但莫着相就是歇即是菩提,这个【歇】就是息念,停止这一些妄念。所以佛法有时候一句话,须要用过五年跟十年,他才能够体会出来的,我们以前刚刚学佛,看到一句说:但息妄念,别无圣解。看不懂的,为什么要停止妄念呢?是不是?现在知道了、现在知道了,妄念不可断的,这个念头不能断的,只是说把这个妄放下,清净自然就显现出来。如果妄念拼命的断,断了一个妄念,又跑来另外一个妄念,犯了无穷的过患。所以这个光明,自然不照而照,【不是省力底事?】【底事】就是:这样不是很省力吗?【到此之时,无栖泊处,】到这个时候,无栖泊处就是无所住,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栖泊处,就是哪一个地方你都不执着,哪个地方你都不去分别,就是清清净净,绝对的存在大智慧觉性,就显现出来。【即是行诸佛行,便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住】就是执着。那么我们就应该无所执着,而生清净心。那么这个而生其心,其实是多余的,无所住,他就自然生清净心,你生清净心,自然就无所住。所以这一句话,他是为了两个角度,强烈的来说明一件事情,使我们更清楚的,了解我们的绝对的本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说应当无所执着,那么自然就生出了我们的清净心,这个就是本心。所以我们今天,拼死命的在这边执着,闹得满城风雨,是跟非、恩跟怨,这都是很辛苦的、是很辛苦的,会用功的人,他不会这么笨的!【此是尔清净法身,】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名为阿耨菩提。】这个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存在的清净法身,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不会此意,纵尔学得多知,勤苦修行,草衣木食,不识自心,尽名邪行,定作天魔眷属。】在座诸位!这个就把它划线,这一句话可以给我们一个很大很大的警惕,如果我们不悟到这一颗清净心,那麻烦大了!若不会此意,就是你没有体会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清净法身,这个才是真正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果我们没有办法体会到这个的用意,纵你学得多知,就是一天到晚拼命听经闻法,那么建立知见。有一个他就说:师父啊!你拼命的讲经,我是在背后拼命的听经,可是我们在家人听不完啊,不晓得怎么办?你一直讲,买很多,花了很多钱,拼命的听都听不完啊!我跟他讲:你只要放得下,三藏十二部经典统统听完了,这样就统统听完了,你要是放不下呀,就是再听二十年、三十年,门儿都没有!你永远听不完,放得下,这经典遮遮眼睛就可以了,拿起来遮遮眼睛、翻翻,为什么?放得下了,对不对?放不下,这眼睛望穿了牛皮纸做的书本,也得不到利益的,佛法是真实境,它是真正的要应用在生命的这个关卡的,他说:哦!知道、知道!是不是?是嘛!放下就三藏十二部经典都看完了,你今天七点五十分放下,你七点五十就自在;你八点放下,统统放下,八点,你就是自在的人。你今天放不下、明天放不下,再三年你还是放不下,你学得多久,一样没有用的,为什么?那不是你的东西,建立更多的知见。底下一句更重要:勤苦的修行,草衣木食,不识自心,尺句邪行。你勤苦的,有的人不是去住茅蓬吗?去研究经典吗?可是并没有师父在旁边指导啊,山上比较静吗?是的!没有错,你有了好环境,问题就是你没有好心境啊,你有了好环境,可是没有好的心境,你没办法,你从哪里下手都不晓得,是不是?有了好的心境,就是一如眼睛,有目,眼睛,就象一个人他有眼睛,他一看,他就很清楚的怎么下手了。可是我们有一个好的环境,并没有心境,那完蛋了!拼命在那边用功,勤苦的修行,为什么?没有正见啊!方法错误、方法错误啊!拼命的劳苦啊,怎么样饿、打饿七啊,乃至一打禅七啊,用一切的办法,就是想要压制这个意识,使它不要起来,这就是方法错误,怎么样?就算你勤苦的修行,再来,以草为衣,以木为食,这个叫做草衣木食。拿这个草来当做衣,前面遮芋头叶,比较大片,后面遮蕃薯叶,比较小片,还是不成道,对不对?就象原始人一样的啦,那也不能成道啊!是不是?所以说:以草为衣,以木为食,不识自心,你不了解我们的清净本心是什么,尽名邪行,定作天魔眷属。为什么说我们初出家,我们要五年学戒,要亲近善知识,他就怕你走错方向,一个人走错方向啊,这不是五年、十年,就是三十年,你都拉不回来,知见错误啊,那没有办法,甚至人家好意,要给你修正回来,你还要跟人家作对。【如此修行,当复何益?】这样修行有什么益处呢?

