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师:净土宗教程“七”往生品位
www.guiyifo.com皈依佛网;
大安法师著述。净业行人信愿持名,力行三福与十大行愿,自然感得往生西方净土之果。净宗念佛往生虽属圆顿妙法,然圆融不碍行布,净业行人随其信愿的浅深、功夫的勤惰,亦有往生品位、功德受用的差异。了解往生的因行果报,既能避免高推圣境的退怯,又可捐除轻忽率尔的怠慢。生起般若观照,内重己灵,外慕诸圣,自信信他,信愿持名,往生彼土,华开见佛。本编拟从三辈九品与边地疑城的因行果报三方面,予以讨论。
第十八章 三辈往生
净业行人奉持念佛法门,信愿有深浅,发心有大小,持诵有多少,修习有勤惰种种之不同。众生之宿根有无量差别,福德因缘亦复各有殊异。人人自别,各各不同,故知十方世界诸往生者无量,其品类亦无有量。释尊乃于无量不同之中,粗标大类,于《
无量寿经 》中分上中下三辈。
第一节 三辈往生的因行果报
三辈往生的因行果报在《 无量寿经 》中,有详明的开示,兹以图示表出,用便行人观览对照。
辈位
生前行因 临终情景 生彼国后状况
上辈往生
1、舍家弃欲,而作沙门。
2、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3、修诸功德,愿生彼国。 1、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前接引
2、命终时,色相如佛,现种种瑞相
3、即随彼佛往生安养 1、七宝华中自然化生。
2、速得闻法,智慧勇猛,神通自在。
3、永不退转无上菩提。
中辈往生
1、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2、随分修诸功德: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燃灯,散华烧香。
3、以此回向,愿生彼国。 1、阿弥陀佛化现其身,与诸大众,现前摄受导引,即随化佛往生。
2、临终不惊不怖,心不颠倒。
1、住不退转位。
2、功德智慧,次如上辈。
下辈往生
1、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乃至十念。
2、若闻深法,不生疑惑。
3、忙中抽暇念佛,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不断绝。
4、以此回向,愿生彼国。 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 1、皆得阿惟越致。
2、功德智慧,次如中辈。
总结三辈往生的因行果报,可归纳如下几项特质:
1.三辈行因:三辈往生的共同条件,均须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三辈往生的不同条件是:上辈生者,发心广大,出家行道,精进禅定,饶益众生。《
无量寿经
》汉译本赞叹出家功德云:“其有欲出身去家,舍妻子,绝去财色,欲来作沙门,为佛作比丘者,皆是我子孙。”中辈生者:随分随力修诸功德,奉持斋戒,勤行念佛。下辈生者:无力修诸功德,应孝诚忠信,抽暇至心念佛。
三辈生者均须回向功德,愿求往生。三辈行因不同,品位遂判。三辈往生均属十方凡夫的行持。以信愿持名为正行,修诸功德为助行。以正行摄助行,念念间转一切因、一切缘、一切业、一切果为净因、净缘、净业、净果。皈依阿弥陀佛一乘愿海,即能成办往生大事。
2.临终情景:净业行人念佛功夫的浅深,伏断烦恼的程度,决定临终见佛有胜有劣。上辈生者,见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前接引;中辈生者,见阿弥陀佛化身与诸大众现前接引;下辈生者,如在梦中见佛。能感之机与所应之佛呈正相关。净业行人无论所见佛身胜劣明暗,悉蒙阿弥陀佛愿力加持,不经中阴身,弹指往生极乐世界七宝池内,莲华化生,自然长大。
3.生彼国后状况:诸往生者因生前净业因行有殊,故致往生净土后的功德受用迥异。上辈生者,华开见佛,闻法得忍,便即与诸菩萨一样,分身供养十方诸佛。所居七宝舍宅,在虚空中,恣随其意。中辈与下辈往生者,华开见佛有迟速,闻经悟入有深浅。下辈往生者所居舍宅在地,不能随意高大。可见净业行人精进修持,功不唐捐。释尊开示:净业行人在娑婆世界,“汝等于是广植德本,布恩施惠,勿犯道禁。忍辱精进,一心智慧。转相教化,为德立善。正心正意,斋戒清净一日一夜,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
无量寿经 》)所以,净业行人应发广大心,勤苦修行,力争上辈往生。
除专修净业三辈往生者外,还有一类修持大乘其他法门,兼修净土,回向往生者。《 无量寿经
》(唐译)云:“若有众生住大乘者,以清净心向无量寿如来,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闻甚深法,即生信解,心无疑惑,乃至获得一念净心,发一念心,念无量寿佛,此人临命终时,如在梦中见无量寿佛,定生彼国,得不退转无上菩提。”可见净宗念佛法门广大,可以接引摄受一切大乘行人。宗门教下的修行人,正应以西方净土为归宿。
第二节 极乐世界四土生因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悉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为正因,而由念佛功夫的浅深、断惑的程度决定往生极乐世界的境界,为何土所摄。天台家将十方佛国类分为四土,即凡圣同居土(凡夫与三乘圣人共居)、方便有余土(声闻、缘觉及地前菩萨所居)、实报庄严土(圆教四十一位、别教地上菩萨所居)、常寂光土(诸佛所居)。四土的差别只是就往生者的根机而论。在西方净土本身并无此分别。极乐世界乃是阿弥陀佛依无漏善根所成的唯一清净的净土,而四土的差别乃是往生者唯识所变。
