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净法师:文集四

www.guiyifo.com皈依佛网;心如太虚空
我们身处地球,看不到边际,而从外层空间看地球,就像一粒沙。可以说,我们人类渺小到微不足道。即使我们这么渺小,地球如同一粒沙,太阳好像一颗球,恒河沙数的世界无量无边,可是我们的心还比它广大得多。
佛经说:「介尔三千」、「量周沙界,心包太虚」,就是说,我们凡夫这么渺小、卑微的一念,其实是涵盖虚空法界的。我们的心如太虚空,整个大宇宙中所有恒河沙数的世界,在我们心中,只不过是一片云而已。我们的心量广大无边际,包含整个宇宙,究竟如同虚空。《楞严经》说宇宙万物在我们心中:「犹如片云,点太虚空」,真的不可思议。
也就是说,我们的心体和佛的心体是一样的,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佛的心量、心体有多大,我们的心量、心体就有多大;只是佛的心量、心体已经开发出来,已经证悟,已经超越了,而我们的心量、心体还被盖住,还没开发,还不能超越。
宇宙中不论有形、无形的一切,都是我们众生心造出来的。所以说「三界唯心造」,又说「一切唯心造」。既然唯心造,当然就包涵三千世界,乃至恒河沙数世界,都是我们众生的共业所形成、显现出来的。
所以一个证悟的人,就有神通了,他看地球,不是有形的,可以出入。可是从我们凡夫的意识看,墙壁就是墙壁,柱子就是柱子,我们穿不过去,因为本性被盖住。如果本性没被盖住,那么物就不是物,就能够彼此出入,彼此融合。 (2006.12.17)


明来暗去 暗去明来
凡夫经常会以凡夫之见思考,认为我们生生世世所造的业,可说无穷无尽无量无边,怎么可能只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离开三界六道轮回,往生极乐世界?
这是以可思议来推测不可思议,这样阿弥陀佛的法,就不是不可思议的法,祂的功德,就是可思议、有范围的,这是错误的想法。
我们做个譬喻,就如一间房子已经黑暗了百千万亿年,人们会想:这房子如果要光明,应该也需要很久很久的时间吧?岂知电灯开关一按,千万年的黑暗即刻大现为光明;或者窗户一开,阳光照进来,黑暗立即消失。当下明来暗去,暗去明来,为什么?再多的虚假,也无法与丝毫的真实比较。
又譬如有间很大的仓库,里面放很多万元大钞,这样仓库里的钱是不是很多?但是这整间屋子里的钱,竟然不及我们身上的这张万元钞票,为什么?因为我们身上这张是真钞,而仓库里的钱都是假钞。
以上譬喻,就是说我们生生世世以来所做的业,皆是虚假,唯有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是真实的。
为何我们所做的业都是虚假?因为诸法无常、无我、空性,既然如此,我们万古以来身口意所造善恶之业,皆是无常、皆是无我、皆是空性,真实、永恒不变的,就是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这句佛号,是从阿弥陀佛清净不变的真如佛性所显现,所以万古不变。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尽未来世,也是如此。
所以完全依靠阿弥陀佛的名号,领受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功德,自然可以消除我们生生世世以来黑暗的业障,使我们当生离开娑婆业报轮回,往生极乐世界,显现自我真如的佛性。因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虽然因贪瞋痴而造业造罪,不过佛性并未消失,也永远不会消失。
我们下地狱,佛性随我们下地狱;我们上天堂,佛性也跟随我们上天堂。佛性跟随我们起起落落、出出入入,永远不离开过我们。佛性只是受到虚假贪瞋痴的业所覆盖,未能显现,一到极乐世界,无明黑暗的业障,实时消散,当下佛性的光明立即显现。
所以说,明来暗去,暗去明来。是当下当时,不必经过几日、几年、几世、几劫,是一剎那,光明一现,黑暗就消除,不论黑暗已经盘据了百年、千年、万年。
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上卷最末,形容说:
譬如千岁闇室,光若暂至,即便明朗;闇岂得言,在室千岁,而不去耶!
意思是说,众生累劫累世以来,都曾犯五逆十恶谤法之罪,但只要今生一向专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念念不舍,甚至今生今世没遇佛缘念佛,临终时只念了十念,甚至只念了一念,当下离开六道生死轮回的黑暗,往生极乐世界,显现光明。
「光若暂至」的「光」,是比喻阿弥陀佛名号的功德;「暂至」就是说念十念、一念的佛号,或一辈子,不是长时长劫的时间所累积;「即便明朗」,就是当生脱离轮回,往生极乐,罪业黑暗,不因生生世世、千生万劫的累积,而不能当生消除,并不是这样。
所以,这段话形容得很好,文句也很美妙,但要领会其意,囫囵吞枣,就体会不出它的滋味。
──摘自为莲友开示第五课(2006.9.23)