【志公云:‘佛本是自心作,那得向文字中求?’】这个志公,我们以前就讲过了,宝志禅师,他的出生是西元418,到死亡,就是入涅槃是514,活了相当长,九十六岁,418到514,宝志禅师,就是志公和尚,是南朝,我们有南北朝嘛,是不是啊?南朝。他是陕西省的人,俗姓姓朱,这个人很年轻就出家了,他的师父叫做僧俭,就是道林寺的僧俭,那么修习禅宗。在刘宋这个年间,就是西无466到471,往来于城市很多人的地方,他住呢,没有一定,这个人疯疯颠颠的,讲起话来又是赋诗,他讲起话来,很准的,可以预言,这一切的人看到他就:志公和尚、志公和尚!请问我今年的运气怎么样啊?明年有运气怎么样?他就给人家,吉凶祸福都告诉人家,哇!都很准,世间人这一套最有用的,你要是跟他讲得很准,比你跟他讲什么净土法门,来得更有效,什么了生死,这个先摆在一边,吉凶祸福,现在马上问,马上得到利益。那么这个齐武帝,就认为他是妖言惑众,就把他抓起来,关在这个监狱里面。抓起来的时候,人是在监狱里面,可是每一天都看到,这个志公和尚,怎么还是在大街小巷里走来走去的呢?咦?后来就是:奇怪!是谁放他出来的?再去这个牢狱里面看,咦?他去牢狱,就看他关在牢狱,到大街小巷去看,闹区去看,他又在闹区里面看到他,这个百思不解啊、百思其解,神通自在了!这个皇帝听到这样的事情,知道这个是圣僧,所以迎入华林园供养,这个叫做软禁,华林园供养,看你还能跑到哪里去!禁止他的出入,对他很恭敬,然后设一个范围,叫他不要出去,但是这个宝志和尚,不为他所拘束,人在这个华林园里面,可是常常跑到各名山宝刹去走一走。都关不住他。后来到梁武帝建国的时候,才把这个禁令解除,那么这个宝志和尚,跟这个梁武帝一谈,哇!这个经义谈得很欢喜。他在天监十三年十二月示寂,就是入这个圆寂,世寿九十六岁,后来葬在这个钟山,在他这个坟墓的旁边,弄一个开善寺。有很多人是这样做法的,譬如说把他,因为他师父很伟大,火化以后把他的灵骨,他不跟人家葬在一起,就把他放在另外一个地方,建一个塔庙,就放这个高僧大德的,让很多这个后代的人,就去这个地方瞻仰、顶礼、膜拜。那么后来他的封号很多,有封这个广济大师,还有封这个妙觉大师,道林真觉菩萨,道林真觉大师,慈应惠感大师,普济圣师菩萨,一际真密禅师,那个封号是多得不得了!宝志禅师,这个相当有名的。所以宝志禅师就告诉我们一般人:佛本是自心作,那得向文字中求呢?【假饶尔学得三贤、四果、十地满心,】四果就是阿罗汉,是不是?那么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阿罗汉。【也只是在凡圣内坐。】凡圣就是对立的,不是大寂灭涅槃海,不是凡心,就是圣心,大寂灭涅槃,没有凡圣之名词。【不见道:】诸行无常,难道你不了解,【‘诸行无常,是生灭法。’‘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只要你的福报享用完,因为你不能摆脱这个生灭,当下完成不生不灭,你放不下,你执着、分别,你就把一颗清净心转成生灭法了。所以说这个势力尽了,你的福报享受完了,就象一支箭又掉下来了,招得来生不如意,你来世还不一定能够称心满意的,因为无明嘛!