一、凡圣同居土生因
净业行人信愿持名,未断见思惑,以一向专念之力,得蒙阿弥陀佛愿力加持,临命终时,舍娑婆世界同居秽,生极乐世界同居净。得生净土,即截断生死轮回之苦,故名为横出三界。带业往生的凡夫依念佛功夫的浅深分为三辈九品。而十方世界凡圣同居土的凡夫,须断尽见思二惑,方得漏尽通,始截生死流,出凡圣同居土而升方便有余土,此名竖出三界,其事甚难。净宗念佛带业往生净土,其事至易,故名易行道。如是方便直截,殊胜稀有,乃十方世界之所无。故知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胜于十方佛土,良有以也。
二、方便有余土生因
若人念佛功深,以离杂乱之心专念一句名号,或系缘忆念阿弥陀佛相好光明,心口相应,字字分明,心不离佛,佛不离心,念念相续,无有间断,如是念佛,名事一心。若达此境界,虽不求断惑,而见思烦恼自然断落,则从娑婆凡圣同居秽土,横生极乐世界方便有余土。此土以伏断尘沙惑的程度分三辈九品。
三、实报庄严土生因
若忆佛念佛历历分明,行住坐卧唯此一念,无第二念,不为贪瞋烦恼诸念之所杂乱,是名事一心。事上即得,理上未彻,属定门摄,未有慧故。若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于自本性忽然契合,了知能念所念唯是一心,不住有念,不落无念。诚如莲池大师所云:“若言其有,则能念之心本体自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若言其无,则能念之心灵灵不昧,所念之佛历历分明。”(《
弥陀疏钞
》)无念而念,念而无念,言思路绝,不可名状,唯是一心,清净本然之体,更有何法而得杂乱,是名理一心,属慧门摄,兼得定故。念佛若达理一心,破一分无明,则生实报庄严土,同时分证常寂光土。
四、常寂光土生因
法身大士任运进道,四十二品无明,生住异灭四相,悉皆断尽,即生实报庄严土上上品,而证究竟无上菩提,究竟无余涅槃,常寂光净土。实报庄严土与常寂光土,以无明惑的多寡而区别。
一般来说,娑婆世界净业行人,大多生在凡圣同居土。于中随其功行浅深,分三辈九品(或无量品)。兹举几例以证。
天台智者大师,相传释迦之化身。临终时,有弟子问:“未审大师证入何位?”智者大师回答:“我不领众,必净六根(相似即、十信位——注);损己利人,但登五品(即随喜、读诵、讲说、兼行六度、正行六度五种。此位圆悟如来藏性,圆伏无明烦恼,而见惑尚未能断——注)。”智者大师的回答,表明自己还属凡夫,只能生到凡圣同居土。蕅益大师临终示偈,表明自己的修证位果,“名字位中真佛眼,未知毕竟付何人?”蕅益大师自称尚居名字即位人,圆悟如来藏性,见地与佛同俦,而见思惑尚未能伏,何况乎断?如论往生品位,蕅益大师亦只能生凡圣同居土。此世间大彻大悟人,亦多多是此等身份。二位大师的本迹不可测度,然其末后示位,以身说法,杜塞后人以凡滥圣之弊,恩德弘深,诚末法净业行人之顶门针。
西方极乐世界的殊胜,亦体现在凡圣同居土。与娑婆凡圣同居土相比,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净土中,凡夫与圣人俱会一处,直至成佛,非暂同;凡夫与圣人如师如友,朝夕同聚,非难遇;极乐世界的圣人,一生补处菩萨无量无数,非稀少。极乐世界的凡夫与圣众一道,同尽无明,同登妙觉,与娑婆众生所作不同。可见极乐同居净土胜过娑婆同居秽土百千万亿倍。下凡众生带业往生凡圣同居土,悉皆圆证三不退,于念不退中超尽四十一因位。不必舍身受生,一生必补佛职。此等往生者,非凡非圣。若谓是凡夫,却不历异生圆证佛果,与观世音、大势至无二无别,故非凡;若谓是圣,就所带烦惑业障而言,却可名凡夫,不可名等觉菩萨,故非圣。而又即凡即圣。十方无量佛刹,无此名相,无此阶位,无如是凡圣同居土。这种情形,“非心性之极致,持名之奇勋,弥陀之大愿,何以有此?”(《
弥陀要解
》)蕅益大师的赞叹,弥显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的超绝殊胜。十方世界的众生,见思之惑难断,分段生死难出,故凡圣同居之关最难透脱。唯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圆融具足上三土,圆证三不退,故能圆断诸惑,一生圆成佛道,超出十方凡圣同居土之外。吾人深契此中真相,方可感戴阿弥陀佛的深重恩德。
第十九章 九品往生
第一节 九品往生的因行果报
《 观经 》中,释尊为欲拯济末法散善凡夫出离生死苦海,随自意开显三福九品。三福以为净业正因,九品以为净业正行。九品往生的因行果报,《
观经 》有详明的阐述。兹谨依经语,图示表出,用便观览对照。
品位 生前因行 临终情景 生彼国后状况
上品上生 三种众生,当得往生。
1、但能持戒修慈(菩萨戒)。
2、但能读诵大乘,学解发慧。
3、唯能修行六念(佛、法、僧、戒、施、天)只具上述任一行业。
4、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
5、回向愿生彼国。 1、阿弥陀佛,观音势至共执金台,无数化佛与大众共集行者前,观世音执金刚莲华座,付与乘之。
2、弥陀光照与圣众授手接引。
3、众圣同音赞叹劝进。
4、行者自见乘金刚台,随佛欢喜往生。 1、生彼国即见佛菩萨色相具足。
2、初闻妙法悟无生忍。
3、游历十方,承事诸佛,获记还国。
4、获证总持门,于无量法门无不通达。
上品中生
1、或读诵或不读诵大乘经典。
2、善解大乘空义,不生疑滞。
3、深信世出世间二种因果,不生疑谤。
4、回向愿生彼国。 1、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无量眷属围绕,持紫金台至行者前。
2、赞叹安慰,授手接引。
3、行者自见坐紫金台,合掌仰赞弥陀,庆慰往生。 1、经宿华开。
2、众圣光照,开悟深法,下台礼赞。
3、经于七日得不退转。
4、游行十方,历事诸佛,修诸三昧。经一小劫,得无生忍获成佛记。
上品下生