法照大师的念佛奇缘
法照大师也是唐代高僧,因其思想与行持,皆与善导大师相似,后人认为他是善导大师再来示现的,所以尊称他「后善导」。
法照大师出家不久,有次在他心很寂静的时候,看到自己的钵显现一种圣境:高山中有间寺院,写着「大圣竹林寺」五个大字。寺院辉煌庄严,金光灿烂,全为七宝所成。近处有花园、树林,也如《阿弥陀经》所说:「黄金为地、众宝殿堂、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的境界。法照大师很感动、很惊奇,他想:这应该是在娑婆世界,但到底在什么地方?他向前辈请教,人家听他的描述后,告诉他这应该是在五台山文殊菩萨所显化的地方。法照大师就到五台山寻访这个圣境,暂住五台山佛光寺。
有一晚四更(一点到三点之间),一道光芒突然射到法照大师身上,法照大师循着这道光往前走,来到一个地方,看到两位童子,据说就是善财童子与难陀童子,在此等候法照大师。两位童子引导他进入一个寺院,寺院写着五个大字──「大圣竹林寺」,原来这就是钵所显现的境界。
寺院为诸宝所庄严,树也是七宝行树。法照大师进入寺院后又登入讲堂,果然看到文殊菩萨在讲堂西边,普贤菩萨在东边,都坐在狮子座上,周围有无数菩萨围绕,而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正对这些围绕的菩萨大众说法。
法照大师恭敬来到两位菩萨面前,虔敬顶礼,并请两位菩萨为他开示。
法照大师问:「末法时代众生,距离释尊在世期间已经很遥远了,智识浅薄、根器下劣、业障深重、烦恼炽盛,本来具足的清净佛性,无法显露出来,而佛法如大海广阔无边,不知其中有何佛法,适合这种根基?不知修那种法门,容易达到成佛的境界?」
文殊菩萨首先开示说:「你要修习念佛法门。唯有念佛法门,才适合末法时代;一切修行法门中,没有比念佛及供养三宝更殊胜的。如果这样做,自然能快速圆满,成就福慧双修。我文殊师利在过去世中,就是因为念佛、供养三宝的缘故,才能成就佛的智慧。所以你应该知道,一切诸法波罗密及甚深禅定,乃至十方诸佛,都是从念佛成就的。故知念佛法门,是一切法门之王。」
法照大师再问:「如何念佛?」
文殊师利菩萨开示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彼佛说法愿力不可思议。你要念念不舍,临命终时,决定往生极乐世界,永不退转,快速成佛。」
说完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同时伸出金色的手,摸法照大师的头顶,授记说:「你因念佛之故,不久就可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若有善男子善女子,期望快速成佛,没有比念佛更好的,只要一心念佛,自然能快速证得无上菩提。」
法照大师得到两位菩萨摩顶授记,以及这么微妙的开示后,踊跃欢喜,再三顶礼,告辞出了讲堂。
两位童子又亲送他走出寺院,他回头一看,寺院已经不见了!法照大师就在一堆石头上做记号,后来发心在此建「大圣竹林寺」,并将这一段经历写下来,流传后世。
法照大师此后即专修净土法门,专念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后人因此尊法照大师为净土宗第四位祖师。
──摘自为莲友开示第 五课(2006.9.23)