【争似无为实相门,】争,这哪里是一尘不染的无为实相法呢?争似无为实相门,【一超直入如来地。’】如果是无为法、实相法,是一超直入如来地的,这个是在《证道歌》里面讲的,就是我们下一本要讲的。意思就是,福报如果享尽了,就会堕下来,你的来生是不如意的,这是生灭法,这怎么能够比得上无为的实相,是一超直入如来地的,用不完的。【为尔不是与么人,】如果你不是这样的给与人,【须要向古人建化门广学知解。】就是建立、度化,还要向古人来建立度化门,来广学知解。【志公云:‘不逢出世明师,枉服大乘法药。’】这个【出世】很重要,就是要明心见性,指证悟的,这个不是说一般的,【出世】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来不去,如果你没有碰到,大彻大悟的、证悟的,证悟到本心的这个明师,枉服大乘法药,就是很冤枉的,你学大乘法学了很久,因为大乘法学了很久,因为很多的法、注解,因为你看不懂,就是看懂了也误解,那么知见、观念错误,那么冤枉你用功修行,因为方法错误。所以很冤枉的,你学了,【服】就是学。你很冤枉的学了大乘法,却不能治大乘的病,你没有办法达到佛的境界、证悟的境界,很冤枉!我们中国就是大乘法,可大乘法那个经典多如牛毛,汗牛充栋,是不是啊?能够碰到这个世间的明师,出世的明师。【尔如今一切时中,行住坐卧,但学无心,久久须实得。】底下那五个字,要很注意看:久久须实得,就是你要是真的下功夫才算,不能只听听而已,那么久久没有感觉到说这种无心的法门,那么没有用的!所以说:但学无心,这个念一念可以,可是下面这五个字才是根本,要:久久须实得,要久了,经过一段时间,你要实实在在的,真的无心,无所执着、无所分别,是真正的功夫跟境界。【为尔力量小,不能顿超。】因为刚刚学这个大乘法嘛,没办法,没办法一下子顿超,但得下一番功夫,【但得三年五年或十年,须得个入头处,自然会去。】你总是要找到一个方法,入头处就是你要找到门路啊,方法要对啊,方法就是无心,再接着就是守住,就是一直守住这个无心。事事不起心、不动念,然后用慧观,与空相应,绝对的存在,下个三、五年的时间,你总是要找一个门路,自然就能够体会出来。不是拼死命的干,拼死命的拜佛、拼死命的坐,拼死命的这个打佛七、打禅七,拼死命的打八关斋戒,如果这个心法不懂,撞破头,你都不晓得在干什么。【为尔不能如是,须要将心学禅学道,佛法有甚么交涉?】就是说,如果为汝不能如是,如果你不能象我跟你指示的这样:但无心、但学无心,那么你一定要,【将】心就是拿,你一定要用一颗心,拿颗心去找什么是禅,学禅、去学什么是道,就是将心去找另外一个心,学禅的心、学道的心,这个心本来就是不生不灭,当下这就是禅、就是道了,可是你硬要是拿这个心,去学个什么禅、学个什么道呢?佛法有什么交涉呢?那么加三个字:【如此与】佛法,【交涉】就是关系。这个跟佛法有什么关系?这个尽同生灭啊!放下就是禅,是不是?不生不灭,无心就是道,更不要将心去学禅、将心去学道,歇即是菩提,如果你用一颗心,想要去追求一个禅,用一颗心去追求一个道,如此跟佛法有什么关系呢?方法错误了、方法错误!