1、所信因果不定,虽信不深。
2、于大乘法不生疑谤。
3、发厌苦求生,普度众生之菩提心。
4、回向愿生彼国。 1、阿弥陀佛与五百化佛及观音势至诸菩萨来迎。
2、化佛同时授手,并劝慰赞叹。
3、行者自见坐金莲华,华合随佛往生。 1、一日一夜华开。
2、七日之中乃得见佛,所见朦胧,三七日后,乃了了见。闻众音声皆演妙法。
3、游历十方,于诸佛前,供养闻法。
4、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①。
中品上生
1、受持五戒,八关戒等小乘戒斋,不得有犯。
2、不造五逆,离诸过患。
3、以此戒德,回向愿生彼国。 1、阿弥陀佛与比丘众现前。
2、佛光照触,演说小乘法,赞叹出家。
3、闻已欢喜,自见己身坐华台,低头礼佛。未举头顷,已得往生。 1、莲华寻开。
2、法音同赞四谛之德。
3、应时即获阿罗汉果,得三明②、六通、八解脱③。
中品中生
1、受持沙弥戒、比丘具足戒,受持八斋戒,一日一夜,清净无犯。
2、三业威仪,护持无缺犯。
3、回向愿生彼国。 1、阿弥陀佛与诸眷属,放光照触,持七宝莲华迎取。
2、行者自闻空中有声赞叹。
3、行者自见坐莲华上,华合往生. 1、经于七日,莲华乃敷。
2、开目合掌,赞叹世尊。
3、闻法得初果须陀洹。
4、经半劫已,成阿罗汉。
中品下生 、自行孝养父母,奉顺六亲。
2、性调柔善,行世仁慈。 1、临终遇善知识广说阿弥陀佛国土庄严与四十八大愿。
2、闻已,寻即命终,少时即得往生。 1、经七日已,华开见观音势至。
2、闻观音、势至说法欢喜,得须陀洹果。
3、过一小劫,成阿罗汉。
下品上生
1、造作众恶。
2、不谤大乘经典。
3、愚蒙作恶,总不生惭愧心。 1、临终忽遇善知识为赞众经,以闻经功力,除罪千劫。
2、善知识转教称念弥陀名号,以称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
3、阿弥陀佛遣化佛化观音化势至应声来现,赞叹接引。
4、行者即见化佛光明遍室,报命寻终,乘华随佛往生 1、经七七日,莲华乃敷。
2、观音势至放光,住其人前,为说甚深经典。
3、行者闻已,信解发无上道心。
4、经十小劫,具百法明门,证入初地。
下品中生
1、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等。
2、偷盗僧祇物④。
3、邪命说法。
4、总无惭愧心。
5、兼造众罪。见者皆憎,业重当堕地狱。 1、临终狱火俱至。
2、善知识以大慈悲,为其赞说弥陀十力威德⑤ ,光明神力,及五分法身之德⑥。
3、罪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4、狱火化为清凉风,天华随风来迎,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如一念顷,即得往生。 1、经于六劫,莲华乃敷。
2、观音势至梵声安慰,为说甚深妙法。
3、闻法应时即发无上道心。
下品下生
1、造作五逆十恶重罪。
2、余恶亦无所不为。
3、以恶业故,应堕恶道,多劫受苦。 1、临终遇善知识,为说妙法,教令念佛。
2、罪人死苦来逼,无由作观念佛,善知识转教口称弥陀名号,具足十声。
3、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4、如日轮的金莲华,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 1、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
2、观音势至为其宣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
3、除罪欢喜,应时即发菩提心。
① 百法明门:菩萨于初地所得之智慧门,智慧通达百法之真性,故曰百法明门。住欢喜地。
②三明:过去宿命明,现在漏尽明,未来天眼明。
③八解脱:又名八背舍。背弃三界之烦恼而舍离之,解脱其系缚之八种禅定。分别是:一、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二、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观净色故名净解脱;四、空无边处解脱;五、识无边处解脱;六、无所有处解脱;七、非想非非想处解脱;八、灭受想定身作证具住,弃舍前之非非想一所缘,故名解脱。
④
僧祇物:此翻大众,即常住物,有二:1)常住常住,即寺宇米谷等。2)十方常住,即供僧食饮等。现前僧物亦有二:1)现前现前,谓据数即分的财物。2)十方现前,谓作相普施的财物。盗四种僧物,皆结重罪。经云:五逆四重我亦能救,盗僧物者,我所不救。
⑤
十力:佛所具功德,一是处非处力(佛知说法因缘果报,从是因生不生是果,佛悉遍知),二业智力(佛知一切众生三世诸业因缘果报),三定力(佛知开始诸佛三昧),四根尽力(佛诸漏尽故,无漏心解脱)。
⑥ 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脱(修因感果),解脱知见(五住二死究竟永尽,果后起用)。
总览九品往生的因行果报,可概述如下几点特征:
1.九品往生的共同条件是圆发三心与净业三福。《 观经
》云:“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此段经语出在上品上生章,实则贯通九品,只是隐显互文,义无欠缺。圆发三心是净业修持成就的保证,而净业三福则是增上往生品位的基础。九品往生之行,是释尊随自意所说的散善之教法。末世众生障重心杂,道念微劣,今以阿弥陀佛万德洪名为执系之境,蒙阿弥陀佛光明愿力摄受,带业往生,深契圣心,称佛本怀。