慧日法师弘扬净土始末
唐代有位法师受皇帝封为国师,称「慈愍国师」。之前,他曾前往印度取经,当时的法名是「慧日法师」。
他到印度参拜释迦牟尼佛的圣地,并寻求梵文经典,带回中国翻译弘扬。他来回印度、中国,大约经历了十八年时间,其间翻山涉水、忍饥受冻,可谓备极艰辛。慧日法师心中因此有一种体悟:「娑婆世界究竟是痛苦的世界。」从而对世间产生很深的厌离,希望今生永远脱离轮回之苦。
到底有什么世界是纯粹安乐,没有任何身、心的苦痛?有什么修行法门,可以快速成佛、面见佛?
慧日法师每到一个地方参访,都会问这个问题。当时通达经律论的三藏法师,一致向他推荐「净土法门」,说念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就可以达到这个愿望。慧日法师听了踊跃欢喜,开始用心思考与奉行净土法门。
他即将回国时,经过当时印度北边的健驮罗国,是弘扬佛教的国家。这个国家王城东北方有座大山,山上有尊观世音菩萨圣像,传说非常灵验,凡来此祈求,往往能够看到观世音菩萨现身,为他开示。
慧日法师来到这里,七天不吃不睡,顶礼祈祷,希望观世音菩萨现身指导他,今生可快速成佛,当生成就的法门。
果然人有诚心,佛有感应。在第七天晚上,观世音菩萨突然显现空中,金光闪耀,有一丈多高,坐在七宝莲花上面,向慧日法师开示、安慰,并伸手摩顶授记。
观世音菩萨开示说:「你愿心很大,非常令人赞叹。你想弘扬佛法,自利利他,唯有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真心发愿,愿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到了极乐世界,不但能见到阿弥陀佛,也会见到我,可得无上利益。当知净土法门超过其它法门,是任何法门中最殊胜、最简易的法门。」说完这些话后,观世音菩萨就在空中消失。
七天没有吃睡的慧日法师,原本身心很疲累,经过观世音菩萨伸手摸顶、光明照耀,又对他开示后,慧日法师顿然感到无比振奋,身心疲累豁然消除。
回到长安城,此后慧日法师翻译经典,一生弘扬念佛往生极乐世界的法门。
由于慧日法师很有智慧、学问、修持,弘扬这个法门,利益了当时很多的众生,因此唐朝皇帝就拜他为国师,称为「慈愍三藏法师」。
──摘自对莲友开示第五课(2006.9.23)



万行不凭凭念佛(法语三则)
一、
学佛之人,理当众善奉行,然有漏之善,不生弥陀无漏之净土,故往生当凭念佛一行。
学佛之人,理当诸恶莫作,然凡夫之身,难免妄想杂念之烦恼,故弥陀光明摄取不舍。

二、
福不足凭,无福能胜念佛故;
业不足畏,无业能碍弥陀故。

三、
吾虽万行亦不凭,
无胜念佛一行故;
吾虽烦恼亦不忧,
无碍弥陀救度故。



净土法门 机法二信
净土法门之核心,在机法二种深信。
信机则柔软、惭耻、包容、体贴、关爱之情常生;
信法则谦敬、感恩、安稳、喜乐、满足之心常存。
在法镜面前,始知自己堕落必定,亦知自己被救必定。
净土行者,他的心常以弥陀为其主人,他的心中时刻都有弥陀悲心在发酵。
不必观想参究,不必劬劳修证;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平生业成,现生不退;不断烦恼,得涅盘分。
此后,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若欲摄心,可用「十念记数」法,简易稳当;念念心静,粗念不起,细念微微,坐起犹觉大地生春。
句句佛光照,声声摄取中;
心心思净土,日日在春风。



报冤行与随缘行
有诚心,佛有感应,冥冥之中,都会有佛的加持。当然有事情的时候,要看事办事,当尽心尽力之后,就是随缘,平常心看待,不患得患失。
所以,为人处事当然要有责任心、荣誉感,也要有所谓的「报冤行」和「随缘行」。
「报冤行」──就是当遇到逆境,譬如东西被偷、事业失败或人家欠债不还,要想到这不是没有原因的,一定是过去世我们亏欠人家,现在因缘到了,别人自然会来讨债。钱财是这样,感情也是这样。推而广之,婚姻如此,事业也是如此。所以说,逆境恶缘来的时候,我们要有一种「报冤行」。
「随缘行」──既然是偿还过去我们亏欠别人的,那就要有一种偿报冤债的观念,随今生今世的缘去偿还人家。不应该有不平、不满,甚至积忿在心中,想要报复的心,这不是学佛人应有的心态。所谓「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来果,今生做者是。」这是就逆境来说的。
顺境的时候,要想这都是因缘和合所成就的,不是我有能力,才有如今的顺境、成功。所以感恩一切,包括宿世所累积福报,也更加培养福德、创造福德,然后加倍爱惜福德。
所以无论顺境或逆境,都要有一种三世因果的观念。顺境要珍惜,进一步再去培养,而不起骄慢;逆境的时候,就要有一种偿还冤债,随顺因缘的观念。
总之,凡事都抱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有责任心,有荣誉感;不要气馁、不要悲伤、不要不平,即使在最后无可奈何的时候,也任凭弥陀的安排。
──摘自〈辅仁大学宗教系所师生参访慧净法师记 〉(2007.3.16)