【故云:如来所说,皆为化人。】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法,皆为化人,这只是为了度化人家而已。【如将黄叶为金,止小儿啼,】这个叫做黄叶止啼,那么这个看过禅宗的人,看过经典都知道,黄叶止啼就是一个小孩在哭着哭着的时候,他的父母用这个杨柳的树,杨柳的树的这个黄叶,就当作是金子,小孩子哭的时候就给他:哎呀!这个是金子给你啊,这个是金子给你啊!小孩子没有办法分辨说,这个是金子还是树叶,他就不哭了。那做父母的人就讲:不哭就好了、不哭就好了,没关系!不要哭就好了。所以是暂时方便,这个黄叶为金,止小儿啼,意思就是说,佛用权巧方便来引导众生,禅宗认为都是经论家的说法,因为经论家说法,就是方便、方便。那么这个都是空拳黄叶,空拳,赤手空拳、赤手空拳,或者黄叶止啼,那么这个都是方便法,表示方便,是不是?所以如来所说,皆为化人,就象黄叶为金,骗骗小孩子,小孩子就不哭了,【决定不实。】那绝对不是实在的。【若有实得,非我宗门下客,】如果你的心,认为有一样物可以得到,那么这就不是我们禅宗所修的。【客】就是禅宗门下之客,就是不是禅、懂得心法的人。且与汝本体,【且与尔本体有甚交涉?】有什么关系呢?【故经云:‘实无少法可得,名为阿耨菩提。’】实在是没有一法可得,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也会得此意,方知佛道、魔道俱错。】如果我们能够体会这个无所得,无有少法可得,那么就知道,佛道也河得、魔道也不可得,一尘不染,一丝不挂,若以为佛道有所得,那就是外道了,佛道无所得。【本来清净,皎皎地,】【皎皎】就是洁净纯白的。我们的本性,这个要好好的记住,本必【无方圆,】我们的觉性【无大小,】当你开悟的时候,就没有大小了,【无长短等相。无漏、无为,】那么它是【无迷、无悟。】就是远离对立喽!所以说,为什么无迷、无悟呢?因为绝对的本体称不上迷,迷是对悟讲的,悟是对迷讲的。【了了见,无一物;】清清楚楚的见,了了见,就是用我们的本心,不生不灭的见,既然不生不灭,那么与毕竟空相应,哪有什么东西,当然就是无一物了!【亦无人,亦无佛。】因为就是这样,才叫做成佛道。那么底下:【大千沙界海中沤,一切圣贤如电拂。一切不如心真实,】那么这一句,因为它少了几个字,所以看起来也看不懂,什么叫做:大千沙界海中沤呢?那么意思就是说,如果你动念,如果我们动到这个念头,就象三千大千世界里面的一粒沙,就象海中的一个小水泡一样,幻化不实的,意思就是,我们如果没有融入绝对的本体,你起心动念,就象大千沙界,就象海中的一个【沤】,就是小水泡。一切贤圣如电拂,电拂就是闪电,那不实在的东西。只要你起心动念,动一个圣念、或者是贤念,那个统统不是,不是这个如来的大寂灭海,那么一切都是如同闪电的不实,这样刹那而过。一切不如心真实,那么一切不是象我们本心这样真实。【法身从古至今,与佛祖一般,何处欠少一毫毛?】哪里有缺欠什么呢?没有的!【既会如是意,大须努力,尽今生去,出息不保入息。’】出息不保,就是不敢保证有,也就是保不住的意思、保不住的意思。所以我们大须努力,尽今生去,出息不保入息,不敢保证你就可以,你吐得出去,你不敢保证说,可以吸得进来。


底下说:【问:‘六祖不会经书,】不识字嘛!【何得传衣为祖?】那么为什么五祖就把衣钵交给他呢?【秀上座】就是神秀大师,【是五百人首座,为教授师,讲得三十二本经论,云何不传衣?’】因为没有明心见性嘛!【师云:】师就这么说了:【‘为他有心,是有为法。】因为他是用生灭心在讲经说法的,【所修所证,将为是也。所以五祖付六祖。】那么因此我们用生灭的心,是不能修到不生不灭的,我们一定要用不生不灭的本性修行。【六祖当时只是默契,得密授如来甚深意,所以付法与他。汝不见道:】难道你不了解这一层道理是吗?哪一层道理呢?【‘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这初学佛啊,看了就昏了:这怎么那么多字,那么多【法】啊!