2.九品往生的因行果报,充分体现阿弥陀佛愿力不可思议,名号功德不可思议。综观九品往生情状,前五品悉是修功德回向愿生净土者,依行因功德深浅,感得品位的高低。比如:圆教通达经义者得上品上生,顿教通禅开悟者得上品中生,学大乘渐教而未透彻者得上品下生,二乘种性升进者得中品上生,二乘种性持戒者得中品中生。后四品中,中品下生者,但孝顺仁慈,并未修出世法;而下三品不仅未修善法,且多造恶业。若论此种行因,纵使孝顺仁慈,也只能算是世间善人,并不配生于佛国。何况后三品尚是逆恶之流,按自因自果律,当合堕落恶道受报,安有往生佛国之福德。正是由于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以名号救度众生,能令此等罪恶众生,当地狱相现,性命在呼吸间时,急迫称名,即化地狱火为清凉风,感得天华化佛接引往生。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住金莲华往生彼土。此等殊胜奇特稀有,唯净宗念佛法门方能达致。罪恶众生临终忏罪念佛往生,表明佛名深具忏除多劫恶业的功能。临终时,佛号现前,此心能引无始以来及一生所作善业,共相资助,真心如日,妄心如暗,佛念当前,成就往生。阿弥陀佛对十方众生的恩德之弘深,无能称说。
3.善知识的重要性。九品临终情景中,突显善知识说法加持之力用者,占其四品。此末后四品往生人,生前不特对于佛法毫未留意,并且对于极乐净土尤为陌生。徒以临终时,众苦逼迫慞惶之际,得善知识演说阿弥陀佛慈悲愿力,称赞持名功德之缘,便急迫念佛,如对敌破阵,一形之力一时尽用。以十念之力用,蒙佛接引往生,证知善知识助转法轮之功,堪为珍佩。即便久修净业行人,临终具助念之胜缘,仰赖善知识及众道友的佛号加持,亦能增大往生的把握。而凡夫(或恶人)临终得遇善友教示,亦非偶然侥幸之事。须知其人必于无量劫前,值佛闻法,种过善根,但有闻思,未曾修习,或亦曾修念佛法门,功行不深,未及往生。后为烦恼覆障,竟被沉埋,直至临终,为苦逼出,得遇善知识,说法启智,教令念佛,触动宿种,闻即信受,成就往生大事。
4.九品因行果报,随其心力,互通无碍。凡修一切善,若能回向,皆净土因;造一切恶,若能忏悔,亦净土因。一一行因,皆通乎九品往生。种种善,修之浅深故,例分九品;一一恶,忏罪功力故,亦皆九品。万法唯心,上上品善,或只下下品往生;下下品恶,或得上上品往生。如犯五逆十恶的众生,临终十念,带业往生,属下下品。而阿阇世王,临终重悔心猛利故,得无根信,即上辈中品所摄。证知五逆十恶,随其忏罪功力的强弱,自分九品。善恶修忏,一一俱明于九品。
5.九品因行果报的正相关,显示自力的效用;临终见佛接引,带业往生,又显他力的殊胜奇妙。净宗念佛法门竖与一切法门浑同(修因证果,不差毫厘),横与一切法门迥异(蒙佛接引,十念得生,横超三界,究竟成佛)。九品行相浅深差异,略有三类。
(1)临终接引异。上品上生者,阿弥陀佛与无数菩萨圣众来迎;上品中生者,阿弥陀佛与无量眷属来迎;上品下生者,阿弥陀佛与五百化佛及诸菩萨来迎;中品上生与中品中生者,佛与比丘众来迎;中品下生与下品三生者,或化佛或金莲华来迎。阿弥陀佛平等普接一切众生,而行人随其心量根性,所见各异。
(2)所乘华座异。从上品上生的金刚台到下品下生的金莲华,亦与行人的功行、善根、福德相关。
(3)见佛闻法异。从上品上生往生彼土即华开见佛闻法,到下品下生满十二大劫莲华始开,悬殊偌大,故净业修持虽有弥陀愿力仰赖,而在此土精进勤苦修持,断惑消业,功不唐捐。
善导大师于《 观经四帖疏 》曾以偈颂形式,概述三辈九品之因行果报,文约义周,兹引如下:
上辈三品
上辈上行上根人,求生净土断贪瞋。
就行差别分三品,五门⑦相续助三因⑧。
一日七日专精进,毕命乘台出六尘。
庆哉难逢今得遇,永证无为法性身。
中辈三品
中辈中行中根人,一日斋戒处金莲。
孝养父母教回向,为说西方快乐因。
佛与声闻众来取,直到弥陀华座边。
百宝华笼经七日,三品莲开证小真⑨。
下辈三品
下辈下行下根人,十恶五逆等贪瞋。
四重偷僧谤正法,未曾惭愧悔前愆。
终时苦相如云集,地狱猛火罪人前。
忽遇往生善知识,急劝专称彼佛名。
化佛菩萨寻声到,一念倾心入宝莲。
三华障重开多劫,于时始发菩提因。
⑦ 五门:天亲菩萨《 往生论 》中所述五念门。即: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
⑧ 三因:即净业三福。
⑨小真:小乘四果。
第二节 九品往生的种性
对三辈九品往生者的种性,隋唐时的注经家,大多以通途教理作为判释的标准,认为上辈三品是菩萨圣众所生,中辈中上品是小乘圣众所生,下辈三品是大乘始学凡夫所生。如是上辈与中辈往生凡夫绝分。善导大师指陈这种判释的错谬,提出三辈九品均系凡夫种性的论点。针对以前诸师的观点,善导大师从道理与经文圣言量两方面一一加以驳正:如果是大乘圣贤与小乘圣者,福德智慧甚深,神通自在,长揖生死,更忧何事,乃藉韦提希为其请佛说法,求生极乐世界也?最后总结云:“又看此《
观经
》定善及三辈上下文意,总是佛去世后,五浊凡夫,但以遇缘有异,致令九品差别。何者?上品三人是遇大凡夫,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下品三人是遇恶凡夫。以恶业故,临终藉善,乘佛愿力,乃得往生。”兹将善导大师有关三辈九品种性之说,图示如下:
三
辈 上辈 上品上生——大乘上善之凡夫 大乘之凡夫
上品中生——大乘次善之凡夫
上品下生——大乘下善之凡夫
中辈 中品上生——小乘根性上善之凡夫 小乘之凡夫
中品中生——小乘根性下善之凡夫
中品下生——世福上善之凡夫
下辈 下品上生——十恶轻罪之凡夫 遇恶之凡夫
下品中生——破戒大罪之凡夫
下品下生——五逆大罪之凡夫
善导大师以楷定古今的气概,矫正前人判位过高之失,上契圣心,下洽群机,消除凡夫退怯之心,普令正信净宗念佛法门,发心念佛,乘佛愿力,悉得往生。善导大师的判释,成为后人的共识,大有功于净宗的理论与实践,现代净宗学人宜应仰承此说。
从上述三辈九品的因行果报与种性的讨论中,我们一方面体悟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净宗念佛法门的奇妙殊胜;另一方面,在坚固信愿的前提下,调整自己的行业,与三辈九品的行因相符的保留,不符的遣去,欠缺的补偿之。当以上品上生的标准要求自己,当仁不让,取法于上,方称佛之本怀。