熏染佛心
念佛人身心性命完全归付于弥陀。
也就是说,人是非常卑微、渺小,非常无能、无力的,人生在世可以说非常的悲苦,所以他归命「南无阿弥陀佛」。
所谓「南无」,就是归命的意思,「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归命阿弥陀佛的意思。把我们卑微、渺小、无能无力的生命,污秽、罪恶的生命,无常、轮回的生命,归投依靠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阿弥陀佛,归投依靠清净无染、涅盘寂静的阿弥陀佛,归投依靠永恒常住、无量寿命的阿弥陀佛。
这个时候,可以说阿弥陀佛就是他的主人,一切苦乐祸福的背后,有阿弥陀佛在承担、在主宰。所以凡事不论顺逆,他都会想到背后所主宰、依靠的阿弥陀佛,就不会那么忧悲苦恼,患得患失。
再者,一个念佛人心中,总是充满类似阿弥陀佛的爱心和包容。因为阿弥陀佛爱我们,会触动我们去爱别人;阿弥陀佛包容我们,触动我们的心,也会去包容别人。念佛人熏染阿弥陀佛的佛心,会流露这样的气息,他的贪瞋痴慢疑较淡薄,也比较不会有一般凡夫不平、不满、气忿、计较的心态。
当然,我们都还是贪瞋痴的凡夫,都还有很强烈的烦恼习气,可是对一个念佛人来讲,他反观自省的敏锐度会比较高、比较快,当习气展现、脾气发起来的时候,很快就会察觉。
所以归命阿弥陀佛的人,是活在阿弥陀佛的佛心当中,是熏习着阿弥陀佛的佛心在过日子。
所以,就是念佛。佛是什么?佛就是慈悲。
《观无量寿经》说:
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
我们念佛人,念念都熏染阿弥陀佛的佛心在过日子,自然会受阿弥陀佛的熏陶,有这种心性的转变。
──摘自〈辅仁大学宗教系所师生参访慧净法师记〉(2007.3.16)


苦海众生
昙鸾大师是一个老实修行的人,在他的《赞阿弥陀佛偈》里面,有首偈子说:
我从无始循三界,为虚妄轮所回转,一念一时所造业,足系六道滞三涂。
昙鸾大师说,他从无始以来就循着三界,也就是在欲界、色界、无色界轮回,所以说「我从无始循三界」。
「为虚妄轮所回转」,三界就是六道轮回,而六道轮回本身是虚妄的,不是真实的,我们居然把虚妄当做真实,一直在轮回,永无休止,直到今天。
到了今天,「一念一时所造业,足系六道滞三涂。」一念一时,也就是心心念念,现在的心心念念都在结业、造业。虽说业有善业跟恶业,可是昙鸾大师说,这个业「足系六道」,足够被绑在六道里面;同时,被堵在三恶道之中。
意思是说,昙鸾大师自认是一个造罪造业的凡夫,他念念所造的不是善业,反而是让他停留在三恶道之业。
释迦牟尼佛说六道是苦海,这个「海」就显示无边无底。六道的轮回,是无边又无底。我们在六道里面,所谓「头出头没」,头出就是偶而生而为人,在大海里面露出头来,呼吸几口空气,之后又沉下去了。
连昙鸾大师都自认是在六道里面头出头没,而且是滞留在三恶道比较多,遑论我们!昙鸾大师在南北朝时,梁武帝都要向他所在的方向顶礼,尊称他「鸾菩萨」;北朝的北魏皇帝,又尊称他为「神鸾」。这样的人,还自认是罪恶众生,何况我们呢!
以此而言,我们可说没有出离六道的能力、机缘。若没有阿弥陀佛为我们发下第十八愿,我们就永远地在六道轮回,永无出期了。
众生起心动念都是如何呢?在《净度菩萨经》里说:
一人一日中,八亿四千念,念念之所为,皆是三涂业。
每个人在一天当中,念头有多少呢?有八亿四千。这个八亿四千,不是数目字,是一种表法。也就是无量无边,数不清的念头。这念念之所为,却不是让我们可以生而为人,上升天堂,或脱离六道轮回的,反而都是在造三涂业,造地狱、饿鬼、畜生之业。
我们心心念念居然是这样,想来是很恐怖的。诚如《地藏经》所说:
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
也就是说,我们的起心动念、言语行为,身口意三业行为,都是业,都是罪。
《地藏经》又说:
业力甚大,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道。
众生的业力,「能敌须弥」,宇宙最高的山是须弥山,而我们的罪业比须弥还高;「能深巨海」最深的是大海,而我们的罪业比大海还深。像这样的众生,如果没有阿弥陀佛,「设我得佛」的愿的话,就只有永远在三界六道轮转了。
这个「三界」,昙鸾大师如何来形容呢?昙鸾大师说:三界是「虚假的,是污染的,是颠倒的,是破坏的,是轮转的,是无穷的」。
也就是说,三界众生他的因与果,都是虚假,不是真实的;都是污染,不是清净的;都是颠倒,而不是正知正见的;都是破坏,念念都在无常转变,不是永恒存在的。
而且是一直在轮转,不是地狱,就是饿鬼,就是畜生,一直在轮转,无有穷尽。这真是非常恐怖,非常可怕。
又说:「三界是生死凡夫流转之暗宅」,三界就好像很广大的屋子,而这屋子却没有一点点光明,非常黑暗。等于是说我们三界六道的凡夫,都是迷而不悟的。
又说:「三界皆是有漏邪道所生,长寝大梦,莫知悕出」。也就是说,永远在大梦当中,不晓得出离。
轮转在三界里面,如果没有遇到佛法,或是遇到佛法,没有遇到弥陀的救度,就永远沉沦在黑暗的三界,在大梦的六道里面,不能脱离了。
──摘自〈第十八愿之义〉之三(2005.3.20)