其实不困难的。法本法无法,就是一切诸法之本,一切诸法之本是怎么样?就是一切法当下就是无法,【法无法】就是一切法当下就是无法,【法本】就是诸法之本。什么是诸法之本呢?一切法当下就是无法,这是诸法之本。所以说:法本,法本就是诸法之本,法无法,上面这个法就是一切法,当下就是无法,空性嘛、寂智嘛,哪里有什么法?无法法亦法,这个【无法】,如果我们的心,无法,这个法加一个【之】字,无法之法,【亦法】就是也着一个法,不行的!无法法亦法,这个无法之法,如果我说心中刻意的,要给它一个【无法】的观念,叫做无法之法,这个也是着了一个无法的法,不可以的!所以说:无法之法,亦着于法。今付无法时,现在我交代你,无法上面要加一个字,【真】无法的时候。现在我交代你一个真正的无法,哪一个是真正的无法呢?那就是应当悟到法法何曾法?就是应悟每一个法,都是当体即真,空性的寂智,那么每一个真,就法法何曾有法?哪里有什么法呢?会吧?应当悟到!所以这个偈的意思就是说,法本法无法,就是诸法之本,就是一切法当下无法,这个就是诸法的根本。无法之法,如果你拿一个心去无法,这个也着了一个无法之相,现在我如果要交代一个真无法,这个真无法,就是法法不曾经有过法。【若会此意,方名出家儿,】如果我们能够体会这个意思,这样才是出这儿,【方好修行。】出家,这个才是出世的男儿大丈夫。【若不信,云何明上座走来大庾岭头寻六祖,】如果不信:此法才是出家儿、才是好修行,不明心见性,你怎么修呢?随着情绪修行是很悲哀的,你怎么样才能够不随情绪的修行?那就是不生不灭,明心见性的法了,这一针打下去,那就永远免疫了,不会感染到生灭法了,一悟即入如来地嘛,顿超啊! 要不然这个明上座,就是惠明法师,为什么走来大庾岭,找这个六祖呢?【六祖便问:‘汝来求何事?】你来干什么呢?有什么事呢?【为求衣?为求法?’】你是找这个衣,就是袈裟,或者是来求法的?【明上座云:‘不为衣来,但为法来。’】我不是为衣来,我是为法而来。【六祖云:‘汝且暂时敛念,】【敛念】就是收敛,收摄这个念头,就是不要放纵它执着、不要放纵它分别,暂时不要执着、不要分别,【善恶都莫思量!’】莫思量就是统统放下,不是不要去想它,善恶统统不要去执着、去分别,你放下,善恶都莫思量。【明乃禀语。】这个慧明法师就承受了六祖的开示,经过了一点少许的时间,【六祖云:‘不思善,不思恶,正当与么时,】就是这个时候,不思善,不思恶,并不是说,你不要去想善,也不要去想恶,不是这个意思,这样的意思是比较肤浅的,不思善,不思恶,就是不要落入善跟恶的对立的观念,这个善、恶,是比喻一切对立的观念,六祖的修行,就是用绝对的本性来修行,你不要落入善,不要落入恶的对立,这种分别心的观念,你就在这个没有落入善恶的对立观念的时候,就是绝对的本体,就是没有一切的能所。【还我明上座父母未生时面目来!’】这个就是怎么样?父母未生时候的本来面目,我们本来的面目,就是清清净净的本性。【明于言下忽然默契,】大悟!【便礼拜云:】哦!这样我晓得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某甲】那当然是指慧明啦!说:我慧明法师,【在五祖会中,枉用三十年工夫,】这一句千万要记住的,我们这个警惕就是,不要说三十年,方法错误,有的人很急嘛、很急,离师别住,离开师父、善知识,另外自己住,他以为赶快到山上去,赶快选择到一个没有人去的地方,以为这样叫做用功,不是这样子的,就是五祖,你错用功,五祖在你面前,你一样不会用功的,这个就是心法不懂、体会不出来,乃至祖师大德在你身旁,你一样有好的环境,有好的师父在,可是你的根器不够利,那也没有办法相应。师父如果是大彻大悟,证悟的圣者,又有一个好的环境,但是你的心始终不入道,为什么?你的执着、分别,强烈的割舍不下,对不对?没有办法令心绝大的舍离,你一样的,没有用的!枉用了三十年的功夫,【今日方省前非。’】所以师父一直重复说:先建立正确的正知正见,往后你要到哪里修行,走什么路,你才有眼睛可以走路,不可以离师太早,就是这个用意。【六祖云:‘如是!’】这样知道了、知道了!