第二十章 边地疑城往生
三辈九品往生之外,还有一类往生者,或称边地往生,或名疑城往生,或称胎生。此类净业行人以疑惑心修诸功德,念佛生到西方净土界边七宝城中,于中五百岁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知菩萨声闻僧,类似此土八难中的边地之难,故喻为边地。此边地七宝城乃疑人所居,故又称疑城。净业行人于疑惑心中念佛,生极乐世界,莲华不得绽开,处在莲胎中,未能见佛闻法,暗障犹存,如胎生人,人法未成,所以又称胎生。这三种称谓只是象征性的譬喻,非实八难之边地(五百年后还得见佛闻法故),非实胎生(西方净土均是莲华化生故)。本章兹拟从边地疑城的因行果报与临终助念两个方面,略述如下:
第一节 边地疑城的因行果报
在《 无量寿经
》五种原译本中,释尊开示边地疑城往生之因行果报的经文有二处:一是三辈往生的经文中,说示中辈与下辈往生因行中,别开出与中辈及下辈相应的疑城往生情形。此参见汉译本与吴译本。二是在《
无量寿经
》下半部,尊者阿难在释尊教敕下,面西顶礼求见阿弥陀佛,即时阿弥陀佛安乐世界于虚空中显现。尔时释尊与弥勒菩萨就西方净土胎生、化生者的因行有一段对话,阐述疑城胎生往生之因。这两段经文对吾辈净业行人的修持具有重大的指导价值。兹谨录出,兼列表诠示,俾对边地疑城往生情状有一明晰了解。
一、中辈与下辈之疑城胎生
《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云:
佛言:其人奉行施与如是者,若其然后中复悔,心中狐疑,不信分檀布施作诸善后世得其福,不信有无量清净佛国,不信往生其国中。虽尔,其人续念不绝,暂信暂不信,意志犹豫,无所专据,续结其善愿为本,续得往生。其人寿命病欲终时,无量清净佛,则自化作形像,令其人目自见之,口不能复言,便心中欢喜踊跃,意念言:我悔不知益斋作善,今当生无量清净佛国。其人则心中悔过,悔过者,过差少,无所复及。其人寿命终尽,则生无量清净佛国,不能得前至无量清净佛所。便道见无量清净佛国界边自然七宝城,心中便大欢喜,道止其城中,则于七宝水池莲华中化生,则受身自然长大。在城中,于是间五百岁。其城广纵各二千里。城中亦有七宝舍宅。舍宅中,自然内皆有七宝浴池。浴池中,亦有自然华,绕浴池上,亦有七宝树重行,皆复作五音声。其饮食时,前亦有自然食具,百味食,在所欲得。其人于城中快乐。其城中比如第二忉利天上自然之物。其人于城中不能得出,复不能得见无量清净佛。但见其光明,心中自悔责,踊跃喜耳。亦复不能得闻经,亦复不能得见诸比丘僧,亦复不能得见知无量清净佛国中,诸菩萨、阿罗汉状貌何等类。其人若如是比而小适耳。佛亦不使尔身,诸所作自然得之,皆心自趣向,道入其城中。其人本宿命求道时,心口各异,言念无诚,狐疑佛经,复不信向之,当自然入恶道中。无量清净佛哀愍,威神引之去耳。其人于城中五百岁乃得出,往至无量清净佛所。闻经心不开解,亦复不得在诸菩萨、阿罗汉、比丘僧中听经以去。所居处舍宅在地,不能令舍宅随意高大在虚空中。复去无量清净佛甚大远,不能得近附无量清净佛。其人智慧不明,知经复少,心不欢乐,意不开解。其人久久,亦自当智慧开解知经,明健勇猛,心当欢乐,次当复如上第一辈。
下辈胎生除本拟奉修的行业与中辈不同外,其中途疑悔、临终病缘及得佛慈悲加持的情形,与中辈胎生大同小异,兹以表格列示,俾令清晰。
辈位 生前行因 临终情景 生彼国后状况
中辈胎生
1、曾修持中辈往生之行业。
2、然后中悔,不信念佛往生之事。亦复对善恶因果产生怀疑。
3、续结其善愿为本,续得往生。 1、寿命病欲终时,阿弥陀佛自化作形象令其人亲眼见到。
2、欢喜踊跃,心中悔过。接续念佛求生。
1、往生极乐世界,不能前至阿弥陀佛所。
2、道见自然七宝城,欢喜止住于中,莲华化生,滞居五百岁。
3、不能见佛闻法见比丘僧。但见弥陀光明。
4、心中悔责,忏除疑根,往至阿弥陀佛所。
下辈胎生
1、曾修持下辈往生之行业。
2、中途疑悔,不信作善后世得福,不信往生净土之事。
3、其人虽尔,续得往生。 1、病欲终时,阿弥陀佛令其人于卧睡梦中,见无量寿佛国土。
2、心中欢喜,则自悔过,接续念佛求生。 1、往生极乐世界,不能前至阿弥陀佛所。
2、道见二千里七宝城,止住城中莲华化生,
3、不能见佛闻法见比丘僧,五百岁竟,乃得出至阿弥陀佛所。
考量中辈与下辈往生的因行果报,可获得如下几点启示:
1.三辈往生中,唯有中辈与下辈有疑城胎生,佐证上辈往生者的信心淳厚。中辈与下辈往生者悉有怀疑之根,智慧浅陋,以致胎生。其诸众生信愿持名乃至只有一昼夜功夫,中途疑悔退转,不信念佛往生净土,乃至不信善恶因果报应。如是众生,临命终时,病苦缠绕,自业牵引当堕三恶道。于时,阿弥陀佛以大悲心,令彼于睡梦中见到阿弥陀佛安乐国土。彼人见已,欢喜踊跃,自信当得往生,便忏悔念佛求生,接续原来的念佛善根,蒙阿弥陀佛威神愿力,得生极乐世界。彼人疑心所现七宝城,于中住止五百年。阿弥陀佛又放光照触彼人,令其了知滞碍疑城的罪本是疑根,彼人遂忏除疑根,得至阿弥陀佛之所。足证阿弥陀佛自始至终悲心不舍苦恼众生,欲令往生净土,直至圆成佛果而后已。同时,吾人亦应深知,吾辈慧浅福薄之末法众生,大多属于信疑参半,中途容易退转之辈。《
观经
》上品中生者,往生时尚有些许疑心,阿弥陀佛故言“我来迎汝”以令行人安心。可见对难获净信之吾辈未法众生来说,阿弥陀佛于临命终时的加持垂救,实乃起死回生,恩德无极。