弥陀的救度
弥陀的救度就像太阳。
太阳一出来,可说是阳光普照,既照了高山,也照耀平地;照大树,也照小草;照善人,也照恶人。完全没有分别,遍照大地上的所有动物、植物、矿物。真正是平等,没有差别,没有条件。
弥陀的救度又像月亮。
月亮一出来,月影就显现在千江万水之上。同一时间,月影映照在大海、江流,也映在小溪;映着井水,乃至脸盆的水、杯中的水。
人往东边走,看到月亮,看见东边海上映现的月影;这个人到了西边,一样看到月亮,以及在西边江流显现的月影。月亮没有差别,完全平等,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每个人都觉得月亮与我同在。
阿弥陀佛的救度,也是这样。念佛众生,阿弥陀佛的光明就永远摄持他,护念着他。这一种平等,没有差别,没有简择,就像大圆镜一样。镜子没有分别心,白色的人来,显现出白色;黑色的人来,显现出黑色。不管美丽、丑陋,不管善人、恶人,贤、愚、智、不肖,镜子都同时照出他们,既不嫌弃,也从不拒绝。
阿弥陀佛的救度,也像药一样。
不论男女老幼,不管是主动欢喜吃下去,还是被迫不情愿地吃下去,药都自自然然地、没有差别地,在每个人身上产生功能。
当然,也可以说阿弥陀佛的救度如同大地。
大地普载万物,高山也好,大海也好,都承载在大地之上;动物、植物、矿物,善人、恶人,清净的、不清净的,大地都毫无简别,也毫不嫌弃。
《易经》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阿弥陀佛的德,可以说是万德,功德无量无边,爱心无穷无尽,包容所有众生,救度所有众生。希望我们也能学习厚德载物,包容其它的人。有缘相处,要尽量给对方温暖,给对方欢喜。自己一句话,或一个神情,是不是给对方带来了温暖,带来了欢喜呢?我们要多注意。
佛心广大,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
佛心之所以这样广大,是因为佛心无心,而我们众生都是有心,有心就狭窄,无心才能广大无边。
虽然佛心无心,却是以众生之心为心,以众生之境为境,也就是时刻以众生为念。只要能给众生带来利益,为众生拔苦与乐的,佛就会与他同在。
──摘自〈第十八愿之义〉第四课(2005.4.17)


帝释天三皈依的故事
《法句譬喻经》说到,有位忉利天的天王,叫帝释天,将临命终。他晓得命终之后,会堕落在畜生道,生为驴子,因此感到非常悲愁。他想到能救度苦厄的只有佛,就立刻来到佛的面前,向佛顶礼,至诚恳切地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正顶礼时,即是命终之刻,神识立刻投胎在驴腹当中。驴子不小心踏破主人家的陶器,主人一生气,就拿鞭子打驴子,驴子因此伤了胎气。同时间,帝释天的灵魂又回到自己身上。
所以,低头三皈依,再举起头来,他又回复了帝释身。
这时佛陀就赞叹说:「善哉!善哉!帝释天,你能够在临终时皈依三宝,实在很有福报。」佛陀就为他讲经说法,这帝释天的天主,当下就证得须陀洹果。
──摘自「第十八愿之义」之六(2005.6.19)