人家慧明是将军出身的呢,他还弄了三十年,还搞不清楚呢!我们还没有那种根性呢,也不晓得三十年要加几倍,也许六十年吧!六祖这么说:如是!以前你错用功了。【到此之时,方知祖师西来,】才了解这个达摩祖师从印度而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在言说。岂不见阿难问迦叶云:‘世尊传金襕外,】金襕衣。这个金襕衣,就是佛陀在世的时候,他的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是不是啊?供养他一件金色的袈裟,后来称为金襕衣,金襕衣就是金色的袈裟。那么这个摩诃波阇波提,用手这样织成金色的毯子,供养这个如来。所以说,这个叫做金襕衣。世尊把这个摩诃波阇波提,这个姨母所供养的金襕衣传下来以外,【别传何物?’】除了传衣以外,还传什么东西呢?【迦叶召阿难,】迦叶跟阿难说:阿难!【阿难应诺。】【应】就是回答:好!【诺】就是好。阿难或者是说:什么事啊?迦叶就这么回答了,他问了一句:阿难!阿难就说:啊?【迦叶云:‘倒却门前刹竿著。’】那么这一句就是禅宗语,【倒】就是反过来,除去这门前的刹杆,【刹杆】就是我们所讲的道场,或者是以前建这个塔寺,都说用:立刹、立刹,大立百货公司那个立,【立刹【来表示。那么或者禅宗建这个寺院,或者是说法的时候,有这个举这个刹杆,或者旗杆,指说法的时候。那么这个【刹杆】表示道场,或者表示法会,或者是说法都可以。那么意思就是说,一切的语言相,或者语言说法相,乃至于道场的功德庄严相,都不应当执着。那么倒却门前刹杆著,或者是念:著(zhu),应无所住这个住音,这个著字。那么意思就是,如果你想要大彻大悟,如果你想要解脱生死,入如来这个毕竟空寂的本性,你必须要倒用过来、反过来,放下,【却】就是除去。放下一切你心中,【门前】就是你的心中。一切的语言、说法、功德的执着,统统要放下!【此便是祖师之标榜也。】这就是祖师的标榜。【甚生阿难三十年为侍者,只为多闻智慧,被佛诃云:‘汝千日学慧,不如一日学道。】把笔拿起来,【慧】就是知见。你千日所建立的知见,不如一日学道,把笔拿起来,道就是无心。意思就是,你千日所学的这个,建立了种种知见,不如你单刀直入的,无心、放下,这就是道,放不下,苦了自己,这一句要写起来,贴在你的门前、你的床铺旁边,你每天看:【放不下,苦了自己。】只有苦了自己,没有人会同情你的,同情你也没有用的,没有人同情你,我们同情你也没有用的。所以就象师父一样,我如果今天在意说,谁来听经、谁不来听经,那么我当然会很难过了,是不是?不!全部要放下,来跟去,这个都是生灭相,世间的常态,对不对?你来跟不来,这不关我的事情,我要放下,我要把经典讲好,把禅宗的心法,知见建立讲对,这就是我应该做的,其他你们来跟不来,这不是我挂碍的,我一直挂碍你们来跟不来,那么又被这个境所牵制,所以得不到自在的。因此说:你千日学慧,你一千日学这个建立知见的种种分别心,分别的知见,不如一日无心之道,放下!【若不学道,滴水难消。’】如果你不学这个无心之道,你所吃的,就是化作生灭的因果相,你跳不出因果的轮回的。


【问:‘如何得不落阶级?’】【阶级】就次第、阶位、次第,也就是生灭因果的相续相,叫做阶级。如何才不会落入因果的生灭次第相?【师云:‘终日吃饭,未曾咬著一粒米。终日行,未曾踏著一片地。】这是什么意思啊?这是指我们不着于六根一切的造作,但我们六根的任何一根,统统是绝对存在的不生不灭的心。所以你整天吃饭,你不曾经咬着一粒米,意思就是说,虽然吃饭,可是不着这些美味,法身立刻现前,所以等于清净的心在那边作用,所以等于不吃,没有咬到一粒米一样的,意思就是,清净心不着相的意思。终日行,行就是脚要踏,未曾踏着一片地,何以故?心境两忘,心境皆空,当然是绝对的本体,所以说这个都是指见法身的意思。终日吃饭,未曾咬一粒米,法身也不吃的,清清净净的存在那个地方,吃什么?终日行,未曾踏着一片地,也不执着这个来去相、生灭的因果相,没有的!【与么时,无人、我等相,终日不离一切事,】你还是要面对一切现实。