2.阿弥陀佛悲愿不舍一个众生,令其悉得往生净土。此段经文昭示:吾人只要信愿持名,乃至只有一昼夜功夫,阿弥陀佛便将令吾人往生之大事预先安排妥贴。无论净业行人临命终情形如何,阿弥陀佛决定有办法令其往生。这是一桩多么惊心动魄而却真实不虚的奇迹呀!昔慧健居士曾向印光大师禀白一桩奇异的免难轶闻。有一辆客车,司机不慎,车坠江中,乘客四十余人,均遭灭顶。翌日黎明,众人前往营救时,有一妇人,年约三十左右,坐江岸道旁,如醉如痴。询以何事,答言昨暮乘车至此。问以全车遇险,你何以无恙?那妇人曰:“不知。”又问到当时车祸发生的情况,亦不了了。当慧健居士讲述此事时,在座的人亦只是啧啧称奇而已。各自回寮房后,印祖饬侍者持一纸条致慧健居士,上云:“此女人命不该死,故坐于汽车之外。及车堕下河正下时,扬其于岸,故衣未湿。盖佛天鬼神,于坐车时已为救之之法于前矣。想必如是。”印祖这张字条,字数虽少,却说示出一个奇妙的秘密。世间善人,尚且能蒙佛天鬼神预设之法,而得免势不可脱的灾难,更何况往生净土了生脱死之大事。阿弥陀佛五劫的思惟,无央数劫的大行,更会将念佛行人安稳往生的方法预设周全。可见往生一事,全凭佛力。吾人于此稍有信解,便可当下获得大安乐,万修万人去,斯语不虚。
3.疑为罪本,忏除乃出。感生极乐世界边地疑城者,亦于宝池莲华化生,无有秽恶,各种受用称心如意,然于五百岁(以此土计)不能见佛,不闻经法,不知菩萨法式。由所知障故,心不开解;由烦恼障故,意不欢乐。阿弥陀佛慈悲哀愍疑城胎生众生,令其于莲胎中见佛光明。由佛光消障开慧之力,行人深刻体认到囿于莲胎不得自由的原由,疑惑是罪本,故而生起殷重之忏悔心,深自呵责自己或怀疑佛智或怀疑自性善根的迷执。由忏悔之力,胎生行人得出疑城,见佛闻法,久久熏习,始得心开意解,具诸神通,遍供诸佛,随其功行断惑程度,亦通三辈九品。
出离疑城的时间,一般须经五百岁。然时间无定性,亦不可拘定,或长或短,能悔即出,不悔必满五百岁。五百岁末方识罪忏悔,乃边地往生者之多数。不待五百年忏悔得出,乃其中之上根者。
二、释尊与弥勒菩萨的对话
《 佛说无量寿经 》中,面对虚空中显现的西方极乐世界胎生的情景,释尊与弥勒菩萨有一段精要的对话:
尔时慈氏菩萨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缘,彼国人民胎生、化生?”佛告慈氏:“若有众生,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不了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于此诸智,疑惑不信。然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其国。此诸众生,生彼宫殿,寿五百岁,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声闻圣众。是故于彼国土,谓之胎生。若有众生,明信佛智,乃至胜智,作诸功德,信心回向,此诸众生,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须臾之顷,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诸菩萨具足成就。
总结胎生与化生两类往生者之行因果报可见,导致胎生的主要原由是: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智慧不足,不能信解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威神愿力,或对自性功德力不了不信。细分有二类,一是信自不信他,二是信他不信自。兹分述如下:
1.信自不信他
有一类行人执著自性弥陀,唯心净土,不信十万亿刹土外,有西方极乐世界,不信阿弥陀佛究竟圆满的智慧。又凡夫众生受五蕴的羁囿,广大智慧不能现前,因而不能深信佛智。若了佛智,则知非净非秽,净秽历然,无彼无此,愿生彼国。以不了故,半信半疑,依违不决,障碍化生。
(1)不了佛的不可思议智
佛智渊深,九法界众生不可测度。净宗十念必生,横超三界,生彼土即圆证三不退,至心称名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等,皆由阿弥陀佛不思议智所建立。有人怀疑,凡夫众生旷劫以来,具造诸有漏业,云何不断三界结惑,只以少时念阿弥陀佛,便得出离三界?此事想来必不可靠。殊不知,譬如千年暗室,光若暂至,即便明朗;又譬如有人被毒箭所射中,截筋破骨,闻灭除药鼓(有一种药,名曰灭除,若两军对阵时,以此药涂鼓)。闻鼓声者,箭出毒除即愈。如来威神愿力,自性方便,自摄他摄,千变万化,无量无边,安得以凡夫有碍之情识,怀疑阿弥陀佛无碍之妙法。以凡夫心识或通途教理揣度净宗圆顿妙法者,大多难以透过此关。
(2)不了佛的不可称智
佛智众多,非言能尽。此智亦名妙观察智,此智观察不可称境。离言绝虑,绝待圆融,智不可称,故念佛功德亦不可称。念佛往生为不可称智所成。于此有疑,名不了不可称智。
(3)不了佛的大乘广智
佛智究竟通达一切,知之穷尽,名为广智。此智亦名平等性智,不同小乘,以同体智慧之力,普载无边有情众生,皆令同至无上菩提,故名大乘广智。有些行人不了佛的大乘广智,怀疑佛不能真实普度一切众生,复疑一切念佛众生岂能皆得往生净土?故于阿弥陀佛作有量想。阿弥陀佛大悲大智,于诸有缘众生,无不运载而入涅槃,开演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妙义,令诸有情以有念入无念,因往生证无生,故能令念佛众生皆生净土,悉成佛果。念佛往生,为大乘广智所感。于此有疑,名不了大乘广智。
(4)不了佛的无等无伦最上胜智
无等无伦最上胜智正是如来大圆镜智。自性本体,无不圆照。此智正是法身,非彼所共,故名无等;此智唯佛顿证,不同菩萨渐得前三智,故名无伦;此智超过不思议智,故名为最;逾越不可称智,故名为上;宽于大乘广智,故名为胜。所以得名无等无伦最上胜智。此智有大智用,无量善巧方便,随诸众生所应得解,皆能开示法义。念佛往生法门,乃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所发。于此有疑,名不了无等无伦最上胜智。
净业行人对佛的四智有疑,便不能对净土念佛法门生起正信。不能全身心靠倒,虽生彼国,乃感胎生,滞居边地疑城。此因净业行人之得益乃在于乘阿弥陀佛愿力,带惑往生,如怀疑佛智佛力,则在乘愿往生、华开见佛上效果便降低,是故吾辈净业行人于此得深加警觉。