人天皆苦
《折伏罗汉经》里,也谈到一位忉利天的天人,也是寿命将尽,天人都有神通,知道自己下辈子将投生到畜生道当猪,因此很忧愁、也很恐惧。其它天人跟他说,佛陀现在忉利天为母亲说法,这正是你得救的机会。
天人立刻来到佛陀面前,至诚顶礼,恳切祈求救度。
佛陀为他授三皈依:「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堕饿鬼;皈依僧,不堕畜生。」七天当中,他都诵念三宝;七天之后,寿命尽了,投生到人间一位长者家里。
长大后遇到舍利弗,由舍利弗接引,听闻佛陀讲经说法,也证到了果位。
由此可知,人、天皆苦,皆不究竟。
佛陀出现世间,为我们讲经说法,并不是希望我们所修的善因,去追求人天果报,而是希望我们直接往生极乐世界,迈向无上菩提。所谓菩提,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往生极乐世界可说是释迦牟尼佛的本怀,在《无量寿经》里,释迦牟尼佛的「本怀文」就说:
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
释迦牟尼佛,乃至十方诸佛出现世间的目的,就是要告诉我们,唯有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才是真实的利益,其它不是真实的利益。
──摘自「第十八愿之义」之六(2005.6.19)


长劫轮回
《付法藏经》里面有一则故事:
有位阿罗汉叫阇夜多尊者,有天他带领弟子们进城。到城门时,尊者不觉流露悲愁的神情;继续往前走,看到一只乌鸦,尊者不禁又苦笑了出来。
弟子们觉得很奇怪,尊者何以刚刚悲愁,现在又苦笑?就请问尊者其中缘由。
尊者说:
「刚刚入城时,在城门下我看到一鬼子,就是鬼道的小孩子,小孩告诉我,母亲为他入城乞讨食物,已经过了五百年还没有出来,请我入城后,如果见到他的母亲,跟她说孩子饿得很苦,快要昏死了,请她赶快出来。」
尊者进城见到了鬼母亲,就跟鬼母亲讲,她的儿子很饥饿、很苦的事。
鬼母就说:
「我进城来已经五百岁了,要找一口痰都不容易,尤其我刚生产不久,身体很虚弱,即使遇到一口痰,也被其它的鬼抢走。刚刚好不容易捡到一口痰,就要带去跟我的儿子一起吃,可是城门下有很多大力的鬼神,我不敢出去,请尊者带我出去。」
于是尊者就带这个鬼母出去,跟她的鬼子吃了这口痰。
尊者又问鬼母:
「妳出生到现在多久了?」
鬼母答说:
「我出生到现在,已见这座城七成七坏。」
也就是说,这城七次毁坏,又七次被建起来。可见她堕入鬼道时间之长久。尊者因此想到轮回之痛苦与长久,不禁悲愁。
后来尊者又见到一只乌鸦。
尊者说:远在九十一劫前,有位佛陀出世,叫毗婆尸佛,我当时出生在一位长者之家。长大后我想要出家,如果那时能跟随毗婆尸佛修行,是能够证得阿罗汉的。可是父母阻止我出家,说我还没有结婚,至少要娶个媳妇,才让我出家。结完婚后,父母又说还没帮他们生孙子;等到我的孩子已经六岁,我想出家修行,父母让孩子抱住我的大腿说:
「爸爸,如果你要舍离我出家,不扶养我,不如把我杀死才离开。」
我因此动了怜惜之情,就跟孩子说:
「我不离开你了,要一直把你扶养长大,跟你在一起。」
就这样,九十一劫以来,在六道里面辗转轮回,一直都没有见面的机缘。今天看到这只乌鸦,原来,他就是我九十一劫之前的孩子,怜悯他的愚痴轮回,不知不觉就苦笑出来。
所以,如果没有往生极乐世界,就永远在轮回,再深爱的亲人也会离散,即使见面也不相识。就像乌鸦并不晓得眼前这位罗汉,就是他往劫以前的父亲;罗汉虽然晓得这只乌鸦是他的孩子,也没办法救他,因业力障碍故。
──摘自「第十八愿之义」之六(2005.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