【不被诸境惑,方名自在人。】就在这个时候,你就没有人相,没有我这些相了,无人相、无我相等等了,但是你虽然心无我相、无人相,但是每一天都必须面对一切事情,所以佛法是既现实又超越喽,既超越又现实,不被诸境所迷惑,这样叫做自在人。【更时时念念,不见一切相,】 意思就是告诉我们,每一个念头,他都没有着一切相,【不见】就是不着,不是没有看到一切相,不是这个意思。念念心不着一切相,就是我们一切相都是假相,不可以把假相印在这个脑筋里面,化做观念,死守那个观念,因为那个是不存在的,相是缘生缘灭的,不实在的东西,不可以把它落入观念,当作实质的境来追逐,那是不对的,想相为尘,纳想为垢嘛!所以我们念念不着一切相,不要去执着,莫认就是千万不要去执着前后三际,不要怀念过去,不要憧憬着未来,不要忘记了现在放下。所以说【莫认前后三际。】不要执着过去,不要执着现在,不要执着未来。【前际无去,】前际也没有所谓的过去,因为空没有所谓来去。【今际无住,】现在也是无所执着,【后际无来。】将来的时间还没到。【安然端坐,任运不拘。】我们安然端坐,就是任运不拘,【方名解脱。】我们的心,【安然】就是心无所事事,心无所挂碍,就坐在那个地方,好端端的就坐着,任运不拘,方名解脱,这样叫做解脱。我们动不动就说:我们要持戒,我们要修定,我们要修慧。是不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这样,不晓得我们本性具足,一念无心,本性具足,所以如果没有这样,就不名解脱了。【努力努力!此门中千人万人,只得三个五个,】因为太难了!所以这个要大彻大悟,其实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若不将为事,受殃有日在。】【将】就是当。如果不把明心见性当作一回事,那么你对明心见性要当作一回事,不当作一回事,那你就生灭六道轮回了。如果你不把明心见性当作是大事的话,你受灾祸,【有日在】就是指日可待。你受这个灾祸,就指日可待了,因为因果逃不掉的。所以说,如果你不把明心见性,当作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来注意它,那么你受灾祸,那么就指日可待了。意思就是,不相信,你等着瞧!


【故云:著力今生须了却,】【却】就是除去。【谁能累劫受余殃。’】我们无论如何要尽力,我们要着力,就是要下一番的苦功,今生须了却,谁能够忍受这个累劫,去遭受这个余殃,因为因果丝毫不爽嘛,那么我们证悟到本体,就是非因非果,那么就可以超越了,就是再大的果报、逆境,我们也是自在无碍,谁去悟到,在因地上悟到,因就是非因,就是空性。谁在缘起法里面悟到,缘起就是非缘、就是空性。谁在果报上悟到,谁就是非果、就是空性。空性绝大,大觉性时时都在等着我们,你只要契入,你就是自在的人、就是解脱的人,不分时间、不分空间,因性,因性本空,缘性,缘性本空,果性,果性本空,因缘果报连锁的生灭法,在哪一个刹那之间契入,你就是佛,见自性的佛。所以释迦牟尼佛,这很有意思的,经典这样记载,释迦牟尼佛在这个,看到这个东方,是不是?一个星星一闪烁,哦!他马上证悟了,这个就是在一刹那就契入绝对。所以这个要用跳的,你用渐次第的,你用渐次第的来,你没办法见本性的,没办法的,因为本性是无为法,不能用切割的方式,今天见一点、明天见一点,这不是在切蛋糕的,没有办法的。所以想要悟入本性,但观时节因缘,就是在等待因缘而已,多听经、多闻法、多观照,哪一天:哦!原来如此、原来如此!有一个大彻大悟的人,他修了老半天,修了很久很久,结果后来大彻悟了,大彻悟的时候就鼓掌、鼓掌,然后讲了一句话:原来我妈妈是女人!彻悟的人,看起来就象疯子一样,哦!原来我妈妈是女人!谁不晓得妈妈是女的,大家都知道妈妈是女生啊,是不是?开悟的时候,竟然讲这样的话,是不是?很奇怪的:哦!原来我妈妈是女人。慢慢去参,你也不要神经病,自已在那边装作彻悟:哦!原来我爸爸是男人!那个不是你的境界,是不是?所以我们今生今世须了却,要彻底的,要不然谁能够忍受累劫的余殃呢?