元晓法师云:“如其有人,虽未明解如前所说四智之境,而能自谦,心眼未开,仰惟如来,一向伏信,如是等人,随其行品往生彼国,不在边地。生著边者,别是一类,非九品摄,是故不应妄生疑惑也。”(《
无量寿经宗要
》)意谓净业行人若能信了如来诸智是为上根利智;若未能信得及,但虚心自谦,仰信佛的智慧真实不虚,颛蒙念佛,矢志净土,亦得往生,不堕疑城。对佛智的仰信,乃能全身心靠倒阿弥陀佛,坚信自己的一切罪业,就阿弥陀佛慈悲愿力来说,是微不足道的,是不会障碍往生弥陀报土的。反之,如果自伤恶业深重,疑虑重重,认为自己不够往生的资格,如是自卑心态,或能障碍往生;侥幸得生,亦滞边地。于此,建立净宗正信正见,甚为必要。
2.信他不信自
这类净业行人深信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极为仰慕西方净土,然而对自性善根难以生信,常怀自卑感,对是心是佛、念佛成佛之理不敢承担。或曰:本人障深慧浅,文化又不高,别的法门修不了,凑合着念念佛吧。这类净业行人,智慧短浅,信愿不坚,虽也精进念佛,以愿生故,虽生彼国,但滞边地疑城,于莲华中不得出现。袁宏道居士云:“以不信自善根故,依他起信,即是疑城。信自善根者,即顿了自心,不从他得。以入悟方能脱疑。是故未悟而修,终隔疑胎。胎以裹蔽为义。未悟之人,诸障未彻,合得是报。”(《
西方合论 》)证知有般若正智方能生决定信,有决定信方能决定生,慎勿以疑惑心而失大利。
综上所述,疑城胎生者由修善念佛力故,得以往生;由疑悔心夹杂故,滞留边地疑城,不得见佛闻法。虽于五百岁莲闭心暗,然毕竟超离三界轮回,虽不尽善尽美,倒也值得庆慰。念佛法门是阿弥陀佛无上圆满究竟智慧所建立,能予众生以横超生死、圆成佛道之究竟大利。吾人应明信阿弥陀佛无上智慧,全身心皈依阿弥陀佛。疑信虽在一念之间,然所得祸福却悬隔天渊。《
无量寿经 》云:“其有菩萨生疑惑者,为失大利,是故应当明信诸佛无上智慧。”净业行人亟须断疑生信,乘阿弥陀佛大愿船,直入西方涅槃城。
第二节 临终助念
死亡,对一般人来说,是一恐惧而痛苦的事情;而对净业行人来说,却是法身慧命诞生的辉煌时刻,庆快生平,何戚之有?
现代医学基于对死亡不可避免与人性的关爱,已经发展出一特殊部门——临终关怀(Hospice安宁照顾、善终服务)。临终关怀需要众多的医疗设备及其它硬件设施,但其精髓却在对临终者灵性的关怀和照顾,俾令临终病人获得死亡高品质,即尊严死与安详死,让临终者在精神上、心理上无牵挂、无恐惧、无忧虑。在现今所有临终关怀中,净宗念佛法门应属最殊胜的。信愿持名能令病患带着美好的微笑离开人世,安乐地告别此业报身,获得净土莲华化生的金刚法性身,文成印坏,妙德难思。
吾人了知死亡的不可避免性,就应当直面死亡。今生幸闻如来普度众生之净土法门,固当信愿念佛,预备往生资粮,以期脱免生死轮回之剧苦,获证涅槃常住之真乐。其有父母兄弟,及诸重病,势难痊愈者,宜发孝顺慈悲之心,劝勉病患念佛求生西方,并为其助念。其助念方法,依印祖开示,可分三步进行:
第一,善巧开导安慰,令生正信。切劝病人,放下一切,一心念佛。如有应交代事,速令交代。交代后,便置之度外,即作我今将随佛往生佛国想。世间所有富乐眷属种种尘境,皆为障碍,致受祸害,以故不应生一念系念之心。须知自己一念真性,本无有死。所言死者,乃舍此身而又受别种之身。若不念佛,则随善恶业力,复受生于善恶道中。若当临终时,一心念南无阿弥陀佛,以此念佛之心,必定感佛大发慈悲,亲垂接引,令得往生。千万不可怕死,怕死则仍不能不死,反致了无往生西方之份。
第二,大家换班念佛,以助净念。若病患尚未到命终断气时,当分班念。每班限定几人。一班出声念,一班默持。若有小事,当于默持时办。值班时,断断不可走去。如是循环,终而复始。若病人将断气,宜两班同念。直至气断以后,又复分班念三至八小时。然后歇气,以便料理安置等事。
第三,切戒搬动哭泣,以防误事。病人将终之时,正是凡圣、人鬼分判之际,一发千钧,要紧之极。只可以佛号开导其神识,断断不可洗澡、换衣或移寝处。任彼如何坐卧,只可顺彼之势,不可稍有移动,亦不可对彼生悲戚相,或至哭泣。以此时身不自主,一动则手足身体,均受拗折扭捏之痛,痛则生瞋心,多堕毒类。若见悲痛哭泣,则情爱心生,佛念便息,随情爱心去,以致生生世世,不得解脱。又不可探彼热气后冷于何处,以免神识未离,因此或有刺激,心生烦痛,致不得往生。此时所最得益者,莫过于一心念佛;所最贻害者,莫过于妄动哭泣。若果大家至诚助念,自可直下往生西方。
助念亦应做到如下几点:
第一,助念者必须认真负责,切不可敷衍了事。到病人家中去助念,应召集家属说明临终助念的重要性,要他们服从助念者的指导。
第二,助念者对病人态度要诚恳,说话平和,使病人生欢喜心。为此,首先要赞美病人平日的善行;其次,用各种善巧方便,使病人心生安乐,生起求生西方的正信。助念者要把病人当作亲人,效果更好。
第三,助念者除对病人讲开示外,其余一切话都不准谈,更不许一切人在病房中聊天,以免病人分心,忘失正念。如家属能助念最好,不然应离开病房,以免病人发生情念,妨碍正念。
第四,念佛时,可以念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也可只念阿弥陀佛四个字。念的音调高低、快慢,应先征求病人的意见。如果病人不会讲话,念就不能太紧,也不可太慢,而要句句分明,字字清晰。
第五,当病人出现“回光返照”时,仍应继续助念,以免前功尽弃。如病人刚断气或已断气一些时候,助念者才到,这时助念者应先向病人高声说:“某某某,你过去所有的善情恶事统统不要去回忆想念,家中子孙、财产统统应放下,要一心一意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帮助你念佛,你要专心听。”重复两遍。开示过后,随即助念。开示法语,总以病人全身心皈投阿弥陀佛为主,盛赞佛的慈悲愿力,劝勉放下一切,一心念佛,若世寿未尽,即会速好;若世寿已尽,即往生西方。不可求病速愈,只可求速往生。求病愈,若寿尽,便不得往生;求往生,若寿未尽,则速得痊愈。若起别的念头,当自责曰:我要仗佛力生西方,何可起此种念头,坏我大事?如是心行,自可速得往生之大利。