再来,《宛陵录》,宛陵,宛陵在今天的安徽省的宣城县,【宣】就是我们法宣的宣,【城】就是一个土,再一个成功的成。今安徽的宣城县,就是宛陵,这是一个地名、地名,这个裴休为和尚节录的。问这个希运禅师,就是断际禅师的这些语录。

【裴相公问师曰:】裴休就问这个希运:山中四、五百人,以前都是大丛林,你不守规矩,就把你赶出去了,现在不行了,现在有时候一个道场,才两、三个人,你再赶他出去就没人了,自己也没什么德行剃度徒弟,又没有人,连一个晚上叩钟、打鼓,都没有人。就象我们以前在这个雷音寺,我在雷音寺,那个老和尚在的时候,广化老和尚在的时候,那很多人,四、五十个,那老和尚因为身体不好,到台中去看病,结果那些比丘跑的跑、死的死,逃的逃,统统没有人、统统没有人了,剩下我跟体智师,剩下两个了,那糟糕了!没人了、没人了,大家都跑光了,因为那个山上据说,据说啦,地理不适合男众住,真的很奇怪,那个男众都住不下来,不晓得是迷信还是真信,这个地理啊,真是不可思议,就是待不住,这个男的就是没有办法,你怎么样子给他好的条件,怎么样住都住不下来,修行没有到一个功夫,我想这个地理还是存在的,很奇怪的!好了!没人了,没人的时候,那个钟跟鼓距离很远,因为大殿很长嘛、大殿很长嘛,然后太高了、太高了,太高,就要爬楼梯嘛,爬楼梯嘛,楼梯上去的时候,要打、要打,没有人啊,剩下一个人啊,如果他有事情他就忙,我就要打鼓了,咚……到最后他要接,暮鼓晨钟嘛,晚上是先打鼓,后叩钟嘛,对不对?早上是先打钟再打鼓啊,到最后他要接嘛,咚……他要接钟啊,没办法了,咚……没人接钟,就放着,把这个鼓槌放着,然后跑过去另一边,敲一声:锵!然后放着,又跑回来这边,咚……又跑过去敲一声:锵!再跑回来这边,总共要跑六趟,要跑六趟,跑过去,跑过来……哦!那很累的!后来啊,所以懒人自有办法,我就这样讲,咚……就不要打钟了,咚……也不要打,过去那边的时候,跟佛祖讲:这三声是补之前的。锵、锵、锵!就不用跑来跑去了,没办法啊!只剩自己,只有一个人,你没有办法,这三声补前面不够的,不要跑来跑去的,是不是?所以这个人少啊,师父要赶徒弟,可能就要考虑考虑了。那以前的丛林人多啊,四、五百个人,开除十个、二十个,那这没关系的,还有好几百个嘛,是不是?现在不行了,所以现在的人素质也差,师父对徒弟也很客气,很客气,因为没有人嘛,那么这样就雕塑不出一个高僧出来,师父不严,严师出高徒嘛,是不是?那你不严的话,他没有办法嘛,所以现在变成要出高徒很困难,为什么?师父对他很客气啊,是不是?他有时候,徒弟比师父更凶,真的啊!师父念他两句,他就说:我师父真是罗嗦!不知道为什么愈老愈糊涂!还说师父老糊涂,真是糟糕!你念他几句,他就说师父老糊涂,没有办法,很难教化的。【‘山中四五百人,几人得和尚法?’】就是几个人得到和尚的心法呢?【师云:‘得者莫测其数。】得道的人,你没有办法测量这个数目多少。【何故?】为什么?【道在心悟,岂在言说?】这个道是真正的心悟,悟到平等法、空性,放下,真的无所住,哪里是用语言、嘴巴讲的,对不对?你讲得好,不如放下。所以有人说:师父!你讲那么多经典,我都没听完,很简单!今天放下,今天三藏十二部经典都看完了;明天放下,明天三藏十二部经典全部看完了,你今天放不下,你就是十年你也放不下,你经典还没有看完,你听了经典听了十年,你放不下,你一样,大藏经没有看完,你什么都没有看完啦!所以说,道在心悟,岂在言说?【言说只是化童蒙耳。’】【童蒙】就是未受启发教育的无知孩童,没有受到启发教育的无知的孩童,童蒙就是无知的孩童,整个童心被蒙蔽起来,是不是啊?所以说:未受启发教育的无知孩童,叫做童蒙,懵懵懂懂的,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