莲友如法助念,必能助成临终者往生净土。帮助一人往生净土,便等于成就一众生成佛,何庆如之?愿诸仁者各自勉旃。
结 语
上面七编二十章的集述,昭示净宗念佛法门的原始要终,其义理之深邃,方法之简易,利益之宏深,全属不可思议,乃释尊一代时教归根结顶之妙法,九界众生出离苦海之慈航。吾辈幸闻净宗念佛法门,当生稀有难遭之想。净宗念佛法门乃劫外之音,在以经济与科技为主干的现代社会,余响不绝,挑战与机遇并存,怀疑与笃信兼具。虽然现代功利主义与科学怀疑精神对净土法门构成严峻的挑战,然现代人在高物质社会中对精神心性的内在需求与超越意向,又为净宗念佛法门的传播提供丰沃的社会心理土壤。随着现代文明诸多弊端困境的日趋彰显,净宗真善美慧的文化精神作为对治良方,或有广为弘扬的前景。阿弥陀佛以同体的悲智,每时每刻都在关顾着吾人的苦乐,悲心不舍任一众生,不失时机地慰藉我等困苦焦灼的心灵,惠予各称机宜的安乐。吾人透过佛言祖语,信解净宗念佛法门之所以然,自当感戴佛恩,至诚归命,信愿持名,矢志安养,亲炙阿弥陀佛,作莲池海会之嘉宾。
南无阿弥陀佛!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后 记
余好乐净土法门,摸象十余年,虽信愿时有增益,而行力微微,慧目未开,于净宗义理难臻堂奥,越学越有稚童观海之感。
本教程原是余在中国佛学院讲授净宗的讲义。当时编撰秉依四原则,一者述而不作,二者博采众长,三者条贯有序,四者时代特色。伊时,初生牛犊不畏虎,率尔成书,出版问世。教内外读者虽或有鼓励性赞评,然实愧余心。数月前,本书责编张越宏女士告知,本书销售告罄,拟重印。为令本书少一些遗憾,便着手进行修订。
本拟对教程从结构到内容作较大的修订,然业风所系,接手东林寺管理工作,又适逢建造48米阿弥陀佛大铜像,每日颇形忙碌,于是只得因循原书框架,对某些知识性、考据性篇章予以删节与调整,加大了净宗圣言量与中国净宗祖师思想内容,侧重于净宗独具的宗教情怀与理念行持,冀能为净宗学人提供理论与修行上的建言,并为教内外人士系统了解净土宗提供便利。然因学识谫陋,本书挂一漏万,甚或在所难免的舛讹之处,尚祈十方大德慈悲匡正。
在本教程修订印行之际,谨向上传下印恩师致以深切的敬意。本书的初版,便得到恩师的关顾并赐序,师恩难报,唯有竭尽愚诚,以净土一法,自行化他而已。又中国佛学院王新老教授,对本书的初版审稿并赐序,修订本版又蒙赐序,其如长者之谨厚与慈心,令余感戴难忘。佛法灯灯续焰,端赖前辈栽培引导后进。余亦愿效法佛界老前辈之婆心,为后一代佛教新人的成长,作好铺路石。于此并对参与本书打印校对的诸位法师与居士表示衷心的谢忱。伏冀一切与本书结缘者,深植净因,同往莲邦。
丙戌夏安居东林沙门大安和南谨识
主要参考经论书目
01、《 佛说无量寿经 》
02、《 佛说阿弥陀经 》
03、《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
04、《 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 》
05、《 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 》
06、《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 》
07、《 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 》
08、《 后出阿弥陀佛偈经 》
09、《 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受记经 》
10、《 般舟三昧经 》
11、《 大方广佛华严经 》
12、《 首楞严经 》
13、《 妙法莲华经 》
14、《 悲华经 》
15、《 维摩诘经 》
16、《 观佛三昧经 》
17、《 金刚经 》
18、《 往生论注 》
19、《 十住毗婆沙论 》
20、《 大乘起信论 》
21、《 大智度论 》
22、《 瑜伽师地论 》
23、《 无量寿经义疏 》(净影疏)
24、《 无量寿经起信论 》
25、《 弥陀疏钞 》
26、《 弥陀要解 》
27、《 弥陀圆中钞 》
28、《 龙舒净土文 》
29、《 观经四帖疏 》
30、《 安乐集 》
31、《 阿弥陀经通赞疏 》
32、《 华严疏钞 》
33、《 蕅益大师净土集 》
34、《 观经妙宗钞 》
35、《 一行居集 》
36、《 净土警语 》
37、《 省庵法师遗书 》
38、《 西方确指 》
39、《 安士全书 》
40、《 印光法师文钞 》正、续编、三编
41、《 慧远大师文钞 》
42、《 梦东禅师遗集 》
43、《 净土十要 》
44、《 无量寿经宗要 》
45、《 势至念佛圆通章疏钞 》
46、《 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 》
47、《 华严念佛三昧论 》
48、《 净土圣贤录 》
49、《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
50、《 中国净土教理史 》
51、《 净土典籍研究 》
52、《 法华经与核物理学 》(日)松下真一 天华出版公司
53、《 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 》(美)F·卡普拉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54、《 物理学家的自然观 》(德)海森伯 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55、《 往生论注讲义 》释性梵著述 世桦出版社印行
56、《 虚云和尚年谱 》岑学吕撰
57、《 四分比丘尼戒本注解 》佛莹法师编 南林出版社。
|